數位豪華版世紀帝國4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數位豪華版世紀帝國4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昭融,登曼波,林建文寫的 台女Tai-Niu【寫真+散文 豪華雙冊珍藏版】:最邊緣的台北女子圖鑑 和盧建榮的 唐宋吃喝玩樂文化史:園林遊憩、飯館餞別與牡丹花會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塊文化 和暖暖書屋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高桂惠所指導 謝佳瀅的 清代小說教亂書寫研究 (2020),提出數位豪華版世紀帝國4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小說教亂書寫、民間教派、政教關係、幫會、團練。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蘇慧霜所指導 林金桃的 現代流行樂府研究 ─以1996~2017臺灣流行歌的歌詞為例 (2017),提出因為有 現代流行樂府、流行歌、樂府精神、社會寫實、社會文化的重點而找出了 數位豪華版世紀帝國4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數位豪華版世紀帝國4,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女Tai-Niu【寫真+散文 豪華雙冊珍藏版】:最邊緣的台北女子圖鑑

為了解決數位豪華版世紀帝國4的問題,作者李昭融,登曼波,林建文 這樣論述:

最邊緣的台北女子圖鑑   橫跨20 / 30 / 40世代 ‧ 20位女性的生命故事   台北美術獎首獎 登曼波   台灣新銳攝影師 林建文   時尚雜誌工作者 李昭融   ————聯手————   從(女性、攝影、次文化 )角度   認識台北   ☻附「台女の煩惱」絕不雞湯の兩性文☻   ※裸背線裝寫真本(裱貼)騎馬釘散文本の手工(雙冊)特殊裝幀※   『這些女生的人生,   或多或少地沾染了這個城市的影子,   她們敢於不同、無所畏懼,   繪成了這本美好的台北啟示錄。』   ——獻給勇敢的台女們   To all the bravest Tai-Niu   ※ 最具感染

力的台北女子群像   創意源自兩位酷兒攝影師——   台北美術獎首獎藝術家登曼波+新銳攝影師林建文,   及女性文字工作者——時尚雜誌編輯李昭融,   三人攜手合作,希望透過具感染力的攝影和文字,   帶大家看見這世代「有點不一樣」「有點edgy」「有故事」的台北女生,   由此探討她們和這座城市之間,有怎樣的連結?   不是為了重新「定義」台北女孩,   作者群單純想跳脫主流價值和單一審美觀,   用不那麼政治正確也不太符合大眾想像的觸角,   挖掘從他們生活周遭「真切」長出,   獨特且樣貌多元的台北女生。   這些女孩中,有些人看似活的很「邊緣」,   有些女孩的人生可能你「看不懂

」,   但是,這個特殊的「切面」和「選樣」,   都是試著去探索、理解當代台灣女性的一項田野調查,   也藉此分享一個相對另類,   次文化氣息濃烈的台北女力群像。   嗯……還希望透過這群敢於做自己的女孩故事,   翻轉長年被無腦鄉民揶揄的「台女」負面形象,   亦是《台女 Tai-Niu》書名的靈感來源。^^   #台女 #我台女我驕傲 #我愛台女   ※ 橫跨三世代20位台北女子的故事   《台女 Tai-Niu》集結了20位居住台北,   年齡層橫跨20、30、40世代,   性格、外表、才華、氣質、職業完全不同的女子。   就算有些看似是人生勝利組的網紅、演員或設計師,  

 但她們都具備某種敢於活出框架的叛逆特質。   作者群走進她們私密的家、工作室,她們在台北的遊樂場,   透過深度訪談,能量飽滿的視覺影像,   呈現她們當下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理解她們的人生、感情、工作和夢想的真實模樣?   或許平凡,或許不凡。   她們——   可能是天生的反叛者、浪漫過頭的戀愛女王、   有點瘋癲的藝術家、教育大眾性意義的模特兒、   具設計才華的跨性別者、堅持穿蘿莉服的造型師,   或是太過冷靜的夜店DJ……   唯一共通點是不走在社會期望的調調上,   意志堅定、勇於展現不一樣的活力,   即使活在自身邊緣的小宇宙裡也無所畏懼。   ※ 絕不雞湯的「

台女の煩惱」兩性文集   隨書還附有12篇精彩的「台女の煩惱」兩性散文本,   書寫主題關於人生、感情和人際關係,   涵蓋現代女性或年輕人的諸多困擾,   是採訪者李昭融和書中20位女性暢聊後,   融合長年在女性雜誌的工作經驗,   所歸納出20、30、40世代女性最具共感的觀察總結。   包括——   社群媒體玻璃心、性向的流動與認同、   佛系戀愛怎麼談、純愛病的病灶有哪些、   開放式關係行不行、失戀症候群和不想結婚……   這些小巧的散文其實一點也不雞湯,   有時候甚至太過尖銳(快醒醒吧)。   然後,為什麼會用日文的の,   原因很簡單,因為這看起來比較台。   ※

最生猛台風格的攝影雙人團隊   全書攝影由近年最受名人和雜誌愛用,   知名「波文映畫社 MW Studio TW」雙攝影師——   台北美術獎首獎得主,觸角橫跨藝術、設計與時尚的登曼波Manbo Key,   及搭檔林建文Chien-Wen Lin聯手操刀。   《台女 Tai-Niu》是他們兩人投入時間最長,   耗費最多心思,內容也最豐富,   最具社會觀察角度的一部攝影作品集。   具有強烈視覺風格和影像語言的他們,   善於透過相機建立和被攝者間的深層互動。   透過他們冷眼窺視的鏡頭——   展現出迷幻、復古、飽滿、疏離、親密,   還帶有一絲絲台味的生猛視覺力道,   

更精準捕捉到書中20位女孩的外在內裡,   乃至靈魂特質。   搭配信手拈來的隨拍——   具當代感的空景與生活物件照片,   締造了只有他們才能拍出的影像美學。   ※ 裸背線裝寫真本(裱貼)騎馬釘散文本の特殊裝幀   《台女 Tai-Niu》分A本和B本兩冊,   採特殊手工的多層次裝幀手法製作。   ☞ Book A:台女の相片(Tai-Niu no Seanpain)寫真本   共256頁,橘線裸背線裝,高彩印刷。   使用特銅和模造2種進口紙張,   根據視覺風格,在台與台間穿插交錯使用,   營造出獨特的翻閱節奏和手感,   女孩和女孩間的個性差異也由此展現。   ☞

Book B:台女の煩惱(Tai-Niu no Fannao)散文本   共80頁,騎馬釘裝,特殊色雙色印刷。   空景與生活物件的黑白照,搭配絕不雞湯兩性文。   整體編排風格和配色流行感十足。   中央訂有厚磅美術包覆和裱貼住寫真本,   雙層的裝訂手法表現女孩們表裡不一的古怪特質。   結合封面封底當代感濃厚的攝影作品,   酷酷中帶點可愛的書名標準字,   整體呈現一種「ㄎㄧㄤㄎㄧㄤ瘋瘋」的微台路線。   全書由以平面設計為核心的新創視覺整合團隊——   「平面室」負責本書整體視覺編排和規劃。   呼應書中這群站在時代潮流的20位女性,   本書破例採(有夠麻煩有夠累的)高難度

裝幀手法,   一方面為了彰顯這年代紙本書的收藏價值,   亦是要向世間每位勇敢台女致上最高敬意。

清代小說教亂書寫研究

為了解決數位豪華版世紀帝國4的問題,作者謝佳瀅 這樣論述:

  歷來研究清代小說教亂書寫多圍繞在不同民間教派的小說特色,討論民間教派在小說中如何被呈現。而本論文則在前人研究之上,結合官方史料、民間紀載、教派內部文獻、文人筆記與野史等材料,思考描寫明清民間教亂的小說敘事何以在清代紛呈而出,並以「文化生產」、「小說類型學」和「敘事學」為研究方法,討論清代小說教亂書寫中的共性與殊性,藉由「清代小說教亂書寫」可見作為跨類型小說的教亂書寫在清代不同時期、不同/同一作者的創作之下,反映出共同的價值觀與歷史意識;而「敘事學」的研究方法則可討論清代小說教亂書寫之間的相互關係,不論是描寫同樣或不同的民間教亂題材,都可見個別小說教亂書寫的特色。  本論文將主要分為四章,

第二章討論「清代出版文化與小說教亂書寫的蓬勃」,分別從小說序跋與評點探討清代出版文化的變化,如何影響小說作者的創作心態與目的,而從其交遊圈所輻射的序跋與評點者、出版商;又如何在清代小說禁毀令的文網下,隱微地呈現出共同的意識形態與各異的呈現手法特色。第三章則是「民間教派、幫會人物形象的解構與重構」,討論民間教派、幫會人物形象的重疊性與相似性之意義,並指出其顛覆與游離的形象意涵。第四章是「多重的政教辯證關係」,在政教關係的變化之下,討論人物形象如何影響小說中敘述的政教關係,而政教合作與衝突的敘事意義為何?第五章則討論「多元的政教戰爭模式與情感論述」,政教關係影響了政教戰爭的模式,小說教亂書寫中出現

的情感論述,可做為官方觀點的參照,並挖掘情感論述的不同面貌如何呈現作者的歷史意識。從上述議題可見清代同一/不同作者與不同時期的小說教亂書寫,既有共同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觀,也有多元化的敘事特色及其意義,故研究清代小說教亂書寫對於重新理解清代小說史有其重要性。

唐宋吃喝玩樂文化史:園林遊憩、飯館餞別與牡丹花會

為了解決數位豪華版世紀帝國4的問題,作者盧建榮 這樣論述:

唐宋上層人士從事什麼休閒活動?     ◆白居易:唐代卓絕一時的生活達人,留下大量參訪各大園林的記遊詩作。   ◆裴度:擁有兩座超級豪華的園林。「兼六」的評園準繩即來自他的私園。   ◆歐陽修:愛上京師館子的饕家。《洛陽牡丹記》記錄了百花之王牡丹花的花譜和花會的流行文化。   ◆李格非:《洛陽名園記》勾選出前十九座名園的排行榜。   ◆唐宋大文學名家的「送別序」:一窺飯館餞別文化、雕版印刷的興起,以及中國式的勵志話語。     唐宋文化是延續一體的,中國美食餐館不但比西方早八百年,唐代士族生活上的享受,還不只飲饌一項而已,他們對宅第高規格的需求,更是所費不貲,但瘋狂追求不已,才有園林豪宅居住文

化的產生,它還附帶有牡丹花文化。     本書談唐宋搢紳人士在園林、飯館以及牡丹花會的文化,研究這一群文化/政治菁英在文化品味上屬於大傳統,他們以追求住有園林豪宅,吃有飯館珍饈美食,以及自家園中擁有一株極品牡丹花,好在花季時驕其友朋等,為其人生目標。     園林文化不同於過往學者研究的建築美學,而是注重園林主平日起居生活的日常性,以及園林空間關連到政壇權門所產製的文化政治意涵。而園林中擁有一朵嬌豔無匹的極品牡丹花,要價五千錢!進門賞花的門票則從數十錢到上百錢不等。園林主要投資栽植一棵極品牡丹,需要僱用數名花探子入山採集異種牡丹花樹,數名嫁接農藝專家,還有若干位園丁,以及一小隊護院安全人員。光

是這樣的人事開銷,帝國中唯有少數權勢者才有可能。     飯館文化則是作者重讀唐宋八大家文集中有關「送別序」各文,發現有飯館的踪跡,破解了中國美食誕生地的飯館所在。八世紀八○、九○年代,唐長安、洛陽兩京,加上汴梁城,這三城的統治菁英為改變胃口,不以在家中吃家常菜為已足,改而到新興商店街新開的飯館去大啖美食。此前貴族比起平民在用餐上,只是菜色豐富和餐食量多,烹飪方式大同小異。現在,飯館的食物在味覺上大為講究,這是中國高級美食誕生伊始。     這群統治菁英在食、住、以及花文化上如此講究,自然造就了唐宋時代貴族生活品味的高潮。我們可以想像,這一群人是園林豪宅主,也是城中名餐館的座上賓,更是每年花季

炫富的極品牡丹花擁有者。   本書特色     ◎以白居易紀實詩、唐宋人士的亭/園記文本,重構唐宋園林主生活的日常軌跡。   ◎重現唐宋三百年洛陽牡丹花文化熱的盛況   ◎從唐宋大文學名家的送別序文,破解飯館文化的踪跡,以及文士使用雕版印刷術,改寫了中國印刷史。 作者簡介   盧建榮     現任《社會∕文化史集刊》(新高地)主編,曾任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教授,也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立台北大學以及佛光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作者是台灣僅見全方位思維的史家,古今中外史蹟皆其獵場,長年提倡「敘述史學」與「新文化史」,將多項獨到研究成果,改寫成平易故事版本

與讀者分享。1990年代起,大量引介西方新文化史學巨作(麥田出版叢書),膾炙人口,引領兩岸年輕世代開創史學新風。     盧氏早期敘述史著作《曹操》出版於1980年;《入侵台灣》獲2000年「中央日報」十大本土創作獎;2003年《分裂的國族認同》獲書評家晏山農許為台灣史界勇於挑戰當權第一人;《咆哮彭城:淮上軍民抗爭史》2014年獲北京權威書評專欄4顆星獎。     其他重要著作:《鐵面急先鋒:中國司法獨立血淚史》(2004)、《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2006)、《聚斂的迷思:唐代財經技術官僚雛形的出現與文化政治》(2009)、《陳寅恪學術遺產再評價》(2010)、《白居易、歐陽修與王安石的未竟

志業:唐宋新聞傳播史》(2013)、《唐宋私人生活史》(2014)、《沒有歷史的人:中晚唐的河北人抗爭史》(2020)等。 懷疑主義與訓練養成(繁體版序) 車過長安明德門(簡體版序) 第一章 幕起 第二章 巨型園林:政海沉浮真情告白所在 一、歐陽修:觀園文化的承先啟後者 二、A型園林政治學:借風景療癒利祿瘋疾 三、B型園林政治學:獨樂派嗆聲眾樂派 四、回溯唐代庭園的文化與政治:競逐權力道場上,誰能及早勘破見好就收的時機? 第三章 璀璨華年:白居易閑適詩中的享樂世界 一、從朝官變洛陽分司官 二、加入洛下園林客俱樂部 三、八二八─八三○年的一日之計 四、八三一─八三三年的出

軌 五、八三四─八三八年的四時感興 六、長安最長的嚴冬──八三五年甘露事變外溢洛陽的效應 第四章 洛陽園林/花會歷史的定位爭議 一、白居易的園記史詩 二、歐陽修、周師厚對洛陽花會的特寫 三、李格非園林致亡論述的倡導──兼論洛陽牡丹花會的不可複製性 第五章 餐館與外食族的出現 一、歐陽修:愛上京師館子的饕家 二、汴州城物阜民豐 三、何以應酬詩集湮滅 其中序文反獨存 四、尋覓唐宋京城新式飯館的蹤跡 第六章 餞別宴:遠行者和送行者的歡會 一、十一世紀送別序中再也不提飯館的秘密 二、送別序文本中的勵志話語 第七章 「坊市」:唐京城第一條商店街試掘 一、從宵禁的住宅區到城開不夜的住商混合區 二、

東、西「市」外又新生「坊市」 三、「市廛」、「市肆」、「廛肆」,以及「坊間」等辭出現的背後 第八章 幕落 參考文獻 作者序   懷疑主義與訓練養成     一     本書原只想出簡體字版,不想因國小老同學吳宏哲先生出現,並在他協助之下,台灣繁體字版就此誕生了。在經過五天讀過、以及校補之後,台灣版的疏失比起前一版,又少多了。這是可以告慰本地讀者的地方。     二     唐宋上層人士到底在從事什麼休閒活動?這樣的活動有何意義?假如我這樣提問的話,那就意味,唐宋文化是一體的,而且在傳承中有所發展。這樣的預設,印證我一系列研究出的結果,便挑戰了日本京都大學學派的創始人內藤湖南的一項假說了。內藤

在上一世紀二戰之前,力主由唐入宋是中國史上掀大揭地的一場鉅變。這就是風靡至今的唐宋變革說。我從二○○六年出版《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就指出,在死亡文化上,唐宋是延續的。之後,二○一○年,我主編《社會/文化史集刊》第四期時,推出「唐宋變革說及其宰制論述的猖獗」專號,呼籲學界重新省視內藤假說在歷史上的缺失。之後,我先後在二○一三年和二○一四年出版《白居易、歐陽修與王安石的未竟事業──唐宋新聞傳播史》和《唐宋私人生活史》,在在指出唐宋文化的延續性大過斷裂性,不知凡幾。意即,由唐至宋即令有變化,但變化比起延續來,只是小巫見大巫!如今,二○二○年,我推出《唐宋吃喝玩樂史》一書,強調搢紳人士在園林、飯館以

及牡丹花會等三項文化活動上,宋人與唐人無異。這又一次證明唐宋文化相承不替。這何來鉅變云乎哉?     三       研究唐宋園林的學者,在我之前就有幾批人。不過,他們側重的點與我的大為不同。他們注意的是園林在建築上的美學,以及文學再現上的修辭學意義。我呢,注重園林主平居生活的日常性,以及園林空間關連到政壇權鬥所產製的文化政治意涵。以上聚焦兩個層面的前一項,我使用白居易紀實詩的材料,去重構唐宋園林主生活的日常軌跡。後一項,我則利用唐宋人的亭/園記文本,去做歷史拼圖。白居易園林紀實詩,早就有學者加以利用,像一九五○年代的陳寅恪和二○○三年楊曉山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論,就是著例。至於利用亭/園記文

本去挖掘園林文化政治意涵的,我是第一位,此後至今尚未有人跟進。     白居易詩和唐宋文人亭/園記散文,是文學性材料,這對一般歷史家在史料利用上有其難度,多不敢輕易嘗試。文學系學者雖習於利用文學材料從事文學史或文學批評的研究,但他們的提問跟現代歷史學所要探討的課題,多半流於牛頭不對馬嘴。文史之間在這裡的學術對話,所能產生的效益並不彰著。我的做法,跟並世的文學研究者和史學工作者,差別還蠻大的。這多半與我的學術進路是新文化史,而多數文史學者無與此途,是相關的。     四     我研究的是一群文化/政治菁英,他們在文化品味上屬於大傳統,他們以追求住有園林豪宅,吃有飯館珍饈美食,以及自家園中擁有一

株極品牡丹花,好在花季時驕其友朋等,為其人生目標。這群統治菁英在食、住,以及花文化上如此講究,自然造就了唐宋時代貴族生活品味的高潮。我們可以想像,這一群人既是園林豪宅主,也是城中名餐館的座上賓,更是每年花季炫富的極品牡丹花擁有者。必須補充說一點,一朵嬌豔無匹的極品牡丹花,要價五千錢!進門賞花的門票從數十錢到上百錢不等。還有,園林主要投資栽植一棵極品牡丹,需要僱用數位花探子入山採集異種牡丹花樹,數位嫁接農藝專家,還有若干位園丁以及一小隊護院安全人員。光是這樣的人事開銷,帝國中唯有少數權勢者才有可能。牡丹花並不是從一株老樹開出的,而是每年經人工嫁接培育出來的。老在一棵老株上施肥、澆水,是培育不出極

品牡丹花的。牡丹花品種經過不斷人工培育,從唐代開發出數十品,至宋已累積到二百多品。這還是今天有記錄可稽的,實際品種可能超過這個數字!牡丹花的觀賞和消費活動,產生了品名,和排行榜,這就進入到市場炒作了。炒作了三百年,沒發生類似荷蘭鬱金香花泡沫的結局。為什麼?因為還沒到經濟泡沫化到來那一天,半路殺出一位不解風情的蠻客!那就是沒有花文化的女真人,他們把例行洛陽牡丹花會活動硬生生地給毀了。     在牡丹花稱花王的唐宋三百年裡,花都洛陽吸引住了幾十上百萬的尋花客總有吧。這些尋花客中,有一些人意識到這花季觀花活動饒富意義,便加以記錄。這類記錄可能多數毀掉,但流傳至今的,仍有三本。我就是從這三本牡丹花記錄

中,看出牡丹花冠絕群花這類建構史中人為痕跡如何。而這些人工跡象中,洛陽壓倒一些城市奪得花季主辦權,這之中涉及的配合措施如何;外來投資金主與本地牡丹花花種尋蹤家和花藝專家之間,資金和技術的協作如何;農民搶食牡丹花財的結果,官府趁機介入產生官民鬥智如何,等等層出不窮的故事,都讓筆者目眩神迷。這超出我未研究之前所能想像,不知多少倍!沒想到牡丹花世界如此複雜。我的老師李樹桐先生在一九六○年發表〈唐人喜愛牡丹考〉一文(登載於《大陸雜誌》卷三十九,一、二合期),我當時讀了,依稀覺得唐人愛牡丹成痴,很是稀奇。迨我寫成本書之後,才知李老師當年只觸及唐宋人看待牡丹花一小片段罷了。     五     再來是中國

飲食文化史上一個驚人大鉅變,發生在八世紀八○、九○年代之時。唐長安、洛陽兩京,加上汴梁城,這三城的統治菁英改變胃口,不以在家中吃家常菜為已足,改而到新興商店街新開的飯館,去大啖美食。此前貴族比起平民在用餐上,只是菜色豐富和餐食量多,烹飪方式大同小異。現在,飯館的食物在味覺上大為講究,這是中國高級美食誕生伊始。八世紀末的長安和洛陽的新出美味餐館,多在商店街出現(按:戰國至秦漢都城誠有商店街,但到了魏晉南北朝、隋朝,以至唐前期,都城是不許有商店街供人設店營生的),那是靠近東門和南門的地方,汴梁的美味餐館則在汴河入城的東門所在。我為尋覓這些初興新式外食餐館,靠著一種特定文類,即「送別序」,從中加以解

碼,這才破解了中國美食誕生地的一些飯館所在。到了宋代的汴梁和洛陽兩京,商店街在全城泛濫起來,而店家先是在街設立,又不夠,連巷弄中也有商店。而商店街導致中國首度出現住商混合居住模式的文化。這在中國也是頭一遭!     講到「送別序」,是我少年求學時的一大疑問,我問過幾位國文老師:有序文,那被所附麗的書在哪?這一問題之後也考倒歷史系教授。一直到二○○六年,我為了寫《飛燕驚龍記》,又把唐代名家的送別序重讀一遍,我才洞察其中原故。這下被我挖到寶。我破了千古以來未解之謎。原來唐代文豪因在飯館參加餞別宴,必須將來賓各寫的詩集中起來,拿去飯館附近的印刷鋪子去印製成冊,好發給每人(當然,遠行者份數會很多)。餞

別宴的重頭戲是賦詩大會,這有贈遠行者以言的用意。這樣一種送別詩集其前必附有一篇由文豪操刀的序文。這種送別詩集書是雕刻印製的,在唐宋三百年中不知產製有多少,卻沒一冊傳世!有之,就是文豪的送別序文因被保留在自家文集中,得以傳世。這就成了我少年時只讀到送別序文,卻看不到此序應存身送別詩集書裡的一篇散文。原因很簡單,所有這類詩集書全都被時間給淘汰掉了。     在此,我發現兩件歷史大事:其一,雕版印刷術一開始,不全是用在印製佛經和曆書用的,它也用在印製文人詩集書,特別是應酬用的送別詩集。這改寫了中國印刷史,說文人的文集仍用抄本製作。這句話對錯各半!對的部分,確實有個別文人仍堅持手抄本為上品,不屑以雕版

付印。這一主張,白居易是其中最著者。錯的部分,是指集眾詩集因應酬關係,特別交付印書鋪趕製。所以,集眾詩集小冊子、佛經,以及曆書,是中國雕版印刷史上,最早印製的三類書刊。前賢只發現佛經和曆書這兩種書刊,今天我提出要補上集眾詩集這一書刊類。這是本書挑戰以北京大學辛德勇教授以下書寫中國雕版印刷史,創意賣點之所在。尚請名家指正是幸!集眾詩的送別詩集當時是印刷書的一種。這給印刷書鋪主人和工人多添了工作量,可以賴印務為生。第二,送別序是中國勵志話語的載體。這種唐宋的勵志話語並不說教,而是感人至深的一種以應酬為名的文類。這跟我們今天所知的勵志書多流於說教,而有所不同。     這樣,我從解讀送別序文,發掘了

好幾頁不為人知的歷史,計有新式中國美食文化的出現,專業廚師的現身,雕版印刷術有用在文士出書身上,以及中國式珍奇的勵志話語等,這四樣價值連城的古董古物。     六     如果不是一位少年富有好奇心,他如何對送別序緊追不捨五十年?如果他聽李樹桐老師講唐人愛牡丹成痴,沒聽進去,他日後如何能踵武乃師之後、繼續挖掘牡丹花的秘密?如果他並未出國學到新文化史的操作技巧,他如何看到亭/園記文便激動地跳起來、轉身就去專心解碼它裡面的訊息?     以上告訴我們,一位研究者懷抱懷疑主義和素養養成,搭配演出的重要性。   是為序。   盧建榮寫於二○二○年一月六日 景美泰岳峰範大樓 第一章 幕 起 大唐開成元

年(836)夏天某一個深夜,洛陽城南門的長夏門,一隊值夜士兵在毫無盤查、且打了招呼情形下,讓三個人,自由進城。這三個人中,兩人是抬籃輿的腳伕,一式短打的衣飾,渾身大汗淋漓。籃輿是一種只能搭坐一人的簡易轎子。這時,安坐在籃輿中的人,經窗帷揭起那一剎那,在士兵舉火照射下,出現一張眯著雙眼、白髮蒼蒼的臉孔,此人看似年近七旬,再由夏衫包覆的骨架看,身體相當瘦弱,這位老者沒發出任何聲息。守門士兵迨進城三人走遠之後,才輕聲交談起來。一位資深老兵向幾位年輕兵丁說:「看清楚了吧?剛剛通過的,是咱上一任河南府白大人……」年輕兵丁個個張大嘴巴:「嗄……喔……」 沒錯,六十五歲的白居易是在三年前四月,才從河南府尹職

位上卸任。任府尹期間,白居易經常出遊,幾個城門的守門士兵都認得這位城主大人。這天晚上,白居易從龍門山香山寺園回返城內履道坊居所。這一趟路有十八里之遙,可真累死這兩位抬籃輿的腳伕。其實,半年前,白居易已升官至太子少傅,但城門衛兵仍視他為河南府尹。白居易安排一日遊的行程節目,其背後是一種饒富貪玩、重玩到夜以繼日的安於逸樂精神。這攸關書旨:「享樂」,極富代表性。請讀者勿以等閒視之。洛陽是唐宋權貴安置房產宅第的優選所在,這些宅院競相以豪奢園林標榜,並以此炫富。園林盛植四時花卉,這使東都(按:北宋時改稱西都)洛陽有花都之稱。權貴人物起落有時,當失權時最佳落腳之處是擔任洛陽分司官。洛陽的官是清閒之官,幾乎

無公可辦。這時,這些權貴化身為有閒有錢階級,縱身躍入這花都提供的各種遊樂節目。這些權貴中耽於逸樂最長時間的,要數白居易。他成了洛陽這大逸樂園的玩家達人。也虧得有他,才想出從洛陽家至龍門香山寺一日來回的旅遊行程。更在歸途的夜間,可於籃輿上趁機入睡,一點都沒損失睡眠時間。這樣精心計算的一日遊行程,要考慮的,計有路線、交通工具,以及配合洛陽城門開閉時間。這些都沒問題,香山寺景點的享樂才大功告成。白居易這香山寺一日遊行程的設想,是唐宋逸樂文化的一次突出表現,饒富當時休閒文化之極致的諸般意義,引發筆者高度關切。

現代流行樂府研究 ─以1996~2017臺灣流行歌的歌詞為例

為了解決數位豪華版世紀帝國4的問題,作者林金桃 這樣論述:

我們身處在一個影音技術發達以及網路普及的年代,音樂透過數位資訊得以快速的在網路平台上流通。時下的年輕人喜歡上網聽歌,各有各支持的偶像以及樂於傳唱的曲目,因此筆者藉由接受度高的流行歌,解析歌曲中蘊含的教育性質與文學價值,置入課堂教材,引導學生感受歌詞中的情感刻劃、意象書寫,透過閱讀擴充生活知識、關注當代社會議題,分析歌詞中的主題意識,啟發孩子的獨立思考,進而培養對周遭人事物的關懷,達到知、情、行的教育目的。筆者從臺灣流行歌的發展中發現,現代流行歌從歌曲風格的形塑到容主題的訴求,皆能表達當代人民的情感思想和生活面貌,由此也印證一個時代的改變,政治、社會、文化和環境氛圍,皆會影響當代人民的創作風格

與表達在歌曲中的內心感受和期望。自1996年後,社會風氣的開放、獨立樂團的發跡,聽眾能接受的音樂風格也變得分眾多元,因此在這個期間有越來越多勇於表達自己思想的創作,不畏政治強權的選擇用音樂和政府對話,積極地表現出人民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心態,進而揭發社會的黑暗,反映民生疾苦,表現「惟歌生民病」的樂府精神。透過本論的研究,可知現代流行歌的寫實性、文學性、教育性、時代性、可歌可唱的特色和社會批判的精神,實際符應傳統樂府寫實的精神,因此筆者將現代流行歌定名為現代流行樂府,透過音樂專輯的整理樂聽,收錄符合漢樂府的實錄精神、且符合唐新樂府「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歌詞,整理了歌詞中的文學質素和當

代的語言習慣、創作特色,從「政治、社會、人權、生態」等四大方面,勾勒出當代的社會樣貌,反映出當代人的集體意識與文化現象,概括出現今的臺灣圖像。儒家強調「樂」的教育功能,《禮記.樂記》闡述了儒家思想一脈相承的音樂思想。音樂是源於「人心感於物」的心理活動,作為人的情感活動,音樂不是孤立的藝術活動,「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有各種不同的慾望,透過音樂來陶冶性情,傳達需求,期許在未來有更多人注意到現代流行樂府的地位與價值,將音樂引入教育。透過好的流行音樂的傳唱,無形中也能教導孩子體察字詞之間的國文教育,感受正向價值觀的薰陶,了解到更多當代的社會文化背景,間接地也輔助了學校教育,達到穩定社會秩序的教化

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