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獎 得 獎 名單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文學獎 得 獎 名單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CatherineMerridale寫的 1917列寧在火車上:世界陷入紅色風暴的前八天 和李璐的 雪的俘虜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貓頭鷹 和時報出版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 宋皇志所指導 葉芷羽的 論文化創意產業的智慧財產管理– 以小說與劇本的IP開發與交易為例 (2021),提出文學獎 得 獎 名單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智慧財產管理、台灣智慧財產管理規範、文化創意展業、內容創作、IP開發、著作權交易。

而第二篇論文東吳大學 中國文學系 鍾正道所指導 鄧翔靖的 國軍文藝金像獎小說研究(1965–2021) (2021),提出因為有 國軍文藝金像獎、國軍文藝、文學獎、戰鬥文藝的重點而找出了 文學獎 得 獎 名單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文學獎 得 獎 名單,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1917列寧在火車上:世界陷入紅色風暴的前八天

為了解決文學獎 得 獎 名單的問題,作者CatherineMerridale 這樣論述:

「我們在這樣的時候被困在這裡是多大的折磨。我們必須想辦法離開,哪怕是要穿過地獄也在所不惜。」——列寧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邁入第三年。4月9日,英法等協約國成員在法國阿拉斯發動一場猛攻,這場戰役將犧牲共16萬英國士兵的生命;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也因為在東邊同時與俄國交戰,露出明顯的疲態。    在同一個早晨,距離戰場600公里的蘇黎世車站,有一位矮小、蓄山羊鬍的男人,經由德國的安排,登上一班往俄羅斯的火車。沒有人能預料到,流亡多年的他將在一年內成為這個國家的主人,並讓全世界捲入一場前所未有的共產風暴。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沙皇政權的崩解  在1917年,世界大戰的局勢陷入膠著,不論

是英法俄等協約國,或是德奧等同盟國,都急於尋求突破。同年3月(俄國曆法為2月),一場突發的革命推翻沙皇政權,建立臨時政府。這個政府能否繼承原來的政權,繼續履行參戰的合約,頓時成為左右戰局的最重要關鍵。  亟欲從東部戰線抽身的德國想出了個主意,他們相信:將困於瑞士的激進共產黨人列寧送回俄國,煽動俄國退出戰場,會是一筆值得的投資。   英國間諜頭子:「殺了他,該死,趕快殺了他!」  於此同時,英、法等國也想盡辦法維持俄國的參戰意願。他們派遣多名知識分子與間諜進入俄羅斯,鼓舞人民的愛國心。更重要的是,他們還必須阻止列寧回家,必要時得除掉他。  德國與列寧達成協議,派遣一輛列車和士兵護送他直達俄國邊界

。這段旅程的計畫不斷修改,所經的國家各懷鬼胎,月台上也站滿了間諜。只是,各國想採取行動,卻拿不準動手的時機。   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一班列車  本書生動刻劃列寧的人格特質,包括其暴烈的性格與絕不妥協的信念,也描繪出一戰中各國的處心積慮與局勢的詭譎多變。今日俄羅斯的邊境與民族認同問題,在書中所描寫百年前的世界局勢,即可看出明顯的歷史脈絡。  一百年後,列寧對世界的影響仍然無法抹滅。他是世界上第一個共產帝國的建造者,也是整個蘇聯時代的精神指標,其做法與理念啟發全世界的馬列主義者。世上少見任何思想可以傳播如此之遠,且實際動員如此多國、如此多人,一切都起始於這趟為期八天的火車之行。     ◎好評推薦

 這本書好看到讓我兩次在地鐵坐過了站……。本書是歷史書中的瑰寶,從大戰倒數第二年截取一段時光,以此闡明一個大洲、一場革命、與一個動盪時刻的一系列心理狀態。梅里杜爾行文風趣、有判斷力、著眼於講述細節……她是那種可以讓我們更了解世界的歷史學家。  ——阿羅諾維奇,《泰晤士報》    一位小個子、禿頭、蓄山羊鬍的俄國人,在妻子與三十個同伴的陪同下,登上蘇黎世的一列火車。以流亡人士身分住在瑞士的列寧將被載入歷史。兼具小說的可讀性和豐富的想像力,梅里杜爾追蹤了列寧從德國經過瑞典和芬蘭,前往俄羅斯,歷時約一週的旅程。——鍾斯,《觀察家報》    作者是經驗豐富而充滿熱忱的俄國史學家,她選擇列寧緩慢而蹣跚

的歸國之旅這個關鍵時刻,道出這個不擇手段的狂熱分子如何劫走一場革命的成果。——《觀察家報》    梅里杜爾是最重要的俄國史研究者。本書結合了外交權謀、間諜技術、大人物、官方失誤、軍事史與各種意識形態。——《經濟學人》    梅里杜爾的敘事得力於她的透澈研究,也提醒我們,一九一七年彷彿命運般的變化,如何始於一個看似不重要的事件。——《紐約時報書評》    梅里杜爾是研究俄羅斯和蘇聯的傑出史學家……她以列寧的回國之旅作為主軸,講述沙皇的垮台和布爾什維克對政府施加的壓力。——《華爾街雜誌》    這本卓越著作敘述了布爾什維克領袖和其繼承人所否認、規避和掩蓋的複雜歷史。——《達拉斯晨報》    作者偷

偷把讀者帶上了一九一七年四月離開蘇黎世的一列火車。車上載著爆炸性的貨物:將會在俄羅斯點燃一場革命大火的煽動家列寧。——《書單》    優秀、有趣、迷人的故事,展示了列寧如何搭乘穿越歐洲的火車,邁向權力高峰,進而震撼世界。——蒙蒂菲奧里,《倫敦旗幟晚報》    梅里杜爾把學者的深湛知識和活潑的敘事風格帶入她的題材。這是一部又有啟發性又有娛樂性的作品。——《文學評論》

文學獎 得 獎 名單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清藏住持時代推理:當和尚買了髮簪」介紹
       
訪問作者:唐墨
    
內容簡介:
  《林投姐》、《呂祖廟燒金》、《周成過台灣》、《瘋女十八年》……這些歷經大小銀幕改編,民間老少耳熟能詳的「台灣奇案」,終以「歷史本格推理」的樣貌面世!國藝會補助、國內各大文學獎/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獎決選入圍‧新生代多棲全才作家唐墨,華文推理史首見的劃時代傑作──傳奇上映!
  
  台灣早年傳說,有所謂的四大或十大奇案。這些聳動奇案,並非虛構的鄉野怪談,而是真實的社會案件,曾經發生在台灣這座島上的故事,經由傳承而有了豐富的變貌。在這座我們的故鄉上,的確發生過人體被肢解分屍、剁成肉醬,填入桶中沉到大海裡的驚悚案件。也真的曾有女子挨家沿戶,半夜敲門,只為了買一顆肉粽。奇案眾說紛紜,在民智未開階段,卻不出鬼神作怪之論。
  
  時間就在1934年……
  
  府城.松本寺的清藏住持,和拉著雜貨車賣什細的秀仁,就在那個妖氛湧起的年代,各自憑靠著職場經驗和人情世故,聯手挖掘出不容半點虛假玄怪的重大犯罪事實,揭開社會陰暗角落中的人心妖魔之謎!
  
  〈洗手巾之歌〉:本來是大喜的府城運河開鑿周年紀念日,河面上意外浮出了一對殉情男女。而他們卻是四天前才剛認識的嫖客與藝旦的關係,是殉情,還是他殺?都得要清藏律師說了才算數。▲改編自日治時期運河奇案▲
  
  〈二林金錶案〉:高千穗丸被美軍擊沉,本來該上船的石阿房卻沒出現在存亡名單上,妻子為了追尋丈夫的下落,來到田園遍佈的二林鄉下,路上的村民卻紛紛用異樣眼光看著她。是誰,是誰敲響了門呢?▲改編自日治時期二林奇案▲
  
  〈蕃婆假燒金〉:山地嫁來的頭目女兒怎麼可能會去拜呂洞賓?摜籃假燒金,這句台語俗諺背後,藏著一個下嫁女子的辛酸血淚故事。▲改編自清末呂祖廟燒金▲
  
  〈和尚藏髮簪〉:道會禪師吊死在鐘樓,禪房搜出女人的髮簪,寺譽絕體絕命之際,從府城請動了清藏律師北上來破案。舞台來到東和禪寺與大稻埕,曾一度驚動天地鬼神的兇殺案,原來是件沒有兇手的懸案?▲改編自清末周成過台灣▲
    
作者簡介:唐墨
  本名林恕全,正在世新大學教小說創作。一手寫歷史小說,兩度獲得全球星雲文學獎歷史小說獎;另一隻手正染指推理小說。
  
  同時還在寫專欄「京都千面相」,兼職咖啡講師。一個閒不下來的懶惰蟲。請隨時關注粉專「唐墨」、「京都千面相」。
  
  
作者粉絲頁: 唐墨
 
出版社: 要有光
粉絲頁: 作家生活誌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論文化創意產業的智慧財產管理– 以小說與劇本的IP開發與交易為例

為了解決文學獎 得 獎 名單的問題,作者葉芷羽 這樣論述:

近年來,隨著文化一源多用的特性被重視,無論是政府或是產業本身皆在於追尋一個可以創造最大價值的強力IP,希望每一項文化商品都能像漫威電影一樣,帶動漫畫出版業、電影產業、影視產業,甚至周邊商品的商機。2019年我國文化內容策進院成立,透過挹注資金、協助媒合、建立支援渠道等方式,專注內容的開發與產業的相互結合作為宗旨,致力於打造國內文化創意產業的生態系產業鏈,推出的第一個一源多用的計畫就是媒合出版內容與影視內容。然而,追求一源多用的過程,就是密集的IP開發與交易。在這個過程中,往往存在許多的風險與爭議。首當其衝,如何證明創作人就是作者就是一個艱難的問題;授權合約是否有範圍?文化創意產業最原始的權利

人,通常都是上游的創作者端,明明是創意的貢獻者,卻是最不受權利保護的,或許可以歸因於權利的不對等,或是談判能力的高低,但最重要的,仍然是產業對於智慧財產的漠視與知識的匱乏,是否有辦法解決這樣的產業困境?智慧財產管理係為了降低成本與創造收益,而使組織能積極行使權利,即完美的體現了活用智慧財產權的理想與目標。將智慧財產管理的思維循序漸進的運用到著作權的IP開發與交易,將有助於掌握過程中的風險與危機,預先預防,降低交易的成本,提升權利交易的價值。本研究將透過相關學術文獻與公開數據的閱讀與分析,以及實際訪談文化內容產業從業者的方式,了解文化創意產業的著作權開發與交易過程,實際上所遇到的困境,以及智慧財

產管理應如何予以適用,是否存在既有的規範得以依循,並於本研究的最後提供建議及反思,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貢獻微薄之力。

雪的俘虜

為了解決文學獎 得 獎 名單的問題,作者李璐 這樣論述:

新銳作家李璐,以虛構逼探真實,思索族群身分與時局流變 打開偽滿洲國歷史 既耽美又寫實之短篇歷史小說力作     新銳作家李璐有著洞察世事與歷史的老靈魂,繼文學公路電影般的長篇小說《致不在場的他們與遲到的我》之後,再推出題材截然不同的歷史短篇小說集《雪的俘虜》。     這部作品以臺灣人在滿洲國的經驗為主軸,創作一系列小說。一九三二年,日本在中國東北的長春建立了一個新國家──「滿洲大帝國」,魁儡領導者是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這個偽政權給了長期在日本殖民下不得抬頭的臺灣人、朝鮮人許多新希望,他們離鄉背井來到滿洲,在天寒地凍的雪國中漸漸發現他們懷抱的希望可能也

是虛假的泡泡。     整部作品如同一齣豐富的「群像劇」,七個短篇看似各自獨立,讀下去會發現角色們其實互有串聯,環環相扣。每篇以不同主角帶出其處於滿洲國的特殊處境:臺灣人、朝鮮人及日本人的命運,在這個新生的、充滿理想性的國家交會。表面上是嶄新的機會,但身為被殖民者,最終還是別無選擇。臺灣人在滿洲國究竟可以擺脫自己身為被殖民的次等人的宿命,還是在陌生的蒼茫大地上成為「雪的俘虜」,捲入自己也說不清的國族糾葛中?又或者找到新的認同?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戰雲密佈之下,這些都還是未定之數。諸位角色之間除了國族之間政治與軍事的糾葛,也充滿了情感的連結和種種愛恨遺憾,有如電影般的畫面隨情節起伏浮

現,讀之令人一邊神往那段久為遺忘、彷彿掉入黑洞的神祕歷史和土地,一邊為大雪下渺小的宿命與人生嘆息動容,不捨掩卷。   一致肯定推薦     何玟珒(小說家)     盛浩偉(作 家)   陳又津(小說家)           張嘉真(小說家)   楊双子(小說家)   瀟湘神(小說家)     陳力航(日治臺灣史研究者) 專序推薦     臺灣還有太多歷史記憶尚待追索。在《雪的俘虜》裡,李璐一如既往不懈地以虛構逼探真實,以滿洲國為舞臺思索族群身分與時局流變,在名為遺忘的大雪覆蓋以前,替我們贖回了那些熾熱的身影,燙手的心。

──盛浩偉(作家)     關於閱讀歷史小說,我想借用阿菊的想法:當她待在溫暖的房子裡,有時會想,她的心也許被遺落在滿洲的荒原,大聲唱著進行曲。   我們永遠無法看盡所有版本的歷史詮釋,《雪的俘虜》仍然奮力蒐集了一些無人聞問的角落——殖民地的同性戀與女人。最壞的狀況擺在一起,命運兩手一攤,沒有僥倖的空間,他們輕巧地消失,就像那些沉重的盼望從不存在。   幽魂的姓名被重寫一遍能夠變重幾分?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看見的人。   當代是那個溫暖的房子,不是我們執意要回顧痛苦的源頭,而是我們從未走出曠野。──張嘉真(小說家)     寫小說有諸多「鋩角」,其中

之一是氛圍的營造,氛圍之難在於小說的幻象中,只要有個細節或用字稍稍不慎,便會使讀者掉出作者精心營造的時代氛圍,但李璐在這方面做得很好,溫柔謹慎地用一張過去的網包裹讀者,確保大家沒有掉隊。她用內斂含蓄的筆調說出不同身分、不同處境下的小人物故事,打造一個時代群像,在李璐織出的世界裡面,讀者產生一種「在那個時代,這樣的事情真的發生過也說不定」的想法,可能也會有稍微被萌到的感覺喔!(*´艸`*)──何玟珒(小說家)  

國軍文藝金像獎小說研究(1965–2021)

為了解決文學獎 得 獎 名單的問題,作者鄧翔靖 這樣論述:

「國軍文藝金像獎」於1965年開辦迄今已歷五十餘載,是目前台灣壽命最長的文藝競賽。「國軍新文藝運動」顯然是「國軍文藝」的一次再造,而「國軍文藝金像獎」則是運動成果的伸展台。「國軍文藝」發端於1924年黃埔建軍時期,較1950年代興起的「戰鬥文藝」或「反共文學」早了二十多年。「國軍文藝」匯通中外,一面擁抱我國自《詩經》以來軍陣文學的抒情傳統;一面汲取蘇聯紅軍政工制度,追求發揚精神戰力的宣傳功能,是一支具有獨特成長脈絡的文藝系統。由於官方機構的身分,先於1950年代與「戰鬥文藝」合流,又在1960年代被賦予導正社會風氣的重責大任。誠然,「國軍文藝金像獎」辦獎之初曾風光一時,但是它「穩定」且

「獨特」的形式與內容,漸漸對讀者失去吸引力。最後,「國軍文藝金像獎」不得不返回「國軍文藝」的原鄉,回歸一個專屬於國軍內部的文藝活動。 「國軍文藝金像獎」得獎作品是國軍年度內最優秀的文藝創作,充分代表「國軍文藝」的藝術水平;小說則是目前四大文類唯一碩果僅存的項目。小說創作裡現實與虛構交錯,無疑是觀察軍隊與組織變革、社會脈動等現象互動的平台。「國軍文藝金像獎」每年都會訂立主題,再加上參賽資格的嚴格限制,造成作品的高度同質性。從得獎小說內容來看,軍人保家衛國的天職,決定了國家、部隊、家庭與軍人情感網絡間的位置。「國軍文藝金像獎」小說構築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象徵體系,成功雕刻出無數偉岸軍人的塑像,卻拉

大了它與非官方文學的審美距離。「國軍文藝金像獎」象徵體系的內在動力,來自我死則國生的無私奉獻、來自有我無敵的果敢精神,並藉由敵我二元對立的思維邏輯,進一步放大軍人極其剛直的審美天性,形成一種不拐彎抹角的敘事風格。 儘管如此,「國軍文藝金像獎」小說也並非一成不變。從現實面來看,它反映了國家局勢、軍中人權與部隊生態的變化。尤其當敵人的軍事威脅大幅減低後,象徵元素間的位置與關係,也同時發生程度不等的變化。國家定義的模糊與重構,使軍人效忠對象發生錯亂、自我悖論。親情與愛情不再是犧牲品,能夠兼顧部隊與家庭才足堪軍人優秀典範。戰場淪為演繹歷史的背景布幕,部隊只是實踐個人從軍想像,工作穩定、薪資優渥的職

業場域。「國軍文藝金像獎」小說象徵體系的位移,更扭轉了它一向偏執的敘事風格。於是從小說的虛構面來看,懷疑與不滿、窺視與嘲諷人物內心的現代主義技法,以及暗示時空、價值斷鏈的穿越情節,也悄悄將觸角伸進堅硬的敘事結構中,反過來對國軍歷史、戰爭意義、軍隊文化,甚至軍人價值本身提出質問。從這兩個方面來看,「國軍文藝金像獎」小說正以更開放的態度,逐漸偏離傳統的二元敘事框架,賦予軍人更接近於常人的普遍性形象。 最終,「國軍文藝金像獎」並不如預期,對社會風氣發生足夠的影響力。特別在台灣經濟起飛之後,生活富足、民智大開,接受多元文化的浸潤,又更進一步加速了「國軍文藝」自我閉鎖的速度。早期軍中作家、作品仍受到

重視,到了1990年代後,文壇幾乎看不到軍中作家的身影。顯然「國軍文藝金像獎」並沒能延續它的文學獎譜系,也錯失了建立「典律」的最佳時機。「國軍文藝」獨特的敘事風格與內容的宣傳功能,並不能作為流失作家與讀者的藉口;捫心自問,如果「國軍文藝」沒有風格與功能,除了歷史價值外還有什麼?當「國軍文藝金像獎」處於現今這個軍人職業化、個人化的武德半衰期,「軍人魂」的精神牽引力已大不如前。在國家大環境沒有劇烈變動以前,在技巧無法追比非官方作家的情況下,「國軍文藝」內容的平庸與生活化,勢必將引發再一次的自我解構,並潰縮成一種個人職業書寫的文學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