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過去天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新竹過去天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吳佳璇寫的 一路向南:浪人醫師的徒步台灣西海岸 和苦苓的 最後書:苦苓的餘生日記【作者親簽告別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新竹天气预报15天也說明:新竹天气 预报15天查询,为您提供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台湾新竹天气情况、温度指数及空气质量等信息,台湾新竹末来一周天气预报查询!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出版 和時報所出版 。

國立清華大學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育心理與諮商碩士在職專班 曾文志所指導 江惠瑜的 從創作中傾聽生命的復原力之自我敘說 (2021),提出新竹過去天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職場冷暴力、正念、藝術療癒、復原力。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李晶所指導 黃奕茹的 保安林提供社區休閒運動場域機會評估指標之建構 (2021),提出因為有 保安林、社區休閒運動場域、層級分析法、地理資訊系統的重點而找出了 新竹過去天氣的解答。

最後網站天氣預報新竹市東區 - 台灣公司行號則補充:東區, 新竹市每小時天氣預報—The Weather Channel | Weather . ... 新竹市東區過去24小時資料· 新竹市東區過去24小時變化圖· 新竹市東區觀測站位置圖.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新竹過去天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一路向南:浪人醫師的徒步台灣西海岸

為了解決新竹過去天氣的問題,作者吳佳璇 這樣論述:

  徒步台灣的念頭,在心裡蟄伏已久。   「騎車不是比較快?」門診護理師見我看診空檔常常掛在谷歌地圖上,忍不住提問。──吳佳璇   二○二○,新冠病毒大流行,世界移動暫停,台灣各地擠滿出不了國的人。經過蒸騰的夏日,徒步台灣的念頭又倏然出現。於是浪人醫師吳佳璇,脫下了醫師袍,來到行政院旁的十字路口,省道0公里,這裡是徒步壯遊的起點。其實出發前一晚,都還沒拿定主意,該走西岸還是東岸……只知道這趟旅程,一路向南。   ↓一路向南↓   從台一線省道0公里的車流湧動,走到恆春的國境之南   橫跨一年半的接力徒步,總長500公里   從一個人,走到一群人;穿越了四季、風土與歷史

  一步步走成了我們腳底下的台灣        ↓徒步說書人↓   三井倉庫、樂生療養院、新竹動物園、新港社、秋茂園、和美默園、鹿港龍山寺   三秀園、西螺大橋、北港朝天宮、國聖燈塔、逍遙園、池上一郎文庫、「獅頭社戰役」現場   風土人情、古蹟景點,一路漫談台灣歷史   ↓走路的人↓   從一個人,走到一群人,從閒散輕裝,走到上癮重症   這裡沒有刻苦的徒步雞湯,但有結伴同行的人情百味   ↑未完待續↑   ...一路向北... 名人推薦   \推薦序/   陳耀昌(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斯卡羅》原著作者)   傅裕惠(第九屆國藝會董事、劇場工作者與渴望走路的都市人)   小歐(四國遍

路同好會主持人、作家)   \沿路推薦/   木下諄一•作家│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徐銘謙•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康文炳•資深編輯人│張景森•政務委員│ 陳錦煌•醫師、新港文教基金會創會董事長│黃崇凱•小說家│鄧惠文•精神科醫師、榮格心理分析師        「有劍有肝膽」。她別出心裁設計了一個「徒步、接力、深度」新模式,「全島而非環島」的新概念。――陳耀昌   我其實是會把她這一路向南、一路走入台灣的行動,視為一個最誠懇和最具企圖心的「環島行為藝術計畫」。――傅裕惠   與其說是一本台灣徒步遊記,不如說是一種生活模型,一種實踐哲學,更是一種走路體質的最佳範例。――小歐

新竹過去天氣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空拍#影片製作#航拍

今天想借這個影片,分享好久沒有閒談的部份,就是跟大家聊聊這陣子操作兩台空拍機,所遇到的不算有趣,但值得與同好分享的一些空拍實際的情況及感想。

話說到合歡山空拍,才知道空拍機飛進雲霧的狀況,機身跟機槳是會濕掉的。

太早起床,一直將不要的畫面錄下,還不自知,回家看影片才發現。

也有一次太專心做拉遠畫面的視覺效果,竟然讓空拍機離高壓電塔好近,而跟隨功能也一直無法掌握,後來才知道要飛近一點才行。

還有當下根本不知道河谷上有拉電線,直到回家看影片才驚覺,也慶幸自己當下沒有硬要飛過去。

買了空拍機,預設的影像錄影格式不對,也才發現所拍的影片,根本無法用iMovie剪輯。

到太魯閣空拍才知道姿態飛行是怎麼一回事,而且自主飛行練習是如此重要,話說前一天終於趕在下午4點到達長春祠,立馬拿出空拍機空拍,但是遙控器一直提示,處在姿態飛行模式,所以簡單的飛行一下後,就放棄繼續空拍的念頭,到了晚上才開始努力上網查詢,姿態模式的相關建議與知識,後來隔天一早七點在天祥附近空拍,就比較有概念。

不過十點多又到長春祠空拍時,還是發生不小心將搖桿打錯,完全不知道自己一直讓空拍機往山壁瀑布方向飛去,還好自動避障功能救了我的Air 2。此外當下可能是往來飛行太久,最後還是被警察盤問,查看是否有按照規定向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申請空拍許可證。

去龍洞空拍兩次,因為怕不小心就血肉模糊,還是不敢單手接機,所以一直在找合適的起降地點,嘗試操作縮時攝影也最後完全失敗。

到北埔才知道市區全部禁飛,本想空拍北埔慈天宮,只好轉到南埔拍百分橋。

到南庄向天湖附近才知道不是所有的禁飛區都會顯示,雖然它離樂山雷達站還有一段距離。

加入臉書空拍同好社團是這麼的重要,裡面有好多空拍知識與經驗的分享,都非常值得我們學習與效法。

空拍真的沒有想像的容易,也非常的不輕鬆。前晚就要看天氣,替空拍機充好電,還有構思取景的方向與內容,還要心中跟媽祖拜託,希望能保佑隔天飛行一切順利。

此外不時要跟上天搶時間,還要看老天的臉色,希望它風吹小一點,而且願不願意給我一個即時的佛光普照的光影效果,不然大老遠跑一趟,能夠拍的素材就會非常的有限。

而且台灣法規罰的這麼重,要好好的空拍,只能往海邊跟山區跑,所以飛的最盡興的三次,是在南埔百分橋與八里十三行文化公園和永安海濱公園那三次。

由於之前有慘痛的空拍經驗,所以這陣子的空拍方式,都是非常小心,也不想展現什麼高超的操控技巧,動力絕對不會全開,飛行高度到60公尺就好,用三腳架模式飛行就好,重點在拍照錄影,不是耍特技。

例如若去海邊空拍,就在沙灘上飛行就好,畢竟如果空拍機不慎發生炸機情況,至少還能撿的回來。

也學習用偽海上飛行的方式空拍,讓人誤以為我是將空拍機飛到海面上拍攝的,此外努力累積飛行時數,一點一點嘗試各種智能飛行功能,也是常常在做的事情,畢竟飛一趟就多一次的經驗,例如飛2 Pro,就發現它能飛行的時間明顯比Air 2緊湊許多,所以不關遙控器電源,直接更換空拍機的電池,是否可行?不然下次偶遇大景,分秒必爭的情況下,可能就會來不及完整拍攝。

另外低電力的時候,空拍機是否如預設的條件,自動發出警告,這些都是必須找時間不斷的實驗與摸索,才能對自己手上的空拍機有更深入的認識,而這點跟我們畫畫的一樣,買到一種新的材料,就是要不斷使用,才能發現其潛在的可能性,所以最難的還是在,要不斷維持一定的手感,否則就會容易發生空拍意外。

好不容易提心吊膽拍完後,剪片也是一個苦差事,例如空拍永安海濱公園,總共拍了20多分鐘的影像,最後反覆從中只剪輯出10分鐘可看的部分,再進行文稿撰寫與配樂工作,所以大概都要花上三天的時間,才能得以完成,所以每次上傳的影片,都是絞盡腦汁換來的心血,以上就是我所分享內容。

►►►歡迎訂閱梁震明頻道:https://bit.ly/33R0bmf

►►►梁震明臉書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inkliang/

►►►梁震明痞客邦: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

►►►梁震明IG:https://www.instagram.com/liang_chenming_art/

【梁震明簡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

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

個展12次,國內外聯展30餘次。

作品曾在香港蘇富比、羅芙奧及沐春堂拍賣成交。

著作「墨色的真相」與「台灣寺廟龍柱造型之研究」獲國立編譯館出版刊行。

現為羲之堂代理之專職水墨畫家。

水墨創作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7965

水墨材料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00158

藝術生活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38915

台灣龍柱介紹: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7923

水墨藝術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23594

台灣露營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11651

國內旅遊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8133

國外旅遊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811654

空拍經驗分享:http://tom20030208.pixnet.net/blog/category/2798208

從創作中傾聽生命的復原力之自我敘說

為了解決新竹過去天氣的問題,作者江惠瑜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敘事探究」輔以藝術療癒的自我敘說為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進行的主要目的有三:一為,瞭解職場挫折與冷暴力對研究者造成的影響;二為,研究正念融入藝術創作歷程對研究者的療癒經驗;三為,分析正念融入藝術創作及回饋社會的歷程對研究者生命意義的轉化。在沒有目的投入工作的自己,經歷了「心靈的死亡」。忘了好好傾聽與照顧內心深處那個真實的自己,忘了好好愛自己,導致身、心、靈幾乎失衡的狀態,連給出去的愛都是沒有力量的。在職場上釋出的善意,不是被刻意忽略就是被惡意扭曲;以及在傳統華人及原生家庭所教導「以和為貴」,「吃虧就是占便宜」等觀念的影響下,自己只能選擇忍氣吞聲。每一次失落的撞擊,都讓自己的情緒陷落在

黑暗之中,沒有出口,常容易有「自動化」的想法,也因此造成許多夫妻問題、親子問題,甚至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滿腔熱血的自己和失落無助的自己不斷地在拉扯,更因此,讓自己在討好與失落的迴圈裡不斷的轉呀轉,轉不出痛苦的感受。這些都讓自己覺得自己更自卑,情緒沒有出口的憋屈,讓自己覺得沒有人懂自己,更不配擁有愛。人若被看見了、被欣賞了,就擁有了美好的資源經驗(黃士鈞,2012)。透過研究,研究者深切體悟,這個看見與欣賞,可以是自己給予自己。在遇見敘事治療與找回自己熱愛並遺忘許久的繪畫創作,和將正念及進一步深入接觸的阿德勒學說融入創作與生活之中,並藉此從記憶裡,重新看待事件帶給自己的影響與其意義,也藉著創作的

作品與自已對話,從中擁抱自己,看見自己的我能感,給自己鼓勵,賦予自己勇氣改變及學著找到自己的復原力,做到自我疼惜,接納如其所是的自己,並藉著此研究,更了解自己及與從前在職場冷暴力下的自己和解。雖然,冷暴力依然存在,身心安頓後的研究者,不再徬徨無助,可以重新投入更有意義的工作範疇,如帶領讀書會、帶領親師諮詢成長團體及參與生命教育種子培訓,更有系統地將生命教育融入藝文課程等。也藉此,用更正向的力量及感恩的心學習活在當下。希冀研究歷程中的發現與覺察反思、建議,能提供跟自己有類似遭遇或有興趣進一步研究藝術療癒的果效及職場冷暴力對一個人的影響者參考探究。

最後書:苦苓的餘生日記【作者親簽告別版】

為了解決新竹過去天氣的問題,作者苦苓 這樣論述:

  【作者親簽告別版】   14.5公分的腫瘤、1.1公斤的重量,長期霸占腹腔。   最終,它在2021年9月28日悄然離開體內,盼它連同病痛一起帶走。     我想為自己寫下墓誌銘:   這裡躺著一個這輩子都很開心,而且也讓很多人開心的人。   這本日記救了我。     沒想到這本日記會變成一本書,   因為這一年以來,我完全不知道自己還可以撐多久。   400萬個B肝病毒、14.5公分的肝臟腫瘤、   以及突然而來的嚴重抑鬱症,徹底擊垮了我。   最後想到了寫日記這個辦法。   至少至少,還能寫一些意思完整的句子,證明我還有一點用。    

 寫日記對我是一種療癒,也是一種救贖。     我幾近絕望的對抗身體的病痛,但並未放棄救回自己潰散的心理……我這樣寫日記簡直就像是在汪洋大海的孤島上,發出一小聲微弱的吶喊而已……     我好像在海灘上放出了一個又一個的「瓶中信」,也不敢期待有人前來救援,只想知道我唯一還能創造的這些文字,到底有沒有價值、有沒有意義?     這確實是我的「餘生日記」,也很可能是我的「最後書」,但大家也不用在心裡幫我舉辦告別式,我們永遠不知道命運之神會玩什麼把戲……     ∣關於本書∣   2020年底,經醫生檢查,苦苓發現肝臟多了一顆14.5公分大的腫瘤。     

當時,他正要出版新書《煩事問莊子》,因為這突如其來的腫瘤,新書講座、演講邀約都被迫取消。2021年元旦,苦苓開始書寫日記,記錄他與這個不請自來的腫瘤、肝病毒與憂鬱症共存的生活,並寫下他的不安、焦慮、期盼與自我療癒的心路歷程。     在日記裡,苦苓自述生理及心理變化,時而消沉,時而豁達,更多的是對日常周遭有不同的體悟。開始是逐日記錄,後改為有所感才書寫。日記中有他對社會的觀察,有哲學式的思辯,也有他對人類、地球與大自然的反思,當然,更有自我的反省。     日記從元旦寫到10月8日,這一天,苦苓66歲生日,記錄他近一年來死去又活來的心態轉折。如苦苓說言,這本可能是「最後書」,但

也可能禍害遺千年的還有下一本或下下本,但期待讀者可以一同與他見證——這輩子,沒白寫、更沒白活! 作者簡介   苦苓     本名王裕仁,1955年生,祖籍熱河,宜蘭出生,新竹中學、臺大中文系畢業。     曾任中學教師、雜誌編輯、廣播電視主持人,獲《中國時報》散文獎、《聯合報》小說獎,《中外文學》現代詩獎及吳濁流文學獎,著作五十餘種,暢銷逾百萬冊。     曾任雪霸國家公園解說志工,沉潛8年,驚豔於天地萬物超乎想像的各種生命形式,遂提筆書寫自然。     2011年開始,陸續出版《苦苓與瓦幸的魔法森林》、《苦苓的森林祕語》,成功開創新型態書寫,以生動詼

諧的方式開啟認識自然的全新視角。2013年寫下散文《我在離離離島的日子》,深刻反思人類與自然的親密關係。2015年《請勿對號入座》,用諷刺中帶有戲謔的筆鋒,描寫各種奇人異事,2016年《短短的就夠了》精選出版,描寫人世的荒誕無稽,再掀膾炙人口的「極短篇」風潮,同年12月推出《熱愛大自然  草木禽獸性生活》,生動描寫動、植物五花八門的繁衍方式,成為臺灣第一位「動植物兩性作家」!2017年出版《對不起,嚇到你》,讓讀者體驗背脊發涼、腸胃翻攪的苦式驚魂。2018年出版《所謂愛情,只不過是獨占與反叛》,以短篇小說表現複雜的愛情樣貌,描述關係中情深慾重的真實人性。     2020年,開啟國學全

新書系,出版《苦苓開課,原來國文超好玩》,將曾經風靡一時的苦式國文課重現於紙本;2021年,出版《煩事問莊子:苦苓的莊子讀書筆記》,用自己的生命體驗,訴說在低潮時,如何體會莊子悠遊自得、無可無不可的人生哲學。      FB請搜尋「苦苓(王裕仁)」   Podcast請收聽「苦苓巴拉巴拉」 編輯序 青天霹靂的消息——2021/1/1 死不苦,痛才苦——2021/1/2 誰想當抗癌勇士?——2021/1/3 刷存在感——2021/1/4 苦痛得自己承擔——2021/1/5 相對剝奪感——2021/1/6 人類是地球的病毒——2021/1/7 當勇士還是鴕鳥?——2

021/1/8 常見的事物都不美好——2021/1/9 今日停更——2021/1/10 看完標題已成過去——2021/1/11 天冷腦熱的奇思異想——2021/1/12 我記得,故我在——2021/1/13 重啟日記——2021/3/9 百無聊賴的一天——2021/3/10 沒人相信,我很軟弱——2021/3/11 人,真的很奇怪——2021/3/12 我很久沒有哼歌了——2021/3/13 為愛自尋煩惱——2021/3/15 我只想好好吃頓晚餐——2021/3/17 繞著恆星的日常——2021/3/20 有一種牢籠,叫文明2021/3/21 總有無法逃避的一天——2021/3/22 老天的禮

物——2021/3/23 投降日——2021/3/29 一切都是命定——2021/3/31 愛是百憂解——2021/4/6 我又開始哼歌了——2021/4/12 多久沒與伴侶談心了?——2021/4/14 失智前,我想環遊世界——2021/4/21 如果想活,就養隻小狗——2021/5/27 人類是地球的病毒——2021/5/28 You Are What You Live——2021/5/30 苦樂如晴雨,終將過去——2021/6/2 天譴或天擇——2021/6/6 敬重掌握自己命運的人——2021/6/13 存在論——2021/6/16 網路殺人——2021/6/17 一場躲不掉的突襲——

2021/6/22 不愛,是怕再次愛上——2021/6/26 不動心——2021/6/29 有意識的努力活著——2021/7/8 按下暫停鍵——2021/7/12 所謂愛情,只不過是……——2021/7/14 一個人,與一隻病毒——2021/7/21 看了六個醫生之後——2021/7/22 尋死的念頭——2021/7/23 最後身影——2021/7/28 不知者不病——2021/7/29 快樂主義者——2021/8/1 與恐怖分子談判——2021/8/3 第一千個日子——2021/8/4 清晰的夢——2021/8/6 宛如黑色喜劇——2021/8/12 一場艱難的戰役——2021/8/14 困

局——2021/8/17 開始設想沒有妳的日子——2021/8/19 病毒與它們的產地——2021/8/26 還我健康山河——2021/8/28 全心愛一個人,真好——2021/9/14 把痛視為常態就不苦了——2021/9/17 樂於接受一切——2021/9/19 不留遺憾的生活——2021/9/26 別把自己當國王——2021/9/29 不是落荒而逃,而是華麗轉身——2021/10/1 想好好看看這美麗的世界——2021/10/2 我的墓誌銘——2021/10/3 自我點評——2021/10/4 意料的結局——2021/10/5 給自己的錦標——2021/10/8 後記 編輯序

    第一次讀到日記,是在二○二一年一月二十六日的下午。那天下午作家剛好北上,我們約在臺北車站碰面。其實也沒說具體要談些什麼。不過前一個月,他才因健康因素取消三場《煩事問莊子》新書講座,當時我還不知具體原因,於是對我而言,見面只想關心其近況。     比預定時間稍早,我抵達臺北車站咖啡廳,並傳訊告知。沒多久就收到即將抵達的訊息回覆,並傳來一篇文章讓我先看看。我收到的是「元旦日記」,看了首段,感覺瞳孔放大:「新年的第一天,我帶著肝臟中的十四.五公分腫瘤,和超過四百萬個B肝病毒,努力的活下去。」讀完日記,記得我回:「這是小說嗎?我希望它是一本小說。」(直到現在,我仍不知這樣的回覆是否

恰當,但我至今仍想不到適當的文字回覆。)     沒多久,苦苓大哥來了。在那個人聲嘈雜的咖啡廳裡,我追問許多當事人可能早已經歷過的無數次拷問:「什麼時候發現異狀的?」「去看醫生了嗎?醫生怎麼說?」「最近身體狀況好嗎?」「家人朋友都知道了嗎?」只見他平靜且不時帶著幽默的回答我連珠砲的提問,彷彿我比他焦慮十倍。     很多事在發生後已成既定事實,它不會因為我們的慌張失措或懊悔不已而改變,就像苦苓大哥身上的腫瘤與病毒,也不會因為我的擔心焦慮而消失無蹤。況且當事人勢必經歷我們難以想像的內心煎熬,各種可能的解方肯定也諮詢嘗試過。分開後,我陸續收到其他篇日記,每看完日記便有些感想,寫下讀

後感回信。只是當時,我並不曉得這些回覆對他的意義,直到我看了這本書的後記。     我很喜歡這些日記(倒不是我愛窺探他人隱私),從日常瑣事著眼,旁及人生哲學、自然科學等思維,讀來很有感觸。如首篇日記提到,作家深受耳鳴之苦,但醫生表示,已過治療期,勸慰病人只能與之「好好相處」。乍聽無奈,但其實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家庭、職場、生活總有不如意處,而這些無法輕易改變之處,與其哀怨度日,何不換個想法與之共處?第二天的日記作家更進一步談到與苦痛共處的方式:「人的感受會互為消長,能讓某一種感受多一些,原先(尤其是不好的)的感受就能少一些,或至少晚一些才來報到。」日常的苦痛不會驟然消失,但透過注意力的轉

移,或許能減少不愉快的感受,也會讓我們生活好過一些。     此外,一些日記偶有哲學思辯的味道,像是探討人的存在論,人到底怎麼樣才算存在於世呢?作家透過唯心、唯物論的角度,申論現代人存在的意義。存在本身就是個很弔詭的命題,以唯物論觀之,人生於世,就是一種存在;但若以唯心論來看,假設世上無人知曉此人存在,或此人忘了自己的過去,或此人的過去都蕩然無存,那麼此人是否真的存在過呢?所以現代人在浩瀚的網路世界,透過文字、影像亟欲證明自己的存在,但有時鑿斧太深,留下難以癒合的傷痕,所以作家不免感嘆:「難怪有人不擇手段、有人幹盡傻事,無非也就為了被看到、被聽到、被承認自己的存在而已。」  

  人類是群居的動物,每個人都希望被別人肯定,也特別在乎他人的目光,而在這網路時代,我們更會在意有多少人來臉書按讚,有多少人給我們負評,而這些人與我們素昧平生,透過網路連結,每個陌生人都成了舉足輕重的存在。於是作家在日記中寫下:「原本跟我們八竿子打不著的人,都變得有分量、有影響力,甚至牽扯到我們的喜怒哀樂、恩怨情仇了。在資訊氾濫、資訊爆炸、資訊超量負載的時代,人要怎樣在無數的電磁波中找到自己、確認自己的位置,的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這些探討網際網路裡人類存在的諸多叩問,似乎也呼應時下熱門的「元宇宙」議題:我們在社群有自己的名字、身分帳號,也有人際交友圈,所以每個人早已生存在M

eta 世界裡了,而我們判斷一個人的生死或好壞,很多時候可能是看對方在FB或IG留下的隻字片語。作家話鋒一轉,寫到了「現代老大哥」的可怖之處,「這個時代要『殺人』實在太容易了:既然大家都依賴社群平臺而互相聯繫、而工作生活、而證明自我,那麼專制者只要掌握了這個平臺,就可以輕易『滅』了一個人!」原來《一九八四》不只是經典小說,更是跨時代的預言。     這本日記寫下作家對日常周遭的體悟、對現狀的哲學式思考,以及對大自然的觀察,還有對人類的反思。除了巨觀看世界與社會的俯瞰角度外,這本書的自我微觀,也有可讀之處。這本書真誠不虛構的記錄了作家深陷大小疾病的痛苦、掙扎、無奈以及坦然,透過日記,我們

得知他深受肝腫瘤、失眠、憂鬱症、耳鳴等大小病痛侵擾,而隨著時間推移,我們也可讀出其生理與心理變化:時而消沉,時而豁達,卻不故作堅強,面對病痛時,他一樣會脆弱、會無助、會憂鬱,甚至有了逃避離世的想法……在苦痛的日常下,他更以不同觀點詮釋何謂「敬重生命」。而透過作家的深度自剖,讀者更可看到一個有別於螢光幕上能言善道、口才凌厲的形象——原來私底下的他下十分封閉,討厭人多的場合,更討厭應酬的話語,因為是工作「個體戶」,他沒有同事,也沒有上司,所以交友圈不如我們想像中廣闊。透過這些深度自剖,相信也會顛覆大家對「苦苓」的印象。     這本日記,是作家的自我療癒,更是苦苓的私密記錄。從道德面來看,

公開似乎有些爭議,更別說出版成書供大眾閱覽、評頭論足了。但正如作家自承,這是一本「救命之書」,在書寫的過程中,他透過自我檢視,不斷與自我對話,得到了救贖,離苦得__樂。這樣的一本日記,從出版編輯的角度觀之,當然值得出版——以出版類別來看,它其實就是一本「勵志書」。我相信每個人在閱讀這本日記時,都能從中自我觀照,並有許多寶貴的收穫——就像我初看這本日記時有一樣的感受。     最末,畫蛇添足一下。這本書是時報出版「苦苓作品集」的第十三本,但作家說,這是「最後書」,所以我初聽這書名時,內心其實有點點抗拒。(請您想想,有哪個編輯聽到作家說,手上的作品是最後一本時會高興的?)作為他在時報出版社

「復出」第一本書的責任編輯,相識、合作十多年,意見相左也在所難免,畢竟就算夫妻,也偶有齟齬。但所有意見溝通都是如此:求同存異、達成共識。所以我在細想後,很能理解他的想法,也尊重這個書名。畢竟寫這本書時,苦苓大哥想的是自己的「餘生」,但我看到的是他的「重生」;面對腫瘤、病毒、大小病痛侵擾,他感受到的是絕望的「最後」,作為讀者的我,期盼的是希望的「癒後」。因此,藉由最後一段,抒發編輯讀後感:竊以為,其實書名即使調整兩個字似乎也能成立——「最、餘」改成「癒、重」,亦即《最後書:苦苓的餘生日記》改成:《癒後書:苦苓的重生日記》,或許也是另一種觀看本書的角度。讀者們看完手上這本書,也歡迎至苦苓大哥臉書分

享閱讀後的想法,相信他會非常高興看到您們的慷慨回饋。 青天霹靂的消息 2021/1/1 天氣晴 我的身體也是在我自以為健康的時候,忽然向我「全面宣戰」,似乎在不知不覺之間,體力就變差了,經常精神不濟,身上也常出現莫名的痠痛。 新年的第一天,我帶著肝臟中的十四.五公分腫瘤,和超過四百萬個B肝病毒,努力的活下去。 想想自己真是個自大狂:這輩子都覺得自己身體不錯,上山下海,出國遊玩,一日來回北高上電視通告,似乎從來沒有力不從心的感覺。大多數上了年紀的人擔心的「三高」或是心血管疾病,我好像也沒有半點徵兆,再因為媽媽已經八十六歲,我更堅信自己可以長命百歲(聽說壽命長短的基因,是來自母親,所以如果令堂大

人長壽的話,理論上你也可以活得滿久的)。 不過斯斯有兩種,長壽也有兩種:一種是老當益壯,這個當然最理想;另一種是風燭殘年,那就真的不知道活得久是不是一種好事了? 雖然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但如果活著卻毫無精力,甚至全身病痛,那真的不知道到底該不該在這個世界上「賴」下去…… 我的身體也是在我自以為健康的時候,忽然向我「全面宣戰」,似乎在不知不覺之間,體力就變差了,經常精神不濟,身上也常出現莫名的痠痛。本來我也不以為意,覺得只是所謂的男性更年期,畢竟我也不折不扣超過六十五歲,已經是一個「合法」的老人了。 但情況似乎不只是這樣:容易累還可以多休息,反正我的工作多半是「應召」,真的不行那少接點通告就

是了。但真正困擾我的是耳鳴:耳邊好像有綿綿不絕的蟬叫聲,有時甚至會忽然提高音量,簡直就是「吵死了!」去看醫生,說是已經過了黃金治療期,叫我只能跟這個耳鳴的現象「好好相處」。 然後是嘴巴忽然莫名的冒出鹹味,從早到晚,越來越鹹,簡直就像嘴裡含著一個鹽塊——雖然要不了命,卻非常困擾,整天都有不舒服的感覺。去看醫生,而且看了幾個醫生,都說「沒聽過這樣的」,叫我只能跟這個嘴鹹的現象「好好相處」。

保安林提供社區休閒運動場域機會評估指標之建構

為了解決新竹過去天氣的問題,作者黃奕茹 這樣論述:

臺灣全島約有58.5%土地被森林所覆蓋,其中保安林約占林地面積22%,有別於過去林業以木材生產為主,現今逐漸轉為分享森林服務價值,而保安林也從管制走向開放,因此本研究目的為評估保安林作為社區休閒運動場域之適切性,希望提供社區一個適合各年齡層的民眾隨時都能夠從事身體活動的社區生活場域、建構保安林提供社區休閒運動場域機會之評估指標並實際應用指標於排序保安林。研究方法以層級分析法建構社區休閒運動場域機會評估指標,並運用地理資訊系統與政府開放資料進行分析,將林務局新竹林管處已編列保安林進行排序比較,研究結果將評估指標共分為自然指標、社會指標、政策指標與保安林指標等四構面及17項子構面,其中自然指標構

面最為重要。研究結論為根據評估指標權重進行計分後,較適合發展為社區休閒運動場域之保安林共有12處,可供保安林相關單位作為政策施行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