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頭殼綠媒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新頭殼綠媒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敏昇寫的 眼淚的重量:聽23位送行者說他們看到的人生故事 和野島剛的 漂流日本:失去故鄉的臺灣人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新頭殼偏綠 - 藝術貼文懶人包也說明:沈富雄曝高雄偏綠朋友「心內話」 | 政治| 新頭殼Newtalk.。 新頭殼-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頭殼新聞網(英語:Newtalk),簡稱新頭殼,是台灣「先驅媒體社會企業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台灣東販 和游擊文化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 林泰和所指導 劉超文的 川普政府印太戰略的起源與政策之探討-2017至2021年 (2021),提出新頭殼綠媒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川普、習近平、印太戰略、軍事戰略、地緣戰略、外交戰略、四方安全對話。

而第二篇論文國防大學 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 劉至祥所指導 陶仕海的 以比較分析法對比克里米亞事件與中共對台認知作戰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認知領域、認知作戰、克里米亞事件、四大公投的重點而找出了 新頭殼綠媒的解答。

最後網站新頭殼建立非主流媒體影響力 - 看雜誌則補充:媒體,是僅次於「行政、立法、司法」外的第四權,也是社會大眾獲取新聞、資訊、知識,甚至是建立價值觀的最重要管道。 但許多民眾對當今媒體頗為失望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新頭殼綠媒,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眼淚的重量:聽23位送行者說他們看到的人生故事

為了解決新頭殼綠媒的問題,作者楊敏昇 這樣論述:

站在死亡面前,我看清了生命的意義。 畫下完美句點,才能迎來新生的契機!   她,是個一睡就叫不醒的睡美人,唯有聽到「要去接體了!」才會從床上彈起。生平最害怕手機不見,因為裡頭都是屍體照片。   他,經營一家像極了深夜食堂的禮儀社,吸毒的、被家暴的、有學習障礙的人,都因他的善意而安定下來。「我從不開除員工,除非他們有更好的發展。」他說。   她和她,是棺材店長大的姊妹花。記憶裡,只要大人不在家,家中的「展示品」就成了孩子們玩躲貓貓的遊樂場,一點也不可怕。   他們不只是亡靈的送行者,對憂傷無助的家屬而言,更是不可或缺的陪伴者。   在生命殞落的幽暗谷底,他們為徬徨憂傷的人們點燃一盞盞照

亮前路的明燈。   本書由一群生命閉幕式上的「魔術師(殯葬相關從業人員)」,以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將他們日常工作中觀察到的,許多不為人知、衰朽、破碎與傷感的人生百態,轉化為美好莊嚴的祝福文字。讓讀者可以從一篇篇動人的文章中,了解到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如此熱愛一般人避之惟恐不及的行業,死亡伴隨而來的臭穢與醜惡為何不曾浸染他們溫柔炙熱的心。   好文摘錄分享   ★走入江湖的外商女主管   四十歲以前,吳寶兒是外商廣告公司的高階主管,懷著雄心壯志投入殯葬業,從講英文到烙台語,從自由開放到傳統封閉,她所面對的,是截然不同的光景。   當她提出要做企業品牌廣告、一改殯葬業過去給人的不良觀感時,不少人

納悶:「這女人頭殼壞掉了嗎?把棺木跟骨罐放在電視上播放,多不吉利、晦氣呀!為什麼要花錢做品牌廣告?」   她入行時的天真理想「為這個黑暗、充斥角力的產業帶來嶄新的改變」, 最終能夠實現嗎?   ★比整形醫師還困難的工作   入行前兩年,李安琪每天都在擔心明天的遺體不知道長怎麼樣。她印象最深刻的案子是一具流水屍,外觀看起來又黑又綠,妝怎麼樣都畫不上去。   尤其因意外損毀、已經支離破碎的遺體最難處理。不只要想盡辦法搜集所有屍塊、加以縫補,甚至整張臉都要重做。   即使回家後神經質地不停洗手、刷牙、挖鼻孔,隱隱感覺屍體的味道還在鼻腔,即使經常都得面對歇斯底里、希望能把遺體修復得跟生前完全一樣的家

屬,那一句「你比整形醫師還厲害,媽媽比生前還漂亮!」就像她的信仰,時時縈繞在她的耳邊。 暖心推薦   宗教諾貝爾──庭野和平獎受獎人 釋昭慧法師、資深媒體人 黃暐瀚、《比句點更悲傷》作者 大師兄、《靈界的譯者》作者 索非亞   ★遺體修復權威楊敏昇法醫,召集來自各地、各領域的23位殯葬業從業人員,一同揭開這個行業神祕的面紗與不為人知的甘苦。   專文推薦精選--釋昭慧法師   伴隨死亡而來的殘破、臭穢與醜惡,會直接產生視、聽、嗅覺的強烈感官衝擊,讓人感到無比窒息。這使筆者不免好奇,面對如上強大的感官衝擊與濃烈的哀傷氣場,那些長年身處於殯葬場域的送行者,是如何「降伏其心,安住其心」的?

  蒙敏昇老師之邀,有幸於本書付梓之前拜讀本書。此中每位受訪的送行者,無論是分享他們在殯葬場域的生命觀察,還是憶述他們本身的生命故事,都讓我產生歡喜、感動之情。筆者在他們身上,找到了前述問題的明確答案。   他們之所以能於一般人避之惟恐不及的情境中「降伏其心,安住其心」,原因在於「悲天憫人」的情懷。他們運用實質有效的行動,撫慰了無數哀傷悲苦的心靈。……(略)   作者簡介 楊敏昇   新竹地檢署法醫   CRT教育訓練團隊顧問   玄奘大學/元培醫大兼任助理教授   出身於司法人員家庭,原本攻讀放射、醫檢領域,最後卻「不務正業」改拿解剖刀,協助法醫研究所和檢察署調查各類爭議案件死者

的死因,甚至成立遺體修復團隊,替死者維持生前的美好面容;也因此,旁人總說他很「特別」,但他卻說自己只是個站在不同角度看生死的平凡大叔,但這一看,就看了20年。曾協助處理921大地震、國華航空空難、陸軍空騎旅空難等大事件,也是台灣殯葬改革推手之一。著有《遺體處理學》、《拼圖者的生命觀察》等書。   推薦序   01眼淚的重量──劉素英 02生死是禮物,告訴你真正重要的事──鄭開林 03八字輕也甘願投入殯葬業──沈美足 04走入江湖的外商女主管──吳寶兒 05墓園裡的工程師──劉正安 06比整形醫師還困難的工作──李安琪 07放感情就不會怕──王天華 08轉角人生的視野──廖瑩

枝 09人生晦暗處透了點光──廖双台 10將生命無常化為人間最美風景──江宇強 11棺材店長大的姊妹花──廖秋佩與廖秋青 12殯葬不是告別,而是生命的延續──張慧 13從怕鬼、怕死的女孩到生命教育推手──張孟桃 14從藍白拖吊嘎到西裝領帶──鄭嶽華 15天生的禮儀師──楊博文 16每場喪禮都是一次旅行──陳慶文 17墓園是人生的起跑點──熊健 18從易經權威到遺體修復師──芮朝義 19乘風破浪的改革先鋒──譚維信 20養生又送死的悲傷輔導師──黃兆欣 21手機裡都是屍體照片的特別女孩──林宥亦 22 為往生者化上最完美的句點──翁綵霞   結語 全文完   眼淚的重量──劉素英南華大學兼任

講師前臺北市殯葬管理處大體化妝師進入殯葬業,因為安靜「張伯伯有沒有工作機會?我想去上班!」三十初頭的劉素英,原先在紡織廠從事緹花設計,結婚懷孕後辭去工作,在家有一搭沒一搭地接設計案。孩子唸幼稚園後,一個人在家實在太無聊,於是便想重回職場。張伯伯告訴她:「有一個化妝師的工作,你願不願意做?」張伯伯是劉素英父親軍中的同事,當時在第二殯儀館當館長,劉素英抱著姑且一看的心情,答應了張伯伯。一踏進二殯,幾具剛處理好的大體就躺在床上,上頭罩著紗,四周安靜得讓劉素英感到平和,沒有恐懼。「沒想像中那麼恐怖,我自己個性比較安靜,剛好我服務的對象也沒有聲音。」劉素英前後到二殯參觀了兩次,且越來越覺得這裡的環境很適

合自己,因此對館長表達願意「試試看」。就這一句「試試看」,她筆直地往前走,看盡悲歡離合後,再走到享福清閒、和老伴爬爬山的年紀,退休後的劉素英就像剛入行一樣,安然隨興。「這職業剛開始時,我覺得很多人並不看好我。」劉素英略帶靦腆地說。三十年前,許多殯葬業由黑道流氓把持,或是由抽煙嚼檳榔的「那些人」經營,素質良莠不齊。且社會民風敬畏死亡、不敢談論,對殯葬業的想像淺薄得像蓋住真相的紗,只剩神祕與故弄玄虛,用不著說,替大體化妝更是一種低下的職業。一個秀氣纖細、學歷中上的年輕女孩,怎麼可能願意踏入「這種行業」? 當時所有同事都在打賭這個小姐可以做多久,很幸運地,劉素英有家人支持,也從不避諱介紹自己的職業。

「我覺得死亡這件事很自然。當然,大家不想來殯儀館,但每個人最後都得來,這是你最終的目的地。」她說。上班第一天,劉素英第一個案子就遇到全身浮腫、臉色灰黑的男性流水屍,一接觸到大體,她憑直覺的「憨膽」瞬間消失。「因為那個味道真的很難聞!」劉素英被刺鼻的臭味燻得不知所措,將大體處理乾淨、頭髮梳一梳便往外衝,把胃裡能吐的東西全一傾而盡。剛入行的日子沒有前輩帶領,從大體洗身、穿衣、化妝,甚至遺體修復,全都是做中學、做中摸索。「我對美的事物很感興趣,替大體化妝也是美的表現啊!」她甚至還將家裡用剩的化妝品全部帶來試驗,想研究出最適合大體的化妝品牌。

新頭殼綠媒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贊助專區
Paypal傳送門: https://paypal.me/HsuehHeng
綠界傳送門: https://p.ecpay.com.tw/706363D
歐付寶傳送門: https://reurl.cc/eENAEm

我的老天爺啊!今天 #陳柏惟 質詢國防部長 #邱國正 ,又把人家惹毛了啦,陳柏惟質詢堅持用台語是為哪樁啊!還有唐鳳不搞好網站跑去跳舞拍宣傳片,安捏咁丟~~

根據新頭殼報導,【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今(27日)早邀請國防部長邱國正進行業務報告,儘管邱國正數度建議「大家工具都能共用會比較方便」,台灣基進立委陳柏惟仍堅持以台語質詢,雙方一度發生不愉快。國民黨立委江啟臣也酸,外交及國防委員會一向是專業問政,不是來考台語的。】陳柏惟要用台語質詢到底是有甚麼特別的堅持嗎?

根據資深媒體人 #黃揚明 在9月24日的臉書文章指出,【唐鳳廣告花多少人民稅金?仍是一個謎
9月21日,我在這裡揭露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上傳的唐鳳網路廣告影片,是包含在該處9月初決標的「110年度振興經濟刺激消費多元推動計畫」限制性招標標案中,該標案由中華民國資訊軟體協會得標,總決標金額1億2千5百萬元。
由於太多立委看不下去,已有立委去調閱這1.25億元到底打算怎麼花?而唐鳳的低品質影片又花了多少錢?
我先回答後面這個問題,唐鳳拍的「唐鳳獸教學影片」、「數位綁定花絮」2部影片的製作費,目前仍然是個謎,因為官方說法是「決標機構還沒核銷這筆款項」,因此完全不知道會花多少錢。
而我原文中分享的經濟部中小企業處YouTube頻道影片連結,昨晚都已被下架,我私下瞭解,理由確實是因為被外界罵得太多了。
晚間9:20更新:根據可靠消息指出,唐鳳拍的2支影片製作費用,官方宣稱各不到10萬元。】

同樣來自黃揚明的臉書,在昨天(26日)發布的文章指出,【政府投資退休基金平台 竟為勞動基金弊案被告背書?
近日「唐鳳獸」的五倍券網路教學影片和一支「五告厲害」惡搞影片讓我非常憤怒。這才發現唐鳳近年為政府拍的廣告無所不在。
特別是近日在電視台熱播的一支由唐鳳擔任主角、由「基富通證券公司」拍攝的「好好退休準備平台」廣告,讓我非常疑惑,政務官可以為一般企業拍攝商業廣告嗎?畢竟這支廣告最後有所謂的「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的警語,那這算是公益廣告嗎?】



朱學恒的表情包2.0上線拉 https://store.line.me/stickershop/product/16645010​

【Facebook傳送門】 https://www.facebook.com/Geekfirm
【Twitch傳送門】 https://www.twitch.tv/otakuarmy2
【加入YT會員按鈕】 https://reurl.cc/raleRb​
【訂閱YT頻道按鈕】 https://reurl.cc/Q3k0g9​
購買朱大衣服傳送門: https://shop.lucifer.tw/


📍直播大綱:
00:00 開播
02:00 五倍券網站出包 唐鳳拍影片經費打哪來?
18:00 唐鳳幫基富通拍廣告
38:00 明天立院全武行?
40:00 陳柏惟台語質詢邱國正

川普政府印太戰略的起源與政策之探討-2017至2021年

為了解決新頭殼綠媒的問題,作者劉超文 這樣論述:

川普總統自2017年就職第45任美國總統以後,美中之間即產生巨大變化,兩國的交往從歷任美國總統的時而合作、時而競爭,演變至川普總統執政時,對峙與衝突取代了合作與競爭。尤其以印太區域整體情勢,在川普總統強勢作風影響下,印太地區亦正因中國的崛起現象,彷彿是危險光譜上正散發恆光的一點,讓世界各國不得不重視與正視此一充滿危機與衝突的光譜跡象。本研究旨在探討川普政府印太戰略的起源與政策探討,特別是針對中國崛起造成美國與世界各國無論在軍事、地緣與外交戰略帶來的衝擊與挑戰。本研究主要含括三個部分之探討:第一是探討「印太戰略」的起源,對照歐巴馬政府的「亞太再平衡」戰略,試圖說明兩者間異同並闡述其他國家的「印

太戰略」,以追溯其起源;第二是中國的崛起對美國帶來的威脅,尤其當習近平2012年掌權後,挾其改革開放後整體國力大幅發展成果,帶動在印太區域軍事、地緣及外交戰略的擴張,對美國與其盟邦所造成衝擊與挑戰;最後則是循上述脈胳與基礎,進一步探討川普政府如何以「印太戰略」之軍事、地緣與外交政策應對中國的崛起,探討美中兩國關係是否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並足以因應威脅。研究發現,面對中國崛起所造成的挑戰,川普總統因敗選而中止連任,「印太戰略」政策亦無法繼續落實。其各項政策與作為亦隨政權轉移而有所調整,惟觀察接任的拜登總統以「自由與開放」的印太用語,取代原有「安全與繁榮」來推測,拜登政府的美中關係政策仍延續川普政

府路線。對中國或印太區域安全影響仍待後續觀察。

漂流日本:失去故鄉的臺灣人

為了解決新頭殼綠媒的問題,作者野島剛 這樣論述:

臺灣、中國、日本近代史交織下的臺灣人家族故事 日本作家告訴你「連臺灣人都不知道的臺灣人故事」   臺灣本身,糾葛於中國與日本的錯綜前世,步履蹣跚地走上既非中國,亦非日本的道路。臺灣跟日本跟中國都保持等距的關係,臺灣想做自己,卻又不能做自己。   創下首位外國人榮獲臺灣「卓越新聞獎」的作家野島剛寫給臺灣人的情書:   「生活中殘酷激烈的樣貌,甚至成為他們能夠回味享受的人生篇章。他們既不是英雄,也不是領導者。不過他們一個個都是堅毅剛強的人物。身為記者的我,長年無法將自己的目光從他們身上移開。」   不論政治、歷史如何變動,日本總是結構性地遺忘臺灣。臺日關係能繼續走到現在,是因為有一群人在民間

穿針引線、來回奔走。這一群人永遠在失去故鄉的路上,環境迫使他們不斷叩問自己是什麼人?又從哪裡來?該往何處去?   因為不斷失去故鄉,他們被時代的洪流吞沒,被迫在夾縫中求生存。   他們是臺灣之光,他們和你一樣,他們的根都出自臺灣。   透過野島剛的訪談,看見「柔軟又堅強」的臺灣人特性!   本書有雙重結構,除了受訪人物之外,也同時詳盡介紹他們的家族故事。每位受訪者的故事各自獨立、精彩,卻又像片片拼圖,拼出一幅巨大、複雜交織的「臺灣人故事」。作者野島剛從政治、文學、藝能、飲食商界、看看不同領域的臺灣人如何安身立命,怎麼發光發亮?想想自己如何繼續走下去!   蓮舫‧辜寬敏與辜朝明   東山彰

良‧溫又柔   翁倩玉‧余貴美子   羅邦強‧安藤百福   陳舜臣‧邱永漢   作者簡介 野島剛(Nojima Tsuyoshi)   資深媒體人、作家。1968年出生,就讀日本上智大學新聞系期間,曾赴臺灣師範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交流學習。1992年畢業後,曾任職於朝日新聞社,擔任駐新加坡、臺北特派員。曾赴伊拉克、阿富汗等戰地前線採訪,後擔任東京本社政治部記者。擅長採訪報導兩岸三地華人圈的政治、外交、文化等多面向議題。   2016年開始成為自由媒體人。著有《伊拉克戰爭從軍記》、《兩個故宮的離合》(聯經)、《謎樣的清明上河圖》(聯經)、《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聯經)、《台灣

十年大變局:野島剛觀察的日中台新框架》(聯經),以及《銀幕上的新台灣:新世紀台灣電影中的台灣新形象》(聯經)、《故宮90話》(典藏藝術家庭)、《原來,這才是日本》(時報)等多部作品。目前在《蘋果日報》《天下雜誌》《報導者》《轉角國際》《新頭殼》等有專欄。   2014年將中文漫畫《中國人的人生》譯為日文,榮獲日本文化廳藝術祭漫畫部門優秀作品獎;2016年以《台灣十年大變局》原文著作『台湾とは何か』榮獲樫山純三賞;2018年榮獲臺灣第17屆卓越新聞獎,創下史上首次外國人獲獎的紀錄。 譯者簡介 林琪禎   一橋大學大學院言語社會研究科學術博士,現為和春技術學院專任副教授,內容力有限公司共同

創辦人。譯有《半路上》(合譯)、《他們的日本語》、《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等。   臺灣版序 前言   第一章  推動政治的異邦人     蓮舫來自何方?     Column 「雙重國籍問題」的前因後果是?     遊走日本、臺灣、中國政治舞臺的「密使」一家族  辜寬敏與辜朝明     Column 臺灣獨立運動的今與昔 第二章  出生於臺灣,以日文書寫     「江湖」作家東山彰良與王家三代漂流記     Column 關於外省人及本省人,或關於臺灣人及中國人     娃娃頭的好戰女孩,力抗排除與同化  溫又柔     Column 臺灣人與

日本語文學 第三章  遨遊於藝術之道     超級資優生的課題  翁倩玉     Column 從華日斷交到臺日關係的時代     繼承客家血脈的喜悅  余貴美子     Column 客家骨幹在「中原」 第四章  為日本飲食帶來變革的臺灣     「551蓬萊」創業者在日本看到桃花源  羅邦強     解杯麵之謎  安藤百福     Column 臺灣拉麵在哪裡? 第五章  背負帝國,活在戰後     三度失去祖國  陳舜臣     Column 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的傷痕     從國民黨的通緝犯,變成「經營之神」  邱永漢     Column 在日華僑?在日臺僑? 終章  何謂

臺灣人     後記 年表 參考文獻   臺灣版序   本書在日本出版至今,正好過了半年時光。托各位的福,在許多媒體上登載了本書的書評,也獲得了許多介紹。能看見本書獲得好評,著實令我相當開心。在諸多的書評中,我看見了幾個令我很感興趣的說法。所謂的書評,就是來自讀者的重要意見。若是稱讚性質的書評,自然會很令人開心;就算從客觀角度來告訴我有疑之處的批評,我同樣很感謝。其中一則書評指出:「這本書雖然以『臺灣人的辛苦奮鬥』當作賣點,但實際上內容卻看不太出來這辛苦的地方。」看完這段話,老實說,我也認為對方說得沒錯。我原先的確打算要介紹臺灣人辛苦奮鬥的一面,但實際上,本書所介紹的人全都是「成功人士」

。雖然他們的奮鬥過程或許是成功的一部分,但這段奮鬥史終究已成過去,因此以今日的成功人士立場來看,或許就會覺得他們看起來並沒有那麼「辛苦」。況且,身為一名報導事實的新聞工作者,我並未實際看過他們辛苦奮鬥的樣子。   此外,我不太喜歡成功人士說「我以前也是苦過來」之類的話,這或許與我自己不太擅長聊「自己以前曾多麼努力」的話題有關。舉例來說,有時候寫一本書相當辛苦,但作者所經歷的辛苦,會自然反映在書的內容上,沒有必要特別拿出來說明。如果辛苦完成著作,結果不只無趣,還被讀者討厭,我也不會說過去的辛苦全都白費了,因為這只是說明了書中的內容,對讀者來說沒有幫助而已。   我對於本書所介紹的臺灣人,如何

思考自己在當今日本社會中的定位,以及自己與臺灣的關聯有很大的興趣。我書寫本書的意義,也是希望當今的日本,看見臺灣人後,能學到些什麼。因為對活在現代的我而言,書寫歷史的目的就是為了要讓現代人閱讀並獲得啟發。   其他很常見到的提問,就是「為什麼沒有寫到這個臺灣人?」像是王貞治就很常被提到。確實,王貞治持有中華民國國籍,而且創下全壘打的世界紀錄,也榮獲日本的國民榮譽獎。然而說到底,本書主旨在於介紹家族有臺灣背景,並且與臺灣有關聯的人。但王貞治的家人中,沒有人曾在臺灣生活。王貞治從二次大戰前就保有中華民國國籍,在臺灣也是知名的「棒球王」,但與臺灣之間的關聯卻不是很大。以東山彰良來說,雖然他也是外省

人,但他的家族以外省人的身分前往臺灣,東山彰良自己也在臺灣生活過,才在日本以小說家之姿大放光彩。   除此之外,我也聽到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沒有採訪林以文呢?他是日本戰後知名的臺灣華僑,而且在娛樂和其他產業中也相當有名。其實,我先前也為了把林以文寫進書中,而蒐集過資料,也去過林以文的出身地臺中霧峰。臺中霧峰有個掛有林以文名字的「以文博物館」。然而,我放棄將林以文寫進書中,是因為我開始採訪之後,二○一七年就有一本《歌舞伎町的臺灣人》(歌舞伎町の台湾人)出版了。這本書談到了日本代表性的鬧區歌舞伎町的誕生與成長,也詳細提及臺灣出身者發揮了巨大作用。林以文也因此被寫進書中。我認為書寫非虛構作品有「發掘

未知」的使命,在這本書中重新寫一次別人已經寫過的內容沒有意義,考慮後放棄。   話說回來,或許有些像我在自誇,但本書登場的人物,大部分的故事內容別說是在日本,就連在臺灣至今都沒有談得如此詳盡。從這層意義上來說,臺灣版本的出版,或許還能讓臺灣讀者讀到「連臺灣人都不知道的臺灣人故事」,在這一點的意義上,甚至超越了日語版。   本書,就如同一幅巨大的拼圖。在日本的臺灣人相當多樣。在整個日治時代的歷史裡,有些人在日本生根,有些人戰後從臺灣渡海而來。這群人之中,有本省人、外省人、客家人,以及臺灣人和日本人的混血兒。他們有相異的國家觀與民族觀,也有人擁有與當今臺灣社會不同的想法。我就是想將這樣的多樣性

寫進書裡。因為正是這樣的多樣性,經常能吸引作家關注,看到臺灣有趣、有魅力之處。所以,本書雖然由十篇故事組成,然而全部閱讀後,感覺就像拼完複雜的拼圖,完成了一幅美麗的畫作。   這本書有雙重結構,除了述說每個人各自的故事,同時詳盡介紹他們的家族故事。而且,這本書並非說一個人的故事,而是由十個人的故事組成。在這樣的結構下,每個人的故事各自獨立,而這些故事複雜交織之後,就會成為一個大型的「臺灣人故事」。書評中有人發現、讀到了這個結構,讓我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   我衷心希望讀者閱讀後,能在一定程度上擴大理解在日本的臺灣人,同時,也衷心期盼,藉由本書中文本的出版,能成為臺灣人們思考下列重大題目

的契機:臺灣人到底是什麼?對臺灣人來說,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所謂的臺灣人是怎樣的一群人?   我在臺灣的出版品,從二○一三年的第一本著作《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以來,到本書已經是第十本書。算起來,出版的步調大約是一年兩本。雖然我也覺得有些太多,但心裡仍有想寫更多的想法。在臺灣,我蒐集資料、採訪、與人見面、寫書。而且,臺灣也有許多願意等待我的讀者,因此對我來說,臺灣是無法被任何事物取代的。最後,我想藉本書臺灣版出版的機會,對於願意積極幫我這個海外作家出版作品的臺灣出版界,以及願意閱讀我作品的臺灣讀者,再次衷心向各位表達感謝之意。   (節錄自〈「江湖」作家東

山彰良與王家三代漂流記〉) 冷雨中的臺灣總統大選 東山因獲得直木賞,活動範圍變得更廣泛,得獎後月刊《文藝春秋》委託東山,前往臺灣報導二○一六年一月的臺灣總統大選現場。 這時發生了一件意外的插曲。 東山現在仍有中華民國國籍,使用臺灣護照。雖然過去一次都沒有投過票,但這次選舉左右了臺灣的未來,他希望能投下一票。沒想到,到了臺灣才知道自己無法投票。因為,即使在臺灣是國民,長期未回國還是會被取消戶籍,喪失投票權。東山渾然未知,成了有國籍卻無法投票的「漂流國民」。 一方面,東山看到最終目標為臺灣獨立的民進黨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心情複雜,滿懷感慨。在他發表的觀察紀實中,寫到當他看到支持蔡英文的支持者穿著「講

臺語」的T恤時: 「在這片土地,臺灣話已經成為一種符碼。只有能理解這個符碼的人,才被承認是真正的臺灣人。我站在冷雨中,感受到一種無邊的孤獨。」 因為,東山幾乎不會說臺語。 東山由大陸出身的外省人父母親帶大,少年時期就離開臺灣,在日本長大成人,對一九九○年代隨李登輝總統上臺所推行的一連串「臺灣本土化」、「脫離中國」、「強化臺灣認同」的時代脈動潮流絕緣。 如果東山投票,會投給哪個候選人呢? 「因為被告知不能投票,所以我就沒再多想了。家人支持國民黨,但自己……實在不知道要投誰。我朋友也抱怨沒有可投的對象,因為藍跟綠都不想投,也有人投給親民黨的宋楚瑜(非民進黨及國民黨的第三位參選人,過去曾為李登輝心腹

)。」 東山應該不會投給民進黨的蔡英文吧。對於外省人家庭出身的人而言,不是喜歡或討厭蔡英文的問題,而是不想投給傾向獨立的民進黨。 不過,東山因《流》的中譯本在臺灣上市造訪臺灣時,與剛就任總統的蔡英文見上一面。負責出版的臺灣出版社社長據說是蔡英文的有力後援者。我問他對蔡英文的印象,他給了一個安全的答案。 「是位很可愛的歐巴桑。我們都喜歡貓,所以聊貓聊得很開心。」

以比較分析法對比克里米亞事件與中共對台認知作戰之研究

為了解決新頭殼綠媒的問題,作者陶仕海 這樣論述:

自2014克里米亞事件以後,中共看到了俄羅斯對克里米亞執行認知作戰的成果後,便積極發展認知作戰,也將其成果實際運用在歐美各國。根據中共領導人習近平的公開發言,中共始終不放棄以武力統一我國,因此任何可以採取的作戰模式,都會實際運用於我國,其中也包含認知作戰。目前我國深受中共認知作戰的影響,在面臨重大選舉時,總會有許多不實新聞在社群媒體上傳播,企圖影響我國民眾認知。本研究採用「比較分析法」作為研究途徑,首先以認知作戰的定義為基礎,瞭解中共發展認知作戰的歷史;其次是透過克里米亞事件中,俄羅斯執行認知作戰的手法,與我國四大公投期間所遭遇的情況進行對比,藉此發現差異之處;最後以中共對我國認知作戰的手法

為案例,並分析其發展認知作戰的阻礙,以及我國所能採取的應對措施。研究發現我國四大公投的情況與克里米亞事件之間,有許多雷同之處,然而部分關鍵性的差異點導致情況產生分歧,導致中共認知作戰的效果不彰。與歐美各國相比,中共使用假訊息執行認知作戰的能力以頗具規模,然而在戰時要如何與部隊行動結合,這是中共目前尚需強化的,因此中共仍持續發展認知作戰。我國對於防範認知作戰,必須提升民眾的事實查證能力,並訂立相關規範,才能有效防範認知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