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出版推薦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時報出版推薦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高健智寫的 境外融資2:20家企業上市路徑解讀 和東尼.華格納的 哈佛教育學院的一門青年創新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美好•溫暖•三明治: 44道超乎想像的三明治機驚奇料理也說明:感謝您購買《美好•溫暖•三明治:44道超乎想像的三明治機驚奇料理》,為提供更好的服務並推薦適合您的書籍,請撥冗回答下列問題,並將回函寄回(免貼郵票),時報出版感謝您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時報出版 和時報所出版 。

明志科技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班 劉瑞芬所指導 林貞瑜的 設計趨勢預測應用於設計思考流程之研究 (2021),提出時報出版推薦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設計趨勢、預測方法、設計思考、設計流程。

而第二篇論文環球科技大學 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陳銘村所指導 方俊豪的 原住民織布技藝文化認同、體驗行銷對推廣意願影響之研究-以太魯閣族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原住民、織布技藝文化認同、體驗行銷、推廣意願的重點而找出了 時報出版推薦的解答。

最後網站儒林外史 - Google 圖書結果則補充:... 2000 年時報開卷版年度最佳童書推薦☆獲 2000 年文建會、台北市立圖書館、民生報 ... 年出版者週刊年度最佳童書獎☆獲 2001 年聯合報讀書人版年度最佳童書推薦☆獲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時報出版推薦,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境外融資2:20家企業上市路徑解讀

為了解決時報出版推薦的問題,作者高健智 這樣論述:

海外上市路徑已然成熟, 你需要的是「走出去」的眼光和選擇的勇氣!   掛牌上市遙遙無期,融資發展困難重重,企業如何超越追趕、解決融資瓶頸?   深度解讀中國大陸紅星美凱龍、綠城、雙匯、富橋足浴、福耀玻璃、雅迪、周黑鴨、宜人發等20家企業如何成功境外上市!   赴海(境)外資本市場上市,帶給融資企業的好處,不只體現在上市進程和成本的透明、可控這些方面,還體現在各種國際化的資源和助力上。   融資者在不同資本市場融資上市時能注意特別需要注意的地方,在最大程度上將可減少上市中可能會遇到的麻煩。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選擇,路徑不是絕對的,適合企業自身的狀況才是最好的。   那些成功在境外上市的中

國企業,在經歷了相對成熟的資本市場的洗禮之後──不只收獲融資成果,還在經歷風雨之後學會不少開發資本市場的規則,包括契約精神在內的現代企業精神、贏得了國際資本市場的認可,進而獲得了全球客戶和國際社會的認可,取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本書特色   ▍本書所呈現的一些海外上市案例,詳細介紹了包括香港、英國、美國、澳洲等世界各地主要的資本市場的內外部環境,並解析了不同資本市場的規則,條理分明地分析了各大資本市場的優劣勢,供企業家們在做決策時參考。   ▍針對境外融資上市可能會遇到的難題,提供了針對性的解決方法。作者長期從事境外融資,具有非常豐富的實戰經驗。這本書也是他根據自己多年的境外融資經驗所撰寫

。 專業推薦   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 林建甫   台灣綜合研究院院長 吳再益   作者簡介 高健智   現任展騰投資集團董事長。曾被評為:「十大傳媒投資人物」、「財富中國功勳榜十大公信力人物」;在創辦展騰投資集團前,曾任趨勢創業投資集團董事長、諾亞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鉅國創業投資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財團法人地球生態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擁有超過20年投資銀行及共同基金、財務顧問,包括財務管理、會計制度、內稽控制、上市規劃及創業投資、企業融資等專業實務經驗。著有《境外融資1:中小企業上市新通路》(時報出版)。   推薦序/財團法人台灣綜合研究院院長

吳再益 序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第一章 赴港上市,新機會的展現 香港資本市場   綠城服務:最大物業股高市值入選「深港通」   瑞慈醫療:民營體檢機構上市助力擴張   雅迪控股:搶先上市引領行業洗牌   萬洲國際:A+H成為新的世界5百強   紅星美凱龍: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A+H路線   福耀玻璃:A+H雙贏,衝刺全球老大   火岩控股:香港創業板的遊戲行業新秀   周黑鴨:從草根品牌到港股明星   第二章 赴美上市,金融科技股的夢想 美國資本市場   銀科控股:創立五年即上市的「獨角獸」   百濟神州:創業中的生物科技公司  寶尊電商:上市發力「品牌電商」萬億級市場  宜人貸:中國互聯網

金融第一股  第三章 赴澳上市,中企海外的首選 澳洲資本市場   淘淘谷:市值暴增的奇跡  鼎盛鑫:納入標普(澳洲)的中國「信貸工廠」  重慶富僑:傳統理療謀新局   東方現代農業:上市後市值翻倍增長   第四章 亞歐股市,各有路徑 亞歐國家資本市場   運通網城:獅城上市的電商物流第一股  羅思韋爾:重塑中企在韓國市場局面  漢和食品:赴英開拓國際市場  高睿德:私募基金赴英上市  結語 A股大門有多難進     推薦序   盱衡當前國際經貿投資環境存在一些動盪因素與現象,為新興國家經濟發展中的隱憂。國際上,區域經濟的發展與貿易保護主義的再度興起,造成國際市場競爭激烈與全球經濟復

甦趨緩。而另一方面,通訊網路技術日新月異及金融自由化,緊密整合國際金融市場,加速推動金融國際化的浪潮。許多新興國家逐步放寬資本管制,亦促成跨國資金移動自由度大幅提升。   近年來,中國資本市場伴隨著經濟改革的過程,整體運作機制已邁向成熟,市場架構也逐漸完備。不僅資本市場之交易與監管體制,皆已直逼先進國家的水平,實際上,也深受國際資金的重視。然而,資本主義國家的資本市場對於社會主義經濟體的中國企業家而言,難免心存疑慮。有鑑於此,在邁入國際資本市場的過程中,企業家們希冀廣泛吸取國際企業境外融資之豐富經驗,藉以洞悉國際資本市場所涵蓋的面向與操作規則。   本書主要內容除闡述國際主要資本市場,涵括

香港、美國、澳洲、英國、德國、日本、韓國及新加坡等證券交易所之市場運作內涵與實務外,並詳盡介紹有關中國二十家大企業在境外上市融資之心路歷程與寶貴實戰經驗。這些企業在經歷資本市場風雨之洗禮後,不僅境外融資成果豐碩,也贏得國際資本市場與全球投資者之認可,以及未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鑑於各國政府將持續推動金融自由化與國際化,國際市場資金移動亦將益加頻繁,因此境外融資已成為企業家們關注之重點,尤其中國企業境外上市在數量及融資規模正值快速增長趨勢,而現階段中國資本市場進入審核機制則仍屬嚴謹。   本書整體論述體現國際主要資本市場操作內涵及中國企業上市路徑軌跡,可作為企業從事境外融資工作鑑往知來,規

劃新猷之參考。   值此《境外融資2》付梓之際,特為之序。   財團法人台灣綜合研究院院長 吳再益 序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在中國,大多數本土企業家對於海外資本市場還不夠瞭解,這是造成大陸A股市場IPO群聚排隊、本益比偏高的重要原因。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海外上市路徑已經基本成熟,剩下的,是「走出去」的眼光和選擇的勇氣。   既然以「資本」為名,似乎就與資本主義有關,何況是資本主義國家(或地區)的資本市場。這曾經讓那些以「社會主義經濟體」自居的中國企業家心存疑慮。   中國企業當中第一個走出國門、赴海外上市的是華晨汽車。1992年10月,華晨在美國紐交所掛牌,募得資金7,200萬

美元,股價在發行當日逆勢上漲25%,一個月內從16美元漲到33美元。由此看來,美國的資本市場對中國企業還是很歡迎的,這是華晨成功赴美上市給中國企業的啟示。   第一個勇於冒險嘗試的人,的確需要些勇氣。1990年,草根出身的掌門人仰融初掌華晨汽車公司時,面臨著並購後的財務困境。而上海股票交易所在1990年年底才成立,最初上市的企業數量也只有個位數(所謂「老八股」),在上海證劵交易所上市的機會太小。仰融到美國考察之後,發現那裡的資本市場很開放,各國企業都可以去掛牌,全球50%的證券交易是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完成的,於是他便動了第一個打頭陣的念頭。加上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指出「證券、股市,要堅決

地試」,這基本打消了企業家們的顧慮。   華晨赴美上市的過程中,為滿足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要求,要解決一系列問題。例如,通過換股實現對主要資產控股50%以上,以及讓上市主體在境外(英屬百慕大群島)註冊、實行境外造殼上市等,這些操作可謂精彩,給後來者留下不少啟示。   華晨成功在美上市之後,中國企業海外上市現象勢如潮湧。在當時的環境下,還是以國有企業為主,如青島啤酒等多家製造業企業在香港上市。「紅籌股」現象就是在那時出現的,香港、新加坡、美國等國家與地區興起一股「中國概念」熱。「紅籌股」的興盛鼓勵了那些註冊在中國的大型H股,如華能電力國際、中國東航、南方航空、大唐發電等,在香港完成

發行之後,又轉而赴美,以ADR2方式或在OTC3市場掛牌,進一步提升了「中國概念股」在美國市場的地位。   國有企業的海外上市潮也激勵了民營企業。中國民營企業的海外上市潮在20世紀90年代末出現,較具代表性的如鷹牌控股,1999年在新加坡成為首家海外上市的中國民營企業;僑興環球,1999年成為第一個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民營企業;裕興電腦,1999年成為第一家在香港創業板上市的中國民營企業。至此,中國企業在全球主要資本市場的上市路徑基本通暢,上市的主體和掛牌的場所形成了較全面的體系覆蓋。21世紀之初,以新浪為代表的一批網路股在納斯達克上市,成為民營企業海外上市大潮中比較耀眼的浪花,更讓海外

上市的模式深入每一個中國企業家的心。   據統計,2016年全年共有118家中國大陸企業到海(境)外上市。其中108家是在香港實現IPO,共募集資金1,553.22億元;另有10家企業分別在美國納斯達克(5家)、紐約交易所(3家)、澳洲交易所(1家)與新加坡交易所(1家)實現IPO,共募集資金149.36億元。境外IPO總數118家,募集資金總額1,702.58億元;同期國內A股有227家企業實現IPO,募集資金總額1,498.26元。   截至2016年12月,2016年中國企業IPO融資總額已經占到了全球的33.8%,而美國和日本的市場占有率分別為10.6%和8.1%。從單個企業融資規

模來看,中國企業也頗具吸引力,中國郵儲銀行(HK 01658)2016年9月在香港上市,淨募資566億港元,曾被認為是年內全球最大IPO,亦是自2014年阿里巴巴赴美IPO(250億美元)以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IPO;但這一數字後來已經被中通快遞(美股ZTO.N)和順豐控股(002352)所刷新,前者總市值最高時達到140億美元,後者總市值曾經達到2,600億美元。   另外,一項統計或能說明海外投資者對來自中國的上市企業的支持度。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2016年3月31日發布的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9月末,境外上市的207家中國企業境外股票總市值6,176億美元,其中境外股東持有4,911億美

元,占比79%。   總結起來,海外市場的這些特點是吸引中國企業的魅力所在。   一是相對於在國內A股排隊等待IPO,程式快捷、可控。符合條件的企業在啟動上市進程之後,一般需要1年左右的時間即可實現掛牌,節省時間成本,按預期完成資金募集。   二是如前所述,雖然從IPO企業的數量上仍以國內A股為主,但從募集資金的規模來看,境外市場來源目前已經占優勢。   三是有助於提高在海外的聲譽,擴大對海外市場客戶、使用者的影響,尤其是對於互聯網企業而言,以及提升金融信用水準,便於跨境貿易、結算和結算其他金融服務。也有助於提高在國內的聲譽──由於違規成本高昂,企業在資訊披露方面更加嚴以律己。   

四是便於未來增發,實現再融資。例如,在香港H股上市後,既可在香港聯交所申請增發(審核相對寬鬆),也可選擇在大陸A股增發。   當然,海外市場(含香港)有其各自的門檻。不同於中國大陸A股市場的是,其門檻較高的地方不在於企業的規模和現有的利潤水準上,而更重在於資訊披露的真實性、企業的獨立性等方面。由於不同的市場有不同的規矩,這方面的內容以及相應的上市路徑和策略將在各市場板塊內容和案例中介紹。   也許,不少企業家──不論是已在海外上市、退市的,還是未上市的,對前幾年接連出現的「做空中國概念股」現象心有餘悸,的確曾有一批「中國概念股」被做空機構坐實了把柄,遭曝光和做空之後股價一蹶不振,或者陷入投

資者集體訴訟,直至不堪重負而退市。但回過頭來看,風波過後的「中國概念股」企業在總體上更加健康,聲譽也快速恢復。   以在美上市的新東方(EDUN)為例,其2006年9月7日在美國紐交所上市,首日以22美元開盤,2012年遭遇渾水公司(Mudy Waters)質疑所影響,股價曾跌至最低9美元左右;但之後5年來,新東方股價呈現持續升勢,新近最高價位為59.84美元(資料按2017年3月24日當日最高價),隨後維持在58美元左右。   有趣的是,在2012年公司遭遇做空時,對公司價值保持自信的一些新東方股東,借股價下挫的時機抄底買入,反倒成了贏家。   換句話說,海外資本市場是一個大浪淘沙的地

方,對於上市企業來說,打鐵還得自身硬,有堅實的業績就不用擔心市場門檻和市場監督。   從近幾年的趨勢來看,雖然國內外的經濟景氣指數走低,但中國企業赴海(境)外上市的勢頭仍然強勁。其中,赴港IPO的企業數量和融資規模自2012年至2015年呈持續上漲態勢,2016年略有下降,大致與2014年持平;赴海外其他市場IPO的企業數量和融資規模,除2014年因遠超其他年份,不納入趨勢比較外,2016年遠超過其他年度。   總之,放眼海外資本市場,魅力依然。中國企業家們只要有足夠的眼光和勇氣,就能充分體驗海外資本市場的精彩。   最後,我還要特別感謝曾任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研究員的仇江鴻先生為本書

的文稿統籌和內容撰寫做了大量辛苦的工作。同時,我也要感謝北京大學的候志騰先生在本書的編撰過程中給予的眾多幫助,以及後禾文化在本書策劃出版過程中的專業付出。 高健智 2017年7月於北京 第一章赴港上市,新機會的展現香港資本市場一、趨勢和機會自從1993年青島啤酒赴港上市以來,香港資本市場逐漸成為中國大陸企業上市融資的主管道之一,與A股市場並立,甚至逐漸持平和超越。伴隨著中國經濟的繁榮,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得以鞏固。根據湯森路透的資料,2015年全球赴港IPO企業共計募資250億美元,高於紐約的194億美元。至今香港繼續保持全球IPO第一的地位。當前,赴港上市的全球企業中,已經有一半是中國

企業。站在全球來看,中國企業赴港上市正在引領著全球跨境IPO,在2016年全球十大跨境IPO交易中,有一半是中國企業。截至2016年年底,中國企業赴港上市的總數已經有1,100家左右。其中,2016年當年,共有108家中國企業在香港實現IPO,募集資金1,553.22億元。同期雖有227家企業在中國A股市場實現IPO,在數量上比赴港上市多了一倍,但募集資金總額只有1,498.26元,略低於香港,平均融資額明顯偏低。由此可見香港資本市場的重要地位。從近年的趨勢來看,「滬港通」和「深港通」使中國大陸合格投資者可以借助「港股通」進行資產配置,便利了大陸資金流入香港,給香港資本市場注入活力。「滬港通」

開通於2014年11月,是上海交易所和香港聯交所之間的互聯互通機制,滬港兩地的合格投資者分別可委託大陸證券公司、香港經紀商買賣規定範圍的香港(「港股通」)、上海交易所(「滬股通」)股票。「深港通」開通於2016年12月,實現了深圳交易所和香港聯交所之間的互聯互通(「港股通」+「深股通」)。「港股通」當中符合規定範圍的港股包括恒生綜合大型指數成分股、恒生綜合中型指數成分股和A+H股。目前,「滬港通」和「深港通」兩個通道的「港股通」的每日額度分別有105億元。105億元這一每日額度大約能占市場當日成交額的33%。「港股通」規定的投資者門檻限於機構投資者及證券帳戶、資金帳戶餘額合計不低於50萬元的個

人投資者。其中,針對公募基金,已經明確可以參與。「滬港通」開通之初,曾有過總額度的限制,其中「港股通」的總額度上限為2,500億元。而「深港通」則沒有上限設置。並且,在「深港通」開通之際,「滬港通」的總額度上限設置也宣布取消。

時報出版推薦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看完這本書再看 #魷魚遊戲 真的是精神錯亂~我都不知道人性原來這麼善良?!
請用訂閱代替掌聲▶https://goo.gl/4cGq4T 或者在上方按個喜歡❤,我們下一支影片見嚕(゚∀゚)
工作聯繫請mail💌: [email protected]

#人慈 #說書 #世界局勢 #悲觀 #超級歪

📚書籍資料📚
人慈:橫跨二十萬年的人性旅程,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
作者: 羅格.布雷格曼
原文作者: Rutger Bregman
譯者: 唐澄暐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08/31
博客來:https://greenmall.info/2sj-y

📚延伸閱讀📚
女孩與真人實境秀的關係↓
https://www.girlscouts.org/content/dam/girlscouts-gsusa/forms-and-documents/about-girl-scouts/research/real_to_me_factsheet.pdf
國人平均壽命相關報導↓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08060044.aspx
銀狐馴化實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LKyLwHGxRg&ab_channel=OregonStateUniversityEcampus

📚目錄📚
00:00 序
00:04 簡介
02:18 有毒的恐慌資訊=money money money
05:20 泯滅人性的蒼蠅王,真相其實...
09:31 復活島人民的滅亡,文明得負責?!
15:00 人性本善有漏洞!?
18:26 吹捧時間



===== Podcast #嗚喵備忘錄 =====

pressplay ▶ https://reurl.cc/ldQXZv
apple podcast ▶ https://reurl.cc/N6QDR5
spotify ▶ https://reurl.cc/VXzeR6
soundon ▶ https://reurl.cc/Q3RDb0
KKBOX ▶ https://reurl.cc/8nv75o

===== About 會員福利 =====
每個月75支持我繼續創作(不同國家youtube的可能收費會不太一樣)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QbyKhmFHIRptrAJMSwS-dw/join

會員限定的FB社團 https://reurl.cc/qGk7q
可以優先挑選我的二手書
可發文跟其他人互動,類似小型讀書聚會

===== About Neko嗚喵 =====

NeKo嗚喵 官方網站▶https://neko-wumiau.com/
NeKo嗚喵 遊戲頻道▶https://goo.gl/L9cqMU
NeKo嗚喵 粉絲團▶http://goo.gl/AybChp
NeKo嗚喵 IG動態▶https://goo.gl/s2zTrA

設計趨勢預測應用於設計思考流程之研究

為了解決時報出版推薦的問題,作者林貞瑜 這樣論述:

台灣近年愈來愈重視設計產業,政府提倡將設計作爲企業的目標策略與核心,不過目前許多政策仍在規劃階段,只有少數成功的大型企業,早已開始進行設計趨勢相關的研究工作,因此本研究動機為瞭解企業執行設計趨勢的目的與過程,以及對設計師的影響。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中的半結構式訪談,以台灣本土大型科技企業之設計中心作為本研究之個案,透過研究目的:一、瞭解企業內部如何進行設計趨勢預測與彙整。二、企業內之設計師如何應用設計趨勢進行設計思考與發想。三、設計趨勢對於企業內的設計師的影響為何。以及文獻探討的歸納,聚焦於企業中執行設計趨勢預測與設計思考之流程及應用,以及企業內之設計師認為趨勢預測之於個人或公司之影響,訪綱分

為四大類,共26道題目,分別訪談八位參與過設計趨勢研究之設計師,從中瞭解設計趨勢的重要性。本研究依照企業內部設計師們所提供的經驗與建議,研究者根據訪談結果提出下列點結論:1、企業內之設計中心執行趨勢,會綜合多種不同形式的團體預測方法使用,每年無固定使用之方法,會依據人員、目標的不同去做調整,訂定趨勢結論。;2、企業全體人員可從宏觀趨勢抓取機會點,在成立新專案時導入,而設計人員可從設計趨勢抓取應用面,在設計發想時導入使用,或是設計提案時導入設計理念中。;3、設計趨勢對於設計師而言,是一個與時俱進的工具書,使設計作品在產業界的壽命更加長遠。4.趨勢研究結果不需要強制在設計中心內部去做驗證,可以從市

場回饋中得到答案。

哈佛教育學院的一門青年創新課

為了解決時報出版推薦的問題,作者東尼.華格納 這樣論述:

  冒險遊戲、發揮熱情與懷有抱負,  點燃每個孩子內在的創新火種。   開發出蘋果電腦第一支iPhone的產品經理菲爾普斯(Kirk Phelps)、  在坦尚尼亞創辦公司銷售腳踏動力玉米打穀機的吳茱迪(Jodie Wu)、  創立Sim Ops Studios 3D工作室的泰勒曼(Shanna Tellerman)……   這些具有創新能力來改變世界的青年們,他們的成長過程是如何?  他們如何面對當前的教育環境、如何專注發展個人興趣?  一本讓父母、學校老師、公司主管們了解如何激發下一代創新力的重要傑作。   本書作者哈佛教育專家東尼.華格納,透過深度訪談,研究美國創新青年的成長與教育過程,

剖析出他們生命中的教育者如何培育他們的創造力、激發想像力,並從失敗中學習,堅毅地朝目標前進。而冒險遊戲(play)、發揮熱情(passion)與懷有抱負(purpose),就是塑造年輕創新者的推動力。   華格納不但告訴教育工作者該怎樣運用書中的知識,也讓父母親知道自己如何補強學校教育的不足,帶領讀者一覽美國思想最前衛的各級學校、大專院校跟工作場所,見證這些老師跟雇主們如何引導年輕創新者透過團隊合作誘發內在動機進而解決跨領域問題的方式建立創新文化。顛覆對學校與職場的既定看法,也直指當今教育體系的缺點與不足,並提供一份發展藍圖用以培育在未來帶來改變的年輕創新者。   *收錄訪談影片QRcode

  本書專訪了六十多位年輕創新者、學校老師、專欄作家、企業執行長、創業者,包括佛里曼(Thomas Friedman)、卡曼(Dean Kamen)、尼爾(Annmarie Neal)等人,的原創影片用以更進一步詮釋書中的重要概念。讀者可以透過各章的QR碼,觀賞由坎柏頓(Robert Compton)協助製作的影片,或者是直接造訪www.creatnginnovators.com網站瀏覽。 作者簡介 東尼.華格納(Tony Wagner)   哈佛科技與創業中心(Technology and Entrepreneurship Center at Harvard)第一位創新教育研究員,同時也是哈

佛教育學院變革領導團隊創辦人暨前聯席主任。華格納廣泛接觸美國各界、獨立院校與基金會的諮商工作,並擔任蓋茲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的資深顧問。華格納曾擔任過中學老師、國中小校長(K-8 Principal)、大學師資課程教授等職務,本身也是包括《教出競爭力》(The Global Achievement Gap)等五本書的作者。東尼的網站:www.tonywagner.com 譯者簡介 陳以禮   交大應數系、貿協國企班、里昂二大經濟史碩士班畢業,曾任電子時報研究中心、中經院國際經濟所及燃料電池推動辦公室研究員,現為德拉邦(Deux Lapins)

文化工作室成員,並擔任台灣安保協會特約譯者暨厚澤美術研究會季刊專欄作家,譯有《聽彼得杜拉克的課》、《我們為什麼老是犯錯》、《數學之書》(時報出版)。 推薦序一:台灣夢的世代挑戰∕溫肇東教授(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推薦序二:永無止境的創新,來自冒險、熱情與抱負!詹益鑑博士(appWorks Ventures之初創投創辦者與合夥人) 寫給年輕創新者的一封信序文第一章 創新原貌面面觀--為何創新是未來的基本元素?第二章 創新者的身影--他的成長過程第三章 「數理工科」課程打造的創新者第四章 社會革新者第五章 創新式學習--教與學在二十一世紀所面臨的挑戰第六章 創新的未來 推薦序一 台灣夢的

世代挑戰∕溫肇東教授(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   習近平與歐巴馬「美國夢與中國夢」的對話,引起一些討論。在這兩個夢的框架下,台灣的未來及下一代是否有「夢」的機會?台灣過去半個世紀在兩世代人的努力下,創造了一段經濟奇蹟,及相應的政治與社會創新。但近年中國迅速崛起,美國也不得不關心中國夢對世界的影響,傳統只要努力就會有成果的美國夢,會不會無以為繼。   在這個歷史的轉折點,最近台灣似乎一直在原地打轉,找不到新出路,我們的下一代是否還有作夢的機會?面對日新月異的進展,網路原住民的新一代會有創造的企圖心及創新必要技能嗎?還是因房地產價格已超過一般上班族的能力,使下一代成為啃老族、月光族,只重視

眼前的消費,要如何才能培養下一代開創的能力,創造屬於他們的未來?我們過去所熟悉有關創造力、創新、創業的理論及方法,都還適用他們的世代嗎?   從作者東尼.華格納的上一本書《教出競爭力》及共同作者坎柏頓的影片《芬蘭現象》,一直到本書,可發現他們很關注下一代創新者的養成,也很嚴厲地批判目前主流教育機構的僵化與價值偏執。可見這個議題是全球性的,每個地方都需要有源源不斷的創新者,否則不進則退。創新者的養成需要有配合的價值觀及方法才能奏效,我們的決策者是否已意識到競爭典範與場域的移轉?「傳統的教室」是否會如彼得杜拉克所預言即將成為「廢墟」?   東尼.華格納在美國親自拜訪許多勇於突破創新的教育現場,透過

訪談師生的現身說法,第一線去了解這些「星星之火」,如:歐林工學院,MIT媒體實驗室,卡內基美隆「娛樂科技」中心,IDEO,史丹福D. School,聖地牙哥高科技高中等。這些創新的學校及機構都強調「科文共裕」、跨領域、問題導向、專案實作以及團隊合作等特色。   台灣和美國一樣,大部分的學校仍重視個人成就,教育內容的專業化,態度上規避風險,被動受教,外在動機(分數及獎勵)較強,以數理工科為重,輕視人文社會科學。這樣的主流價值觀正好和創新所需的條件背道而馳,因此創新往往只發生在敢「忽視主流」的邊陲匪類,國內外皆然。   台灣成功的企業家雖鼓勵年輕人要勇於創業,口說要讓出舞台,卻又不放心,不敢放手。

對岸的新創事業已有許多由三、四十歲的人擔綱,或許他們還不夠成熟,但時勢可以造英雄,也都闖出同年紀的台灣人較難想像的局面。在大陸文革時期成長的台灣嬰兒潮世代,因當時大陸的封閉,且他們能掌握時機因而有所發揮。這些人當今正好是台灣各行各業的決策者,主流價值的建構者及守衛者,但其實也是目前走不出泥沼的責任者。   從過去的經驗,創業者最需的三項人格特質是堅持力,挫折容忍與追求意義。明日的環境及創業的場域或許和昨日不同,網路原住民世代的一些特質及優勢是否身為「網路移民」的我們所能理解?但我相信這三項特質仍有其適用性。其實過去我們的學校與社會教育似乎也沒有特別強調這些特質,但我們仍舊有施振榮、郭台銘、施崇

棠……等企業家開創出一番事業與榮景。   回想我們當初在學校裡的自由度似乎比目前大,每個人尚有許多自己發展的空間。但晚近越來越多制式化的學習塞滿了學生的空檔,等進了大學,他們已經彈性疲乏,很多老師反應教室中盡是目光無神的學生,是不是我們不夠了解他們的需求,以及認知我們之間不同的差異?如何喚醒、引燃他們,能夠懷有抱負、發揮熱情、創造價值,應是我們世代責無旁貸的功課,也是台灣未來的機會。本書中所介紹那些創新學校的作為,很值得我們借鏡。   本書的使用說明:從古騰堡到祖克柏更是有意義的啟發,他們運用智慧型手機與QR碼,跳出傳統平面書籍出版的框框,書中有六十多處的標籤可連結到相關網頁,和視聽的數位資源

呼應,能更完整地呈現這些創新的場域及實境,可帶給讀者更豐富的閱讀體驗,也是適應及吸引年青人購買及閱聽本書內容的嘗試。 推薦序二 永無止境的創新,來自冒險、熱情與抱負!∕詹益鑑 博士(appWorks Ventures之初創投創辦者與合夥人)   近幾年台灣的國際競爭力持續落後,尤其在政府效能、就業市場跟產業活力等指標上,過去我們引以為傲的優質人力、持續的經濟成長與蓬勃的中小企業,都遭遇了各種瓶頸。產學之間落差日大、青年失業率節節攀升、經濟成長每況愈下,創業風氣與創新能量更是不如以往。產官學研各界都在尋求解方,從環境、資金、人才、法規等面向進行檢討,也逐漸將矛頭指向了「缺乏創新人才」的核心問題。

事實上,也因為這些狀況,所以我在三年前共同參與了appWorks(之初創投)之創立,希望培育台灣新一代的創業領袖與產業生態圈。   反觀歷經二○○八年次貸風暴並引發全球金融海嘯的美國,雖然遭遇了經濟衰退與就業低迷的危機,並透過三波貨幣寬鬆企圖刺激景氣,提振資本市場與整體經濟活力,但最終在今(二○一三)年底能有機會結束貨幣寬鬆政策、逐步恢復正常經濟與市場調節能力的關鍵,仍然是美國在過往一世紀所引領風騷、成就全球霸主地位的「創新」能力,而美國的經濟與科技實力也持續在全球擁有巨大的影響力。   例如美國四大科技公司:Google、Apple、Amazon、Facebook,都具有非常強大的創新能量,

不勝枚舉的創新服務或產品,包括:搜尋引擎與相關服務、行動裝置與應用市集、網路購物與電子商務、社群網站與粉絲頁面,都大幅度地改變了全球人類的生活,也提升了美國企業的競爭力,以及對人才與資金的吸引力。但更重要的,這些公司都顯現了美國企業與人才無與倫比的創新力。   本書作者東尼.華格納是「哈佛科技與創業中心」第一位創新教育研究員,並擔任「蓋茲基金會」等機構的資深顧問。他歷經中小學至大學的教學與行政經歷,並著有《教出競爭力》(The Global Achievement Gap)等五本書。身為三位子女與教育師資課程的教授,他對於「美國創新力由何而來、新一代的創新領袖要如何栽培」等主題感到好奇,並以此

為題從事多年研究,最後將這些訪談紀錄與研究成果收編成書。   在這本書中,華格納訪談美國多位青年創新領袖與他們的父母師長,瞭解他們各自的成長環境、天賦個性與創新經歷,試著從家庭、學校與社會三個面向,並排除社經地位、種族背景與文化差異後,找出新生代創新領袖的共通點,以及如何培養出這樣「創新人種」的家庭環境或教養方式。   作者得出的結論其實不令人意外,但也非常具體而有參考價值。從大型科技公司的產品經理、新創企業的傑出領導人到跨國社會企業創業者,這些創新領袖的共同成長背景,以及父母師長給予的指導原則,都包含了「冒險遊戲(Play)、發揮熱情(passion)與懷有抱負(purpose)」三個要素。

  身為育成一百多個團隊,投資了近二十家網路與行動公司的創投合夥人,我近身觀察數百位創業者與企業經營者,其中最成功的,都同樣具有以上三種要素。他們勇於挑戰現實、把工作當成遊戲,卻也在遊戲之中,投注大量的熱情與抱負,企圖改變世界、留下痕跡,同時也為使用者與客戶創造可觀的價值。   我發現,成功創業者與傑出領導人之所以難得,因為一方面他們敢與眾不同、勇於挑戰,但另一方面他們能理解群眾,積極入世。因此,創新不是僅僅創作出新鮮、新穎、新奇的事物,而是理解世界、觀察人群開始,能夠動手解決、親身嘗試,並且樂在其中、樂此不疲。此外,他們不畏懼「失敗」,把「挫折」當成常態,勇於犯錯、樂於修正的態度,才是這些

創業者真正能夠成功的原因。   在創投身份之外,我還是兩個學齡前子女的父親,也不斷在思考與體會,如何能教導出具有創新能力與創業精神的下一代。創業精神未必是為了開創事業,並且與創新能力息息相關。雖然身為人父的時間不長,但已能體會「嘗試需要鼓勵、犯錯才能學會」的教育態度,然而,我們往往會因為生活經驗與習慣,直覺地想「教導、指正」孩子,而忘了給他們犯錯的空間與嘗試的機會,事實上,也就扼殺了他們(甚至是我們自己)的創新可能性。   創新的重點不(只)是「新」,而是「創」,勇於開創、創造價值與成果的「創」。   這本書也檢討了美國高等教育與研究機構對於學術過於投入、反而阻礙創新的現象,包括具有產業實務經

驗、專注創新教學的師資無法獲終身聘,也持續遭遇學術同儕的排擠,而多數新生代創新領袖的效法典型,除了少數有經歷這類特殊教師的啟發之外,多數都是在業界實習或工作時遇到成功典範,而非從小到大的各級教師(當中不乏史丹佛、哈佛等名校)。   具有最高創新能量的美國都是如此,產學脫節嚴重的台灣,更需要好好思考。近年來國內在人才教育、產業創新、政府改造、經濟轉型等議題上,頻頻希望找到「新」的可能、「新」的機會,卻很少從價值與成果的角度,思考如何提出創新的機會,以及回歸初衷,到底為何創新、如何創新?   讓我們一起勇於犯錯,以冒險的遊戲精神,找出自己的熱情與抱負,共同為台灣創造一群具有創新能力與創業精神的下一

代吧! 寫給年輕創新者的一封信 給我親愛的年輕(以及懷有赤子之心的)創新者:   提筆寫這封信的原因,並不只是因為我花時間研究如何讓年輕創新者充分發揮才能,也是因為我,就某種程度而言,試著在人生中達到成為一位創新者的目標,所以這封信不但是我深思熟慮後的產物,也是我發自內心的心聲。   首先,請務必體認你一直真誠地追求理想、堅忍不拔地追尋自己特殊的熱情--不論讓你能發揮熱情的事物是什麼,這件事有多麼的重要。我們可以用好幾個理由說明它為什麼是如此重要。   第一個理由,要是你不這麼做的話,你很有可能會抑鬱不得志。如果你放棄了,對世俗規範讓步了,可能你會讓某些家人感到寬慰,也能取悅那些因為你的與眾不

同而感到不安的人,但是卻要付出不小的代價。你可能不再看得起自己,變得沮喪消沈,因為你可以感受到一種期待你創造出新事物的呼喚,套用賈伯斯的說法,要你「在宇宙中留下痕跡」(put a ding in the universe)。我知道要你聽從內心呼喚,相信自己可以實現創新總是那麼地困難--不過你的確值得為此付出,因為你的創造力源自於你的好奇心跟想像力,是賦予你生命的意義並指引你人生方向的明燈。   二十世紀最偉大舞蹈家與編舞者之一的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曾經說過:   你可以感受到有一種生命力,一種生命的力量,一種能量,一種心靈的悸動透過你的動作傳達出來。因為也只有你能夠有這樣

的感受,所以你將會用獨一無二的方式表現出來;一旦你抑制自我情感表達的話,這種感受沒辦法透過其他任何一種媒介展現,只會消失得無影無蹤,永遠不會出現在這個世上。判斷表現的方式有多好、多有價值,或者是要怎樣跟其他表現手法相互比較都與你無關,你該做的就是保持自身清晰又直接的感受力,維持你自己跟這股力量相互呼應的管道能夠暢通無阻。   第二個理由非常簡單,因為你的國家需要你。我知道幫助美國經濟發展的想法並不是你的主要動機,對你來說,金錢也沒有父母親那一輩所看得那麼重--這都不是問題。你希望自己做的事情能夠改變世界,希望自己能為地球的永續貢獻心力,希望自己能夠減少貧富之間越拉越遠的距離,不論是在美國或是對

全世界而言,你也希望讓人們可以享有更健康、更美滿的人生。我很高興你能這麼想,因為所有這些改變都是我們正迫切需要的項目;但是也請別忘了,當你為了達成這些目標不斷完成漸進式與突破型創新的同時也會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替我們國家帶來更多的財富,希望你也能同時擁抱這些可以連帶達成的目標。   創新者跟他們創造的事物是我們經濟發展的命脈,現代社會相較於過往歷史更是如此。我們已經不在美國大量生產各種物資了,有太多製造業可以移往世界其他各地用難以想像的低廉成本生產,至於很多其他例行性的工作項目--不論是藍領或是白領的工作--都可以迅速地被國外的勞力或者是自動化所取代,讓債務負擔沈重的消費者繼續購買源源不絕的商

品與服務,也不能做為我們繼續維持現有生活水準的方法。或許你已經知道,美國現在有六分之一的勞動人口處於失業或非典型就業的狀態--而且這種狀態已經是美國史上自大蕭條以來持續最長的一段時間,所以你的國家需要你創造全世界都想要擁有的新想法、新產品與新服務,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與財富,讓在美國跟世界各地的人都能享有更健康快樂的人生。要是沒有你的努力,我們國家勢必要面臨經濟持續的衰退,所得分配的差距也會越來越大。   你們父母親當中有很多人的消費方式會讓地球資源跟你的未來越來越枯竭,所以現在該是你起身做出回應的時候,而首先以及最重要的,就是你必須成為一位創新者。接下來讓我們談談你在成為創新者的人生旅途會碰上

哪些困難,而你又可以採取什麼因應措施。   我知道你有時候--也有可能經常是--孤單寂寞的。你的想法跟別人不同,你看待世界的方式跟別人不同,你的信仰跟所作所為都不合常規,身邊周遭的人也都不了解你,因此無法避免產生某種與世隔絕的孤獨感,但是你一定要有堅定的信念;隨著你越來越有自信,越來越按部就班地追尋你的熱情所在,你一定會發現其他跟你一樣擁有熱情、志同道合的朋友完全是因為你有勇氣拒絕向世俗規範低頭而看重你。當你接觸到這些調性相融的靈魂時,請一定要跟他們保持聯繫並互相提攜;如果你們能組成團隊一起努力就更棒了。千萬別被憑一己之力就可以完成創新的想法給迷惑了,你是做不到的。   至於學校,唉,你也知道

的,這是另一個難關。曾經有位智者告訴我:「當你選好學校的時候,你對學校的抱怨也會隨之而來」;除非你有幸進入諸如高科技高中聯盟、歐林工學院或是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就讀,否則你可能會發現大多數的求學過程既無聊又與生活無關。不過我想要告訴你:「不要讓求學階段的問題擾亂你受教育的目的」;很不容易做到,對吧?畢竟有時候我們可以從學校獲得重要、有用的知識,而且我們通常需要透過文憑、證書的效力讓我們達到想要完成的目標,更何況再怎麼說,學習新的事物總是會讓人感到興奮。   我的建議是先設法找到真正能對教學內容發揮熱情的老師--不論這門課探討的主題是什麼。跟對某些事情擁有熱情的人在一起總是能帶給我們一些啟示,

比起只有專業能力的老師,從擁有熱情的老師身上也能到更多的東西。然後要多花時間在你感興趣的科目上--並取得好成績,剩下其他的事情就不要太在意了。盡可能從這些科目中挖掘知識,認真對待這些科目所指派的每項功課,設法把這些經歷轉化成你自己的優勢。盡量依照你的需求與興趣設定、調整學校的必修科目,就算這代表要取得特別的許可也無妨。最後,不論你還在求學或者是已經畢業了,深入研究你感興趣的課題並發展出你自己的專業領域;長期付出不間斷的努力掌握某些很花腦力的事項會帶給你無與倫比的喜悅,這些努力過程不但將讓你培養出自動自發的能力,也可以帶給你成功所需具備的專注力和毅力。一旦你能展現出自己真的了解某些議題的實力,人

們也會更重視你的看法。 自序   提到促使我動手寫這本書的緣由,就不得不提到近期的幾則新聞事件,所面對的各種新課題,以及因此獲得的新觀點。   我上一本書《教出競爭力:劇變未來,一定要教的七大生存力》(The Global Achievement Gap)於二○○八年發行,書中提到二十一世紀的學生處於求學、職場、公民等不同場域身分時所需具備的新技能,也提到目前教育體系的授課內容與測驗方式越來越無法有效衡量這些新技能的問題。這本書發行後獲得各方讀者踴躍且正面的迴響,我個人也因此陸續受邀前往世界各地發表演說;從這兩點加以判斷,相信《教出競爭力》這本書裡應當有不少可觀之處,不過當時在書裡面用「七大生

存力」加以描述的這些新技能,現在看來雖是必須,卻也還不夠充分。   我們生活環境自二○○八年起經歷了重大的變動,西方世界的經濟發展自那時候起開始顯得舉步維艱,美國失業率與非典型就業的比率加總後超過了百分之十五,某些歐洲國家的情況還更加嚴峻。有些經濟學家指稱,讓消費者重拾消費意願、進而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是克服困境的方法,可是大多數消費者不但已經不再像往日一樣能夠輕易取得信用額度,很多人更因為害怕失去工作而在最近幾年大幅增加儲蓄的比重。我們並不清楚這種消費驅動經濟成長並降低失業率的模式何時才能重現--甚至可能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另一方面,經濟學家跟政治人物也互相激辯到底要採行樽節措施,還是要在短期內增

加政府債務以提出更多的景氣復甦方案。   儘管如此,大多數意見領袖對於以下這個觀點倒是不表異議:想要徹底從谷底翻身並維持長期經濟穩健成長的話,我們需要投入遠比現在還要來得多的創新能量。新穎跟經得起考驗的創意、商品與服務才能創造財富跟新的工作機會,企業領袖更特別強調,今後需要依靠更多年輕人在科學、技術及工程的領域開創新局。許多人論證所謂「數理工科」教育(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STEM;即科學、技術、工程與數理四個英文字的縮寫)對於國家未來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不論是共和黨、民主黨或是獨立候選人都強調要讓年輕人準備好從事高薪、高技能要求的

工作,就必須讓從高中畢業的他們具有進入大學就讀的學力(college-ready),並取得兩年制或四年制的文憑認證--而且最好是STEM相關科系的領域;知名作家佛里曼(Thomas Friedman)與國際關係學者曼德鮑(Michael Mandelbaum)最近也在兩人合著的《我們曾經輝煌》(That Used to Be Us)一書中提出更進一步的觀點,宣稱在新一波全球知識經濟的衝擊下,唯有能開創事業或提出創新概念的人,才不會受業務外包或產線自動化的影響而丟掉工作。   就在這些觀點逐漸取得注意力的同時,也有另一種聲音開始關心高等教育的成本,並質疑大學生究竟能在課堂上學到多少東西。美國境內

就學貸款的總額--估計高達一兆美元之譜--在二○一○年首次超越了所有卡債的總額,二○一一年年初有一份新的研究顯示將近半數完成兩年制課程的大學生並未因此學到更多技能,就連四年制的大學生當中也有整整三分之一並未受惠於為期四年的課程安排,雖然統計顯示大學畢業生的待遇遠比高中畢業生來得好,但背後原因究竟是大學生真的比較有才幹?亦或只是大學文憑比較容易從浩瀚無垠的履歷表中,脫穎而出?   由於近來創新對於今日經濟的關鍵重要性已經獲致共識,我決定開始探索如何教育年輕人使之成為創新者的相關課題--創新最需要的是哪些能力?什麼才是傳授這些能力的最佳方式?現在的我對於哪些元素才能真正組成有意義STEM教育的問題

,特別感興趣。   我這陣子參與不少美國與其他國家有關教育改革的辯論,使我更渴望能釐清老師究竟該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培育學生具備影響國家未來發展的技能。「學生在規格化選擇題的測驗結果是衡量老師績效的最佳方式」,坦白說,我並不認同這種目前普遍被接受的說法。我並不是一位教師是終生職的擁護者,甚至還極力主張學習成效的改進一定要能夠被具體量測,可是大多數的政策制訂者--還有為數不少的校務人員--眼中所見就只有測驗分數而已,根本不知道該如何讓學生們學會兼具批判性與創造力的思考,以及如何透過有效的溝通進行團隊合作,對於什麼樣的教學方式最能啟發年輕世代的學習意願也一無所知,更糟糕的是,他們持續賴以評鑑教育

成果的各種測驗工具也無法衡量出現代社會最被看重的技能。我們需要用更多方式廓清優質教育--並採用更好的方式評鑑教育成果--才能讓教育改革的討論回歸正軌。   自從出版《教出競爭力》後,來自護子心切家長們的電子郵件把我給淹沒了,他們知道小孩就讀的學校沒辦法教導孩子們真正需要的技能,所以想知道自己是否能設法做些什麼。身為一位父親,我自己撫育了三個活潑可愛小孩,長大後的他們也都各自組成了自己的家庭,這麼有限的經驗顯然不足以做為提供其他家長建議的基礎,因此我開始探究以下這個問題:家長們到底該怎麼做才能培育孩子某些重要的技能與人格特質?   在過去這幾年,我因為工作之故跟許多具有高度創造力的企業合作過,諸

如:蘋果(Apple)、思科(Cisco Systems)、學樂(Scholastic),另外也跟不少美軍資深將官往來,這些不同領域領導者的世界觀,以及他們對應變革日趨頻繁的方式都讓我讚嘆不已。最優秀的雇主開發年輕世代的能力使之成為創新者的方式讓我越來越感興趣,前不久我也前往芬蘭親臨該國教育體系的現場並造訪其教育界領袖。芬蘭不但是舉世公認教育體系最完善的國家,同時也以身為全球最具有創造力的經濟體系而聞名;我渴望這趟旅程能從芬蘭成功的經驗中獲得啟示。   最後一個促使我寫這本書的動力,來自於所謂網路世代--社會觀察家普倫斯基(Marc Prensky)稱之為「原生數位族群」(digital na

tives)的第一批新人類--對我的影響。上一本書的寫作過程中,我跟不少二十來歲的年輕人當面對談過,感覺自己似乎只有從表面蜻蜓點水般地認識這個世代,隨後,批判這個世代工作倫理的表現--或者說,根本沒有工作倫理--的撻伐聲不絕於耳。因此,我希望能夠深入了解是否能用不同的方式帶動網路世代的熱情,並找出哪種領導統御風格才能獲得他們最積極的回應。   基於上述各種不同的理由與新課題,讓我開始構思再寫一本書的可能。為了落實這個想法,我首先毅然地成為創新概念的門徒--幾年前我對這個領域的所知還非常有限;我設法瞭解成功創新所需具備的技能,以及成功創新對未來世界的重要性。我持續跟極富創意、二十來歲的年輕人面談

,並深入研究他們的「生態環境」--由他們親口告訴我在成長過程中來自於父母親、學校老師或職場前輩所帶來最重大的影響。我試著從中分辨出父母親採取什麼樣的互動模式才有助於培育年輕一代的創新者,什麼樣的老師會被年輕創新者視為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典範--並比較這兩者所採取的方式是否有任何相似性可供參考。我也試著在各大專院校或研究所的課程中,找出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完成「教導創新」這般艱鉅的任務,如果有的話,各種方式之間又會有什麼差異性?此外,我還試著從年輕人的職場前輩或雇主身上,找出他們認為什麼樣的方式最能開發創新者的才能。   各有特色的年輕創新者都是我專訪對象--比方說是嶄露頭角的工程師、科學家、藝術家與

音樂家,白手起家開辦公司或者是在世上最有創意公司中任職的年輕人,當然還包括想用更優質方式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意社運工作者跟專案負責人,當然也拜訪了他們的父母親、學校老師與職場前輩們。另外我也挑了幾所在國際上因校友創新表現而享有盛名的大專院校與研究所,觀察這些課程的授課過程並安排幾次深入的訪談。最後,我還拜會了克服各種挑戰、著手發展組織創新能力的企業與軍方領導者;總結下來,我總共為這本書安排超過一百五十場以上的訪談。   這個過程本身就是相當可觀的專案計畫,也由於其範疇之廣與連帶的複雜性而顯得困難重重。因此我決定將本書所涵蓋的主人翁限縮在兩種介於二十一歲到三十二歲之間的年輕人:一種是以STEM教育為

背景從事高度創新工作的年輕人,另一種則是以企業家精神從事創意社運的工作者;前者對未來經濟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後者則和社會改造與公民福祉息息相關。儘管我很清楚並非每位年輕創新者都是創業家,反之亦然,不過因為我從訪談過程中發現大多數年輕世代渴望同時兼具兩種身分,而且這兩種身分--儘管感興趣的領域不盡相同--的確享有某些共同的特質,所以最終還是決定將將這兩種分類整合為一。   光是敘述如何找到這些訪談對象的過程就足以寫成另一本書。執行這個專案的搜尋過程就好像在網際網路利用一個又一個的超連結一樣。與我共事的研究生根據他們曾經親自接觸或讀到的資料中提供部分年輕人名單,天使投資者與創投業者提供我另一部

分名單,另外還有些主動聯絡我的個案--像是參謀聯席會(Joint Chiefs of Staff)主席登普西(Martin Dempsey)上將,透過這些初步訪談對象讓我可以逐一找到下一位適合的訪談人選。我當然不認為這份訪談名單算得上是「有科學意義」的樣本,不過根據我過去三年從中所學到的一切,讓我有充分信心認為這些與我深入交談的對象,已經足以構成一份具有代表性的樣本了。   千言萬語也難以表達我對於書中提到這群創新者的感謝之意,我也同樣感謝那些因篇幅緣故而成為遺珠之憾的創新者,當然也不能忘了這些人的父母親、學校老師與職場前輩們。他們不但都在百忙之中為我騰出好幾小時的時間--除了面談之外,還包括

之後透過電子郵件的往返--還允許我藉由這個機會一窺他們的人生與家庭背景。   在此也要感謝投資家坎柏頓辛勤不懈的努力,所以我們不但能透過書本造訪每一位主人翁,還能透過攝影機親眼目睹、聽聞他們每個人的故事。從事高科技創新的坎柏頓本人兼具企業家與天使投資者的生涯就已經相當引人注目了,近來他將全副精力投注在製播一系列教育推廣的影片,處女作《兩百萬分鐘》(2 Million Minutes)這部記錄片目前已經賣出超過兩萬支,在二○○八美國總統大選期間也受到各方候選人的矚目。我們是數年前在西點軍校所舉辦的「投資美國論壇」(Investment in America Forum)上相識,最近則一起合作拍攝

介紹芬蘭教育體系的影片--《芬蘭現象:深入了解全球最讓人驚奇的教育體系》(The Finland Phenomenon: Inside the World’s Most Surprising School System)。   當我向坎柏頓提到撰寫這本新書的構想時,他就熱切期盼我讓這本書在呈現方式上也要成為一本真正具有創意的書--不能只自滿於寫出一本探討創新的書籍而已,因此讀者們將會在這本書的字裡行間中發現為數不少的QR碼,只要透過智慧型手持裝置上合適的軟體加以掃瞄後,就能帶您瀏覽網頁上有關創新者生活故事的影片,並看到書中所提到的校園環境。   不論您的身分是父母親、學校老師(從幼稚園到大專院

校)、職場中的前輩、雇主或是政策制訂者,希望您都可以從書上或影片中對於年輕創新者的描述,或者是從培育他們發展創新能力的生態環境中,獲得可觀而寶貴的一課。我很清楚自己就曾經透過這本書的訪談對象而獲得許多啟發,就算日後也是一樣,所以希望讀者們也能一起閱讀、觀看、聆聽跟學習--接著反思、分享並與您的朋友及同事一起討論所見所聞。如果未來想要替子孫們開創穩健的經濟體系和永續的生活方式,就必須從我們這一代開始殫精竭慮、攜手並進。   *訪談影片:作者為何要寫這本書 專業能力:你不可能從無知中創新,你必須具有一定的專業能力--或者說是知識--只不過,達到什麼程度才算是基本知識?這些知識什麼時候派得

上用場?什麼才是取得知識的最佳途徑?這些重要問題將在後文詳述。創造性思考能力:培育真正夠格的創新者,傳授知識和知識本身都只能算是基本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你還要具有艾默伯稱之為「創造性的思考能力」--根據本書,IDEO的布朗,以及戴爾、葛瑞格森和克里斯汀生三人的定義,意指讓你提出正確的問題、善用人脈網路、仔細觀察、從他人視角出發的同理心、協調團隊群策群力並勇於嘗試。最後,你還需要提供適當的動機。這一點讓艾默伯的研究成果變得相當有趣--甚至可以說是突破性的創見!她相信適當的動機遠比專業能力和技能來得重要,她解釋道:「專業能力跟創造性思考能力可以說是基本功--也可以視為創新者的先決條件,不過第三項因

素--適當的動機--才是影響人們實際作為的關鍵因素。」艾默伯還區分外在(extrinsic)與內在(intrinsic)兩種不同的動機如下:各種不同形式的動機對創造力會帶來不一樣的影響,基本上可以將之區分成兩種形式,即外在與內在動機,而後者又比前者重要多了。……外在動機來自於別人--不論動機的本質是棍棒還是胡蘿蔔。如果某個科學家的頂頭上司答應在她完成凝血劑研究案後頒發獎勵金,或者威脅她一旦搞砸的話就會被炒魷魚,她一定會願意設法順利完成這項研究案。……金錢報酬雖然不必然是斲傷人們創造力的動機,但是在多數情況下也不會帶來正面效果,尤其是讓人因此感覺到被買通或是被挾持的時後;更重要的是金錢本身不會讓

員工對自己的工作感到熱情。反倒是熱情跟興趣--一個人對於完成某些事情的內在渴望--才是更重要的內在動機。以剛才那位科學家為例,進行凝血劑研究可以是出於她本身對醫治血友病的高度興趣,或者她把研究工作當成對自我的挑戰,還是她想要解決一個前人無法克服的問題等,這些都屬於內在動機的一種。當人們感受到自身興趣、滿足感或者是工作本身的挑戰性是鞭策自己的主要動機時--而不是來自於外部的壓力時,他們將被激發出最大的創造力。那麼,什麼才是適當的內在動機?我們又該如何善用之?難道它只是艾默伯提到的「熱情跟興趣」而已嗎?我可不這麼想。身為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再加上身為人父的經驗談,我認為適當的內在動機建立在另

外三個互動因素上:冒險遊戲(play)、發揮熱情(passion)並懷有抱負(purpose)。父母親、學校老師、職場前輩以及各行各業的雇主們有無鼓勵這些因素--以及,鼓勵到什麼程度--將大幅改變年輕創新者的人生。冒險遊戲研究結果顯示人類天生就有探索、實驗、想像不同可能性--簡單講,就是創新--的渴望,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心理學教授、《搖籃裡的科學家》(Scientist in the Crib)與《寶寶也是哲學家》(The Philosophical Baby)兩書的作者,發表過多篇論文並被國際公認是兒童學習發展研究領域翹楚的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近來彙整許多認知科學家的研究成

果後指出「這些成果顯示嬰兒跟幼童知道的、觀察到的、探索過的、想像得出與學會的事情超乎我們成年人所能夠想像」,她說:

原住民織布技藝文化認同、體驗行銷對推廣意願影響之研究-以太魯閣族為例

為了解決時報出版推薦的問題,作者方俊豪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原住民織布技藝文化認同、體驗行銷對推廣意願影響之研究-以太魯閣族為例。根據文化認同、體驗行銷、推廣意願相關文獻發展而成「原住民織布技藝文化認同、體驗行銷對推廣意願影響之研究-以太魯閣族為例」問卷,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本本研究共發放250份問卷,最後回收有效問卷203份,問卷完成率81.2%。根據統計分析結果,本研究歸納下列研究發現:(一)在織布技藝文化認同方面,「文化歸屬」是影響民眾使用織布技藝文化認同的重要因素。在體驗行銷方面,「關聯體驗」是影響原住民最重要的體驗行銷考量因素,推廣意願變項方面,未來會參加原住民推廣織布技藝相關推廣活動或課程的意願非常高。(二)原住民的

背景資料與織布技藝文化認同構面及整體變項有部分顯著差異性存在。(三)原住民的背景資料與體驗行銷構面及整體變項有部分顯著差異性存在。(四)原住民的背景資料與推廣意願變項有部分顯著差異性存在。(五)織布技藝文化認同、體驗行銷、推廣意願三變項間有顯著相關存在且都為正相關。(六)由迴歸分析結果可以發現織布技藝文化認同正向預測推廣意願、體驗行銷正向預測推廣意願,且織布技藝文化認同是首要能影響原住民推廣意願的因素,其次為體驗行銷。最後,本研究依照前述結果進行討論,並針對研究結果給予相關建議,期待本研究提供未來在原住民織布技藝文化認同、體驗行銷與對推廣意願相關領域與研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