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期日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時期日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和田秀樹寫的 50歲的學習法 和小林英夫柴田善雅的 日本軍政下的香港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天下文化 和商務所出版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 何義麟所指導 黃成業的 臺北鴻儒堂書店發展史(1936-2018) (2020),提出時期日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鴻儒堂、日文書店、書店街、出版品進口管制、日語教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林巧敏所指導 洪碧苓的 二戰期間紙質檔案保存維護策略之研究-以國史館、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為例 (2011),提出因為有 紙質檔案、保存維護策略、二戰期間、國史館、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的重點而找出了 時期日文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時期日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50歲的學習法

為了解決時期日文的問題,作者和田秀樹 這樣論述:

  體力大幅衰退,有辦法學習嗎?   職涯大致底定,還能走出新的路嗎?   現在才努力追夢,來得及嗎?   年輕時的你,或許是為了考上好學校、找到好工作而學習,   站在人生下半場的起點,學習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事實上,五十歲是最能享受學習樂趣的時期。   你可以鑽研興趣,廣結好友,豐富生活;   也可以挑戰新領域,拓展人生,享受求知的愉悅;   若想在退休後自行創業,更要從此刻開始聚焦目標、積極規劃。   過往的經驗和智慧,是你最強大的優勢,   不管你對上半場滿意於否,只要掌握五十歲的學習,就能活出更好的下半場。   作者和田秀樹年近五十才開始執導拍片,同時身兼電影導演、心理醫

師與暢銷書作家的他將告訴你,如何透過的五十歲的學習,為人生開啟更多可能。   50歲的學習   #不會讓你變得疲憊、衰老,只會使你更加健康、長壽。   #是為了得到唯一的解答,而是要知道有各種不同的答案。   #不必在乎累積了多少知識,而是要擁有自己的解讀方式。 名人推薦   丁菱娟   生活實踐家、世紀奧美公關創辦人   蔡淇華    作家、高中老師   ——真誠推薦   作者簡介 和田秀樹   1960年生於日本大阪市。日本神經學會專科醫師、日本內科學會認定內科醫師、日本精神神經學會精神科專門醫師。東京大學醫學系畢業後,曾任美國卡爾.梅寧格(Karl Menninger)精

神醫學校國際研究員,目前擔任國際醫療福祉大學研究所教授(專攻臨床心理學)、一橋大學經濟系兼任講師、和田秀樹身心診所所長。主攻老年精神醫學與精神分析學。從2011年到現在,持續為在福島縣進行廢爐及除染作業的工作人員,擔任心理照護志工。47歲開始執導電影,現為日本電影導演協會理事與國際委員會副委員長。   近作包括《思秋期》、《讓你不再情緒化》、《一生都不失智的77個習慣》、《40歲之後的記憶術》,作品共計超過600冊。 譯者簡介 李靜宜   曾任出版社編輯,現為文字工作者,譯有《1坪的奇蹟》、《訂做一人份的美好:舒適、安心、愜意的獨立生活指南》、《讓你不再冷冰冰的美人氣血操》、《懂這些,

敵人馬上少一點,朋友多一點》、《跟著大師看建築2》、《超獨居時代的潛商機》等。   前言    持續學習,打造五十歲後的美好人生 五十歲後才嶄露頭角的例子並不罕見 我一直持續學習的領域 五十歲後,是人生最自由的「思秋期」 智能取決於做法和想法 第一章    為什麼在這個時代,五十歲的人必須學習? 1    五十歲之後的學習,能因應七十五歲在職社會的趨勢 「七十五歲在職社會論」即將成真 泡沬經濟崩壞,論資排輩與終身雇用制走向終點,貧富差距擴大 會搶走白領階級飯碗的AI登場了 目前,有什麼工作可以勝過AI? 2    學習才是長壽的祕訣 七十歲以上的人才是所謂的高齡者? 縮短健康壽命和平均

壽命間的差距 如何才能延長健康壽命 長壽與否的關鍵是年老時的智能表現,而非是否罹患癌症或心臟病!? 不可輕忽傳統的學業能力 3    為了退休後要做的工作,現在就要開始學習 若退休後想創業,五十歲就要開始準備 以高齡人口為目標的商業活動將成市場主流,而高齡者正適合從事這樣的事業 透過學習來拓展工作的可能性 4    學習對退休後的交友也有幫助 從拓展人脈到結交朋友 用葡萄酒交朋友 透過學習,也能讓自己受歡迎 5    學習能避免「認知成熟度」退化 何謂認知成熟度 認知成熟度會隨著身體的老化而衰退? 未來課題     第二章    五十歲之後的學習,會遇到哪些障礙 1    心態消極的生理原因

、傾向與因應對策 六十多歲的人,智能尚未退化 前額葉老化及男性荷爾蒙分泌量減少,導致五十歲以後變得消極、失去熱情 如何避免男性荷爾蒙分泌量減少所造成的行為消極? 想預防前額葉老化,就要使用前額葉 例行公事是大敵,意外狀況是益友! 戀愛是最佳良方!? 2    要拿什麼作為學習動機? 沒有人會給你目標 動機理論的起源 內在動機理論的失敗與發展 社會人士要拿什麼作為動機? 從找出適合自己的動機開始 3    如何面對憂鬱與對將來的不安? 預防憂鬱的兩個方法 認知療法和森田療法就是要修正「非怎樣不可的想法」 還有其他的路可走 學習能開拓不同世界與其他道路 4    如何跳脫認知基模,培養彈性思考?

先入為主的想法,會阻礙學習意願 認知基模的功與過 認知基模很難改變 學習不是為了得到答案,而是為了知道有各式各樣的答案 5    記憶力真的變差了嗎? 記憶力本身並不會衰退 記性變差是因為學習意願不高與複習不夠 相較於單純記住事物,成年人比較擅長記住有意義的事 藉由「輸出」所知,磨練回想力 五十歲以後的記憶法 6    如何維持EQ? 四十歲之後,EQ會變差? 培養同理心,學習控制怒氣 未來課題 第三章    五十歲之後的學習,該學什麼、要怎麼學? 1    從知識分子變成思想家 重點不在具備多少知識,而是要有自己掌握知識的方式 五十歲以後的思考法 徒有知識無用,但無知更是一籌莫展 2  

 該學些什麼 為了什麼目的而學習? 了解條件 工作不一定要做喜歡的事,但學習最好是自己喜歡的事 3    最好可以具備英文能力 讓英文成為一種工具 英語閱讀力,可以讓你收集到別人沒有的資訊 在口說能力上,內容比發音更重要 4    重新學好母語 首先,養成說出自己意見的習慣 你使用的母語正確嗎? 如何以傳統方法精進文筆 5    採用部分熟讀法來閱讀 要大量廣泛地閱讀 看電視,是為了解讀執政者的想法 採用部分熟讀法來閱讀,並以一個帶一個的方式收集資訊,以節省時間 未來課題 第四章    五十歲之後,輸出知識比輸入知識更重要 1    輸出知識的三個效用 學習本來就是為了使用 透過使用,讓記憶

扎根 輸出所學,也是收集資訊的機會 與其吸收新資訊,不如從既有知識中創造出新東西 2    如何面對不同的意見與批評? 要在哪裡輸出自己的學習所得? 刻意發表會招來不同意見的內容 3    演講前一定要擬妥草稿並事先演練 美國人和日本人在演講上的差別,在於為演練所下的工夫 從擬定講稿開始 在日常對話中,試著花點心思,讓對方樂在其中 4    輸出自己的知識,能得到什麼報酬? 未來課題 第五章    學習,讓你的老年生活更豐富 ① 培養習慣,思考一般人不會思考的事 ② 結果比過程重要,長期結果又比短期結果重要 ③ 保持活動力 ④ 不要追求更高的目標,也不要選錯人生終點 ⑤ 退休後還有人願意與自

己往來,人生才算豐富 未來課題 後記   序   持續學習,打造五十歲後的美好人生   我開始有點名氣,是因為一九八七年,我在二十七歲時出版的《考試靠技巧》成為暢銷書。十三年後,二○○○年我出版了另一本著作《成年人的學習法》。   算起來,二○○○年正好是當年參考《考試靠技巧》、準備大學入學考的讀者三十而立之際。我依據自己的經驗,寫下能夠讓社會人士在工作上獲得成功的學習法,這種學習法和為了考大學所做的準備並不一樣。因為這本給成年人看的學習法是這類書籍的先驅,所以也成了暢銷書。   之後,又過了十六年,當年三十歲的讀者,已經要從四字頭的年紀邁向五字頭了,我自己也已是坐五望六。您現在看

的這本書,算是虛長幾歲的我為即將迎向五十歲的「同輩」人所寫。本書和《成年人的學習法》的最大差異是,這本書不是要教讀者如何針對考試來吸收知識,也不是在談怎麼找時間唸書。步入五十之後,重要的是如何活用過去累積的東西,並加以更新,此外,這個年紀也是著重思想而非知識的階段。   這本《50歲的學習法》主要在進一步說明,從現在開始,該為退休做什麼樣的準備。比方說,若退休後要創業,那些成功的人多半從五十歲就開始準備。   以上班族來說,五十歲這個階段,應該還在工作崗位上發揮長才。但是,由於男性荷爾蒙減少,身體開始出現各種老化徵兆,在生理上也很難維持過往的衝勁。這年紀的人通常會覺得,自己在工作上已小有成

果,為什麼還得學習,所以很難持之以恆。   事實上,這是因為大腦前額葉持續老化而出現的現象。那麼,該怎麼做才好?   本書也會提到排除這些學習障礙的方法。   五十歲後才嶄露頭角的例子並不罕見   事實上,有不少人是在五十歲後才得以發揮才能。   我自己也是邁入五十歲之後才又開始寫書,也有不錯的銷售成績。我想,就是因為幾年前出版的《讓你不再情緒化》,成了我睽違已久的暢銷書,我在五十六歲寫的您正在讀的這本書,才有人願意看。《傻瓜的圍牆》作者養老孟司和《女性的品格》作者坂東真理子,這兩位的著作都有百萬本以上的銷量。他們也都說過:「我是六十歲以後才成為百萬暢銷書作者。」以勵志類書籍來說,若作

者沒有一定的年紀,或許就無法得到讀者的信賴。   我在很多著作中都提到,我從高中時就熱愛電影,夢想成為電影導演。之所以考進東京大學的理科三類1,其實是因為一些很牽強的理由|進入錄取分數最高的學系就讀,別人應該會比較願意聽我說話,再加上這個學歷具備稀有價值,或許我會因而得到拍電影的機會,至少比較容易籌措所需資金……   但事情哪有那麼簡單,我一直到四十七歲才初執導演筒。撰寫本書之際,根據我的電影處女作「東大灰姑娘」改編的電視劇,才剛要在NHK的BS Premium頻道播出。   拍出第一部電影後,我在五十二歲時拍了第二部,然後是第三部。第二部也和第一部一樣,在摩納哥國際電影節中,榮獲包括最

佳作品在內的幾項大獎。二○一六年,我獲邀擔任日本導演協會理事。我覺得,即使是年屆五十之後才開始追求夢想,也絲毫不成問題。   我一直持續學習的領域   在醫生的工作方面,三十一到三十四歲這段期間,我前往當時在美國數一數二、位於堪薩斯州的精神醫學院留學,學習精神分析。從那之後一直到現在,每隔三個月我都會前往洛杉磯向某位老師學習。我是在赴美留學時,因為他到該醫學院演講而認識他的。   二○○○年,在即將邁入四十歲之際,我開始學習森田療法。我原本是受邀擔任讀書會講師,接觸後覺得很有趣,於是開始每個月參加一次森田療法的講座,學習至今。   此外,我從四十八歲起,開始在抗衰老診所學習,也成為蕭夏

博士(Dr. Claude Chauchard)的弟子。蕭夏博士是世界抗衰老醫學會副會長,也是已故英國黛安娜王妃等世界知名人士的抗衰老主治醫師。同時,我也著手開發抗衰老的營養補充品。   近兩年,我則開始研究阿德勒心理學。阿德勒心理學和創立森田療法的森田正馬醫生的思維,有不少相似之處。在日本,有包括岸見一郎在內的多位優秀研究者在鑽研阿德勒心理學,不過,我希望自己能提出與眾不同的解釋。   從二○一一年起,我持續擔任心理照護志工,幫助日本三一一地震受災戶。前面提到的種種學習成果,在這個時候也發揮了些許作用。   目前,我正在思考與幼教有關的事業。我想提供的這種幼兒教育,是為了支援女醫師等職

業婦女,培養小孩的基礎學力,以面對將來中學及大學的入學考試,所以具體來說,應該是能讓重視教育的母親安心工作的托兒所吧。   五十歲後,是人生最自由的「思秋期」   為什麼我要做這麼多事?一方面是因為我喜歡學習,再者,也想增加收入。我還想再拍電影,也想買更多珍貴罕見的葡萄酒,所以現在正考慮要創業。   聽到五十六歲創業,或許有人會覺得為時已晚,但我認為就是五十歲以上才適合創業。這年紀的人,孩子多半已經獨立,萬一創業失敗,也不會影響子女。從各種角度來看,五十歲都是自由的年紀。   聽說有個「昭和二十九年會」,看了在這年(一九五四年)出生的安倍晉三、片岡鶴太郎、松任谷由實、石田純一、林真理子

等人,不管他們的生活方式是否讓人認同,每個人的確都充滿活力。   很多人(尤其是男性)一旦退休,脫離工作上的人際關係,朋友圈便瞬間縮小。但事實上,即使到五、  六十歲,也可能認識新朋友,建立新友誼。   我大概從十年前就加入「引擎01文化策略會議」這個組織。這是一個由文化界人士組成的志工團體,祕書長是作家林真理子,我則被指派為副祕書長。多虧這個組織,這十年間我增加了不少新的知己。   現在,我想讓「思秋期」一詞造成流行。我曾在好幾本著作中提到這個字眼,從孩童慢慢轉變為成人的時期,日文稱為「思春期」(即青春期),那麼,成人要轉變為老人的時期,應該可稱為「思秋期」。在青春期,人從原本的中性轉

為男女有別,到了思秋期,則是從男女有別又回到中性。   接下來,要怎麼面對自己的年齡,要如何讓人生再次美麗綻放,要怎麼平穩地減速著陸……我認為,如何度過從四十到七十歲這段「思秋期」,和如何度過青春期一樣重要。   智能取決於做法和想法   之所以有機會寫出讓我嶄露頭角的《考試靠技巧》,乃是因為我明明沒有足以進入東大理科三類的聰明才智,卻能靠著好的讀書方法順利考上。簡單來說,那是一種透過解考古題來學習的讀書方法。不過,儘管我以這個方法成功考上好大學,在準備考醫師執照時,卻一時頭腦不清楚,想從頭開始鑽研基礎知識,結果讓重要的大六暑假泡湯。   進了醫學系後,除了實習外,我幾乎沒去上過課,都

在忙著製作自己的電影,以及為籌措拍片資金打工,所以基礎知識相當薄弱。也因此,我那時覺得,如果直接做考古題,也只是打擊信心罷了。   當然,這是書唸不好的學生共同的錯誤觀念。事實上,就算幾乎沒什麼基礎知識,只要試著回答考古題就可以了。透過尋找答案的過程,便可有系統地整理知識並加以吸收。就在我體悟到即使花時間讀完兩千頁的教科書,也沒辦法輕鬆回答執照考試的問題後,便和以這種方式準備考試的同學一起讀書,最後總算考到醫師執照。   總之,重點是做法,也就是讀書方法。   大部分成績不好的學生,都是特別認真的學生,而不是一般認為的懶惰學生。認真的學生想法一板一眼,他們不是頭腦不好,而是讀書方法不對,

也沒想過要改變,這是他們最大的問題。   我畢業後學習精神分析時,也發現同樣的狀況。   我認為,如果現在有人想學精神分析,並打算從閱讀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論》開始著手,真的會徒勞無功,其理由有二。   第一、雖說是引論,但事實上初學者很難理解。再者,這本書的完成時間太早,幾乎看不到精神分析如何應用於臨床治療上。   第二、我開始學習精神分析後才知道,佛洛伊德後來將他自己在《精神分析引論》裡提到的理論全部捨棄。   事實上,理論的創建者經常會改變其理論架構,也只有創建者能這麼做。不過,很多一直待在日本研究佛洛伊德的學者,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只要是佛洛伊德的理論,就全盤接收。說起來,他們學

到的根本就是錯誤的內容,因為打從一開始,他們就搞錯學習方式了。   本書所說明的「50歲的學習法」,和準備大學入學考試的讀書法不同,也和社會人士準備資格考的方式不一樣。而且,雖然它對我有用,卻不一定適用所有人。不過,只要讀書方法用得對,任何人、任何時候都能順利學習,這個基本概念是不會改變的。   不管幾歲,最好都能學會學習的方法,只要能掌握對的學習法,將來不論年紀多大,都能讓頭腦變得更加靈光,這是我的基本信仰,我的信念體系。換句話說,智能取決於做法和想法。   如果本書能傳達出這個信念,並且幫助讀者擁有豐富、具生產力的將來,實乃敝人之幸。   3 為了退休後要做的工作,現在就要開始學

習 ◎若退休後想創業,五十歲就要開始準備 雖說七十五歲在職社會即將到來,但現實情況是,六十歲以後還能在第一線工作的,大概只有自己經營公司的人、在大企業內順利爬上董事等職位的人、在企業中擁有特殊技術或能力的人、退休後還能去民營企業占肥缺的高官,或是大學教授、律師、開業醫師等專業人士。一般上班族在公司內做到六十或六十五歲,就必須另覓出路。 尤其是上班族到了五十歲左右,大概就能看出有無機會當到高階幹部。想當然耳,能一路爬升到公司高層的僅是鳳毛麟角,絕大多數的人都得為退休後的人生做準備。 創業也是退休後的選項之一。最近,有不少人都想在六十或六十五歲自公司退休後,自行創業。我在前言中也提到,現在六十多歲

的人身心狀態都還年輕,從這點來看,要創業並不難。 一如前述,退休人士由於子女已成年,不用再背負養家之責,反倒比較有本錢承擔風險。不管是想要出名、希望變得富有,讓人刮目相看,或是出於想受異性歡迎這種「不純正」的動機(我倒是覺得這種動機也沒什麼不好),都能自由而腳踏實地經營事業。 我有一位很信任的顧問,就是在退休後創業。他表示,退休後若想成功創業,不能等到退休後再去上課進修,必須從四、  五十歲開始,就對將來的事業有一定的規劃。 相較於實際的準備內容,更重要的是心態是否夠積極。人們很容易因為前額葉老化、年齡增長而變得消極。但發展新事業需要構思商業模式的發想能力,而且創業一定會遇到困難,這個時候,上

了年紀的人通常無法靈活應變,很容易就會出現「算了、不要做了」的念頭,而早早放棄(關於這一點,下一章會再詳細說明)。 因此,就算是從職場退休後才要創業,最好也要從五十多歲就開始著手進行,並針對目標展開學習。 ◎以高齡人口為目標的商業活動將成市場主流                                而高齡者正適合從事這樣的事業 雖然會造成話題的多半是年輕人的創業活動,但在日本,六十歲以上人口的金融資產占全體的七成,而以這些人為對象的生意,不正適合五十歲以上的人來做嗎?

時期日文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旅遊日期:2021/04/30
【花蓮|萬榮溪探險 ep.2】鴛鴦谷溫泉,絕美峽谷野溪溫泉
https://youtu.be/6ncJc5h_VIc
-
【摩里沙卡溫泉介紹】
位於花蓮萬榮的萬里溪【摩里沙卡洞穴溫泉】據說是以前台電在籌備『西寶水力發電計畫』的時候工人們所發現的,沒想到一個爆破發現了溫泉露頭,後來評估過後決定停工,才造就了洞穴溫泉這個意外景點。

【摩里沙卡溫泉】是全台獨一無二位於峭壁上的洞穴野溪溫泉,泉質屬鐵性氯化物碳酸鹽泉,是台灣唯一的碳酸鹽泉,讓週邊的礫石染成了棕紅色。溫泉清澈透明、水溫約攝氏48 度、PH 值7,前往僅需步行1小時即可抵達,溯溪難度不高,非常適合初級者體驗野溪溫泉。

摩里沙卡這個美麗的名字,是來自於日治時期日文「森坂」的發音,意思是「遍布森林的山坡」,是林田山的別稱。1960年代伐木興盛時期,聚集了約四、五百戶人家,約有二千多人居住於此生活,讓這裡曾有『小上海』之稱,林田山林場在政府禁伐林木的政策後,林田山終於洗盡鉛華、回歸自然,現今則是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若喜歡較有挑戰性的行程,也可繼續上溯到較上游的【鴛鴦谷溫泉】,我們這次攻了兩個溫泉,萬榮溫泉每年池況不同,建議若要造訪必須多做功課,提前確認池況避免撲空。

【注意事項】
1.前往野溪溫泉應注意安全及天氣預報。
2.雨天不建議造訪,以免溪水暴漲發生危險。
3.無痕山林,注意維護環境整潔。
4.建議11~3月枯水期造訪,野溪溫泉泉池夏季可能被溪水淹蓋,每年地貌都會有些許不同,造訪前應先查詢近況。
5.建議備妥溯溪三寶(頭盔、救生衣、溯溪鞋),基於安全因素裝備不足不建議前往。
_________

芮芮IG👉️rebecca_tsai
https://www.instagram.com/rebecca_tsai/

臺北鴻儒堂書店發展史(1936-2018)

為了解決時期日文的問題,作者黃成業 這樣論述:

1936年創業的鴻儒堂書店,由黃次俊、黃鴻藤與黃成業三代傳承經營,雖然在時代的衝擊下,經營型態有很大的變化,但至今仍然以日文專業書店,在島都臺北城內屹立不搖。本研究以鴻儒堂八十年史為中心,首先探討日治時期如何以舊書買賣奠定書店業基礎,以及創業者黃次俊擔任古書籍書商組合評議員的前後經歷。戰後,書店逐步轉型為日文書刊、雜誌及書籍的進口與零售商,進而兼營出版社,並一直維持經營至今。透過鴻儒堂的發展史,首先可以看出臺北城內商業活動的變遷。再者,鴻儒堂是專營日文書刊及書籍進口與銷售的商家,在著作權管制鬆散時期,也曾大量翻印暢銷的日文書,由此可清楚反映臺灣人渴求日文書刊雜誌的情況。因為這樣的迫切需求,書

店吸引眾多知識分子,甚至政治犯、文藝青年等來訪。經由書店史,可重新檢視日文出版品管制的傷害,以及臺灣民眾如何吸收海外新知等問題。本研究將透過文獻分析、口述訪談與田野踏查,逐一探究相關史實,不僅詳實記錄鴻儒堂之發展歷程,並可藉此綜觀臺北日文專業書店業與城內書店街變遷的歷史。關鍵字 : 鴻儒堂、日文書店、書店街、出版品進口管制、日語教材

日本軍政下的香港

為了解決時期日文的問題,作者小林英夫柴田善雅 這樣論述:

  以翔實的第一手檔案,梳理香港史上最黑暗的三年零八個月,   重現香港日治時期的經濟、社會以至文化生活的真實面貌。   三年零八個月是香港歷史上最黑暗的歲月。   香港人對這一段苦難歷史的認識,主要是透過長輩的口述回憶了解。坊間出版了許多日治時代的口述歷史、回憶錄及掌故,但有關三年零八個月的全史猶不多見。   《日本軍政下的香港》是這方面的一本重要著作。兩位作者長期研究日治時代的歷史,學殖深厚,大量爬梳日文原始檔案和材料,厚積薄發而成此書。此書資料豐富、觀點中肯,且能發掘歷史真相,內容翔實而條理清晰,可讀性高,絕對是一部雅俗共賞的日治時代香港史。   作者簡介 小林英夫   

943年出生,東京都立大學大學院社會科學研究科博士。歷任東京駒澤大學經濟學部教授、早稻田大學大學院亞細亞太平洋研究科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近代亞洲史,尤以二十世紀日本的經濟史為主。   著作包括《大東亞共榮圈的形成與崩壞》、《戰後日本資本主義與“東亞細亞經濟圈”》、《日本軍政下的亞細亞——“大東亞共榮圈”與軍票》、《滿鐵——“知之集團”的誕生與死亡》、《帝國日本與總力戰體制——戰前.戰後之連續與亞細亞》等。 柴田善雅   1949年出生,日本歷史學及經濟學家,獲早稻田大學博士學位。現為大東文化大學國際關係學部教授,主要研究日本經濟史。   著作包括《佔領地通貨金融政策的展開》、《中國佔領

地日系企業的活動》、《戰時日本的金融統制——資金市場與會社經理》等。   序一/鄺智文 序二/鄭寶鴻   前言  日本軍政期的香港研究課題 一、本書的課題 二、香港軍政史的研究現狀   第I部  香港軍政史  小林英夫 第1章  日軍佔領香港 引言 一、中日戰爭下的香港 二、日軍佔領香港軍事行動的具體推進 三、佔領香港 四、日軍拘禁香港要員 五、軍政廳的設立 結語 第2章  日軍佔領香港軍事行動的策劃和展開 引言 一、〈香港、九龍軍政指導計劃〉 二、〈香港統治策略之我見〉 三、動員香港名人 結語 第3章  軍政下香港的統治體制 引言 一、香港總督部的成立 二、總督部的

機構特徵 三、日本統治者們 結語 第4章  疏散人口政策與軍票政策 引言 一、疏散人口政策 二、疏散的路線 三、疏散的實態 四、海南島的人口疏散 五、軍票流通政策的開展 結語 第5章  華民代表會、華民各界協議會與分區統治政策 引言 一、華民代表會的活動 二、華民各界協議會的活動 三、分區統治政策的開始 四、分區統治的實態 結語 第6章  軍政下的生活 引言 一、軍政下的生活 二、香港居民生活的衰敗之路 三、抗日運動高漲 結語 第7章  戰後的香港 一、戰後處理 二、中國革命與香港 三、工業化發展的道路 四、香港回歸的道路 第8章 日本軍政與澳門 引言 一、太平洋戰爭下之日葡關係 二

、佔領前的中立區,──澳門 三、被佔領後的澳門動態 四、戰後的澳門 五、澳門回歸的道路   第II部  香港日本軍政統治的各方面  柴田善雅 第1章  香港軍票和通貨金融政策 引言 一、軍票的普及活動和對港幣的處置 二、對敵性銀行的接管和對市內金融機構的對策 三、對外匯率結算 結語 第2章  日本軍政下對香港企業的管控與貿易 引言 一、日本軍政下對香港企業的管控方針 二、貿易業與香港周邊貿易 三、運輸業 四、製造業等 結語 第3章  日本軍政對市民生活的影響 引言 一、食物等生活物資的短缺 二、公共服務水平下降 三、醫療服務 四、教育 五、大眾娛樂和新聞報導等 結語   後記 序一  

      關於日據香港的歷史研究,大多圍繞當時社會狀況作個案式描述,或集中討論當時市民苦難或特定人羣,例如戰俘、集中營的英籍和混血兒居民,以及遊擊隊或英軍方面的地下抵抗者等。華文著作討論這段時期時,通常引用時人回憶或報刊資料,直至近年才使用藏於英、日、美,以及香港等地的解密檔案史料。即使1970年代香港史家安德葛(G. B. Endacott)撰寫的《香港日蝕》(Hong Kong Eclipse),亦主要參考英國和香港的相關資料,幾乎未有引用任何日本方面的檔案。日本防衛廳的官方戰史《香港‧長沙作戰》雖然使用日本檔案,但研究範圍只限1941年12月8日到25日的香港戰役,而且描述重點亦只是日

軍的作戰經過。因此,小林英夫與柴田善雅的《日本軍政下的香港》在1996年出版時,實在是開創了利用日本檔案資料研究戰時香港歷史政治與社會的先河。        《日本軍政下的香港》的第一作者小林英夫生於1943年,曾就學於東京都立大學大學院社會科學研究科博士課程,歷任東京駒澤大學經濟學部教授、早稻田大學大學院亞細亞太平洋研究科教授。他的主要研究方向為近代亞洲史,尤以二十世紀日本的經濟史為主,除了本書外,他的其他著作包括《大東亞共榮圈的形成與崩壞》(1975年)、《戰後日本資本主義與“東亞細亞經濟圈”》(1983年)、《日本軍政下的亞細亞──“大東亞共榮圈”與軍票》(1993年)、《滿鐵──“知之

集團”的誕生與死亡》(1996年),以及較近期的《帝國日本與總力戰體制──戰前‧戰後之連續與亞細亞》(2004年)等。他早年的作品大多集中討論近代日本的宏觀經濟問題以及政府在其中的角色,其後則逐漸轉移至近代日本國家機構對國民經濟進行統合的嘗試,並提出日本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即逐步加強政府對經濟的計劃和控制,即使第二次世界大戰以日本戰敗結束仍未有改變這個趨勢。他在研究滿洲國、香港,以及其他東南亞日本控制範圍的經濟史時,即注意到當時日本政府決策者均擁有強烈的計劃意識,並不斷嘗試統制經濟活動以增強國力或支撐日本的戰爭機器。第二作者柴田善雅為近代日本經濟史家,研究興趣主要為金融、貨幣,以及企業活動,着

眼點為1930年代至1940年代。其主要著作包括《佔領地通貨金融政策的展開》(1999年)、《中國佔領地日系企業的活動》(2008年),以及《戰時日本的金融統制──資金市場與會社經理》(2011年)等。        小林和柴田秉承日本近代經濟史學者的優良傳統,對數據搜集和統計均極為仔細,亦對諸如法令編寫、資金流動、經濟政策,以及物流活動等非常敏銳,而且兩人一個注重宏觀經濟與政策,一個注重金融與企業等問題,因此《日本軍政下的香港》一書對戰時香港經濟的描述極為詳細,甚具參考價值。撰寫拙著《重光之路》時,我亦曾不時參考此書,尤其是部分大藏省和防衛省的資料,後者包括日本軍政府首任參謀長矢崎堪十撰寫的

〈香港統治方策私見〉等重要文件。他們亦是首批使用日據時期日文經濟刊物《香港東洋經濟新報》的學者,該刊詳細列出了日本對香港的經濟計劃,並有大量關於社會、經濟,以至文化生活的資料。可是,兩人主要使用當時已公開的資料而忽略日本軍政部門內部的數據,因此有時只能列出計劃數字而無法呈現實際情況。這個問題,需要利用日本陸軍以及諸如大東亞省等機關的檔案、英軍服務團(British Army Aid Group)的情報資料,以及藏於香港政府檔案處的總督部檔案才得以有所突破(詳見《重光之路》)。        由於小林和柴田撰寫此書時不少日文資料尚未普及,而且兩人均為經濟史學者,加上兩人少有使用中、英、美三國資料

,因此《日本軍政下的香港》集中討論日據時期的社會和經濟面向,並且主要以日本官方(軍政府、總督部,以及東京政府的各部門)為視角。雖然兩人亦有著力描述日本的人口強遷、軍票,以及配給政策為香港社會帶來重大破壞,但兩人卻未有詳論各方在戰爭期間於香港進行的軍事活動、香港在太平洋戰爭期間的戰略重要性,以及日、英、美、中(包括國民政府、汪精衛政權,以及中共)各勢力對香港的計劃以及行動。因此,戰爭成為經濟和社會變化的大背景,而非改變的原因之一。《日本軍政下的香港》亦缺少關於香港軍民地下抵抗及其戰略重要性的討論,因此未能把香港在世界大戰期間的經歷完整地(除了經濟部分外)放在亞洲以及世界歷史的脈絡之中。可是,本書

依然為少數關於香港日軍時期的學術研究著作,而且兩位作者亦搜集了大量外國人難以獲得的重要檔案資料與數據,因此本書在香港歷史研究中的重要性不可置疑。筆者能獲商務印書館邀請為本書中文版作序,深感榮幸。 鄺智文(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序二        十多年前,本人為了編寫一本有關1941至1946年間港人生活的書籍,曾翻閱不少當時的報章及雜誌,以為寫作材料。現在能先睹小林英夫和柴田善雅兩位先生的著作《日本軍政下的香港》,得以增加若干方面的知識。        書中着重描述香港淪陷的三年零八個月期間日軍當局的統治體制、人口疏散、軍票、“兩華會”和區政等各方面,亦重點談論當時滯港的中國

要人,以及殖民地社會的華人精英。而書中第I部分的第8章,更介紹當時不少港人移居到被視為“世外桃源之中立地帶”的澳門。原來當時的澳門亦是物資轉運及走私的中心點。        書中提到日本當局刻意將香港經營為顛覆重慶政權,以及日本位於南方的軍事、政治和經濟基地。為達此目的,日軍在港推行各種殘暴和苛刻的措施。根據各種記載,當中包括人口疏散、戶口調查、物業登記等政策,以冀大幅度減少人口,同時用軍票掠奪港人的現金和資產。不少人於轉徙中喪失了財產以至生命。   此外,糧食、油、糖、鹽以至柴薪等皆嚴重短缺,市民需長時間輪候以待配給。到了後期,當日軍官員與財閥合組的“興發營團”成立後,更壟斷了米糧的經營和

運輸。每斤米價由淪陷初期的軍票20錢(仙),暴升至1945年8月的300元(折合港幣1,200元)。不少人因此餓死,煮食屍體事件亦時有發生。        除電車外,各種車輛,包括消防車和救護車等,大部分被運往日本。轎和人力車成為主要交通工具。另外水、電、煤及汽油嚴重短缺,供應不穩定,各種渡輪也因而停駛。        淪陷期間,教育幾乎完全停頓,只有四十多間學校獲准復課。至1945年中,島上中、小學生只有四千多名左右。        在醫療方面,為市民提供免費服務的主要是東華及廣華醫院,輔以由那打素醫院及國家醫院易名的兩所“市民醫院”。1945年中,東華三院總理為籌募經費沿門勸捐,又闢房舍收

容街頭垂死者。香港此時的人口只剩下五十餘萬。        書內亦提到“兩華會”的成員於日軍投降後,在英國統治再次回歸下活動。前港府華民政務司那魯麟(Roland Arthur Charles North)指出,在淪陷初期,他與律政司和軍政司曾接觸羅旭龢(Robert Kotewall)及周壽臣,希望他們能忍辱負重,減少華人的痛苦,呼籲港人勿對之諸多留難。羅旭龢在1949年逝世,港督曾派麥道高(David Mercer MacDougall)等多名高級政府官員出席喪禮。        本人的雙親於淪陷時期一直在港生活,可以用“朝不保夕”來形容,後來更不時憶述當時的艱苦日子。十年前編寫《香江冷月

》時,本人曾獲聖雅各福群會安排,訪問十多位經歷過日治時代的長者,獲得不少有用的資料。自拜讀《日本軍政下的香港》之後,認識就更深了。        商務印書館邀請本人寫序,愧不敢當,謹以此文,表達對當年歷史的關注。 鄭寶鴻謹識 二○一六年五月二十六日 前言 日本軍政期的香港研究課題一、本書的課題1941年12月8日的宣戰公告宣佈亞洲太平洋戰爭爆發。早在1937年,日本已經開始發動戰爭侵略中國,中國沿海主要城市被日軍佔領。除此以外,日軍佔領的地區還包括當時被稱為“蒙疆”的內蒙古和長江沿岸地區。太平洋戰爭爆發使被割讓的香港、天津和上海租界也遭日軍佔領,日軍當時在華侵佔了很多土地。日本在各佔

領地區均成立了親日政權。1937年12月日本在華北成立了臨時政府,1937年3月在華中成立了維新政府,在內蒙古則分別於1937年9月成立察南政府、10月成立晉北政府及蒙古聯盟政府後,於1939年9月設置了蒙古聯合自治政府。此外,還讓國民黨的汪精衛逃出重慶,並於1940年9月在南京建立對抗蔣介石重慶政府的南京政府。在汪精衛建立政權的同時,日本解散了維新政府,把臨時政府改稱為華北政務委員會,而蒙疆的蒙古聯合政府則一直獨立於汪精衛政權。這些被佔領的地區都由日本陸軍進行軍事控制,只有海南島於1939年2月被日本海軍佔領。在海南島上雖然也出現過親日政權,但事實上實行的是近乎軍政的佔領政策,甚至否認汪精衛

政權的貨幣發行權而繼續使用軍票,直至日本戰敗為止。一旦把握這個脈絡,我們就可把日軍佔領香港視作亞洲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一種地域擴展舉動。被日軍佔領前,香港是英國殖民地。支援重慶政權的物資都經由香港通過粵漢鐵路運送回中國大陸,日軍在攻佔廣東的戰事中切斷了這條運輸線路。儘管如此,香港在日本侵華戰爭期間作為未被佔領的自由區域,連同上海租界、天津租界一併成為對華支援的據點。不過,即使不經粵漢鐵路,大量物資也通過空運、海運、陸運等流入中國大陸。另外,由於香港設有法幣安定基金,因此香港在金融方面也是支援重慶政府的一個據點。所以對英宣戰的公告使香港成為日軍必須立即佔領的地區。而且,由於日軍已

經遍佈廣東省並已掌握了中國沿海的制海權,因此從軍事戰略上來說,香港已經處於甕中之鼈的境地,日軍佔領香港的戰事最終以12月25日香港淪陷終結。

二戰期間紙質檔案保存維護策略之研究-以國史館、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為例

為了解決時期日文的問題,作者洪碧苓 這樣論述:

紙張記錄著先人的智慧,是傳遞資訊重要的載體,亦是言論思想溝通重要的利器。紙質檔案蘊含了人類社會與文化運作的歷程,若能善加典藏、保存維護,必能從中發掘許多歷史瑰寶,讓過去的經驗得以傳承。 為能深入暸解二戰期間國內機關典藏之紙質檔案保存維護情況,本研究先針對研究主題國內、外相關文獻加以分析,彙整歸納出可供研究參考之資料後,再採用「個案研究法」模式進行研究,針對國史館和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為主要對象,以「訪談法」作為意見資料之蒐集工具,訪談對象分成三組(造紙師傅、檔案典藏人員、檔案保存及修復專家),共計十一人。期盼能藉此瞭解紙質檔案性質與保存之現況,並且歸納整理其所面臨之問題,視圖提出解決

方案,以供典藏機關參考。 研究結果包括:一、紙張材質國史館大多粗糙,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大致較佳;二、國史館與台灣文獻館因早期典藏環境不佳,造成現存檔案部分有蟲蛀、黴害和水損的情況;三、破損紙質檔案修裱方式,目前機關多採用整張托裱;四、紙質檔案修裱材料的選用基準較單一且天然手工材質;五、檔案管理局擬定之標準即為首要典範,可隨著地域、環境、經費和人力等面向做最適當的調整;六、紙質檔案應使用無酸且非複合媒材之檔案夾或檔案箱典藏保存;七、一般公文類紙質檔案應放入無酸紙夾中捆緊,依順序直立排放;特殊紙質之大圖表應攤平放入合適大小檔案櫃中;八、選用專業地典藏管理與維護人員;九、定期檢視紙質檔案狀況,並

做詳細紀錄;十一、運用智慧,依據檔案狀態及現有資源進行檔案分級處理作業。 最後針對以上研究結果提出七項建議:一、制定紙質檔案用紙與媒材之標準;二、設置專門且專業之管理人員;三、空間整併規劃;四、設置檔案緩衝室;五、實施「點、觀、聞、測、錄」五步驟檢視法;六、制定檔案修復用紙與相關材料;七、資源經費有限,對於待修復檔案應採分級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