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更新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晚更新世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 史蒂文·L·庫恩(美) 羅伯特·G·埃爾斯頓寫的 小工具大思考:全球細石器化的研究 和楊勝雄的 南海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理論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上海古籍 和科學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地球與環境科學研究所 謝孟龍所指導 彭冠箏的 以地形觀點探討中央山脈主稜的侵蝕與隆升 (2020),提出晚更新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台灣中央山脈、山脈剝蝕與隆升、冰川作用、山崩、地震。

而第二篇論文台北海洋科技大學 海洋休閒觀光系碩士班 江欣潔所指導 丁雙慶的 登山越嶺古道生態旅遊研究-以玉山國家公園八通關古道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玉山、八通關、古道、登山、越嶺道、生態環境的重點而找出了 晚更新世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晚更新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小工具大思考:全球細石器化的研究

為了解決晚更新世的問題,作者(美) 史蒂文·L·庫恩(美) 羅伯特·G·埃爾斯頓 這樣論述:

本書詳細討論了細石葉工藝以及相關技術的起源、製作技術和人類對環境的適應等諸多重要的問題。運用石器分析理論與方法以及世界各地的材料集中討論一種石器技術——這種石器技術恰恰是中國舊石器時代晚期到中石器時代最典型的技術,其研究思路與觀點對於中國細石器考古學來說非常具有啟發性,是一個經典的石器技術研究範例。 羅伯特·G·埃爾斯頓(Robert G. Elston),美國內華達大學(雷諾校區)人類學系兼職教授,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會員。1973年畢業于威斯康辛州立大學,獲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史前考古和狩獵採集者研究,主要關注北美大盆地(Big Basin)和中國北方、蒙古等

乾旱地區的史前文化適應。著有《大盆地採石場托薩維的考古調查》(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at Tosawihi: A Great Basin Quarry)等。 史蒂文·L·庫恩 (Steven L. Kuhn),亞利桑那大學人類學系弗雷德·A ·裡克傑出人類教授,地中海環境與考古研究中心主任(CMATE)。1990年畢業於新墨西哥大學,獲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舊石器考古學與人類演化、石器技術與石器分析方法論、狩獵採集者生態學等。著有《莫斯特石器技術:一個生態學的視角》(Mousterian Lithic Technology: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等。 陳勝前,中國人民大學考古文博系教授、博 士生導師。2004年博士畢業于美國南方衛理公會大學人類學系。主要研究史前考古學、石器分析、考古學理論等。著有《史前的現代化》、《思考考古學》、《學習考古》、《人之追問》等,譯有《追尋人類的過去:解釋考古材料》、《考古學:關鍵概念》等。 導言:小工具大思考的全球視角 史蒂文·L·庫恩 羅伯特·G·埃爾斯頓 1. 千里的鵝毛:撒哈拉以南非洲早期細石器工業的起源 斯坦麗·H·阿姆布魯斯 2.琢背細小石葉是舶來品 安吉拉·E·卡洛斯 3.走向細石器:從利凡特地區看細石器技術的起源 邁克 P. 尼勒 4

.為什麼是細石器?利凡特地區的細石器化 安娜·貝爾福-科恩 尼基爾·格林-莫里斯 5.選擇小工具:有關西歐舊石器時代晚期至中石器時代細石器的思考 勞倫斯·G·施特勞斯 6.細石器化的開拓者:南歐“原奧瑞納工業” 史蒂夫 L. 庫恩 7.便宜、規範、可靠:日本晚更新世細石器技術設計差異的意義 彼得·佈雷德 8.北亞的細石器技術:舊石器時代晚期與早全新世的風險最小化策略 羅伯特·G·埃爾斯頓 P·傑夫·班廷漢姆 9.“細石葉適應”與晚更新世晚段西伯利亞的重新殖民 泰德·戈貝爾 10.細石葉與遷徙:移民美洲的族群與經濟模型 大衛·R·耶斯納 喬治·皮爾森 11.全新世澳大利亞琢背石器激

增的方式與背景 皮特·西斯科克 12.小工具的大思考 羅賓·托倫斯 譯名對照表 譯後記

晚更新世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來源1:http://bit.ly/2lmYYh5
來源2:http://bit.ly/2hyMpxi
V255改版
- 新生物:電鰻
- 新生物:小盜龍
- 新生物:菊石
- 新生物:袋獅
- 新機械:Tek護盾產生器
- 新機械:Tek瓦磚及Tek門
- 四個額外的髮型和四個額外的鬍子造型,可通過收集探索註記解鎖


物種:電鰻
時間:全新世
飲食:肉食性
性情:反應型(應為被攻擊後便會立即發電反擊)
捕捉:可
騎乘:不可
特性:首隻能以電擊電暈生物的水生生物

野生:
居於食物鏈的中低層,電鰻是一種肉食魚類,多數以貝類和小魚為生。儘管牠的名字好像很淺白,實際上牠是一種體型頗長的刀魚,而並非鰻魚。牠沒法提供多少的肉,所以很多獵食者都對其不屑一顧。

與大多數獵食者不同,電鰻並不會使用蠻力攻擊獵物,而是於自身周圍釋放電流將獵物擊昏。單獨時,電鰻可擊倒小型生物;當群體攻擊時,甚至可以擊殺大型的海洋生物,以餵食整個群體。

馴服:
到目前為止,電鰻最常見的用途是用來制服大型的海洋生物。要擊昏一條蛇頸龍或是其他巨型海怪是非常困難的,因此不少部落都利用小規模的電鰻來電暈目標進而將其捕獲。

外觀:
電鰻是一種長鰻魚,像一條有著從頭部背面延伸到腹部魚鰭的魚。牠的嘴裡長滿了鋒利的牙齒,用來攻擊牠的食物如小魚和貝類。


物種:小盜龍
時間:白堊紀早期
飲食:肉食性
性情:主動型
捕捉:可
騎乘:不可
特性:攻擊時會跳過騎獸直接攻擊騎乘者

野生:
小盜龍是島上體型最小的一種非禽鳥類恐龍。在體型來說小盜龍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是一種相當貪婪的獵食者。

馴服:
儘管不擁有與比牠更強大的敵人對抗的能力,小盜龍卻十分適合擊倒敵方騎乘者。牠們攻擊弱勢生物的本性意味著會忽略騎獸的強大,直接以瘋狂的跳躍來攻擊騎乘者。

已知信息:
小盜龍攻擊任何同體型或比牠更小型的生物,是在該階級中頂級的獵食者。它會攻擊視野內的生存者,尤其是成群結隊的時候。

在狩獵的時候,小盜龍的速度僅是優勢之一。牠雖然沒法飛行,但其翅膀可以讓牠於跳躍時在空中停留數秒。這讓小盜龍可以攻擊到獵物的脆弱部位,也方便尋找河中的魚類。


物種:菊石
時間:侏羅紀末期-白堊紀中期
飲食:底層餵食者
性情:被動型
捕捉:不可
騎乘:不可
特性:首隻被攻擊後會引發周邊其他生物保護的水生生物、獵殺後可取得菊石膽汁調和成優質抗毒/病藥劑

野生:
通常能在島嶼周邊水域的最深處找到,牠與其他深海生物之間有著一種奇妙的關係。因為幾乎所有鄰近的海洋生物都會在菊石遭受攻擊時上前保護,所以菊石肯定是對這些生物有利。但是這種不尋常的共生關係究竟建基於在甚麼之上,目前我還沒有找到答案。

馴服:
就像其他不可被馴服的海底生物一樣,菊石擁有極高的價值,成為部落的狩獵目標。如果有部落膽敢冒著激怒周圍保護者的風險來獵殺菊石,那麼就能從其屍體的內臟中取得菊石膽汁。這種膽汁可以用來製作許多強力的化學調和劑,通常用作解毒劑來對抗最強勁的毒藥和疾病。同時,牠的殼也是豐富的稀有材料,這很可能是因為這種生物在食物鏈中擁有獨特地位所致。

已知信息:
菊石也能在更深的水下洞穴當中被發現。不過即使是在這樣的洞穴中,在對其進行攻擊時也會吸引周邊生物的注意,所以捕獲這種含豐富資源的殼可能不是個好主意,取決於其周圍潛藏著的危險。

物種:袋獅
時間:晚上新世-晚更新世
飲食:肉食性
性情:主動型
捕捉:可
騎乘:可
特性:首隻會爬樹的陸上生物;野生袋獅會在樹上躍下伏擊

野生:
袋獅是一種大型,且強大的有袋動物,通常可以在樹木周圍找到。牠的長爪和半反的腳趾使牠成為一個適合的攀爬者。袋獅狩獵時會善用以上的優勢,牠會潛伏於樹木上面,等待獵物通過時伏擊牠們。當這麼大型的身軀跳躍到目標上時,目標會被擊昏,看來也沒有多少存活的機會。

馴服:
袋獅是一種頗為強大的生物,其爬樹的能力對遊歷非常有好處,令發展中部落經常馴服牠。小型騎乘小隊特別喜歡袋獅,因為牠很適合伏擊和不公平的戰鬥!

已知信息:
袋獅最值得注意的戰鬥能力是牠強大的下顎。牠一旦咬住獵物,牠的下巴將會以鐵一樣的強度鎖起,可以將大部份細小的生物咬在原地,然後繼續用鋒利的爪子殺死牠的獵物。如果它需要逃避戰鬥,袋獅會使用牠那擁有強大肌肉的後腿跳回到樹上以保安全。

外觀:
也被稱為“有袋類獅子”,袋獅是出沒在島上紅木森林中的強大有袋捕食者,追求半樹上生活方式,因為牠能在樹間飛躍及跳躍。牠所擁有的強而有力的咬合力,在島上哺乳動物中是最強的;牠螺栓刀齒狀的牙齒使這個生物成為一個強大的伏擊型食肉動物,能在樹上面躍下,粉碎獵物的脖子。

以地形觀點探討中央山脈主稜的侵蝕與隆升

為了解決晚更新世的問題,作者彭冠箏 這樣論述:

學者多認為,在歷經數百萬年快速的隆升與剝蝕後,台灣中央山脈高度應不再增加,即侵蝕作用已能抵銷地殼隆升。然而,本研究利用Google Earth衛星影像,以及Open Street Map Taiwan「魯地圖」(等高線間距10 m),並配合野外實察(南湖、中央尖、合歡群—奇萊—安東軍、秀姑巒—向陽、玉山、與小鬼湖等地區),發現中央山脈主稜區,雖然隆升最快,侵蝕作用卻極為緩慢。具體證據與觀點包括:(1)> 3000 m高山裸露的陡坡(包括碎石坡),地調所將之皆劃為「山崩潛勢區」,但絕大多數實為冰(雪)蝕地形;末次冰期冰川消退後穩定至今。根據砂、泥質崩積層中焦炭14C定年,「南湖東南峰稜

脊」以及「白石池」地區冰川完全消融的時間各為> 9.0 ka與> 8.6 ka。(2)南湖、中央尖山區之石灰岩稜脊常見溶蝕溝痕(即融冰後幾無侵蝕發生)。(3)全新世以來地形相對穩定的「冰(雪)蝕坡」,「箭竹草坡」,與「緩起伏面」 共涵蓋中央山脈主稜線約70%的長度。(4)源自中央山脈主稜的「現生崩塌地」(n = 57)與記錄大規模古山崩的大型「沖積階地」(n = 5),相對中海拔山區明顯較少。(5)末次冰期冰川侵蝕有限(僅局部地區發育冰斗、U形谷,且這些地形下方皆無沖積階地生成)。(6)冰期氣候較為乾燥(颱風、豪大雨較不頻繁),此時山脈主稜侵蝕速率應較後冰期者更小(除了被冰川覆蓋的區域)。本研

究推測,中央山脈主稜侵蝕的緩慢可能反映此間大地震的稀少(主要活動斷層或蘊震帶皆分布於山脈周圍),導致坡地運動不頻繁。如此,中央山脈百萬年來應持續長高中(隆升>侵蝕),主稜線在末次冰期時方接受冰川洗禮,致使冰川地形多不顯明或不成熟(其發育強烈受控於原始河流、坡地地形)。

南海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理論

為了解決晚更新世的問題,作者楊勝雄 這樣論述:

本書主要反映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畫(973計畫)項目“南海天然氣水合物富集規律與開採基礎研究”的重要研究成果,針對南海北部典型天然氣水合物藏,分別從微觀、介觀及宏觀角度深入揭示天然氣水合物開採方法的傳熱和傳質機理,在天然氣水合物成核機制、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的綜合識別方法、南海水合物成藏類型和形成機制,以及南海北部天然氣水合物富集規律等重大基礎問題上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和創新性認識。這些重要的理論成果正在逐漸被南海水合物勘查工作所證實,也必將對我國海域水合物勘探開發起到重要的理論指導作用。 本書可供從事天然氣水合物調查與研究的專業人員閱讀,也可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參考用書。

叢書序 序一 序二 序三 前言 第一章 天然氣水合物研究進展 1 第一節 天然氣水合物的微觀特徵 1 第二節 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的地質環境 2 一、構造條件 4 二、沉積條件 11 三、溫壓條件 15 第三節 國內外天然氣水合物勘探開發進展 17 一、國外天然氣水合物勘探開發現狀 17 二、國內天然氣水合物調查與開發研究 25 參考文獻 30 第二章 天然氣水合物形成的分子機制和相平衡條件 32 第一節 水合物成核的分子機制 32 一、水合物形成機制的研究進展 32 二、水合物形成的分子動力學模擬 35 三、籠子吸附成核機制 39 四、 溫度、壓力、溶解度對水合物成核的影響 42 第二節

水合物成藏的相平衡條件研究 45 一、實驗方法 46 二、離子-水-氣體-水合物體系相平衡 47 三、沉積物-水-氣體-水合物體系相平衡 51 四、沉積物-離子-水-氣體-水合物體系相平衡 57 五、南海北部海區實際沉積物中水合物相平衡 58 參考文獻 60 第三章 天然氣水合物形成的熱力學條件和動力學機制 68 第一節 水合物結晶生長動力學研究 68 一、TBAB 水合物晶體形狀及生長特性 68 二、甲烷水合物膜厚度測量及膜生長研究 71 第二節 水合物形成動力學實驗與理論 78 一、水合物形成動力學過程及理論 78 二、水合物形成動力學實驗 83 三、甲烷-二氧化碳混合水合物形成分子動

力學 88 第三節 沉積物中水合物形成動力學 95 一、沉積物中擴散體系水合物形成動力學 95 二、沉積物中滲漏體系水合物形成動力學 103 三、沉積物中水合物形成動力學模擬 115 參考文獻 126 第四章 南海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的控制因素 130 第一節 區域背景 130 一、海底地形地貌 130 二、構造背景 132 三、沉積環境 134 第二節 水合物成藏的構造控制因素 135 一、斷裂對水合物形成分佈的影響 135 二、泥底辟構造對水合物形成分佈的影響 141 三、氣煙囪構造對水合物形成分佈的影響 144 四、海底滑坡對水合物形成分佈的影響 147 第三節 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的沉積環境

152 一、神狐鑽探區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的沉積控制因素 152 二、東沙海域水合物成藏的沉積條件 164 第四節 溫壓場對水合物成藏的控制作用 172 一、南海北部陸坡熱流分佈特徵 172 二、熱流演化歷史及其對水合物成藏的影響 174 三、溫壓條件及其對水合物成藏的影響 179 四、南海北部陸坡水合物穩定域特徵 185 參考文獻 189 第五章 南海天然氣水合物的成礦氣源 193 第一節 烴類氣體的成因及來源 193 一、烴類氣體成因分類 193 二、神狐地區天然氣水合物的成礦氣源 195 三、南海其他地區天然氣水合物的成礦氣源 204 四、南海與祁連山凍土區天然氣水合物成礦氣源對比 20

6 第二節 非烴氣體及其成藏貢獻 210 一、非烴氣體成因類型 210 二、非烴氣體分佈特徵 220 三、非烴氣體成藏貢獻 229 第三節 南海北部天然氣水合物分解事件 232 一、天然氣水合物分解事件 232 二、南海天然氣水合物分解證據 233 參考文獻 246 第六章 南海北部沉積物和生物對冷泉甲烷滲漏的回應 252 第一節 冷泉區沉積學研究 252 一、沉積物年代地層學研究 253 二、晚更新世異常沉積與甲烷滲漏 254 三、沉積物特徵及變化 258 四、磁學特徵及甲烷噴溢關係 260 五、有機化合物的分佈及意義 262 第二節 微體古生物識別標誌 268 一、冷泉區底棲有孔蟲指示甲

烷噴溢機理 268 二、南海北部底棲有孔蟲殼體同位素對甲烷噴溢的指示 268 第三節 微生物與冷泉甲烷滲漏和水合物分佈關係研究 270 一、冷泉區微生物與甲烷和天然氣水合物相關機理 270 二、冷泉區微生物對甲烷滲漏和水合物回應 271 參考文獻 274 第七章 南海北部天然氣水合物的地球化學異常特徵研究 275 第一節 東沙海域沉積物地球化學異常特徵 275 一、孔隙水地球化學異常和硫酸鹽-甲烷作用介面 275 二、底棲有孔蟲及其碳、氧同位素 285 第二節 神狐海域沉積物地球化學異常特徵 303 一、烴類有機質 303 二、自生礦物及其碳、氧、硫同位素 310 第三節 冷泉碳酸鹽岩地球化

學異常特徵 315 一、礦物學及岩石學 315 二、碳、氧、鍶同位素及冷泉流體來源 322 三、U/Th年齡及冷泉活動誘發因素 326 四、煙囪狀冷泉碳酸鹽岩成岩模式 329 五、生物標誌物、微生物種群特徵及其控制因素 336 參考文獻 344 第八章 南海北部天然氣水合物的地球物理異常特徵研究 360 第一節 水合物地球物理特徵研究 360 一、含水合物地層速度特徵 360 二、含水合物地層滲透率特徵 369 第二節 羽狀流特徵研究 386 一、含氣泡水體聲學特徵研究 386 二、羽狀流數值模擬研究 391 三、羽狀流地震回應特徵研究 398 四、小結 409 第三節 水合物識別技術研究

410 一、含水合物地層滲透率估計 410 二、CRS成像技術研究 418 三、高精度速度反演技術研究 431 四、天然氣水合物識別方法 436 第四節 南海水合物地球物理回應及地質特徵分析 457 一、試驗線羽狀流探測及地質認識 457 二、試驗線水合物探測及地質認識 463 三、孔隙充填型水合物地球物理回應及地質特徵分析 478 四、裂隙充填型水合物地球物理回應及地質特徵分析 484 參考文獻 493 第九章 南海北部天然氣成藏系統 499 第一節 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系統 499 一、概念 499 二、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系統的組成 501 三、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系統研究的意義 504 第二節

南海北部天然氣水合物成藏模式與分佈 505 一、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成藏地質模式 506 二、瓊東南海域天然氣水合物成藏地質模式 508 三、東沙海域天然氣水合物成藏地質模式 511 四、南海北部天然氣水合物成藏分佈特徵 513 第三節 南海神狐鑽探區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特徵 514 一、水合物產出特徵 514 二、水合物富集層位 519 三、水合物儲層特徵 520 四、地層溫度 521 五、流體活動 522 第四節 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開發潛力評價研究 524 一、開發潛力評價模型 525 二、開發潛力評價 527 參考文獻 534 第十章 天然氣水合物開採中的多相流動機理和相關基礎理論研究

538 第一節 天然氣水合物藏開發技術和方法 538 一、降壓法開採技術 538 二、加熱法開採技術 538 三、注化學藥劑法開採技術 539 四、新型天然氣水合物藏開採技術 539 第二節 水合物沉積物滲透率和熱導率測定研究 540 一、滲透率測定研究 540 二、熱導率測定研究 543 第三節 水合物沉積物分解滲流特性的核磁共振實驗研究 544 一、填砂模擬沉積層中水合物分解特性的MRI實驗及分析 544 二、填砂模擬沉積層中單相、氣液兩相流體流動的MRI成像測速實驗 548 三、多孔介質內氣、水兩相流場與溫度場的MRI成像實驗模擬 550 第四節 LBM數值模擬技術應用於沉積物中水合物分

解滲流特性研究 553 一、LBM數值模型的建立與驗證 553 二、LBM方法應用於複雜微通道內單相和多相流動的初步研究 559 三、含水合物均勻多孔介質孔滲飽特性的LBM數值模擬研究 563 四、LBM模擬單相流體在多孔介質中的流場 565 五、對MRI影像處理後進行水合物分解過程模擬 567 第五節 水合物相態變化過程傳熱和傳質的分子模擬研究 574 一、天然氣水合物微觀性質的分子動力學模擬研究 574 二、天然氣水合物熱激法分解的傳熱、傳質分子動力學模擬分析 576 三、天然氣水合物降壓法分解的傳熱、傳質分子動力學模擬分析 578 四、天然氣水合物注劑法分解的傳熱、傳質分子動力學模擬分析

579 第六節 沉積物中水合物分解動力學研究 581 一、沉積物中水合物分解動力學實驗模擬 581 二、沉積物中水合物分解動力學模型分析 584 本章小結 588 參考文獻 589

登山越嶺古道生態旅遊研究-以玉山國家公園八通關古道為例

為了解決晚更新世的問題,作者丁雙慶 這樣論述:

臺灣島嶼因板塊運動而形成了狹長、高聳的地形,塑造了268座3,000公尺以上的山峰,其因跨越亞熱帶但歷經溫帶、涼帶及寒帶氣候,形成特殊的生態景觀,擁有豐富不同溫帶層的動、植物生態,是全球少見,且歷經數十次反覆的冰河期,使一些遷移的動、植物留存在臺灣,為了生存及延續後代,漸往高山拓展。然而,在冰河期暖化後,為了適應環境及延續後代,使一些生存在緯度高的動、植物必須往高海拔地區遷移生長,也因為地質的變動,隔絕與大陸陸地之間的通道,造就了一些臺灣獨有的原生物種,與生態景觀特色。日治時期,因為要掠奪臺灣豐富的林業、礦業及生物種類等自然資源,開拓鐵路、林道以便運輸、利用、管理及控制原住民,開闢不少古道,

尤其是八通關古道,沿途設置警備駐在所,防止原住民的反抗以及資源的調查、開發,而遺留下許多歷史、人文與設施。清治時期開闢之古道與日治時期之越嶺道,因動機及目的地不同,雖有相交,卻路線有異。目前大家所稱之古道,實為日治時期開闢的越嶺道,而清制時期開闢之古道,應更具歷史意義及豐富生態,卻鮮為人知及拜訪。本研究採用訪談法與文獻蒐集分析法,探討八通關古道的生態特色,並規劃八通關古道的生態旅遊遊程,期能讓更多人了解臺灣山脈之美與八通關古道生態旅遊之特色。研究結果顯示,第一,八通關清古道擁有豐富完整的生態環境及地質景觀,東段林相優美多山澗、吊橋,上下落差起伏大,大分地區是哺乳類動物的聚集地,呈現良好地保育成

果。西段沿陳有蘭溪上溯八通關草原,有地質崩塌變化的特色。日越嶺道富含日治時期,勦蕃、抗日的歷史遺跡與平緩舒適的古道訪幽。第二,建議相關單位儘速完成清古道的開放及整建,落實玉山國家公園(第三次通盤檢討)計畫,整治完成郡大林道,觀高坪的基礎規劃建設;以推動民眾前往清古道生態旅遊。第三,建議相關單位增闢以觀高坪為遊客中心之八通關古道體驗的健行路線,與南安遊客中心、南橫梅山遊客中心及塔塔加遊客中心,形成一個完整的國家公園遊憩體系,永續發展山林古道生態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