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悠瑪事件死亡名單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普悠瑪事件死亡名單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EricLoomis寫的 外包災難:揭穿大剝削時代商品與服務背後的真相,透視資本詭計的高CP值迷思 和JulesMichelet的 女巫(第二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普悠瑪事故懲處高層名單逾15人司機不在名單上 - Newtalk新聞也說明:10月21日台鐵6432次普悠瑪列車出軌意外,造成18人死亡、215人受傷。 ... 發生的普悠瑪翻車事故,造成18死215人受傷的重大傷亡,事件引發後續許多爭議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漫遊者文化 和立緒所出版 。

中央警察大學 消防科學研究所 沈子勝所指導 劉峻廷的 大量傷患事故到院前緊急救護運作之分析研究-以2021年花蓮太魯閣列車出軌事故為例 (2021),提出普悠瑪事件死亡名單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大量傷病患事故(MCI)、AnyLogic軟體模擬離散事件、緊急醫療救護。

而第二篇論文臺北醫學大學 大數據科技及管理研究所 莊秀文所指導 鄭佳欣的 以離散事件技術建構大量傷患後送分流模擬系統 (2019),提出因為有 大量傷患後送、緊急醫療體系、模擬系統的重點而找出了 普悠瑪事件死亡名單的解答。

最後網站普悠瑪18名死亡名單公佈最小9歲、卑南國中5師生亡 - 東森新聞則補充:普悠瑪 6432班次21日下午4時50分行經宜蘭蘇澳新馬車站時,發生嚴重翻覆意外,造成18人不幸罹難、175人受傷、10人命危,當中年紀最小的是一名9歲男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普悠瑪事件死亡名單,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外包災難:揭穿大剝削時代商品與服務背後的真相,透視資本詭計的高CP值迷思

為了解決普悠瑪事件死亡名單的問題,作者EricLoomis 這樣論述:

全球擁抱COST DOWN,我們贏了CP值,卻輸掉一切!   我們都是資本詭計的棋子、慘痛後果的承擔者:   派遣氾濫、社會過勞、低薪剝削、貧窮中產、   黑心食品原料、3C垃圾、環境劣化、氣候變遷……   這些外包造成的災難已經無所不在,   眼不見為淨並不能讓你我置身事外。   當全球經濟體系全面擁抱外包制度,   企業得以切割責任,消費者懶得究責,   看不到的人權與環境災難,每天都在遠地與我們身邊上演,   讓你我在不知不覺間成為加害者,也是受害者。   從最潮的3C、時尚產業,到食品、玩具、家電等傳統製造業,再到採礦、鋼鐵等重工業,   全世界不分大、小品牌跨海競逐更低價

勞工、低廉原料下的製品,已經深入現代人的生活;   從銀行24小時客服,到大學與醫院裡從事清潔、推送病患等基層工作的低薪派遣勞工——   「外包」已無所不在,也將我們所有人捲入資本的詭計與複雜難解的後果中。   企業為規避本國勞動與環境法規而遷廠海外,是天經地義的全球化策略?   將業務外包後,企業或機構就可以無視從業人員的勞動權益?   而消費者只需過問自己的權益,其餘都無須在意?   當你口中的這些高CP值商品可能隱含重金屬,你還能說「外包」與自己無關嗎?   為降低生產或營運成本而發展出的外包/派遣模式,數十年來獲現代社會廣泛採用;   它是如此理所當然,從國家到私人企業、公共服務機

構,   無不理直氣壯利用它帶來的效率與利益,   我們卻無從得知那些外包工作的廠房環境是否受到污染,或勞動條件是否安全、合理,   視而不察自己所處的安全危機,或是在眼底流動的他人苦難。   我們安心享受的各式服務、食衣住行育樂各種商品當中,   究竟有多少是建立在包裹著無知糖衣的外包災難之上?   ●台灣企業憑什麼敢以「勞動部過度傾向勞工,逼台灣企業出走」威脅國家與勞工?   ●龐大資本自由流向工資更低廉、不在乎勞工健康或生命安全、輕忽環境破壞的開發中國家,為什麼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企業生存法則?   ●為什麼世界各國政府不再承擔照顧窮人的責任,由企業接手基本服務?   ●當大學、醫院依賴

承包商,不顧其勞動條件,一切只求cost down,我們的社會付出了什麼代價?   產業外移、外包(outsourcing),以及供應鏈經濟模式,   使大企業不需對勞工負責,卻得以最低成本獲取最高利潤;   豐富又低價的現代生活各種大量製造商品,在消費者眼不見為淨的地方生產,   也讓企業得以隱藏生產過程、掩蓋真相——   從血汗工廠的內幕、大規模污染,到商品與食品製造過程的安全疑慮。   外包制度為全世界帶來無數工安、環境災難,也造成母國勞工失去工作、工會力量式微;   勞動市場盛行外包體制,導致勞工薪資與福利不斷下修,中產階級漸漸消失——   這一切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2

0世紀中,勞工曾經擁有力量,團結對抗企業,逼迫政府立法保障!   今天我們以為天經地義的一天8小時工時限制、最低工資的保障、工安法規與污染限制的規範,以及失業保險、醫療保險的設計等,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給勞工的禮物,而是美國勞工在20世紀的三○到七○年代發出怒吼、透過工會的力量不斷與企業抗爭,甚至付出生命代價,在環境運動與工人運動上取得勝利後,為全球勞工奠定下的基礎。   ◎資本流動(Capital Mobility)的「地理詭計」   當工會阻止了企業掌控國家,資本流動成了企業反工會的核心策略:關閉已成立工會的廠區,到無工會的他州或國家設廠——那裡的勞工即使反抗剝削,也會因擔心失去工作而削弱抗

爭的力量——這種作法終將成為企業對付勞工的王牌,而現代產業外移的起點是墨西哥在美國企業建言下於1965年推出的「邊界工業區計畫」(Border Industrialization Program),以便美國企業前往利用當地的低廉工資。   ◎誰捏造了「全球化」的神話?   1970與1980年代,企業開始更積極反擊。在自由市場經濟學家傅利曼(Milton Friedman)的領軍下,學者紛紛攜手企業和親商政客,暗中顛覆工會、福利國家,以及美國暨全世界勞工的合理生活。美國總統雷根(共和黨)、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保守黨)帶頭擁抱這種新創的經濟「正統」,在1980年代推動各種親商政策,世界開始向「

全球化」狂奔而去。   1995到99年間擔任「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的魯傑羅(Renato Ruggiero)曾表示,打擊全球化「等於試著停止地球運轉」,美國總統柯林頓(民主黨)則宣稱全球化「不是政策選項,而是事實(fact)。」——企業與政客聯手編造出「市場決定」這種「自然法則」,捏造其正當性,以掩蓋事實上一切出於他們的選擇與決定,由政治護航全球資本主義。   自由貿易,說穿了是資本家的經濟自由;創造工作機會,說到底是向下競爭的最低成本。「全球化」並未為人類帶來平等與共榮,而是金融資本的壟斷與擴大抽吸,造成更大規模的貧窮,以及頻繁的經濟亂局。   ◎貧窮並非一種個人苦難,而是放任企業切

割責任之下生成的社會腫瘤   一個多世紀以來,美國政商界以卡內基為典範,向全世界販售「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美國夢迷思,換個角度來說,「沒能成功都是因為你不夠努力!」於是大多數世人相信:如果你找不到工作或僅能勉強度日,那是因為你懶惰、酗酒、不求上進、得過且過,你就是個失敗者,一切全是你個人的錯,貧窮是咎由自取的結果。   這一套「贏家神話」刻意忽視結構性不公,將社會弱勢標籤化,為資方的剝削決策開罪。不論產業外移或業務外包,利潤和股東價值永遠勝過勞動條件和環境責任,底層勞工陷入永不能翻身的泥沼,農民被迫放棄家園去為資本家賣命——或選擇自殺。   ◎「自由市場」有如民主一樣神聖不可侵犯?   上

個世紀的最後20年間,全球政商界菁英聯手打造出一種假象:現代社會只能在「全球化」與「保護主義」之間做選擇,別無出路。他們以「自由」為語彙——自由市場和自由貿易——來表述他們從世人手中奪走自由的作為,將民主的究責精神拋到一邊,揮舞「任何對自由市場的干預等同於反民主」的大旗,使「去管制」成為世界經濟的常態。   國際金融機構也為不受限制的自由貿易和全球工作外移扮演推波助瀾的角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要求窮國必須大砍政府經費、將社會服務民營化才能獲得貸款,從而造成開發中國家的經濟和社會動盪,只能向外國企業敞開大門——正合國際資本家所欲,因為這些如今亟需工作機會與投資的國家少有勞動或環保法規,

是企業追求最高利潤的天堂。   國家保護企業甚於廣大勞工,企業將災難輸往全球,政府機關將民生基本服務轉包民間,   勞工為求生存而不敢反抗剝削,居民被迫承受環境破壞的惡果,   企業或組織機關卻得以只享受營收、只講績效,撇清所有雇主責任。   這就是21世紀的政治與商業運作常規,也是我們必須加以破解的作為——   透過政治手段,重建負責任的經濟模式與符合正義的社會結構。   本書作者盧米斯為美國羅德島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專研美國勞工和環境運動史,但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各國的勞工與環境議題今日幾乎都正面臨相同困境,因此美國這一百多年來勞工抗爭與環境運動的發展,值得我們深究並引為借鏡。   

他從1911年紐約三角女衫公司(Triangle Shirtwaist Company)失火導致146名勞工死亡(多數為女性)、終於促成立法改善工廠安全標準,以及國際婦女服裝工人聯合會(International Ladies' Garment Workers' Union)的成立切入,連結到孟加拉2013年熱那大廈(Rana Plaza)倒塌導致當中1,134名成衣廠勞工喪生的巨大工安災難,為我們從史料中仔細還原了當前全球化資本主義危機如何一路發展至今的故事。   本書不只指出現代經濟、社會問題的特定歷史根源,也一一點名那些今日仍操控世界經濟的公司一百多年來如何結合政治勢力對抗工會,以及那

些對抗企業不當行為的個人和團體又是如何奮鬥促成進步的立法。作者清楚揭示企業何時開始與為何將生產外移、外包,所謂「自由貿易協定」對窮國、小國基層農工的生活造成何等致命衝擊,再以個別章節細述這些企業如何在全世界造成血汗工廠、工安災難、大規模環境污染、食品工業的隱憂,以及氣候變遷這項人類史上最大的環境威脅,並根據美國歷史上的勞運成功經驗,在最後的章節提出如何開始改變這一切的建議,以及每個人都可以確實執行的方針。   ◎全球化的發展無法撤回,保護主義時代已逝   我們的覺醒應該用來促進社會正義,而非意氣用事。自願退出全球生產體制並不能幫助勞工,只是自我感覺良好的逃避。唯一可以帶來改變的方法,是為我們

期望的改變而奮鬥。政治改變的成因是群眾運動和法律改革的結合。唯有結合這兩者的力量,才能終結資本流動的災禍,並使全世界的勞動階級得以有尊嚴地工作。   失敗主義者思維,無法帶領我們前往任何地方。勞工運動在上個世紀的斬獲,也曾被視為激進而不切實際——但他們做到了。我們必須就勞工法和環境法創造一個全球法律框架,藉以抗衡21世紀的極端全球化經濟。我們必須參與關於經濟、貿易和環境議題的全國政治對話,去要求企業負起責任。唯有持續不斷向企業及其親信政客施壓,我們才能塑造一個尊重全球勞工和生態的二十一世紀,而不是剝削勞工和生態來造福前1%的政商菁英。 名人推薦   【專文導讀:台灣篇】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

研究協會執行長/《鳴人堂》、《報導者》專欄作家張烽益   《報導者》總主筆李雪莉|工地監工、《做工的人》作者林立青|作家、記者房慧真   貧窮與租稅政策研究室召集人洪敬舒|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祕書長陳瑞賓|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藍佩嘉|聯手推薦(依姓氏筆畫序) 媒體評論   「艾列克.盧米斯將厄普頓.辛克萊的小說《屠場》全球化了。他揭露美國企業外移的最重要原因是為了規避《屠場》那些書籍所催生的法規。或許《外包災難》也能激發一場近似的運動,為全世界的工人、地球的環境發聲,以及我們這些穿著『他們』製造的服裝、吃他們生產的香腸的一般大眾。」——詹姆斯.洛溫(James Loewen),《老師的謊言:美

國高中課本不教的歷史》(Lies My Teacher Told Me)作者   「在這部精彩的產業史概論中,艾列克.盧米斯揭示了我們可以怎麼——不,應該說我們必須——為爭取像樣的工作、乾淨的環境而戰,只要別讓那些企業逃出我們的『視野之外』。我們需要像企業一樣以全球為脈絡去思考、行動,迫使它們不論到任何地方都要尊重公義。所有關心工作與環境的人都必讀此書。」——艾維雅.喬姆斯基(Aviva Chomsky),美國麻州薩勒姆州立大學歷史教授,《移民如何成為非法》(Undocumented: How Immigration Became Illegal)作者   「本書向那些宰制我們生活的企業霸

權提出嚴厲的譴責。艾列克.盧米斯讓我們看到資本主義地理學是階級衝突的核心元素。」——安德魯.哈洛(Andrew Herod),美國喬治亞大學特聘地理教授   「企業不受限的權力高漲,在許多方面都成為災難,包括那1%菁英威嚇我們99%所有人噤聲——以免忤逆了主子——的能力。本書所說的事既充滿悲劇性,也非常重要。」——比爾.麥奇本(Bill McKibben),《在地的幸福經濟》(Deep Economy)作者   「寫得好又資料廣博的一本書……揭示了職場災難與惡劣工作條件、疾病、環境災難之間的諸多關聯。高度推薦!」——卡波納.阿克特爾(Kalpona Akter),孟加拉工人團結中心常務董事

  「艾列克.盧米斯揭示了人類的系統仍然很殘破,而這是我們的星球,我們是它的子民,尤其是那些最邊緣的角落,那裡的人正在付出代價。然而,只要我們採取集體行動,一切仍有希望。」——賈桂玲.派特森(Jacqueline Patterson),「美國有色人種協進會」(NAACP)環境和氣候正義計畫主任   「詳盡、驚人的評論集,出自一位傑出歷史學者之手。」——約翰.尼可斯(John Nichols),《進步份子》雜誌(The Progressive)作家   「《外包災難》出版得正是時候。艾列克.盧米斯揭示了社運份子該如何討回我們的國家——為了工人,也為了所有關切地球命脈的人。」——謝羅德.布

朗(Sherrod Brown),美國俄亥俄州聯邦參議員   「盧米斯是記述二十一世紀勞工運動的健將之一。他直言不諱、充滿才智、出手毫不留情的風格,保證本書又是一本令人激動的作品。」——美國民謠女歌手薩拉.嘉菲(Sarah Jaffe)

大量傷患事故到院前緊急救護運作之分析研究-以2021年花蓮太魯閣列車出軌事故為例

為了解決普悠瑪事件死亡名單的問題,作者劉峻廷 這樣論述:

研究緣起花東地區地形狹長,部分交通運輸以火車為主,其中鐵路必須以隧道的方式穿越山脈,本研究引用的大量傷患災例就是列車在狹長隧道外與貨車發生撞擊,接著撞入隧道內,車廂變形人員受困在隧道內的大量傷患事故,加上事故地點位於偏遠地區,週邊的交通並不發達,也沒有很多的運輸資源,現場有 200多個病患在很短的時間同時產生,且沒有外來的因素干擾,屬於短時集中型的大量傷患事故,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比較容易去探討預定資源對於這傷病患數量的影響,同時東西部的醫療資源差距甚大,加上近年來大量傷患事故頻傳,若大量傷病患事故(Mass Casualty Incident,以下稱為MCI)發生在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花東地區

,對於初期應變單位與醫療體系,產生之壓力及負擔是急劇增加且恐難以負荷,由於災害無法再次重現,希冀透過電腦軟體進行事故應變模擬,用模擬軟體建立模型進行災例情境模擬與參數分析,以建構適用於台灣地區簡潔實用的大量傷患共同應變模式供後送官參考應用。研究方法及過程本研究將以文獻分析法、深度訪談法、實地勘察法及軟體模擬法,針對本土災例現有救護資源的調度運用參數收集設計情境,嘗試利用離散事件流程,建立一個救護派遣資源統整估算平台,使派遣單位在大量傷患事故初期能藉由基本的參數輸入,粗略估算出所需的救護能量、該流程所需花費的時間以及調整現場後送醫院的比例,避免醫院收容能量爆棚。本研究救護派遣資源統整估算平台主要

是分成兩個模型七個情境的模式來進行探討,第一個模型為救護站設在清水隧道北口,統一由救護車載北口處進行後送,考量花蓮縣醫院分級以及收治能量,選擇花蓮慈濟醫院及國軍花蓮總醫院這兩家醫院進行後送比較,針對傷患不同的傷情嚴重度,調整檢傷員、救助人員以及救護車的數量,找出最佳的資源配置比例與醫院後送機率選擇;第二個模型則是由上述的最佳資源配置比例加入大型載具(火車)的概念,由大型載具不同載運人數以及終點站的差異,探討分析後送時間的差異,由30分鐘內紅卡傷患現場接受治療的人數比例、2小時內紅卡傷患到院接受治療時間的人數比例、全部傷患後送醫院的時間、全部傷患到院治療完畢的時間等等KPI關鍵指標,與第一個模型

的KPI關鍵指標進行比較,本研究利用模擬軟體工具,進行AI化運作,嘗試建立一個資源估算平台以及新型態的救護派遣預測運作模式,以供未來指揮中心針對隧道空間的大量傷患後送資源能量掌握,俾利於後續的救護資運調度分派。研究重要發現近來來災難事故頻傳,學者專家都聚焦於如何避免災害發生,但在人文社會的邏輯思維裡,還是會有合法但不利情境的災害發生,因此藉由軟體模擬的方式進行所需資源的估算以及調度派遣方式的調整,則可以有效降低災害的損失,達到減災的觀念, 透過研究結果對於大量傷患事故到院前的緊急救護運作提出建議如下:一、若大量傷患事故地點送醫距離較遠的狀況下,藉由AnyLogic模擬軟體不同情境的比較,救護車

數量的增加是非常關鍵的因素,可以使傷患到院時間改善很多。二、大量傷患事故傷患後送急救責任醫院的比例和數量,可以視醫院能量等級去調整,進行最佳化的比例調整,提升重症傷患的生存率。三、大量傷患事故若救護車後送醫院的時間比較短,傷患能在短時間內到達醫院的話,救護車數量對於重症傷患生存率影響比較不大,反而是初期檢傷員數量以及治療員數量影響較大。四、大量傷患事故無論是在現場初期檢傷、治療檢傷、救護車後送優先度考量或者醫院處理先後順序,若是有依檢傷分類進行優先度後送的話,整體的後送時間可能較無明顯差異,但對重症傷患的生存率明顯有差,所以檢傷分類重要性不可明顯輕忽。五、大量傷患事故如果使用大型載具來運送傷患

的話,從本研究第二個模型模擬數據來看所產生的優點跟缺點可以明顯得知,在大型載具上是否能對重症患者提供照顧適當的救護處置,應該是第一考量,即使送醫時間縮短,但重症傷患可能存活不了,而輕症患者可能沒有影響,所以大型載具的應用比較適用於輕症患者的後送。

女巫(第二版)

為了解決普悠瑪事件死亡名單的問題,作者JulesMichelet 這樣論述:

關於黑暗時代最偉大的社會學著作 女性在性別/道德霸凌下的血淚史   我對古代女巫從想像、憐憫、滿懷柔情到平反……書寫主題歸屬於人類,歸屬於女人。—— 法國19世紀史學巨擘 朱爾.米榭勒(Jules  Michelet)   本書為法國浪漫主義歷史學家、哲學家及詩人朱爾.米榭勒(Jules Michelet, 1798-1874)著作之第一本繁體中文譯本。   米榭勒著作題材寬廣,情感豐沛,被喻為歷史之心、文學之筆,從法國的歷史、羅馬史、世界史、教會批評、教育批判,到性別、巫術,以及自然散文寫作等,如小說般帶有想像力,同時具有凌厲無比的筆力。   《女巫》成書於一八六二年,是米榭

勒在撰寫《法國史》漫長歷程中的犀利發現。在他飽覽中世紀、文藝復興時代到偉大世紀(指法國十七世紀)的歷史更迭中「所接觸過的所有駭人的巫術相關文獻」,並首次於其中看出悲劇的殘酷後續:女巫,一個本該在文藝復興初期消聲匿跡的角色,既受敬重又遭迫害,她不是單一的個體,而是一種女性類型。米榭勒強調,他是以史學家而非小說家的角色,講述「同一位女人的三百年生命」。   《女巫》全書以一位女巫為精神代表,貫穿歷代,虛構想像與真實史料併陳,筆法完全不落歷史書寫的窠臼。米榭勒從中世紀教會大獲全勝的「諸神之死」談起,重溫盧維爾(Louviers)、盧丹(Loudun)、艾克斯普羅旺斯(Aix-en-Provence

)的集體著魔事件,以及對惡魔附身、獵巫行動和巫術的審判,探討「女巫」此一社會角色的歷史演變與消亡,具體呈現波特萊爾譴責撒旦時的悲劇性期望,一位從人類起義行動和侵略性夢想脫胎誕生的撒旦,根據《女巫》的結語,她「極可能是上帝的某一個面向」。   《女巫》一書的微妙辨證有時讓人暈眩,一種著魔似的昏眩感。不過它也驅魔,任何願意聆聽的人都聽見米榭勒的宣告,他說這個淒慘人物的本身比她的苦難更值得探討。米榭勒透過再現史實,令真相得以「復活」。在米榭勒的筆下,這不僅僅是一段巫術史,而是一段活生生的現實,女巫,成為一個溫暖的、有血有肉的存在。   ※本書獲法國在台協會《胡品清出版補助計畫》支持出版   Ce

t ouvrage, publié dans le cadre du Programme d’Aide à la Publication《Hu Pinching》bénéficie du Bureau Français de Taipei.

以離散事件技術建構大量傷患後送分流模擬系統

為了解決普悠瑪事件死亡名單的問題,作者鄭佳欣 這樣論述:

標題 i審定書 ii國家圖書館學位論文延後公開申請書 iii致謝 iv目錄 v表目錄 vii圖目錄 viii摘要 ixAbstract xi第一章 緒論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21.3 研究問題 51.4 研究目的 6第二章 文獻探討 72.1 名詞解釋 72.2 臺灣斷層分布 82.3 災害防救組織體系與緊急醫療體系 102.3.1 我國災害防救組織體系 102.3.2 緊急醫療體系 142.4 模擬系統 162.4.1 模擬系統介紹 162.4.2 離散事件模擬 182.4.3 模擬系統

之應用 20第三章 研究方法 223.1 研究設計 223.2 系統功能分析 233.3 模擬系統設計 233.3.1 模擬系統架構 233.3.2 模組化設計 283.3.3 系統驗證 343.4 情境模擬分析 34第四章 結果 374.1 系統驗證 374.1.1 程式邏輯驗證 374.1.2 系統效度驗證 394.2 大規模災害模擬 404.2.1 沿岸地區模擬結果與八仙事件比較 404.2.2 沿岸地區與人口稠密地區模擬結果比較 484.3 中規模災害沿岸地區與人口稠密地區模擬結果比較 514.4 小規模災害沿岸地區與

人口稠密地區模擬結果比較 54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585.1 非急救責任醫院的緊急醫療職責 585.2 鄰近醫院收治能量超出負荷 595.3 救護車資源配置 595.4 傷患後送時間 605.5 研究限制 615.6 建議 62第六章 結論 63參考資料 64表1 初期及二次分流收治醫院分布表 4表2 台灣1736年至今災害性地震(死亡人數超過百人)統計表 9表3 全台醫院及急救責任醫院分布 15表4 參數設定對照表 30表5 醫院收治傷患適當性權重表 32表6 資料輸出欄位名稱表 33表7 各情境使用者介面參數設定 36表8

三位重傷傷患醫院分數計算驗證表 39表9 模擬10次收治醫院家數結果 40表10 八仙事件與模擬收治傷患人數比較 41表11 重度急救責任醫院八仙事件與模擬結果差異 43表12 中度急救責任醫院八仙事件與模擬結果差異 45表13 一般急救責任醫院八仙事件與模擬差異 47表14 非急救責任醫院八仙事件與模擬差異 48表15 大規模災害資源使用與時間差異比較 48表16 大規模災害收治醫院家數與傷患收治人數比較 49表17 大規模災害沿岸地區鄰近醫院收治傷患人數 50表18 大規模災害人口稠密地區鄰近醫院收治傷患人數 51表19 中規模災害資源使用與時間差異比較 52表20

中規模災害收治醫院家數與傷患收治人數比較 52表21 中規模災害沿岸地區鄰近醫院收治傷患人數 53表22 中規模災害人口稠密地區鄰近醫院收治傷患人數 54表23 小規模災害資源使用與時間差異比較 55表24 小規模災害收治醫院家數與傷患收治人數比較 55表25 小規模災害沿岸地區鄰近醫院收治傷患人數 56表26 小規模災害人口稠密地區鄰近醫院收治傷患人數 57圖1 臺灣活動斷層分布圖 8圖2 臺灣災害防救法制發展歷程 11圖3 中央至地方防救體系架構 13圖4 建構模擬系統流程圖 17圖5 研究設計流程圖 22圖6 使用者參數設定介面 25圖7 地圖介面 25圖8

模擬系統架構流程圖介面 26圖9 動態分流統計介面 27圖10 動態分流統計介面1 27圖11 資料處理流程圖 29圖12 救護車模擬結果時間分配圖 37圖13 傷患模擬結果產生時間分配圖 38圖14 救護車往返趟數分布圖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