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世 冰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更新世 冰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布賴恩·費根寫的 考古學入門(插圖第11版) 和劉聰桂等20人的 普通地質學(上)(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和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地球與環境科學研究所 謝孟龍所指導 彭冠箏的 以地形觀點探討中央山脈主稜的侵蝕與隆升 (2020),提出更新世 冰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台灣中央山脈、山脈剝蝕與隆升、冰川作用、山崩、地震。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齊士崢所指導 游玉璇的 左營舊城附近區域的古環境變遷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左營舊城、古環境變遷、加藤港暴漲、X光螢光分析法、岩象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更新世 冰期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更新世 冰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考古學入門(插圖第11版)

為了解決更新世 冰期的問題,作者(美)布賴恩·費根 這樣論述:

本書以介紹考古學的目標為開端,之後探究了文化、時間與空間的概念,討論了考古遺址的發現與發掘,並簡要敘述了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基本原則,總結了考古學家規劃和研究考古發現併為子孫後代管理這份財富的一些方法。本書專為初學者設計,所以盡可能地降低了專業術語的使用率,適合廣大有興趣的讀者將此作為人類學課程或是廣義考古學的入門參考讀物。

更新世 冰期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Monster Hunter 魔物獵人》《侏羅紀世界:殞落國度》《侏羅紀公園》
《侏羅紀世界 Alive》《Jurassic world alive》《方舟:生存進化》
冰河時期是指地球大氣和地表長期低溫
導致極地和冰河大幅擴展甚至覆蓋整個大陸的時期
地球形成以來 至少出現過5次的冰河期
在恐龍時代以前出現了4次
而恐龍滅絕後的第5次冰河期
又稱為第四紀冰河時期
開始於258萬年前
此次冰河時期中
地球處於冰期與間冰期交替出現的循環
其中末次冰期是距今時間最近的一次冰期
發生於第四紀的更新世晚期
開始於約11萬年前 終於1.2萬年前
末次冰期的最盛期發生於約1.8萬年前
當時地球有三分之一的陸地被冰層覆蓋
冰層的厚度已經達到了240公尺厚
恐龍時代後的冰河時期
還是孕育了許多生物在這時代生存
今天我們來介紹恐龍時代後
冰河時期的十大巨獸
☆披毛犀
☆大角鹿
☆美洲擬獅
☆短面熊
☆恐狼
☆大地懶
☆雕齒獸
☆板齒犀
☆劍齒虎
☆猛獁象
【本影片內容圖片取自網路或電影及遊戲照片,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 大家好,我是調查員JESTER,如果喜歡我的頻道,麻煩請您訂閱與按下小鈴鐺,您的支持是我最大動力。 訂閱 JESTER頻道 https://reurl.cc/oDrmXV 合作信箱 [email protected]

以地形觀點探討中央山脈主稜的侵蝕與隆升

為了解決更新世 冰期的問題,作者彭冠箏 這樣論述:

學者多認為,在歷經數百萬年快速的隆升與剝蝕後,台灣中央山脈高度應不再增加,即侵蝕作用已能抵銷地殼隆升。然而,本研究利用Google Earth衛星影像,以及Open Street Map Taiwan「魯地圖」(等高線間距10 m),並配合野外實察(南湖、中央尖、合歡群—奇萊—安東軍、秀姑巒—向陽、玉山、與小鬼湖等地區),發現中央山脈主稜區,雖然隆升最快,侵蝕作用卻極為緩慢。具體證據與觀點包括:(1)> 3000 m高山裸露的陡坡(包括碎石坡),地調所將之皆劃為「山崩潛勢區」,但絕大多數實為冰(雪)蝕地形;末次冰期冰川消退後穩定至今。根據砂、泥質崩積層中焦炭14C定年,「南湖東南峰稜

脊」以及「白石池」地區冰川完全消融的時間各為> 9.0 ka與> 8.6 ka。(2)南湖、中央尖山區之石灰岩稜脊常見溶蝕溝痕(即融冰後幾無侵蝕發生)。(3)全新世以來地形相對穩定的「冰(雪)蝕坡」,「箭竹草坡」,與「緩起伏面」 共涵蓋中央山脈主稜線約70%的長度。(4)源自中央山脈主稜的「現生崩塌地」(n = 57)與記錄大規模古山崩的大型「沖積階地」(n = 5),相對中海拔山區明顯較少。(5)末次冰期冰川侵蝕有限(僅局部地區發育冰斗、U形谷,且這些地形下方皆無沖積階地生成)。(6)冰期氣候較為乾燥(颱風、豪大雨較不頻繁),此時山脈主稜侵蝕速率應較後冰期者更小(除了被冰川覆蓋的區域)。本研

究推測,中央山脈主稜侵蝕的緩慢可能反映此間大地震的稀少(主要活動斷層或蘊震帶皆分布於山脈周圍),導致坡地運動不頻繁。如此,中央山脈百萬年來應持續長高中(隆升>侵蝕),主稜線在末次冰期時方接受冰川洗禮,致使冰川地形多不顯明或不成熟(其發育強烈受控於原始河流、坡地地形)。

普通地質學(上)(下)

為了解決更新世 冰期的問題,作者劉聰桂等20人 這樣論述:

  由二十位教學與研究經驗豐富的地質學者執筆,臺灣第一本全彩色印刷、兼顧國內外地質範例、圖文並茂、取材最新的「普通地質學」教科書問世!   隨著全球資源消耗與自然環境破壞加劇,人與地球的關係更為密切。地質科學的研究雖以固態地球為主體,事實上也與大氣、海洋,乃至生物圈密切相關,已成為現代人必須修習的基本學科知識之一。本書綜論地質學重要內涵,包羅地質學基本原理與必備知識,是大學唯一綜合性的地質學教材。   臺灣的地質有許多精采與特殊之處,本書精選國內、外地質範例,可供讀者實地觀察、具體驗證。生動活潑又豐富的插圖與照片,可增進讀者對地質現象及地質作用的理解;除了奠定學生堅實的

地質學基礎,也可供大眾自行進修、探索地球的奧祕。  

左營舊城附近區域的古環境變遷研究

為了解決更新世 冰期的問題,作者游玉璇 這樣論述:

    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在2019年的「高雄市左營區鳳山縣舊城(城內空間)考古調查發掘暨展示研究計畫」中,於小龜山西南側探坑裡發現土角磚與上覆的人為擾動層間,有一厚度約半公尺的塊狀砂層。由於此砂層無明顯層理並夾有許多貝殼、碳屑和陶片碎塊,疑似為洪水事件所造成。從左營地區的歷史推測此砂層可能堆積的時間在土城的荒廢期,而這段時間也與南部地區盛傳的「加藤港」古海嘯事件接近,然而加藤港事件疑點多,為了探討此災害事件,透過地質鑽探取得的六支8公尺長岩芯,進行沉積特徵判釋、粒徑分析、放射性碳十四定年、微區螢光光譜分析(micro XRF)和岩象分析等工作,探討土角磚上覆的砂層來源、成因,以及討論

是否和《臺灣采訪冊》記載「加藤港暴漲」事件有關。進一步,重建左營舊城區域陸化後的古環境變遷過程,以及是否有曾發生過災害。    從沉積特徵與粒徑分析辦認出8種沉積相,配合X光螢光分析指標log(Ti/Ca)、Ca/Fe與岩象分析,將環境分為潟湖、潮坪、河口沙洲、氾濫平原、高能量洪水沉積層,並利用定年資料將環境變化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距今5500年前的海陸交界期,部分地區已經出現氾濫平原、河口沙洲,接著進入距今5500年前到西元1662年的第二個時期,此階段全為氾濫平原的環境,屬於陸化時期,且有化育土壤的現象,最後進入歷史時期,推測高能量洪水沉積層為西元1809年所堆積,由於沉積物比較接近

陸地環境的特徵,且海洋沉積物的特徵主要集中在海拔較低的孔位,推測為強烈風暴所造成的河水暴漲與海水倒灌所造成,因此與《臺灣采訪冊》的「加藤港暴漲」事件關聯性低。    本研究於左營舊城地區5500年來的陸化期,僅有洪水氾濫,沒有看到海水大規模進入陸地的紀錄,因此沒有發現明顯的海嘯地質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