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獨酌主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月下獨酌主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保淳寫的 台灣武俠小說史(上下)【作者限量簽名套書】書衣收藏版◎隨書收縮出貨【首刷附贈:《新武俠一甲子:名家名作風雲》 和(英)阿諾德·湯因比的 人類的明天會怎樣?:湯因比回思錄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月下獨酌其一主旨 - Berird也說明:【中文卷一】詩三首: 〈山居秋暝〉〈月下獨酌〉〈登樓〉. 李白,〈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風雲時代 和上海人民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臺南大學 國語文學系中國文學碩士在職專班 蔡玲婉所指導 吳佳蓉的 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童記敘文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 (2021),提出月下獨酌主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記敘文、閱讀理解、閱讀理解策略。

而第二篇論文銘傳大學 應用中國文學系 陳德昭所指導 王世鋒的 《紅樓夢》之歲時禮俗與文學功能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紅樓夢、歲時、禮俗、文學功能的重點而找出了 月下獨酌主旨的解答。

最後網站《月下獨酌》賞析:李白把一個人說成3個人 - 人人焦點則補充:今天青雲閱讀寶典就來和大家一起去探索一下,詩仙李白獨自一人面對一輪明月,一壺美酒時,到底演繹出了怎麼樣的浪漫呢? 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月下獨酌主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武俠小說史(上下)【作者限量簽名套書】書衣收藏版◎隨書收縮出貨【首刷附贈:《新武俠一甲子:名家名作風雲》

為了解決月下獨酌主旨的問題,作者林保淳 這樣論述:

  ◎新書發表會,預定4/15於臺灣師範大學語文視聽室pm2:00~4:00舉辦(如因疫情異動,請依風雲書網公告為主)   ●「武林百曉生」中華武俠文學會會長林保淳教授七十萬言著作,武俠迷必收藏之經典。   ●兩岸三地學者共同推薦   ●《中國台灣武俠小說史》武俠全紀實   ●內文含兩百多幅當年報章雜誌、封面等相關珍貴圖片   ●附武俠名家點將錄   ●武俠名家年表   ●隨書收縮出貨*首刷贈品名稱:《新武俠一甲子:名家名作風雲》(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贈品尺寸:菊32開(10.5*14.5*1.52CM) /304頁/380公克   贈品材質:書封設計採復古藍仿線裝   贈品說明:

「新武俠一甲子 名家名作風雲」   本冊所呈現者,是林保淳教授與武俠評論名家陳墨分別對台、港武俠名家名作述評的撮要示例,供對武俠文學確有興趣的讀友收藏、參考。陳墨所著的《中國香港武俠小說史》將於八月出版。首刷限量贈品書封設計採復古藍仿線裝,開本為菊32K,如同武俠秘笈般的隨手小冊。   中華武俠文學會會長林保淳教授積三十年苦工、閱數百部原典、清數十年源流、析幾十家特色,費兩年時間,成七十萬言著作,斟酌損益,自作新裁,《中國台灣武俠小說史》溯源別流、考鏡風格,從作者到作品、讀者到社會,剖分研析、縱橫議論,為一甲子以來的台灣武俠文學與文化,一錘定音,為通俗武俠小說的研究,開了新的里程碑。  

 ※收錄名家:   帶領世紀新潮的古龍/家喻戶曉的臥龍生/文筆典麗,詩才佳妙的諸葛青雲/以樸實厚重獨樹一幟的司馬翎/筆力矯健、姿采動人的司馬紫煙/以復古當寫實的雲中岳…等   武俠小說曾經的歲月、曾經的繁華,都是應該深深刻鏤的   只要江湖還存在的一天,武林舊夢就永遠不會消歇   武俠小說屬通俗小說的一環,自古以來,中國社會對通俗小說向來鄙為「小道」,清代以來的碩學宿儒,開壇授業,往往列「淫詞小說」為厲禁,各地督府,對此亦深懷凜惕,查禁、銷燬,時時而有,儘管通俗小說始終受到中下階層民眾的歡迎,亦不乏有知名文人為其聲援,但就整個社會輿論的走向而言,幾乎可以說是一面倒的以貶抑、批判的態度,加以

否定,不是視為「閒書」,就是目為「毒物」。在此等氛圍之下,武俠小說的流行,不僅遭到社會各界人士的反彈,閱讀武俠小說也幾近於等同「不肖」的代稱。一九六○年代的武俠讀者,共有的經驗,往往就是如何千方百計的逃躲家長、師長的嚴格檢查,夏夜於棉被中用手電筒照明、將武俠小說層層掩蔽、偷竊回被沒收的小說……,不一而足,既驚險又緊張,卻又大有金聖嘆「雪夜讀禁書」的「不亦快哉」。 武林同好熱血推薦   中國武俠文學會會長 劉國輝   著名文化評論家 陳曉林   著名學者 龔鵬程   師大國文系教授 陳廖安   著名作家 蔡詩萍   武俠小說評論家 林遙   台客武俠教主 施百俊   新武俠作家 時未寒、小椴

名家推薦   ●煌煌七十餘萬言,雖未占篳路藍縷之先,卻勝在集大成,於武俠小說之起源、發展、流派、現狀、特色條分縷析,一網打盡,足為鼎鼐之論。資料之詳實,無出其右;識器之卓見,難以逾越;尤其對武俠文學摯愛之精神,流淌筆端,貫穿全篇,令天花亂墜,大地作舞,從而使文學史研究在宏大學術敘事之外更具人文色彩與風範。——中國武俠文學學會會長 劉國輝   ●林保淳先生新著以厚重、扎實和嚴謹的論述,縱論百年台灣武俠歷史變遷與社會影響各方面,足見其治史之得;點評武俠作家作品,穿插各類俠稗秘聞,雍裕博洽,可謂冶雅俗於一爐,融讀趣在一編也!??中國武俠文學學會副秘書長 顧臻   ●林掌門以數十載渾厚功力,

鉤沉抉剔,盡發俠界之幽微,成此煌煌之武俠小說史,豈獨寶島江湖之瑰寶,洵為中華武林之華章也。——北京大學教授   孔慶東   ●保淳教授是我欽敬的俠界老友,三十多年來,他以深厚的古典文學研究功力,教學之餘,致力於武俠小說搜集、研治的基本建設,著述甚豐,成果為海峽兩岸乃至世界華人文化圈矚目,為弘揚中華武俠文化做出了卓越貢獻,乃現今做這一題目者最為勝任、最有建樹者,無出其右。 ——大連大學語言文學研究所所長 王立   ●林保淳教授大著可大書「新資料,新體例,新識見」九個大字。全書上溯至明鄭時期之武風、清領期之俠客敘事……,下延論及張草、孫曉等一般讀者甚少知曉的作家,尤其大書特書女作家群之創作,可

謂武俠小說史學之破天荒之舉。--蘇州大學教授 劉祥安   ●保淳教授是武俠百曉生,對武俠小說的傳承與發展,尤為熟稔。因時空特殊,武俠小說的流派複雜,文本多變,而能掌握其流變者,保淳之外,實無出其右者。本書雖為舊作翻新,而新中存舊,考鏡源流,卻自成一家。——台大中文系教授 徐富昌   ●「保二爺」酷愛通俗武俠小說,平日尤好舞「文」弄「劍」。形似「無情」之痼疾,手持「倚天」之利劍,遠涉「神州」大地,俠蹤飄泊於大江南北、黃河上下、長城內外。談「武」論「藝」,威震禹域,「武林百曉生」不虛也。以其深閎之學術底蘊,多彩之江湖閱歷,在「說劍齋」中暢敘武俠小說的發展,闡揚俠義靈魂與人文精神,是一部別開生面

,增廣聽聞,拓展視野的不凡讀物。——師大國文系教授 陳廖安   ●司馬遷傳遊俠刺客,既錄公卿名臣,亦著閭巷布衣。遂令聶政、荊軻等,與曹沫、四公子同見於史傳。林先生一書頗得太史公遺風。運如椽之筆,繪台灣武俠之全景。使司馬紫煙、高庸、獨孤紅諸家,得以與金、古同垂名於俠文學史。日月雖盛,不蔽群星。滄海雖闊,不遺驪珠。鉤其玄要,顯其幽微,林先生可謂俠之史遷矣。??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武俠作家 步非煙   ●「哪個人不曾在年少的心頭,有過「俠」的嚮往與豪情!不管俠士或俠女,這一條江湖武林的脈絡,唯有我的學長林保淳博士,最能大開大闔,講出他的武林秘笈。」——著名作家 蔡詩萍   ●本書結構清晰,詳略

得當,融匯學術理論與藝術形象,文采斐然,論斷精審,寫得精彩好看,讀來興味盎然。——武俠小說評論家 林遙   ●林保淳先生用不偏不倚的文字,詳實客觀的角度,從各派武俠名家的筆法、文意、時代背景等對作品進行多方位解讀。尤為獨到之處,還通過作者的生平經歷衍射出作品之中獨有的光華。——新武俠作家 時未寒   ●很欣喜地獲知本書完稿,或許,我們可以借助林保淳先生的努力,在這長序列的作者史裡更加明白地知道,古龍先生那些語境產生的原因與環境。恰所謂——鐵馬秋風今何在,檀板紅牙且道來——新武俠作家 小椴   ●如果你在寫武俠小說而保淳老師不知道,相當於你根本沒寫過,就像你打職棒沒進名人堂。因此,保淳老師

要我寫推薦時,我只想開心大叫:「媽!我和古龍放在同一本書裡,爽啦!」——台客武俠教主 施百俊(達樂)   ●本書研究視野既廣且深,對武俠文本的考探求真求實,堪稱目前對武俠研究文獻掌握度最為完備者,全書不僅上下縱橫武俠小說發展脈絡,更能從微觀上詮解流派特色,並深入單一作家剖析其精神風格、寫作藝術、技巧優劣及影響,令人於字裡行間埋首閱讀文字之時隨之波瀾起伏,驚心不已而欲罷不能。——嶺東科技大學教授 胡仲權   ●「史」的建構需有強大的閱讀力、領略力及邏輯組織力,最後再輔以流暢而嚴謹的文筆,方能成就不朽之名山;而素為我景仰、博識武俠的林保淳教授,正是兼備如此能力之人,無疑的,此書必能打通你對武俠

的任督二脈。——真理大學教授 蔡造

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童記敘文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

為了解決月下獨酌主旨的問題,作者吳佳蓉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究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童記敘文閱讀理解成效。本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法」,研究對象為臺南市國小五年級兩個班共 51 位學生,實驗組 27 位學生接受為期十週以課文分析進行記敘文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照組 24 位學生則以講述法進行閱讀理解。研究工具包含「國小學童中文閱讀理解測驗」(王木榮、董宜俐,2006)、「國小高年級學力檢測-國語科」等。根據研究目的以獨立樣本 t 檢定、Wilcoxon 符號等級考驗,且輔以學童的學習單為質性資料,來探討學生在閱讀理解記敘文的差異。本研究結果如下:一、以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於記敘文閱讀理解之實驗教學後,實驗組與對照組在記敘文閱讀理解有顯著

差異。二、以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於記敘文閱讀理解之實驗教學後,實驗組在綜合理解有明顯成效。三、以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於記敘文閱讀理解之實驗教學後,實驗組裡中能力組學童在記敘文閱讀理解的能力改變較為顯著。四、以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於記敘文閱讀理解之實驗教學後,實驗組裡的中、高能力組學生在做綜合理解改變最為顯著。五、以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於記敘文閱讀理解之實驗教學後,實驗組裡的低能力組學生在各項能力沒有顯著差異。根據以上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教學與未來研究的相關建議,以供參酌。關鍵字: 記敘文、閱讀理解、閱讀理解策略

人類的明天會怎樣?:湯因比回思錄

為了解決月下獨酌主旨的問題,作者(英)阿諾德·湯因比 這樣論述:

本書是20世紀史學巨擘阿諾德·湯因比的回憶錄,包括他對求學、工作、學術研究等重要經歷的回憶,對戰爭、科技、教育等人類重大議題的反思,收錄他用希臘文、拉丁文、英文三語種創作的32首詩歌。本書不僅再現湯因比從寄宿學童、牛津“學霸”成長為史學巨匠的人生歷程,刻畫這位世界名人平凡的一面,還間接體現20世紀世界大戰、冷戰等巨變對智識活動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傳遞給我們在回顧歷史後仍追問明天的勇氣。 阿諾德•湯因比(1889—1975) 英國人,世界著名的歷史學家,先後任職于牛津大學、倫敦大學和英國外交部,一生遊歷甚廣,著述頗豐,其一反國家至上的觀念,主張文明才是歷史研究的單位,既用哲

人的眼光,從宏觀角度對人類歷史與文明進行探討,又以非凡的敘史才能,以歷史學家的視野對人類歷史與文明進行描述,以《歷史研究》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為他贏得了世界性聲譽,被譽為“近世以來最偉大的歷史學家”。 序:湯因比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作者序   第一部分 個人事務 第一章 赴遠求學 第二章 三次希臘教育 第三章 1914年8月 第四章 兩次巴黎和會 第五章 在查塔姆樓的33年 第六章 我為什麼工作以及怎樣工作 第七章 75歲的雅努斯 第八章 其他事業 第九章 宗教:我相信的和我不相信的   第二部分 生平見聞(1889年至今)——一張資產負債表 第一章 人類事務和人性 第二章

維多利亞時代穩定幻覺的破滅 第三章 戰爭:戰爭性質及人們對其態度的轉變 第四章 人性和非人性的鬥爭 第五章 科學和技術的運用及濫用 第六章 教育拉鋸戰 第七章 宗教改革之風 第八章 未預料到的後果 第九章 死後議題   第三部分 反思   索引   湯因比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張廣智   1959年,當我求讀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時,從是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歷史研究》(索麥維爾縮節本,曹未風、耿淡如等合譯)知道了阿諾德·湯因比,自此與這位英國歷史學家結下了一個甲子的不解之緣。檢點湯因比的東傳史,始於20世紀40年代“戰國策派”的中國知音,到五六十年代的全盤否定,到改革開放後的撥

亂反正,直至新時期的新論重評。 晚近以來,阿諾德·湯因比的大名與年俱增,隨著上海人民出版社“湯因比著作集”的出版發行,不僅在學界掀起了又一場不大不小的“湯因比熱”,而且在坊間他的著作也廣為流傳。2020年翻譯出版的現當代國際史學大家威廉·麥克尼爾(1917—2016)所著《阿諾德·湯因比傳》,為“湯因比熱”助力增溫,真是“大家”寫“大家”,他倆無愧為“20世紀對歷史進行世界性解釋的巨人”。湯氏著作,大家寫傳,唯獨缺他的自傳了。 如今自傳來了!本書出版社還給它取了一個令人深思且別具新意的正題“人類的明天會怎樣?”,這是撞擊每位讀者心靈的叩問,促使奔走在喧囂的現代社會中的人們,是不是也應該放慢

腳步,回看一下自己的足印,撫慰那躁動不安的心靈,認真地去思考一下:人類的明天會怎樣? 人類的明天會怎樣?讓我們還是安下心來,先讀一讀湯因比這本自傳。湯因比是史學大家,也是散文作家,其散文寫作充分體現在遊記上。但其文筆暢達,揮灑自如,風趣幽默,也顯示在這本自傳體的散文作品上。通覽全書,可以對湯氏的生平作一個極簡的表述:湯因比生當近代西方社會處於鶯歌燕舞的盛世,其時英國維多利亞王朝的雍容華貴與輕歌曼舞,風光一時,在倫敦肯辛頓公園,留有他童年和少年時嬉戲玩耍的身影,但這如同曇花一現,“兒時的天堂被晴天霹靂劈得粉碎”(本書第81頁等),隨之而來的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大變革時代,兩次世界大戰的血雨腥風,戰

後世界的風雲變幻。在這個天翻地覆的20世紀,他足足生活了四分之三個世紀,也足足奮鬥了75年。 湯因比逝世已近半個世紀了,但他似乎還活著,活在他的著作中,活在這位“智者”的“警世良言”中,活在世間每個個體生命的心田中,清新、鮮活而又透徹,這就會讓世人情不自禁地發問:湯因比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須知,湯因比的思想猶如浩瀚的大海,湯因比給我們留下了什麼?以我的微薄之力,只能舀取一瓢水,借此“以蠡測海”而已。 湯因比留下了豐贍的文化遺產。湯因比的學術身份,首先是歷史學家,他留下的文化遺產,主要顯示在史學文化上。而史學,居於文化的中樞和核心部分,乃是文化中的文化。的確,湯氏不無史才,著作等身,從12

卷本的皇皇巨著《歷史研究》到晚年寫就的史詩性的《人類與大地母親》,兩書前為思辨,後為敘事,筆法不一,但旨趣歸一,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體現出史家的宏觀視野,整體史觀,全景考察,給人以一種高屋建瓴、無與倫比的氣派,由此兩書充分顯示出他思辨與敘事兼具的良史形象。 作為20世紀的歷史學家,湯因比是西方史學現代轉型中的弄潮兒,樹起了反叛以蘭克為代表的19世紀傳統史學的旗幟,打破了傳統的國別史或民族史元素,而以單個文明(或文化)作為歷史研究的基本單位,繼承並發展了斯賓格勒的文化形態史觀,秉持“各個文明價值等同論”、“文明發展的同時代論”(或平行論)、“文明之間相互比較論”等新見,為批判舊史學、創建

新史學立下了汗馬功勞,尤其是他總結世界文明研究的“三種模式說”,即各具特色的希臘模式、中國模式和猶太模式,更是卓爾不凡,這讓他的前輩望塵莫及,由此奠定了他作為20世紀國際史學界大師級的歷史地位。 湯因比留下了出眾的域外史觀。西儒先賢伏爾泰曾曰:“歐洲王室及商人們發現東方,追求的只是財富,而哲學家在東方發現了一個新的精神和物質世界。”是的,湯因比在20世紀大變革的年代裡,在批判傳統的世界史體系時,跳出歐洲,跳出西方,關注東方。他曾漫遊東方世界:1929年7月23日至1930年1月29日,有中國之行;1960年2月19日至7月1日,有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之行等。他以其行與思,發現了一個別樣的“

新東方”,由此感歎:“文明不再單一,世界因此而變得色彩紛呈!” 湯因比的域外史觀之出眾,這裡僅就他的“中國文明觀”為例略說一二。在湯氏的學術年譜中,可以很清晰地找出他對中國文明的關注是一以貫之的:早在1929年7月至1930年1月對中國進行實地訪問後,就認為中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中國紀行:從舊世界到新世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55頁);20世紀30年代,在他的《歷史研究》前三卷中,就有六處集中論述了中國歷史和文明,認為古代中國文明起源于對黃河流域困難的自然環境的挑戰,此說當可取;1972年5月和1973年5月,他與日本佛學家、社會活動家池田大作的兩次對話中,一再稱頌中華

民族所確立的美德能代代相傳,並對中國文明的獨特地位及其在未來世界中的引領作用,充滿了期待;在1973年出版的《人類與大地母親》一書中,他不畏浮雲遮望眼,從中國“文革”的內亂中,還能看出中國顯示出“良好的徵兆”,這個在他心目中的“偉大的國家”,其前景燦然。他滿懷信心地指出,中國已經為人類文明創造並將繼續創造著“令人驚歎”的豐功偉績。正如他在《一切盡在我心》詩中曰:“俯仰之所見,道在其中矣。”(司佳譯,見本書第三部分)誠然,湯氏的“中國文明觀”尚有可斟酌之處,但他對中國文明鍥而不捨的探索精神,卻是難能可貴的。 湯因比留下了濃郁的人文情懷。在漫長的人生之旅中,湯因比不只是一位坐而論道的學者,還是一

位投身於社會實踐的鬥士。“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借用我國明代東林書院中的這副對聯,或可描畫他在當時國際政治舞臺上匆忙的樣子,他反對戰爭,捍衛和平,抨擊種族歧視,時刻關心著人類的命運,從中散發出他那光彩奪目的國際人道主義光芒。 湯因比的人文情懷,其核心理念是:尊重人,維護人的尊嚴,敬畏生命。這如同一根紅線,貫穿在他的生涯中:20世紀20年代初,青年湯因比在巴爾幹半島考察,面對滿目瘡痍的景象,他陷入了對西方文明前途的深思,至晚年,他在《人類與大地母親》一書之末,從對個體命運的關注深化到對整個人類命運和未來的思考,穿越時空,對接古今,發出了“警世通言”:“人類將會殺

害大地母親,抑或將使她得到拯救?如果濫用日益增長的技術力量,人類將置大地母親于死地;如果克服了那導致自我毀滅的放肆的貪欲,人類則能夠使她重返青春,而人類的貪欲正在使偉大母親的生命之果——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生命造物付出代價。何去何從,這就是今天人類所面臨的斯芬克斯之謎。”其言醍醐灌頂,其聲振聾發聵,不啻是一位“智者”謝世前的《廣陵散》。環顧今日之世界,在全球生態危機不斷頻發的年代裡,尤其當下新冠肺炎肆虐,在一些地區如山呼海嘯暴發時,我們總是想起他,想起他的“警世通言”,想起這位被人們稱為“最偉大的人道主義精神”的歷史學家。 行文至此,驀然間,傳來了一個聲音,由遠及近,由弱轉強,就這兩個字:“希

望!”這是湯因比的聲音!他為天下眾生呐喊,他為全球康泰祈禱,他為生命至上呼喚,他為未來前景點贊,正如湯因比的孫女波莉·湯因比所言:“我的祖父為我們樹立了要在這個世界上尋找希望而非絕望的榜樣。”誠哉斯言! 筆者小序題為“湯因比給我們留下了什麼?”和本書之正題“人類的明天會怎樣?”,這兩個問號從不同的視角發問,其主旨與意韻卻是相通的,在我看來它就是“希望”。希望,希望啊!我們的追求,世人的理想,舍此,生命之意義,世界之未來,也就毫無希望了,不知讀者諸君以為如何? 是為序。 寫于辛醜年秋日復旦書馨公寓  

《紅樓夢》之歲時禮俗與文學功能研究

為了解決月下獨酌主旨的問題,作者王世鋒 這樣論述:

作為反映清代康乾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諸多風貌之百科全書,《紅樓夢》在小說文本陳述過程中提及多項中華民族之傳統歲時。曹雪芹通過將各色禮俗融匯其中,在推動情節發展的同時,亦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了頻繁而豐富的呈現。 本論文嘗試突破以往對《紅樓夢》歲時禮俗研究中,以一年四季之時間順序展開討論的傳統研究方法,以台北里仁書局於 2003 年刊行之革新版彩畫本《紅樓夢校注》文本為基礎,依一百二十回《紅樓夢》中歲時節慶首次完整出現之先後順序展開研究。 自第貳章至第肆章,先後對首見於《紅樓夢》前、中、後四十回之相關歲時禮俗作出較為完整系統的彚整呈現,並以各類歲時筆記、地方志等史料

及各類近現代研究成果為依據,以曹雪芹自身所處創作時代、自然環境與生活地域之流變為背景,對相應歲時禮俗,進行逐一分析考釋,以明其中見聞出處、發展演進、適用對象乃至虛實真假。三章合計涉及歲時節慶11項,其中相關禮俗,涉中秋節13項,涉元宵節13項,涉端午節9項,涉餞花會2項,涉重陽節4項,涉乞巧節4項,涉清明節2項,涉忙年9項,涉除夕10項,涉春節(不含元宵)4項,涉消寒會2項,集中呈現於33個回次之中,合計72項。 第伍章,針對第貳、叁、肆章中所涉歲時節慶種類、集中呈現回目、涉及回目數量、相應回目涵蓋禮俗之內容及數量等,進行簡表呈現。後依《紅樓夢》中歲時節慶首現之先後順序,擇要分析《紅樓夢

》歲時禮俗設置之文學功能及意涵。在前八十回中,曹雪芹在將關係人物命運、故事發展與賈府榮衰等重要內容,設置於不同的歲時節慶中,從而潤物無聲而又水滴石穿般地發揮了推動情節發展、塑造角色形象與深化故事主旨等功能。至後四十回,涉及傳統意義的歲時節慶禮俗已然不多,文學功能及意涵的施放則甚微。曹雪芹無法複製的人生經歷與個人境遇所促成的獨一無二的文學心境,從另一層面成就了其個人不可逾越的文學高峰。 最後,綜論《紅樓夢》之歲時禮俗呈現與考證結果及歲時禮俗設置之文學功能及意涵,同時總結本論文之研究發現,涉中秋節、元宵節、餞花會、乞巧節、清明節、除夕及消寒會等七項歲時,其中或為曹公將昔時南北見聞進行相互移轉

,或為曹公有意之藝術加工,或為筆者研究後之個人見解,以供未來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