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津港燈節2022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國立屏東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黃文車所指導 丁尹茱的 臺南節俗故事於國小一年級生活領域教學之研究 (2021),提出月津港燈節2022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臺南、節俗故事、國小一年級、生活領域、教學研究。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 曾介宏所指導 許祐甄的 月津港燈節現地策展個案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月津港燈節、藝術策展、現地製作藝術的重點而找出了 月津港燈節2022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月津港燈節2022,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南節俗故事於國小一年級生活領域教學之研究

為了解決月津港燈節2022的問題,作者丁尹茱 這樣論述:

  本論文旨在探討故事聽讀、民俗體驗活動和其他課程產出,對國小一年級學童認識臺南在地特色節俗的成效。本研究以每個月共十二個節俗故事為主題,採用行動研究法、質性研究法和觀察研究法,以臺南市關廟區某國小一年級學生共 25名為研究對象,結合十二年國教生活領域核心素養,實施為期五個月、每週二至三節課,共約三十節課的生活領域外加課程。  教學前、中、後,藉由自編問卷和學習單、課堂錄影和訪談錄音、學生的主題課程作品、教師教學省思和學生故事聽讀、親子參訪回饋… …等,分成認知、情意和技能三大面向來進行資料分析。認知方面以研究者自行設計之「臺南歲時節俗故事課程問卷」共24題,進行前(中)後測,施測結果實驗組

中有17人達到滿級分的6級分(答對21-24題),其中進步最多的同學有4個級分(16題)之多。情意方面則包括:班級氣氛的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進步、個人的情緒和行為能自我調整… …等。技能方面的進步則是畫圖、寫字、勞作… …等,成熟度高且創意十足。  研究結果顯示:一、主題故事聽讀結合在地特色節俗,能有效促進學生對節俗的認知。二、民俗體驗、手做活動和主題學習單,可以增進學生寫、畫、做的技能與藝術涵養。三、故事聽讀討論與回饋、作品分享和親子參訪,增進學童學、思、達能力外,也可促進班級氣氛和親師生間的融洽。四、本研究確實有助於教學者的課程編排專業成長及教學省思能力。臺南節俗故事課程結合在地節俗、教學

課程、社區情感和親情人際,期盼在文化傳承的使命之外,也能成為可供其他教育現場複製的模板。

月津港燈節現地策展個案研究

為了解決月津港燈節2022的問題,作者許祐甄 這樣論述:

近幾年,國內興起以藝術節慶活動作為地方營造、以及城市品牌建構的風潮,藝術策展儼然成為如何打造以藝術彰顯地方社區與地貌特色的重要手段。月津港燈節,自2010年開辦至今,有別於傳統燈節以生肖為主燈,其以當地人文歷史、環境特色發展策展策略與設計,邀請國內外藝術家參與創作,觀賞人次逐年攀升,更於2018年獲得國際紅點設計大獎。本研究以「月津港燈節現地策展個案研究」為題,探討以現地製作藝術視角帶入元宵燈節的策展操作,如何使原本傳統的燈會得以在當代藝術與地景地貌之中,激盪出嶄新的思考領域。本研究從策展經驗、現地製作之藝術實踐的田野紀錄切入,針對藝術燈節之策展設計與構成角度整理第一手資料,將理論概念、訪談

結果、文獻內容相互對比歸納,梳理出藝術策展介入後之當代燈節,如何重塑人、空間與藝術的關係,創造與改變地方文化內容。研究歸納以下結論:第一,藝術策展實踐過程中,打破燈會中臨時性公共藝術裝置的框架,影響大眾、公部門、藝術家,產生認知的轉變。第二、透過節慶儀式和現地製作藝術,調和自然環境、文化意涵和歷史脈絡,昔日風華再現,重塑了場所魅力也凝聚了認同感。第三、策展人提取場所特性,重新再脈絡化,凸顯場所精神。藝術作品提供到訪者方向的辨別,在身體與視覺經驗中,再次建構屬於月津港燈節的場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