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沁男朋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李沁男朋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田中正人寫的 哲學超圖解:世界72哲人x古今210個哲思,看圖就懂,面對人生不迷惘!(二版) 和理察‧舒懷德的 當蟑螂不再是敵人:從科學、歷史與文化,解讀演化常勝軍的生存策略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李沁這麼優秀,為何一直沒有男朋友? - 小熊問答也說明:新浪微博:華漢李沁的哥哥是張煜楓李沁個人資料在百度百科有很多他這個11年的話它又比較優秀但是一直沒有男朋友的話他確實是不想找也沒有她心意的所以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野人 和紅樹林所出版 。

東吳大學 法律學系 徐育安所指導 陳辰軒的 論刑法對於兒童少年性資訊與性活動的管制 (2014),提出李沁男朋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與幼年人性交猥褻罪、準強姦罪、性解放、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性自主、性教育、兒童色情。

而第二篇論文大葉大學 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郎亞琴所指導 黃心怡的 高職生依附風格、社會支持對分手因應之影響 (2010),提出因為有 高職生、依附風格、社會支持、分手因應的重點而找出了 李沁男朋友的解答。

最後網站李沁撤單身聲明撇新戀情 - World Journal則補充:李沁 工作室微博撤下了置頂的單身聲明,引發網友對李沁新戀情的猜測,她在9月27日生日 ... 網上還有第三種說法,那就是李沁的男朋友是一位圈外人士。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李沁男朋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哲學超圖解:世界72哲人x古今210個哲思,看圖就懂,面對人生不迷惘!(二版)

為了解決李沁男朋友的問題,作者田中正人 這樣論述:

★日文版突破15萬冊!★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暢銷榜★ 如「昆蟲圖鑑」般解析哲學, 用看「多啦A夢」的心情閱讀哲學!   從來沒有過這麼可愛的哲學入門書,   橫跨2600年的哲學史,   以超過500幅粉紅小插圖,解說72位哲人和210個哲思;   讓人覺得哲學原來這麼簡單,讀起來這麼享受!   覺得自己好聰明!腦袋充滿生命力!   面對人生,每個人心裡都會有無法簡單回答的疑問,想問自己,也想問別人……   藉由閱讀本書,站在世界上偉大哲學家的肩膀上,從千百年來無數的思辨旅程中,或許能找到說服自己的理由,以及面對未來的方向與動力!   簡單。有趣。必讀。   ✔中學生 ✔大學生 ✔新

鮮人 ✔上班族 ✔銀髮族   21世紀思考未來的必修課   瀧水博士:「閱讀本書時,我有如重新被康德的領悟、沙特留下的訊息力量、尼采的虛無主義,從背後推自己一把,再次受到激勵一般。」   編輯心得:「讀這本書,讓我也想如這些偉大哲人一般,像蘇格拉底般活得正當、像柏拉圖般活得像『人』;像亞里斯多德一樣,懷抱著希望彼此幸福的友愛!」   ▌「為什麼我總是被迫做這做那!」「我要我自己的自由!」   ◆沙特:自由相當痛苦喔!所有的行為都是自己的責任,伴隨而來的是不安及責任。   ▌「說不定這世界根本就是一場夢!」……   ◆巴門尼德斯: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   ◆胡塞爾:把原以為理所當

然的想法放入括號中,存而不論、徹底懷疑,回歸根本。   ◆笛卡兒:我思,故我在。   ▌「為什麼你都不了解我?」「我們的代溝怎麼會這麼大?」   ◆索緒爾:語言不是姓名的一覽表。由語言而產生的差異,會呈現不同的世界。 本書特色   ◆史上最多哲人!   收錄世界72位哲學家:從「哲學之父」泰利斯到哈佛「正義」名師桑德爾等哲學家。   ◆史上最簡單!   以超過500幅粉紅色插圖,介紹210個哲學概念,看圖就能直覺理解。   ◆哲學入門必備!   哲學概念的語源、出處、具體實例及相反詞,一目了然。   ◆隨查隨找!   蒐羅400則以上的索引,方便搜尋查找。 名人推薦   【樂讀

推薦】   王偲宇──壽山高中歷史教師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汪栢年──蘭陽女中歷史教師   苑舉正──臺大哲學系教授、《求真:臺大最受歡迎的哲學公開課》作者   周偉航──專欄作家、《人渣文本》作者   莊德仁──建國高中歷史教師、臺灣師大歷史博士   冀劍制──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海賊王的哲學課》作者 讀者書評   簡潔而正確地介紹偉大哲學家的系統。竟然是以表意符號的漫畫風格來呈現!   哲學真了不起!讀了本書之後我真心這麼想!所謂哲學,是生活方式。本書生動地述說偉人們的生存樣貌。   有如重新被康德的領悟、沙特留下的訊息力量、尼采的虛無主義從背後推自己一把,再次

受到激勵一般。──瀧水博士   本書不僅西方哲學也納入東方哲學,總之非常有趣!以插畫淺白地說明哲學,連艱深的哲學也變簡單了。感到自己似乎變聰明了!──娜美   本書是一本將艱澀難解的哲學以淺顯、平易近人方式解說的劃時代「圖鑑」。   過去從未出現過以這形式來引導讀者進入哲學之門。   與其讓攻讀哲學的人一樣,在打開哲學的門之前就充滿挫折,能像本書般循循善誘指引更令人感到與哲學更親近。   就像洗手間標示的男女圖般,圖解更容易使人一目瞭然。   唯有登堂入室,才能有進一步的思考。以本書做為開端,一探哲學堂奧。──木村尚義   本書不是查詢用的「專門用語辭典」,而是一本閱讀用的「哲學圖鑑」。

  因此,就像欣賞昆蟲圖鑑般,能夠單純享受閱讀時的樂趣。   的確,若是認真打算理解哲學的話,往往容易想得過度艱深,但本書以圖解說明,我認為非常清晰。   推薦給剛開始對哲學感興趣的人,以及寫報告需要了解哲學知識的大學生。──A8Chang   本書閱讀門檻低得令人驚訝。哲學家以二點五頭的可愛漫畫造型表現,配合粉紅色的插圖,而且文字少到令人不敢相信這是一本「哲學書」。   但一讀之下,內容確實是哲學入門嚮導或者可以說是哲學史。   對於在大學需要學習哲學課程的人而言,是一冊相當好的複習書。   書中也列出重要參考文獻,也可作為想進一步深入學習的入門參考。──tamano 作者簡介 田

中正人   一九七○年出生於東京。倫敦藝術大學(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倫敦傳媒學院畢業。   於MORNING GARDEN公司主要從事平面設計擔任書籍企畫及製作。 監修者簡介 齋藤哲也   一九七一年生。編輯暨作家。涉獵領域從哲學、思想到經濟、商業等廣闊領域的書籍編製,也寫作書評、書刊評論。 審定者簡介 冀劍制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哲學博士,現任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邏輯與思維研究室主持人;專長為心靈哲學、形上學、認知科學、知識論、邏輯學及中西比較哲學。   著有《邏輯謬誤鑑識班》《臥底哲學家的生活事件調查簿》《這樣想沒錯但也不對

的40件事》《海賊王的哲學課:正義、夢想和人生的偉大航道》《哲學概論》《是思考,還是想太多?》等。 譯者簡介 卓惠娟   任職出版相關工作十餘年,於不惑之年重啟人生,旅居日本三年返臺後,逐步實踐二十歲時曾立下的夢想,專職翻譯工作。譯有《山羊島的藍色奇蹟》、《遺體》、《三星內幕》、《佛陀教你不生氣》、《超譯佛經》等。部落格:譯網情深blog.roodo.com/lovetomo 江裕真   畢業於輔大管研所、中央資管系,現為《今周刊》特約譯者。喜歡到日本自助旅行,希望有一天能走遍日本47個都道府縣(目前去過22個)。譯著包括《史上最強哲學入門》西洋篇&東洋篇、《無印良品成功90%靠制度

》、《SCRUM:用一半的時間做兩倍的事》、《社群媒體怎麼玩?》、《大數據@工作力》、《M型社會》、《一本讀通杜拉克》、《AKB48的格子裙經濟學》等。   本書使用說明 第一部 古代 [年表]古代哲學家 [人物介紹] 自然哲學泰勒斯 德謨克利特 阿那克西曼德 阿那克西美尼 巴門尼德斯 赫拉克利特 畢達哥拉斯 詭辯家普羅塔哥拉斯 高爾吉亞 希臘化時期哲學伊比鳩魯 芝諾 蘇格拉底 柏拉圖 亞里斯多德 [哲學概念解說]   自然哲學 泰勒斯等人 本原 泰勒斯等人 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 巴門尼德斯 原子論 德謨克利特 人類是萬物的尺度 普羅塔哥拉斯等 詭辯家 高爾吉亞等

無知之知 蘇格拉底 知德合一 蘇格拉底 對話法 蘇格拉底 關照靈魂 蘇格拉底 德性 蘇格拉底 不只是活著,要活得正當 蘇格拉底 意見 柏拉圖 真知 柏拉圖 理型 柏拉圖 理型界 & 現象界 柏拉圖 回憶說 柏拉圖 愛樂實 柏拉圖 洞喻 柏拉圖 靈魂三分說 柏拉圖 四樞德 柏拉圖 哲人政治 柏拉圖 理想國 柏拉圖 形相 & 質料 亞里斯多德 潛在性 & 實現性 亞里斯多德 四因說 亞里斯多德 形上學 亞里斯多德 觀想 亞里斯多德 理智的德性 & 倫理的德性 亞里斯多德 中庸 亞里斯多德   友愛 亞里斯多德 正義 亞里斯多德 斯多噶派 芝諾 伊比鳩魯派 伊比鳩魯 第二部 中世紀 [年表]中世紀

哲學家 [人物介紹] 耶穌.基督 聖保羅 教父哲學聖奧古斯丁 共相之爭-唯實論坎特伯雷的安瑟倫 共相之爭-唯名論羅塞林 士林哲學托馬斯.阿奎那 奧坎  [哲學概念解說]   聖愛 耶穌基督 教父哲學 聖奧古斯丁 士林哲學 托馬斯.阿奎那 共相之爭 安瑟倫 奧坎剃刀 奧坎 第三部 近代前期 [年表]近世哲學家 [人物介紹] 英國經驗主義培根 巴克萊 洛克 啟蒙思想盧梭 霍布斯 孟德斯鳩 歐陸理性主義笛卡兒 斯賓諾莎 萊布尼茲 道德家 蒙泰涅 帕斯卡 [哲學概念解說]   知識就是力量 培根 英國經驗主義 培根等人 偶像 培根 歸納法 培根等人 演譯法 笛卡兒等人 歐陸理性主義 笛卡兒等人 我思

,故我在 笛卡兒 證明神的存在 笛卡兒 與生俱來的觀念 笛卡兒 主觀 & 客觀 笛卡兒 二元論 笛卡兒 廣延 笛卡兒 …… 第四部 近代 [年表]近代哲學家 [人物介紹] 齊克果 尼采 資本主義亞當‧史密斯 馬克思 皮爾士 詹姆斯 杜威 功利主義邊沁 彌爾 佛洛伊德 榮格 德國唯心主義康德 費希特 謝林 黑格爾 叔本華 [哲學概念解說]   先驗 康德 物自身 康德 範疇 康德 現象 康德 哥白尼革命 康德 理性的二律背反 康德 道德法則 康德 定言令式 康德 現象界 & 理智界 康德 理論理性 & 實踐理性 康德 格律 康德 自律 康德 目的王國 康德 批判哲學 康德 德國唯心主義 黑格

爾等人 絕對精神 黑格爾 辯證法 黑格爾 歷史 黑格爾 倫理 黑格爾 家庭 & 市民社會 & 國家 黑格爾 悲觀主義 叔本華等人 非此即彼 齊克果 主觀真理 齊克果 存在主義 齊克果 存在三階段 齊克果 (神)看不見的手 亞當‧史密斯 自由放任主義 亞當‧史密斯 功利主義 邊沁 快樂計算 邊沁 最大多數的最大幸福 邊沁 質的功利主義 彌爾 資產階級 & 無產階級 馬克思 生產關係 馬克思 (勞動的)異化 馬克思 階級鬥爭 馬克思 上層建築 & 下層建築 馬克思 意識形態 馬克思 唯物史觀 馬克思 唯心主義 黑格爾等人 唯物主義 馬克思等人 虛無主義 尼采 憤懣 尼采 奴隸道德 尼采 權力意志

尼采 遠近法主義 尼采 永劫回歸 尼采 超人 尼采 實用主義 皮爾士等人 潛意識 佛洛伊德 本我 & 自我 & 超我 佛洛伊德 生存本能 & 死亡本能 佛洛伊德 集體潛意識 榮格 第五部 現代 [年表]現代哲學家 [人物介紹] 分析哲學弗雷格 羅素 維根斯坦 科學哲學卡爾納普 波普 孔恩 現象學胡塞爾 存在主義海德格 沙特 梅洛-龐蒂 雅斯佩斯 法蘭克福學派霍克海默 弗洛姆 哈伯馬斯 鄂蘭 列維納斯 符號學索緒爾 結構主義李維史陀 後結構主義德勒茲 傅柯 德希達 後現代主義李歐塔 布希亞 正義論羅爾斯 諾齊克 桑德爾 女性主義西蒙‧波娃 巴特勒 後殖民主義薩依德 納格利 [哲學概念解說]

  語言 & 言語 索緒爾 意符 & 意指 索緒爾 符號的任意性 索緒爾 現象學 胡塞爾 現象學的還原 胡塞爾 存而不論 胡塞爾 意向性 胡塞爾 能思 & 所思 胡塞爾 互為主體性 胡塞爾 存在論 海德格 將來 & 既往 海德格 此在 海德格 在世存有 海德格 世人 海德格 被拋狀態 海德格 面對死亡而生存 海德格 臨界狀態 雅斯培 存有 列維納斯 面容 列維納斯 圖像理論 維根斯坦 語言遊戲 維根斯坦 家族相似性 維根斯坦 分析哲學 維根斯坦 邏輯實證主義 卡爾納普 可否證性 波柏 典範 孔恩 工具理性 霍克海默 理性對話 哈伯馬斯 極權主義 鄂蘭 存在先於本質 沙特 人是被判定為自由的 沙

特 在己存有 & 對己存有 沙特 介入 沙特 身體圖式 梅洛龐蒂 肉身 梅洛龐蒂 結構主義 李維史陀 野性的思維 李維史陀 自由主義 羅爾斯 自由意志主義 諾齊克 社群主義 桑德爾 後結構主義 德希達等人 差異原理 布希亞 擬仿物 布希亞 知識型 傅柯 人類的終結 傅柯 生的權力 傅柯 全景監獄 傅柯 二元對立 德希達 解構主義 德希達 延異 德希達 樹狀思維 & 塊莖理論 德勒茲 精神分裂 & 偏執狂 德勒茲 游牧思維 德勒茲 女性主義 西蒙‧波娃 社會性別 巴特勒 東方主義 薩依德 「帝國」 納格利 群眾 納格利 生命倫理 & 環境倫理 後記 365 推薦文 像看連續劇般,圖解讓哲

學變得一目了然 苑舉正(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每當我遞出名片的時候,對方總是在看到我的職業之後出現兩種表情。一種是一臉茫然,不知哲學何物;另一種是面懷不善,狀似驚訝地說:「唉呀!你就是把簡單事物說得很複雜的哲學家!」面對前者,我願請他喝杯咖啡,好好解釋一下什麼是哲學;面對後者,我總是難掩心中不悅,卻又無言以對。   我時常想,哲學給人複雜的感覺,原因來自於文字的敘述。因此,◆如果能夠用繪圖的方式,說出哲學中的複雜理念,會不會因此省掉了繁複的修辭與文句,直達理念之核心,讓想要理解哲學是什麼的人,一目瞭然。《超圖解哲學》讓我實現了這個願望。◆   有許多哲學的概念,比如說柏拉圖的理

型,用文字敘述,顯得非常複雜。我說:「理型本身是一個概念,卻又代表所有參與它的個體。」單單說到這裡,別說是其他人,就連我自己也開始覺得理型與個體之間越講越複雜。但是,在圖解的呈現裡,一匹用虛線展示的馬代表馬的理型,而其他各式各樣的大小馬,代表馬的個體。馬的理型,不會變,但個體的馬會經歷一連串的變化直到死亡為止。這樣用虛線與實線展示抽象理念與具體事物的方式,立即說明理型界與現象界的差別。   另外一個例子是黑格爾的辯證法。黑格爾的方法,強調自我否定,所以經常出現「我不是剛才的我,等一下的我也不會是我」,這種矛盾的語言。◆在本書中,用圖解的方式,讓我們可以像看連續劇一般,在一連串的圖畫中,充分理

解正、反、合的關係。◆當這個關係展現在用圖畫出來的歷史上,讓人可以很自然地掌握,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就是辯證法的應用。   本書中有趣的地方很多,其中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當作者應用尼采的權力意志,解釋日本文化裡頗具爭議的職場倫理。圖畫中,一位沒向主管打招呼的員工,違反日本習以為常的職場倫理。感覺權力被蔑視的主管,拒絕權力受損,於是發揮壓迫意志,搬出狀似正義的企業倫理,指責這位有眼無珠的員工。作者認為,這件在日本司空見慣的事情,其實顯現了所有行為的原理,也就是尼采所謂的權力意志。   ◆本書活像是一本圖解哲學字典,其中包含了七十二位哲學家、兩百一十個哲思,以及五百多幅插圖。◆在橫跨兩千六百年

的哲學史當中,作者依照每一位哲學家的重要性,分別介紹他們最具有影響力的概念。其中,最具影響力的前三名,是康德、柏拉圖與亞理斯多德。這個選擇是很正確的,因為他們確實是西洋哲學系統主要的三位奠基人。   雖然本書以插圖的方式解釋哲學理念,但在插圖之外,它也提供了很多資訊;例如理念的出處、術語的意義、相關的概念,以及名詞的原文等等。這些資訊讓對哲學原先渾然無知的人,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到一些要領,做為進一步踏入哲學殿堂的基礎。   我基於以上這些心得,向國內想要一窺哲學之美的好學人士,鄭重推薦本書。 擴散哲思的新推手 冀劍制/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   如果有一天,考古大隊找到了孔子最得意

弟子―顏回的陋室遺跡,並在破碎的牆中,意外發現從未問世的《顏回手記》,更令人驚異的,裡面竟然有許多對孔子思想的批評,在這種情況下,你會怎麼想呢?   「這一定是偽造的!」   「為什麼?」   暫且不談當時的泥巴牆是否有可能長期保留住這樣的東西,單從內容來說,就很難讓人相信了。因為,在古代中國,批評老師思想,甚至可以算是違背傳統「尊師重道」古訓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顏回就算心裡不認同,也會覺得是自己的問題,就算覺得自己沒問題,大概也不會寫下來吧!   反觀古希臘時期,在亞里斯多德的著作中,發現一大堆對其老師柏拉圖思想的批評。甚至有一幅名畫〈雅典學園〉,就特別在表達這個矛盾。圖畫中間的兩個

人,一人指天,另一人指地,象徵柏拉圖主張真實世界是在看不見的天上(理型界),而亞里斯多德則認為真實世界就在我們舉目可見的前方大地。有別於古代中國的尊師重道精神,亞里斯多德的名言則是:「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那麼,哪一種傳統比較好?   讓我等一會再來回答這個問題。話說,前一陣子看見一個有趣的報導,標題是:「高中生的哲學課,不再把老師當神。」   當然,「神」在這裡的意思並不是主張老師們可以創造宇宙,或是可以製造神蹟,而是從「神不會犯錯」類比著一個觀念:「老師是不會錯的!」也就是說,讀了哲學,掌握一種懷疑精神,對任何說法保持反思的習慣,就不會再把老師的觀念與教導,直接照單全收了。

  看了這個報導,會心一笑。因為,這個報導想要表達高中生讀哲學很有益處,但我覺得說不定會有反效果。問題在於,當今臺灣教育界真的期待學生有這樣的改變嗎?   就我所知,在臺灣,大多數的老師並不喜歡叛逆的學生,不會跟學生溝通想法,對於唱反調的學生,也不習慣用談理的方式說服,而是認為,「我這麼說,你就該這樣做!」「學生應該聽老師的。」「我是為你們好,聽我的就對了!」   這些觀念,較偏向中國古代傳統尊師重道的學習態度。但哲學教育,卻採用了西方「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做法。「何者較優」是一個爭議問題,因為仍有一些教育學者認為把《四書》列為必修找回傳統必恭必敬的師生關係更為重要。這場拉鋸戰,究竟誰

對?(還是讓我晚點再來回答這個問題。)   雖然在臺灣,哲學遲遲無法正式進入高中校園(捍衛傳統尊師觀念大概也是阻力之一)。但◆其實這些年來,哲學已經愈來愈普及的瀰漫在眾人談話的空氣裡,許多年輕人已在呼吸間不知不覺吸入了這些天外訊息,化成成長的養分,逐漸型塑成一個一個的現代哲人,步入社會,擴散哲學的影響力。◆   這個跡象,從這些年來哲學普及讀物在社會上的大量需求就可以看出端倪。「讀哲學」甚至已經成了年輕人的最新時尚。這種現象並非在世界各地都如此,在臺灣的興盛,可能歸功於近年來社會上有著太多的爭議話題,而各種哲學觀往往是爭議的焦點;而且讀哲學的人,提出來的觀點也較具說服力,加上(失控的)「臉

書轉貼認同文章」取代(較易管控的)傳統媒體的資訊流通效應,愈有說服力的文章與報導,就更容易流通,導致哲學意外盛行起來。   這股流行,催生出各種簡易哲學入門書的大量需求,而這一本書《哲學超圖解》,雖然是日本人寫的,但卻最適合在這時刻出現。   哲學的確不好讀。這讓許多嘗試踏入此一潮流(但卻遇到阻礙)的人卻步了。所以,為了滿足這些人的需求,愈來愈容易上手的普及讀物紛紛上市。而這一本書,當我一翻閱,就忍不住笑了。因為◆它的設計,正好適用於那些遇到困難,但又想試著接觸哲學的人。◆因為,它包含了好幾大優點:      ◆第一、有圖有漫畫。◆有圖的書就比較好讀,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   ◆第二、字

不會太多。◆字多了,看了討厭,壓力大。字少讀起來比較舒服,也比較不會因為遇到困難而分心。尤其此書能夠抓住許多哲學觀的核心要點,對初學者來說,字少一點反而是好事,比較容易做初步的掌握,而不會一下子就掉到混亂的分析深淵,迷失在理論的歧路上。   ◆第三、若不想看細節可以先看大字。◆每一回合,都有框框大字,沒興趣就先跳過去,有空再回頭看。因為有興趣時再來閱讀,比較容易克服理論上的困難。   ◆第四、隨手翻閱,讀來輕鬆自在。◆編排方法並非從頭到尾一行一行的結構,感覺沒有被迫一個字一個字的慢慢讀,而是隨意跳、隨意看,隨手翻閱,讀起來較輕鬆自在。   ◆第五、可以拿來當作哲學字典查。◆平時隨便翻,當

聽到有人說什麼聽不懂的哲學時,再來查閱就好。   這些優點,的確適合一個哲學初學者,也不容易因為看不懂的挫折而產生對哲學的排斥。甚至對於已經接觸過哲學,但涉獵不夠廣泛的人也很有幫助,因為它幾乎包含了所有哲學的主要層面。雖然大多沒有深入探討,但若想要先藉由簡略接觸來尋找有興趣的哲思,將會提供很有用的參考。   這對繼續擴散哲學思想,將會扮演另一個推手的角色。那麼,哲學繼續這樣普及下去,學生愈來愈不把老師當神拜,還能挽回中國傳統的師生關係嗎?(當然,關鍵問題是「挽回真的比較好嗎?」)   回到最初的問題。東方與西方,哪一種師生關係的傳統比較好?   古代中國,學生要學的,重點在於技藝、以及

許多必須透過內心修行而體會的東西,像是仁心、良知、真道之類的。當我們學習這些東西時,必須先假設「老師說的都是對的」,然後依法實踐,久而久之,就能自然體會而證悟。即使到了現代,如果拜師修法悟道、或是學習工藝技術,需要的態度都是一樣的。懷疑老師的引導,只會妨礙學習的成果。所以,傳統中國的尊師觀,不懷疑老師所言,適用於那個時代。也就是說,在古代,由於追求的知識型態不同,東、西方各有其適合的師生關係,兩者沒有好壞之別。   然而,在現今階段的臺灣校園裡,究竟應該找回中國傳統尊師重道的精神,相信老師永遠是對的,還是推行西方「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事事反思懷疑的哲學觀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關鍵就在於,現

在學校在教的是什麼類型的知識?   現代臺灣校園的傳授科目已經不再是傳統中國那些需要透過內心修行才能獲得的知識,而是改以需要思考的學科為主。當學習的東西不同時,自然就需要改變不同的學習方式。這種時候,已經不適合再用把老師當神的教育方式,而更適合以西方哲學「尋找最合理解答」為教育目標。沒有人是絕對正確的,老師跟學生在教學的對話中,一同探尋真理。學生對老師的尊重與崇拜,不再仰賴老師的身分,而是能夠說出「更合理觀點」的說服力。   這個轉變,將會締造新的師生關係,或許已經是現代社會無可避免的趨勢。而哲學的普及,更助長此一時代來臨。◆一個哲學化的社會,已經在前方醞釀著,而這一個前進的方向,或許正是

人類新文明的發展軌道,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為什麼你是獨一無二的? 范疇/《與習近平聊聊臺灣和中國》、《與中國無關-三十年後的三種臺灣》作者   ◆哲學是個追問 WHY (為什麼)和 WHY NOT (為什麼不)的腦部活動。◆換句話說,每當你問自己 「為什麼XX是這樣」,或者「為什麼XX不是那樣」的時候,你就處在哲學狀態。而從小到大天天在問自己「為什麼這樣」、「為什麼不那樣」的那種人,就是「哲學家」;別人看他/她像神經病,好像不管吃飽還是吃不飽都沒其他事幹,只會問「為什麼」和「為什麼不」。   千萬不要小看了這種能力,人和貓狗、大猩猩的最大不同,就是人有能力問「為什麼」和「為什麼不」

。倘若有一天你遇到一個像外星人的東西,要測試它究竟是比人強還是比人差,最快的辦法就是看它是不是比人更會問「為什麼」和「為什麼不」;如果它比你還差,那它一定是低等的外星人,它坐來的飛碟,一定是另外一種高等生物提供給它的。同樣的道理下,如果一個「富二代」比你還不懂得追問「為什麼」、「為什麼不」,那他將來做為一個人的成就一定比你差;只有當他的追問能力比你強的時候,你才需要擔心他與生俱來的財富(XD)。   ◆自古希臘以來,一群哲學家不斷追問為什麼這樣和為什麼不那樣,人類的知識和自我理解就這樣的累積了◆;每當某一類領域沈澱了足夠的成果之後,這個領域就脫離「哲學」,自立門戶。今天你看到的所有知識領域,

最早都來自哲學活動:對人體的知識夠了,「醫學」就出現了;對無生命的自然現象的知識夠了,就出現「物理學」;對星星的觀察夠了,就出現「天文學」;對群體生活的理解夠了,出現「社會學」;而對人的情緒、行為的探索,後來就成了「心理學」。一開始追問「為什麼 1+1=2」、「為什麼等邊三角形的三邊長度一樣」,後來發展出了數學;而追問「為什麼他說的有道理」,成就了邏輯學。你用的iPhone、電腦,也是這許許多多「為什麼」活動的成果之一。   哲學很可憐,幾千年來一直被剝衣服,一項一項的學問離它而去,自立門戶。 但是幾千年來,有一個問題一直還留在哲學身上,別的知識領域拿不走,那就是「我,為什麼是我」?換成通俗

語言,就是◆「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在哪裡?我可以往哪裡去?」◆   看到沒有?「我」。你即使和最親密的女朋友/男朋友坐在同一張桌子邊,你還是你,她/他還是他;你再了解他,也不可能跳進他的自我意識。用一個最極端的例子來說明這道理,假設有一天人類的技術可以做到「腦袋互換」,就是把你的腦袋移植到別人的身體上,別人的腦袋移植到你的身體上,你的「我意識」還是你的,你不可能進入那個「別人」的「我意識」當中。   你,或者說你的自我意識,是獨一無二的,不管你姓什麼、什麼人種、活在美國、中國、日本還是臺灣;爸媽進入不了你的自我意識,妻子丈夫也進入不了,更不用說同學同事了。是不是很奇妙?它是不是你最應該珍

惜的資產?天下最惡毒的事,就是用方法迫使別人喪失或脫離自我意識,這些方法中,最輕微的叫做洗腦,最嚴重的叫做殺人。   自我意識,就是人能夠追問「為什麼」、「為什麼不」的能力來源。在自我意識薄弱的情況下,一切所謂的高等成就都難以出現,如思想、藝術、科學、數學等等。我們現在天天掛在嘴邊的辭藻,如自由、民主、真愛、求真,都會變成沒有靈魂的高調,因為一個人若停止追問「為什麼這樣」、「為什麼不那樣」,什麼理念遲早都要變成殭屍。   ◆這本「哲學超圖解」,是一本可以「風吹哪頁看哪頁」的好書◆,但是不要把它當作一本「知識性」的書來看待;若要談「哲學知識」,大概得需要一百本這樣厚度的書才夠。圖解中涵蓋了多

數的西方哲學家,以及他們所提出的兩百多個核心概念。記住,這每一個千錘百鍊的概念,都是哲學家不斷追問「為什麼」、「為什麼不」之後才提煉、凝聚而成的,◆你不一定對每一個概念都有興趣,但只要其中有幾個對你的「我意識」造成衝擊,就值得了。◆   有點小遺憾,此書只涵蓋西方哲學史的內容,而沒介紹東方的思想成果,如印度的佛家、中國的道家,甚至沒有日本的禪家。不過,此書的另一特色,就是把許多還活著的當代思想家納入,和你我現在所看到的世界現況聯繫起來,彌補了那個小遺憾。   ◆你的自我意識是獨一無二的,希望你看這本圖解時的感受,能夠撞擊到你的自我意識。 ◆   此網站提供許多免費的哲學課程 (但你的英文

得夠好): www.openculture.com/philosophy_free_courses 隨著超連結跨越古今哲學 朱家安/《哲學哲學雞蛋糕》作者   身為推廣哲學的人,我不停嘗試各種介紹哲學的方式,圖像當然也是其中之一。我喜歡畫畫,在我的文章和哲學演講裡,也不時會出現輔助理解的視覺形象。然而,身為習慣使用圖像來介紹哲學的人,我卻從來沒想過,有人可以像田中正人這樣用如此一致又可愛的風格畫完這麼多哲學概念,他安排視覺的手法純熟,在人像、具體物件和抽象形狀之間收放自如,◆即便是自認為對哲學沒有特別興趣的人,看到這些可愛的插畫和對話,也不會介意順著稍微讀一下裡面透露的哲學點子吧!◆

  寫哲學普及書,一般來說有兩種進路,一種以「有系統的分類」讓讀者隨時了解自己閱讀的內容在整個哲學地圖裡是占據哪個位置、又承先起後於哪些概念;另外一種則將內容切成許多「細碎的小品」,擺脫背景和脈絡,讓讀者隨喜閱讀。系統的寫法和細碎的寫法各有擅場和遺憾,系統能增加理解的完整,但隨著脈絡和背景知識層層疊高的閱讀門檻,也可能讓讀者卻步;細碎帶來輕鬆的閱讀,但背景和脈絡的缺乏,也可能讓讀者無法體會哲學概念之間的關連,使得理解流於表面。系統和細碎的抉擇,我相信不限於哲學,是大部分學術普及寫作者面對的艱難抉擇。   在大分類下,本書看起來像是選了細碎的進路,把「介紹兩百一十個互相獨立的哲學概念」做為目標

,讓讀者就算不從頭看,也可以很快進入狀況。然而,◆作者田中正人也致力於把這些概念之間的關連在書裡顯示出來,讓認真的讀者有跡可循。◆因此,你在書裡可以發現許多「超連結」,它們標示相關概念的頁碼,使讀者穿越書頁,找到概念和概念之間跨越古今的關係。而作者為每個年代的哲學家們安排的年表,也很容易讓人判斷哪些學者可能曾經在同一個舞臺上對話。藉由這些規畫,田中正人讓這本書在一定程度上避開了細碎進路帶來的副作用,讓讀者在理解個別概念時,也容易比較和思索。   身為哲學入門書,我們當然不能期待本書對哲學思想提供多麼深入的說明,並且,就像其他大部分哲學書一樣,對於我們該如何解讀哲學家們的看法,不同的學者可能會

跟田中正人有不一樣的看法。但我想,只要你善加利用作者安排好的說明和「超連結」,◆從這本書裡找到一兩則感興趣的討論,並佐以其他書籍資料繼續研讀,那這本可愛的入門書,也算是完成它的任務了。◆ 超圖解,讓大腦得以更犀利而直接的理解哲學呢! 汪栢年/蘭陽女中歷史老師   一般人認為圖像是簡單且簡化的象徵,無法如文字般描述深刻的哲學真理,也無法如演說一般深刻地打動人心。但是,就演化的進程而言,成長於自然界的我們都是運用圖像來理解世間事物的。人類進入文字的世界只不過才五千年的歷史。曾幾何時,我們已經演變成唯有倚賴文字、語言的轉述才能夠理解哲理。我相信,人腦內仍有一大片待開發的部分,保留給我們很少知覺

到的圖像解析力。這種圖像理解力能夠讓我們更犀利、更直接地了解哲理—《哲學超圖解》就是一本試圖用圖像理解力來解釋哲學思潮的書籍。   藉由文字來理解哲理時,我們必須透過頭腦的轉化,將字面意義圖像化、邏輯化,方可切入哲理之中。因此,我們在閱讀一般哲學書籍時,往往要透過許多的舉例,才能夠正確地了解。相同地,語言的轉述也必須靠聽講者發揮很大的想像力,或回家之後對筆記進行加工整理,方可真正了解演講者所講的內容。   ◆《哲學超圖解》的圖像很接近所見的自然事物,其利用圖像的闡述過程可以讓頭腦很神奇地直接看到事物的流轉。◆圖像與文字相輔相成,補足了文字無法表達的具體形象,也發揮了文字的簡潔表達力。另外,

◆它利用超連結的概念,將頁碼標註在重要概念之後,讓讀者可以直接前往欲了解的章節頁面,可以使大腦、圖像、文字、哲學概念之間形成連結網絡。◆因此,以往對某一哲理的認識或許是模糊不清的,但是在新的認識網絡形成之後,大腦將會重新產生不同的概念與看法,對事物也會產生新的認知。   普羅塔哥拉斯的名言:「人是萬物的尺度」,常會被誤解成:「人是萬物的標準」,但利用書中所舉的兩個例子,則會發現普羅塔哥拉斯的實際意義比較接近:◆「人類常以自己的觀念為尺度衡量萬物」,這就是「以文字解釋哲理」與「以圖像解釋哲理」之間的差異所在。◆因此,社會上常出現許多容易產生爭議的概念,造成許多不必要的紛爭。在排除不同的文化價值

觀之後,有時候並不是哲理本身的問題,有可能是方法論的問題。若是我們能利用圖像分析對問題的本身進行更犀利的分析與了解,不僅可以增長本身的智慧,也可帶來寬容的精神,避免因誤解而產生衝突與戰爭。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莊德仁/建國中學歷史教師、臺灣師大歷史博士   為何推薦《哲學超圖解》一書?最主要的原因,本書無論是內容與編排設計,都太神奇了!實在需要對中小學都無哲學課的臺灣讀者,推薦這本好書。   ◆首先,哲學是門抽象的學問,如何具象地呈現,就是件神奇的事。◆哲學流派有其師承,各有其特色,能夠清楚地釐清同異,實透顯出作者非凡且神奇的哲學素養。哲學家的一生,長達數十年,身心經歷亦非常人所想像,

如何找出一句話,來做為一生蓋棺論定之代表,作者的洞見,當然是另一件神奇。哲學家的論述,往往長篇累牘,如何幾句話,能道出其原委又能直窺其堂奧,如此地直搗黃龍且又一語中的,讓讀者只好拍案叫絕,狂呼神奇!   作者努力費心地用簡單幾句話、幾張圖,想要讓讀者能從這簡單的圖文中,認識哲學家的深奧思想,此除了須仰賴作者對哲學家思想的融會貫通外,更展現作者深入淺出的闡述轉化功力,如此精心設計,無非希望讀者能有「一即一切」的閱讀享受。然這應該是臺灣讀者認識哲學的開始,若希望能跟歷代哲學家們對話,更精準地體認作者含英咀華的功力,讀者們實需還要有更完整的哲學素養。◆當讀者透過本書的導讀,進而拜讀哲學家的原典後,

再回來看本書時,若有「一切即一」的感動時,這自然又是件神奇的閱讀快感。◆   《哲學超圖解》一書,有著超乎一般書籍的內容與編排設計,唯介紹的哲學家,多是以西方為主,若臺灣的讀者在讀完本書後,也能出版一本《東亞哲學超圖解》或《中國哲學超圖解》等類書籍,此又是出版界的神奇大事吧! 適合年輕人的圖解學習模式,帶來更多思考與閱讀的樂趣 陳正宜/南湖高中歷史教師   第一次看到哲學超圖解的樣書時,稍微花了一些時間,才體會到編著者的用心。猶記得以前讀大學時很喜歡柯靈烏《歷史的理念》一書,書中他分析了何謂歷史哲學?並對自古希臘到中古基督教世界,一直到近代的重要歷史哲學家如笛卡兒、康德、黑格爾等人的哲

學,做出析論,他的分析與論證,雖然鞭辟入理又才華洋溢,但以現在的時空環境來看,要對十幾歲的學生談康德、黑格爾,要學生讀一些哲學經典,這真的是談何容易……   很高興看到野人文化出版的《哲學超圖解》一書,以專有名詞及概念圖解來切入,縱橫古今的介紹了七十二位哲學家,猶如哲學辭典般詳實,先以圖畫方式解說深奧難懂的哲學概念,引起同學興趣,如對書中所說的概念有共鳴、有體會,就可以進一步的往下探究,參閱相關頁面或再找書來看,◆這樣的編排,很適合時下年輕人的學習模式,也更能引領青年學子進入哲學的世界。◆   期待透過這本有創意的哲學入門書,能帶給青年學子們正確的哲學、歷史相關知識,也帶給廣大讀者們更多閱

讀與思考的樂趣。   漫畫圖解,讓中學生一看就懂哲學家腦海裡的邏輯 王偲宇/壽山高中歷史教師   哲學是「人類以自己理性的自然光輝探究萬物之最後根源或最高原理之學。」亞里斯多德曾云:「人是理性的動物。」西方哲學非常重視人的理性,認為人之所以為人,乃因人有理性。而哲學的思考方式就從「邏輯」開始,它在形上學中研究宇宙的根源及存有物的最高原則、在認識論中尋找認知的最高原則、在倫理學中探討人類道德的最高原則、在價值論中確立價值的最高原則、在專門論題中奠定各門學科的研究基礎。以上這些都屬於哲學的範疇,而在西方世界裡,大概除了神學外,沒有其他學科比哲學還要廣闊無邊、寓意深遠了。   從古希臘到當代,

出現了許多不同時期的哲學派別,這些學派必須「能成一家之言而自立門戶者,自有其獨特之見解,必有精細的論證、有完整的系統,其範疇必須涵蓋人生與宇宙的幾個重要問題」。當然,哲學範疇內的許多問題一直是眾說紛紜,同一問題各持一角度,而有許多不同的解釋,學哲學則需由其不同之角度而一一去理解,自能有較嚴密而周延的思考,例如希臘化時代的斯多噶學派與伊比鳩魯學派,就有其論理觀點的差異性。   也因此,哲學之於一般普羅大眾或中學學生而言,是較艱深難解的。不管是哲學家本身的思維概念或是不同哲學派別的主義論證,即便透過淺顯而完整的文字敘述,總無法讓中學生輕易弄懂與理解。因為,對於哲學家而言,他們在推理論證的過程中,

腦海裡會出現一幅圖像來描繪其邏輯理念的。然而一般大眾與學生較無法直接將哲學家的論理文字轉化成一幅幅的圖像,這也增添了中學生理解各個哲學家及其學派的困難,這確實是個讓人困擾的問題。如果能將這些哲學理念的文字變成清楚易懂的圖像,相信即便沒有師長引導,也能自學理解的。為此,野人文化近期出版的《哲學超圖解》一書,便是為解決以上問題而應運而生。   ◆《哲學超圖解》一書,它列舉了西洋哲學史上著名的七十二位哲學家,以及相對應的兩百一十則重要的哲學概念,並藉由超過五百幅小插圖的呈現方式,來說明與釐清各個哲學家的思想理路與重要的哲學概念。而這樣透過漫畫圖解的表現方式,可以讓中學生對於複雜難懂的西方哲學不再懼

怕◆,尤其書中所提到的泰利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芝諾、伊比鳩魯、聖奧古斯丁、培根、笛卡兒、馬克思、尼采、佛洛伊德、沙特、傅柯、西蒙‧波娃、薩依德等人,都是高中歷史課堂上在介紹西洋歷史當中會提及的重要哲學家,確實對於中學生西洋哲學的學習有非常大的助益。而且該書還具備工具書與辭典的功能,舉凡哲學家的簡歷、名言與重要思想以及哲學概念的解說、語源、出處、影響、文獻、具體實例及相反詞等,都在書中按照時序脈絡地完整呈現。它確實是一本淺顯有趣且能輕鬆了解西方哲學概念的重要入門書籍,不但能夠當做中學教師備課補充之用書,也非常值得推薦給一般普羅大眾與中學學生閱讀的課外讀物。 後記 田中正人  

 「或許我眼中看到的蘋果顏色、外形和其他人看到的並不同,只是我們一直各自抱著不同觀點相處而已」、「說不定這個世界根本就是一場夢」……   誰都可能存有類似這樣的謎題,我非常想要得知其中的答案。我的祖父很愛閱讀,老家的整面牆都充滿了法語、德語寫成,不明所以的原文書,以及經過日曬呈褐色的蠟紙包起來的哲學書。有一天,我突然覺得這些書中可能有我想找尋的答案。   確實,挑起「主觀與客觀」問題的知識巨人眾多。   笛卡兒說主觀與客觀是一致的,理由是「因為神讓它一致」;   相反的,休謨卻否定客觀世界的存在;   康德則認為人類主觀和物體本身的型態雖然不一致,但同屬人類的主觀是一致的。   黑格爾依據

所謂的辯證法,主張能夠讓主觀與客觀達到一致;   胡塞爾則相信人主觀外的世界是存在的,而試圖探尋其根據。   ……   因為想把看到這些思想感受到的驚奇視覺化,所以誕生了本書。   本書由主要涉獵哲學、思想、修養、社會科學領域的齋藤哲也監修,他對於我在詮譯時的誤解一一指正。本書能夠完成,衷心感謝齋藤的傾力協助,藉此表達對他的深切謝意。同時,也衷心感謝賜予出版機會的PRESIDENT出版社的中嶋愛。   最後,感謝閱讀本書的您,若是您能本書中有所發現或驚奇,將使我感到無限欣慰。

論刑法對於兒童少年性資訊與性活動的管制

為了解決李沁男朋友的問題,作者陳辰軒 這樣論述:

現行法下對於兒童少年取得性資訊與從事性活動採取了全面禁絕的態度,而本文基本的立場是:接收性資訊與從事性活動,是兒童及少年(尤其是青少年)所應享有的基本權利,不該被漠視,我們應該重視的是性教育(安全性行為的教育,而非守貞教育),並且打破帶有宗教色彩的純潔童年形象。現行刑法第235條的散布猥褻物品罪與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第40條之罪均應刪除,取而代之的應該是性教育;刑法第227條的與幼年人性交猥褻罪保護的則是幼年人的性自主,此性自主只的並非性自由,而是性行為不被他人代為決定的防禦權,在立法論上本罪的年齡門檻亦應與時俱進而向下修正,現行法的16歲門檻顯然已經和時代脫節。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

中處罰與未滿18歲之人性交易的行為,本文認為基於性交易的特性,此門檻高於一般性行為年齡尚屬合理,然而關於促成性交易的規定,回歸普通刑法即可,刑法規定並無處罰的漏洞,以此特別刑法加重處罰,並無犯罪預防上的意義;至於同法中處罰製造、散布兒少猥褻物品的規定,其保護法益應在於兒童少年的隱私權,而非如同釋字第617號解釋所言,是散布猥褻物品罪的特別規定,其中涉及處罰單純持有兒少色情物品並得予以輔導教育的規定,侵害了人民的思想自由,應屬違憲。

當蟑螂不再是敵人:從科學、歷史與文化,解讀演化常勝軍的生存策略

為了解決李沁男朋友的問題,作者理察‧舒懷德 這樣論述:

這隻六足小蟲總能激起多數人內心最深層的恐懼, 就算稱不上是人類的好夥伴, 但是沒有牠,人類也活不下去。   早在人類出現之前,蟑螂就已存在,最早的蟑螂化石可追溯到西元前3.25億年的石炭紀,那個時期留下的每一種昆蟲化石,都代表一個物種的滅絕,唯獨蟑螂例外。牠是地球現存最古老的昆蟲,不愧為極成功的演化設計;牠行為低調,幾乎什麼都吃,無論到哪裡都能開枝散葉。   「牠遊走於家庭和野外,被視為骯髒的異類,有可能會顛覆秩序,就像騙徒一樣。」   美洲平民會對蟑螂產生同理心,這並不令人意外。據信居家蟑螂是搭乘奴隸船,從非洲抵達美洲,跟奴隸一樣被迫在新國度尋找立足之地。牠們必須足夠機智,才能在嚴

苛的環境裡生存,因此在許多加勒比的民間故事裡,蟑螂被賦予類似騙徒的角色。   「蟑螂其實是最愛乾淨的昆蟲,絕不允許身上沾染汙垢或疾病。」   蟑螂確實會散播疾病,但很多都是假警報。科學家認為,蟑螂對人類健康造成的威脅,大概跟普通的蒼蠅差不多。對待蟑螂就跟對待蒼蠅一樣,我們可以控制牠們的數量,卻可能永遠無法讓牠們從我們的身邊消失。   「人類與蟑螂對戰,我賭蟑螂獲勝。」   時間已證明蟑螂有能力改變身體與行為,適應人類的各種攻勢。每當有效的毒藥開始被廣泛使用,無論是噴劑、膠劑或粉劑,蟑螂幾乎隨即開始培養自身的抗藥性;而且效果最好的藥劑對蟑螂造成的傷害,總是不及對人類健康造成的傷害。  

 「蟑螂是一種恩賜,牠們的祖先陪伴人類,一步步從野蠻邁向文明。」   除了清理人類留下的垃圾,蟑螂對人類還有另一項貢獻:牠們被視為神經生物學的絕佳模式動物。人類為了更了解生命,而犧牲千百萬隻蟑螂。隨著科技發展,人類也想控制牠們的行動,試圖讓背著攝影機的蟑螂進入災區、尋找生還者。   「反思蟑螂的另一個啟示是:尊重生命,即使是最低等的生物,也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蟑螂的生理結構,多是為了找尋食物、配偶,或是躲避迫害,沒有一項是用來侵略或欺負他人的。也許牠們愛好和平,與人為善,不求亮麗外表,只求做好本務,但又生命力強韌、不輕言放棄生存的權力。 各界推薦   台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 李後

晶   中山女高生物老師 蔡任圃   弘文中學生物老師 陳俊穎   昆蟲老師&暢銷作家 吳沁婕   自然生態暢銷作家 黃仕傑   台灣昆蟲館館長 柯心平   PanSci 泛科學主編 雷雅淇   PanSci 泛科學專欄作家 蔣維倫   作者講述一個大自然演化的成功故事,主角是打不倒的「小強」。如果你討厭蟑螂,可以將牠踩在腳下,但作者明確指出,牠不僅不會被打倒,還會一直笑到最後。──《科克斯書評》   作者將事實與虛構完美融合,敘述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敏銳描述與我們同床異夢的鄰居,蟑螂。──《發現》   集結了許多絕妙的蟑螂科學研究,展現蟑螂驚人怪異的本領。未來某天蟑螂的觸角蔓延至宇宙,

一點也不意外。唯有蟑螂能超越蟑螂!──陳俊穎,弘文中學生物老師   e04!我就是愛小強!一旦發現蟑螂,大部分人會驚慌失措。我也曾因為看到牠們而頭皮發麻,尤其是會飛的那種。藉由自然觀察經驗,我才慢慢認識這種不討喜的昆蟲,進而到處記錄牠們,從生態行為到文化與食材,其實蟑螂很不簡單!如果您沒辦法像我現場體驗,那就翻開這本書,跟著一篇篇精彩的故事,了解這傢伙有多厲害吧!──黃仕傑,自然生態暢銷作家,著有《鍬形蟲日記簿》   蟑螂是演化上的奇蹟,是適者生存的最佳典範。累積數億年的蟑螂智慧,值得人類這個年輕的物種好好學習。──柯心平,台灣昆蟲館館長   試圖用化石去拼湊離我們遙遠的恐龍是一種浪漫,

而蟑螂這個每天與我們緊密相伴的生物,不只曾經和恐龍共存,還是比恐龍早一億五千萬年就出現在地球的大前輩。小強,是你我最熟悉的「陌生螂」;很多事太近反而看不清,而看完本書之後,我願意去欣賞,如此精巧像設計般,將生存一事極致呈現的生物,牠無與倫比的美麗。──雷雅淇,PanSci 泛科學主編   「如果可以……最好全身上下都有被碰觸的感覺……」蟑螂也怕寂寞嗎?翻閱本書,那細小油亮的昆蟲彷彿有了人性,牠一樣畏懼孤單、追求愛情、盡情生活。充滿畫面和情感的影像,一幕幕地隨著想像力奔放而出。當然,想像力有時候也會跑出不太愉快的一面,「如果沒有蓋上鍋蓋……蟑螂會從天花板風扇的葉片掉進食物裡。」畢竟,這是蟑螂人

生啊~──蔣維倫,PanSci 泛科學專欄作家   每一次和蟑螂的近距離相處與接觸,看著小巧玲瓏的軀體,在手指間綻放生命的躍動,讓我一次又一次、重新發現萬物錯綜複雜的迷人之處。──張書維,中山女高學生   蟑螂,打不死的小強。神奇的動物,在地球活了三億年,歷經冰河時期種種劫難,存活至今。研究牠不死的傳奇、挖掘牠生存的祕密,就是我們蟑螂班神聖的使命!──藍愷嬿,中山女高學生   蟑螂課真的很有趣,因為有好玩的實驗。雖然做實驗時會遇到困難,但就是因為要想辦法突破困難,讓這個課更加有趣;我覺得解決困難是這堂課中最難忘的部分。──徐詩涵,中山女高學生   蟑螂的課程讓我們能在現有的課程之外,更

貼近科學家的例行工作,動手實驗的收獲不僅限於學術上,更屬人格的培養,要有耐心及細心才能完成實驗。──戴心妤,中山女高學生 作者簡介 理察‧舒懷德Richard Schweid   記者暨紀錄片導演,月刊《Barcelona Metropolitan》英文版的共同創辦人,擁有14年的資深編輯經驗;他參與製作的紀錄片《Balseros》獲得2003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   著有《尋找長生不老》(Searching for Immortality)、《鰻》(Eel)、《辣椒》(Hot peppers)和《章魚》(Octopus)等書。 譯者簡介 駱香潔   清華大學外語系,輔仁大

學翻譯研究所。   專事中英翻譯,譯作包括《技藝中的生活練習:一個木工學徒的修業之旅》(行路)、《用科學打開腦中的頓悟密碼》(商周)、《今天,我比昨天勇敢一點點》(橡實)、《深刻入骨》(聯合文學)、《死過一次才學會愛》(橡實)、《德蘭修女:來作我的光》(心靈工坊)、《夜幕低垂》(合譯,天下文化)等等,並為《How It Works知識大圖解》雜誌與《BBC知識》國際中文版雜誌合作譯者。 推薦序 ● 打死不退的小強 李後晶 推薦序 ● 當蟑螂 不是敵人 蔡任圃 各界推薦 作者序 第一章 ● 拯救世上萬物 Saving All Sentient Beings 第二章 ● 黑道

The Mob 第三章 ● 紅燈區 La Zona 第四章 ● 飢餓 Hambre 第五章 ● 子彈不長眼 A Bullet Don’t Have Nobody’s Name on It 第六章 ● 戰爭 War 第七章 ● 共存 Coexistence 致謝 參考書目 作者序   我在1999年動筆寫這本書的時候,常被人問道,為什麼要花時間寫這麼噁心的東西?   第一個原因當然是單純的想望,我想了解這種無所不在的昆蟲,以及牠們的演化史,但這不是唯一的原因。另一個原因是,人類不會特別記起大部分平凡的日常生活,某天、某星期,甚至是某個月,可是多數人會永遠記得自己和蟑螂邂逅的那一刻。自詡

「文明」的人類,由於對蟑螂發自內心的厭惡,因此只要看見蟑螂,多半都會深深烙印在腦海;也就是說,幾乎每個人都有精采、卻又毛骨悚然的蟑螂故事可以分享。   我對蟑螂感興趣還有一個原因:人類和蟑螂已並肩走過了漫漫長路。早在人類出現之前,蟑螂就已存在;我們跟蟑螂從未分開。就算有天人類從地球上消失,蟑螂也不太可能跟著一起滅絕,至少不會立刻滅絕。蟑螂比我們強韌,生理構造的設計也更適合生存。   最後一個原因是,蟑螂永遠不會退流行。書通常都有所謂的保鮮期,許多話題的壽命短暫,幾十年內就會大幅變換;讀者的口味也會改變,話題因此失去吸引力;還有一種情況是,新的發現讓既有想法和著作變得過時。但以上各種情況都不

會發生在蟑螂身上。今日與蟑螂有關的事,很可能到了明天、明年或下一個千禧年都差不多,與最古老的人類遺骸相比,蟑螂存在地球的時間是人類的10倍;牠們在這350萬年之間,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在本書中關於蟑螂的描述方式不一定永遠不變,但是蟑螂低調的行為,而且幾乎什麼都能吃下肚,光憑這兩個了不起的生存策略,就讓牠們不太可能消失或大幅更動,至少不會那麼快;也許偶爾會出現微小的基因突變,但演化上的基本結構永遠都是一樣的。   不過在我寫書的這20年來,我的人生改變了、銀行存款變多,但是膝蓋越來越衰弱,我已不是當時的我了。那些曾造訪過、或被蟑螂肆虐的地方也不再相同;書裡出現的場景,現今已不同於下筆為文的那時

。不過整體而言,現在的世界差別不大,某些地方迎接和平,另個地方卻爆發戰爭。   由於書中提及的一些情況已改變,特此說明:美國富樂公司(H. B. Fuller)已在拉丁美洲市場停售具成癮性的鞋用黏膠(對其成分甲苯上癮的街童,不難找到其他黏膠繼續大吸特吸);紐約市房屋管理局在公共住宅使用誘餌膠的比例大於殺蟑噴劑;2013年環保署更加嚴格規範殺蟲劑對人體的影響測試;優秀的蟑螂研究者路易斯‧羅瑟(Louis Roth)於2003年辭世。遺憾的是,有些情況依舊:墨西哥華瑞茲城的女性死亡率仍居高不下;西撒哈拉尚未簽署永久和平協定;蟑螂排泄物引發的兒童氣喘比例持續上升。   關於蟑螂的研究從未停滯:北

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等機構,以遠端控制蟑螂行為的研究,幫助地震倖存者。一種稱為日本蜚蠊(Periplaneta japonica)的強悍蟑螂,原本只出現在東亞,但牠們2013年搭便車抵達曼哈頓,現在正安頓在空中鐵道公園附近。此外,科學家也持續以蟑螂為實驗對象研究各種現象,舉凡一天中哪些時段最適宜學習(范德比大學)一直到DNA圖譜(洛克菲勒大學的全國蟑螂計畫,邀請公民科學家幫忙收集2004年到2012年的資料)。資深研究員馬克‧斯托克(Mark Stoekle)審閱後者的初步結果,認為「這是了解蟑螂社會的窗口,且蟑螂社會與人類社會非常相似。」   相較之下人類跟蟑螂之間的變化就顯得微不足道了。隨著

人類殺蟑武器的研究持續獲得資助,更高超的殺蟑方法也不斷問世。不過,蟑螂在突變後就會產生新的抗藥性,新的殺蟑方法往往在幾年內便失去效用。人類與蟑螂之間緊張的共存關係早已持續數萬年,從未因頻繁的小衝突而趨緩。   然而對一些地方來說,花錢研究蟑螂的大小事簡直不可思議,因為他們的錢僅能(甚至不足以)餬口維生,也因此不得不與蟑螂一起生活。已開發國家的民眾有足夠預算採買殺蟑武器,他們經常使用經濟實惠的殺蟲劑或是除蟲粉。不過,專業除蟲人士幾乎只用誘餌膠,雖然價格稍貴,但對人類較無害,效能也比較好。   儘管殺蟑方法日新月異,但是人類在這場戰役中並未佔上風。每當人類研發出更有效的殺蟑方法時,蟑螂通常也會

以快速突變來對付新藥的毒性。例如本來有種葡萄糖可以引誘蟑螂吃下毒餌,但在佛羅里達州有個品系的德國蟑螂,五年內就對這種葡萄糖產生厭惡感。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也在另一種蟑螂身上發現一個突變基因,能讓牠對除蟲菊精類(pyrethroids)的殺蟲劑產生「全方位抵抗力」。2013年10月的《經濟昆蟲學》期刊(Journal of Economic Entomology)就指出,許多從野外採集到的德國蟑螂都已具有多重抗藥性,包括氯化烴(chlorinated hydrocarbons)、有機磷(organophosphates)、胺基甲酸鹽類(carbamates)、除蟲菊精類、苯吡唑類(pheny

lpyrazoles)與噁二嗪(oxadiazines),此研究的作者推斷:「殺蟲劑的抗藥性已成為害蟲防治業的一大難題。」   蟑螂能夠快速突變並對抗各類殺蟲劑,這已經很煩人了,偏偏人類用來殺蟑的武器,對自身造成的傷害甚至超越蟑螂。例如,最近有研究證實,如果讓第三孕期的孕婦接觸除蟲菊精類殺蟲劑的某些成分,可能會導致嬰兒出生後心理發展遲緩。其他類型的殺蟑劑也沒有比較安全:有機磷與N—胺基甲酸甲酯(N-methyl carbamates)可能傷害兒童的神經系統。畢竟無論哪一種殺蟲劑,目的都是阻斷蟑螂的神經系統,使其維生器官失去功能。能對這種強悍生物造成傷害的東西,絕對是少碰為妙。   儘管現在

有殺蟑噴劑、誘餌膠、水蒸式殺蟲劑與毒餌,但我們的滅蟑技術並未大幅超越前人。例如數千年前祈求庫努牡神幫忙對抗蟑螂的古埃及人,或是1624年被蟑螂圍困的約翰‧史密斯(John Smith),他在維吉尼亞殖民地寫下:「有一種印地安甲蟲,西班牙人稱之為caca-roche,牠們會爬進箱子裡啃食箱子,留下難聞的糞便。」   今日,人類被蟑螂夾攻的場景不輸當年,然而這僅是人蟲大戰的一部分,自人類出現在地球上以來,戰役從未止歇。在20世紀銳減的床蝨(Cimex lectularius L.),近20年來又在西方世界重振旗鼓,再度佔據人類的床墊,而且貧富不拘,從五星級飯店到遊民收容所,只要有人躺下的地方就有

床蝨。這可能與兩個因素有關:旅行的人變多,以及牠們對殺蟲劑的抗藥性變強。這起反撲,彷彿是為了證明,人類一時的勝利只是過眼雲煙。   相較之下蟑螂顯得稍微親切,雖然蟑螂不反對啃咬人肉,但是牠們不會像床蝨那樣吸食人血。更討厭的是,床蝨等待食物的耐心勝於蟑螂,床蝨可以不吃不喝長達數月,等待人類自動獻上溫熱鮮血。一旦被床蝨叮咬,會癢得讓人抓狂,但是跟蚊子散播的致命疾病或是發燒相比,發癢似乎不值一提。從昆蟲對人類身心健康的威脅看來,人類大概會持續向昆蟲宣戰,直到其中一方從地球消失為止。幾乎不用懷疑的是,最後的贏家不會是人類。   儘管我們把蟑螂視為勁敵,卻能從牠身上學到很多東西。比如說,研究蟑螂構造

大幅提昇了人類對自己的認識。實驗室裡,無數隻美洲蟑螂遭到肢解,只為讓研究人員藉此更加了解人類的生理功能與神經系統。蟑螂的構造雖然簡單,卻擁有超高效率,在在啟發了科學家。蟑螂跟人類看似天差地遠,但卻能帶來許多可應用於人類的發現。貝爾塔‧沙瑞(Berta Scharrer)是神經內分泌學的創立者之一,亦曾獲諾貝爾獎提名,她就是用蟑螂做實驗。她曾寫下:「這種動物生性節約,生命力旺盛,在實驗室裡奮力求生,對空間的要求很低。」   蟑螂對人類的啟發不僅限於神經學與生物學,不只是我們將其肢解、尋索生命構造時的發現,蟑螂也教我們保持謙卑,牠們不斷點醒我們,人類無力抵抗微小生物。雖然我們有能力「濫用」智慧,

想出「越來越可怕」的方式廝殺,但人類的力量絕對有限,畢竟一隻蟑螂就能嚇倒我們、一隻床蝨就能折磨我們、一隻蚊子就能殺死我們。   蟑螂時時提醒我們,在平凡生活的邊陲角落,存在著另一個世界,那個陰暗空間的規則與人類世界大相逕庭。蟑螂以動物本能、靈敏反射及狹小空間建構的現實,與截然不同的人類生活相互交織:水槽下、冰箱後、水管內,甚至是在踢腳板與牆壁的夾層。潛伏的蟑螂也代表每個人藏在外表之下,不願呈現的卑劣思想與感受。我們都知道,如果否定它們的存在、壓抑這些黑暗的欲望,下場可能會很悲慘……同理,視而不見也無法消滅蟑螂。   正因如此,我們應該多多關心這群長伴身旁的伙伴,仔細觀察蟑螂能讓我們看見一個

令人著迷的世界;這個世界看似貼近,卻又如此遙遠。希望這本書能繼續發揮類似百科全書的功能,並落實我寫這本書的主要目標:為讀者呈現驚奇又美妙的蟑螂世界。 理察‧舒懷德 巴塞隆納,2014 第二章‧黑道 (節錄) 根據牛津英語詞典,第一個使用「cockroach」的人是約翰‧史密斯船長,也就是寶嘉康蒂的男朋友。1624年他在《百慕達群島通史》(THEGENERALLHISTORIEOFTHEBERMUDAS)一書中寫了關於蟑螂的事:「有一種印地安甲蟲,西班牙人稱之為caca-roche,牠們會爬進箱子裡啃食箱子,留下難聞的糞便……」寶嘉康蒂似乎誤以為他是正人君子,直到史密斯的這本書後來被指

出,有一大半抄襲奈森尼爾‧巴特勒(NathanielButler)。巴特勒於1619年被指派為百慕達的總督後,便對島上的動物做詳實又豐富的紀錄,並集結成冊。內容包括「……蚊子跟蒼蠅四處飛舞,還有一種印地安甲蟲,牠的西班牙名字叫caca-roche,會爬進櫃子跟箱子裡,碰到什麼就吃什麼,並且留下糞便……」(caca在西班牙語裡是「糞便」的意思,所以才會叫caca-roche)。 雖然蟑螂是現存最古老的昆蟲,但是「cockroach」這個英語單字卻相對年輕。希臘人叫牠們「blats」,而羅馬人因為牠們避光的習性,叫牠們「lucifuga」。蟑螂在舊世界相當普遍,東方蜚蠊是中世紀英格蘭常見的居家害蟲

。但是一直到探險家開始遊歷其他大陸之後,才開始使用「cockroach」,而且似乎專門用來稱呼搭乘探險家的順風船,從非洲、亞洲和新世界來到英格蘭的蟑螂,而不是英格蘭人早已熟悉的黑色甲蟲、臭蛾或蜚蠊。1500年代中期,蟑螂出現在西班牙劇作家洛培‧迪魯埃達(LopedeRueda)的作品裡:「cucarachadesotano」指地下室裡的蟑螂,帶有侮辱人的意思。約莫同一時期,德語和荷蘭語裡出現「kaderlak」;克里奧爾(Creole)法語裡則是「canquerlin」(法語稱東方蜚蠊為「cafard」,還有俚語「J’ailecafard」,意思是我有點難過,或是我感到憂鬱)。 除了用來形容昆

蟲,「蟑螂」也帶有其他含意。罵別人是蟑螂,可表達深刻的憎惡,造成強烈的精神衝擊;黑手黨教父高蒂曾說告密者是蟑螂,就是這個意思。觀察大眾媒體使用「蟑螂」的時機,可發現無論是明喻或隱喻、無論文化差異有多明顯,說一個人是蟑螂,就等於徹底蔑視此人、否定他的存在價值,並且帶有想要消滅他的意圖。

高職生依附風格、社會支持對分手因應之影響

為了解決李沁男朋友的問題,作者黃心怡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在了解高職生的依附風格、社會支持與分手因應之情形,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高職生在依附風格、社會支持與分手因應的差異,再者探討依附風格、社會支持與分手因應的差異或相關,最後分析依附風格及社會支持對分手因應的預測作用。本研究以台中、彰化及南投地區410位具分手經驗的高職生為研究對象,採立意取樣。評量工具包括基本資料表、人際依附風格量表、社會支持量表、分手因應量表。將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本研究結果發現:(一)不同性別高職生的依附風格沒有顯著差異;女生知覺同儕支持顯著高於男生;男生在問題解決、逃避與宣洩之分手

因應顯著高於女生。(二)不同年級的高職生在依附風格、社會支持上沒有顯著差異;在分手因應上,一年級在逃避與宣洩、報復與傷害的部分顯著高於二、三年級。(三)交往時間長短與分手因應無顯著相關。(四)安全型依附者知覺社會支持顯著高於焦慮型與逃避型,焦慮型依附者顯著高於逃避型。(五)焦慮型、逃避型依附者在逃避與宣洩的分手因應顯著高於安全型;安全型依附者在正向思考的分手因應顯著高於焦慮型。(六)社會支持與問題解決、正向思考的分手因應有顯著正相關,與逃避與宣洩、報復與傷害有顯著負相關。(七)焦慮型依附風格與安全型依附風格的比較,對逃避與宣洩、正向思考的分手因應具有顯著預測作用;社會支持對分手因應具有顯著預測

作用。本研究最後根據文獻分析與研究發現,對高職生之教育及輔導提供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