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吸頂燈安裝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東亞吸頂燈安裝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RichardRhodes寫的 能源,迫在眉睫的抉擇:為人類文明史續命,抑或摧毀人類文明的一場賭注 和法蘭西絲.拉爾森的 一顆頭顱的歷史:從戰場到博物館,從劊子手到外科醫師,探索人類對頭顱的恐懼與迷戀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格致文化 和馬可孛羅所出版 。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所 林宜弘所指導 周俊仰的 光學設計軟體輔助室內照明設計之研究 (2011),提出東亞吸頂燈安裝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DIA Lux、眩光、安定器、演色性。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東亞吸頂燈安裝,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能源,迫在眉睫的抉擇:為人類文明史續命,抑或摧毀人類文明的一場賭注

為了解決東亞吸頂燈安裝的問題,作者RichardRhodes 這樣論述:

普立茲獎得主最新力作! 美國Amazon暢銷書No. 1!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各大媒體一致讚揚   核災威脅與空汙危機,兩難卻得當機立斷!   能源的決策,台灣人民該如何抉擇?   在幾乎被遺忘的歷史知識當中,   你將可發掘出人類未來之路的線索……   ★對能源的追求,造就致命的隱形殺手   二十世紀以來,工業迅速發展,讓加州深受空汙問題困擾。嚴重的霧霾,使呼吸道疾病大爆發,一九五○年代,曾在兩天內奪去四百多條人命,一年超過七萬人逃離洛杉磯。為解決日益嚴重的霧霾問題,憂心忡忡的官員們找上任教於加州理工學院的化學家艾瑞•哈根史密特,請他展開研究。   哈根史密特原先的研

究主題是精油的萃取與合成,他清掉堆滿實驗室的鳳梨,打開窗戶,引進幾千立方呎的霧霾空氣,透過液態氮冷卻,凝聚出幾滴褐色、惡臭的黏膠。他發現黏膠的化學成分,來自汽車廢氣與附近煉油廠的排放物。這種新玩意受到陽光催化後,會使空氣變成黑褐色。   石油公司的化學家嘲笑哈根史密特的分析,並宣稱根本沒發現這種化學反應,這激起了固執的哈根史密特的憤怒。他於是利用分析鳳梨的設備,解析出危害空氣的種種成分,並用舊輪胎的脆化證明了霧霾中含有過量的臭氧。加州政府就此介入,這才展開了淨化洛杉磯的過程。   ★「能源轉型」遙遙無期,為什麼?   採用新的能源來源為何如此緩慢?長年任職於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IIAS

A)的義大利物理學家切薩雷•馬凱提(Cesare Marchetti)提出他的見解:社會是個學習系統。它以文化擴散運作──觀念從一個人散播到其他人──很像傳染病。發明新科技只是開始。亨利•福特的T型車需要加油站。加油站需要汽油,汽油來自石油,石油必須去找,煉油廠必須處理,管線必須把油送到煉油廠,把汽油送到車輛集中的各大城市。人們必須放棄騎馬或搭馬車去買汽車,學習開車──以此類推。當拉鍊開始取代鈕扣,有些人抗拒改變,因為他們認為拉鍊是罪惡:它們讓脫衣服變容易。   煤炭對伊莉莎白時代的許多人而言,是魔鬼的排泄物,如同現在核能給許多反對者的印象。而化石燃料公司對於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一概不喜:這兩者

會競爭市場空間,傷害到他們的利益。如同美國人生活中的許多事,能源來源已經被政治化,在這樣的局勢下,我們恐難以拯救地球。   ★核能,還是綠能?這是個問題   二十一世紀的大挑戰將是抑制全球暖化,並為數量增加的世界人口,提供足以共存共榮的能源。   人們對於核能的擔憂其來有自,這片陰影從二戰以後就開始蔓延。即便樂觀幽默如物理學家理查•費曼,都曾因核能可能帶來的危害而陷入憂鬱。而在歷經三哩島、車諾比、福島等三起核災之後,全球核能發展的腳步,已在二○一七年開始放緩。   另一方面,儘管再生能源在全球發電總量逐漸增加,但占比始終甚微。在大多數國家的電力組合中,太陽能仍相對微小,即使一向最熱心接納

這項科技的歐洲,太陽能平均只提供電力需求的百分之四。二○一六年時,總安裝的風電產能也遠低於世界總電力的百分之一。   「產能因素」(實際能發電的時間長短)是所有間歇性能源來源的共通問題。陽光未必隨時有,風未必不停吹,也不一定保證終年有水來推動水壩的渦輪機。   ★能源,決定未來世界霸權的關鍵   繁榮的西方國家如果下定決心,或許勉強負擔得起用可再生能源來生產所有動力;然而絕大多數國家沒有這種選項。但是,核能會是人類在全球暖化下的唯一對策嗎?不,它也不是,就像我們無法光靠可再生能源系統一樣。核能在歐洲和美國強大的政治抗拒下,其實腳步不穩。歐美地區大幅補貼可再生能源,也嚴格規範核能的使用。於此

同時,新興的核能電廠多設立在東亞與南亞,尤其是印度、中國、日本與南韓。   其實,每種能源系統都有它的優缺點,綜覽四百年來的能源發展史,你會驚覺:人類的倖存或死亡,強權的崛起與消殞,都與能源挑戰密不可分。普立茲獎得主理查•羅德斯,將在本書中透過難忘的角色卡司,說明人類是如何憑藉才智、毅力甚至道德勇氣,一次次走過看似難如登天的「能源轉型」,並以其獨樹一格的觀點,告訴我們:那些歷史上幾乎被遺忘的知識,或許,能為我們指出未來的道路! 本書特色   ★普立茲獎得主理查•羅德斯最新力作!出版以來長踞美國Amazon書店能源類暢銷榜前三名。   ★收錄十六世紀到二十二世紀,能源發展歷程與最新未來預測

,讓你看清未來能源的可能走向。   ★排除政治角力與商業利益的蒙蔽,帶領你回歸人文本質,重新思考攸關人類命運的能源議題。 名人推薦   周桂田/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所長、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房慧真/作家、記者   楊士範/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暨內容長   葉宗洸/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兼原子科學技術發展中心主任   雷雅淇/PanSci泛科學 總編輯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蕭宇辰/「臺灣吧Taiwan Bar」共同創辦人、「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共同創辦人   (依姓氏筆劃排序) 媒體讚譽   「在這部研究

嚴謹的作品裡,羅德斯呈獻四個世紀以來的能源發展與運用,並透過歷史中常被低估的工程師、科學家與發明家,將其魅力展露無遺。」──《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他為人類為求達成自身目的而扭曲自然世界的四百年來、無論好壞的探索歷程,提供了一個引人入勝的詮釋。……羅德斯先生再次推出了傑出之作。」──《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不論在人類或環境方面,羅德斯毫未遮掩進步所帶來的缺點。……是一部充滿才智與進步、寫作優美、富啟發性的史詩,是普遍讀者的理想選擇。」──《書單》(Booklist)   「羅德斯令人炫目的《能源,迫在眉睫的抉擇》

,講述一段關於人類的需求與好奇、創新與傲慢的故事,極富可讀性……對每一個關注人類對未來世界之衝擊的人來說,是必讀的優秀作品。」——《書頁》(Bookpage)   「《能源,迫在眉睫的抉擇》是歷史作品,也是滿懷熱忱寫下的道德故事。……羅德斯批判性地回顧能源科技的過去,企求有助於其未來的發展,這樣的期盼令人振奮。」──《科學》(Science)   「普立茲獎得主、歷史學家暨作家理查•羅德斯,再次擔負起糾纏不清的科技運用議題,使複雜的問題變得平易近人。」──《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羅德斯出色地呈現出蒸汽機與原子爐的內部運作,而他生動的敘事,將讀者帶進驚心動魄

的旅程……他的迷人故事將令科技工作者欣喜,尤其吸引發明家與發現者。」──《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光學設計軟體輔助室內照明設計之研究

為了解決東亞吸頂燈安裝的問題,作者周俊仰 這樣論述:

本論文研究內容分為兩部分,首先要先了解的是選用的省電燈具,且利用有效的照明設計方法及控制系統,均可避免浪費能源,如能定期做好燈具的維護,才能保持舒適的照明環境,並利用DIA Lux光學設計軟體,模擬實際辦公大樓的照明狀況,其分析設計研究流程如下:(1)設定燈具種類、(2)設定各燈具於各樓層實際之照明擺放的位置、(3)設定辦公桌椅於實際擺放位置、(4)設定辦公桌、地板與天花板之材料系數、(5)進行光學模擬優化設計,並評估其光學品質以確定是否達成設計目標。本論文第二部分是針對辦公大樓提出分析與改善,分別對目前的照明燈具進行實際的檢測,以評估其是否有達到節能效果;非節能效果燈具會影響到經濟面與能源

效益的高低,而節能燈具會因為低眩光燈具的選用與安裝、高效率不閃爍電子安定器的選用、開關迴路的設計、日光的採光設計及自動調光控制等等,均攸關整體照明的品質。所以從結合電子安定與光源體的高效能照明設備,提高發光效率及光源的使用壽命,並朝高演色性的光源發展;整體空間配光改進燈具的設計,兼顧配光與眩光防制的優良辦公室照明設備已是世界照明工程主流;而燈光控制、天然採光與節能觀念的配合則已進入建築設計;經由上述幾點印證在節能是相當重要的,來提高辦公室的工作效能。

一顆頭顱的歷史:從戰場到博物館,從劊子手到外科醫師,探索人類對頭顱的恐懼與迷戀

為了解決東亞吸頂燈安裝的問題,作者法蘭西絲.拉爾森 這樣論述:

驚訝勝過驚悚,知識多過恐懼 從「頭」開始,解開陰森詭異又引人入勝的文明黑歷史   獵頭?斬首?是個離我們很遙遠的名詞?   獵頭?斬首?這聽起來似乎是某個遙遠的野蠻民族,又或者某個極端組織所犯下的「暴行」,但你我可能不知道 「獵頭」或「斬首」是人類文明中常見的行為,收集頭顱所引發的道德性爭議也是歷久不衰的命題。若以台灣的原住民為例,直到上個世紀的三○年代為止,「出 草」仍是台灣原住民慣有的文化習俗。   在你我的認知中,什麼是「野蠻」?什麼是「文明」?   近現代的歐洲人到海外收集其他人種的頭顱,代表學者的研究精神,是「文明」的象徵;「落後」、「未開化」的亞、非、美洲人群基於文化習俗

獵取頭顱就是「野蠻」的行為?同種行為卻有兩種解釋,本書將為你說分明。   人類收集頭顱或展示頭顱代表的象徵意涵為何?背後的文化底蘊又是什麼?   本書作者法蘭西絲.拉爾森將利用博物館、戰場、刑場、藝術家工作室、墓地、解剖室中的「頭顱」,帶出各種人文議題:內含人類學、歷史學、倫理學、藝術、宗 教、醫學等方面,發人深省。同時,作者也透過細膩幽微的筆觸,描述駭人卻又迷人的頭顱群像,帶你一窺人類文明中最幽暗晦澀的一面,還原歷史的真相。 好評推薦   ★2014年《星期日泰晤士報》、《旁觀者》雜誌「年度好書」評選   ★亞馬遜書店4.1顆星評價   ★作家張國立、《介入的旁觀者》作者阿潑 專文推

薦   ★醫療人類學專家日宏煜、音樂人何穎怡、《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作者宋世祥、《大人的日本史》作者涂豐恩、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蔣竹山(依姓名排列) 深度推薦   「本書的主題是被切斷的人頭。人類的歷史中充滿這種東西。『獵頭』一詞讓人聯想到那些遠離文明、奇異而危險的異國世界,但事實是,人頭在長久的歲月中一直在所謂的文明世界中被大肆展示。……」──法蘭西絲.拉爾森   「《一顆顱的歷史》講述各種各樣的人頭,與它們背後的文化演變,以認真的考證揭開人類不敢碰觸的陰暗,讀起來驚訝勝過驚悚,知識多過恐懼。接下來,看看更多的人頭……。」──張國立/作家   「頭顱雖然很恐怖,但正視它,面對它在我們心理

激起的情緒,或許才是檢視人性疆界的所在。為了認識而擁抱,會讓自己更具知識的力量,更無懼。」──阿潑/作家 作者簡介 法蘭西絲.拉爾森(Frances Larson)   2004年取得英國牛津大學人類學博士學位,目前在牛津生活與工作。她的著作包括亨利.威爾康(Henry Wellcome)的傳記《無窮無盡的事物》(An Infinity of Things),該書入圍醫學記者協會(MJA)圖書獎,並分別被《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及《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評選為年度好書、2009年年度最佳書籍。拉爾森也與同儕合著《解讀大千事物》(Knowing T

hings)一書,探討皮特.里佛斯考古人類博物館(Pitt Rivers Museum)的歷史。 譯者簡介 徐麗松   台大外文系畢業,世紀交替之際旅居法國多年,陸續於巴黎第七大學、里昂第二大學及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修讀語言學及跨文化研究,並在法國及台灣從事英文、法文翻譯及跨界合作工作。譯有《騎乘鐵公雞:搭火車橫越中國》、《饞:貪吃的歷史》、《沒有地圖的旅行》等書。 推薦序:關公人頭的幾重意義(張國立) 推薦序:從一顆頭顱看世界(阿潑) 序幕:克倫威爾的頭 前言:令人難以抗拒的頭顱 第一章:乾製首級 第二章:戰利品首級 第三章:人頭落地 第四章:畫框裡的頭顱 第五章:力

量強大的頭顱 第六章:骷顱頭 第七章:解剖頭顱 第八章:有生命的頭顱 結語:別人的頭 誌謝 插圖提供來源 資料來源 推薦序 關公人頭的幾重意義 作家 張國立      中國歷史上最珍貴的人頭是關羽,關聖帝君的。他的人頭述說出不僅三國時代慘烈的攻伐,也包括險詐的人心、溫暖的友情、政治的現實。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的年底,寒風雪雨中,蜀漢五虎上將之首、漢獻帝冊封的漢壽亭侯,在距離今天湖北襄陽不遠的臨沮,被東吳大將潘璋斬殺,隨後割下人頭,孫權派專人送給曹操。      首級並未如以往那般傳閱眾軍,也未掛在城門示眾,曹操將關羽的人頭「以諸侯禮葬其屍骸」。      當然,孫權送去

的是頭顱,曹操葬的「屍骸」指的便只是人頭了。      先說繫在人頭上的友情:      建安五年曹操打敗劉備,劉軍四散逃逸,劉備投靠河北袁紹,關羽則被活捉,曹操愛惜人才,封他為偏將軍,關羽也不負所望,一戰刺袁紹大將顏良於萬軍之中,《三國志》裡這麼寫:      「斬其首還」。      殺死顏良後,割下顏良的腦袋,關羽才帶人頭回曹操營,證明他的能力。      不過曹操始終覺得關羽心不在曹營,派大將張遼去探口風。張遼原是呂布的部將,劉備一度和呂布結盟,關羽便在那個時候認識張遼,結為好友。當張遼奉命拜會關羽時,老關明白講,他不忘與劉備間的感情,只要知道劉備在哪裡,必然趕去追隨。      這話

讓張遼一時不知該怎麼向曹操回報,萬一曹操不高興,宰了關羽,張遼豈不是對不起好友?《三國志》引述《傅子》一書裡的張遼說法:      「公(曹操),君父也;羽(關羽),兄弟耳。」      說明張遼內心的掙扎,最後仍不得不將關羽的話如實向曹操報告。按理說曹操該當即殺了關羽或至少判個二十年涉嫌謀叛的有期徒刑,但反而重金賞賜關羽,希望能打動關二爺的鐵石心腸。黃金攻勢無效,等關羽知道劉備的下落,逃出曹營時,曹操也沒派兵去追殺,他說:      「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關羽果然各為其主,建安二十四年率兵攻打樊城,斬曹操大將龐德,活捉于禁,曹操被嚇得要從許昌遷都,司馬懿和蔣濟勸阻,說孫權對關羽

的勝利一定不高興,不如派人勸孫權攻擊關羽的後方。果然孫權怕關羽勢大,派兵抄了關羽的大本營,潘璋斬殺關羽。      司馬懿與蔣濟利用人心的險惡,假孫權之手殺關羽。      孫權割下關羽人頭送去許昌,表示歸順。曹操沒有報復性的示眾或剁屍,以厚禮埋葬關羽的人頭,似乎說明儘管關羽對劉備義薄雲天,曹操對關羽,也夠義氣。與孫權兩相比較,孫權實在有點……下品。      一一四一年,另一名被後世尊為武聖的岳飛,在宋高宗以「坐觀勝負,逗留不進」的叛逆罪判死刑。一般的說法,岳飛被毒死,或者死後再砍下腦袋,不過既然皇帝已明令下詔賜死,以宋高宗痛恨岳飛的情緒來看,非得割了頭示眾,表明決心不可。      回頭看

公元前二○二年,西楚霸王項羽被追殺到烏江邊,前無退路,後有追兵,他見漢軍中有一個將領是他以前的部下,乃灑脫地說,我的人頭送你去請功領賞吧。      人頭是有價值的,那個時代沒DNA,非得用人頭證明某人的確死了。      公元十七年,綠林軍攻入新王朝的首都長安,王莽於混亂中被商人刺死,割下的人頭,據說塗了漆防止腐敗,送各地傳閱。而六一八年隋煬帝面對天下的亂局已無能為力,對著鏡子說:      「好頭頸,誰來砍之。」      人頭更是種儀式,王朝更替、英雄氣盡、天日照你不照我,盡在數不盡的人頭裡。      十七世紀初,巴洛克派大畫家卡拉瓦喬畫的《莎樂美與施洗者約翰的頭顱》最令人印象深刻。《

聖經》故事裡,莎樂美的母親先後嫁給一對堂兄弟,施洗者約翰公開指責這麼亂嫁,不合乎倫理。某次莎樂美在繼父面前表演,經母親的慫恿,要繼父拿約翰頭顱做為給她的獎賞,就這麼約翰不明不白地被殺。      畫裡四個人物,劊子舉著約翰的人頭,莎樂美撇開臉但雙手拿盤子接過人頭,背後則是側臉的指使者莎樂美母親。      畫裡的人頭閉眼呈睡眠狀態,算得上安詳,不像少年大衛割下巨人歌利亞的人頭那麼血腥。      人頭還是擇善固執,進而堅持理想的象徵。      《一顆頭顱的歷史》講述各種各樣的人頭,與它們背後的文化演變,以認真的考證揭開人類不敢碰觸的陰暗,讀起來驚訝勝過驚悚,知識多過恐懼。接下來,看看更多的人

頭…… 從一顆頭顱看世界 作家 阿潑      儘管近年來台灣本土出版內容趨向多元,但有一種題材的耕耘卻是遠遠不及西方,即是「微物史」,英文為Tangible Things。這類被歸類為「微物史觀」的書寫,是以一具體的物事或人物為主軸,上天下地東拉西扯,雕塑出觀看歷史或世界的獨特面向,例如乳房、情婦、紙張、巧克力,或台灣人比較容易讀到的「茶」,這些人類事物雖小,但其在文化、科學、社會與歷史上卻往往扮演重要角色──或者該說整個世界賦與它極關鍵的地位──卻往往遭到忽略。      《一顆頭顱的歷史》便是最好的例子。作者法蘭西絲.拉爾森在皮特.里佛斯博物館研究博物館的歷史時,被引領到館內三百多顆人

類頭骨的探索,她從這些文物類型的分類中受到啟發:「這種條理世界的方式彷彿是將世界視為一組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並迫使我們思考,在看似無窮盡的變化表象下,到底是什麼東西讓人類之所以為人?」像是需要火的時候,人類會以各種方式取得火,每個人類的群體都可以找到從事各種活動的理由,「我隱約覺得,每個文化都曾經找到展示人頭的理由。」      然而,這本書談的不只是「展示」。全書一開始是克倫威爾的故事,他是英國歷史中的英雄,然病逝後兩年,卻遭保皇黨掘墳,頭顱慘遭示眾。他的頭顱被高掛在西敏寺之上,而後被風吹落,流落民間,輪番在一個又一個收藏家手上展示,成為一個最有有名的頭顱。「一個人如果有辦法使別人感到驚愕,

他就擁有某種權力。」作者說。      我想起,研究足球的歷史時,看過一個故事:盎格魯撒克遜首次舉行的「足球賽」,就是在戰勝丹麥的慶祝活動中,將敵人的頭顱作球踢,是戰爭的儀式。頭顱,在若干文化中,確實是某種權力的展現,也是儀式。如我們熟知的,台灣原住民族的獵首文化,十七世紀初,明朝文獻〈東番記〉中便描述原住民「所斬首,剔肉存骨,懸之門;其門懸骷髏多者,稱壯士」。這類的頭骨展示的文化不需多言,直到日本殖民時期,以「野蠻」禁止,然而,仔細研究原住民獵首文化,甚至丈量台灣原住民頭骨的,卻也是日本人類學家伊能嘉矩。      法蘭西絲.拉爾森沒在書中提到台灣原住民,但也不需特別提,許多地區的原住民族都

有類似的文化,像是他工作的皮特.里佛斯博物館裡存放的南美洲舒阿爾人的頭骨,這個族群會製作「乾縮人頭」,而這據說能擷取死者的靈魂。她還提到毛利人與婆羅洲的原住民族,後者我曾經親歷聽聞耆老訴說自己如何獵取敵人首級,於是換得占滿身體的紋身──他砍下的是日本人的頭顱,日本發動大東亞戰爭時,日軍即是婆羅洲的敵人。      戰爭,也成了此書的主軸。不論歐美國家如何宣稱自己的「文明」,戰爭卻暴露人類「野蠻」的一面,太平洋戰爭時期,美軍即將日軍首級視為戰利品。這讓我想到,一九九七年金融風暴,印尼發生的諸多暴動中,也將獵取人頭當做勝利的展示。      「我們不能只把切斷的人頭揚棄於野蠻的過往,或歸諸於那些原

始的『他者』。相反地,獵頭的歷史就存在於那裡,就在我的眼前。」作者在文中強調。      但此書並不只是限縮在這類的詮釋中,從如何製作頭顱開始,到犯罪宗教和斷頭台、乃至醫學科學生理與頭顱的關係,方方面面都有頗析,這正是我開頭所言,「微物史觀」可以盡其所能的深入,盡其所行的廣泛。雖然作者謙稱「撰寫一本關於斷頭的書,儼然是一種針對它所描述的各種策略所做的練習」,但經過許多外在框架,隔著它檢視內容,保護自己,並且製造安全距離的這種「斷離」意識,其實會阻斷我們真正的理解與認識。頭顱雖然很恐怖,但正視它,面對它在我們心理激起的情緒,或許才是檢視人性疆界的所在。      讀這本書,讓我想起研究所一年級時

,和室友伴隨著一個考試用的頭骨睡覺的感覺。為了認識而擁抱,會讓自己更具知識的力量,更無懼。 序幕 克倫威爾的頭OLIVER CROMWELL’s HEAD喬西亞.魏爾金森(Josiah Wilkinson)喜歡把奧利佛.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的頭顱帶出場,聯袂參加早餐聚會。一百六十年前在泰伯恩(Tyburn)用來插進克倫威爾頭顱的那根金屬長釘雖然早就斷了,但卻成為方便的握把,賓客可以用它輕鬆提起頭顱,在香料羊腰子(devilled kidneys)上方檢視這個具有皮革質感的遺物。一八二二年,他的一名賓客寫道:「那是顆嚇人的頭顱,跟其他木乃伊一樣,上面覆蓋著乾透的黃色皮膚

,栗色的頭髮、眉毛、鬍子都保存得極其良好。」這是魏爾金森的珍貴財產,他把它存放在特別為此製作的橡木箱中。每當友人對這顆頭顱的真實性提出質疑,他就會用手指出克倫威爾左眼上方那個非他莫屬的特徵──肉疣。  一個人如果有辦法使別人感到驚愕,他就擁有某種權力。在聚光燈下,魏爾金森興致勃勃地講述克倫威爾的故事,以及他的頭顱從一六六一年被切斷以後陸續經歷的旅程,藉此娛樂嘉賓。那確實是克倫威爾的頭,長期以來,接連有許多喜歡炫耀的人藉著它的魔力譁眾取寵,而魏爾金森是其中最後一個。他非常清楚眾人總是想近看這顆頭顱,他們之所以受到吸引,是因為被切下的克倫威爾頭顱是個已成定局、恐怖而新奇的物件,名滿天下卻也惡名昭彰

,並帶著某種私密性質。  克倫威爾的頭本來就是用來展示的。他本人死於一六五八年九月三日,死因是高燒復發。兩年半之後,在復辟政府針對「弒王者」的激烈報復活動中,這位護國公(Lord Protector)經過防腐保存的遺體從西敏寺的墓穴中被挖出來,插在長矛上遊街示眾,吊上泰伯恩的行刑架讓喧鬧的群眾看個高興,然後屍體被斬首。幾天以後,他的頭顱被插在一根長二十英尺的桿子上,安裝在西敏堂(Westminster Hall)的屋頂,供倫敦全城民眾欣賞。尖銳的金屬桿釘進那顆頭顱時因為力道過大,結果從頭蓋骨頂端刺了出來。自此尖桿與頭骨難分難捨──克倫威爾在死後兩年化身為國王的傀儡,回歸公眾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