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柏港水質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中華科技大學 建築工程與環境設計研究所 翁彩瓊所指導 潘婉萱的 流域親水及復育設計探討-以四分溪中華段為目標 (2019),提出松柏港水質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親水環境、生態工法、淨水植栽模式、生物棲地。

而第二篇論文崑山科技大學 環境工程研究所 林龍富所指導 郭韋成的 仿自然生態方法淨化校園生活污水-以崑山科大為例 (2016),提出因為有 中水、水質淨化、水資源再生、生態工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松柏港水質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松柏港水質,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流域親水及復育設計探討-以四分溪中華段為目標

為了解決松柏港水質的問題,作者潘婉萱 這樣論述:

親水環境對於都市健康是為必須,依據『聯合國水資源組織的研究顯示,氣候變遷造成最強烈、最直接的衝擊,其實就是「水」』(天下雜誌,2018),全球暖化造成地表水循環速度不斷加快,大氣中可挾帶水量增加,導致暴雨、洪水、乾旱發生的頻率逐漸提高,難以預測與防範,水資源的儲存與使用越來越艱難,因此都市調節氣候為改善暖化有益處,而水對於都市調節氣候佔據十分重要的位置,然而在既有都市建設壓力下,綠地空間嚴重不足,親水環境更難以達到,若於溪流環境中適度綠化,將可漸漸改善水的品質、空氣品質、豐富生物多元性、增加人與自然生態的觀察、親水舒緩壓力,達到調節氣候的目的。本研究以探討南港區四分溪親水設計為目標,將水域設

計分為親水與復育兩種,統整四分溪環境現況,人之親水歸類為水深與環境影響,針對水深以下游中華科技大學橋至守墓橋設計區段現況水深6公分至60公分至6公分歸類為三區,針對6公分水位深度將親水行為定義為踏水及浸足;60公分水位深度為復育原生種魚類棲地定義為觀賞,環境影響歸類為遮蔭及綠化,種植原生種喬木進行遮陰,針對浸足與綠化河堤將花圃結合座椅種植耐旱植物地錦與誘鳥誘蝶植物馬蘭,在河堤設置植生牆供地錦進行攀爬綠化,魚類之復育歸類為棲地與淨水,針對現況水深60公分潭區被外來種吳郭魚所侵佔之現況,期望民眾能在下游潭區看見原生種魚類棲息,故復育適合生存於下游中水流較緩潭區之臺灣特有種粗首馬口鱲,針對棲地需求設

置堆石孔隙與種植水生植物供幼魚躲避天敵,為淨化水質於潭區種植濕生型、挺水型、沉水型水生植物,其目的為提升水的品質、降低後期人為維護成本、增加生物多樣性,改善原環境三面光河堤,打造人與生態親密共存的空間。

仿自然生態方法淨化校園生活污水-以崑山科大為例

為了解決松柏港水質的問題,作者郭韋成 這樣論述:

隨著氣候變遷,缺水已成為常態的情勢,為增加水資源使用效率,本研究將校園生活污水回收再利用,設計仿天然生態方法之水質淨化系統,將處理過的校園生活污水導入淨化渠道,其中種植漂浮性水生植物水芙蓉、人厭槐葉蘋及布袋蓮,沉水性水生植物金魚藻及挺水性水生植物柳葉水蓑衣、大安水蓑衣,並於淨化渠中設置卵石過濾牆,利用多樣性的水生植物與巧妙配置的淨水單元進行水質改善。中水淨化系統處理水量為150 CMD,水力停留時間為46.6小時,2016年淨化水量累計達34,178噸,處理每噸中水耗電量約0.28 kWh,水質監測項目包括水溫、溶氧、化學需氧量、懸浮固體物、濁度、葉綠素a、氨氮、亞硝酸鹽氮、硝酸鹽氮、總氮、

正磷酸鹽及總磷,水質監測頻率為每週一次。系統操作自2015年3月至2017年4月,共跨越9個不同季節,經中水淨化系統後之出流水均有明顯改善,溶氧由1.6 mg/L提高至5.3 mg/L,化學需氧量去除率平均達到44.0%;懸浮固體物去除率平均為81.2%;濁度去除率平均為80.1%;總氮去除率平均41.6%;總磷去除率平均為18.0%。在金魚藻加入淨化系統後,對懸浮固體物及總磷的去除最為顯著,去除率分別提高至88.4%及39.7%,金魚藻對於營養鹽的吸收,抑制藻類的繁殖,葉綠素a之濃度降低95.4%;而系統加入柳葉水蓑衣及大安水蓑衣後對總氮的去除最為明顯,去除率提高至69.9%,顯示金魚藻、柳

葉水蓑衣及大安水蓑衣對於中水水質淨化效果顯著,有效降低水中污染物之濃度。淨化後之中水目前用於環境維護及景觀水池用水,可減少自來水用量,並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