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發電廠供電區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另外網站林口電力公司也說明:林口發電廠 位於新北市林口區,為台灣電力公司火力發電廠,廠房面積公頃,全名為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林口發電廠,廠內共裝設三部以煤為燃料的汽輪發電機組 ...

國立臺灣大學 機械工程學研究所 楊鏡堂所指導 蔡禹擎的 再生能源及水資源之聯合運用模型與離岸風力技術發展分析 (2016),提出林口發電廠供電區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再生能源、水力發電、海水淡化、能源模型、離岸風力、專利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電機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李永勳所指導 李俊達的 火力發電廠之變壓器無電壓分接頭設定 (2015),提出因為有 火力電廠的供電系統、無電壓分接頭、負載潮流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林口發電廠供電區域的解答。

最後網站林口電廠則補充:百合彩繪煙囪除為林口區新地標外,更成環境友善電廠的象徵意義。林口電廠將持續承擔發電重責,並成為生態電廠典範。 地址, 連絡電話, 傳真電話. 244002 新北市林口區下福里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林口發電廠供電區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再生能源及水資源之聯合運用模型與離岸風力技術發展分析

為了解決林口發電廠供電區域的問題,作者蔡禹擎 這樣論述:

在我國2025年再生能源規劃目標中,離岸風力與太陽能可視為兩大主力技術,然而再生能源在大量開發後,其間歇特性將對現有的電網穩定與電力調度產生重大影響;即使目前運行中相對穩定的慣常水力發電,雖然全台灣已有將近2.1 GW的裝置容量,但受限於水況與供水調度需求,水力機組在許多尖峰用電的時間可能無法全力輸出因應。此外,在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下,即使台灣年降雨量並不少,然而隨著降雨強度增強但降雨日數減少的趨勢顯現,加上受到地形限制、雨量集中夏季等自然因素影響,造成供水短缺之議題不時浮現。為了同步解決上述議題,本論文建立了一套整合水資源與再生能源之聯合運用模型,模型中包含了大甲溪之慣常水力機組、新增之抽

蓄發電廠與海水淡化廠,並考量了政府未來可能推行之大安大甲溪聯合運用機制以及大量的再生能源裝置目標。模型之運轉策略為利用海水淡化廠與抽蓄電廠來提高德基水庫的供水彈性、大甲溪電廠尖峰負載運轉能力與儲能之能力,以降低再生能源間歇性對電網的衝擊,並且一併解決供水短缺與海水淡化成本過高等問題。經利用2031年台中地區的用水需求,以及2011年至2015年的德基水庫入流量、鯉魚潭水庫運轉曲線、全國用電曲線,搭配所模擬的太陽能與風力發電曲線作為輸入條件進行分析,其結果顯示所考量的各種情境均可在滿足供水的前提下大幅提高水力機組分攤尖峰用電之能力。藉由更新既有老舊機組以及增加102 MW水力機組,本研究模型之水

力機組可有效替代參考情境中853 MW的尖載用燃氣機組增建需求,並節省每年1403百萬元之尖峰發電成本;藉由增設1099 MW之抽蓄電廠,除了可進一步增加尖峰負載之分攤能力外,其能源儲存成本相較於成本高昂之電池儲能系統,每年可進一步節省5155百萬元之儲能成本。至於模型中設置的日產31.2萬噸海淡水規模的海水淡化廠,由於其成本仍高,因此相較於參考情境中新增水庫之方案,每年仍多出近1265 百萬元之成本。然而,若以整體效益而言,本研究之模型除了每年可以節省5292 百萬元之產水產電綜合成本外,亦提高了供水的安全性。在前述模型考量的再生能源中,無論是太陽能或是水力,其技術不僅成熟且發展已久。相比之

下,離岸風力在台灣僅屬初步發展階段,為了瞭解離岸風力技術之發展趨勢並對政府之發展策略提出建議,本論文除了研究前述的能源模型外,另以專利分析之觀點針對離岸風力技術之發展策略進行探討。本研究利用美國與歐盟在2015年6月以前核准之專利建立了離岸風力技術之專利地圖。根據分析結果顯示,離岸風力主要的專利技術發展方向並非風力機本體,佔比較高者反而是著重在施工船舶、浮動式基礎、風機安裝、跨領域技術整合、塔架與錨定系統,其相關的專利佔所分析的專利高達59%。在技術所欲達成的功效方面,降低成本、改善運輸、改善安裝為最普遍的目標,具有此功效相關的專利在美國與歐盟專利中分別佔了45%及50%。在所分析的施工船舶與

風機安裝相關專利中,有一個特別的趨勢在於設計特殊的運輸機構與系統,來將整架已組裝好的風機運輸與安裝至施工地點。另有不少專利著重在離岸風機平台上整合各種領域的再生能源技術,希望能藉此降低風機平台的製造與安裝成本。雖然自2007年以來,浮動式基礎專利持續的增加,然而分析結果顯示對於浮動式基礎的形式與錨定方式目前仍未有特定的形式偏好。自2013年起,美國專利與歐盟專利的重疊性越來越明顯,因此相關專利技術與所欲達成的功效也越來越相近。本論文另根據所觀察的技術領先國家專利配置狀況,對於遠東地區相關國家在發展離岸風力技術之策略上提出了相對應的建議。

火力發電廠之變壓器無電壓分接頭設定

為了解決林口發電廠供電區域的問題,作者李俊達 這樣論述:

本論文說明火力發電廠的供電系統架構與變壓器無電壓分接頭切換器(No-voltage Tap Changer)設定,除了供電系統架構之介紹外,並以IEEE C57.116和負載潮流分析為理論基準,應用ETAP PowerStation分析軟體做模擬實驗。本文藉由ETAP PowerStation模擬軟體分析,並以標準法規和實測數據驗證結果,此分析結果驗證廠內發電機組之無效功率可操作在±5%的運轉範圍,廠內系統匯流排電壓均在標準法規所規定之系統電壓的90%以上,廠內電力變壓器並無超載現象,並且可因應負載變動和各級電壓變動等限制條件,使廠內機組運轉的連續性、穩定性和安全性更加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