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慨法師地藏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果慨法師地藏經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蕅益大師,僧懺法師寫的 蕅益大師開示語錄 和弘一大師的 索性做了和尚:弘一大師演講集、格言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華夏出版有限公司 和華夏出版有限公司所出版 。

法鼓文理學院 佛教學系 釋惠敏所指導 張雅雯的 清初三峰派仁山????震研究──活用印心與印法以重構臨濟宗 (2020),提出果慨法師地藏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仁山????震(寂震)、禪門鍛鍊、文字禪、金剛三昧經通宗記、逃禪遺民、三峰派、臨濟宗、漢月法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蔡忠道所指導 宋其哲的 蓮池大師《緇門崇行錄》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蓮池大師、《緇門崇行錄》、高僧傳記、佛學思想、儒佛會通的重點而找出了 果慨法師地藏經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果慨法師地藏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蕅益大師開示語錄

為了解決果慨法師地藏經的問題,作者蕅益大師,僧懺法師 這樣論述:

  靈峯智旭倡三學一源論,認為禪宗、教宗、律宗三學應該相互為用,不當分河飲水;又提出「儒釋同歸」,且註解四書、周易;但是他最終的歸趣則在淨土法門。智旭的佛學深受天臺宗學說影響,以一念統攝教禪各家,而最終則歸於念佛的當下之念。智旭不但要把諸宗導歸淨土,還試圖論證諸宗本來就出自淨土,「若律、若教、若禪,無不從淨土法門流出,無不歸還淨土法門」。智旭在《法海觀瀾》中摘抄出二十三種五十五卷與淨土有關的經典,為淨土法門尋找依據。念佛三昧論是智旭的中心思想。他基於「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理念,主張一切佛法,無不歸於念佛三昧:廬山慧遠念阿彌陀佛的果報莊嚴,念的是他佛;西天二十八祖,天臺智者

觀心修禪,念的是自性佛;永明延壽及楚石梵琦等所倡導的念佛法門,用觀諸佛果位的依正莊嚴,以顯人心內的理體智慧,悟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叫做雙念自他佛。其要點在於通過觀已成就的諸佛,來促使自己內心之佛的顯現。但是智旭真正心儀的,還是持名一法。

清初三峰派仁山????震研究──活用印心與印法以重構臨濟宗

為了解決果慨法師地藏經的問題,作者張雅雯 這樣論述:

本文以清初臨濟宗三峰派第三代仁山 震(1631-1697;以下稱「 震」)為研究對象。目前學界就三峰派之研究較多關注晚明漢月法藏(1573-1635)之思想,及其與天童派密雲圓悟(1567-1642)間之論諍,本文擬以 震為切入點將視角延伸至清初。 震為清初禪僧、詩僧、遺民僧,在強調直指人心、不立文字的臨濟宗脈絡下,他以12卷《金剛三昧經通宗記》會教通宗以印心,並撰作7部103卷燈錄史籍,成為康熙時期引領宗派著作的關鍵人物,其著作《三峰燈史》、《仁山和尚寶華語錄》於清代中期仍受知識圈討論,江北刻經處於民國25年更重印其所集《大般若懺法》。本文藉由梳理 震的禪學思想、特色與意義,進一

步探究他所論述的禪學思想體系對天童派與三峰派間論諍之回應,分析有無不同於晚明之轉變?與康熙年間叢林風向轉變有何關聯?是否提供分析臨濟宗文字觀的新視角?能否重現現被學界忽略的剖石弘璧(1599-1670)鄧山傳承?本文以文獻研究、思想史研究為方法,以《金剛三昧經通宗記》及藏外文獻,包括《華頂和尚山堂舊稿》與新發現之《仁山和尚寶華語錄》、《華頂和尚語要》、《大般若懺法》、《仁叟禪師華頂別集》、《仁叟和尚語錄》等 震著作為主要材料,輔以寺志與文人文集等,考據、解讀、闡釋 震著作,並置入清初三峰派、禪宗與清廷互動脈絡中探究 震的思想與意義,從而回應學界之清初禪學衰落論。本文提出如下發現與論述:1

. 首次提出 震生平、人際關係網絡、著述資料之具體考證。2. 釐清剖石弘璧、 震之鄧山傳承思想特色——直指與方便雙放雙收、善用文字經教方便。3. 震以完整論述為三峰派建構「無文字處立文字,無言論處立言論」、「無漸次中作漸次」之禪學思想體系,對於因晚明禪教淨律融通思潮而致清初禪門籠統含混之弊病,有其矯正之意義。4. 於禪宗不立文字與不離文字之思想史脈絡,將文字禪討論從慧洪覺範、紫柏真可、漢月法藏延伸至清初 震。5. 震以多元動態視角、融通活用的禪學體系,將三峰派與臨濟宗正統接軌,並回應天童派的批判、轉化天童派以棒喝為臨濟宗單一特色之刻板印象,從而重構臨濟宗之思想特色。

索性做了和尚:弘一大師演講集、格言集

為了解決果慨法師地藏經的問題,作者弘一大師 這樣論述:

由翩翩公子,一變而為留學生 又變而為教師,三變而為道人,四變而為和尚 每做一種人,都做得十分像樣 做居士究竟不徹底,索性做了和尚,倒爽快!   風流倜儻的李叔同,活躍於清末民初的藝文界,卻在三十九歲時,剃度出家,法名演音,號弘一。   世人不解法師出家因緣,其實俗緣既了,唯有放下,是忍心,何嘗又不是悲願!   李叔同,「由翩翩公子一變而為留學生,又變而為教師,三變而為道人,四變而為和尚。每做一種人,都做得十分像樣。好比全能的優伶:起青衣像個青衣,起老生像個老生,起大面又像個大面。」(豐子愷語)。都說李叔同做人做得太完美,風骨、才骨、傲骨一樣不少,作詩作得雅,起文起得正,又會書畫又懂篆印

,編曲演戲樣樣在行。在中國,如此面面俱到之奇人罕有,而才子卻於中年頓悟佛門之精妙,決絕入空門專心研佛,其一生恍若兩世。

蓮池大師《緇門崇行錄》研究

為了解決果慨法師地藏經的問題,作者宋其哲 這樣論述:

本論文題目為「蓮池大師《緇門崇行錄》研究」,研究文本為蓮池大師《緇門崇行錄》,從時代背景與生平事蹟看出蓮池大師對於明末佛教的重要與影響,在文本部分發現蓮池大師生平對於《緇門崇行錄》撰寫的影響,在格式上繼承了傳統的僧傳體制,內容則繼承禪宗燈錄的形式。深入探索後,不僅能看出該書的時代性,內文中的因格損益更彰顯其實用性,《緇門崇行錄》實為一本內容豐富,結構嚴謹的作品。在思想部分,藉由僧傳內容回推佛教思想,可以看出《緇門崇行錄》豐富的佛學內涵,而非僅限於高僧生平的紀錄;同時在思想探析的過程中,也發現《緇門崇行錄》中具有「儒佛會通」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