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實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實驗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郭向云寫的 高比表面積碳化硅 和[西]安東尼奧•盧克的 光伏技術與工程手冊(原書第2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化學工業 和機械工業所出版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光電工程研究所 劉世崑、陳進祥所指導 張瑞庭的 亞甲基藍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之效能改良 (2021),提出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實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亞甲基藍、超音波處理法、浸泡法、氧化鋅、二甲基乙醯胺。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應用化學系 林敬堯所指導 簡琨翰的 為染敏太陽能電池研究含雙取代芘異構物紫質之光伏性質 (2019),提出因為有 芘、紫質、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重點而找出了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實驗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實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高比表面積碳化硅

為了解決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實驗的問題,作者郭向云 這樣論述:

高比表面積碳化矽是最近十幾年來逐漸引起人們重視的一種新材料,具有堆積密度低(約0.2g/cm3)、比表面積大(>30m2/g)的特性,是一種性能優異的載體材料。   本書系統地介紹了高比表面積碳化矽的製備方法,以及高比表面積碳化矽作為載體材料在多相催化、光催化和電催化等領域應用的研究進展。為了讓讀者更全面地瞭解高比表面積碳化矽材料,對其在電磁波吸收領域的應用情況也作了一些簡單介紹。 本書適合從事多相催化、光催化和電催化研究的科研人員,以及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師生閱讀。 第1章碳化矽概述/001 1.1自然界的碳化矽/001 1.2碳化矽的人工合成/004 1.3碳化矽的結構

和命名/007 1.4碳化矽的性質和應用/007 1.4.1碳化矽在磨料和磨具領域中的應用/009 1.4.2碳化矽在耐火材料中的應用/010 1.4.3碳化矽在複合材料增強方面的應用/010 1.4.4碳化矽在電子材料領域的應用/010 1.4.5碳化矽在吸波材料中的應用/010 1.4.6碳化矽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011 參考文獻/012 第2章高比表面積碳化矽的製備方法/014 2.1範本法/015 2.1.1碳範本法/015 2.1.2氧化矽範本法/021 2.2碳矽凝膠碳熱還原法/031 2.3化學氣相沉積法/034 2.4矽烷及聚碳矽烷熱解法/036 2.5溶劑熱還原法/037

2.6碳化矽複合型載體的製備方法/040 2.6.1碳化矽衍生碳/040 2.6.2分子篩/碳化矽複合物/040 參考文獻/042 第3章高比表面積碳化矽作為多相催化劑載體/048 3.1高溫催化反應/049 3.1.1甲烷重整制合成氣/049 3.1.2烷烴的氧化偶聯和脫氫反應/057 3.2強放熱反應/063 3.2.1費托合成/063 3.2.2甲烷催化燃燒/066 3.2.3甲烷化反應/069 3.2.4甲醇轉化/071 3.2.5其他放熱反應/072 3.3苛刻條件下的反應/073 3.3.1H2S的選擇性氧化/073 3.3.2合成氨/073 3.3.3硫酸分解反應/074 參

考文獻/075 第4章高比表面積碳化矽光催化應用/082 4.1碳化矽光催化的一般原理/083 4.2光催化分解水/085 4.2.1純碳化矽光解水/086 4.2.2金屬/碳化矽光解水/090 4.2.3石墨烯碳化矽複合物光解水/091 4.2.4半導體碳化矽複合物光解水/093 4.3光催化降解有機污染物/094 4.4光催化CO2還原/098 4.5光催化有機合成/100 參考文獻/113 第5章高比表面積碳化矽電催化應用/118 5.1電化學感測器/119 5.1.1氣體檢測/119 5.1.2溶液中離子的檢測/121 5.1.3有機污染物及生物分子的檢測/122 5.2燃料電池催

化劑/128 5.2.1氧氣還原催化劑/129 5.2.2甲醇氧化催化劑/131 5.3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137 5.3.1碳化矽光陽極/138 5.3.2碳化矽對電極/139 5.4鋰離子電池材料/140 5.5超級電容器材料/145 參考文獻/148 第6章高比表面積碳化矽吸波材料/156 6.1材料吸收電磁波的機理/157 6.2SiC微粉的吸波性能/159 6.3納米SiC的吸波性能/161 6.4摻雜SiC的吸波性能/164 6.5SiC複合材料的吸波性能/166 參考文獻/168 碳化矽是一種常見的工業陶瓷材料,自1891年被霍華德·艾奇遜合成出來以後,在磨

料、磨具、耐高溫陶瓷以及微電子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目前,全世界碳化矽的年產量已超過200萬噸,都是採用改進的艾奇遜法生產出來的。這種方法以河沙、焦炭(或煤)等為原料,通過石墨電極加熱到2500℃以上,氧化矽和碳之間發生反應形成碳化矽。由於反應溫度高,得到的產品都是α-碳化矽,比表面積很低,一般不到1m2/g。碳化矽具有非常高的機械強度和化學穩定性,而且導電導熱性能良好。這些優良的性能,使得它有望成為一種新的催化劑載體材料。然而,碳化矽要想作為催化劑載體得到應用,它的比表面積就必須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早在20世紀90年代,國外一些學者就開展了碳化矽作為催化劑載體的研究,也發展出了一些製備高比

表面積碳化矽的方法。例如,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Loudex教授課題組發明的形狀記憶合成法就是一種有效的製備高比表面積碳化矽的方法,可製備比表面積大於30m2/g的β-碳化矽。國內也有不少學者注意到碳化矽作為催化劑載體的優越性。編著者課題組,從2000年開始研究高比表面積碳化矽的製備方法,發明了一種溶膠凝膠結合碳熱還原製備碳化矽的方法。 這種方法經過初步的工業放大試驗後,仍能製備出比表面積大於60m2/g的β-碳化矽。其後,課題組一直從事高比表面積碳化矽的研究工作,探索了這種材料作為催化劑載體在高溫、強放熱等反應中的應用,發現碳化矽作為載體不僅可改善催化劑的穩定性,而且催化劑的預處理條件也相對簡

單。最近幾年,人們發現碳化矽用於光催化和電催化時,也表現出了一些特殊的優勢。因此,有關碳化矽在熱催化、光催化以及電催化方面應用的文獻報導越來越多。 國內雖然已經有一些關於碳化矽的著作,但都是把碳化矽作為一種高性能陶瓷材料或者微電子材料來介紹的。據編著者所知,國內目前還沒有關於高比表面積碳化矽製備以及高比表面積碳化矽在催化中應用的書籍。因此,我們感到有責任將分散在浩如煙海的科學文獻中關於碳化矽的工作,進行系統整理和綜合分析,編成一書,以利于我國研究人員在進入這一領域時能迅速對本領域有一個比較全面的瞭解。 本書在成書過程中得到了作者前工作單位(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課題組同事和學生的大

力協助。靳國強、王英勇、郭曉甯和童希立等同事,多年來一直在本課題組從事有關碳化矽的研究,在本書寫作過程中做了大量工作,不僅協助本人整理了相關章節的文獻,甚至還寫出了章節的初稿。本書中介紹的相當一部分工作都是本課題組完成的,這得益於曾經和仍然在課題組學習和工作的研究生們。如果沒有他們的辛勤努力,肯定不可能有這本書的問世。另外,在本書寫作過程中,經常需要查找一些文獻,也是請學生們幫忙找到的。在此,對他們一併表示感謝。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十幾年來曾多次支持課題組開展關於高比表面積碳化矽的研究工作,山西省科技廳也以科技重大專項的形式支持高比表面積碳化矽產業化的研究,在此表示感謝。感謝江蘇省綠色催

化材料與技術重點實驗室資助本書出版。最後,我要感謝化學工業出版社的相關編輯,沒有他們的辛勤付出,本書的完成也是不可想像的。 高比表面積碳化矽雖然是一個比較小的研究領域,從眾多期刊中找出相關的文獻仍然並非易事,再加上編著者水準有限,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專家和讀者批評指正。 郭向雲 2019年5月于常州大學

亞甲基藍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之效能改良

為了解決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實驗的問題,作者張瑞庭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聚焦在使用有機染料亞甲基藍染劑作為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之染料層,電池結構採用傳統之三明治結構。我們分別以傳統浸泡法與本實驗室獨創專利的超音波處理法製作染料層,並量測在不同莫耳濃度亞甲基藍所製備的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實驗結果顯示,當利用24小時浸泡法製作染料層時,最佳轉換效率發生在濃度5 mM時,其效率為0.16%。而利用15分鐘超音波處理法,所製程電池之最佳轉換效率為0.17%。經工作電極吸收度量測實驗後,當亞甲基藍染料溶液之莫耳濃度為5 mM時,電池工作電極與染料層在580 nm 至700 nm範圍有最佳之吸收譜線。另外,我們分別更改了液態電解液的溶劑和工作電極的薄膜材料來做比較,

電解液的溶劑由乙腈改為二甲基乙醯胺,工作電極的薄膜材料由二氧化鈦改為氧化鋅。在更改電解液之溶劑研究中,因為開路電壓及短路電流的上升,其亞甲基藍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之電池轉換效率從0.17%上升到0.31%。再將工作電極改為氧化鋅薄膜研究中,在浸泡法浸泡48小時的製備下,其亞甲基藍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之轉換效率從0.31%上升到0.42%,而在超音波處理法的製備下,震盪時間為1小時,減少了製備時間,其亞甲基藍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之轉換效率從0.31%上升到0.39%。

光伏技術與工程手冊(原書第2版)

為了解決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實驗的問題,作者[西]安東尼奧•盧克 這樣論述:

本書是一本全面論述太陽能光伏發電所有涉及領域的技術論著。書中由淺人深地論述了太陽能光伏發電各個方面的基本原理與實際工程技術內容。另外,書中還全面地論述了各種技術的全新進展,並給出了大量的參考文獻,如果讀者想繼續深人地探討相關技術,可以很方便地從書中及參考文獻中找到所需要的知識。 本書基本上可以分成幾個大的方面:光伏基本理論,包括光伏技術的熱力學理論極限和pn結理論,還包括全新的有關第三代太陽電池的理論基礎;矽材料的製備和矽片加工;各種太陽電池技術,包括晶體矽太陽電池、矽薄膜太陽電池、II-V族太陽電池、CdTe薄膜太陽電池、CIGS薄膜太陽電池、染料敏化太陽電池等;各種光伏系統及應用技術;光

伏測試技術;光伏系統的平衡部件的原理和技術,包括蓄電池、逆變器與控制器;從天文學和地理學的角度論述太陽輻射能量的理論;光伏技術及產業的歷史及現狀等。 與原書第1版相比,在所有章節的內容上都有大量的更新,諸如新的先進技術、新的電池效率、製造業現狀、安裝的資料等,而且還增加了薄膜光伏中透明導電氧化物、第三代有機聚合物器件等全新內容,在論述光伏建築的內容時也增加了很多新的案例。總的來看,本書仍舊是目前國際上十分全面的論述光伏產業相關技術的著作,涵蓋了光伏技術、應用及產業的各個方面的內容,並且有大量的論文索引,相信可以為國內光伏工程領域的產業技術人員和研發人員、高校太陽電池研究團隊,以及證券投資公司

、環保部門的政策研究人員提供全面的參考。   Antonio Luque教授, 1941 年生於西班牙的馬拉加,已婚,有兩個孩子,四個孫輩。從1970年開始在馬德里Politenica大學任全職教授。現在任職於太陽能研究所,該研究所是他於1979年創立的。在那裡他培養了30名博士(矽材料和光伏基礎研究領域),他所領導的研究小組位列該大學199個研究機構的。 1976年Luque教授發明瞭雙面電池,1981 年創建了ISOFOTON 公司,這是- -家太陽電池公司,截至2007年其銷售收人達到3億美元。1997 年他提出中間帶太陽電池( intermedi-ate band

solar el)。截至2010年10月,該工作被WoK註冊的雜誌引用321次。如今在全世界有60個研究中心基於他的工作開展此項研究。Luque教授目前的主要工作是進-步理解和開發中間帶太陽電池,此外他還開展了兩項工作:其一是組建矽的超提純研究公司CENTESIL (盧克作為創始人和CE0,兩所大學和三個投資人投資),該公司的目的是進一步降低矽太陽電池的成本;其二是作為新成立的涉及聚光光伏(CPV)的 ISOF0C研究所的國際委員會主席開展指導工作,按照他的計畫,該研究所旨在促進世界範圍內CPV技術的實用化。該研究所已經與7家公司簽署合同(3家西班牙公司、2家美國公司、1家德國公司、1家中國

臺灣公司),在ISOFOC研究所總計安裝了2MW新型多結電池組件,效率達到41%。 他榮膺7項獎勵和榮譽,包括:西班牙皇家工程院院士,聖彼德堡約飛研究所名譽成員,兩所大學的榮譽博士( 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學和哈恩大學)。他還獲得西班牙3個有關技術和環境研究領域的國家獎(2 個由西班牙國王頒發,1個由王儲頒發),並且獲得了一個由歐盟委員會頒發的獎項和--個由IEEE-PV會議頒發的獎項,這兩個獎項均屬於光伏領域。 Steven Hegedus博士,開展太陽電池研究達30年。畢業於美國凱斯西儲大學(1977年)電子工程和應用物理系,乙太陽能熱水專案獲得學士學位。 1977-1982年在IBM公司

從事積體電路設計和模擬工作,在此期間他以多晶GaAs太陽電池的工作在康奈爾大學獲得碩士學位。1982 年成為特拉華大學(UD)能源轉換研究所( IEC)的研究員,該研究所是世界上*老的光伏研究實驗室之一。他從事過幾乎所有商用太陽電池的研究。研究領域包括:光學增強及與TCO的接觸,PECVD快速沉積納米晶矽,薄膜器件分析和特徵標定,a Si/c- Si異質結工藝,在加速光老化下的穩定性。 在IEC工作期間,他獲得了UD的電子工程博士學位元。他與美國能源部和大大小小的多家公司有聯繫,協助他們開發 薄膜矽和晶體矽光伏器件。Hegedus 博土發表了約50篇論文,涉及太陽電池的分析、工藝、可靠性和測

試。他在UD開設了一門研究生課程講授太陽能發電系統。他敏銳地認識到政策對於太陽能商業化的影響,在2006年被UD的能源和環境政策中心聘為政策研究員。他是他所在的鎮上提前安裝光伏屋頂的居民。   主編介紹   譯者的話   原書序言   第 1 章 太陽能光伏發電的成就和挑戰 1   1 1 總述 1   1 2 什麼是光伏 3   1 2 1 光伏組件和發電功率 6   1 2 2 收集太陽光: 傾斜、 方位、 跟蹤和遮擋 7   1 2 3 光伏元件和系統的成本預測 8   1 3 光伏的今天 9   1 3 1 光伏的歷史 9   1 3 2 今天的光伏圖 9   1

3 3 國家政策的關鍵作用 11   1 3 4 平價上網: 光伏的終極目標 12   1 4 巨大的挑戰 15   1 4 1 需要多少土地 18   1 4 2 原材料的可用性 19   1 4 3 光伏發電是否是清潔綠色技術 20   1 4 4 能量回收 21   1 4 5 可靠性 21   1 4 6 調度能力: 提供能源需求 22   1 5 技術趨勢 23   1 5 1 晶體矽的進展和挑戰 24   1 5 2 薄膜技術的進步和挑戰 26   1 5 3 聚光光伏的進展和挑戰 29   1 5 4 第三代太陽電池的概念 30   1 6 結論 31   參考文獻 31  

第 2 章 過去、 現在和未來光伏產業成長過程中政策的作用 34   2 1 引言 34   2 1 1 能源工業的氣候變化 34   2 1 2 光伏市場 36   2 2 選定國家的政策回顧 38   2 2 1 美國政策綜述 38   2 2 2 歐洲 45   目 錄 Ⅶ   2 2 3 亞洲 47   2 3 政策對光伏市場發展的影響 50   2 4 未來光伏市場增長情況 51   2 4 1 擴散曲線 51   2 4 2 經驗曲線 52   2 4 3 不同的政策方案之下; 光伏發電在美國的擴散 55   2 5 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65   參考文獻 65   第 3 章

太陽電池物理 72   3 1 引言 72   3 2 半導體的基本性質 74   3 2 1 晶體結構 74   3 2 2 能帶結構 74   3 2 3 導帶和價帶態密度 76   3 2 4 平衡載流子濃度 76   3 2 5 光吸收 78   3 2 6 複合 81   3 2 7 載流子輸運 84   3 2 8 半導體方程 87   3 2 9 少子擴散方程 87   3 2 10 pn 結二極體的靜電特性 88   3 2 11 總結 90   3 3 太陽電池基本原理 91   3 3 1 太陽電池邊界條件 91   3 3 2 產生率 92   3 3 3 少子擴散方程

的解 92   3 3 4 終端特性 93   3 3 5 太陽電池 I ̄ V 特性 95   3 3 6 太陽電池的效率 97   3 3 7 壽命和表面複合的影響 99   3 4 附加主題 101   3 4 1 光譜回應 101   3 4 2 寄生電阻效應 102   3 4 3 溫度效應 104   3 4 4 聚光太陽電池 106   3 4 5 高注入 106   3 4 6 p ̄ i ̄ n 太陽電池和電壓依賴收集 107   3 4 7 異質結太陽電池 108   3 4 8 詳細的數值模擬 109   Ⅷ 光伏技術與工程手冊 (原書第 2 版)   3 5 總結 109  

參考文獻 110   第 4 章 光電轉換的理論極限和新一代太陽電池 111   4 1 引言 111   4 2 熱力學背景 112   4 2 1 基本關係 112   4 2 2 熱力學的兩個定律 113   4 2 3 局域熵增量 113   4 2 4 積分概念 114   4 2 5 輻射的熱力學方程 114   4 2 6 電子的熱力學方程 ......  

為染敏太陽能電池研究含雙取代芘異構物紫質之光伏性質

為了解決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實驗的問題,作者簡琨翰 這樣論述:

通過在pyrene不同位置,接上相同之官能基,合成出新穎鋅紫質異構物染料──LD4-OR4、LWT16、LWT18以及LWT27,應用於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實驗結果發現異構物染料LWT18具有最佳的光伏性能──JSC = 19.98 mA cm-2,VOC = 706 mV,FF = 0.71,總光電轉換效率η= 10.20 %,並利用EIS、IMPS、IMVS等性質測試,對異構物染料之元件進行探討。 與實驗室先前發表過的染料相比,發現此實驗使用市售長興漿料之二氧化鈦,就可達到10%以上之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