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 卓 別 林 摩登時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查理 卓 別 林 摩登時代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盧芷庭寫的 無聲笑匠查理.卓別林:黑白底片中的彩色人生,摩登時代的大藝術家 和(英)查理·卓別林的 卓別林:我的環球之旅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崧燁文化 和人民文學出版社所出版 。

輔仁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班 張省卿所指導 傅邑楦的 卓別林《大獨裁者》(1940)之納粹形象研究 (2019),提出查理 卓 別 林 摩登時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大獨裁者、卓別林、二戰電影、美國納粹形象。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 余為政所指導 黃慧瑜的 《初戀》影片探討手繪動畫的視覺性和社會議題 (2019),提出因為有 愛情、動畫、逐格轉描、水彩的重點而找出了 查理 卓 別 林 摩登時代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查理 卓 別 林 摩登時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無聲笑匠查理.卓別林:黑白底片中的彩色人生,摩登時代的大藝術家

為了解決查理 卓 別 林 摩登時代的問題,作者盧芷庭 這樣論述:

「我喜歡在雨中行走,因為沒有人可以看見我的淚水。」 ──查理˙卓別林   ◤顛沛流離的童年   當別的同齡孩子還在學校學習知識,得到精心的照顧的時候,小卓別林已經在倫敦的各個區間奔走了。這個剛剛十歲的孩子做過許多工作:雜貨店跑腿的小夥計、私人診所的服務生、有錢人家的小傭人、書報店的小報童、吹玻璃的小童工、賣玩具的小販子、印刷廠的小工人……   雖然這種漂泊無依的生活讓人心酸,但過早的人生歷練使卓別林小小年紀便形成了堅毅、頑強而樂觀的性格特質。「貧窮的人沒有悲傷的權力」,他將這種悲傷化成一個個微笑融入幼小的心田,為他以後所創造的角色提供了豐富而立體的素材。   ◤不朽的形象──流浪漢

夏爾洛   一九一四年,卓別林正受雇於美國基石電影公司。有天出外景時,負責人納特對他說:「你就扮上一個丑角吧,什麼樣子的都行。」   卓別林隨即去化妝間準備,他穿了一條肥褲子和一雙大皮鞋,戴了一頂圓禮帽,又拿了一根手杖。他想:要每一件東西看上去都顯得不合適:褲子是鼓鼓囊囊的,上衣是緊緊的,禮帽剛好能扣住頭,鞋子是最大碼的。至於年齡,要老一點兒,所以他又貼了一撮小鬍子。準備妥當後,他就出場了。   他雙腿外撇著,大搖大擺地走到納特面前。他揮動手杖,聳聳肩,笑料就在腦海中一個個地出現了。   納特是一個富有熱情的看客,他看了卓別林的裝束後,咯咯地笑個不停,這給了卓別林更大的勇氣,他開始解釋

這個人物的個性:   「你瞧,這個傢伙的個性是多方面的:他是一個流浪漢,一個紳士,一個詩人,一個夢想者;他感到孤單,永遠想過浪漫的生活,做冒險的事情;他指望你會把他當作是一個科學家,一個音樂家,一個公爵,一個玩馬球的。然而,他只會拾拾香菸頭,或搶孩子的糖果。當然,如果看準了機會,他也會對著太太小姐的屁股踢上一腳——但只有在非常憤怒的時候他才會那樣!」   ◤三十五歲的差距,陪伴後半生的摯愛──烏娜˙歐尼爾   卓別林曾有多段婚姻及感情對象。在五十多歲時,他遇到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尤金˙歐尼爾的女兒烏娜˙歐尼爾。結婚時,烏娜甚至只有十八歲,此舉動也使尤金˙歐尼爾都未曾再跟女兒說過話。   

然而,烏娜之後陪伴卓別林走過醜聞及官司纏身、離開美國、受封爵士、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總共三十多個年頭,直到卓別林逝世。   ◤最後一部無聲電影──摩登時代   一九三三年初,經濟大蕭條的風暴席捲了美國,到處是失業、破產、倒閉、暴跌,到處可見人們痛苦、恐懼和絕望的神情。白宮也迎來了新主人,無能為力的胡佛被堅忍、樂觀的羅斯福所取代。   當時工人在工廠的機械化作業下,不僅精神緊張,身心也遭受嚴重摧殘,故事的雛形就在卓別林腦海中成形。隔年《摩登時代》在好萊塢開拍,十個月後拍攝完成。電影僅上映一週就打破了紀錄,而新聞記者也如實記錄了這樣的場景:「大批警察努力維持電影院入口前的秩序,因為上萬的影迷

把百老匯大道擁塞住了……」   《摩登時代》是世界上最後一部無聲故事片。在拍攝這部影片中,卓別林依然是矛盾的。在影片將結束時,他唱了一首歌,混用英、德、義、俄、西班牙合成的這首歌至今為世人傳誦。   新聞媒體也把對影片的關注放在了這首歌上,甚至打出大字標題:「夏爾洛終於開口!」「流浪漢第一次發出了聲音!」「卓別林以一首歌來告別了他的無聲時代!」   ◤第一部有聲電影就向希特勒嗆聲──大獨裁者   在《大獨裁者》中,卓別林構思了德曼尼亞王國獨裁者、雙十字黨黨魁興格爾和猶太理髮師兩個主角。他們相貌相似,均由卓別林扮演。還有一個猶太女子漢娜,由寶蓮扮演。   在片頭字幕中,卓別林寫道:「雖

然獨裁者興格爾和猶太人理髮師兩人完全相像,但那不過純粹出於巧合而已——這裡敘述的是在兩次大戰之間,瘋狂支配了某一時期的故事。這個時間,自由遭到踐踏,人性被橫加蹂躪。」     這部電影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更大於它在藝術上的討論。《大獨裁者》更像是一篇戰爭檄文,為所有喜愛和平的人們帶來勇氣和希望。      而不可一世的戰爭狂人希特勒聞訊後暴跳如雷,竟下令立即處死遠在大西洋彼岸的卓別林。他惱羞成怒地揮舞手掌大聲咆哮:「可惡,可惡,這個該死的小丑!」 本書特色   本書從卓別林的兒時生活開始寫起,一直追溯到他所創作出的偉大作品及為世界藝術所做出的出色貢獻,再現了卓別林充滿曲折、離奇而又跌宕起伏

的一生。  

卓別林《大獨裁者》(1940)之納粹形象研究

為了解決查理 卓 別 林 摩登時代的問題,作者傅邑楦 這樣論述:

「大獨裁者」(The Great Dictator, 1940)是一部由卓別林(Charles S. Chaplin, 1889-1977)親自編、導、演的電影代表作,他用自己擅長的喜劇表現方式,演繹至今仍具話題性的故事與場景。儘管數十年來受到褒貶不一評價,但內容所傳達人道精神與世界和平信息,仍是珍貴且值得肯定的。這齣戲以劇中獨裁者興格爾(Hynkel)影射希特勒(Adolf Hitler, 1889-1945),對其迫害猶太人大加抨擊,寓抗議於影片,諷刺意味濃厚。卓別林拍攝「大獨裁者」所使用運鏡技術,特意參考納粹一貫宣傳手法 - 訴求宏偉壯麗、井然有序的畫面,以達成萬眾一心的精神凝聚,藉由

這樣更貼近納粹宣傳的方式來進行反諷,製造嘲弄批判的絕佳效果。本論文以這齣電影為研究主角,自劇情及人物角度分析。討論重點,分別首先從卓別林演員家庭背景出發,並且,放在電影史發展脈絡下看,更早的反納粹(反戰)電影,是否也對「大獨裁者」帶來一定程度影響;其次,分析電影內容主題;第三,探討卓別林親歷獨裁崛起時代,仍勇於表達個人批判及支持人權立場的電影「大獨裁者」,內部的諷喻和評價;第四,釐清「大獨裁者」在卓別林演藝生涯各時期電影中的角色與連貫性為何;最後,說明卓別林利用電影媒體為媒介、公開批判希特勒不人道作為的作品「大獨裁者」,對之後反納粹電影的影響,及總結「大獨裁者」在電影史上之地位。

卓別林:我的環球之旅

為了解決查理 卓 別 林 摩登時代的問題,作者(英)查理·卓別林 這樣論述:

1931年2月到1932年6月卓別林做了一次環球旅行。其間,他寫了一系列游記,連載於《婦女良伴》雜志(1933年9月到1934年1月)。但直到現在這些游記才第一次集結成書。《卓別林:我的環球之旅》是卓別林第一次公開發表文章,也是他文學創作的開始。同樣,這也是卓別林開始關注政治時事的一個轉折點,這次旅行之后,他的寫作和電影創作都開始表達他對政治的看法。 旅行中,卓別林與很多名人會面,有丘吉爾、甘地、愛因斯坦等,他后來電影的創作靈感由此而來:《摩登時代》《大獨裁者》《凡爾杜先生》和《紐約王》。他對這次旅行經歷的精彩描述,展現了他銀幕角色之外的另一面。作者:查理·卓別林(C

harlie Chaplin,1889年4月16日-1977年12月25日),生於英國倫敦,英國影視演員、導演、編劇。20世紀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電影藝術家、世界喜劇電影大師。一生共拍攝了80多部喜劇影片,代表作有《淘金記》(1925年)、《城市之光》(1931年)、《摩登時代》(1936年)、《大獨裁者》(1940年)《凡爾杜先生》(1947年)、《舞台生涯》(1952年)等。1972年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贊譽他「在本世紀為電影藝術作出不可估量的貢獻」。《卓別林:我的環球之旅》是他第一次寫游記。 譯者:姜麗,外交學院英語文學碩士,大學英語教師,譯作有《歷史上最邪惡的人》《忠貞不渝的愛

:我與伊朗國王巴列維的生活》《世界歷史中的1000個物件》等。

《初戀》影片探討手繪動畫的視覺性和社會議題

為了解決查理 卓 別 林 摩登時代的問題,作者黃慧瑜 這樣論述:

本篇論文以個人創作動畫短片《初戀》的創作論述為出發點,來探討手繪動畫中使用局部動作和物件來表現情緒及應用。人類的肢體語言其實富含著各種資訊,當在仔細觀察或回想時,細微的動作都可以被捕捉到,而《初戀》則可以將這些細小的動作捕捉並特寫的方式表現出來。論文第一章說明個人的創作學習歷程及進入研究所後所學課程對於筆者的影響;第二章為創作論述分析畢業作品《初戀》的創作的發想過程以及美術風格設計,以期呈現在製作與發展上的歷程;第三章研究心得延伸至第二章創作動機;第四章則是對於個人創作上的省思以及未來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