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果聖歌末日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國立嘉義大學 音樂學系研究所 楊千瑩所指導 周希敏的 拉赫瑪尼諾夫鋼琴前奏曲作品三十二之五首樂曲分析及詮釋 (2017),提出格雷果聖歌末日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拉赫瑪尼諾夫、末日經、前奏曲作品三十二。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格雷果聖歌末日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拉赫瑪尼諾夫鋼琴前奏曲作品三十二之五首樂曲分析及詮釋

為了解決格雷果聖歌末日經的問題,作者周希敏 這樣論述:

《前奏曲作品三十二》是拉赫瑪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ff,1873-1943)在《升 C 小調前奏曲(作品三,第二首)》及十首前奏曲《作品二十三》後完成,共有十三首。整部前奏曲以二十四個大小調作曲,我們可以認為拉赫瑪尼諾夫有意效仿巴哈、蕭邦等前人,《作品三十二》添補了缺少的調性。這套作品中,拉赫瑪尼諾夫的作曲手法、聲響效果等等之精采程度與先前已完成的前奏曲有著完美的連結,在短小的篇幅展現出精緻美麗的樂音。中世紀格雷果聖歌中的《末日經》,內容描述末日審判,常被作曲家們用來象徵死亡或是命運,展現出戲劇化的效果。受長期上台演出的影響,拉赫瑪尼諾夫相當喜愛《末日經》,他以多樣的作曲

技法,使《末日經》旋律大量出現在作品裡。在本論文中,除了介紹《末日經》起源,也介紹影響拉赫瑪尼諾夫使用《末日經》的作曲家,更探討《末日經》在《前奏曲作品三十二》中的呈現。拉赫瑪尼諾夫是俄國晚期浪漫樂派的代表人物,兼具指揮家、鋼琴家與作曲家的身分。不論標誌性的節奏還是特殊的音響效果,都成為他獨特的風格,直到今日樂曲仍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