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谷自畫像分析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梵谷自畫像分析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GeorgeRoddam寫的 This is 高更 和米菈的 舞入未知深處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奧維小鎮- 梵谷最後落腳處 - 方格子也說明:《梵谷自畫像》,典藏於奧塞美術館。 生命中第一次真正與梵谷的靈魂共振,是高中美術課要臨摹油畫作品時,被《隆河上的星夜》深深觸動,視線完全無法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天培 和生命潛能所出版 。

國立清華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系所 張琳所指導 黃湘筠的 從中文出版品和大展來看臺灣社會中的西洋藝術家形象 —以梵谷為例,1980-2010 (2021),提出梵谷自畫像分析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梵谷、文化工業、阿多諾、藝術家形象、傳記、展覽、西洋藝術史。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 黃進龍所指導 鄒佳哲的 「身體場域」之繪畫創作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身體場域、存在、他者的他者性、臉龐、鏡像的重點而找出了 梵谷自畫像分析的解答。

最後網站梵谷繪畫的完美亂流 - 科學Online則補充:這位心智混亂的藝術家,似有直觀能感知流體流動的深奧形式。 《煙斗與繃帶之耳的自畫像》. 梵谷(Vincent van Gogh) 以其混亂畫作以及同樣躁動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梵谷自畫像分析,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This is 高更

為了解決梵谷自畫像分析的問題,作者GeorgeRoddam 這樣論述:

  「我很清楚,我是偉大的藝術家。因為我所經歷的苦難成就了我。」——保羅.高更   對高更而言,藝術家是能夠透徹地看穿事物表象,並提煉出其中生命奧秘的人。   一八九○至九一年間,他繪製了一幅自畫像,畫中,他深色的雙眸炯炯有神,凝視著畫外的世界,彷彿想要看進我們的靈魂深處。   高更一生孜孜矻矻,在塵世中尋覓天堂,為此,他數次遠離歐洲文明,遠赴大溪地,親眼目睹歐洲殖民破壞當地的純樸民風,於是更向深山行,企望找到心中的天堂。野性的高貴,是他筆下濃烈色彩欲反映出的世界。   雖然被稱為「後印象派三傑」之一,與梵谷、塞尚之間的競爭、相惜、模仿、批判可說是剪不斷、理還亂,甚

至是引發梵谷「割耳事件」的重要關鍵。但高更堅持自己的創作路線,建立強烈的自我風格,儘管在世時未如願聞名,卻在藝術史上留下重大的影響。 本書特色   ★高更是「後印象派三傑」的代表人物,對後來的象徵派和野獸派影響極深,可說是現代藝術的啟蒙大師。   ★高更一生汲汲營營,在塵世中尋覓天堂,他作品中讓人看見了世間喜悲。   ★八十頁篇幅,能使讀者迅速掌握高更的生命歷程、藝術特色、成就與重要作品賞析。   ★國際知名插畫家繪製的插畫,細緻呈現藝術家的精采生活圖像。 媒體好評   《This is 高更》讀來輕鬆,內容豐富,並且非常有趣。整本書中的插畫,也讓這本非小說的紀實類書籍讀起來像故事書般

,讓任何人都能容易進入,即使是從未閱讀過藝術類書籍的讀者也不會有門檻。聚焦於高更繪畫生涯中重要作品,並且詳細的分析與討論畫作主題與靈感,對原先可能不太認識高更的人來說,相當具有洞見與啟發。--插畫家協會(Association of illustrators)  

從中文出版品和大展來看臺灣社會中的西洋藝術家形象 —以梵谷為例,1980-2010

為了解決梵谷自畫像分析的問題,作者黃湘筠 這樣論述:

西洋藝術家梵谷(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 聞名世界,在台灣社會中也備受推崇,他的形象(例如:忠於藝術創作、生前不被理解、貧窮不改其志…)到底是如何建立的?為何一名西方的藝術家在一個異國的環境中,會受到歡迎?甚至被譽為「典範」?筆者以(繁體)中文世界影響力深遠的兩本著作:余光中譯作《梵谷傳》(1957年首版,但以2009年的改版最受歡迎)、和蔣勳著作《破解梵谷》(2007年首版),作為分析對象;輔以2009年「燃燒的靈魂:梵谷」大展,整理出這兩本著作所塑造的藝術家形象,以及之後的大展如何以這樣的形象當作基礎,推廣文化性的消費。本研究採「內容分析法」進行,對於文本

進行縝密的閱讀、整理、詮釋、分析。分析工具則為阿多諾(Theodor L. W. Adorno, 1903-1969)和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工業理論。本研究發現,具深厚文學與美學背景的余光中與蔣勳,著作中強調梵谷的道德成就,宣傳藝術家的德行,讓梵谷這個主題在國內成為足以陶冶性情的「精英文化」;但是之後的大展,則將此精英文化推向「大眾文化」。此外,梵谷在台灣被出版社和報章雜誌形象化的過程,亦達到阿多諾所謂的「文化控制」,甚至造成「文化主體性轉移」的現象。有鑑於此,本研究主張,對於媒體傳播有關「藝術」及其相關的主題,讀者大眾應更審慎看待,避免窄化理解與思考,形成阿多諾所謂的「假個體主義」。

舞入未知深處

為了解決梵谷自畫像分析的問題,作者米菈 這樣論述:

重新體驗那深藏於內在的自我, 純真而原始,連結著生命的火焰。 每一個人都是天生的大藝術家, 綻放原就是我們的本質!   透過各種意想不到的創作方式,   打破社會在我們身上加諸的制約,   重新舞出那深藏於內在的原始生命力!   很多人聽到繪畫便望之卻步,   因為過往被批判的經驗,   讓人以為自己沒有藝術才能,   然而那只是生命能量被堵塞住了。   本書作者除了透過多種靜心方式,   還將打破自我認知的創作方式,   以及「家族系統排列」結合。   藉此喚醒埋在靈魂中的創造力種子,   生命,從此蛻變成一齣自由又純真的舞碼。 本書特色   以彩頁形式收錄米菈的多幅精彩畫作,讀者可

透過米菈的作品,親自感受米菈對於生命的熱情。   透過「合作繪畫」、「海藻舞」、「自然繪畫」,又或是在黑暗中作畫等獨創方式,打破凝視他人與自我的舊有制約,喚醒潛藏於內在的創造力與潛能。   書中教導「動態靜心」、「亢達里尼靜心」、「曼達拉靜心」等多種靜心方式,協助讀者找到最合適的靜心方式。   透過「家族系統排列」,認同並理解家族成員的存在,探索愛、家族等重要議題。 名人推薦   菁英教練、身心靈導師、暢銷作家 賴佩霞   旅居瑞士藝術家、多年米菈助理 黃美花   藝術療癒工作坊帶領者 蘇芳如   作者簡介 米菈(Meera Hashimoto)   一九四七年出生於日本,從小就

開始習畫。年輕時在東京大學學習日本舞蹈和藝術,爾後定居於西班牙的托雷多(Toledo),繼續進修和實踐藝術理念,並成為著名藝術團體托爾摩團體(Grupo Tolmo)的創始成員,在西班牙各地展出作品。一九七四年,她在印度遇見了啟蒙大師奧修,並成為他的門徒。她的繪畫風格和創造力視野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一九七六年,奧修邀請米菈創辦羅傑尼希藝術學校(後來的奧修藝術學校)。她在世界各地帶領藝術工作坊和培訓,直到二○一七年一月的最後一堂課程。 譯者簡介 鍾莉方     英西法文字翻譯工作者,內心世界解讀者。月亮在雙魚的活潑好動射手人,從小在阿根廷長大,擁有熱情的南美靈魂。除了寫作及翻譯外,也會算塔羅牌

,深深地被花精以及精油給迷住。譯有《慾望の回歸》、《未來20年歐洲變革大預測》等書。   米菈畫作賞析 獻詞 推薦序 序 致謝 前言 第一章    藝術、治療與靜心 第二章    原始繪畫 第三章    交換畫作 第四章    說出「是」跟「不」 第五章    開放自己 第六章    即興繪畫 第七章    不妥協 第八章    連結你的身心 第九章    人人都可用的靜心方式 第十章    家族系統排列 第十一章 畫出你的舞蹈 第十二章 團體動態 第十三章 自畫像:面對自己 第十四章 自畫像:讓光進來 第十五章 平衡對立 第十六章 自然繪畫 第十七章 形式與無形式 附

錄 關於作者 米菈藝術基金會 米菈的著作   序   我很榮幸能夠出版米菈的遺作,剛好在她離開自己軀殼的一年後。她突如其來的意外身亡讓大家十分錯愕,不過她離開這世界的方式也很符合她做事的風格。並非是她自己選擇在那個時間點跟這個世界道別,不過這種離開世界的模式卻與她生活的模式同頻:全然地在每個當下準備好離去,完全出自於自發性,無怨無悔地做任何一件事情,而且都會給大家很大的驚喜。   我當然很希望她在身邊待久一點,好讓她能夠添加更多色彩在原本就已經很繽紛的人生中,她或許會為這本書多寫幾個章節或者修改一些句子,沒有人知道這本書究竟已經完成了沒有,或者這本書還未完工,但我覺得,所有她想分享的

事情,現在是時候讓大家知道了。   我記得米菈曾經在一個工作坊提到一位英國詩人,他因未曾完成他的詩作而聞名。當我們寫信向這位詩人提及此事時,他回答說:「讀完我的詩後,任何人都可以自己完成!」當米菈跟學員們說完這故事後,她微笑著說:「我喜歡!」我們或許也能這樣做:讓我們 延續米菈的人生志業,讓她的創造力願景不斷增長,擴展並達到新的高度。   米菈在這本書呈現藝術治療的新視野—她根據奧修願景所發展出的奧修藝術治療。這不同於一般的藝術治療,並不會把繪畫局限於克服創傷或心理問題的工具。   當我們的表達是出自於靜心的空間以及其中的寧靜時,繪畫就能達成更多,能夠幫助我們超越思想,帶著我們連結到更高

層次的意識。   米菈是喚醒人們神祕性、自發性和不合邏輯處的大師,不斷地在課堂上創造各種情境,讓學員們能夠喚醒自身的創造力,發覺被隱藏在底層的寶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激發你開始繪畫,或者讓你繼續透過繪畫完成自我覺察之旅。   在過去的一年半,我與蘇布帝(Subhuti)*都在整理米菈的手稿,這些文字都來自於許許多多的對話,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標題或者結尾。我決定用原始的模式發行這本書,只是我選擇了標題和副標題。   由於她的第二本書** 專門在講藝術治療,而且她最後的DVD也是相同的主題,所以我選擇「奧修藝術治療」作為副標題,而書名「舞入未知深處」(Dancing into the Unkno

wn)是在我閱讀時靈光一現,忽然想起她消失在未知之中前所說的最後幾句話。我深信她會用舞蹈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   我還請米菈的長期助理們寫一些與米菈共事的感言,作為本書的附錄。一方面是為本書畫上句號,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新的起點,讓他們延續米菈的狂熱與熱忱,在他們身上也點燃這樣子的火焰。   我想以米菈自己的話作為結尾,這些話充分地表達出她對繪畫和人們內心成長的熱愛和激情:   「我認為自己從奧修接收到的一切都越來越接近我所創造出來的繪畫作品中所表達的。我毫不費力地畫……。」   「這不是死的,是活生生的,充滿能量與生命力。我有時候會興奮到無法入睡,因為我要一大早起來去作畫。每一天都有滿滿

的新意。當我投入未知時,我每天都很好奇自已又會有什麼樣的發現……。」   用這種方式繪畫帶給我接連不斷的驚喜,我只想對每一幅來到我面前的畫致敬。在這種時候,我特別能感受到活著的意義。如果我能夠與他們分享這種激動的感覺,讓他們也在地球上留下自己獨特的足跡,孕育出自己的創造力,我會非常開心。」   出自米菈的《藝術的重新覺醒》(ReAwakening of Art) —史瓦吉多 *編註:米菈的編輯與合著者。 **編註:米菈的第一本書為《藝術的重新覺醒》,第二本書則指本書。 推薦序 記得了,要好好待人   「母親過世前交代我的最後一句話:Meera,remember,be nice to p

eople.(米菈,記得了,要好好待人。)」米菈用她篤定、認真的眼神看著我,訴說著她母親離世前的一段溫柔叮嚀,沒想到,此話竟也成了米菈送我的最後臨別箴言。   二○一六年二月底,我跟夥伴們第二次邀請米菈來台灣授課。在離台之前的一個夜晚,我們兩人坐在台北市中原路的一家清粥小菜「小品雅廚」,一邊看著窗外車水馬龍,一邊享受著眼前的美食,閒話家常。   她像個孩子似的,不斷播放手上的平板電腦,要我看她在海底拍攝的奇幻世界,一張張照片、一段段影片,讓人驚喜的顏色與畫面,當下的我完全可以體會她對海洋世界的著迷。她不只一次提起:「真的很美、很壯觀,找個時間跟我們一起去探險,潛水真的很好 玩。」我頻頻點頭

呼應。   坦白說,當下真的很被她感動,也曾認真考慮哪一天是否真能一起出遊,沒想到,隔年的二月卻得知消息,米菈已經消失在她最嚮往的大海中了。   米菈是一位我非常敬重且欣賞的老師。我高中念的是美工科,因此繪畫、音樂一直是我多年來情感抒發的管道,只要遇到難解的悲傷或狂喜的片刻,顏料與音樂始終是我最貼心的夥伴。米菈讓我目睹了什麼叫做藝術的化身,加上對奧修的愛,她巧妙地將靜心、繪畫、音樂、玩耍、創作、優雅、舞蹈,及對生命的敬畏導入課程中。純真是米菈的代名詞,也是她之所以獨領風騷多年的魅力所在。   雖說她天真、浪漫,但身上流著日本的血液依然掩飾不了她自律的精神。當年跟她一起畫畫,我發現她身上散

發一種非常獨特的氣息,就是當她出現在你身邊的時候,就像空氣般的自然、沒有壓力,但是當她離開空間的時候,卻能強烈感受到那份缺憾。讀了這本由史瓦吉多為她整理出版的書,我真的要說:「米菈,妳是個傳奇,我真的很想念妳,我是如此有幸在此生能與妳相遇。」   美花,一位曾擔任米菈多年助理的好友,移居瑞士多年,為了本書,今晚我倆通了個電話。短短幾句,至深的思念無語言表,回想她的真、善、美,除了文字,我們還相約未來要以米菈最熱愛的繪畫來紀念她。再說一次,「米菈,謝謝妳的教導與傳承,我們都愛 妳!」 賴佩霞 博士 ─────────────── 菁英教練、身心靈導師、暢銷作家 推薦序 以畫為鏡,探索內心

真實的自己   這是一本顛覆傳統的藝術治療之書。它並非學院派的,且遠超過我們過去所認知。這是有關藝術,但又不教技巧,可創作出的作品又是那麼富有生命力。這是藝術治療,但治療師是你自己,創作讓你全然釋放,赤裸呈現(作品),卻仍保有神祕。   第一次上作者米菈的課是在一九九三年印度,之後就愛上了她的課。進而之後多年參與她在印度,歐洲,台灣助理行列。我親身體驗也見證學員的轉變。因此我一直期許有一天她也可以在台灣分享。真心感動,繼米菈在台灣開課後,由史瓦吉多為她整理的書終於在台灣出版。   我讀的是廣告設計,在學校學的是繪畫技巧。而米菈不教技巧!她常說技巧會透過經驗而得;它是最容易學得的。反之是通

過藝術、治療和靜心這三個元素,透過一些活動情境來引導,激發我們內心對創造力的熱情。在音律,舞蹈,靜心,抒發及感動中,我們揮 灑色彩。   米菈所創造的繪畫情境,繪畫已不再是單純地畫出所看到的。例如第一章所提到,「繪畫的獨特性在於它會是你真實的反射。」我親身體驗!沒有好壞與對錯,過程中都是在探索及發覺自身的信念是如何左右行為。當我們讓各種情緒:憤怒,悲傷,思念,愛等等透過色彩灑落在紙上,一層層的色彩融合及堆疊是一種覺察與療癒的過程。內心深處語言所無法表達的,透過色彩抒發出來。如同一面明鏡,而這面鏡子照的是你的心靈。   出於愛,米菈善於挑戰你的極限。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印度為期一個月的繪畫

治療師訓練課程。其中有一幅畫我們是畫整整一個月的。時間過了一半,當我非常滿意這幅畫時,米菈來到我身旁說:你準備好深入自我察覺之旅了嗎?她溫柔地拉起了我的手,取了一盒顏料給了我,並說:閉上眼睛,深呼吸,GO!GO!GO !(將顏料灑在紙上)。當下那個片刻,我腦子是一片空白,心中很糾結,這是一個突如其來的狀況,我該如何面對?我深呼吸,顏料一揮而下。可想而知,接下來的畫風已變。一直到課程結尾,我才領悟到米菈的用意。突破個人侷限,作品更加有深度,我超愛這幅畫!而它正掛在我臥室牆上。   而在書中所提到的「人人都可用的靜心方式」,非常值得推薦,並落實在日常生活中。靜心如同沐浴一般,沐浴可以清淨身體,靜

心則可以淨化心靈。在眾多靜心中,每個都親身經歷過後,我感觸最深的是「奧修的動態靜心」,在早晨以一天的開始喚醒生命的能量; 以及「亢達里尼靜心」,在接近傍晚把這一天所接收的一切透過此靜心釋放、轉化。經驗中,我的心更加的平靜,不帶投射,也更有能量面對一天。   這本書適合任何人。對於藝術家,藝術愛好者,期許自我成長者,都是一個意想不到的驚豔探索之旅。運用書上所提到的,可以在短時間內幫助你了解自己的心靈空間。   最後感謝王牧絃女士(生命潛能出版社負責人)邀請我寫推薦序。在我生命的旅程中,與米菈的相處有著許多珍貴的相處片刻銘記在心。而對於因此書而相遇的你,我們是藝術大家庭;在繪畫創作中,我們相知

!   黃美花 ────────────── 旅居瑞士藝術家、多年米菈助理 推薦序 找回自己與生俱來的自由與力量   二○一五的夏天,我結束了台北的工作。終於報名貼在冰箱上一年了的奧修藝術治療師訓練課程。背起了行囊,我飛到了西班牙北部的生態靜心村Amalurra;在那裡,我遇見了米菈,也開始了找尋、認識及遇見自己的藝術療癒之旅。   米菈的繪畫團體總是充滿活力、歡樂及色彩,浸浴在其中絕對是每個人這生最難忘的經驗。如赤子般天真地玩耍,我們總是同時在跳舞、畫畫及遊戲,不帶分析或詮釋,只是隨著創造的能量流動著。米菈溫暖關愛的眼神、雋永風趣的幽默感和偶爾如禪師的棒喝, 總是適時的提醒我們去觀照

自己,透過畫紙看見自己。   從原始繪畫的揮灑釋放,自畫像的深層解剖自我,家族排列及星光藍寶石等治療,以及最後回到大自然中作畫的進程中,每日早晚的奧修動態靜心及亢達里尼靜心是最重要的核心支持,音樂及舞蹈更是米菈熱愛的表達元素。   七十歲的她,總是那個大半夜還精力旺盛,忘情地播放著音樂,讓學員們跳舞的DJ。當學員們都已經跳得七暈八素,心理暗想該結束了時,米菈卻熱情地揮著手,高喊下一首是她最喜歡的曲子。   在生態村的蘋果園畫畫時,米菈會請學員們找出之前潑灑成一團泥的作品,那張你可能不會想帶回家,不知所以然的畫,然後她讓你帶著這張畫,坐在蘋果園中畫蘋果樹。學員常會錯愕,甚至要求全新乾淨的畫

紙;她會提醒你,那張畫就如同蘋果樹下的土壤,涵蘊著你的歡喜傷悲、人生起伏,就是這般豐饒的泥土,滋養蘋果樹長出千千萬萬顆的蘋果。在大自然裡,我們見證著樹梢間光影的變化,同時接納內在的黑暗與光明;我們哭、笑、舞蹈、擁抱,如奧修說的:「有一天,我們會開花綻放。」   米菈通過藝術來傳達奧修的精神,她長期研究如何把奧修的精神帶進藝術治療,靜心是其最根本且密不可分的關鍵之一。與其教導技術,她更著重於教導人的本性、品質,如何當一個真正、真實和普通的人。她的心納涵一切,帶著無限的愛,引導人們通過藝術找回自己與生俱來的自由與力量。   蘇芳如 Prem Dariya ────────── 藝術療癒工作坊帶領

者 身心靈課程口譯/翻譯 第二章 原始繪畫  原始繪畫是我教學的支柱。在我的工作坊與訓練當中都會琢磨童年的問題,因為這始終與父母的關係息息相關。在「原始繪畫」中,我們將其作為主要重點,深入研究我們小時候壓抑在自己體內的態度和感覺。  每個人都帶有幼年時期所形成有關自己的信念,包括對自己創造力的各種想法。不幸的是,這些信念通常是負面的。耐人尋味的是,即使是從事童年問題研究的治療師也會輕鬆地對我說:「繪畫?這不適合我,我有兩隻左手!」當然,他們的意思是說,他們沒有才能。  所以,我的方法是:觀察自己的內心,看看這些信念一開始怎麼來的。 天生的創造力  當我看著三歲以下的孩童時,他們從不質疑自己的

創造能力。如果提供他們蠟筆、顏料、炭筆等材料,他們會按照自己的好奇心以及自然有趣的冒險方式自由揮灑。  比如說,我以前會照顧我姊姊兩歲的小孩。有一天,出於實驗的精神,我給她幾大罐的顏料、筆刷以及幾張紙,唯獨沒有給她任何指令。  我並沒有說:「現在畫個房子」或「現在畫棵樹」,而是放任她一個人隨心所欲。她東塗西抹了好幾個小時,不斷地在不同紙張上頭開發新的繪畫方式。  我恍然大悟,這些大人真不該嚷嚷著:「我沒有才能」,這真是一派胡言。當然,並非每個人都能成為畢卡索或者梵谷,不過所有人都能夠運用這種創造能量的自然資源。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權利,是存在的慷慨恩典。  當我教授「藝術治療」課程時,它與常規的

繪畫課程有所不同。在後者,我基本上只是在教人們如何創作好的繪畫。從治療的角度來看,繪畫更像一面明鏡,用自我表達的方式細察自己的態度、信念和恐懼反映在你面前的紙上。  與思維和理智觀念相較之下,圖像更能夠與人類心靈以更深層的方式連結,這是眾所皆知的。也因為這樣,電視和電影影響觀眾的真正力量在於他們使用的視覺影像,而不是文字。因此,當我們開始畫畫時,我們很容易進入意識的無意識層次,進而影響我們表達自己的方式。

「身體場域」之繪畫創作研究

為了解決梵谷自畫像分析的問題,作者鄒佳哲 這樣論述:

一個人不多不少就是他的一系列行徑的總合,足見人與世界的關係最主要是靠身體、行動來建構,然而作為意識而存在的人,他的存有必須是怎樣的一種存有方式,才能夠是虛無所藉以進入世界的中介呢? 沙特的自由哲學,自為身體對自在身體的虛無化,以焦慮做為一種內在否定關係,身體成為與情境交錯的場域,列維納斯的異質性他者理論,強調他者的非自我同一性,他者與我們共同存在於世,我與他者的關係是先於他者與我的關係,唯有藉由與他者建立有愛的倫理關係才能使我們從孤寂裡逃離。這種絕對自由的自我選擇的決定,使身體行動與意識心靈形構在一起,身體也因此開顯出存有的意義。 本論文「身體場域」之繪畫創作研究,筆者從藝術史

及存在哲學的文獻中加以分析,開展出一種兼含具象寫實與主觀表現的創作手法、以時間重疊解構時間延續的情境空間以其達到以物質真實表現非物質真實的訴求,建立身體靈視的理論體系,作品以赤裸裸的創作母題顯示出卸下所有形式、面具,直接讓身體訴說情慾藉以完成心理學上的自我完整,恥感情緒讓藝術的作品擁有了更為激烈的構圖語彙,體現了人意識所創生的種種欲望,創造出另類自畫像以繪畫記錄失去的層層感傷,透過具象表現的繪畫手法闡釋兩個系列作品:幽禁的靈魂與他者。 藝術的目的並非純粹只是向外追求世界知識,而是反思人自身的問題,畫家所要傳達的真實是超出於感官表象是一種無聲的真實,藝術作品成為精神實體,傳達出不可見

者的可見形式。期望本研究用以開拓筆者的視野,以釐清思想脈絡、建立理論體系也為關心這領域的藝術愛好者提供更完整的資料和新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