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府古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樂府古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運熙寫的 樂府之樂 和金庸的 國文(測驗)(高普考、三四等特考、各類相關考試適用)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廣西師範大學 和志光教育科技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竺家寧所指導 韋凌詠的 李賀近體詩韻律風格研究 (2017),提出樂府古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李賀、近體詩、語言風格、韻律風格。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中國文學系所 林淑貞所指導 徐郁茹的 感物懷人與仕隱遇合──魏晉歌詩中的「等待」情懷研究 (2014),提出因為有 六朝詩歌、三曹、等待、意象的重點而找出了 樂府古詩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樂府古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樂府之樂

為了解決樂府古詩的問題,作者王運熙 這樣論述:

假如說《詩經》是敦厚的詩教,《楚辭》是個人的狂想,那麼樂府就是大地上的歌聲,它有煙火氣,愛恨嗔癡,喜怒哀樂,離我們更近。   “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蓮葉何田田,江南可採蓮” “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作為中國人的經典文學,樂府的聲音裡,有土地,有遠方,有農作,有日常,有思念,有離別,有誓言,有選擇——這是兩千年的聲音,也是此刻我們每一個人,正在經歷著的一切。   《樂府之樂》精選一百三十餘首不可不讀的樂府詩名篇,其中有漢代古樂府,可領略恢弘的大漢氣象;有魏晉文人詩,曹操、曹植、曹丕、王粲、陶淵明……體味魏晉

風骨;有北朝民歌,盡賞大漠風光,南朝小調,低吟江南的都市情事。   本書的注解和賞析由國學大家王運熙及其弟子王國安兩代人合力完成,詩歌背景、字詞的延伸來歷、詩的好處,歷代如何評價,都一一講清楚,生僻字也悉心注音,讓我們可以無障礙地親近樂府古詩。青年藝術家了了融貫古今美學,獨創60幅剪紙作品,刀刀如微雕般精細,她用畫面來講故事,以一顆爛漫詩心呈現樂府詩意。三代人接力完成這本至美樂府詩集。   中國的古詩不止有唐詩,溯流而上,才能真正讀懂中國的詩。 王運熙,(1926—2014),歷任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所長。   1940年代末期開始研究漢魏六朝文學,在樂府研究領域公認創下里

程碑似的成就,至今還沒有人超越。   晚年,他走出學術,著手整理樂府詩的評注,期冀大眾也可以親近樂府古詩。因視力極弱,這項工作由他和弟子王國安兩代人共同完成。     王國安,復旦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漢學研究所所長,師從王運熙先生。     了了,青年紙雕藝術家,曾為中國郵政設計郵票,為熊亮、曹文軒、彭學軍等著名兒童作家作品繪製插畫。   《生活月刊》在對了了的專欄採訪中曾說:她的作品筆刀自在,雋永而充滿童真的趣味,極具辨識度。  

樂府古詩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 #絕妙詩詞 #游本在專訪

內容簡介:

  本書所稱 詩詞,泛指有韻 的文字。選材範圍不限唐詩、宋詞,自詩經以降,舉凡春秋戰國民歌 、 兩漢 樂府、魏晉古詩、金元明清詩詞,乃至民國初年佳作,均在其中。並選錄國學大師王國維所著(人間詞話)詞論十篇。全書以百首為一冊,共計上、中、下三冊,總計收錄三百首。
  本書選材標準,以優美動人,易於吟詠背誦為主。編排則採一短一長,一淺一深交錯。

作者簡介:游本在

  1964年生於台北縣瑞芳鎮,輔仁大學大傳系畢業。育有子女三人,利用假日在家教子女背古文,名為:「三心學堂」;並擔任瑞芳國小詩詞志工多年。

李賀近體詩韻律風格研究

為了解決樂府古詩的問題,作者韋凌詠 這樣論述:

李賀詩風以「奇詭穠麗」著稱,以其在語言的改造、意象的連結、意境的創造上都展現 了高度的藝術技巧。歷來的研究也多聚焦在這些層面上,對於李賀的韻律表現少有著墨;關 於李賀樂府、古詩的研究甚多,近體詩卻常被忽略。李賀近體詩數量不多,然其韻律層次豐 富綿密,聲音表現平衡和美,李賀在近體韻律上亦苦心雕琢,自成風采。本論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範圍、方法,以及前人研究的成果; 第二到五章分別就頭韻、韻母、聲調及聲音重複四個層面描述、分析並詮釋李賀的韻律表現; 第六章為結論,總結研究成果,並綜合聲、韻、調的韻律,立體呈現李賀詩歌的朗誦效果, 最後提出研究檢討與展望。李賀的韻律特色歸結如下:

頭韻的部分,李賀善用頭韻縱向地連串句子,使句與句之間出現交疊連綿的呼應音效, 筆者稱之為連環相諧。連環相諧所呈現的音韻表現是整體性的,是連繫句與句、聯與聯的網 狀韻律,使得詩歌的音韻結構更為緊密,更具節奏感,更具音樂性。其次,李賀頭韻以舌根 音相諧為主要的旋律,雖說目前研究的唐、宋詩人的頭韻皆以舌根音為主,然而在李賀刻意 的編排下,舌根音在頭韻中佔了一半以上的比例,有非常突出的表現。韻母的部分討論了用韻情形、句中韻及韻尾韻律,李賀韻部通押情形與《廣韻》有所出 入,此應為語音流變及方音所致,並非如前人所說的「用古韻」。李賀慣用響亮的韻部押韻, 如「東、冬、鍾、江」與「歌、戈、麻、佳」,與楊文雄提

出的古體「選韻務求沉啞」大相 逕庭,蓋楊氏以聲情論用韻,以李賀坎坷故用韻沉啞,實則李賀用韻響亮的亦有幽憤之作, 故以聲情論韻是相當不妥的。其次,李賀五言近體超過一半以上首句入韻,不同於王力提出 的「五言詩以不入韻為正例」,尤其是五律,超過六成的比例。五言詩首句入韻,一方面使 押韻的節奏更為緊湊,一方面也使十 一韻的節奏變得更活潑。在句中韻的部分,李賀多用 音值相近(同)聲調不同的韻母,做一句中橫向的呼應,五、七言詩皆以一句兩個音節呼應 為主,然而七言詩有一句兩組的句中韻,且兩組在音效上呈現對比。韻尾韻律的部分,韻尾 多在重要音節上形成相諧,以響亮的陽聲韻為主,且多安排入聲韻調音,形成鼻音綿長與

塞 音促止的對比交錯音效。聲調部分,李賀多有出句句腳連續同聲調的情形,這些連續同聲調的句腳與詩歌的意義 段落多可相合。可見這是李賀刻意的安排,使聲音與詩意形成緊密的呼應。再者,入聲的運 用上,單一詩句中入聲多安排於中間音節,形成「長—短—長」的交錯迴環韻律的。一首詩 中,在首 或末 隔句安排入聲,形成句首或句末長短交錯的結構韻律。此外,還有一種特 殊的結構韻律,即在三句中,以層遞的方式安置入聲的位置,使三句入聲前後的長音個數呈 現遞增或遞減的韻律表現,筆者稱之為層遞韻律。聲音重複的探討分為疊 、雙聲與疊韻,其中雙聲表現最為突出,且多為合成詞,可知 李賀不僅「使用」雙聲,更是「創造」雙聲。另外還

有很多相鄰兩 的雙聲現象,這是利用 雙聲的重複音效,連綴了兩個音組,形成頂真連綴的韻律。疊 、疊韻則多出現在韻腳上, 使得韻的音響在預期的規律中提前出現,讓整齊的近體句式產生長短句的節奏。李賀重複音 響的詩例不多,對應形式極為豐富,說明了李賀安排重複音響的技巧是相當純熟多元的。李賀詩韻律手法多元,呼應綿密,音調和美,如此的聲音表現並非信手走筆,自然天成, 乃是詩人精心錘鍊,將層層的韻律巧妙地交疊築構而成,展現出的高度藝術技巧。

國文(測驗)(高普考、三四等特考、各類相關考試適用)

為了解決樂府古詩的問題,作者金庸 這樣論述:

  ☆收錄必考成語精髓,佳言絕句信手可得   ☆最精華國學常識,深植實力拓寬視野角度   ☆重要考題集萃,輕取高分直登金榜 本書特色   ◆國學常識根植素養:各類文化常識→開啟門徑,根植國文素養。   ◆成語題辭答題應用:各類題辭→開拓層面,答題兼可實用。   ◆課文範例精華呈現:重要成語→加深造詣,擴寬視野角度。   ◆靈活考題觸發思緒:重要考題集萃→考生鑑往知來,加強實力。 作者簡介 金 庸 老師   投入杏壇已十餘年。醉心課堂,心酣教學,樂在工作,唱作俱佳,期能恪盡己職,造育英才,共創嘉猷,發皇洙泗之風,此乃不佞之幟。 單元一 重要成語 第一部分、同義成語集錦 第二部分、

歷年常考成語集萃 第三部分、成語詳解及例句 ※重要成語測驗 第一回/第二回/第三回/第四回/第五回 第六回/第七回/第八回/第九回/第十回 第十一回/第十二回/第十三回/第十四回/第十五回 第十六回/第十七回/第十八回/第十九回/第二十回      單元二 文化常識重點彙編 一、人生成長歷程之各階段年齡名稱 二、人與人交情之種類 三、四季之景象特徵 四、精選常見歇後語 單元三 各類題辭 一、壽慶/ 二、婚嫁/ 三、誕育 四、喪輓/ 五、居室/ 六、開業 七、比賽優勝/ 八、履任陞調與競選獲勝 九、學校/ 十、其他/ 十一、各類行號之題辭 單元四 成語典故之人物 單元五 歷代文章選萃

單元六 國學常識整理 一、各朝代文學主流 二、詩經六義 三、「詩經」與「楚辭」之比較 四、十三經概說 五、各朝代著名文人 六、韻文與非韻文 七、各朝詩歌綜合比較 八、詩經(國風)和樂府民歌的比較 九、漢樂府民歌的寫作技巧 十、樂府、古詩、近體詩 十一、絕句、律詩、排律 十二、唐詩四期及其代表人物 十三、唐詩之派別及代表作家 十四、自然派之王維與孟浩然比較 十五、新樂府運動 十六、文體概說 十七、散文、駢文、辭賦之比較 十八、賦的流變 十九、古文運動(散文大家) 二十、歷代文人別稱 單元七 各類型試題演練 一、字音字形測驗 二、單字測驗 三、國學測驗 四、年齡排序測驗 五、單題閱讀測驗 六、書

信測驗 七、題辭測驗 八、季節及節慶測驗 九、成語測驗 十、空格選詞測驗 十一、複選題測驗 附 錄 最新試題暨解析

感物懷人與仕隱遇合──魏晉歌詩中的「等待」情懷研究

為了解決樂府古詩的問題,作者徐郁茹 這樣論述:

歌與詩是人們很早用來溝通並表述心情的載體,「詩言志,歌詠言」,故而詩歌有其獨到的價值及意義,源遠流長。在歷史的嬗變中它們逐漸演變,鄭玄《詩譜序》:「論功頌德,所以將順其美;刺過譏失,所以匡救其惡。各於其黨,則為法者彰顯,為戒者著明。」,揭示詩歌充份扮演批判政治現實,匡正教化的重要性。而魏晉時期「文學自覺」提升,詩歌在「情感發展」的高度重視下,定位有了很大的改變,政治道統鬆綁讓作品的主體性得以彰顯,拓寬了詩歌的眼界,由此進入更能一窺詩人潛藏其中的美感與意識,探究「等待」主題以及背後「情意」。 本論文以等待為題,蓋「等待」潛藏在人的心理狀態之中,人人有之,在內心的匱乏,想望無法實現的

當下,潛伏而出,心靈因著此過程,產生微妙的變化。魏晉詩人藉著歌詩,不斷示現「等待」,含蓄委婉寄託自己的願景,和在願望達成之時那一段飽含希望且苦悶難耐的歷程,是對自我的剖析、觀照。本文有感於「等待」如是情境之特出,透過文本分析法為主軸,再佐以分類、比較及融合社會背景相互印證,拉出「等待」因其心態不同,延伸出的迥異結果。 本文探究範疇以「個體意識」萌發的魏晉為主,上溯《詩經》、《楚辭》再到漢代樂府、古詩,為「等待」梳理出大致脈流,再細膩聚焦魏晉歌詩,銜接「等待」主題的沿承創發,由「景(物)」、「事」入「情」、「理」,層層探究詩人們建構的「等待意象」,與深藏其後的「等待情懷」,了解魏晉時代高度自

覺下「等待」的個體情思之異同,與其所展現之姿態面貌別相。 「等待情懷」一直存在歌詩之中且為數可觀,懷人等待的情人、友朋、親屬,遊子對回歸家鄉的企盼,時機之待的惜時、傷逝、遇合,皆有「等待」蹤影。故本論由溯源歸結出等待的其來有自,進一步探討情景交融的佈局,如何讓等待感情自然流瀉,內外呼應。又等待詩作多出現模糊,無疾而終的結果,顯然繼承了此一時期之悲美詩風。值得注意的是在環境混亂與心懷悲苦下,詩人面對「等待」,不單單只有流淚、隱遁,更嘗試消解,使「等待」議題豐富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