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湖國小海拔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另外網站【2023雲林露營推薦】精選5大優質露營區懶人包攻略也說明:露上樟湖座落於雲林古坑鄉,樟湖生態國小旁的露營區,海拔約莫900公尺,空氣清晰,冬季有壯觀美景雲海雲瀑,夜景更是美輪美奐,提供蒙古包讓沒有帳篷的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建築與室內設計系 賴明茂所指導 蔡漢樺的 偏遠小學特色課程發展與校園空間運用關係之研究 (2015),提出樟湖國小海拔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偏遠小學、特色課程、校園空間運用。

而第二篇論文世新大學 社會發展研究所(含碩專班) 蔡培慧所指導 田鳳岐的 走在山上小菜園與山下小學堂之間的生活實踐 (2013),提出因為有 假日農夫、田間農事、消費階級、慣習、價值觀、體驗課程、綜合活動的重點而找出了 樟湖國小海拔的解答。

最後網站KIST樟湖生態國中小​ 認識KIST 學校系列六 - Facebook則補充:樟湖 位於 海拔 八百公尺、雲霧繚繞的古坑鄉山頭,學校 與地方生態和自然結合 ... 三民 國小 |學習自轉日. 2 days ago · 589 views. 00:27. #Podcast精華#立馬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樟湖國小海拔,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偏遠小學特色課程發展與校園空間運用關係之研究

為了解決樟湖國小海拔的問題,作者蔡漢樺 這樣論述:

近年來台灣隨著少子化趨勢的影響,各縣市國小的新生人數相對減少許多,小學招生不足的情況日益嚴重,在資源與城鄉差距下導致面臨裁校或廢校的窘境, 雲林縣教育處統計,105學年度小一新生人數有4735人,卻有324人未報到,原因很多,可能是受到隔代教養比例高影響,不少家長將孩子接回都市就讀,或是隨父母遷出雲林,都可能造成新生流失。雲林縣因小校整併辦法規定新生每班不足4人將減班,全縣國小將減少66班,其中有十所學校因一年級新生不足四人不成班,面臨裁併校危機。尤其較偏遠的學校更是首當其衝。 雲林縣政府在2006年積極推動「小型學校轉型優質計畫」,鼓勵學校朝向優質化、特色化、多元化與現代化的教育目標

發展,小型學校規模小、彈性大,轉型特色學校的可行性相對提升,較偏遠小學由於地理環境優勢容易發展成特色學校,充分的利用環境與社區人文、產業的條件優勢,來建立優質特色課程來成為新訴求教育場域。根據雲林縣政府2006年推動「雲林縣小校轉型優質計畫」,2007年參與教育部國民中小學活畫校園空間與發展特色學校計畫,榮獲特優;雲林縣3件特優中的其中一個,97年度特優方案名稱:樟湖、華南、草嶺三校策略聯盟:「綠色149—小校向前走」。 因應時代潮流趨勢,各學校對於校園永續經營,針對課程投入許多心力,結合自然環境與社區力量,試圖免於廢校或裁併的窘境,本研究發現與結果在於彙整釐清偏鄉小校其教學空間發展特色課程

所面臨的困境與優劣勢如下:1.經營學校自我特色品牌 面臨廢校裁併壓力,透過轉型優質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地理環境優勢、社區人 文與地方產業發展出學校特色品牌。特色課程發展主要來自於學校本位課程脈絡, 而山區偏遠小學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地理環境優勢、社區人文與地方產業為偏遠學 校帶來新的轉機同時活絡在地文化。2.偏遠小校空間發展侷限 雖然山區地理環境豐富但意味著校園發展的空間更受到侷限,以至於課程學習 場域向外發展,在發展之餘其經費造成壓力來源、教材教具存放空間不足等等都是 偏鄉小校所普遍面臨的困境。3.精緻特色課程發展策略 學校與社區更緊密結合,在特色課程上發展出當地特有

活動或遊學課程,課程 重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力、進而引起學生的求知慾,培養自發學習對未來升學更有競 爭力。4.偏遠小校所面臨的壓力 少子化現象使得城鄉差距更顯現,偏鄉因為工作機會少、交通不便利等等因素 間接導致人口外移導致出生人口不足,首當成衝的結果就是招生不足,則面臨廢併 校的窘境,萬一面臨廢除只會造成原本就不熱絡的社區更加沒落。另一方面由於體 制不同於一般都市學校;對於師院科班出身的老師來到偏鄉新環境又是一個隱憂, 因上述城鄉差距之下,很難吸引年輕老師長駐於偏遠學校,導致流動率偏高,間接 影響學童的受教權,以及重新適應新老師的無形壓力。

走在山上小菜園與山下小學堂之間的生活實踐

為了解決樟湖國小海拔的問題,作者田鳳岐 這樣論述:

身為一個都會地區的國小老師,我帶著山下小學堂的需求出發,走到山上的小菜園,無意間竟然開啟了我假日農夫的務農生活,進而發展成為論文的主題,在本論文中是從個人微觀的角度望向田野,探討著這群主動選擇務農的假日農夫們,透過田間勞動的實踐過程,將其安置於個人的生活之中,而我更藉此務農的行動連結起山上的小菜園和山下的小學堂,來回往返之間這兩個不同場域的人們彼此相互交流影響,特別是為我在山下小學堂裡的課程增添許多新鮮有趣的元素,也讓我經由實作的體驗課程,走過個人生活實踐的反思之旅。 本論文資料蒐集採用質性研究的方法,主要針對樟湖自然農園裡的假日農夫們和園主進行深入訪談,同時自己身處田野也是假日農夫的

一份子,藉此進行參與觀察,以及本文分析來進行。從研究觀察中發現在我們菜園裡的假日農夫們,站在相同的海拔高度,以自我的裝扮在自然農園裡從事有機耕作,認同這種農耕的方式,交流身體勞動後的痛覺,分享特定愉悅的感覺,彼此的相遇可說是我們在生活中志同道合的「有緣」,也是指我們處在相同消費階級的「有元」,彼此在田間相處互動透過言行自然地呈現出社會中的階級意識和慣習,而假日農夫和農園主人對於田間事務的見解,也因社會位置的不同有著不同角度的價值觀 當我從山下的教室出發,走向山上的小菜園,從未預期一定能得到些什麼,只是知道它勢必會為生活與工作帶來些改變,再從山上的小菜園走回山下的教室時,也並非一定要做些什

麼,只是知道它一定會為課堂增添些變化,這些年在山上和山下來回走動之間,走出了好體力,練就務農的本事,結交一群務農的朋友,豐富了小學堂裡的課程,這些年站在土地上實際耕種的經驗,明瞭到植物的成長並不是只要有成長的元素和足夠的肥料它就一定會長得好,相同的陽光、空氣和水,站在土地上讓我學習面對和接受不確定的未來,小菜園裡的種子就像是小學堂裡的孩子們,各長各的調,豈是你能夠一手掌控或捏塑的,這也是我經由務農生活的實踐所得到的體驗與領悟。在平凡平淡的生命過程中,轉了一個彎,能夠為自己做些選擇,用務農這實際的行動,改變小學堂的課程,是個人生命價值實踐再造的具體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