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場捷運價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機場捷運價錢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MartinLindstrom寫的 小數據獵人:發現大數據看不見的小細節,從消費欲望到行為分析,創造品牌商機 和印度尤的 印度,和你想的不一樣:鳳凰衛視記者眼中的印度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捷運與輕軌 - 高雄旅遊網也說明:全線單一票價為10元,目前提供一卡通、悠遊卡、icash等三種票卡可使用,持有電子票證之旅客,可於驗票機螢幕下方處感應,成功驗票後即可搭乘,下車後無須再次感應,以免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寶鼎 和長江少年兒童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蘇淑娟所指導 蕭力偉的 發展主義與新自由主義化交織的區域交通基礎設施-以台灣高鐵建設與開發為例 (2017),提出機場捷運價錢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發展型國家、新自由主義、結構化理論、高鐵車站特定區。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兩岸高階主管經營管理境外碩士在職學位學程 駱世民所指導 陳美芳的 台灣營建工程施工安全圍籬業之產業分析與發展 (2017),提出因為有 安全圍籬、五力分析、核心能耐的重點而找出了 機場捷運價錢的解答。

最後網站港鐵> 車票種類及車費 - MTR則補充:... 本港各主要交通工具,車費會在乘車時從卡內自動扣除,使用簡單方便。每張八達通於增值後三年內有效。欲獲取更多資料,請按此處。 機場快綫或港鐵車站之客務中心。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機場捷運價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小數據獵人:發現大數據看不見的小細節,從消費欲望到行為分析,創造品牌商機

為了解決機場捷運價錢的問題,作者MartinLindstrom 這樣論述:

  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好評4.5顆星   全球熱銷翻譯超過40國語言   《紐約時報》暢銷書   美國邦諾書店暢銷榜冠軍第1名   《富比士》雜誌2016年必讀商業書   《金融時報》強力推薦   《科克斯評論》讚譽推薦   《企業》雜誌2016年度最重要書籍   《成功》雜誌2016年最佳自我成長圖書   出版觀察網站2016年零售商必讀選書   Strategy+business雜誌2016年最佳行銷類商業書籍   800-CEO-READ商業書評網「2016年商業書籍獎」入選   探索大數據尋找趨勢的同時,「小數據」給你更細膩、貼近人心的解答。   全球首席品牌大師將訪察世界各地的

故事,   以偵探小說般的精采敘述,帶你抽絲剝繭,發掘小數據的力量!   •為什麼有些人講手機,習慣邊講邊繞著圈圈走?   •為什麼沖澡或玩水的時候,總是比較容易冒出靈感?   •為什麼俄羅斯人使用最多的表情符號是微笑、澳洲人最常用的表情符號是膠囊?   •為什麼遙控器沒電了,我們會更用力地按遙控器,彷彿這樣可以榨乾最後一絲電力?   •為什麼我們寧願一直用吸塵器來回吸地上那條線,卻不直接用手把線撿起來?   看似無足輕重的行為,背後隱含具體而微的線索──這是「小數據」,統統指向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望。而深入每一種場景收集資訊,剖析他人的興趣、想法與行為,形成強而有力的行銷洞察,就是小數據探討

的重點。   過去,企業界對大數據情有獨鍾。   現在,全世界將發現小數據的奧妙!   在這個迷戀大數據的時代,企業紛紛投入資料庫的建立。然而,大數據縱使提供了寶貴見解,卻也有一定限制:對於促使顧客消費的深層動機──「人的內在感受」,它幾乎一無所悉。樂高(LEGO)根據大數據分析,認為新世代缺乏耐心,決定簡化玩具設計,但忽略數據成因的後果,是差點導致公司倒閉。由此可知,科技再怎麼發達,終究必須回歸到人的本質。對此,作者馬汀‧林斯壯提出「小數據」概念,敏銳觀察個別消費者的生活,追蹤細微線索,看穿潛在欲望,彌補了大數據的不足。   馬汀‧林斯壯專研「神經行銷學」(Neuromarketing

),被譽為「行銷界的福爾摩斯」;他擔任多家頂尖企業的品牌顧問,一年至少有300天都在旅行。從西伯利亞到沙烏地阿拉伯、從日本到巴西,他拜訪陌生人的家庭,深入消費者家中尋找蛛絲馬跡──無論是冰箱上的磁鐵、浴室裡的牙刷,甚至是垃圾桶,他擅於發掘「讓顧客有感」的東西,進而促成產品創新、創造產值,為品牌找到定位。   ★小數據以人的溫度串連資訊,是大數據的補強方案      大數據以量取勝,小而美的小數據強調資訊的意義、正確度與實質功能;大數據是找出數據的相關性,小數據能告訴你因果關係;大數據擅長的交易路線是點擊、挑選和執行,小數據訴求「情感DNA」,是人性對話工具,也是線上無法複製的「深度資料」,它

將人的情緒、喜惡、說話模式、室內裝潢、密碼、社群網站動態更新等最微小的細節拼湊起來,化為一把鑰匙,解開人心的深層渴望。   透過書中實例,你將發現小數據運用到極致的成功模式:   •11歲德國男孩家中找到的破損運動鞋,促成樂高不可思議的谷底翻身。   •西伯利亞家庭冰箱上的磁鐵,為美國連鎖超市帶來革命。   •位於3萬5000英呎上的除噪耳機,讓百事(Pepsi)創造新的招牌聲音。   •羅馬民眾進入教會的方式,重振迪士尼(Disney)主題樂園。   •奧地利女孩臥室中的填充玩具熊,讓時尚零售業者徹底改造、業績暴紅。   •看似普通的手環,使瘦身中心的顧客忠誠度一年內提升159%。   

•以人體工學配置的BMW汽車儀表板,影響Roomba吸塵器重新設計。   ★大數據的量化+小數據的質化,相輔相成   光靠大數據不足以精準掌握消費者心理,不能使業績成長。21世紀行銷的生存與成功之道,莫過於整合線上(online)與線下(offline)資料,「透過小數據觀察、結合大數據分析」,才能找到新的行銷著力點。拆解大數據、聚焦小線索,可以發現「人的真實需求」,進而以「感性行銷」喚起共鳴,讓你的品牌觸動人心!   《小數據獵人》是一本品牌行銷融合行為科學的當代經典之作,其中細膩的消費者觀察,將成為寶貴的企業資產。緊湊的一篇篇故事,不只讓行銷人心醉神迷,對人類行為變化無窮感到好奇的讀

者,也將沉溺其中,不可自拔。 本書特色   1.作者造訪77個國家、訪問超過2000戶家庭,深入探索日常行為中的潛在渴望。本書集結多個品牌改造實例,故事生動多樣,讀來津津有味。   2.作者分享集結歷年來的工作心得,整理出「7C」方法,是分析新的產品、構想、創新和品牌時不可或缺的一環。   3.本書將「人性」概念引入市場行銷,觀察人類與消費趨勢,讓你從細微的資料分析得到全新見解。 國內權威推薦   (依姓氏筆劃排序)   丁菱娟/世紀奧美公關創辦人   何炳霖/cama café創辦人   洪順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院教授   陳季青/和頌愛臺灣行銷總監   黃麗燕/李奧貝納集團執

行長暨大中華區總裁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溫肇東/創河塾塾長、政大科智所教授   鄭國威/PanSci泛科學總編輯   劉芳君/法國精品臺灣區傳媒經理   Mr.6劉威麟/網路趨勢觀察家   嚴秀茹/國立清華大學服務科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好評推薦   「身處網路時代的你我,在不自覺中,都已成為大數據的成員。當你上網購物、瀏覽新聞……時,充斥在其周邊的廣告,皆是經由精密演算、篩選後,不露痕跡地與你在網頁上不期而遇。廣告主透過大數據的分析,針對目標客群強化品牌知名度,然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協助消費者成功地完成最後一哩路──購買。     促使消費者完成購買的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即是消費者行

為的研究,唯有深入瞭解消費者購買的目的性、需求,乃至擔憂與疑慮,才能對症下藥、進而創造商機。   行動通訊與網路社群的普及,使我們低頭專注於亮著藍光的行動通訊器的時間日益增長,作者馬汀・林斯壯在書中提倡的,正是目前被忽略的觀察力與同理心。『人』是商業行為的主角,大數據提供可演算的行為模式,然而唯有透過用心體會,才能找出獨一無二、讓消費者認同的成功行銷策略。」   ──陳季青,和頌愛臺灣行銷總監   「細微精到,引人入勝。」──《金融時報》   「幫助品牌扭轉乾坤的新法寶」──《富士比》雜誌   「在現今大數據啟發宗教熱忱的商業環境中,卻冒出馬汀.林斯壯這位行銷無神論者。他的本業就是揭露大

數據的諸多缺點,以及小數據如何成為克服它的必備工具。」──奇普.希思(Chip Heath),史丹佛大學商學院組織行為學教授、《讓創意更有黏性》(Made to Stick and Switch)共同作者、《零偏見決斷法》(Decisive: How to Make Better Choices in Life and Work)作者   「馬汀迄今最棒的著作。以個人、直覺、有力的方式來看待你的作為產生的衝擊。」──賽斯.高汀(Seth Godin),《紫牛》(Purple Cow)作者   「本書探索的數據或許很小,但對人類行為的意涵卻很重大。因此,凡是有人想要更加瞭解促使人決定購買的因

素,它都是無價之寶。」──羅伯特.席爾迪尼(Robert Cialdini),《影響力》(Influence)作者   「馬汀.林斯壯運用尖端的鑑識手法來揭開數據與學識間的對立。假如你熱愛《識骨尋蹤》(Bones)和《CSI犯罪現場》(CSI),那麼這本書就是你的菜。」──帕克.安德席爾(Paco Underhill),《商品放在哪裡才會賣》(Why We Buy)   「我很迷大數據,但還是忍不住會想我們說不定遺漏了哪些重要細節。馬汀‧林斯壯與我的想法不謀而合,他的著作《小數據獵人》闡述微小的事物如何能在商業界創造大不同,書中還運用了很多非常棒的例子加以佐證。這本書提醒企業家,在做分析時

別忘了偶爾要讓自己抽離,好好思索什麼能真正刺激客戶的欲望。」——艾朗‧艾吉斯∕搜尋、內容與社會行銷者

機場捷運價錢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台灣桃園租金平港人開糕點店圓夢 逃走他鄉大熱淡海新市鎮210萬買600呎新樓 #籽想旅行-果籽 Apple Daily
近日大家都熱烈討論移民台灣,今次我們找來兩位移居台灣生活的香港人,分別是住在新北市林口區的退休人士「木木」以及桃園平鎮區開設港式糕點舖的Karen,分享在不同社區的實際生活環境、樓價以及交通配套。

木木移居台灣3年,近半年開設了個人YouTube以及Facebook賬戶「台灣是咁的」,分享移居台灣的生活點滴、不同地區睇樓以及移民小貼士。

港人移居台灣北部,首選是新北市的板橋區、林和區以及淡水區。以台北市中心樓價最高的信義區作為參考,新北市樓價明顯較便宜,信義區300呎售1,500萬台幣(約$390萬),同樣價錢板橋區可以買到600呎。板橋區近台北市一般是年輕人、上班一族聚居地。林口區在機場與市中心中間,往來兩邊坐捷運只需20分鐘,1,200萬台幣(約$310萬)買到600呎、5年樓齡的新居,方便經常到外地公幹人士。淡水區同等呎數價錢只需800萬台幣($210萬),合適喜歡陽光與海灘的退休人士,位置偏遠不過有無敵海景。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相關影片:
【香港職人】手袋神醫甩皮甩骨都救翻生 改短皮帶收$700:世上無嘢整唔到!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JlYWNeg5Vxw)
【採耳師】25歲港女採耳師棄教職赴台灣讀採耳課程 記者實試:「第一次清晒耳屎的感覺,好爽」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8uvIzhfy3hI)
【重案解密】前G4長七洪立明任李澤楷「小小超」保鑣逾十年 暗戰張子強 :隨時冇命收工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BNL8NP5-H4)
【6億身家奉獻徐濠縈】Eason停工侍妻女 幫阿徐抹鼻做跑腿 疫市賺少半億(壹週刊 Next)(https://youtu.be/EYsm9v8VSvc)
【灣仔燒味老字號】17歲做大廚 自立門戶35年 油雞酒味濃 老闆:好做嘅食物唔會好食(飲食男女 Appledaily) (https://youtu.be/svAF8pKszw0)
【深水埗兩餸飯】59歲大叔賣$32兩餸飯 月派100份送長者 由台灣派到香港:受過港人恩惠想回饋 (飲食男女 Appledaily) (https://youtu.be/kyvNU86ntio)
【再現幕前零走樣】鄧上文生3個囝囝未夠數 計劃領養變六口之家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umTq9XNR6sA)
【頭條動新聞】Ep.4 林鄭月娥一個星期被放棄兩次有咩感受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TulvTCk2ZQ4)

#果籽 #台灣 #移民 #糕點 #新北 #淡水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發展主義與新自由主義化交織的區域交通基礎設施-以台灣高鐵建設與開發為例

為了解決機場捷運價錢的問題,作者蕭力偉 這樣論述:

本研究從發展型國家與新自由主義切入,探討政府為因應政治經濟需求與國家財政蹇促情形下,區域交通基礎設施由公轉私,及結合周邊土地開發追求不動產利益的過程,成為左右臺灣空間發展的特殊經驗,從台灣高鐵的建設與開發過程,政策的形成與建設上涉及多方權力與利益,沿線土地使用與都市發展變遷,使高鐵車站特定區成為權力操作、發展治理,及資本流動的節點,更展現特殊面貌,各種結構性政策與能動性要素間的共構與互相滲透,使得區域發展變遷更趨複雜,也引發政策結構再生產,高鐵車站特定區成為區域發展的重要焦點,而本研究主要瞭解特定區從規劃、定位道開發的過程,以突顯國家引領都市發展的脈絡,並討論不同行動者的行動邏輯與互動關係如

何影響區域發展,藉由分析新自由主義在發展中的具體實踐,而歸結出鑲嵌於國家脈絡下的區域開發與治理模式及對地區之社會結構轉變的因應與調適。本研究目的有三,包含:(1)探究國家啟動基礎建設的思維與推動高鐵建設計畫的相關作為;(2)分析地方尺度下高鐵車站特定區的發展情形與問題;(3)以桃園、苗栗案例分析、瞭解在差異的權力、資源、機制施為中,高鐵特區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差異。方法上,本研究以結構化理論作為主要的論述方式,同時藉由相關的政策資料、文獻、新聞報導、田野調查與深入訪談等方法,做為鋪陳臺灣高鐵建設計畫的歷程與結合土地開發、及區域發展的論述,以提供本研究取徑。研究結果呈現,政府的治理策略並不完全呈現國

家退位及新自由主義蔚為主流,而是「以發展型國家為主,新自由主義為輔」與「以新自由主義為主,發展型國家為輔」的兩種策略,交織操縱著政經與空間的發展與變遷,區域成為結構化場景所在,特定區成為資本利益競逐的場域,相互模仿、複製發展模式,並隱含著多變、短期逐利、假性需求與投機的空間競逐與高風險環境;在空間發展引導與治理的意涵上呈現出:(1)以新自由主義推動臺灣民營化公共建設產生沉沒危機、(2)公共建設結合土地開發制度政治經濟操作下的沉重代價,以及(3)臺灣西部走廊空間發展的複製與競奪等現象。

印度,和你想的不一樣:鳳凰衛視記者眼中的印度

為了解決機場捷運價錢的問題,作者印度尤 這樣論述:

本書講述一個90后小女孩關於自己與世界的想象,印度,一個神秘的國度,一個正在不斷崛起國家,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訴說着一個真實而有魅力的印度,並以一種平淡而不乏深刻的語言撥開迷霧,解讀人們心中對印度的40個疑問。印度尤,原名尤芷薇,現職鳳凰衛視駐印度特約記者,目前是「關鍵評論網」與「英語島雜志」的固定專欄作者,經營「印度神尤游印度」臉書粉絲專頁。2012年大學畢業踏上新德里,原本只打算待上一年,卻發現印度這塊南亞次大陸如同它的觀光宣傳口號「Incredible India」一樣不可思議,目前仍持續在印度游走,希望在這個不可思議國度的熏陶之下,培養更瘋狂、更有想象力、更幽默以及更多元的思考能力。我的

酷態度:機會是專屬於准備好的人;get yourself ready anytime.印度尤臉書專頁:請上網搜尋「印度神尤游印度」 自序 撥開迷霧走進印度 1part why為什麼去印度 Q1一個女孩去印度,爸媽沒有反對嗎?─我們家的家教:自己做決定並負責/002 Q2印度和德國比一比,為什麼選印度?─我想先搞清楚自己/008 Q3為什麼對發展中國家充滿憧憬?─未知並不會讓我害怕,我恐懼的是動彈不得/014 Q4你問我,為什麼出走?我問你,你喜歡現在的自己嗎?─搞定那些隨遇,搞定自己/019 Q5在印度,天上掉下來的工作會是什麼?─不可思議的事情只會在印度發生/024 Q6什

麼是航空母艦?航空母艦下水─我當記者的第一則新聞/032 Q7你是記者嗎?!─年齡不是問題,年紀小反而成為保護罩/037 Q8這是催淚瓦斯嗎?─意外當上記者,讓我遇見更多意外,也讓我變得不無聊/042 Q9晚餐要吃什麼?─被羨慕着的人們,背后都有不被羨慕的故事/047 Q10你這種個性,怎麼可能沒有長歪?─不管做什麼都被接受,一路都能自在做自己/052 2part what印度,什麼樣的地方? Q11印度少女嫁狗很「變態」?─信仰是個人自由,自以為是的評斷,比迷信還要可怕/060 Q12為什麼印度馬路沒有分隔線,就算有,也沒有人會遵守?─印度交通給我的啟示:為了生存,不接受標准答案,永遠有替代

方案/066 Q13我的背包要拿起來是因為擋了老鼠的路?─源於宗教信仰的印度動物觀/072 Q14當印度猖狂的性騷擾就發生在自己身上,誰能挺你?─看似微不足道的反抗,因為堅持而偉大/080 Q15如果不答應跟他們一起做壞事會發生什麼事?─印度街頭男孩的生存之戰/086 Q16為了我們的母親和姊妹,難道不能從改善廁所做起嗎?─印度總理獨立日演說,談人民最關切的強暴與廁所/093 Q17親愛的總理,你要將印度帶往何處?─草根出身的公關高手莫迪總理,全世界都在等着他出手/097 Q18幫佣不能用家里的廁所?─印度版《姊妹》在我面前上演/104 Q19老咖啡廳才剛慶祝一百周年,為何就傳出歇業?─因為這

里要「發展」了/109 Q20印度空間觀,不參觀房間竟會不禮貌?─「哈啰,請問為什麼忽然沖進我家呢?」/118 Q21我從來不知道什麼是愛情,那一定很美好吧?─在印度,有人選擇自由戀愛,有人更相信父母的安排/122 Q22是否有榮幸邀請你來參加我們家的婚禮?─印度婚禮的那些瘋狂事兒!/129 Q23印度排燈節,你怎麼過?─三個排燈節,深刻體會貧富差距與傳統習俗/134 Q24印度農夫問我:「你開心嗎?」─急速發展的國度,一不小心就會忘記思考的問題。/141 Q25在恆河岸邊,誰能不淡然生死,穿透俗世─在瓦拉納西看到生命的實相/145 3part.who我在印度遇到的人 Q26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薩

蒂亞爾蒂,他究竟是誰?─三十多年來他日以繼夜,從人蛇集團手中救回八萬名童工童奴/152 Q27你知道你要什麼、不要什麼嗎?─制作人Sapna的故事/158 Q28女人何苦為難女人?─Manju追求幸福的悲慘故事/163 Q29可不可以每天下班后,都來和我說話?─鄰居太太Pinki勤學英文的故事/169 Q30你願意去印度苦五年,換以后的好日子嗎?─對於未來的美好想望,需要付出和承擔/175 4parthow在印度這樣生活 Q31印度窮日子過起來是什麼滋味?─路邊攤蛋炒飯吃得津津有味,買到電蚊香是值得慶祝的大事/185 Q32其實你根本不懂印度人?!─從外表、衣飾認識形形色色的印度人/189 Q

33印度市集就是要教你詐?!─買東西,你才懂印度人為什麼那麼會做生意/195 Q34和印度小販學談判,走到哪兒都不會被騙的絕招是?─看出這最斗膽、最深刻、最真實的生命動力,你就贏了/201 Q35「你不找我十盧比,我就不下車了?!」─小零錢,大學問,在印度一定要搞懂公平合理交易等一下!/207 Q36如何不被印度神邏輯打敗?─為了求存,沒有邏輯也是邏輯/213 Q37你的印度時間是幾點?─印度人聽不懂「時間」這兩個字/217 Q38請問你們有賣印度神油嗎?─知名度最高卻少有人見過的伴手禮/222 Q39新德里月光市集無人不知,可曾聽聞緊臨的SadarBazaar?─印度首都最大批發市集/225

Q40大雨,大雨,你為什麼下不停?─對印度人是浪漫風情畫,對你是一定要知道的求生術/230 撥開迷霧,走進印度一個女生自己去印度?而且還是個要在外面趴趴走的記者?再聽到我二十二歲大學一畢業就來新德里,很多人會驚訝地想知道我到底「發生什麼事?」一個女孩子在青春年華就這麼「想不開」,只身來到印度打拼真是太憨膽了!都不怕嗎?怕啊!我怎麼可能不怕!來到印度之前,我在台灣地區所接收到的印度相關信息,和大家並沒有什麼不同,即使閱讀英文的相關訊息,也通常是來自西方觀點的介紹,所以環境臟亂、住民貧窮、強暴案頻傳、偷搶拐騙,還有各種光怪陸離的迷信傳統等等,也都是我對印度的單一想象。「小心而大

膽,害怕而勇敢」在印度的生存之道,任何地方都適用,只是我們忘了!記得剛抵達新德里時,我在機場就一直疑神疑鬼地看有沒有人跟蹤我,換錢時也擔心有假鈔,在櫃台一張一張數完之后立刻分成三等份,分別藏在身上、背包還有行李箱;好不容易搭上出租車,沿途我眼神戒備,不斷地想着,如果司機等一下有什麼不軌意圖,我應該如何呼救,還有拿什麼武器攻擊他,各種動作電影情節都在我的腦海中上演。慢慢地,我在印度生活也已經三年了,逐漸熟悉這塊土地的運作模式,我經常半開玩笑地說自己已經是個印度人,雖然少了剛剛落地時那種驚弓之鳥、草木皆兵的神經質,但這里並不是一個可以放松過生活的地方,過度自信而松懈只會把自己暴露在危險之中,這就是

我在印度的生存之道:小心而大膽,害怕而勇敢。在台灣地區,我們習慣了舒適的生活,無論是滿街的便利超商、營業到深夜的夜市小吃,還是走在漆黑的路上都不會害怕的安全感。但是,一拿印度和台灣地區比較,恐懼感也會有放大的效果。因為,印度被形塑成一個超級落后的國度,恐怖就變得更恐怖,更恐怖就變得超恐怖。其實,相較於大家覺得夢幻浪漫、充滿文藝復興濃濃文化氣質的意大利和法國,我反倒覺得印度安全許多,偷搶拐騙和黑幫情況也沒有那里嚴重。就我在印度生活的觀察,我會說印度人有一種投機取巧的個性,但不敢明目張膽地做壞事,他們幾乎不會有那種拿刀拿槍的逼迫,也不太會有暴力相向的搶劫行為,我的形容就是,如果今天你的背包拉鏈沒有

漏一點小縫,他們是不會去把它拉開的;但是,一旦看到有縫,卻不去拉開它,印度人就會覺得心癢而且還愧對祖宗先烈。印度人不可思議民族性背后的原因是為了「活下去」,「投機取巧」在快速發展下成為「高彈性」與「高風險承擔性」的同義詞。為什麼印度人如此奸詐狡猾愛騙人、貪小便宜愛欺負人呢?或許某種程度來說,就只是為了活下去吧!我曾經想過,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土地貧瘠又有着極端氣候的國家,會有這麼強烈的宗教色彩一點也不奇怪,因為很多時候沒有信仰和心靈的寄托,甚至是某種程度的「認命」,實在很難在如此艱困的環境中生存;除此之外的另一種活下去的方式,或許就是閩南語中的「想孔想縫」,想辦法看見光、找到洞就努力鑽吧!勉強試

試看,可能還來個柳暗花明。在印度街頭或是商場,總會看到這麼一群「試試看」的人,「China?Japan?Korea?WhichCountry?」通常是我們這種黃皮膚的亞洲人,在印度市集最常收到的招呼語,那些站着三七步顧着小攤的男人們,一看見有人走過去就會喊一聲,總會有幾個人回頭,不回頭他們還會試別招,「藍色上衣的!」「綠褲子!」「紅色背包!」一般人的反應就是會反射性地回頭,而那些回頭對眼的片刻,就是他們生意上門的最好時機。此時,他們會開始端出各色商品,接着試試看各種不同的成交方案,一千不成變八百,八百不成變四百,最后又在你即將甩頭走人時,感覺不大情願卻又笑臉盈盈地以兩百盧比成交。反正試試看無妨

,這條路不成換別條路,永遠都有空間可談,你來我往、東砍西殺也不失為樂趣。也因為一切都是「試試看」,在印度「買賣不成情義在」這句話永遠成立,就像是嘟嘟車司機經常在街頭吵得臉紅脖子粗,甚至卷起袖子、掄起拳頭要打人,吵完架、事情解決了,他們又若無其事地談笑風生,喝起奶茶。無論聲音大小、價錢高低、偷搶拐騙,還是真演起了動作片,對印度人來說就是「試試看」;「Give it a try.」搞不好就真撈點額外的好處,沒撈到就算了,腳踏實地還是可以掙點錢。「試試看」反映了印度資源不足的求生之道,即所謂的「Jugaad」文化,這個字的意思類似替代方案,在條件不具足時達到目的的另一種方式。Jugaad通常帶有一點

搞笑的色彩,因為那些拼拼湊湊的解決之道,都有點落漆或太有創意而讓人忍不住驚呼到底是哪來的點子!在網絡上只要搜尋Jugaad就會出現各種讓人哭笑不得的例子,包括把筆電插在腰間當隨身聽、拿熨斗來當電磁爐、退出光驅來當飲料架等等,但這就是印度人最真實的生活,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中,想辦法、試試看。從Jugaad衍生出來的是「SabTheekHoJayega.(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即使一切的情況再怎麼糟糕、資源再怎麼不足,總是有辦法可以解決,最后一定會好的!我曾經說過,印度是全世界人與人之間可接受舒適距離最小的地方,畢竟十二億五千萬人口實在是想避也避不掉,大家也早就習慣跟大家庭還有一大群朋友相處。除此之

外,我覺得印度人還是全世界最能「等」的民族,除了資源不足的原因,也和這塊土地上有太多各式各樣千奇百怪的怪事鳥事糊塗事有關,有時候倒也不是他們故意怠慢,就是沒辦法,疊床架屋的政府系統、基礎建設不足、人力物力金錢有限等等,最后實在是沒辦法,只能等。也就因此衍生出了「ChaltaHai」文化,原意是「It works.」泛指「It’’s Okay.」即使我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印度人還是一副不慍不火的淡定模樣,畢竟急也沒有用,沒關系啦!找個Jugaad解決百分之八十的問題,或者慢慢等,總有一天「SabTheekHoJayega.(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放輕松喝杯奶茶吧!或許,印度人這種「淡定哥」形象

再加上他們很愛「試試看」以獲取高利潤,有時候很讓人惱火,但某種程度上,卻也是印度政府現在高喊經濟起飛時,相當自豪的創業家精神;印度人從古至今做生意可是全球有名,腦袋瓜轉得快又懂得鑽小洞找方法,無論是好方法壞方法他們都敢嘗試,有非常高的風險承擔特質,雖然某種程度是缺點,但從另一個方向來看,也是印度的潛力之一。印度絕對是一個人類可以生存的世界我什麼地方都敢去!女生去印度到底安不安全?可以自己一個人去嗎?有什麼特別需要注意的事情嗎?我總是千篇一律、不由分說地大聲昭告:「歡迎來印度!」要讓大家先確認印度是一個「人類可以生存的世界」之后,各項疑難雜症才有解決的必要。至於女生該怎麼保護自己,說實話,真的不

用跟我一樣剪個香菇頭,也不必一到晚上就把自己鎖起來,更不用一定得找個男生來保護自己。在這里生活了幾年,我的經驗是,只要找回我們在台灣地區某種程度喪失的警覺性,就可以在印度快樂過生活。如果大家回頭去看印度的強暴案件,有很多情況確實是受害人的疏忽。雖然在任何情況下都沒有人願意被強暴,可是身為女生,一定要特別在意自己的周遭環境,包括不要喝醉、不要跟着陌生人走、不要在深夜走在暗巷里、不要亂喝別人給的飲料、不要在路邊攔車或搭沒牌照的車、隨身帶着防狼噴霧或小武器、不要在車上睡着等等,我知道這聽起來很像媽媽在碎碎念一些全世界都知道的事情,很簡單但容易忘,不過這些就是在印度的生存之道,在台灣地區有時候忘了也沒

什麼(當然有時候也會有什麼),但在印度,這就是生活准則。據說,其他認識我的記者,形容我是一個「什麼地方都去」的人,無論是龍蛇雜處的舊市集、擠得水泄不通的傳統市場,還是充滿路邊攤的小夜市,我通通都去走走看看吃吃喝喝,那些大家覺得危險可怕,就算外派個三五年都不會去的地段我全都走過,還樂此不疲地一去再去。因為那對我來說,是最有趣也最能夠了解印度的生活樣態,這或許也和我剛到印度時的實習生身份有關,太窮了沒錢也只能去這些地方,即使后來換了工作,卻有點「由儉入奢難」,總還是喜歡挖掘這些小地方,很多人都說:「你怎麼敢去啊?天不怕地不怕的!」你說我不怕?我怕死啦!「不要以為自己很安全!」在印度我無時無刻不這麼

提醒自己,即使在熟悉的環境都會小心翼翼地注意周遭環境,只要有一丁點不對勁,我一定趕快離開或准備應對之策;現在住的小區雖然有輪班警衛,但我每天晚上睡覺前,一定會再次檢查大門有沒有鎖上,即使一個人住,房門也會上鎖,我害怕因為任何一個疏失讓人有機可乘。在地鐵,我也會隨時注意錢包和手機,甚至只要有人太靠近,我都會立刻像弓起背的貓一樣保持警覺,因為可能就是那一丁點閃失,產生了不一定是我們能夠承擔的后果。我現在回到台灣地區搭捷運,還會因為一直看自己的后背包拉鏈和觀察旁人的舉動,反而看起來比其他人更可疑。聽起來是不是很恐怖?!可是一旦謹慎注意各種小細節,知道怎麼保護自己,自然就可以在印度生活得愉快自在,這也

是我前面所說的,小心與大膽、害怕與勇敢都是相輔相成的,人類只有自在地面對所有的兩極,才能夠找出那條中庸之道。「極端創造彈性,最終回歸中心」能夠自在地面對所有的兩極,就能體會印度的迷人之處。總有讀者問我,為什麼我可以一個人在印度生活這麼久,還一副過得非常開心的樣子?這個大家聽到就會發出「哎額」鄙夷聲的南亞次大陸,為何讓我這麼流連忘返?我總開玩笑地說:「因為我在訓練自己成為世界最強人種!」我是真的相信只要能夠在印度生活,其他地方也不會太困難,不是因為這個地方的艱難性,而是這個地方所訓練出來的「彈性」,這樣的彈性伴隨而來的就是「中性」。讀到這里,你一定會覺得:「啊?印度不是一個極端的國度嗎?怎麼會是

中性?賣鬧!」或許也就是因為印度的各種極端,極端的貧富、極端的善惡、極端的喜怒、極端的氣溫、還有極端的價值觀等等,這些極端創造出空間極大的彈性,而最終又回歸到了中心點,或許這就是印度最迷人的地方吧!說起「中性」,自然會聯想到性別,我的體會尤其深刻。印度對女生的既定印象,通常是長發、紗麗和珠寶首飾。在台灣地區就經常被誤認成男生的我,頂着一顆香菇頭,總是穿着T恤和褲子的中性打扮,多數時間會被認為是男生,特別是在晚上,大多數印度人不會懷疑我是男生,而是根本不會懷疑我是女生!在印度這幾年,我其實很享受性別上的交錯,甚至有時候故意混淆別人,多數時間當然是為了安全,其中也摻雜了好玩與惡作劇。記得有一次參加

印度外交部的例行記者會,當時的發言人阿克巴爾丁(SyedAkbaruddin)以幽默及口條流利聞名,沒想到在我舉手發問時,他卻結結巴巴地喊着:「Sir?Ma’’am?Sir?Ma’’am?」完全可以感覺到他很想摔筆怒吼:「×的!到底是男的還是女的啦!(跺腳)」還有一次搭地鐵,有幾個男生見我坐在女性車廂沒有被驅趕,就大搖大擺地走進來坐在我對面,結果到了下一站,女警立刻進來把他們拎了出去,他們站起來之后,一直瞪大眼睛猛看着我,我完全可以看出他們眼里那種「那『他』咧!他怎麼可以在這里面!我是因為他才進來坐的耶!」的憤怒,當下只想仰天大笑。不過,來到印度之后,反而有些台灣地區的朋友覺得我變娘了,倒不是

我以前有多Man,而是我在台灣地區並不太有機會展現比較柔和的一面。但是在印度,只要是皮膚比本地人白的外國女生,就可以激發印度男人們的荷爾蒙!當然不是那種充滿性幻想的可怕情境,而是單純對女生的友善。就拿我的記者工作來說吧。有時候在政府機關采訪拍攝,遇到陸軍前來關切,只要我回頭給他一個微笑,一點也沒開玩笑!他除了會讓我短暫拍一些其實不能拍的地方之外,還會幫我管秩序,禁止其他人跨越我的鏡頭。我還曾經遇過有大概二三十個軍人,圍在我的攝影師旁邊看我拍,眼神中不斷散發出一種不知從哪里看到我的美的光芒,連我坐上車准備離開時,他們還貼近車窗玻璃跟我說再見。有時候,在印度實在是很容易誤會自己是超級巨星,會想穿上

開高衩透視晚禮服,然后扭腰擺臀走紅毯。除此之外,也因為印度的攝影師清一色是男人,所以我無論到什麼樣的場合,都會有人熱情幫忙,無論是架角架、卡位子、提供信息或大小事,只要能幫忙的他們都不會拒絕。有印度男記者跟我要電話,還會有一些起哄的人在旁邊亂叫「哎呦!哎呦!」除了非常幼稚之外,我也忍不住想,他們眼里的我到底是什麼樣子?三圍三十二D、二十三、三十四的絕品辣妹嗎?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在台灣地區,我因為打扮舉止常被誤認為是男生,在印度,我卻因為皮膚較本地人白皙而享盡女生的優勢,與其問是男是女,反倒更像是男女不斷的性別流動,在印度,我真正體會到什麼叫中性,以及中性帶來的彈性。印度的環境確實對婦女

安全比較不友善,但我真心希望大家不要因為自己是女生就不敢來,不要因為性別就局限自己。男生並不一定比女生更適合來印度,掌握印度的生活准則,並學習讓自己變得彈性和中性,印度就會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國度,也會讓你變成一個美麗的人。「眼見為憑是驗證真理唯一的途徑」穿透媒體偏頗的角度,印度和你想的不一樣。在印度生活讓我學會彈性,但是要用中性的觀點看印度,有時候並沒有這麼簡單,畢竟這個地方常把人逼到死角,每當覺得自己已經被印度訓練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時,總會有些事情瞬間撕裂你的理智線,讓人忍不住狂吼:「到底想怎麼樣啊!」簡單來說,在印度就是漫漫長路的不斷修煉,在完整與破壞之間不斷來回,成長。我曾聽過被外派到印度

的人,把自己形容成是被公司「流放」,如果可以選擇,他們寧願選美國、泰國、新加坡或歐洲,因為印度實在太苦了!相形之下,像我這樣自願來「吃苦」的人實在很怪,或許真的是怪吧!我當初畢業之所以選擇來印度,除了它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之外,也是因為想要自己親眼見識一下這個神秘的國度,眼見為憑是驗證真理的唯一途徑,而印度絕對是經得起檢驗的。印度並不是蓋上了一層神秘的薄紗,印度根本就是「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我曾經形容,印度就像是只有露點、劈腿、跌倒或眼歪嘴斜才會上版面的藝人,其他面向根本從來沒有被看見,因此形成很單一化的負面形象。有一次,媽媽告訴我,廣播節目主持人談起印度的強暴案件有多恐怖、多可怕,呼吁所有

聽眾不要去印度,我聽了氣得跳腳:「媽!那個節目主持人有來過印度嗎?我在這邊生活,我比她還了解印度!」批判一個國家非常容易,深入了解背后的文化、背景與成因卻很難。目前主流社會所接收到的印度,通常是西方觀點或帶有我們主觀價值判斷的印度。我記得曾經采訪一位印度的城市規划學者,她跟我說印度現在被歸類為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這個名詞是從歐美這些自詡為「已發展國家」的比較定義而來,然而什麼是發展?遵守西方的政治與經濟模式、文化、教育及思想,就是已發展嗎?每一個國家其實都有自己的形成背景,而印度作為全世界最老的古文明國家之一,這是一個歷經幾千年所孕育出來的土地,它不是可以直接用概括方式解釋的國度,所有的

現象和問題也不是單一原因所造成的,與其說:「印度就是這樣啦!」我會想說:「印度就是這樣嗎?」有時候多一點疑問,多一點懷疑,或許能夠讓我們在觀察與批判另一個國家時,再多想一點,再更深入一點,再靠近一點。隨着經濟崛起與政治影響力的擴張,印度近年來在國際上受到了更多的關注。這個2015年經濟増長率就會超越中國的國家,在未來二十年將成為全球經濟的火車頭,也會是亞洲地區,在全球議題上,與中國和日本並肩,與美國、歐洲等大國和地區對話的重要發聲者,這代表印度已經不再是那個只有窮、臟、亂、強暴,還有喝牛尿求保佑的國家,它正在改變、轉型和發展,變成國際鎂光燈的焦點。作為一個記者,我希望自己在印度所扮演的角色,不

是說印度的故事,而是透過印度的觀點說印度的故事。這的確不容易,因為我也有自己已經形塑的價值觀與是非判斷標准,這和我的成長背景、環境、教育,還有社會化過程息息相關,擺脫自己的主觀角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我盡可能去問:「為什麼?」這些背后的原因才能讓人從印度的角度去理解它真正的樣貌,也是最迷人的地方。來到印度已經三年,我還在摸索這塊廣袤的次大陸,這本書所說的印度,也只是我狹窄的眼界所看見的一小部分,但腳踏實地站在這塊土地上,我確實看見了印度多元的面向,或許這本書所看到的印度和你所看見的不同,但這些都是我親身感知的世界與觀察。歡迎光臨,撥開迷霧,看見真正的印度!

台灣營建工程施工安全圍籬業之產業分析與發展

為了解決機場捷運價錢的問題,作者陳美芳 這樣論述:

台灣施工安全圍籬產業面臨的問題與傳統企業面臨的窘境一樣,像是政府營造預算減少與上游廠商工程數量的萎縮,導致微利營運的現狀。政府的政策及社會人口結構的改變,導致勞工人力的不足,此外,原物料價錢不穩定與客戶議價能力導致經營成本增加,因此,如何維持穩定的發展並提高利潤,正是需要探討的議題。以BYX公司來說,想要在安全圍籬產業中穩定發展,需針對現有的問題提出經營與改善。本研究針對營建業發展歷程、經營概況以及安全圍籬相關廣泛蒐集文獻,並對不同的資料進行分類,最後以個案研究對象進行內部核心能耐說明及外部五力分析,探討個案公司的未來經營發展狀況與挑戰,利用自身的優勢調整其策略,以提升整體競爭力。研究發現在

安全圍籬產業中,因市場競爭激烈導致獲利逐漸下降,但經營成本卻逐漸提高,使得整體經營環境愈來越惡劣,企業為求永續發展,必須洞悉產業裡的動態發展,不斷求新求變,企業經營亦必須不斷以求利益以及所面臨的挑戰不斷突破,持續建構其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