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 山 光輝 三國志 11 20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橫 山 光輝 三國志 11 20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陶短房寫的 誰謀殺了大唐? 和木齋的 歷史的化石︰知青十五年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東方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胡衍南所指導 陳明緻的 豔與情——明代文言小說合集的女性想像 (2020),提出橫 山 光輝 三國志 11 20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明代文言小說合集、《豔異編》、《情史》、女性想像、妓女、女俠。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中國文學系 陳益源所指導 阮清風的 《三國演義》與《金雲翹傳》在越南南部的傳播與影響 (2019),提出因為有 越南南部、明清小說、《三國演義》、《金雲翹傳》、喃傳的重點而找出了 橫 山 光輝 三國志 11 20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橫 山 光輝 三國志 11 20,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誰謀殺了大唐?

為了解決橫 山 光輝 三國志 11 20的問題,作者陶短房 這樣論述:

自古無不亡之國,即使再強盛的王朝,也不能例外。   然而唐朝被推翻後,出現回光返照,這個巨人奇跡般趴下又立起、立起又趴下,彷彿做了一個伏地挺身,這種復活現象在中國歷史上非常罕見。   本書作者力圖用淺顯的語言、明白的脈絡、有趣的表達,勾勒從盛唐到殘唐,從真唐到假唐的曲折過程,判明誰是謀殺大唐的真凶、疑凶、偽凶,揭示他們的作案動機、背景、手法和成敗教訓。創造這段歷史的關鍵人物──朱全忠及李存勗,都是膽略和能力超群的英雄,但最後皆以悲劇收場。且讓我們步入大唐帝國的餘暉,看一看這樁精采的「謀殺─詐屍」奇案,和合演這齣「殘唐五代」歷史妙劇的兩位主角吧。

豔與情——明代文言小說合集的女性想像

為了解決橫 山 光輝 三國志 11 20的問題,作者陳明緻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豔與情為關鍵????,分析明代文言小說合集的女性想像。在章節安排上,試圖呈現從外到內、從整體性分類到個別性觀點的過程。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章從分類方式分析明代文言小說合集的編輯意識。第三章則從內部拈出編者在編輯時可能著意提出的女性議題,進行概略式勾勒。第四章提出《豔異編》所代表的「豔」視角與女性的連結,並指出其後文言小說合集對「豔」的重審與定位。第五章指出《情史》所代表的「情詮解」,女性成為「情詮解」的正面舉例。第六章、第七章則挑選三類從「豔」視角到「情詮解」觀點轉移過程中,有較明顯變化的道德女性、妓女和女俠進行分析。

歷史的化石︰知青十五年

為了解決橫 山 光輝 三國志 11 20的問題,作者木齋 這樣論述:

讀過很多關于知青的書,此書卻不同。我從來對于記憶、歷史一類的詞懷有強烈的質疑,因為那是一段我們的青春與生命的事,牽涉到生命的事,需要更長時間的思索。然而木齋的書,卻已經悄然接近了歷史的真相!此書在此時此刻推出,別有一番意義。我感動——為他的真誠與犀利,詩意與哲理。——著名作家 徐小斌 不必字字服膺,確是章章感人,既有洞穿知青精神的悠遠目光,又有瑣細、復雜、深厚的情感聚合,看似行文出幽入微,不動聲色,細細品之,竟是滲有地老天荒般的沉郁與蒼關。這是來自荒草深處的生命史記,尤是浩劫年代靈魂幸存者義無反顧的心靈珍藏。——著名知青學者 岳建一 本書作者木齋,是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顛覆性學術見

解的具有特殊人格魅力的著名學者,同時,也是有著特殊品格的中國作家,2005年建立的個人文學博客《木齋文學》,被評為當年度的四大文學博客之一。 這本書,首先可以視為是木齋的一部個人傳記,主要講述了他從17歲下鄉到32歲考上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之間的傳奇經歷,其間穿插他自童年時代到“文革”時期的種種人生遭遇,如少年時代的早熟、“文革”初起山雨欲來、紅衛兵運動和步行串聯等,從中可以深入理解一位著名學者的個人成長歷程;其次,全書以作者為中心,縱橫捭闔,連帶寫出幾十位知青或者與知青命運息息相關的人物的故事,深刻描述和展現了一代知青對知識的渴求、情愛的渴求、人生事業的渴求。因此,本書不僅是一部以私

人化視角展現的真實知青史,更是一部在特殊年代背景下深刻揭示人性的個人成長史。 真實生動的內容、美妙感人的詩文境界,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寫意洗練的語言表達,正是本書的特點和魅力所在。全書采用百幅具有歷史意義的照片,百余首當年的知青詩作以及多篇日記,著名學者傅璇琮先生作序,更增添了此書的歷史感、厚重感。 木齋,1968年赴內蒙古插隊知青,1983年以同等學歷考入中國人民大學,現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吉林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詞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李清照辛棄疾學會理事,中國蘇軾學會理事,中國陶淵明研究會(籌)常務理事;中國歐陽修研究會(籌)理事;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

中心研究員,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東亞系訪問教授,韓國全南大學邀請教授。 主要著作︰《宋詞體演變史》,《走出古典》(中國社會科學版),《蘇東坡研究》,《宋詩流變》、《唐宋詞流變》、《與中國作家對話》等,先後在《文學遺產》、《學術月刊》、《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等刊物發表論文一百余篇;2002年和2004年,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連續播放其《唐宋詞體的演進》(上下集)的學術講座。主編《唐詩百科大辭典》、《唐宋詞百科大辭典》、《古代散文百科大辭典》、《中國文學寶庫》等大型工具書;完成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唐宋詞體演變史》,目前主持200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唐五代聲詩曲詞發生史》。

引子 上篇 饑餓中的憧憬 1.科爾沁草原 2.認識你自己 3.集體戶小組家庭 4.饑餓 5.“油燈事件” 6.山雨欲來 7.關于我的笑話 8.孤獨的西遼河 9.開闢鴻蒙 10.1969年的寒冬 11.紅衛兵運動 12.在鄉下 13.“大串聯” 14.不應有恨 15.早熟 16.第一次回京探親 中篇 苦悶中的追求 1.危險的哲學小組 2.率真性格的危險與收獲 3.和平學校 4.1971年的冬天 5.醉意伴君歌 6.老侯的故事 7.沉淪與掙扎 8.夢斷龍門 9.玉明

10.小路 11.小河 12.父子重逢 13.在鄉下過春節 14.漫漫長夜 15.那玲 16.布雲 17.連英 18.告別開魯 下篇 彷徨中的前行 1.1976年 2.1977年恢復高考 3.人生的十字路口 4.軍旅生涯 5.前賢弟子 6.等待 附錄︰重生之旅 後記 我與木齋君于上世紀90年代初即有學術交往。1990年初春曾應約為其主編《唐詩百科大辭典》作序。此為木齋君策劃和主編的“中國文學寶庫系列辭典”之一,他在這套系列大書的總的前言中,明確提出這套書為“多角度!跨學科、全方位地研究的大型工具書”。我在序

中對此書極為贊賞,記述全書共有13個分部,其中更有特色的,是編者從社會、歷史的宏觀角度出發,把唐詩放在一個廣闊的文化背景之下,以此來規劃全書的框架。因此,除了文學本身之外,還設立了唐詩美學、唐詩文化、國內研究、海外研究等部類,這在專業辭書的編寫上,是使人耳目一新的。翌年,我又為木齋君主編的《中國文學寶庫》中的《唐詩精華分卷》撰寫序言,我在這兩篇序言中都提及木齋君和其他幾位與他年歲相仿佛的中青年學者合作,連續編輯這兩部規模宏大、引人注目的系列叢書,且其闡述、立論中往往能對一些傳統的、習以為常的說法注人新見,這在當代出版界、讀書界還未有過,確屬不易。 木齋君在經歷了90年代初的編書生涯之

後,從90年代中期,開始了他個人學術研究和寫作的學術之旅,其中的《蘇東坡研究》、《宋詩流變》、《唐宋詞流變》,特別是20世紀之後出版的《宋詞體演變史》等,都在學術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此外,他關于古詩十九首和漢魏五言詩發生史的研究,關于詞體並非如同胡適所說產生于民間,而是產生于盛庸宮廷的論斷,在當今之學術界,都可以說是發人深省的具有顛覆性、革命性力愛的創新見解。從主編大型工具書到創建系統的中國詩歌史演變規律的學術體系,我想,這在中國當代學術上真是極為罕見的一例,確實值得研究。 木齋君何以有這樣的研究能力、寫作能力和學術組織能力,他的這些能力是怎樣鍛煉出來的,套用俄蘇文學的話語,“鋼鐵是

怎樣煉成的”,對于學術界同仨來說,至少對于我來說,一直不得其解。這次,東方出版社邀請我為他的個人傳記《歷史的化石》撰寫序言,使我對木齋君的厲史,對他的個人奮斗史、成長史,有了一個系統而全面的了解。想起杜甫的名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聲豈浪垂”,誠然,古今之大學問者、大詩人、大成就者,都會有極為特殊的、艱難曲折的人生經歷,經歷所謂“天之降大任于斯人”、“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特殊磨礪。因此,接到書稿之時,我雖然忙于一部書稿的審讀工作,卻幾乎是即刻就被木齋君的這本傳記所深深吸引,而且,看得很動情,幾乎是連續兩三個晚上,都因思緒不平而難以入眠。 通讀全書,竟知木齋君于1

968年,才17歲,初中二年級,即于北京遠赴內蒙古插隊,後曾轉遷于當地和平學校教書,1976年分配到煤礦工作,實際上仍然維持知青身份,一直延續到1983年考人中國人民大學攻讀研究生,前後竟有15年之久。期間經歷了無數的人生坎坷,如剛剛下鄉時候發生的“油燈事件”,作者細敘他甫事勞作,仍酷愛讀書、寫作,每日勞動歸來,不論多累,仍在油燈下讀書寫作,被組長吹熄了給予他知識光明的火光,還被處理以“斗私批修”事件,成為其所在小組的改造對象。作者在這一篇章中沉重地說︰“油燈事件之後,我庋過了人生中最為艱苦的一段時光”,說來似乎平常,但作為一位十七八歲的青年,長達兩年左右的時光,沒有人和你說話,每日自我懲罰澆

菜園,這種精神的和肉體上的苦難,是非親身經歷者所難以體會的。但我想,也正是長達15年的這種精神放逐和肉體磨練,才有了後來的學者木齋、詩人木齋、作家木齋。 特殊的人生境遇,培育了木齋極為難得的倔強和率真的性格,一直到現在,木齋還保持著這種難得一見的童心、率真和倔強,並且,在他從事學術研究之後,這種個人性格影響到他的學術研究,轉型成為求真、求實、堅忍不拔、不看別人臉色的學術晶格,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有許多學者,並非才華不夠,而是其學術品格有所局限,從而限制了其應有的學術視野和學術方法。所謂欲有非常之事,先須是非常之人。清代著名學者章學誠,在其論學著作《文史通義》中曾謂︰“高明者多獨斷之學

,沉潛者尚考索之功,天下之學術不能不具此二途。”所謂“獨斷之學”,即有獨木齋君何以有這樣的研究能力、寫作能力和學術組織能力,他的這些創之見,章學誠明確提出,既要有不依附他人的獨斷之學,又要有專心沉潛的考索之功,這是做學問必須具備的兩條途徑。如前所述,木齋君在學術研究中力求新見,如論證詞體發生乃是盛唐官廷音樂變革的結杲;論證古詩十九首並非兩汊之作,而是建安時代瞢植等人的作晶,其中又與瞢植、甄後之間的隱情有關。這些,當會引發學術界的夫注和爭議,實際上體現了木齋理性思辨的深度。木齋君自言︰“我在當下以及此前此後所從事的一切,都是知青時代所播下的種子的結果”,確實,披覽木齋的這本自傳可以看出,在這15

年中,他不僅爭取時間讀書、寫作,還加強思考,“從而具備應對各種困難和不斷超越自我的能力”,這些,正是木齋君之所以能在學術界脫穎而出、卓然名家的個人生命史、奮斗史的內在原因。 以上我主要就木齋君的學術經歷談談我的一些感想,實際上我這次通讀此書,又蘊含深情。這是一部回憶錄,又應是一部散文佳作。書中引述不少當時的詩作,確深含詩情。這當可引起有“文革”經歷並有農村生活體驗的學界和文化界同仨極大的閱讀興趣。我在讀稿和寫序時,每到動情之處,也不斷聯想起當年我在“五七干校”的情景,竟有潸然淚下之感。1969年9月,文化部組織全國文聯、作協、出版協會及直屬出版社,去湖北成寧“五七干校”勞動改造。咸寧

在武漢西南,靠近長江,傳說為三國時赤壁之戰之地。干校設于咸寧郊區,將附近一湖命名為“向陽湖”,萍為農田,我們就在這里勞動改造了四年時間,每日下地鋤困、插秧、收割等。我所在的中華書局就在向陽湖邊,我所居住的宿合更為靠近湖邊,早晨吃飯的時候,經常看到著名作家冰心,一手抗著小鋤頭,一手提著竹筐,獨自一人到湖田勞動。一天,見到她忽然摔倒在地,我馬上跑去挾她起來,幫助她拿起鋤頭,勸她回宿含,但她仍然慢慢走向湖中。後我屢次向友人說,可惜我當時沒有照相機,如有,拍攝冰心經常去湖中勞動,肯定有文物價值。木齋君這本書稿中,我欣喜地看到有百幅左右的照片,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歷史老照片,這無疑增加了書稿的真實性和沉重的

歷史滄桑感。 又,我于1973年5月初才返回北京,此前一兩年,人走得也差不多了,由熱轉冷,勞動場地變成休閑場所,晚飯後,我經常去附近人民文學出版社名家蕭乾、樓適宜諸先生處聊天,後即轉入屋內,點起煤油燈看書。咸寧地處楚澤,廣溴的平野常見大湖返照落日的奇彩。晚間,我遙望窗外,月光下的平山遠湖,仿佛看到這屈子行吟的故土’崽有一些先行者上下求索、孤獨悠行的影子i這時,心也就漸漸平靜下來,埋首于著名老前輩學者楊伯峻先生從北京給我郵寄來的《文心雕龍》、《三國志》等書,我由此後來寫有《從瞢操的佚文談瞢操的文學思想》(後刊登于《北方論叢》1980年第4期)。這算是我在“文革”期間于“五七干校”的草撰

之作。 木齋君在書中曾提及《莊子‧逍遙游》,我因此想起《逍遙游》三句話︰“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元名”,意謂思想道德最高境界的“至人”,達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超脫物外的“神人”,目�不求有功;思想臻于完美的“聖人”,從不追求名聲。這也是我通閱木齋君此書的聯想感受,當也是與木齋君的同感。 最後,我還想就傳記體文學,說上幾句外行的話。我一向很愛看傳記文學,特別是具有強烈真實感的自傳或者是名人傳記,傳記文學中,又特別愛看能寫出其中成長歷程、奮斗史歷程的傳記。其中的因緣,也可能與希望能通過自傳文學,看到更多他者心靈深處的隱秘,從而成為自己人生旅程的可資借鑒之物。司馬遷筆下的人物

,之所以好看,大抵就與這種揭示人物心靈的深度有著密切的關系,後來的官方修史,其中的人物往往脫略這種心靈深度,傳主大多成為抽象的符號,也就缺失了引人入勝的審美感受。木齋的這部自傳,真實、真誠,以及時時嘗試的心靈揭秘,可以說是其中最大的特點;其次,作者由于是自少年時代立芯為詩人,詩作伴隨作者的人生之旅一路走來,因此,整個書稿渾溢著詩性的光輝,令人有賞�佔悅目的審美的愉悅。俄蘇文學中曾有高爾基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三部曲,西方則有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朵夫》等世界名著,膾炙人口。木齋君作為詩人、學者、作家三位一體,又有著這樣曲折傳奇的人生經歷,我們有理由期望木齋君也能寫出一部這樣的名

篇佳作。

《三國演義》與《金雲翹傳》在越南南部的傳播與影響

為了解決橫 山 光輝 三國志 11 20的問題,作者阮清風 這樣論述:

越南是東亞漢文化圈各國之一,從公元前2世紀就開始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長達兩千年以上的密切來往交流。中國的文化、哲學、文學、宗教、民俗等方面往往契機向南流播與影響。尤其在文學方面,從越南立國以前,中國文學成就如先秦散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對越南文人雅士而言絕非陌生之物。直至明清兩代,中國古典小說達到高峰,明清章回小說大量產生,始向鄰近國家傳遞。越南後黎朝因與明清兩朝保持宗藩朝貢關係,可能由此明清小說隨著使節屢屢南傳。另外,兩地僧侶、道士、移民、商人偶爾互相來往,亦是明清小說傳播的重要媒介。明末清初,大量明朝遺臣及將士往南逃難,成為越南南部開發先民力量之一,明清小說可能跟隨他們腳跡跨海南來

。長達三百餘年,隨著中國華南與越南南部的貿易繁衍,明清小說逐漸成為雙方交易商品,甚至南部書籍也被送到廣東刻印攜回嘉定發售。明清小說已經通過兩個途徑傳至南部,即是海路及陸路。就海路而言,大部分作品如《三國演義》、《水滸傳》、《封神演義》、《西遊記》等,由華商跨海直接傳來,包括前期原著漢文版本及後來改編作喃文版本。就陸路而言,稀少作品如《金雲翹傳》由南部官員儒士來京攜回,主要是喃傳改編版本。明清小說主要通過六種載體廣傳全境,除了上述漢喃字版本之外,其他載體還有國語字版本、戲劇劇本、宗教信仰、彩繪圖畫等。1858年,法國開始侵略越南,他們主張以國語拉丁字代替原有漢喃字,開立國語報社,隨著文字的交替,

越南文學從古代逐漸嚮往現代化。20世紀初,南部啟發了一股明清小書翻譯國語字的熱潮,促使更多讀者通過譯本學會國語字,以及通過國語字熟讀明清小說。此時,明清小說又深而廣傳播各地,影響到不久後南部國語小說的產生與發展。明清小說由於內容包羅萬象、情意豐富多彩、充滿人生價值、運用多種載體、符合群眾各階層的需求,故深受從上而下的公眾讀者熱烈歡迎與接受。在南部,明清小說作品如《三國演義》、《金雲翹傳》都被改編成各種各樣的附品版本、㗰劇、改良劇、民間歌謠、民間曲調等形式流入民心。南部平民對這兩部明清小說的熱愛,過往許多有趣的事情產生,至今仍是大家閒談的佳話。《三國演義》與《金雲翹傳》也滲透當地各種宗教信仰和民

間習俗,特別是出現在日常生活用語,人們不知不覺地經常提到。可以說,明清小說已經影響到南部社會環境的方方面面。本論文內容共有五章。第一章是緒論,介紹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對象與範疇、文獻回顧與問題說明、研究理論與方法,以及章節配置。第二章討論明清小說在越南南部的傳播與影響概況,包括介紹中越文學傳播與影響之回顧、明清小說在越南的傳播與影響概況、17到20世紀越南南部之社會文化與漢文小說傳播、越南文學南傳潮流下的明清小說地位、明清小說傳播越南南部的兩個途徑與六種載體。第三章針對《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來探討其在南部的傳播與影響狀況,並證明它是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一部明清小說。第四章針對《金雲翹傳》這部二手

喃傳作品來探討它在南部的繁衍過程,以及對南部社會文化面貌的影響。最後一章是結論,筆者順序總結明清小說在南部的傳播與影響、特別針對兩部最重要的明清小說,即是《三國演義》與《金雲翹傳》做出結尾的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