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花樹苗台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櫻花樹苗台北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劉明芳寫的 菊島廚房食記:從香料群島漂流到漁人之島 和張茂森的 採訪者之眼:目擊台日近代關係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請問種山櫻花苗該如何種?也說明:以上是生長的部份,開花又是另一個問題,櫻花花芽夏天孕育,若氣溫實在太高(約在夜溫在25℃以上)花量就少甚至沒有花芽(因植株衰弱),台北平地夏夜較冷涼,所以開花程度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麥浩斯 和前衛所出版 。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李進益所指導 羅玉芳的 《新竹縣兒童文學專輯》之兒童詩研究 (2008),提出櫻花樹苗台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兒童文學、童詩、鄉土文學、在地文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園藝學研究所 張育森所指導 吳俊偉的 環境綠化植物耐陰性指標之研究 (2002),提出因為有 耐陰性、葉綠素計讀值、葉綠素、葉溫、葉綠素螢光、比葉重、葉片厚度、葉片含水量的重點而找出了 櫻花樹苗台北的解答。

最後網站為您服務- 表單下載- 綠化苗木申請 - 林務局則補充:... 刊登於報紙或本局網站公告周知)於林務局大門口或各林區管理處舉辦贈送樹苗活動,提供一般常見的綠美化苗木,相關活動內容及方式請先洽主辦單位。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櫻花樹苗台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菊島廚房食記:從香料群島漂流到漁人之島

為了解決櫻花樹苗台北的問題,作者劉明芳 這樣論述:

16種在地蔬果 x 4種珍貴的肉 x 17種海派魚鮮 南洋料理達人於澎湖的在地尋味 一場從食材到餐桌的美食探險記 作者劉明芳為華僑,出生在四季如夏、物產豐饒的印尼,15歲搬到福爾摩沙-臺灣,26年後又遷徙到「漁人之島」澎湖。 透過她的眼睛,我們不只瞧見在地人文歷史風情,更看見澎湖的節慶美食、人文建築等,都有她似曾相識的南洋影子。 望安酸瓜、澎湖楊梅、巨無霸高麗菜、土魠魚、紅新娘、澎湖石鮔...... 定居澎湖的作者,以一年半的時間,蒐羅澎湖海邊、田地、菜市場到餐桌、漁人、農夫、市場攤販、街坊鄰舍、在地友人分享的食材知識、料理訣竅,以及她觀察的澎湖飲食文化,帶我們認識澎湖在地的37種

食材與相關的道地小吃,更結合她最擅長的南洋香料,組合出獨一無二的美味食譜。如今網購便利,在臺灣本島也能購買澎湖食材與南洋辛香料,不妨在家自行料理,享受有趣的飲食體驗。 本書還有搭配「來澎湖好吃好玩」的單元,介紹欲前往澎湖旅遊的讀者,絕不能錯過的餐廳、美食與伴手禮。 國內關於澎湖飲食的專書並不多,多數臺灣人也對澎湖印象模糊,期待讀者能透過本書,感受澎湖獨特的飲食文化,以及澎湖與南洋料理創造的新風味。 |各方好友熱情推薦| ‧澎湖縣長 賴峰偉 ‧駐臺北印尼經濟貿易代表處 代表 章溥帝 ‧前派駐印尼外交官、作家 李東明 ‧作家、詩人 楊渡 ‧聯合數位文創 營運長 李佳諭 ‧愛飯團網站 執行

長 許心怡 ‧愛飯團總經理、美食作家 吳恩文 ‧高雄廣播電臺主持人 林利 ‧食時創新餐飲集團 廚藝總監 林勃攸 ‧榮新診所營養師 李婉萍 ‧Facebook社團「過上好日子」創辦人 Vinz Chiu ‧美食作家 沈軒毅

《新竹縣兒童文學專輯》之兒童詩研究

為了解決櫻花樹苗台北的問題,作者羅玉芳 這樣論述:

這本論文《《新竹縣兒童文學專輯》之兒童詩研究》以新竹縣政府創辦的《新竹縣兒童文學專輯》當中的童詩為研究對象。先探究這份刊物產生的時代背景、發行宗旨及理念,編刊以及發行方式,再分析刊物當中的作者、童詩的主題意涵、童詩所反映的情意。最後將重點放在《新竹縣兒童文學專輯》當中兒童詩所反映的六大主題。筆者以鄉土意識、環保意識、族群議題、社會問題以及異國文化融、兒童家庭學校生活面向作為六大主題,將輯刊當中的童詩加以分門別類。最後發現,《新竹縣兒童文學專輯》創刊於七0年代台灣文學史上第二次鄉土文學論爭後,並反映了八0年代以後台灣文學史上的百花齊放:鄉土意識抬頭、方言文學被放置於教科書、環保問題於工商業興起

後逐漸受重視、族群文化、社會問題、異國文化融合等等,皆可於此一刊物中的童詩發現。本論文研究所得:一、對《新竹縣兒童文學專輯》的創作方向及刊物的刊行背景勾勒清晰。二、主題意識的探討,凸顯「在地性」的特色,如新竹縣地景上的多樣化:高山、丘陵、瀑布、溪流;多樣化的生態群:櫻花鉤吻鮭、螢火蟲、苦花魚、柿子、竹子等等;多樣化的族群聚落:原住民、漢人、客家人共處的特殊文化區。三、兼顧童詩普遍的題材與特色,探討關於自然現象、兒童生活、社會國家、知識性、幻想性等題材。總結,本論文研究對《新竹縣兒童文學專輯》做一研究與整理,更進一步將屬於新竹縣的鄉土人文,藉由輯刊中童詩的耙梳,將之特別突顯、記錄,以找出新竹縣地

方兒童文學的在地性、特殊性。

採訪者之眼:目擊台日近代關係史

為了解決櫻花樹苗台北的問題,作者張茂森 這樣論述:

  |台灣駐日記者第一人的40年採訪現場|   日本全國性大報《產經新聞》外信部次長矢板明夫專文引薦   昭和、平成、令和   走過三任天皇,目睹泡沫經濟時期紙醉金迷的瘋狂   從蔣介石到蔡英文   歷經7位不同台灣總統,和12位駐日代表   解嚴、民主化、兩岸對峙到美中新冷戰   第一線新聞媒體工作者身處時代洪流中抓住的   重.要.片.段   目擊歷史瞬間,新聞界「萬年二等兵」駐日本實錄   寫下,並親身參與台日情誼的每一次溫暖而發光的時刻   福島核災後,唯一未曾撤離的台灣記者   在來回震災地區的路上,看見-   日本人民的素養、回想九二一的台日淵源、   三一一後台灣震驚

世界的賑災金額背後意義   不只寫獨家,同時也創造歷史   日本傳奇人瑞金銀婆婆訪台 × 李登輝總統任內高中同學會的幕後推手   新聞工作者,也是歷史工作者   鎂光燈後,四十年採訪現場的獨白   作者簡介 張茂森(Tiunn BoSom)   1948年 出生台灣.嘉義縣人   1972年 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新聞組   1972年 任嘉義蘭潭國中教師   1973~1978年 任《中國時報》記者   1979~1982年 就讀日本京都大學比較教育研究科   1983~1996年 任《台灣日報》駐日特派員   1996~2017年 任《自由時報》駐日特派員   20

18~ 任FTV民視駐日特派員   著書:   《台灣兩千萬人的抉擇》(中文,台灣日報社出版)   《台湾二千万人の選択》(日文,面影橋出版)   《信心.智慧與行動》(中文,共著、文訊雜誌社)   《台湾の戦略ー逆襲するドラゴン》(日文,DHC)   《奧姆帝國殺戮默示錄》(中文,台灣日報社出版)   關於本書/日本《產經新聞》外信部次長.矢板明夫 前言   第一章  台灣的危機等於日本的危機 〈台灣國家認同錯亂的危機與台日關係〉 從香港,看台灣與日本|香港人示範「一國兩制」|台灣到處可見中國五星旗,統一了嗎?|台灣處理對日關係的新危機|國民黨以公投擋福島食品|福島食品

問題影響台日互信|食品的安全管制必須以科學方法認定|對人體健康的風險「低於十萬分之一」|台日良好關係遭受傷害|福島食品問題影響台灣參與CPTPP|〈日台交流基本法〉對台日關係的重要性|只有加強支持台灣才有機會遏阻中國霸權   〈戒嚴前後的媒體記者生態〉 台灣版「蓋世太保」|戒嚴期的出入境管理局專門監控台灣人|電視「名嘴」精懂天文地理無所不通|媒體逐漸八卦化   〈台灣四百年史是一部悲慘的歷史〉 中國禁止觀光客來台,企圖影響總統選舉|中國高壓對台,每次自己吃虧|觀光客訪台禁令,台灣不會因此被打趴|中國用同樣方法對付日本|日本嘗過中國苦頭|台灣人是中國的「同胞」?   第二章  台灣人眼中的日本

〈三一一東日本大地震與台日連帶關係〉 台灣人對日本的善意|白鶴報恩|世界第一流的國家危機管理體制|無眠的二十八小時|發生大災難日本還要考慮中國高興與否|木坂麻衣子的義舉發酵   〈靖國神社對台灣的意義〉 靖國神社象徵日本國民捍衛國家的意志|靖國神社是日本和中國的問題,不是台灣的|台灣也有「靖國神社」   〈日本雙胞人瑞姊妹-金銀婆婆訪台記〉 金銀婆婆訪台的夢想|與金銀婆婆的「第一類接觸」|金銀婆婆無形中挽回華航聲譽|超過百名記者等候在桃園機場   〈高座的「少年工哀史」〉 台灣少年工對台日雙方的貢獻|老淚縱橫領到六十年前的畢業證書|扮演台日友好關係的重要角色   〈台日民間關係的新里程-櫻樹返

鄉會成立始末〉 櫻花返鄉.台日友誼加溫|尋櫻行動|日韓緊繃關係的對照組|今日香港.明日台灣   第三章 台日四十年近代史的目擊者 〈初抵日本新世界〉 幾乎被高級Mansion整慘|遇到日本「救世主」|第二位「救世主」降臨|終於找到新「職業」|上出政夫的救命恩人是台灣人|與珍珠商人擦肩而過|有GUTS的台灣歐巴桑為我「伸張正義」|最後仍需重操「舊業」   〈李登輝的高中同學〉 「岩里政男」與伊藤榮三郎|專訪「岩里君」的高中日本同學|曾踢掉同學大牙的「岩里君」|我在李前總統的官邸「被捕」|第一次參加總統的私人「同學會」|採訪老同學的聚會又是獨家報導   〈昭和的奇跡-泡沫經濟時代〉 滿地皆鈔票|鈔

票多到自己都忘掉|鈔票丟進信箱和排水溝|炒地皮集團四處橫行|泡沫經濟崩潰,「別墅」變成「別野」|一百圓的商品乏人問津,換上一千圓的標價立刻賣光|泡沫經濟瓦解,日本景氣初嘗惡果   〈非提徐福不可—抗暴,記者生涯唯一報導三次的專題〉 唬弄秦始皇逃離暴政|以尋藥為名欺騙始皇帝|好比古代日本的土皇帝|徐福是日本的神武天皇嗎|日本人可能是徐福的子孫|徐福為新宮市拚經濟   第四章   台日交流的現場40年 〈李登輝前總統訪日引爆日中外交大戰〉 千人機場歡迎李登輝總統首訪日本|發給簽證是人道考量,非親台或親中問題|寧可中止訪日也拒簽附帶條件|大批記者擠滿飯店後花園|中國越打壓,李登輝聲望越高|九次訪日皆

成功|喜極而泣的日本女記者|一千四百人為李登輝成立「李友會」    〈「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是台北市長管的嗎?〉 謝長廷是台北市長柯文哲的部下嗎?|用「台灣」就是台獨,用「台北」就不是台獨?|一個人闖紅燈不行,大家一起闖紅燈就OK|有的拚外交,有的拚「內交」|放鴿代表惹火日本國會議員|三位駐日代表榮獲日本政府頒贈旭日重光勳章|林金莖「苦節」日本三十年|應盡早將看板改為「台灣駐日代表處」   第五章  台灣獨立運動與日本 〈支持台灣民主化與獨立運動的日本〉 台獨運動最險峻的七○年代|東帝汶的獨立世人感動|在日本致力於台獨運動的人士|支持台灣獨立運動的日本人|李登輝時代的台灣正名運動|日本的台

灣「正名運動」|「在留卡」的國籍與地域欄上由「中國」變成「台灣」|台灣幾次獨立的機運|日本投降時,台灣也有過獨立機會|扣留天皇詔書,台灣總督圖謀台灣獨立   〈全台連的成立〉 全台連是在日台灣僑社的「肉粽頭」|做「台光」的事,卻拿「華光」獎章|中國人勇敢打倒腐敗滿清值得敬佩,「但與台灣無關」   後記   附錄/日台交流基本法 關於本書 日本《產經新聞》外信部次長 矢板明夫   《採訪者之眼》本書作者張茂森到二〇一七年為止,是台灣發行量最大報紙《自由時報》駐東京的特派員,他在《自由時報》曾有一個名為「東京觀察」(早期名稱為「東京前線」)的著名專欄,寫了至少十年。     在這個專欄,他

以獨自的觀點評論日本政治、經濟和社會的最新動態,有時候也對台灣和日本當局提出建言,台灣的知日派人士讀過之後深感「好像身處東京」,也非常喜歡他的專欄。二〇一七年四月在專欄上刊出的一篇〈蔡英文還在等什麼〉,在台灣和日本兩地引起了很大的話題。   在這篇文章中,他首先認為日本的安倍晉三首相不向中國壓力低頭,重視發展對台關係,並且評價安倍首相「是歷史上最親台的日本首相」,又提到「日本當然對台灣也有所期待,就是希望台灣能夠解除對東日本大地震災區的福島等五縣食品的進口禁令」。   同時他對於蔡英文政府擱置這個問題也提出批判指出,「如果經過科學方法的檢查證明未含有汙染物質,就應該早日解禁」,又說,「安倍

內閣不會是永遠的,在台日關係如此緊密的時期,如果台灣需要日本的幫助,或者是台灣想要幫助日本,現在就應該馬上著手」。   這種觀察完全正確。但是,當時台灣在野的國民黨並不信任日本食品,斷定日本食品是「核食」,不斷透過媒體展開排除日本「核食」的運動。台灣的政治家或專家學者也不想觸及這個問題,在這種環境下,作者茂森兄勇敢地以具名的論文,呼籲對福島等日本災區的食品解禁,他的勇氣得到很多台日關係相關人士的喝采。   茂森兄後來轉到民視,也對日本食品的安全進行各種角度的檢視,做成電視專題報導,不斷呼籲台灣相關單位對福島等五縣食品解禁,他的努力其實也有一些成果,民進黨內部傾向同意解禁的人開始有增加的跡象

。   我在十五年前認識茂森兄,正好是我從地方被調到《產經新聞》東京總社外信部(國際部)的時候。《產經新聞》和《自由時報》有類似姊妹關係的合作,發生重大新聞時,互相提供對方所需的照片素材,我當時是負責處理台灣相關新聞,因此提供《自由時報》照片也是我的工作之一。當時台灣的棒球選手在日本和美國非常活躍,因此需要很多相關照片。   讓我驚訝的是,只要打電話給茂森兄,他總是回答「馬上到」,一小時內絕對會在《產經新聞》總社看到他的身影。當時茂森兄已經是資歷近三十年的「老牌」記者,向來自己開車、很少搭電車的他,在事件發生時立刻趕到現場採訪、拍照,行動力並不輸於二十多歲的年輕記者。   二〇〇八年夏天

派往日本赴任的新任駐日代表馮寄台,在華航機上「偶然」遇到茂森兄,茂森兄就大膽坐到馮代表旁的座位開始採訪,當然就因此得到一條獨家新聞。   在台灣的報社中,駐日記者都是菁英中的菁英,有的回到台灣高升,甚至做到社長。但是過了六十歲的茂森兄還在新聞工作的第一線守住採訪現場,他常常自稱是新聞界的「萬年二等兵」,並曾幾次謝絕來自台灣方面更好工作的「誘惑」,唯一的理由是「仍然想繼續在東京的記者工作」,像茂森兄這樣的日本通確實很少,就這樣他就締造了駐日四十年記者的空前大記錄。   「四十年都在第一線採訪戰場是最大的幸福」,這是茂森兄對迄今自己人生的評價,這段漫長的記者人生當然必須要整理到書中。   有

歡笑,也有眼淚。從這本書中的字裡行間,我看到茂森兄對台灣和日本的愛情,我個人最感動的是,書中茂森兄寫到初抵日本時,其「日本的恩人的恩人正是台灣人」這個部分。   他寫到,剛在日本留學時,在租房子的時候,全力協助的日本房東二戰期間從軍,部隊被調動到台灣,遭逢美軍空襲不幸受傷而被送醫急救,台灣當地的護士輸血給他四次而救了他一命,這位日本房東因為自己身上流的血液是台灣人的血液,因此對他特別照顧,以為報恩之意。   後來茂森兄也以「悲歡離合總無常,救命之恩同再造」為題撰發新聞,代為尋找日本房東的救命恩人。   茂森兄不但用筆不斷促進台日關係,同時也企畫將昭和天皇在皇太子時代前往台灣視察時,親手種

植的櫻樹、榕樹和瑞竹樹苗送返日本故鄉。為台日友好做義工,這或許是茂森兄對照顧他的日本人的一種報恩。   茂森兄在書中也強調中國的霸權和對台威脅,從東京遙望台灣,他認為,國際社會幾乎沒有注意到中國想要消滅台灣的意圖,台灣被逐出世界衛生組織(WTO),和台灣有邦交的國家也在中國的「銀彈外交」下,被迫和台灣斷交,對此,一般的日本人好像都不怎麼關心。   茂森兄在本書中,強調台灣目前的危機,台灣萬一被中國併吞,日本可能就是中國的下一個目標,由於這本書的日文版也同時間在日本出版,他同時提醒台灣讀者和日本讀者必須正視這個事實,這本書對台灣和日本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提供了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提示。

前言 二戰結束後,麥克阿瑟將軍因為得罪杜魯門總統而被解除聯軍最高統帥職務,回到美國,一九五一年四月十九日在國會發表演說時,最後感慨地說,「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only fade away.)。 從我一九七二年大學畢業以來,一直在第一線採訪新聞,從地方新聞到政治新聞;從此外派日本,在日本不但沒有特定採訪路線,而且單打獨鬥。基本上也就變成萬能記者,新聞採訪歲月總計超過四十五年,全部都在第一線現場;四十五年持續在第一線跑新聞的記者應該不多,其中除了在台灣的五年採訪工作,剩餘四十年全在日本海外「戰場」作戰。大學同班同學有人做了報社的總編輯、

副社長,有人在媒體做董事長,也有做過立法委員的,幾乎全退到「後方」當了指揮官。只剩下我一個人還在最前線打仗,如以軍隊形容,就是在前線打仗的二等兵,而我就是標準的新聞界二等兵,而且是永遠在第一線採訪的萬年二等兵。 中學時代我立志要做記者,高中畢業後也真的考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新聞組(當時的師大社教系有新聞組、社會事業組、圖書館組)。我的理由很簡單,因為新聞記者的工作自由自在,還能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為別人討一點公道。也就這樣,這一生我從未在辦公室做過「朝九晚五」的工作,從年輕一路到老,只有新聞記者一條路,真的成為新聞界老兵。我肯定麥克阿瑟將軍說老兵不死,但並沒有凋零的感覺,因為我還想繼續在

新聞採訪工作上一路幹下去。二○一七年底我離開待了二十一年的《自由時報》駐日記者工作,可是退而不休,仍想繼續拚老命,從拿筆變成拿麥,轉到民視,仍然在日本。不知道這到底算好命還歹命,我始終覺得與其退休在家等待上帝召喚,不如像在沙場的士兵,戰到最後一口氣,這樣的人生應該更有價值、更有意義。

環境綠化植物耐陰性指標之研究

為了解決櫻花樹苗台北的問題,作者吳俊偉 這樣論述:

本文藉由生態調查及不同遮光程度試驗,探討不同耐陰性植物其葉片型態及生理特徵反應,期能找出植物耐陰性指標。 生態調查方面:以台灣常見之環境綠化植物厚皮香( Ternstroemia gymnanthera )、山茶花( Camellia japonica )、鵝掌藤( Schefflera arboricola )、月橘( Murraya paniculata )、大葉山欖( Palaquium formosanum )、海檬果( Cerbera manghas )、桂花( Osmanthus fragrans )、水黃皮( Pongamia pinnata )、白千層(

Melaleuca leucadendra )、麵包樹( Artocarpus altilis )、大葉合歡( Albizzia lebbeck )、羊蹄甲( Bauhinia variegata)、珊瑚刺桐( Erythrina corallodendron )、緬梔( Plumeria ruba var. acutifolia )、紫薇( Lagerstroemia indica )、台灣欒樹( Koelreuteria formosan var. nakaharai )、山櫻花(Prunus campanulata)、黃連木( Pistacia chinensis )、黃槐( Cassi

a surattensis )及九重葛( 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等二十種,調查供試植株在自然環境下之葉片型態及生理特徵測值,並以具代表性的環境綠化書籍之耐陰性分類為依據,加權後得到耐陰指數,以耐陰指數與所得之測值做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在自然環境下,耐陰指數越高者其比葉重值較大( r=0.8016*** )、葉溫與氣溫之差值較大( r=0.7825*** )、葉片厚度較厚( r=0.7776*** )、葉綠素計讀值較大( r=0.6720** )、葉綠素a含量較高( r=0.5436* )及總葉綠素含量較高( r=0.4926* )。 低光度下

不同耐陰程度植物表現方面:將台灣常見景觀植物依其光補償點分類,耐陰性強植物(光補償點:25mmol/m2s以下),如粗肋草(Aglanonema modestum)、山茶花、厚皮香及鵝掌藤等,以及耐陰性弱植物(光補償點:26mmol/m2s以上),如九重葛、山櫻花、黃槐、紫薇、黃金葉金露花(Duranta repens)及羊蹄甲等兩大類。以上十種常見景觀植物,分別置於0%、30%、85%遮光環境下,二個月後調查其葉片型態及生理特徵之測值。結果顯示在遮光處理下,隨著光度的減少,耐陰性強之植物在葉綠素螢光值、葉綠素計讀值、葉綠素a含量、葉綠素b含量和總葉綠素含量上升程度較明顯。耐陰性弱之植物則在葉

片含水量上升程度較明顯;而光補償點、比葉鮮重、比葉重、葉片厚度和葉綠素計讀值則下降程度較明顯。 植物耐陰性指標方面:將台灣常見景觀植物粗肋草、山茶花、厚皮香、鵝掌藤、九重葛、山櫻花、黃槐、紫薇、黃金葉金露花、羊蹄甲等十種植物,置於0%、30%、85%遮光的環境下,二個月後調查其葉片型態及生理特徵測值,並與0%遮光狀況下所測得之植物光補償點作相關性分析,以尋求植物耐陰性相關指標。以光補償點與三種遮光度下所測得之各實測值(0%遮光、30%遮光、及85%遮光處理)做相關性分析,經由試驗結果得知,光補償點和葉溫氣溫差值相關性最高(0%遮光:r=-0.9834***),其次是葉綠素a

(85%遮光:r=-0.7896**)及葉綠素計讀值(85%遮光:r=-0.7823**)。以光補償點與所測得之各相對實測值(85%/0%遮光、30%/0遮光、及85%/30%遮光處理)做相關性分析,以相對葉綠素a相關性最高(30%/0遮蔭:r=-0.8566**),其次是相對總葉綠素(30%/0遮光:r=-0.8529**)、相對比葉鮮重(85%/0%遮光:r= -0.8493**)、相對葉綠素計讀值(30%/0遮光:r=-0.8456**)及相對葉片厚度(85%/0%遮光:r= -0.8071**)。 綜合上述指標,建議使用之耐陰性指標在實測值方面,如全日照環境以葉溫與

氣溫差值,遮蔭環境下以葉綠素計讀值及比葉鮮重為宜。高低光相對值方面以相對比葉鮮重、相對葉片厚度、相對葉綠素計讀值最為簡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