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戲歷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歌仔戲歷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亞蘭寫的 人生親像大舞臺:陳亞蘭講俗語,人情世事看乎透(隨書附「陳亞蘭.小鳳仙鬥陣講俗語」CD) 和郭麗娟的 台灣廟會工藝與戲劇(圖解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  和晨星所出版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音樂學系 李之光所指導 翁德倫的 大廣弦運用於歌仔戲音樂之研究-以民權歌劇團 《孟姜女》為例 (2021),提出歌仔戲歷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大廣弦、歌仔戲音樂、民權歌劇團、文場。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藝術研究所 施德玉所指導 張莉婕的 歌仔戲中鑼鼓應用之探析——以王清松演出作品為例 (2019),提出因為有 歌仔戲、鑼鼓、武場、王清松的重點而找出了 歌仔戲歷史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歌仔戲歷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人生親像大舞臺:陳亞蘭講俗語,人情世事看乎透(隨書附「陳亞蘭.小鳳仙鬥陣講俗語」CD)

為了解決歌仔戲歷史的問題,作者陳亞蘭 這樣論述:

這是陳亞蘭的戲臺人生,更是她透過歌仔戲中的俗語,傳遞自己對於千年來,庶民智慧的體會。 本書特色   ★臺灣歌仔戲天王陳亞蘭,融合自己的戲臺故事與人生體會,傳授臺灣俗諺,一看就懂,一聽就會說。   ★天王與國寶夢幻組合!隨書附小鳳仙X陳亞蘭 俗語開講70分鐘。   ★陳亞蘭首度著書披露她的成長歷程與歌仔戲人生。   ★介紹多部傳承不輟之經典歌仔戲戲碼。   ★收錄歌仔戲基本常識,輕鬆進入歌仔戲賞析殿堂。   ★百來幀歌仔戲班前臺演出與後臺實錄珍貴寫真,首度曝光。   ★隨書附贈〈天龍傳奇〉獨家贈品,一人二角之楚雲天&龍霸天精彩對決典藏海報,值得粉絲珍藏。   ◎「人生親像大舞台,苦齣笑料攏總

來」──台語俗諺濃縮千年庶民智慧   人生,宛如舞台上一齣又一齣充滿悲歡離合與喜怒哀樂的戲碼。  原本平淡無奇的一句話,透過這句台語俗諺卻靈活靈現了起來,這就是俗語的魅力。  俗語原是平民百姓即興、集體的口語創作,輾轉流傳,濃縮了千年來庶民的智慧,俗語源自常民對生活的體會,簡單直白卻字字珠璣,更貼近人生。   陳亞蘭從小隨著經營歌仔戲團的父母在市井奔波,  許多不識字的長輩,滿口俗諺俚語,生動的口語表達直指人心,令她印象深刻,而最深刻的一次是,一戶富有人家以異樣的眼光看著他們,說了句:  「好額等後世,做官學做戲。」  當時的情景至今仍深深烙印在陳亞蘭的心中,  但同時她卻不得不佩服這句諺語用

得實在太貼切了。   ◎「吃水就愛知影水源頭」──為傳承台灣常民文化,投注七年心血撰寫成書   俗語更是歌仔戲裡不可或缺的元素,靈活的語言是畫龍點睛的要角。  尤其早期歌仔戲多由演員臨場表現,靠的正是所謂「腹內工夫」,要能即席編詞行腔,劇本由資深藝人口耳相傳,再經手抄紀錄成為口述劇本。   陳亞蘭出身戲劇世家,從小耳濡目染,不只台語講得地道,  更從歌仔戲裡習得非常多的俗諺和俚語。  她從楊麗花接班人跨棲主持、甚至跨海到廈門主持節目長達五年,獲得許多觀眾的喜愛,便是因為她的語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她深感歌仔戲這項傳統藝術面臨傳承斷層,吃水就愛知影水源頭,七年前便開始撰寫本書,以俗語為引,

細數歌仔戲從野台戲到電視歌仔戲的變遷、歌仔戲的經典戲碼、歌仔戲的基本知識與藝術表現等,希望為台灣文化的代表之一,歌仔戲的傳承盡一份心力。   ◎「坐這條船,就要這條船走」──陳亞蘭的一生是台灣歌仔戲半世紀縮影   陳亞蘭從在媽媽的肚子裡就開始接觸歌仔戲。  父親經營台灣歌仔戲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寶銀社少女歌劇團」,  母親是以扮演「關公」聞名的「關公月」,  陳亞蘭的一生是台灣歌仔戲半世紀的縮影,從野臺到電視,乃至沒落。  2009年她結束廈門的主持工作,回台製作電視歌仔戲〈天龍傳奇〉,獲得文化部第一名補助,這是繼2003年楊麗花歌仔戲〈君臣情深〉之後,10年來台灣第一齣電視歌仔戲。   陳

亞蘭的一生都跟歌仔戲緊密相連。  她跟戲班一起生活,她的人生簡直可用歌仔戲中的眾多角色來串連,  她不僅從戲碼裡呈現角色的喜怒哀愛,也深刻地體會到歌仔戲裡的俗語,  是如何貼切生動地體現了人生。   ◎隨書附「鬥陣講俗語,精彩話人生」70分鐘CD   陳亞蘭和國家級藝師小鳳仙以對話形式,詮釋本書百來則台語俗語,  處處機鋒,精彩更勝內文,邀請讀者親身領受台語文化之美。   ◎亞蘭話俗語   *有燒香就有保庇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辛苦的血汗是不會白流的。  *好額等後世,做官學做戲:諷人要發財等下輩子,若想做官,不如去學做戲必較有可能得到扮演大官甚至皇帝的機會。  *人在人情在,人亡人情亡:人

情隨當事人存亡而定,喻人性現實。  *世事陪到夠,無鼎擱無灶:形容人為應付各種交際應酬,卻捉襟見肘,產生了經濟問題的狀況。  *上山看山勢,入門看人意:這是教人應對要得體的「勸世話」。不過,從另一個角度去解釋,也可說是要人懂得「見風轉舵」。  *叫豬叫狗,毋值著自己走:意謂求人不如求己。  *一人一家代,公媽隨人拜(擺):各管各的,不多管他人閒事。 作者簡介 陳亞蘭   澎湖出生。臺灣歌仔戲演員、主持人、歌手、連續劇主角等多棲明星。為臺灣國寶級知名歌仔戲藝人楊麗花的得意門生,多以反串歌仔戲小生為主,扮相俊俏,丰采迷人。二00五年至二0一0年於中國大陸廈門海峽衛視主持《娛樂鬥陣行》。   歌仔戲

代表作有《韓信》、《薛剛》、《孫臏下山》、《乞丐與千金》、《紅塵奇英》、《神機妙算劉伯溫》、《薛丁山與樊梨花》、《雙槍陸文龍》、《丹心救主》等數十部,對傳統文化歌仔戲與臺語文化的傳承致力不輟;更於二0一二年首度擔任製作人,籌拍電視歌仔戲《天龍傳奇》。本劇不僅榮獲文化部以第一名補助,更是暨二00三年楊麗花歌仔戲《君臣情深》以來整整十年,臺灣電視再次播映歌仔戲。

歌仔戲歷史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這將是兒童劇團第一次以歌仔戲劇團生活、台灣媽媽努力經營家庭為故事藍本,
再使用【如果】拿手的音樂劇呈現方式
融合了傳統歌仔戲、電視歌仔戲等元素
一部跨越語言和戲劇種類的兒童劇
聽不懂台語沒關係,對歌仔戲不了解也沒關係
歌舞劇的熱鬧、兒童劇的溫馨、歌仔戲的文化一次呈現給大家

★台灣第一歌仔戲團【明華園】真情相挺
由孫翠鳳兩大千金,陳昭賢、陳昭婷領銜主演
在劇場搭起野台,溫馨呈現歌仔戲台上台下動人故事
武將柔情,唱出媽媽的堅強,保證讓你雙眼泛淚光

★聽不懂台語怎麼辦?
全劇還是國語為主,不用擔心小朋友聽不懂
台語反而是情調式的點綴,讓小朋友深感興趣

★這是兒童版的歌仔戲嗎?
結合歌仔戲是【如果】的巧思與創新
除了融合歌仔戲,也有音樂劇、歌舞劇的元素
保證讓大家開心在眼裡,窩心在心底

★故事內容講的是什麼?
磅礡聲光、炫麗服裝
唱出媽媽的堅強、家人互相扶持的重要
武將柔情 保證讓你雙眼泛淚光

帶孩子走進劇場,
品味歌仔戲歷史悠久的文化精華、體會台灣媽媽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家庭的溫柔與偉大,
一同經歷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舞台精彩魅力!

◆演出場次
10/15(六)10:30、14:30、19:30
10/16(日)10:30、14:30
10/22(六)10:30、14:30、19:30
10/23(日)10:30、14:30
地點:臺北市藝文推廣處城市舞台 ( 台北市八德路三段25號 )

大廣弦運用於歌仔戲音樂之研究-以民權歌劇團 《孟姜女》為例

為了解決歌仔戲歷史的問題,作者翁德倫 這樣論述:

傳統歌仔戲音樂中,有所謂的「四大件」樂器,如殻仔弦、大廣弦、三弦、品仔(笛子),其中大廣弦佔領著相當重要的地位,是歌仔戲音樂風格的關鍵樂器。然而當今歌仔戲文場伴奏中,多半以胡琴為主,大廣弦僅為特定曲調所使用樂器,進而當代的研究中較少針對大廣弦做深入探討。本次研究針對大廣弦樂器特色,扣緊歌仔戲展演的發展歷史,進行探討與解析,了解大廣弦的表演特質。再加上筆者特與民間樂師的學習四年,剖析大廣弦在文場演奏之角色與功能,進而分析大廣弦的演奏技巧與運用。最後以「民權歌劇團」《孟姜女》一劇作為劇目依據,分析探討該劇曲調內容,是在何種的故事脈絡與曲調情節上用大廣弦演奏,同時記錄整理民間樂師的大廣弦演奏技巧。

供歌仔戲音樂研究者參考,提供學習大廣弦的演奏能夠有所幫助。

台灣廟會工藝與戲劇(圖解版)

為了解決歌仔戲歷史的問題,作者郭麗娟 這樣論述:

第一本完整記錄廟會工藝與戲劇圖解書。無論是台灣獅、鑼鼓、神將衣袍、神轎等工藝,皮影戲、布袋戲、歌仔戲等廟會戲劇,或糖蔥、龍鬚糖等戲棚下美食。藝師們歷經數十載的堅持讓人動容,圖解繁複工序更讓人激賞讚嘆。   還記得小時候,只要有「廟會」,就忍不住擠到廟口湊熱鬧嗎?還記得讓您雀躍不已的廟會有什麼嗎?神明遶境時領頭的台灣獅、鑼鼓陣,壓陣的八家將和神轎……廟埕熱鬧上演的歌仔戲、布袋戲,以及廟口一攤攤令人垂涎欲滴的龍鬚糖、畫糖、雞蛋糕……全讓人留連忘返啊!   能想像是多少人不眠不休地堅持以手工製作,才能形成這些獨特的廟會文化工藝嗎?   ◎11種廟會工藝,30位藝師的百年堅持   「獅頭旺」今年高

齡96歲,仍堅持以傳統手工捏塑台灣獅頭。從泥塑、布胎、梭線到彩繪獅頭,手工製程繁複細緻。   「□仁和」以手工製鼓聞名全世界,優人神鼓、朱宗慶打擊樂團都愛用。王錫坤製鼓從燙牛皮、製作鼓身、紮桶、繃鼓到踩鼓,所有工序皆靠雙手雙腳協力製成。   還有林午製鑼、金官繡莊、啟豐銀帽、萬能錫舖等30位藝師堅持百年的動人故事,及讓人讚嘆的工藝工序全披露。   ◎廟口歌仔戲、布袋戲,皮影偶頭雕劇工序全覽   第一苦旦廖瓊枝、亦宛然的李天祿等,堅持發揚傳統台灣戲劇文化,這些曾是廟會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也因他們的堅持而成為台灣文化的表徵。   ◎戲棚下的百年美食,糖蔥、龍鬚糖工序完全圖解   這是一本台灣人都必

須讀的書,無論是否熱愛廟會文化或傳統工藝,只要是台灣人,都會為這份堅持以手工製作台灣工藝的執著而感動。   百年堅持的民族藝師與工藝   【廟會工藝與藝師】  獅吼震古今 獅頭旺        洪來旺.洪文定  銅鑼響震天 林午鐵工廠        林午.林烈輝.林烈鐘.林烈旗  鼓聲傳千里 □仁和        王阿塗.王錫坤  神明巧治裝 神府        周國欽.周至雲.周讓廷  神帽閃銀輝 啟豐銀帽        林森泰.林啟豐.林盟修.林盟振  千年錫工藝 萬能錫舖        陳賜.陳滔.陳萬能.陳志揚  神將扮威風 金官繡莊        陳金官.陳本榮.陳本川.陳愛珠  家

將護神威 家將面師        陳金鑫.陳威龍  炸龍旺家戶 製龍藝師        羅平嚴  神轎顯神蹟 木雕世家        李世長.李世順.李松林.李秉圭  薰香飄百里 昇香製香廠        張木桶.林裕雄.林尚銘.林旻慶   【廟會戲劇與藝師】  歌仔演故事 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        廖瓊枝  客唱歡喜心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        陳阿房.陳慶松.鄭美妹.鄭榮興  掌中舞乾坤 亦宛然掌中劇團        許金木.李天祿.陳錫煌.李傳燦        偶頭雕刻師沈春福  皮戲映光影 永興樂皮影劇團        張利.張晚.張歲.張新國 作者簡介 郭麗娟   

生於高雄務農之家。曾任報社、雜誌社編輯10年,長期投注台語創作歌曲文史研究與本土文化藝術的專題報導。為多部紀錄片撰寫劇本。高雄文學館入館作家,「寶島歌聲」電視節目主持人,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   紀錄片劇本有:《把傳統留下來──李天祿掌中戲》、《蕉葉微風──台灣第一代音樂家陳泗治》(2000)、《台灣女婿──馬偕博士》(2001)、《飛馳達陣的身影──台灣橄欖球先驅陳清忠》(2003)、《淡水埔頂228》(2008)。出版著作有:《台灣歌謠臉譜》(2002玉山社)、《初相見──佛意.佛藝》(2002慈濟文化)、《高度3858》(2004玉山社)、《寶島歌聲之壹》(2005玉山社)、《寶島歌聲之

貳》(2005玉山社)、《身懷絕技的高手》(2006慈濟文化,獲選第50梯次好書大家讀)、《台灣獅頭旺──洪來旺人生傳奇》(2009春暉)。

歌仔戲中鑼鼓應用之探析——以王清松演出作品為例

為了解決歌仔戲歷史的問題,作者張莉婕 這樣論述:

歌仔戲是臺灣原生的戲曲劇種,近百年來與臺灣民眾的生活緊密結合,從歌仔戲的轉型發展中,也能觀察臺灣社會的變遷,因此成為臺灣戲曲學術研究中重要的題材之一。近年來更有許多擁有豐富實務經驗的演員、樂師投入紀錄、保存、研究的行列,讓歌仔戲的創作與學術並進發展。鑼鼓在戲曲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伴奏,是值得研究的課題。目前關於歌仔戲研究的文獻非常多,但針對歌仔戲鑼鼓(武場)的研究,卻是屈指可數,且多是以京劇對歌仔戲的影響為重點。筆者多年擔任歌仔戲武場樂師,深度了解歌仔戲所運用的鑼鼓,包含:京劇、北管等鑼鼓之應用,期望本研究能清晰探討歌仔戲中鑼鼓多樣發展之形式。首先,筆者於緒論先整理被訪談人王清松的背景,再於第

一章說明歌仔戲之類型與鑼鼓,內容包含:扮仙戲、民戲、精緻歌仔戲、歌仔戲鑼鼓、北管鑼鼓、京劇鑼鼓。其次,分析歌仔戲鑼鼓的應用、源流、鑼鼓結構,並將依據歌仔戲中鑼鼓的應用方式分為五章,依序排列如下:其一,開場、換場、演員上下場、演員行進鑼鼓;其二,開唱、唱腔過奏、樂曲收尾鑼鼓;其三,「升堂」、「跑馬」、武打鑼鼓;其四,襯托演員情緒、模擬聲響與省略情節鑼鼓。期望本研究能精進筆者自身對歌仔戲鑼鼓的深入了解,提供實務上更完善的思考,也能提供喜愛、鑽研歌仔戲鑼鼓者一個認識的管道。更期望歌仔戲創作者和學術單位,能更加重視此課題,並以現況思考歌仔戲鑼鼓未來可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