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市民成長班繳費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成人教育研究所 蔡培村、王政彥所指導 鄭瓊月的 我國大學成人教育功能轉變與制度發展之社會學分析 (2003),提出永和市民成長班繳費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大學成人教育、功能轉變、制度發展、社會學分析、成人教育、德惠法。

而第二篇論文銘傳大學 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林青蓉、葉明功所指導 林政彥的 新設立醫學中心對當地社區醫療影響之研究--以內湖地區為例 (2000),提出因為有 門診、醫院、健康狀況、醫療需求、全民健康保險、醫療服務量、醫療資源、健保資料的重點而找出了 永和市民成長班繳費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永和市民成長班繳費,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我國大學成人教育功能轉變與制度發展之社會學分析

為了解決永和市民成長班繳費的問題,作者鄭瓊月 這樣論述:

論文提要內容: 在時代的變遷下,各種教育的功能與制度都在不斷的變化與革新中,尤其是高等教育在終身學習與學習社會建構的全球思潮影響下,其最大的特色在於成人學生數量的激增,使得教育的角色功能也隨之改變。本研究為了解成人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高等成人教育所能擔負的責任,乃以大學成人教育為範圍,探討其功能面的轉變與制度面的發展狀況,並且以社會學觀點為思考的架構和分析基礎,來進行各層面的詮釋、批判與反省。 本研究對大學成人教育之名詞界定,乃以大學進修教育與推廣教育為範圍,共分成三大重點,第一部份是探討我國大學成人教育的功能轉變狀況;第二部分是了解我國

大學成人教育制度發展的情形,第三部份則是以社會學觀點來分析大學成人教育功能面到制度面的各種問題與現象。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包含了德惠法、訪談法與分析研究法。德惠法歷經學者專家三次的調查,而訪談法則以各大學的實務工作主管為主進行訪談。期能達到以下的研究目的:一、瞭解並從社會學分析我國大學成人教育的功能內涵、功能定位與功能轉變。二、探討並從社會學分析我國大學成人教育在組織、政策、課程、人員、財務、評鑑等方面的制度發展情形。三、整合研究結果,提出我國大學成人教育在制度面與功能面的啟示、困境、策略與趨勢。四、初步建構以我國大學成人教育為研究對象的社會學分析架構,以做為成人教育社會學理論研究之參考。以下

是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發現、結論、與建議: 壹、主要研究發現 歷經半年的德惠法調查與訪談,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功能內涵部分 1.由德惠法得知:大學成人教育的功能內涵,依其重要性排序為:實現教育機會均等、發展人力資源、增加學校財務及資源、提供博雅教育、推動大學國際化、促進社會改造。 2.由訪談法得知:大學進修教育的主要功能為學歷的獲得;大學辦理推廣教育的主要功能為提昇人力素養與提高國家競爭力。 二、功能定位部分 1.正面贊成的大學成人教育之功能定

位依序為:成人終身學習、成人繼續教育、大學課程推廣、成人學術進階、大學社區服務、大學研究成果的推廣、對弱勢團體的補償教育。 2.負面反對的大學成人教育之功能定位為:大學的公共關係、大學的校務基金籌措、大學日間部的補償教育。 三、功能轉變部分 1.大學成人教育的固有功能依序為:發展人力資源、實現教育機會均等、提供博雅教育。 2.大學成人教育的衍生功能依序為:增加學校財務與資源、促進社會改造、推動大學國際化。 四、在制度發展部分 (一)大學成人教育最佳的組織型態:學術

與行政單位兼具的一級獨立部 門。而各校組織的沿革:呈現分-合-分-合-分之歷程。 (二)目前各校負責單位的名稱以「進修」「推廣」居多;也有「終身教育」、「社會教育」、「公企中心」等特殊的名稱。整體而言,大學成人教育的行政組織名稱以「進修推廣」和「終身學習」為最佳。 (三)大學成人教育的現有法規是不足的。最大的法規問題:學習成就採認、帶薪學習制度以及累積學習時數問題。 (四)大學成人教育政策自主性仍嫌不足,較有自主的為:活動規劃、課程開辦以及招生方式;較無法自主的為:人員遴聘、經費運用、學習成就採認。

(五)大學成人教育課程決定的主體:大都由系所會議、課程委員會、推廣教育審議委員會及市場調查來決定。 (六)各校開設的熱門課程為:資訊、管理等之與工作進階和證照有關的課程。 (七)各校對公共領域與多元文化課程的開設稀少,因其無市場性,只依賴非營利組織與政府委辦,其存在著眾多弔詭的問題。 (八)大學成人教育的學費依據理論,最受支持的依序為:能力負擔說、教育投資說、成本效益說。 (九)大學成人教育的經費來源,其主要來源依序為:學員繳費、大學自行負責以及工商企業委託機構提供。 (十)大學成人教育行

政職員能力以規劃能力、行銷能力以及服務精神為主。需再加強人員的專業化訓練與教育。而大學成人教師素養以「能設計成人學習的課程」、「了解成人學習需求」、「使用成人教學技巧」為主。 (十一)大學成人教育效能評鑑指標,其重要性依序為:有優良師資、使用適當的成人教學方式、充足設備、具有素養的成人教育工作者、有選課諮詢輔導服務、提供就業市場的知識與技能、給予成人接受繼續教育的機會等為主要的評鑑指標。 貳、結論 一、大學成人教育功能與制度發展在歷史變遷中的啟示 1、大學成人教育的功能與制度發展隨著高等教育的改變而調整。

2、大學成人教育的功能與制度發展符應社會的主流價值。 3、大學成人教育的功能與制度發展反應在行政、學術系統與學員對學習的目的上。 4、大學成人教育的功能定位在於高等教育的終身學習角色,顯現終身學習是高等教育與成人教育的共同目標。 5、大學成人教育的教育機會均等功能,在德惠法的專家意見中是相當重要的,但在訪問調查中的實務工作者並不重視;兩者的落差,乃是理論與實際的差距。 6、大學成人教育的發展人力資源功能,一直深受重視,顯現其為核心功能 7、大學成人教育的市場財務功能,因時代的變遷

而益形重要,也衝擊著未來的發展路徑。 8、大學成人教育博雅教育功能有逐漸衰退現象,顯現教育核心功能的轉變。 9、大學成人教育的功能與制度發展存在著應然面與實然面、社會性與個人性的矛盾和弔詭。 二、大學成人教育功能與制度發展的困境 1、大學成人教育逐漸重視市場教育模式,使進修與推廣教育不再是「公共服務中心」,而被視為「商業活動中心」。 2、大學成人教育所強調的教育機會均等功能,無法兼顧「優勢團體」與「弱勢團體」的均等。 3、大學成人教育所重視的人力資源發展,有著「職業教育取向」

與「通識教育取向」的兩難選擇。 4、大學成人教育的社會改造功能,其存在著「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價值衝突。 5、大學成人教育的博雅教育功能,迷失在「人文素養」與「資訊科技」的矛盾中。 6、大學成人教育的國際化功能,面臨著「全球化」與「本土化」教育型態的發展困境。 7、大學成人教育的組織型態,陷入「模糊混亂」與「單一定位」的發展迷思中。 8、大學成人教育的學費制度,有著「學校營利」與「社會責任」的兩難情境,並且逐漸存在教育商品化的危機。 9、大學成人教育的政策法規,在「管制

」與「開放」中搖擺不定。 10、大學成人教育的課程規劃,有著「國際學生」與「本地學生」的文化差異。 11、大學成人教育的評鑑,有著「質化或個別性」與「量化或整體性」之不同準則的評估困難。 三、大學成人教育功能與制度發展的策略 1、大學成人教育的功能與制度發展要連結水平與垂直系統,並建立其清晰的結合脈絡。 2、大學成人教育功能建構的策略,應同時兼具教育的「素養內涵」與「學歷形式」的功能達成。 3、大學成人教育的功能建構的取向,應同時注重教育「個人性目的」與「社會性目的」功能的達

成 4、大學成人教育的組織型態必須多元發展,設置各種型態的學習站,以能接近市場與資源。 5、大學成人教育的法規問題中,有關學習成就採認、入學條件與方式以及課程教學等方面,可因時因地制宜,採權變方式改進。 6、大學成人教育的高學費制度,要同時提供學習者、教育產品以及學校財務三方面的高品質成效與服務。 7、以終身學習為導向的教育發展策略,必須整合與聯繫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的相關政策,以形成具有領導性與前瞻性的最高政策。 8、由學校部門支付相當比例經費,以加強公共議題與多元文化等課程,以免於社會責任、文

化保護與尊重之功能的喪失。 9、大學成人教育評鑑指標的明確建立,並輔助個別性特色指標的形成以及質化指標的重視。 10、建立大學成人教育行政人員專業訓練中心,以落實專業化的成效產生。 11、教育部應依學校性質,補助相當比例的經費,以推展大學的社區服務、大學與產業聯盟、大學彼此間合作聯盟以及大學的公共服務發展。 四、大學成人教育功能與制度發展的趨勢 1、大學成人教育的功能與制度發展,將朝向多元多層面的發展路徑。 2、大學成人教育功能更具有自由市場性與國際競爭性;其發展策略將隨著變

革路徑,更加重視教育產品的包裝與行銷,以滿足學習消費人口。 3、大學成人教育的功能轉變,將形成一股功利性的學習風潮,並且制度化 成為學習意識與社會結構,高度壓迫著個人的學習樂趣;然而反功利性 學習、反結構壓迫的另類聲音,也將連結形成一股制衡的力量。 4、大學成人教育的高學費政策走向,使得平等受教權的聲音將因勢而起。 5、以市場利基導向的大學成人教育之私人部門模式逐漸發展,呈現多元歧 異的組織型態。 6、國際繼續教育課程的逐漸重視,各大學更加重視內部經營與外

部競爭。 7、國際間教育策略聯盟與市場區隔的合作趨勢。 8、教育提供者不限於學校單位,工商企業組織可自行授與工業大學與 商業大學之學位以及提供各種學習認證。 9、以資訊科技之遠距教育為主流的趨勢 五、成人教育社會學可能發展的社會學分析架構與主題 (一)成人教育社會學的分析觀點 1.以社會學概念為分析觀點 (1)社會結構(2)社會體系(3)社會制度(4)社會組織(5)社會階層化(6)社會文化 (7)社會互動(8)意識型態(9)社會變

遷。 2.以社會學思潮為分析觀點 (1)全球化理論(2)後現代化理論(3)批判理論(4)知識社會學(5)課程社會(6)依賴理論(7)世界體系理論。 (二)成人教育社會學的分析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分析方法(1)詮釋(2)批判。 (三)成人教育社會學的分析領域 由大範圍而言:(1)成人教育各種實施對象(2)成人教育各項實施型態。 (四)成人教育社會學的分析內容 由中範圍而言,本研究以大學成人教育為主:(1)大學成人教育的問題(2)大學成

人教育的現象。 (五)成人教育社會學的分析主題 由小範圍而言,本研究以大學成人教育的功能面與制度面為主:(1)大學成人教育的功能轉變(2)大學成人教育的制度發展。 參、建議 一、對台灣地區大學成人教育發展的整體建議 1、從大學成人教育發展的啟示中,建立起新的功能意義,迎向卓越與平等的制度發展。 2、從大學成人教育發展的困境中,穿過矛盾與混沌,邁向平等、自由、社會、人性與倫理的教育理想。 3、在大學成人教育發展的趨勢中,適應未來的多元性、市場性、國際性、合作

性與科技性的教育結構。 4、由社會學的分析架構與主題,初探成人教育社會學的建構基礎。 5、由社會學分析的詮釋與批判,來解決大學成人教育在功能面與制度面的發展問題。 二、教育學術單位的建議 1、成人高等教育與成人教育社會學等相關領域,值得學術單位的重視與投入研究。 2、教育功能與教育制度的研究是基礎的教育研究,學術界要有教育的理想與責任。 三、對教育主管行政單位的建議 1、適時修正「終身學習法」與「終身學習法施行細則」,使大學成人教育之學習成就採認、帶薪學習

制度等相關政策法規能見諸於其中,以結合高等教育與成人教育的發展。 2、有關大學成人教育中的兩岸教育問題以及進入WTO的國際教育問題,要有一套因應的方案措施,結合大學與產業,使台灣更具有教育競爭優勢,以智慧和信心來面對。 四、對大學行政單位的建議 1、大學成人教育的任何組織與機構,必須有足夠的自主性與功能性,透過教育的普及與均等,使學習與知識能夠溫暖人群,而不是一種知識暴力與階級壓迫。 2、大學成人教育的課程設計,可採多元型態來包裝與行銷,並結合實用性與人文性之課程;同時也能設計建立社區意識與市民素養的課程,以及多元

文化尊重的相關課程。 3、大學成人教育的推展要更重視人員的專業化,可成立成人教育專業訓練中心,頒發短期訓練證書。 4、大學成人教育的效能評鑑,要能建立各校特色與對社會服務的貢獻指標。 5、大學成人教育的學費政策要能自給自足,但非以營利為目的;並要建立獎學金制度,以照顧教育不利者的學習權利;發展一套合理的管理之道。 五、對成人教育界的建議 1、成人教育的功能要再度澄清與強化,其角色任務也須加以釐清與建立。 2、 成人教育的制度要與各種教育制度統整,並積極規畫各項成人教育方案。

3、成人教育的學者要開放視野與步伐,與其他領域合作與聯盟。 六、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1、研究主題的建議 2、研究內容的建議 3、研究對象的建議 4、研究文獻的建議 5、研究者分析立場的建議 6、研究方法的建議

新設立醫學中心對當地社區醫療影響之研究--以內湖地區為例

為了解決永和市民成長班繳費的問題,作者林政彥 這樣論述:

  本研究係針對三軍總醫院搬遷至台北市內湖區前後,當地社區醫療服務供給面與民眾就醫需求面加以分析,並進一步探討該地區之門診醫療資源分佈及民眾之就醫流向。第一部分就台北市之醫療資源耗用及分布情形加以分析,並與行政院衛生署訂定之醫療網目標數做比較分析。第二部分為台北市內湖區民眾醫療需求探討,針對十八歲以上民眾進行問卷調查,分析民眾就醫流向及醫療利用之情形,前測問卷調查於八十九年十二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共計回收有效問卷1,617份,後測問卷調查於九十年五月一日至五月三十一日止,完成1,549份有效問卷。第三部分為民眾至個案醫院滿意度之調查,為九十年四月一日至四月十五日止,測量共計回收2,00

0份有效問卷,做為日後個案醫院改善之依據。重要發現如下: 一、醫療供給面: (一)內湖區醫師人口比偏低: 台北市行政區中,個案醫院投入內湖區之前,每千人口醫師數以中正區為最多(9.33人),內湖區每千人口醫師數為最低(0.54人),若與世界衛生組織(WHO)之標準,每千人口醫師數為1人,及衛生署「建立醫療網第三期計畫目標」,每千人口醫師數為1.33人相比較,均呈現內湖區醫療人力的貧乏。 (二)內湖區醫院數量偏低: 內湖區在個案醫院投入前有兩家醫院、80家西醫、診所,區域內以國泰醫院內湖分院及康寧

醫院較具規模,且無區域級以上醫院,該區內仍以診所最多。台北市政府急救責任醫院共計23家,多集中於中正區、信義區、大安區、士林區,而內湖地區於個案醫院搬遷前並無醫療網責任醫院之分佈。 (三)內湖區醫院救護支援偏低: 以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登記有案救護車數量統計分析,個案醫院搬遷至內湖區之前,以內湖區及萬華區救護車數量為最少;個案醫院搬遷至內湖區之後,將使內湖區救護車數量提升至全台北市十二個行政區之第六順位。 二、醫療需求面: (一) 根據前後測問卷比較分析,個案醫院遷入內湖區後,民眾在認知上有以下顯著差異:

1、 就醫便利性增加。 2、 醫療資源充沛性增加。 (二)居民門診流向之比較: 前測中發現居民以選擇北投區榮民總醫院及振興醫院就醫者最多,其次為松山區、大安區、中山區、士林區。後測結果發現,內湖區居民選擇區內就醫比例增加,資料中亦發現,個案醫院設立後,內湖區居民,原本赴區外就醫者有就近選擇就醫的情形,其中以前往北投區、松山區就醫民眾回流最多,且經由卡方檢定(chi-square test)結果發現有顯著差異(p<0.05)。整體而言,區內就醫之人數增加,而赴外就醫的人數呈現系統性的減少。 三

、民眾醫療滿意度: (一)民眾選擇個案醫院看診原因,有18.3%的民眾,因為距離個案醫院較近而選擇前往就醫,為各選項中第一順位。 (二)等候時間:民眾於個案醫院就醫時,在等候時間的部分以平均候診時間(41.81分鐘)為最長,其次為等候檢查時間(10.33分鐘)、掛號時間(6.49分鐘)。 (三)就醫滿意度: 民眾就醫滿意情形,以對環境清潔整理之滿意度最高(83.9%),其次為等候領藥時間(71.9%)、商店街的服務品質(70.85%)。而民眾就醫不滿意情形,以檢查時個人的隱私維護滿意度最低(46.35%),其次為等

候醫師看診時間(29.50%)、醫師實際看診時間(10.2%)。 四、個案醫院提供醫療服務情形: 個案醫院成立以後,仍以內湖區就醫患者最多,占台北市病患來源的62.68%。以鄰近的台北縣病患來源觀察,台北縣廿九個鄉鎮市中,前來個案醫院就醫病患數以板橋為最多,其次依序為永和、貢寮、烏來、鶯歌等。由地理位置圖分析,發現個案醫院病患來源仍以周邊社區民眾為主,其次再以放射狀的方式向外擴展。 整體而言,透過醫療服務供給面與實際執行社區健康照護服務需求面之研究,將現階段內湖現況之分析結果與個案醫院實務經營作一對照,可提供醫院管理經理人有效

掌握醫療市場訊息及社區醫學脈動,亦可做為落實社區醫療保健服務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