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山禪修報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法鼓山禪修報名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聖嚴法師寫的 菩薩戒指要 (四版) 和陳武雄的 減壓生活禪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和日日學所出版 。

輔仁大學 宗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蔡怡佳所指導 吳麗芳的 禪修融入國小學生用餐指導的歷程及其成效研究--- 以桃園某國小「吃飯趣」活動為例 (2017),提出法鼓山禪修報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禪修、正念、專注、放鬆、細嚼慢嚥、用餐指導、成效評估。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宗教學系 陳英善所指導 黃敬涵的 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的特色 (2012),提出因為有 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水陸季、法鼓山大悲心修行自知錄、漢傳禪佛教的重點而找出了 法鼓山禪修報名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法鼓山禪修報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菩薩戒指要 (四版)

為了解決法鼓山禪修報名的問題,作者聖嚴法師 這樣論述:

  「我不會閉門造車,也不會標新立異,而是要努力回歸佛陀本懷的菩薩風範。」   「戒律是佛子生活中唯一的防腐劑。 」——聖嚴法師     適應時空的菩薩戒——     有戒可犯是菩薩,無戒可犯是外道。   好多人,因為讀了我寫的《戒律學綱要》,便發心受了菩薩戒。   好多人,因為讀了《梵網菩薩戒本》,所以不敢貿然求受菩薩戒。   好多人,因為只知受菩薩戒有大功德,卻不確知菩薩戒的真實內容是什麼?便受了菩薩戒。     我在舉行受戒儀式之前,先讓信眾自由參加,聽我講解大乘佛教的三寶弟子對於受菩薩戒的重要性,以及菩薩戒的內容為何?然後讓大家自由決定,受戒或不受戒,結果決定受戒的人數,超過了預先

報名登記的好多。     由於這樣的菩薩戒,既能使人歡喜地發起菩薩誓願,種下修行菩薩道的正因,卻不會給受戒者帶來犯戒破戒的罪惡感的心理壓力,所以已經皈依了三寶的人,多會樂意接受。     古人弘揚戒律,多半是講說戒律、註解戒律,我則是消化相關於戒律的龐大文獻,提出問題、理清問題。     我從事大、小乘戒律的研探著作,已歷三十多年,目的是在通俗、簡易、實用。既不落於古人的陳軌,也不脫離古人的芳範;既希望使得讀者易看易懂,也要保留提供原始資料的根據。也就是說,我是做的溫故知新及推陳出新的工作,便利今人,古為今用。在普及推廣的原則下,仍不失其有學術基礎的內涵。     自從我深入律藏以及古人的戒律

註疏以來,知道以今日的時代環境,墨守完成於二千五百多年前印度境內的戒律條文,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但是,若無佛制的戒律,做為佛教徒的生活準則,清淨身、口、意三業的目的,也就很難達成。因此,我是注重佛陀制定戒律的精神,不主張死守其全部的戒律條文。     本書的特色,是著眼於大乘菩薩戒的弘揚,以往的治律大家,多半是對僧尼的出家戒律下工夫,若注意到菩薩戒,便是對菩薩戒本或菩薩戒經做講解註釋的工作。我則是經過數十年的醞釀,待因緣成熟時,把菩薩戒做了全體整合與條理的工作。     本書弘揚的,便是這種可大可久,遇淺即淺,遇深即深,在凡即凡,在聖即聖,而且一律以清淨三業、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為其根本精神的菩

薩戒法。(摘錄)

禪修融入國小學生用餐指導的歷程及其成效研究--- 以桃園某國小「吃飯趣」活動為例

為了解決法鼓山禪修報名的問題,作者吳麗芳 這樣論述:

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禪修融入國小學生用餐指導的歷程及其成效研究---以桃園某國小「吃飯趣」活動為例研究生:吳麗芳 指導教授:蔡怡佳論文總頁數232頁本論文以桃園市立某國小的五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吃飯趣」的健康促進成效研究。「吃飯趣」為此國小所設計、的營養午餐用餐指導系列活動,主要運用禪修的飲食方法,並融合教育、心理、醫學、社區健康照護與正念等,為多領域綜合的活動。教導學童在用餐時能「放鬆」、「專注」、「細嚼慢嚥」,有「感恩心、知足心、惜福心和互助」的用餐態度,及良好的「用餐禮儀」。其立意在每日的用餐中練習,讓學生達到身心健康促進的

效益。本研究目的有二:一為實施成效評估,評估學童在學校的用餐的認知、態度與行為改變情形,作為健康促進計畫的修正;另為拓展健康教育功能,鼓勵孩童將良好的用餐習慣帶回家庭,讓家中的所有成員能同享「吃飯趣」,一同吃出生命的豐富與智慧。在「吃飯趣」實施成效評估,本研究以PRECEDE-PROCEED 模式進行健康教育計畫成效評估,分為:過程評估、影響評估及結果評估。研究方法包括文獻分析法、焦點團體訪談法、個別訪談法、參與觀察法。資料收集來源:焦點團體及個別訪談11位學生、訪談3位導師與午餐執秘兼校護。研究發現:1.學生的健康認知會影響執行意願與效能;2.「細嚼慢嚥」的健康認知最缺乏;3.「細嚼慢嚥」、

「端起碗吃」、「端坐吃飯」三項的執行效能最低,其餘均佳;4.午餐食物美味度、同儕影響、個人特質差異、餐具過大、缺乏覺察的習慣、家庭用餐習慣、自覺健康效益、重要他人的態度等會影響執行效能;5.執行意願較高者其推廣意願也較高,但推廣意願因擔心被拒絕而降低;6.自覺執行效益:肚子痛的機率變少、改善挑食的現象、感覺情緒較平穩與放鬆、可控制體重、咀嚼時間增長、用餐時班級秩序變好、上課能更專心等;7.輔導策略介入後學生執行與推廣的意願呈現積極的態度。關鍵字禪修 正念 放鬆 專注 細嚼慢嚥 用餐指導 成效評估

減壓生活禪

為了解決法鼓山禪修報名的問題,作者陳武雄 這樣論述:

由觀入止安頓身心、由觀生慧遠離煩惱。 在生活中時時從制心一處到空觀默照,處處享受禪的安詳和喜悅。     作者分享一、二十年的學佛修禪的親身體驗,將四念處與默照禪融合應用在生活當中,提供了一套直接簡單的方法,從提升觀照的覺知力到觀照自己的心念及情緒,給沒時間或是不適於長時間打坐的人參考。     至盼本書能夠介紹在生活中隨時可用的禪法,做到生活中有禪,禪在生活中,協助讀者將平常生活中沒有特別覺知的活動,加上禪法,不需多花時間,自然的就可以達到禪修的效果。     讓禪修推廣如聖嚴法師所說:「禪修的推廣,精神可以不離禪修,但形貌可多采多姿,多元化。」   在生活

中簡單重複的動作,就是修行的下手處,   音樂禪學會聲聲平等,風聲雨聲、音樂聲、談笑聲,聲聲都是覺照內心的鏡子。   喝茶不只是品茗,更可以在禪中靜觀,讓茶當主人率性演出自家的百般風情。   禪很玄,不難,只要有心,處處時時,都可以安住我心。   本書主要分四大篇:禪修從心開始、從安頓身心到增長智慧—─由觀入止,由觀生慧、六種好用的生活禪—─從制心一處到空觀默照、八帖減壓良方皆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最終期許人人可享受安詳自在的禪悅生活。     本書作者版稅全額捐贈祖師禪林   本書特色     ◎一本禪修簡單容易的入門書,也是一本舒壓解煩好用的工具書。   ◎由觀

入止安頓身心、由觀生慧遠離煩惱。   ◎在生活中時時從制心一處到空觀默照,處處享受禪的安詳和喜悅。   ◎培養覺知力是減壓的基礎工程,本書介紹動與靜兼備的禪修方法,以提升覺知力。 名人推薦   書中不誇張不多說,從四念處到空觀默照,雖然方法不同但他將之融合,寫出自己真實應用在生活中的體驗,這就是六祖壇經所說的見自本心、識自本性,他所用的法門看起來淺顯,但這就是直心,就是禪門的《頓法》。──果如法師(祖師禪林創辦人)   陳老師上課引經據典、深入淺出、幽默風趣,「回到方法」是他的口頭禪……對我而言,學禪就是學一個悠然自在。陳老師說關鍵就在覺察力。非常感謝陳老師帶我學習另一個境界

……──王清峰(前行政院法務部長,現任中華民國紅十字總會會長)   相信讀完本書,你會恍然大悟,原來佛法這麼簡單,人生這麼美麗,人生的路雖然漫長,如果能夠這樣,路的漫長,就不再漫長,當下就是喜悅就是美。──林蒼生(前統一企業集團總裁、三三會顧問)   在鑽研再三之後,我發現這本《減壓生活禪》能教導現代人如何在煩忙的生活中,利用禪修的觀念與方法,減輕生活壓力,進而提升生命的本質並享受生命。──陳維熊(國立陽明大學外科教授、前醫學院院長、台北榮總直腸外科教授)   這是一本覺知之書,   這是一本學習之書。   以詩人的敏銳,   感受佛的包容;   以生活的實踐,   學習

佛的智慧。--楊渡(作家、詩人,曾任中國時報副總主筆、中時晚報總主筆、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  

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的特色

為了解決法鼓山禪修報名的問題,作者黃敬涵 這樣論述:

摘 要當今社會形形色色,充滿錯綜複雜的矛盾和衝突,及世界上經濟、治安、天候環境等等不穩定的情況。值此,我們用什麼方法來照顧我們的身心而不隨波逐流,聖嚴法師在水陸法會中開示:「人心亂,鬼神也亂,鬼神不安,就有災難。只要我們能在水陸法會上共同聆聽佛法,發願說好話,做好事,人心安定了,三界眾生也就會平安。」原來參加法會可以為過去、現在、未來的眾生帶來平安、希望,也為我們自己找到生存的勇氣和智慧。本研究主要探討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的特色,以聖嚴法師提出之四大堅持作檢視,說明四大堅持與法鼓山水陸法會的關係,透過「水陸季」「聞、思、修、證」的活動,來引導大眾宗教活動如何運用在生活當中。狹義來說,「水陸季

」是為期只有二、三個月的活動,廣義來講「水陸季」的活動是没有期限的,藉由「水陸季」的體驗,延伸到日常生活當中,透過不斷練習、學習的修行過程,一直到成佛為止。本文共分為十章茲將摘要如下:第一章 緒論:本章首先闡釋本文的研究動機、目的、文獻回顧、研究範圍和方法。第二章 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的緣起與理念:本章先介紹聖嚴法師對水陸法會的看法、再陳述法鼓山舉辦大悲心水陸法會的緣起、理念。第三章 符合理念的大悲心水陸法會「網路共修」:在本章列示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網路共修的活動方式、網路共修的需知、網路共修的規劃活動。第四章 符合教育的「法鼓山大悲心修行自知錄」:本章節說明法鼓山大悲心修行自知錄的目的和發

展、檀越手冊和大悲心修行自知錄、大悲心水陸法會「淨行精進」專案。第五章 符合環保的「不燒化」原則:本章節說明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的目的、秉持環保理念、法鼓山水陸法會的創新性。第六章 符合漢傳禪佛教的經懺佛事:本章節說明承先啟後的漢傳禪佛教、禪修境教的創意法會、禪壇。第七章 水陸季的特色-「聞」:本章節介紹水陸說明會、學術研討會、水陸講座等活動。第八章 水陸季的特色-「思」:本章節介紹水陸季體驗、佛國巡禮等活動。第九章 水陸季的特色-「修」:內容有現行道場作息及運作之簡述、大悲心水陸法會各壇佛事、水陸法會幕前幕後。第十章 結論關鍵詞: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水陸季、法鼓山大悲心修行自知錄、漢傳

禪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