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 鼓山 全球 各 分 寺院道場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法 鼓山 全球 各 分 寺院道場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釋寬謙寫的 大智慧到彼岸:心經講記 和聖嚴法師的 五百菩薩走江湖(三版):禪宗祖庭探源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全球事業體 -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也說明:法鼓山 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電話:02-2498-7171 ; 中華佛教文化館. 電話:02-2892-6111#212 ; 農禪寺. 電話:02-2893-3161#801~804 ; 雲來寺. 電話:02-2893-9966#6110 ~ 6112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和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所出版 。

玄奘大學 宗教與文化學系碩士班 盧瓊昭(釋昭慧)所指導 釋光持的 當代台灣大專青年學佛運動的興衰與轉機(1958~2016) (2016),提出法 鼓山 全球 各 分 寺院道場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大專青年學佛運動 、星雲法師、周宣德、佛學社團、青年營隊 。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民族音樂學研究所 蔡宗德所指導 徐亦杰的 臺灣戰後漢傳佛教音聲觀念的轉化與實踐 (2012),提出因為有 漢傳佛教、梵唄、佛教音樂、佛教音聲觀、人間佛教的重點而找出了 法 鼓山 全球 各 分 寺院道場的解答。

最後網站法鼓山春聯增QR碼隨時分享平安無事 - Yahoo奇摩則補充:(中央社記者吳欣紜台北1日電)農曆新年將至,法鼓山表示,今年新年春聯將以創辦人 ... 的祝福主題,明天起,民眾就可在法鼓山全球各分寺院道場、辦事處免費索取春聯。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法 鼓山 全球 各 分 寺院道場,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智慧到彼岸:心經講記

為了解決法 鼓山 全球 各 分 寺院道場的問題,作者釋寬謙 這樣論述:

  ◆「般若╳唯識╳圖表」,寬謙法師解讀《心經》,首度出版。   ◆以般若觀照緣起性空,處處是活路,人人都可到彼岸。   寬謙法師說般若心經——   《心經》是寺院每日早晚課必誦的經典,我出家迄今三十多年,不但持誦無數遍,也授課很多回,不管是持誦或講課,每每都有不同的感動與體會。我非常樂意分享從《心經》得到的轉變和法喜,希望大家都能拾起《心經》,放下心事,以經文來觀照現實人生的般若智慧,一定能轉煩惱為菩提,心開意解。   我會以般若學為主,唯識學為輔,採用雙重的視角來解讀《心經》。有的人認為《心經》屬於般若思想,所以要從性空的角度來學習,其實空宗的般若學和有宗的唯識學是相輔相成的,都

能幫助我們理解和修證佛法,學習上不需要自我設限。   人生的遊戲規則   我們因為不懂般若智慧,所以非常執著外相,而有很多的罣礙,因此產生很多的恐怖。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的共業,所有人都無法豁免,但是共業中還是有別業,因此各國疫情的嚴重性各有不同,也因為「性空」,隨時隨地都在變化。我們置身其中,希望「防疫不放逸」,每個人努力於耕耘善因緣的別業,這才是重要的。   我們學佛,就是要學習佛陀教導的宇宙人生真理法則。真理法則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一種遊戲規則,比方球賽的遊戲規則,如果我們不懂規則,就看不懂球賽的現象;換句話說,如果我們不懂人生的遊戲規則,就看不懂人生百態。   《心經》之

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能從中理解人生的遊戲規則,看懂世間萬相,體會法性空慧,明白人生排列組合的種種因緣皆是性空,進而以般若智慧超越人生現象。   中道不二的生活實踐   我覺得學般若的一大功用是,可以消除很多莫名其妙的執著,就像刪除電腦很多不需要的檔案資料;我們的腦海中也有很多不需要的檔案,如自尋煩惱,無來由地擔憂、種種比較,善用般若,可以直接刪除沒有意義的資料夾,就有可能落實中道不二的生活實踐。   三十多年的講課過程中,經常有人問我:「人生苦短,修行有沒有捷徑,一定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那麼長的時間嗎?」我也曾經思考過這個問題,尤其是遇到挫折考驗時,難免會有懷疑,但每每從般若與唯識系的法海

中,都能讓我找到安身立命的泉源。   般若緣起性空看人生,讓我可以比較隨緣自在,不會執著很多事;而唯識貫穿生命流轉的現象,讓我願意一步一腳印地落實在當下,行走至此,我不再空想一步登天或現生成佛,反而是善用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發願努力累積菩提資糧。(摘錄)  

當代台灣大專青年學佛運動的興衰與轉機(1958~2016)

為了解決法 鼓山 全球 各 分 寺院道場的問題,作者釋光持 這樣論述:

摘 要近數十年來,多元化社會的潮流,網絡文化興盛、少子化及佛教人口老化等問題逐漸浮現,直接或間接影響了大專青年學佛運動,在紮根、經營和運作上都面臨著更複雜的問題與挑戰。過去大專青年學佛運動的興盛,與當前的實際情況落差很大。當前無論是大專校園佛學社團或青年學佛營的運作上,都面臨著新的內外瓶頸現象,實在值得進一步探討。本文主要以「當代台灣大專青年學佛運動的興衰與轉機」作為研究,並分為四大階段來進行論述:萌芽期、蓬勃期、衰微期、復萌期。試圖深入探究並觀察分析,其發展主要影嚮因素,以對照理解其後情勢的變化。本文研究,採「質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與「量化研究」(quant

itative research)之分析。質性研究對象共計45人,分別含:「佛學社團」與「青年營隊」具代表性的主事者、參與者之群體、相關單位進行參0與觀察、深度訪談。本研究之目的:經由實地訪談,歸納分析初、中、近期,檢視「佛學社團」與「青年營隊」的現況組織運作,二者經營間的關聯性,及影響發展的重要關鍵。其次,針對新世代的大學生對於「社團」與「佛學社團」的認知態度之差異處,進行「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之分析,以明確反映了現實中,大學生對「佛學社團」與「青年營隊」的想法及需求,並共同關懷與檢視改善現況、瓶頸與展望。希望研究成果能產出效益,有助於在現今多元化社會與網

絡文化興盛的形勢下,帶領和接引E世代大專青年學佛。關鍵詞:大專青年學佛運動 周宣德 星雲法師 佛學社團 青年營隊 

五百菩薩走江湖(三版):禪宗祖庭探源

為了解決法 鼓山 全球 各 分 寺院道場的問題,作者聖嚴法師 這樣論述:

  「走江湖」原是佛家用語,指為了求法尋道而遊歷參訪。   聖嚴法師親筆寫下,參訪禪宗祖庭與古蹟的精彩遊記,一窺禪門的各家風光!   ★跟聖嚴法師一起「走江湖」!   對政治領袖的帝王而言,將國土名為「江山」;   對禪門的修行人而言,大陸東南各省的道場所在,名為「江湖」,   興法雲、震法雷、布法雨的龍象人才,   不論是潛龍在淵、飛龍在天、臥龍在崗,   都是在此江湖的活水之中孕育產生。   我們雖因障重福薄,未能恭逢禪宗盛世,   有緣前往巡禮江湖遺址,也可獲得不少的啟示。   我們法鼓山的僧俗四眾,   都以「萬行菩薩」的心行悲願,來自勉勉人,   此行五百人

,也都以菩薩行自我期許,   並且以現前的菩薩、未來的諸佛,禮敬所見、所遇的每一個人。   這是本書之所以名為《五百菩薩走江湖》的因緣了。   ——聖嚴法師  

臺灣戰後漢傳佛教音聲觀念的轉化與實踐

為了解決法 鼓山 全球 各 分 寺院道場的問題,作者徐亦杰 這樣論述:

人於耳根者,稱為音聲,泛指所有能發出聲響,經由耳根聽聞到的聲音,屬六塵之一。而原始佛教音聲和語言有緊密關聯性,特點為教義的傳播,以人聲為主,富敘述性,因此亦被稱作「音聲」,音聲語言就是帶有韻律、旋律的歌唱性語言。而音聲在宗教儀式中為重要媒介,更是佛教文化重要內涵之一。筆者在本論文中,探究臺灣漢傳佛教寺院傳統中的音聲文化體系,如何建構教團對其實踐與使用的情況,和教團間的關係又是為何。再以傳統音聲概念為基礎,探討臺灣戰後的梵唄,及走出宗教殿堂後發展的佛教音樂文本內容,其中的音聲文化體系歷經什麼樣的改變,改變的背後原因又是為何。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論文研究目的、範圍、理論及方法,作為寫作

本論文基礎架構。第二章從佛教文獻中的音聲相關記載,探討原始佛教禁止世俗音樂,到大乘佛教時期開始運用音聲布教,並賦予重要角色歷程,其中的音聲內容與觀念有什麼轉變。第三章建構傳統梵唄音聲結構、展演呈現方式、特色與功能框架。第四章整理臺灣梵唄和佛教音樂發展情形,探討原本存在於寺院儀式中的梵唄音聲,如何以多樣化面貌再現於不同場域。第五章則從結構、特色、內涵及功能等,比較傳統梵唄及獨立發展佛教音樂概念與實踐之差異性,並了解臺灣漢傳佛教界對此現象的看法及觀點,整理出戰後音聲觀變遷原因。第六章集結各章敘述的重點總結、整理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