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的海三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波羅的海三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劉仲敬寫的 逆轉的文明史:羅斯大地──成為歐洲而不能,逃離亞洲而不得的俄羅斯演化史 和KaiStrittmatter的 和諧社會:中國,大數據監控下的美麗新世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如何看待波罗的海三国? - 知乎也說明:题主是想问今天独立的波罗的海三国,还是历史中波罗的海的三个民族? 如果是波罗的海三国,那最简单的答案是:爱沙尼亚更接近北欧,特别是北方兄弟芬兰;拉脱维亚受到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八旗文化 和時報出版所出版 。

國立中山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陳永福、王群洋所指導 蘇苑婷的 波羅的海三國能源安全政策之研究 (2020),提出波羅的海三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安全複合體、波羅的海三國、能源安全、安全策略、小國。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 陳珮芬所指導 朱翔遠的 中國大陸經濟外交戰略之研究:以中東歐17+1合作倡議模式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中東歐、一帶一路、經濟外交、17+1經濟合作、國際政治經濟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波羅的海三國的解答。

最後網站【波羅的海三國流浪記#4】我在背包客棧受驚了! | 方格子則補充:當初選擇波羅的海三國作為旅歐第一站,就是聽聞歐洲小偷很多,而這邊治安相對良好。實際走訪後,確實也感受到三小國的平靜。但在背包客棧住宿期間,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波羅的海三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逆轉的文明史:羅斯大地──成為歐洲而不能,逃離亞洲而不得的俄羅斯演化史

為了解決波羅的海三國的問題,作者劉仲敬 這樣論述:

俄羅斯的整部歷史, 都是孤兒俄羅斯為歐洲人充當人肉盾牌、 卻被歐洲人視為亞洲蠻夷的一部辛酸史? 俄羅斯「壞就壞在地理上」? 地理這個「殘酷無情的後母」, 是拖住俄羅斯邁向歐洲之腿的元兇, 還是促成它成為歐亞帝國的功臣? 一個在後面苦追的次生文明, 想「成為歐洲」而不能,想逃離「亞洲」而不得! 「靈魂分裂」的俄羅斯 在烏克蘭戰爭中再次凸顯出其文明困境!   一個延伸到遠東的綿延不絕的開放邊疆,既是俄羅斯成為歐亞帝國的原因,同時也是它無法融入歐洲的關鍵。巨大的邊疆、蒙古人的征服、來自拜占庭帝國的法統,使羅斯大地這塊「次生文明」,搖擺於歐洲和亞洲之間、掙扎在自由和專制之間、被不斷形成的新的

上層結構與下層結構的矛盾和衝突所撕裂。   而二○二二年二月發生、至今仍舊進行中的烏克蘭戰爭,既是專制和自由、正義和邪惡的較量,也是深層和古老的文明史力量的推動。要解釋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這三個羅斯國家的複雜歷史,以及它們和立陶宛、波蘭等波羅的海國家之間的文明分野,就要先回到「羅斯」這個地理概念的形成及其憲制演化的歷史。   ■俄羅斯一開始便攜帶歐洲文明的基因!而莫斯科的誕生改寫了一切!   在由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為主構成的「羅斯大地」上,古典羅斯的核心是烏克蘭,即從波羅的海沿著第聶伯河往南抵達黑海這條水上商業路線。今天的烏克蘭首都基輔是最古老的羅斯城邦,它的誕生是瑞典王公保護這

條商業路線的結果,可以說烏克蘭自古便攜帶歐洲文明的基因。   然而莫斯科這個邊陲小邦的誕生,打破了基輔羅斯和歐洲的聯繫!在地理上,這歸因於處在東北方向的莫斯科擁有向亞洲開放邊疆拓殖的誘惑。結果,西北方向通往波羅的海的歐洲,東北方向通往亞洲大陸的邊疆,就形成了羅斯世界政治結構中的兩種極端類型:一種是基輔和諾夫哥羅德型,由上層貴族和商人集團控制的市民議會掌握最高權力,一種是莫斯科型,由拓殖草原森林的軍役貴族所依附的大公掌握專制權力。   「諾夫哥羅德人是半個歐洲人,半個德國人,半個立陶宛人,是羅斯世界通向歐洲的紐帶;而莫斯科人是半個韃靼人,半個芬蘭人,半個穆斯林,是羅斯世界通向歐亞大草原和東方

各國的紐帶。」這兩種極端類型構成了羅斯世界的永恆母題,使它成為搖擺於歐洲和亞洲之間的靈魂分裂的國家。   ■來自蒙古和拜占庭的「亞洲元素」,既是俄羅斯強大的根本,也是它最大的詛咒?   有兩股來自亞洲的勢力深刻影響了羅斯世界之後的演變。一股來自蒙古,一股來自拜占庭帝國(東羅馬)。蒙古的征服瓦解了以基輔為主的舊羅斯世界,而莫斯科以成為蒙古代理人、又背叛蒙古的不光彩形象而崛起,成為羅斯世界的暴發戶。   這也意味著羅斯世界被分成兩半:依附於蒙古的、以莫斯科為核心的亞洲一半,以及依附於立陶宛的、以其他商業城邦自治形式為核心的歐洲一半(相當於今天斯摩棱斯克以西的半個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烏克蘭的絕大部

分)。   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流亡的東羅馬公主,讓莫斯科得以在政治上繼承東羅馬帝國的法統,以所謂的「第三羅馬」自居。如果它沒有繼承東羅馬的法統,那麼莫斯科公國的地位還不如立陶宛大公國,更永遠比不上跟法國和德國,然而新引入的拜占庭上層結構則使得莫斯科更加自外於歐洲。俄羅斯最大的痛苦就是永遠無法成為歐洲!   ■上半身是歐洲人,下半身是斯拉夫人?   西歐派(上層)VS 斯拉夫派(下層)的糾葛與對立   作為妥協而誕生的羅曼諾夫王朝,是經過混亂、分裂後的俄羅斯重新出發、全面追求歐洲化的新時代。俄羅斯跳過波蘭,直接從西歐輸入技術和思想。從彼得大帝到凱薩琳大帝,俄羅斯上層貴族和知識分子越來越

像歐洲人;拿破崙戰爭以後,俄羅斯的國家威望和利益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峰。   然而西歐化同時強化了沙皇的專制,聖彼得堡的歐化建立在針對俄羅斯廣袤內地的殖民之上。農奴制度的出現,意味著下層的東正教社會與上層的歐化階級再度分裂。   「十九世紀的俄國自由主義者和立憲民主黨人認的祖先是基輔羅斯,他們要把俄羅斯人變成歐洲人。沙皇本人,至少莫斯科的沙皇,認的是拜占庭,他們要做羅馬和君士坦丁堡之後的第三羅馬。而歐亞主義者認的是蒙古帝國。俄羅斯的大一統性並不來自於歐洲,甚至並不來自於拜占庭,而是來自於蒙古帝國。」   這些辯論幽靈般纏住了俄羅斯人的思考。「我到底是俄羅斯人還是歐洲人,還是兩者都是」,「俄

羅斯是既非歐洲、又非亞洲的一個單獨的世界」。這些深層疑問,通過托爾斯泰和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寫作,通過自由派和三位一體專制主義者的衝突,通過西歐派和斯拉夫派的衝突,深刻地撕裂了俄羅斯社會。   ■烏克蘭的民族發明被蘇聯凍結在一九一八年,戰爭之火能夠解凍嗎?   俄羅斯帝國晚期推行的地方自治實驗和陪審制,在憲制意義上是繼續「成為歐洲」。在為歐洲式的立憲君主制做準備的同時,也必然產生了一系列民族發明: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喬治亞、烏克蘭、白羅斯等。   但是,一戰的出現和布爾什維克的成功逆襲,以及列寧式的極權國家出現,把這些正在展開的歐洲式民族國家發明狀態一刀斬斷。蘇聯像一個巨大的冰箱一樣,把俄羅斯

帝國內的各民族凍結在一九一八年。一九九○年代蘇聯解體後,這些被凍結的民族重新回到一九一八年之前,分別產生自己的民族國家,如白俄羅斯、烏克蘭和波羅的海三國等。這是普丁政權不願承認、卻沒有辦法抗拒的歷史。   從這個角度看,烏克蘭戰爭是三十年前蘇聯解體的巨輪、碾過羅斯大地後尚未消失的歷史塵埃。而從整個羅斯世界的文明和憲制演變來看,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再一次證明莫斯科成為歐洲而不能,逃離亞洲而不得的歷史困境。   本書是劉仲敬關於「文明和憲制」的系列講稿之一,作者的切入角度非常獨到,避開了一般常見的傳統政治史的寫法,比如熱衷於描寫王朝的興衰、沙皇等宮廷上層政治人物的故事,而是逆轉讀者對文明的認知,

從地理、社會組織結構、憲制演化的角度解讀「羅斯大地」的歷史和政治演變。   從文明和憲制的角度看俄羅斯,它是一種次生文明,其歷史演化無法擺脫被地理牽制的宿命,而不得不變成靈魂分裂的國家。而莫斯科偏好用專制的形式,來解決其上下層階級和東西方文化的結構性矛盾,否則就會造成地理的分裂!這種模式,似乎變成了俄羅斯的宿命,成為歐洲而不能,逃離亞洲而不得,在進退維谷中維持一個橫跨歐亞的專制帝國的運作,這就是俄羅斯帝國在人類文明史中所扮演的獨特角色。  

波羅的海三國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香港人早已離散世界各地,Iverson經歷了2014年傘運後深感香港沒有出路,毅然移居以創科聞名的前蘇聯加盟共和國愛沙尼亞,學習其語言文化,成為當地專欄作者,同時亦不忘以新身份為香港人發聲。雖然香港和愛沙尼亞距離很遠,但愛沙尼亞等波羅的海三國的浩瀚人鏈,也曾啟發激勵了香港無數人。今天2月24日是愛沙尼亞獨立紀念日,Iverson會和我們探討這個北歐小國,是否更適合香港人尋夢。

Simon 沈旭暉 堅離地 Social Media ▶
⏺Patreon: http://www.patreon.com/simonshen​​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shensimon​​
ℹ️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imon.diplo​​macy
➡️Twitter: https://twitter.com/simonshen_glos​​
⏹Blog: https://simonshen.blog/​​
其他合作及查詢可以電郵至[email protected]

波羅的海三國能源安全政策之研究

為了解決波羅的海三國的問題,作者蘇苑婷 這樣論述:

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及立陶宛,在歷史上一直飽受俄羅斯的威脅,而俄羅斯卻是波羅的海三國重要能源供應國。本研究旨在探究三國政府如何在能源依賴具有敵意之供應國俄羅斯的狀況下,藉由本國的能源政策及與他國或國際組織上的合作,保衛自身能源安全。本文試圖分析三國自獨立建國以來的能源策略,利用小國行為理論觀察三國如何確保能源安全。另外,在波羅的海區域內的共同能源項目,探討三國在能源安全上的互動選擇競爭或合作的動機,其行為是否符合小國理論。經檢視三國能源結構、能源依賴程度和能源來源,發現三國以「硬抗衡」和「庇護」策略,擬定能源安全戰略方針。一方面透過融入歐洲能源系統,多樣化能源來源和種類,興建與歐盟

其他會員國連結之能源基礎措施,結束波羅的海「能源孤島」的困境;另一方面積極發展再生能源,增加能源自主性,進而脫離對俄羅斯能源的高度依賴。最後,在歐盟架構下的能源合作項目,三國決定合作或競爭的動機,來自於對本國利益的認知,若本身具備足夠能力,即使區域利益小於國家利益,仍會採取不合作的行為,以確保自身能源安全。

和諧社會:中國,大數據監控下的美麗新世界

為了解決波羅的海三國的問題,作者KaiStrittmatter 這樣論述:

  前《南德日報》駐北京資深記者,深入觀察中國十餘年,揭露最深入又驚悚的數位監控     西方各大媒體《華盛頓郵報》、《觀察家報》、《週日泰晤士報》、《倫敦書評》盛讚本書為「時代的警鐘」     「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後,還萬分喜歡。」─—魯迅     「今天的奴隸們大多不認為自己是奴隸,而是國家的主人,他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忠於集體、忠於國家、忠於黨,唯獨不提忠於自己。」─—中國網路作家慕容雪村     「在這片天空日月忠誠地守望……網絡強國,網在哪光榮夢想在哪。」─—中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     過去,我們總想像極權國家比較落後,只會使用暴力威嚇跟特務偵察。但今天中國的發展突破

了西方人的想像。中共對於高科技的發展十分狂熱,除了促進經濟發展之外,更重要的,它可以在「和諧社會」的願景下,全方位控制人民的言行、乃至於心靈,而它的高科技統治體現在幾個方面:     網路:二〇二一年年初,中國網民首度超過十億人。二〇一七年十一月,騰訊超越臉書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社群媒體企業。        大數據整合:中國行動支付的市場規模於二〇一七年已達十七兆美元,連乞丐都會請你掃碼救濟他。        監控設備:根據世界各大城市的監視器數量顯示,排名第一的重慶有兩百六十萬台,平均每千人有一百六十八台,排名第二的深圳每千人有一百五十九台。        人工智慧:監視攝影機生產廠商透過政府

相關單位,除獲得了五億張人臉的數據,更可辨識出十五億張臉孔。        社會信用體系:每個人民的行為都會被即時記錄,成為經濟、社會和道德各領域的積分,政府也會依此實施獎懲。     這些情節既如科幻電影,又像恐怖電影。問題在於,透過大量審查信息思想控制和扭曲事實,它會塑造出思想僵化、容易控制的新人類。其次,它會剝奪公民的權利與自由空間。最後,這些科技化、數位化的控制手段越有成效,其他國家就會紛紛起而效尤,進而威脅民主社會的穩定性與價值。     當今,中國在經濟與科技上發展有成,但政治上卻重返一人獨裁,從根本上打造完美的獨裁國家。本書作者馬凱擔任中國特派記者十多年,一路看著中國人從網路獲得

公民討論的權利,又見證國家設置利用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數位科技的社會監控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麻痺了人民的自主性與批判性。        在書寫本書的過程中,他廣泛詢問一般民眾對於數位威權的感受,也深度採訪中國新創企業的主管、黨組織的各級幹部,讓讀者從各種角度來認識利用科技手段大幅提高專制獨裁效率的中國樣貌,並提醒世人,歐威爾筆下的全方位監控國度即將降臨,人民的一言一行都將在不知不覺中無所遁形,然而我們甚至感覺不到監控,因為國家已經把監控深植於人們的大腦之中。   名家推薦     李志德  資深新聞工作者   李雪莉  報導者總編輯   沈旭暉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所副教授   阿潑

  轉角國際專欄作家   黃哲斌  新聞工作者   管中祥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蔡依橙  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名人推薦     「馬凱在這本書中,縱貫古今,博引東西,漫談今日種種如何發生,耙梳近代中國言論思想的收放歷程,但真正聚焦在習近平執政後,各種事件的發生,這些事件或讓中產階級醒悟,或讓人民更是噤聲。」──轉角國際專欄作家阿潑     「作者讓我們看到,人工智能只要落入肆無忌憚的自然智能手中,社會就會墮入最黑暗的深淵。就算不關心中國現況的人也應該研讀本書。」──《法蘭克福匯報》     「引人入勝又有深度的調查報導,作者讓我們了解到,為何當今中國會同時擁有歐威爾和赫胥黎筆下的

社會樣貌。」──美國資深記者天普─拉絲頓(Dina Temple-Raston)發表於《華盛頓郵報》書評     「本書內容令人毛骨悚然,讀者可得知中國在數位監控領域有多麼厲害。這個威權國家將政治權力結合尖端技術,以創建史上最嚴密的監控國家。這對全世界來說都是個警訊。」──英國歷史學家米德(Rana Mitter)     「本書作者讓我們清楚理解到,中國已從人權作家麥康瑞〔Rebecca MacKinnon〕所稱的『網路威權主義』進化到『網路極權主義』。西方人自以為是,只從金錢、貪婪和一廂情願的眼光去看這個新興超級大國,所以誤解了它真實的社會情況。」——劍橋大學資深研究員諾頓(John Na

ughton)     「作者的文筆通俗易懂,但又非常有說服力。無論是政治工作者或一般讀者都能有所收穫。對西方人來說,本書是一記重大的警鐘:歐威爾式的中國即將到來。」——《柯克斯評論》     「作者詳細描述了習近平對權力的渴望。在數位願景的包裝下,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成為他回歸極權主義的利器。作者在中國閱歷十分豐富,即使是資深的觀察家也會為之驚艷。」—─《出版人週刊》

中國大陸經濟外交戰略之研究:以中東歐17+1合作倡議模式為例

為了解決波羅的海三國的問題,作者朱翔遠 這樣論述:

自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揭示改革開放政策迄今已歷四十年。期間中國大陸(以下簡稱大陸)一方面藉外資強化其國內經濟發展,一方面藉積極參與國際及區域組織增進其國際影響力。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統計顯示,自2017年迄於2019年間,大陸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為國際社會帶來許多政治經濟以及戰略合作格局發展之機遇。基此,中共國家總書記習近平於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之構想並於2015年3月正式公佈「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方案。而歐盟作為一個區域經濟整合最成功的實體,大陸如何持續加強且維持與歐盟的經濟合作戰略框架,一直都是學術界關心的重要議題。歐盟現有

的27個成員國中,其中中東歐地區國家計有13個成員,2013年起大陸在一帶一路計畫框架下啟動了與中東歐國家的「16+1合作倡議」平臺,2019年起,加入了希臘成為17+1。此一連結歐亞大陸的大戰略隱含了大陸的政治目的,更引起歐盟與其他國家的政經戰略隱憂。本論文以中東歐國與大陸17+1合作倡議作為分析之對象,從文獻研究、理論途徑以及數據分析等研究方法檢證大陸推動經濟外交的實質外溢效益,主要探索下列問題:一、建立理論分析框架,以區域合作、國際合作、建制理論等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觀點進行理論層次的探索;二、針對大陸經濟外交的理論與實踐,戰略與進程進行歷史發展與實踐過程的爬梳;三、在一帶一路框架下檢證17

個中東歐國家與大陸實質合作概況,主要係以世界銀行的對外直接投資以及人均GDP的數據變化做為分析基礎。研究發現17+1倡議在不同的國家產生不同的經濟合作效益,但也產生大陸「承諾疲勞」的現象。從政治意義而言,合作機制依然持續;從戰略意義而言,大陸主導的17+1雖然已經實踐了建制主義理論的理想,惟由於歐盟(洲)區域內以及區域間的國家政經戰略利益糾葛,17+1未來將朝向合作、競爭與衝突並存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