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 絲 的專輯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泰勒 絲 的專輯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BruceSpringsteen寫的 生來奔跑:「藍領搖滾教父」布魯斯‧史普林斯汀的生命故事 和史帝芬.維特的 誰把音樂變免費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經典文化 和天下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學系 陳郁佳所指導 郭念慈的 在新媒體時代探討華語流行音樂之視覺設計策略研究 (2017),提出泰勒 絲 的專輯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華語流行音樂、視覺設計、新媒體、設計策略。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泰勒 絲 的專輯,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生來奔跑:「藍領搖滾教父」布魯斯‧史普林斯汀的生命故事

為了解決泰勒 絲 的專輯的問題,作者BruceSpringsteen 這樣論述:

「人們聽你唱歌,不是想知道你,而是想了解自己。」 來自紐澤西小鎮的傳奇巨星 布魯斯‧史普林斯汀 後勁醇厚的人生故事 費時七年親筆記述,獨家珍藏唯一自傳   他叱吒歌壇45年,影響了女神卡卡、紅髮艾德……成為「史上最傑出藝術家」。   他能讓16萬聽眾跟著他唱、讓歐巴馬落淚、讓村上春樹震撼, 從代表作《生來奔跑》專輯開始,他始終為普通人而唱,為那些在日日求溫飽中有希望也有絕望的人們,唱出救贖的力量。   ★ 演唱超過半世紀:榮獲1座奧斯卡、20座葛萊美獎,創作312首歌,入主「搖滾名人堂」   ★ 唱片銷售突破1億2000萬張,超越瑪丹娜、邦‧喬飛、巴布‧狄倫、泰勒絲等人   ★

11度稱霸全美專輯榜,僅次於披頭四和Jay-Z,與貓王並列史上最多冠軍專輯紀錄歌手No.3   ★ 《時代》雜誌「百大影響力人物」,美國權威音樂雜誌《滾石》「史上最傑出藝術家」   ★ 以電影《費城》主題曲〈費城的街〉,榮獲奧斯卡與金球獎最佳原創歌曲獎   ★ 歐巴馬頒發「總統自由勳章」肯定:「他的創作為每個人保留了位置。說明無論出身階級,都擁有發聲的權利。」   【獨家珍藏紀念】   “The BOSS” 布魯斯‧史普林斯汀 全彩紀錄   收錄「60幀史普林斯汀首次披露的私藏照片&歷史經典照」,搭配親筆撰寫的圖說文字,原文完整呈現,深具收藏價值;另附「搖滾大事紀拉頁年表」,紀錄史普

林斯汀在本書中說明對他深具意義的重要時刻,匯集成一份以史普林斯汀的眼光回望人生的獨一紀錄。   24頁全彩印刷,收錄「60幀史普林斯汀首次披露的私藏照片&歷史經典照」,搭配親筆撰寫的圖說文字,原文完整呈現,深具收藏價值;另附「搖滾大事紀拉頁年表」,紀錄史普林斯汀在本書中說明對他深具意義的重要時刻,匯集成一份以史普林斯汀的眼光回望人生的獨一紀錄。   ◆出生平凡,他選擇發揚平凡的力量,以此為傲:「我寫的不是某件事物,這就是世間一切。」   出生紐澤西小鎮,成名前的他,承受父親的酒後暴力,棲身破敗的工廠,日夜苦練吉他;成名後的他,不菸酒、不縱欲享樂,專注走著節制而長遠的音樂路,將家鄉

小鎮日復一日上演的故事作為創作的源頭,努力唱出底層生活的吶喊、拚博、夢想與熱望。   史普林斯汀以〈河〉(The river)一曲向他在藍領世界謀生的妹妹和妹婿致敬;經歷種族暴動的60年代,他創作〈美國皮膚〉(American skin)聲援黑人,率領全美僅有融合不同膚色的樂團;無數次巡迴公演後,他透過〈愛的隧道〉(Tunnel of Love)邀請聽眾從搖滾樂的路上回到家裡,正視內心所需的情感與關係;80年代末,他於東德公演,召集30萬歌迷,預視了集權主義的崩毀;1994年,他支持同志運動,為電影《費城》創作主題曲〈費城的街〉(Streets of Philadelphia);目睹911恐

攻瞬間,他將生命、苦痛與失去烙進〈赴湯蹈火〉(Into the fire)的歌詞中,為人們帶來失而復得的景色……他是「藍領搖滾教父」布魯斯‧史普林斯汀;他交出一生,為每個平凡小人物譜寫撼動世界的主題曲。   ◆7歲起為夢想奔走、衝撞,他從沒有敗給現實:「我要捍衛你的夢想和願景,我要知道『愛』是否真實存在。」   60年代時,紐澤西小鎮上,人們對搖滾樂一無所知,日子是工作戀愛喝酒生養小孩工作,天主教學校把史普林斯汀判定為不受教的孩子、苦悶的小鎮生活、令他害怕的酗酒父親……一直到7歲聽到電視節目《艾德‧蘇利文秀》上的貓王唱歌,他被吉他與音樂召喚。父親憂鬱成疾,家裡全靠母親工作維生,他租來第一把

吉他卻什麼也不會,只能拿著敲打、跳舞、對它說話,就是沒有彈奏。之後,他努力自學得到母親的支持,兩人傾盡所有買下最便宜的一把電吉他。雖然吉他音色不準讓他被樂團除名,他卻更下定決心,要走上音樂這條路。   一直生活在美國世界的邊緣,自父母移居加州開啟新生活,史普林斯汀也開始了漂泊的音樂路。遠征西岸敗興而歸、被製作人放鴿子、零收入……直到被發掘巴布‧狄倫的傳奇製作人約翰‧漢蒙注意,簽入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經過兩張失意的專輯,他明白已是最後一擊的時刻,一定要做出「世人前所未聞,彷彿地球最後一張」的唱片。終於,《生來奔跑》爆發了,而他在此訴說這件事實:「這個國家不再是50年代所說的純真之地,政治謀殺、經

濟不公和種族主義強大而殘酷,這些議題以往被貶謫到生活的邊緣,但不復如此。」自此,史普林斯汀走上為藍領階級的平凡人們發聲的終身志業。   ◆費時七年完成,誠實、溫柔而深刻,親筆記述冒險精采的一生   2009到2016年的七年間,史普林斯汀努力撰寫自己的生命故事,賦予本書他在歌曲中呈現的誠實、幽默與獨創性。他敘述在紐澤西菲力荷天主教家庭的成長過程,這段充滿詩歌、危險且黑暗的歲月如何推動他,帶領他來到改變人生的一刻。他誠懇生動地描述矢志成為音樂人的過程、組樂團叱吒家鄉酒吧的年輕歲月,以及陪伴他40多年的東街樂團的崛起。並首度透露是什麼樣的奮鬥歷程激發他寫出最出色的作品,以及轟動整個世代的〈生來

奔跑〉一曲的含意,比世人了解的更深。字字句句坦白率真,動人心弦。   很少有表演者能如此強而有力並鉅細靡遺地訴說自己的故事。一如史普林斯汀許多傳唱於世的歌曲(〈雷霆路〉、〈不毛之地〉、〈河〉、〈生在美國〉等等)。對於他的歌迷來說,這部自傳極具意義。然而,這不只是一位傳奇巨星的回憶錄,而是獻給所有藍領階級和夢想家、雙親和子女、戀人和獨行俠、藝術家和怪胎,以及每一個夢想進入搖滾聖河受洗的人,用心體會,細細咀嚼。 名人推薦   李壽全、李欣芸、李取中、林生祥、周華健、拍謝少年 張維尼、馬世芳、陳德政、馮光遠、張鐵志、詹偉雄、楊照、楊澤、鍾永豐、顏擇雅──強力推薦   鍾永豐:「很少數創作型搖

滾樂巨星能像布魯斯‧史普林斯汀這樣,在揚名立萬的過程中極力保持其與邊緣根源的對話關係。通過此傳,你讀到所欲與所本的拉扯、大寫的自我與小寫的自我之間的辯證。此外,它還是實戰的搖滾樂組織學、社會學與地理學。」   李壽全:「1973年,到台中念大學的我,在一家播放搖滾樂的餐廳當DJ。越戰已接近尾聲,清泉崗還駐有美軍,他們是餐廳的常客。當時,布魯斯‧史普林斯汀的專輯剛發行,他的音樂很快地就打動了那些遠離家鄉,和我一般年紀的美國大兵,我也更認識了美國的另一面;不再只是太空總署、世界警察、學術殿堂⋯,而是都市邊緣、工廠汽笛、失業工人、生活的困境⋯…他唱出了真實的美國,真實的人心。」   馬世芳:「他

的音樂美麗、雄渾、壯偉,聽完之後,你會多出幾分在這個穢亂人世繼續拚戰下去的勇氣。」   林生祥:「非常喜歡布魯斯‧史普林斯汀的音樂,他的〈街頭賽車〉影響了我寫〈風神125〉。」   拍謝少年 張維尼:「在本書中,史普林斯汀總是願意與過去的自己並肩坐下,以懷舊而不說教的經驗型寫作,帶領讀者樂迷穿梭在廣袤的美國大地上。從初組團的青澀直撞……到生涯最突破專輯《生來奔跑》問世,他義無反顧成為那些偉大樂隊中的一員,成為足以紀錄時代的聲音之一,也成為無數搖滾少年『美國夢』的一部分。」   張鐵志:「布魯斯‧史普林斯汀展現了搖滾樂如何在關鍵的歷史時刻,賦予準備追求改變的聽者深刻的力量與信念,進而改變世

界。」   陳德政:「布魯斯‧史普林斯汀是最後一代『探索存在意義的美國冒險家』,他讓千萬人團結在巨大的音樂版圖裡。這本書是他用汗與淚,還有活過的時間,奮力敲打出的一部生存史,也是美國夢曾經存在的明證。」   李欣芸:「初讀到書中的怯弱與不堪,會以為『史普林斯汀神話』被打破了。然而,他直言不諱的膽色才是神話的起源,如同他的創作在呈現美國夢與現實的距離,這本書展現出從『史普林斯汀個人』走到『史普林斯汀神話』的精采旅程。」   華爾街日報:「史普林斯汀在本書中以他神話般的聲譽做賭注,反而更展露出他的誠意與令人欽佩的氣度。書裡的他已不再是個巨星──而是個普通人,某個人的兒子、父親與朋友──張開雙

臂,樂意向世人吐露他一生學到的人生課題。」   美國公共廣播電台:「一場大師級的演出!全書30萬字完全與史普林斯汀最負盛名的四小時演唱會等值──全程沒有人離席,死忠粉絲與看似是第一次參加的聽眾返家時都帶著超標的滿足,渴望他再多說一些。」 湯姆‧漢克斯、歐巴馬、村上春樹都熱愛的樂壇巨星,全球名家與媒體一致推薦!   ◎即使成功,史普林斯汀也沒有失去創作意志,繼續努力實在地生活。這種腳踏實地,正是他成為藍領階級代言人的原因。──村上春樹   ◎最有活力的超級搖滾歌手與世人分享他最後一個機會實現夢想的決心。我們就像圍著營火,坐在史普林斯汀身旁聽他說著人生故事──而且你會想要求他再說一段宛如副

歌般的精采故事!──《時人》(People)當週選書   ◎精采至極,極易閱讀且迷人。史普林斯汀不僅『生來奔跑』,更是注定要『生來寫作』。熱情,充滿活力的文字,呈現出融合《在路上》作者傑克.凱魯亞克與Instagram貼文的絕妙氣氛。──《阿斯伯里帕克通訊報》(Asbury Park)   ◎史普林斯汀達到顛峰的人生長跑具娛樂性,同時提醒著一件我們無法逃避的事:面對自己。──《娛樂週刊》(Entertainment Weekly)   ◎令人極度佩服……《生來奔跑》好比史普林斯汀那些最棒的歌曲,細微地觀察世態與人心。他的故事很深入也很個人,但他對於別人總是懷抱著關係,並擁有看清局勢的天賦

。──書評家 德懷特‧加納(Dwight Garner),《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布魯斯‧史普林斯汀的人生故事終於公開!《生來奔跑》寫出這位國民搖滾歌手面對自己的人生,用情至深,引人入勝。──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   ◎史普林斯汀是失落美國夢的吟遊詩人。「詩就是在寧靜之中感情的憶拾。」一如詩人華茲華斯的名言,正好說明史普林斯汀這本書想說的事,與他歌曲創作中的呼籲──以成熟的觀點回望青春時期的創傷。──《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史普林斯汀是個說故事高手。這本回憶錄的文字就像音符,從書頁中跳出歌韻與律動,特別是

讚揚搖滾樂的時刻。──威爾.荷姆斯(Will Hermes),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   ◎光芒四射,充滿哲思的隨筆訴說一段精采的搖滾人生。讀著這些回首過往的深情文字──輝煌卻荒唐的過去──完全可以體現,如果沒有這首長篇幅的〈史普林斯汀之歌〉,就無法成就史普林斯汀的藝術價值,這些「歌詞」證明了是他生來創作的人。──《美國今日》(USA Today)星級書評   ◎引人入勝,令人興奮不已,堪稱「冒著最後風險的搏命奔馳」!──《滾石》雜誌(Rolling Stone)   ◎史普林斯汀不僅能編織故事,更延伸成客觀的分析。他公諸於世的故事豐富並具有深度,同時有助於心理疾病的反汙名化。──

《Slate》雜誌   ◎坦率,扣人心弦。──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大西洋(The Atlantic)   ◎太驚人了!──《浮華世界》(Vanity Fair)  

泰勒 絲 的專輯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啊~~SHE WAS ADORABLE!
OPEN FOR MORE INFO 打開我有更多資訊
__
Olivia新專輯《SOUR》收聽連結:umg.lnk.to/OR1
__
✧ Listen to my original“July” 來聽Dena的新歌
Youtube MV: https://youtu.be/sEJypi8BIls​​
Spotify: https://tinyurl.com/u83d2ckk​​
KKBOX: https://tinyurl.com/3sr2bd76​​
iTunes: https://tinyurl.com/zjuvsc7d​​
Apple Music: https://tinyurl.com/zjuvsc7d​​
__

✧ Social Medias 社群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ena_chang/​​ @dena_chang
FACEBOOK 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denachmusic​​
__

✧ Business Inquiries 工作洽談
[email protected]
__

✧ About Dena 有關Dena
Dena 張粹方是一位創作歌手,近年發行了自己的作品如《你愛他》《Don't Worry》等熱門流行歌曲,在各平台造成迴響外,作曲與演唱實力也深受業界肯定。作品與聲音收錄在多名兩岸歌手的專輯中,其中包含『林俊傑』、『楊丞琳』與『陳零九』等。Dena同時也是一位音樂生活紀錄 YouTuber,經常分享英文學習、音樂評論、生活紀錄等題材。

在新媒體時代探討華語流行音樂之視覺設計策略研究

為了解決泰勒 絲 的專輯的問題,作者郭念慈 這樣論述:

流行音樂的生產與消費隨著科技演進而改變,產業的數位化使數位音樂與現場展演成為新媒體時代下音樂市場的主要獲利來源,且搭配新媒體的應用出現更多可能性。在此背景下,長久以來做為華語流行音樂重要創製中心的台灣,未來亦將面臨更多的變化與挑戰。如同其他消費性商品,音樂產業也需透過視覺設計來達成企宣目的,而相關視覺呈現也因新媒體的特性變得更加靈活。本研究集中探討華語流行音樂在新媒體時代之設計策略,首先實施質化之深度訪談調查,由業者與設計者視點了解音樂商品之企劃策略和設計流程。訪談調查結果顯示,流行音樂雖以聽覺為主,視覺卻具相當重要性。而目前的設計策略與流程與企業識別系統設計(CIS)概念非常類似。即流行音

樂商品須先定位歌手形象與音樂曲風等理念識別(MI),再進入視覺識別(VI)的設計製作與行為識別(BI)之宣傳安排。接著,向一般消費大眾實施量化之視覺意象評價調查,藉此掌握較易受大眾喜愛之華語流行音樂的視覺意象。評價調查結果顯示,消費者在接觸音樂之方式及平均音樂消費投入以「手機」和「串流服務」占比最高;而影響音樂的視覺意象以歌手形象最明顯;當設計具備「流行的」、「獨特的」、「國際的」等意象時,可提高消費者的喜好程度。最後綜合以上調查結果得知,在新媒體時代,無論實體專輯、數位音樂、音樂影像、現場展演等方面,將音樂視覺化的多感知呈現方式,配合適當的軟硬體及新型成像技術將有更多創新的可能性。然而,無論

技術如何發展,歌手形象與音樂內容依然是最吸引消費者的部分,未來華語流行音樂之設計策略與方向,將是配合音樂文本與歌手調性發展,並加上時代流行的、創新獨特的、國際性的視覺感知所引發情感共鳴之設計。

誰把音樂變免費

為了解決泰勒 絲 的專輯的問題,作者史帝芬.維特 這樣論述:

  2016年安東尼盧卡斯圖書獎決選   2016年洛杉磯時報書獎決選   2015年金融時報與麥肯錫商業年度圖書獎決選   《華盛頓郵報》、《金融時報》、《時代》、《富比士》年度最佳圖書   當一整個世代都犯下同樣的罪行,會發生什麼樣的後果?   網路與科技的興起,如何摧毀一個產業?   唱片業的委靡,或可做為出版業與其他產業的借鏡。   你可能沒有想過,你自己也是共犯。   打開你的手機或電腦,有幾首歌是盜版音樂?   你有沒有想過,這些音樂的上傳者是誰?   到底是誰,讓這些音樂變得容易取得,而且免費!   這些音樂檔案,究竟是從哪裡來的?   我沒有答案,我在調查時,發現別人也沒

有答案……   過去,我們聽音樂需要購買卡帶、CD,當時的音樂是要付費的,但曾幾何時,音樂居然都變成免費的?作者史帝芬.維特不惜放棄避險基金的優渥工作,花費大把心力與金錢,針對這個問題抽絲剝繭,探究數位音樂盜版的真正源頭。   維特從德國開始,造訪以AAC音訊編碼技術征服世界的研究團隊;接著來到紐約,找到捧紅美國「國民小天后」泰勒絲等流行歌手的音樂界大老;再一路追查到北卡羅萊納州的西部小鎮,最後竟然得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結果。   本書從改變音樂產業的三個人開始說起:MP3主要發明者、華納音樂集團執行長,以及沒沒無聞的CD製造廠員工。透過這三條主線,交織出網路時代下,音樂產業從巔峰迅速崩落的

過程。   維特花費五年時間、飛越美歐亞三大洲,寫就這本紀實小說。這不僅僅是一個與音樂產業相關的故事,更是一個從未被提及,充滿貪婪、狡詐、鬥智與欺騙的故事。這是音樂與網際網路結合後,一段必讀的歷史。 名人推薦   金曲詞人方文山、跨界才子劉軒 好評推薦 作者簡介 史帝芬.維特Stephen Witt   1979年出生於美國新罕布夏州,成長於中西部,畢業於芝加哥大學與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研究所。曾為芝加哥與紐約的避險基金公司工作,也曾到東非從事經濟發展。現居紐約市布魯克林區,作品散見於《紐約客》(The New Yorker)。 譯者簡介 柯安琪   中國文化大學英文系畢業,從

事新聞編譯工作多年,曾任路透中文新聞網主編。譯有《梅鐸的中國大冒險》、《芭比傳奇》、《他們異類,他們成功!》等書。   序章  意外的盜版源頭 第1章  音訊格式大戰 第2章  走私音樂 第3章  輸贏沒有永遠 第4章  為奇蹟平反 第5章  破解軟體圈 第6章  當局者迷 第7章  戰爭宣告終結 第8章  神祕的黑暗網路 第9章  產業官司開打 第10章  東山再起 第11章  盜版者 第12章  變革前夕 第13章  新技術誕生 第14章  重返圈子 第15章  真正的致命傷 第16章  嚄嚄小豬 第17章  急流勇退 第18章  王者的逆襲 第19章  海盜黨 第20

章  審判結果 後記 資料來源 誌謝 序章 意外的盜版源頭   我是盜版世代的一份子,一九九七年上大學時,從沒聽說過MP3檔案。第一學期結束時,我的2GB硬碟已經塞進數百首非法複製的歌曲;畢業時,我六個20GB硬碟都裝得滿滿的。二○○五年當我搬去紐約時,已經蒐集了1,500GB的音樂,相當於一萬五千張專輯唱片。 光是列出收藏的音樂,就得花一個小時;如果按演唱者姓名的字母排列,從ABBA到ZZ Top,得花一年半才聽得完。   我盜版的數量深具產業規模,但我從沒對任何人說起。要守住這個祕密很容易,你不會在唱片行看到我,而我也從不在派對上擔任播放音樂的DJ。我的檔案都是從聊天室或透過Na

pster與BitTorrent網站取得,自從千禧年以來,我就不曾花錢買過任何一張專輯唱片。以往,黑膠唱片收藏家的地下室滿是灰塵密布的唱片封套,但我所有的數位收藏品可以全放進一只鞋盒。   但這些音樂我大多都沒聽過。其實我很討厭ABBA,而且我雖然擁有四張ZZ Top的專輯,卻說不出任何一張專輯的名稱。我心想,究竟是什麼理由促使我下載這些音樂?好奇心占了一部分,但經過多年以後,我才了解我真正想要的,是成為稀有菁英團體的一員。這並不是一股有意識的衝動,要是你當時提示我這一點,我肯定會否認,但那正是地下盜版集團的邪惡魅力,幾乎每個人都忽略了這一點。這不僅僅是一條取得音樂的途徑,還是一種次文化。

  我當時就站在數位下載潮流的最前線,但如果年紀再大個一、兩歲,我恐怕不會如此投入。比我年長的朋友對這種盜版行為抱持懷疑態度,有時是公然敵視,甚至連熱愛音樂的人也不例外。事實上,這些人尤其痛恨盜版行為。蒐集唱片也是一種次文化,而且對那個逐漸消失的族群來說,為了挖掘唱片去車庫拍賣會尋寶、篩選擺在箱子裡的特價品、加入樂團的郵寄名單,以及週二逛唱片行等等,儼然是令人興奮的挑戰。但是對我和那些比較年輕的人來說,蒐集音樂是不費吹灰之力的事,因為那根本就唾手可得。唯一困難的,是決定要聽哪幾首。   幾年前的某一天,當我正在瀏覽我那龐大的專輯清單時,突然想到一個根本問題:「這些音樂檔案究竟是從哪裡來的?

」我當時沒有答案,而我在調查時發現別人也沒有答案。當然,有關MP3現象、蘋果、Napster以及海盜灣(Pirate Bay)的報導不勝枚舉,但鮮少談到創建者,而對於實際盜取音樂檔案者的報導,則幾乎聞所未聞。   我被這個問題深深吸引,在做了更多調查後,我開始發現最奇妙的事情。我找到最早的MP3盜版集團宣言,這份文件古老到我得用一台微軟磁碟作業系統(MS-DOS)模擬器才能讀取。我找到被破解的原始MP3編碼器分享試用軟體,這東西連發明者都以為已經搞丟了。我還找到一個祕密資料庫,裡面有最早可追溯到一九八二年,三十多年來每一個主要盜版小組所洩漏的軟體、音樂、電影檔案。 我發現網域設在密克羅尼西亞

與剛果,登記在巴拿馬空殼公司名下的祕密網站,但真正的業主是誰,卻無人知曉。我從埋在數千頁的法庭文件中挖掘出監聽內容的逐字稿、聯邦調查局的跟監記錄,以及與聯邦調查局合作者的證詞,而這些資料巨細靡遺披露了狡猾的全球性共謀犯罪。   我一直以為音樂盜版行為是一種群眾外包的現象,也就是說,我相信我所下載的MP3檔案,是來自於散布在全球各地的上傳者,而這些分散的音樂檔案翻錄者並沒有嚴謹的組織。但我的想法錯了,雖然有些檔案確實是網民隨意上傳而無法溯源,但大多數盜版MP3檔案是來自於少數幾個有組織的發行團體。利用資料鑑識分析,通常可以追溯到那些MP3檔案的主要源頭。 我將傳統調查報導與科技方法並用,發現可

以進一步縮小盜版源頭的範圍。有時候我不但能追蹤到盜版檔案的大致出處,實際上還可以追蹤到特定的時間與人。   當然,這才是真正的祕密:網際網路是人組成的。盜版行為是一種社會現象,一旦你知道從哪裡開始找,就可以在群眾中辨識出個人。工程師、企業主管、員工、調查員、罪犯,甚至工作到爆肝的人,他們都扮演著某種角色。   我從德國開始,在那裡,有一群沒人理會的發明者,不經意的想從一個面臨解散的商業風險事業賺幾千美元,結果卻意外重創一個全球產業,他們也因此賺翻。在訪談中,這些人佯裝不知情,試圖與他們掀起的混亂撇清關係。有時候,他們甚至很不誠實,但你不能否認他們的成就。這些人把自己關在一間試聽實驗室裡數年

後,以一項將會征服世界的技術嶄露頭角。   我接著去紐約,找到一名七十歲出頭、曾兩度獨霸全球饒舌音樂市場、有權有勢的音樂界大老。這還不是他唯一的成就,我進一步調查後發現,這個人就是流行音樂的代名詞。從史蒂薇.妮克絲(Stevie Nicks)到泰勒絲(Taylor Swift),過去四十年來的音樂盛事,他幾乎無役不與。面對史無前例的盜版狂襲,他的生意受創,但他還是英勇反擊以保護他心愛的音樂產業與藝人。在我看來,他的表現無疑比所有競爭者都要傑出,但為了幫公司獲利,他成了近年來被醜化得最嚴重的企業主管。   我把注意力從曼哈頓市中心的高樓,轉向倫敦警察廳總部與聯邦調查局總部。那些鍥而不捨的調查

小隊,奉命追蹤這些被祕密複製與發布的數位音樂檔案源頭,這個吃力不討好的差事,通常得花上好幾年時間。我循線至英格蘭北部的一間公寓,找到一個高傳真音響迷,他曾管理一個連波赫士都會讚嘆的數位檔案庫。我從那裡來到矽谷,見到另一個企業家,他也曾設計了一項改變消費者想法與行為的技術,不過他完全無法用這東西賺錢。然後我去愛荷華州、洛杉磯,再回到紐約,還到倫敦、薩拉索塔、奧斯陸、巴爾的摩、東京,花了很長一段時間,結果都是死胡同。   直到最後,我發現自己來到走訪過最奇怪的地方,一個看起來跟匯集全球科技與音樂八竿子打不著的北卡羅萊納州的西部小鎮。在這個叫做雪爾比(Shelby)的地方,放眼看去只有幾間木板外牆

的浸信會教堂,與沒什麼特色的連鎖商店。這裡有一個人,在長達八年的期間,幾乎獨自確立了全世界最可怕的數位盜版者名聲。許多我所盜錄的音樂檔案,甚至可能是絕大多數檔案,都是源自於他。他是網路音樂盜版行為的「零號病人」,但幾乎沒人知曉他的大名。   我花了三年多的時間,努力贏取他的信任。我們經常坐在他姐姐的獨棟平房客廳裡,一聊就是好幾個小時。他的爆料真是駭人聽聞,有時候簡直教人難以置信,但所有細節都經過查證。某次訪談結束時,我忍不住問他:   「戴爾,為什麼你從來沒跟別人說過這事?」   「老兄,又沒人問起。」   一九九五年春,MP3在德國愛爾朗根市(Erlangen)某間會議室裡

被宣判死刑。一群據稱公正的專家最後一次對這項技術嗤之以鼻,依舊偏愛其長期競爭對手MP2。MP3開發者知道大勢已去,國家提供的資金即將告罄,贊助企業也準備放棄,而歷經四年的行銷努力,這項技術仍未簽下任何一個長期客戶。 會議室裡,眾人將注意力轉到卡爾漢茲.布蘭登堡(Karlheinz Brandenburg)身上,他是這項技術背後的強力智囊與MP3小組的領袖。布蘭登堡攻讀碩士時的研究,就已經聚焦於這項技術,過去八年,他一直致力把自己的構想商業化。他野心勃勃且天資聰穎,對音樂的未來更是懷抱著極具感染力的願景。布蘭登堡帶領十五名工程師,進行一項由他負責監督、預算高達百萬美元的研究。然而從最新的聲明看來

,他似乎已經把自己的團隊帶進墳墓。 布蘭登堡的外表不算威嚴,雖然個子很高,但駝背,而且他的身體語言飄忽不定。他站著的時候,身體重心不斷在兩個腳跟間移來移去,高瘦而笨手笨腳的軀幹前搖後晃,說話時,還會一邊以畫圓圈的方式輕輕點頭。布蘭登堡留著一頭太長的黑髮,臉上總是掛著緊張的微笑,露出小而不整齊的牙齒。在他那副金屬鏡框後面,有一對深邃的細長眼睛,散亂的頭髮,則像他那參差不齊的鬍鬚一樣突出。 他說話輕柔,言談盡是文法無懈可擊的長句,中間穿插短促的換氣。他態度有禮、溫和,總是盡力讓人感到自在,但其實只會讓情況更加尷尬。他經常滔滔不絕大談實際問題,然後,也許是發現聽者感到無聊,偶爾會在漫無邊際的技術談話

中,添加效果微弱且不太好笑的笑話。他的個性結合了兩股近乎潔癖的強大力量:工程師的懷疑態度,與一本正經、所謂典型德意志民族特有的保守性格。 可是他很聰明,他卓越的數學天分讓同儕相形見絀。那些同儕都已經是艱難學科中的佼佼者,而且畢生是競爭領域中的頂尖人物。對於才智,他們通常自視甚高,但一說到布蘭登堡,他們的傲氣就會消退,說話的口氣也變得平靜,就像是自白。「他數學非常好。」其中一個人說。「他真的很聰明。」另一個人表示。「他解決了一個我無法解決的問題。」第三個人坦承。對一個工程師來說,坦承這種事情實屬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