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義 (伴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浪漫主義 (伴奏)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劉昕,楊夢露寫的 鋼琴之王李斯特:《浮士德》、《但丁》、《奧爾菲斯》、《普羅米修斯》跳脫敘事的束縛,抒發內心的情感,拓出全新音樂形式「交響詩」 和劉新華,音渭的 波蘭之子蕭邦:敘事曲、奏鳴曲、波蘭舞曲、夜曲⋯⋯優美旋律穿越近兩世紀的巨變時代,至今仍在夜空中閃耀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崧燁文化 和崧燁文化所出版 。

東吳大學 音樂學系 江玉玲所指導 許佩怡的 布拉姆斯《49首德語民謠》之合唱作品研究 (2021),提出浪漫主義 (伴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德語民謠、布拉姆斯、民謠改編、合唱作品。

而第二篇論文東吳大學 音樂學系 黃維明、莊孟勳所指導 廖為曦的 布拉姆斯《f小調中提琴與鋼琴奏鳴曲》 作品120第一首之樂曲分析與詮釋/畢業音樂會 (2021),提出因為有 浪漫主義、布拉姆斯、中提琴與鋼琴奏鳴曲的重點而找出了 浪漫主義 (伴奏)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浪漫主義 (伴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鋼琴之王李斯特:《浮士德》、《但丁》、《奧爾菲斯》、《普羅米修斯》跳脫敘事的束縛,抒發內心的情感,拓出全新音樂形式「交響詩」

為了解決浪漫主義 (伴奏)的問題,作者劉昕,楊夢露 這樣論述:

「音樂是最純粹的感情火焰」 浪漫主義音樂代表人物之一╳新德國學派最傑出代表 《匈牙利狂想曲》、《但丁交響曲》、《帕格尼尼練習曲》⋯⋯   他寫下人生第一部歌劇《桑丘先生》,被後人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他席捲全歐洲,所到之處便激起一片狂潮,後人謂之「李斯特狂熱」   ◎天賜恩寵──6歲展現驚人音樂天賦   小法蘭茲6歲那年的一天傍晚,父親亞當照例與他的老友「彈心」。一曲彈罷,卻聽見小法蘭茲在哼歌,亞當仔細一聽,哼的竟是方才彈奏的協奏曲,音準、節奏完全正確,彷彿曲子就刻在這小腦袋中,流淌在他的血液裡。這天起,小法蘭茲的生命裡彷彿亮起了一盞燈,他只用了一個夏天就學會了看譜,還把

父親教的所有曲子都學會了。   ◎一夜成名──新任音樂神童出場   1819年9月,在父親的爭取下,小法蘭茲首次公開登臺演出。他從容地演奏了一首協奏曲,末了,還為肖普朗的聽眾們帶來了一首自創的自由幻想曲。聽眾們被這孩子嫻熟的技藝和樂感所振奮。第二天,報紙上就鋪天蓋地的刊登著這「音樂神童」的消息,並且把他與「老一輩神童」莫扎特、貝多芬相提並論,可謂轟動一時。   ◎先有徹爾尼,後有李斯特   從師不到一年,徹爾尼便讓李斯特在音樂之都維也納舉行公演。這時,李斯特不再僅是名「天才」,從徹爾尼老師那習來的扎實基礎與技巧讓他在操縱鍵盤上更加得心應手。那場音樂會在十二月寒冷的維也納掀起一陣熱潮,市民們

被這孩子琴聲中那強烈的個人情感與桀驁不馴所感染──這正是那個時代觀眾們所推崇的浪漫主義情懷。   ◎展現只屬於李斯特的羅曼蒂克   李斯特在四處巡演的同時,自己的美學思想也開始漸漸突顯。在人類發展最為迅速的19世紀,歐洲人在浮躁中深受浪漫主義思潮的影響。他除了被浪漫主義風氣所影響,在鋼琴演奏、作品表現上也流露出濃厚的羅曼蒂克味道,他還利用自己的盛名為這反對規範教條的思潮推波助瀾!   ◎創造只屬於李斯特的基調   雖然屬於李斯特的風格直到他40歲左右才算真正形成,但從他最早期的作品中已經可以感知一二。《桑丘先生》、《輝煌的快板》、《g小調諧謔曲》都是他最早期的作品,它們音樂理念的雛形後來展

現在《匈牙利狂想曲》中。《十二首練習曲》還繼續保持著徹爾尼老師明亮歡快的曲風,而之後大幅的修改才真正奠定了屬於李斯特的基調。   ►《匈牙利狂想曲》   ──19首曲目中,最能顯現李斯特才華並最負盛名的第2號   以敘事性的隨想曲開頭,加入了對民族樂器的模仿,流露出濃濃的生活氣息,將吉普賽人安營紮寨時的悠閒展現在聽眾「眼前」。表達出匈牙利人對民族不幸的哀痛以及堅忍不拔的精神。經過高音區變化後,樂曲進入躍動歡快的第二主題──自由不羈的吉普賽人在篝火旁載歌載舞。到了下一主題,觀眾似乎被邀請加入,每每聽到此處,雙腳與十趾彷彿有了自我意志,跟著節奏舞動起來。作曲家需要投入多少感情,才得以將歌舞的畫

面描繪得那般深入人心?這也就是為什麼李斯特之於《匈牙利狂想曲》,就像貝多芬之於《命運》、蕭邦之於圓舞曲一樣密不可分! 本書特色   本書詳細介紹鋼琴之王李斯特的生平及作品。生活在19世紀這個大師輩出的時代,藝術家們相互競爭、相互影響,就連百年之後,人們依舊喜歡將他們作比較,而李斯特最終實現了他的兒時願望,成為世人心中「高貴的人」。他是那個時代的「大人物」,是一種文化象徵。

布拉姆斯《49首德語民謠》之合唱作品研究

為了解決浪漫主義 (伴奏)的問題,作者許佩怡 這樣論述:

  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是浪漫主義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卻在眾多追逐浪漫主義的同期作曲家中成為異類,他從小接觸古典主義音樂的教育和薰陶,並與浪漫時期大環境下的音樂完美融合,被稱為「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他的音樂作品在工整對齊的結構之中,蘊含著豐富且釋放的情感,同時反映了德國人民包羅萬象的生活和豐富多彩的心靈世界。其一生中改編了許多德語民謠,根據布拉姆斯作品目錄記載,其中沒有作品編號的德語民謠集共有八套(WoO 31-38),本文將選取他生前出版的最後一套《49首德國民謠》(49 Deutsche Volkslieder, WoO

33)中,最後7首合唱曲作為主要研究對象。  本文內容主要分為了四大部分:第一是德語民謠狂熱者—布拉姆斯、第二是《49首德語民謠》中的合唱曲、第三是綜合分析、第四是結論。嘗試從布拉姆斯的作品目錄、相關紙本與電子辭典、含關鍵字的中英文期刊、碩博士論文、以及民謠聯篇歌曲集進行作品背景的文獻探討;從創作背景、歌詞來源、創作異動各方面對其7首合唱曲進行歌詞與樂曲分析;再匯整分類布拉姆斯的改編民謠的手法,以期從研究中發現德語民謠所蘊含的音韻與文學之美,並探究布拉姆斯創作德語民謠和女聲合唱曲的相關意念。

波蘭之子蕭邦:敘事曲、奏鳴曲、波蘭舞曲、夜曲⋯⋯優美旋律穿越近兩世紀的巨變時代,至今仍在夜空中閃耀

為了解決浪漫主義 (伴奏)的問題,作者劉新華,音渭 這樣論述:

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鋼琴作曲家 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 敘事曲╳奏鳴曲╳波蘭舞曲   蕭邦短暫一生中的作品雖然幾乎都是鋼琴曲,但由於他所創造的各種體裁是如此完美,他的感情是如此廣闊,他所發展的鋼琴技法是如此豐富,人們絲毫沒有局限感,而像是走進了一個廣闊的藝術天地──   ◎「莫札特的繼承人」──7歲創作波蘭舞曲   1817年,這位小音樂天才被譽為「莫札特的繼承人」,這充分說明了蕭邦當時在華沙的受歡迎程度。不僅僅是在民間,華沙的貴族也對這位小音樂天才感到興奮。沙皇的兄弟──波蘭康斯坦丁大公宣布他將成為蕭邦的第一個贊助人。康斯坦丁大公非常喜歡蕭邦創作的波蘭舞曲,下令將該曲以樂

隊的編制譜曲並且演奏。就這樣,蕭邦的音樂生涯開始逐漸走上了正軌。   ◎比起舞臺,更熱愛生活──8歲正式登臺演出   1818年2月24日,蕭邦第一次正式登臺演出。這是場慈善音樂會,主人是拉齊維烏親王。第一次演出,蕭邦並沒有留下太多不可磨滅的記憶──這一點與莫札特不同,神童莫札特自登上舞臺開始,就深深地眷戀舞臺,直到去世,而蕭邦卻似乎更加關注生活。蕭邦不像莫札特和貝多芬那樣,被迫將所有的時間用來練習鋼琴,而是涉獵繪畫、戲劇等多種多樣的藝術領域。   ◎初識維也納──19歲的個人音樂會   1829年,蕭邦前往嚮往已久的「音樂城」維也納,並舉辦了一場個人音樂會。8月11日,音樂會在皇家劇院舉

行。但樂隊卻沒有按照蕭邦的要求去演奏,而是先演奏了前人的作品,這迫使他不得不改變曲目。於是,蕭邦只好即興演奏。在當時健在的音樂家中,除了維也納人熟知的李斯特之外,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像蕭邦這樣即興演奏。在他靈活的手指下展現了一個略帶痛苦的輕柔世界。在那裡,每個人都因追憶往昔而傷感。觀眾們百感交集地聆聽著這美妙的潺潺細語。   【最美的波蘭旋律】   蕭邦寫下的跨時代的鋼琴作品幾乎為所有鋼琴大師所喜愛,尤其在二十世紀初,彈奏蕭邦的作品幾乎成為一種時尚。儘管在所有的蕭邦作品中都具有來自波蘭傳統的音樂風格,但在蕭邦的瑪祖卡中更為集中地表現了波蘭的民族風格。在瑪祖卡中蕭邦運用了直到當今仍為世界所仰

慕的最美的波蘭旋律,使得當今的音樂家們第一次真正意識到他音樂中獨特的波蘭風格。   【夜曲】   蕭邦在1831年至1835年間創作了18首供鋼琴演奏用的夜曲,其特徵是低音部以波動的伴奏音形,襯托出右手所彈奏的甜美的主題旋律。蕭邦本人在先天上是非常適合演奏夜曲。在性格上,他的優雅格調和高貴情操,使夜曲在甜美旋律中,能自然表現內在的深刻情感。在體型上,蕭邦體弱多病,並不適合演奏高響度的宏偉作品,但其細膩的情感和珠玉般的音樂變化,卻成了夜曲的迷人氣質。時至今日,蕭邦夜曲的優美旋律穿過近兩個世紀的巨變時代,還在今天的夜空中閃耀。 本書特色   本書從蕭邦的童年寫起,詳細介紹蕭邦輝煌而曲折的一生

。蕭邦敏感的性格與感情極其細膩的音樂,常被膚淺地誤認為是對浪漫派音樂的狂熱響應。事實上,蕭邦除了發展自己的特質和獨立的思維外,還保持了古典的傳統,這正是蕭邦的藝術所以能流傳下來的原因之一。關於蕭邦你不知道的事,本書將透過風趣的文字為你一一闡述。  

布拉姆斯《f小調中提琴與鋼琴奏鳴曲》 作品120第一首之樂曲分析與詮釋/畢業音樂會

為了解決浪漫主義 (伴奏)的問題,作者廖為曦 這樣論述:

浪漫主義注重個人情感,並以非音樂的事物為主題著稱,無論是藝術家表達內心情感,或音樂家賦予音樂濃烈曲風,皆詮釋了浪漫主義的特色。 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為德國浪漫樂派的作曲家,以交響樂、室內樂與鋼琴曲聞名於世,樂風帶有古典樂派簡單、勻稱的色彩,作品充滿飽滿的和聲與豐沛的情感,令人為之癡迷。 《f小調中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作品120第一首為布拉姆斯於1894年完成,第一樂章的熱情澎湃、第二樂章的寧靜優美、第三樂章的流動優雅與第四樂章的明亮詼諧皆令筆者為之著迷。 畢業音樂會曲目: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 第三號C大調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作品1009

約翰.克里斯蒂安.巴赫 : c小調中提琴協奏曲恩斯特.布洛赫 : 希伯來組曲約翰尼斯.布拉姆斯 : 第一號f小調中提琴奏鳴曲,作品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