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派詩人定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浪漫派詩人定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AlexLandragin寫的 靈魂穿越手稿 和(美)M.H.艾布拉姆斯的 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修訂譯本)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寂寞 和北京大學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音樂學系 蘇秀華所指導 易玫珏的 感嘆意境歌曲的分析與詮釋:以莫札特與舒伯特的德語藝術歌曲為例 (2018),提出浪漫派詩人定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莫札特、舒伯特、德語藝術歌曲、感嘆意境。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陳政彥所指導 吳淑媛的 徐志摩歐遊散文中的地景書寫研究 (2017),提出因為有 徐志摩、康橋、巴黎、翡冷翠、莫斯科的重點而找出了 浪漫派詩人定義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浪漫派詩人定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靈魂穿越手稿

為了解決浪漫派詩人定義的問題,作者AlexLandragin 這樣論述:

只要望進眼底,就會交換靈魂。   這本小說肯定會成為年度文學大事件。──山姆.米勒,星雲獎得主   3重視角 × 2套讀法 × 1疊神祕手稿,   竊魂賊跨越一百五十年的追尋,全藏在這本偷來的書裡。   ★美國獨立書商協會年度最佳首作決選   ★2020年沃斯文學獎入圍   ★2020年八月獨立書商協會選書   ★Vulture潮流雜誌夏季必看選書   《S.》和《風之影》之後,又一個讓愛書人放不下的故事!   從小說技藝角度來看,我超享受《靈魂穿越手稿》帶來的樂趣。   一個環形故事,可以從頭,也可以從中間看;說是結尾,卻又是另一個起點。讚翻了。──傑夫·賈維斯 《People

》雜誌評論人、《紐約日報》週日主編、《舊金山觀察家報》專欄作家   「這本書不是我寫的,是我偷來的。」小說如此開場。   巴黎高級書籍裝幀師收到一份散發詭異謎樣氣息的散裝書稿,委託他照頁次順序裝訂,唯一條件:不准閱讀內容。客戶是愛書成癡的神祕男爵夫人,收藏珍本名書舉世罕見,尤其專精詩人波特萊爾的作品。   沒多久,男爵夫人意外身亡(死狀驚人,絕不可公開),且沒有對書稿留下隻字片語。裝幀師忍不住和妻子輪流捧讀,發現整本書簡直難以言喻,乍看是三部獨立故事,但男爵夫人卻又留下另一套閱讀順序,再成另一個故事。   這本書究竟是浪漫派惡德詩人波特萊爾的最終作品;還是巴黎淪陷前夕流亡作家班雅明遭遇

的驚悚謀殺故事;抑或是,奇幻魔法海島上,一名追尋百年、永生不死的魔法師告白?   甚至,當真按照男爵夫人線索,是否就能徹底揭開《靈魂穿越手稿》的真正面貌?   書中書、謎中謎、本書有如文字版桌遊,從書信到懸疑解謎到奇幻浪漫的類型翻轉,唯一提醒是:   請慎選閱讀順序,因為   「每一本書的首讀體驗,一生只有一次」。 名人推薦   小說家 陳雪 × 導演 盧建彰 × 作家 馬欣 × 小說評論人 冬陽 × 作家 林新惠 × 歷史說書人 海獅說 × 龍貓大王通信──讚嘆推薦 各界盛讚   ★ 序篇開頭,就跟你說,這不是作者寫的,是偷來的。   簡直過分。   根本跟我的工作一樣。竊用真實

人生故事,遂行概念散播目的。   但讀的時候,卻開始感到幻妙異常,難怪會在全球引起這麼大的討論,三個文本,來自三個故事,可是用男爵夫人的順序來看時,又不太一樣,實在很奇妙。   一直很喜歡波特萊爾的我,開始想像,說不定,這一切都是真的。作者說的,都是真的。我才是假的,我的人生才是假的。   我期待你也跟我分享你的感受,我好奇你是不是也會感到一種奇怪的出神狀態,一種讓自己短暫脫離了眼前阿雜的俗世,在巴黎、在西班牙,在愛情與書稿間迷離困惑,然後感到一種筋骨暫鬆,壓力盡釋的奇妙舒緩感?   ……   人生真的有很多苦悶難解,喜愛怪天怪地的我,常常歸咎於都是這世界的錯。可是,面對他者的錯誤,我們難道不

能好好修正,好好彌補安慰自己嗎?   我必須說,遁逃到書中世界,確實有效,而這書真的是個相對於眼前精采許多的世界,可能是近期我去過最好玩且最興奮的地方了,更別提喜愛書稿的你,一定也會跟我一樣開心,一樣充滿啟發,真的是,寫到這,我都想再刷一次了。──盧建彰,導演、作家   ★ 神奇的故事、精采的遊戲,誰說不能合而為一?《靈魂穿越手稿》就這麼做到了。作者豪邁選取多種類型小說元素、嫻熟使用多樣文學技法與文本典故,怎麼可以如此貪婪卻又駕輕就熟?一場優雅美好的絕佳閱讀體驗!──冬陽,小說評論人   ★ 這不只是一本關於靈魂穿越的故事,也是靈魂穿越的「敘事」:兩種閱讀模式、三條故事線,彼此交錯,互為表

裡。故事流竄其中,就像靈魂流轉於不同身體。透過這本出道作,蘭德金不只證明自己是小說家,也是後設技巧的魔術師。──林新惠,作家   ★ 一部小說有兩種讀法:一種是按照正常頁數讀下去,另一種是按照書中指定的章節跳著看,竟有完全不同的感受.......我的天,怎會有人能寫出這種小說??──海獅說,歷史說書人   ★ 這小說宛若玲瓏寶盒。我一開始懊惱怎麼不是自己寫出這書,後來又感激能有這書存在,讓我有幸讀到此書。這本小說肯定會成為年度文學大事件。──山姆.米勒,星雲獎得主   ★ 爽讀痛快的解謎小說,詭計設得巧妙似在回應納博科夫,但是本書又超越了後現代那種純炫技的作品,而是讓角色充滿真情與靈魂,

一如我們所愛的老派故事。這書讀來讓人深感滿足!──丹.查恩,美國國家圖書獎入圍者   ★ 高概念的華麗冒險小說,寫得高明又漂亮……激發人一解謎團的書,錯綜複雜到足以刷新類型定義。──Vulture雜誌   ★ 有如俄羅斯娃娃的設計貫穿全書又合情入理,簡潔俐落又完滿解決所有線索,並且細膩安排了細節與情感。不論你採取哪種閱讀順序,都會看得順暢又明確,保證滿意。唯一令人難過的是在讀完全書,終須一別之際。──雪梨晨報   ★ 炫目耀眼的出道作品。作者誘人的文學熱力光采,有如對說故事這門技藝的慶典。──出版人週刊   ★ 浪漫故事、推理懸疑、歷史敘事,以及魔法共創交纏好幾個世紀,一起鍛造了這本讓

人驚艷的處女作。──科克斯書評  

感嘆意境歌曲的分析與詮釋:以莫札特與舒伯特的德語藝術歌曲為例

為了解決浪漫派詩人定義的問題,作者易玫珏 這樣論述:

莫札特與舒伯特都是德語藝術歌曲史上重要的音樂家,他們所譜寫的歌曲,即使過了二百多年,仍受世人的喜愛並且一再傳唱,他們一生中有許多相似處,同樣是天才型的作曲家、同樣窮困、同樣英年早逝…,令人忍不住為他們精彩又短暫的音樂人生嘆息!感嘆是詩人的繆思,喜悅、悲傷都可化為感嘆的詩句,莫札特與舒伯特將詩人的這份浪漫以歌曲的形式留傳了下來,在他們的心中必定已和詩人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共鳴,因此啟發了作曲的靈感。藉由對莫札特與舒伯特共十首感嘆意境歌曲的研究,希望能從他們譜曲的模式及當時的人生經歷中,來看這兩位偉大音樂家對詩詞不同感嘆意境的想法,以期更貼近作曲者的心意,達到最佳的演唱詮釋。

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修訂譯本)

為了解決浪漫派詩人定義的問題,作者(美)M.H.艾布拉姆斯 這樣論述:

《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是現代文學理論的扛鼎之作,問世六十多年來,依然以其理論的前沿性和邏輯的精密性對當代學者產生著巨大影響。   本書著重討論西方浪漫主義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全面整理、敘述、建構了英國浪漫主義文學思想和批評實踐,不僅提供了認識、解讀這一文學運動的理論框架和批評語言,同時擴展、深化了讀者對總體文學現象的認識,對西方文藝理論做了一個全面的總結和回顧,從歷史發展的角度闡述了“模仿說”“實用說”“表現說”和“客觀說”。另外,艾布拉姆斯還在書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學四要素理論,即作品、世界、藝術家、受眾。 M.H.艾布拉姆斯(1912—2015)   是歐美現當

代文學理論家中的大師級人物,20世紀30年代就讀於哈佛大學,獲博士學位。   畢業後長期在康奈爾大學任教,成為該校“英語文學1916級終身教授”。他的文字被認為是“批評的標準”,使他一再被聘為重要教科書《諾頓英國文學選集》的編者與各版修訂者,另著有《文學術語詞典》《自然的超自然主義》等書。 歷史•比喻•文學——修訂譯本序 童慶生/ 1 序言 / 001 第一章導論:批評理論的總趨向 / 005 一藝術批評的諸種座標 / 008 二模仿說 / 010 三實用說 / 017 四表現說 / 024 五客觀說 / 029 第二章模仿與鏡子 / 037 一藝術猶如鏡子 / 039

二經驗主義理想中的模仿物件 / 043 三超驗主義的理想 / 050 第三章浪漫主義關於藝術和心靈的類比 / 059 一關於“表現”的各種隱喻 / 060 二情緒和詩歌物件 / 066 三心靈比喻的變遷 / 069 第四章詩歌和藝術的表現理論的發展 / 091 一假如你要我哭…… / 092 二朗吉弩斯及其追隨者 / 094 三原始語言和原始詩歌 / 100 四作為詩歌規範的抒情詩 / 106 五德國的表現說:音樂詩 / 110 六華茲華斯、佈雷爾和探索者 / 116 七表現說與表現實踐 / 119 第五章浪漫主義理論種種:華茲華斯與柯爾律治 / 129 一華茲華斯與18世紀 / 13

3 二柯爾律治論詩篇、詩歌與詩人 / 144 第六章浪漫主義理論諸家論:雪萊、哈茲裡特、基布林及其他 / 159 一雪萊和浪漫派的柏拉圖主義 / 161 二朗吉弩斯、哈茲裡特、濟慈及其強度標準 / 167 三作為宣洩的詩:約翰•基布林及其他人 / 173 四表現性語言的語義學:亞歷山大•史密斯 / 184 第七章文學創造心理學:機械論與有機論 / 197 一文學創造的機械論 / 200 二柯爾律治的機械幻想和有機想像 / 209 三浪漫主義時期的聯想性想像 / 219 第八章文學創造心理學:無意識的天賦和有機體的生長 / 233 一自然而成的天才、靈感和韻致 / 237 二18世紀英國的

自然天才論和自然生長論 / 249 三德國以植物喻天才的種種理論 / 253 四英國批評中的無意識創造 / 267 五柯爾律治與有機主義美學 / 272 第九章展示個性的文學 / 289 一風格與人 / 292 二主觀和客觀以及浪漫主義多重解釋說 / 300 三英國理論中的主觀和客觀 / 306 四莎士比亞的悖論 / 309 五彌爾頓、撒旦和夏娃 / 315 六開啟荷馬心靈的鑰匙 / 323 第十章忠實於自然的標準:羅曼司、神話和隱喻 / 339 一真實與詩的神奇 / 341 二偏離經驗真實的邏輯 / 345 三作為異態世界的詩 / 349 四詩的真實和隱喻 / 364 五華茲華斯、柯爾律

治論擬人化與神話 / 369 第十一章浪漫主義批評中的科學與詩歌 / 387 一實證主義與詩歌 / 389 二牛頓的彩虹和詩人的彩虹 / 393 三詩歌的真實和誠實 / 404 四既不真亦不假的詩 / 412 五浪漫主義詩歌的作用 / 419 歷史·比喻·文學   ——修訂譯本序   童慶生   2014年7月28日,奧巴馬總統在白宮向坐在輪椅上、滿頭銀髮的M. H.艾布拉姆斯頒授2013年度的國家人文科學勳章(the National Humanities Medal),表彰他為美國學術作出的傑出貢獻。授獎詞高度評價了他所取得的學術成就,特別指出,艾氏之研究不僅加深了人

們“對浪漫主義傳統的認知”,而且極大地拓展了“文學研究領域”。據獎項官網介紹,國家人文科學勳章獎項設立於1997年,授予那些“加深了國人對人文科學的理解,拓寬了公民和歷史、文學、語言、哲學及其他人文科目互動範圍”的研究者或團隊。 對艾布拉姆斯而言,國家人文科學勳章或許是遲到的榮譽,此時,他已年屆102歲,步入了生命的最後時段。2015年4月21日,獲獎後不到一年,艾布拉姆斯去世。不過,這枚人文勳章也因此具有了一定的象徵意義,為這位文學教育界的耆老半個多世紀的研究、著述和教學職業生涯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1953年,下文簡稱《鏡與燈》)奠定了艾布拉姆斯在學術

界和文學批評理論界的地位。這是一部聚焦19世紀初期英國文學的斷代史,全面整理、敘述、建構了英國浪漫主義文學思想和批評實踐,不僅提供了認識解讀這一文學運動的理論框架和批評語言,同時擴展深化了讀者對總體文學現象的認識。1957年,哥倫比亞大學徵詢250位批評家、學者和教授,請他們甄別評選此前30年中出版的文學研究佳作,最後共有5本著作入選,《鏡與燈》是其中之一。其他4種分別是路易斯(C.S. Lewis)的《愛的寓言》()、F.O. 馬西森(F.O. Matthiessen)的《美國文藝復興》()、《T.S.艾略特文集》(),以及備受艾布拉姆斯推崇的學者洛夫喬伊(Arthur O. Lovejoy

)的《存在之巨鏈》()。當然,學術著作的價值和意義不應取決於學術機構或出版社這類不無市場運作意味的評選評獎活動。與《鏡與燈》同時上榜的其他幾本著作,曾幾何時,大多已寂寂無人知曉,即使在大學英美文學本科專業的參考書目中也極為罕見。相比之下,《鏡與燈》出版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都是歐洲文學史研究,特別是英國浪漫主義文學思想史研究無法繞過的參考書,在學術界和思想界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1998年,距哥倫比亞大學評選四十多年後,美國出版社現代圖書館公佈了100部20世紀最具影響的非虛構著作書單,《鏡與燈》位列第25部。在跨越不同年代的評選活動中榜上有名,這從一個側面證實了《鏡與燈》的價值和影響。   一

  作為一部斷代文學思想史,《鏡與燈》在研究範式、歷史書寫、批評實踐等諸方面皆有示範性作用。如其副標題所示,本書關注的是“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之間的關係。然而,不無諷刺的是,《鏡與燈》最為人熟知和津津樂道的部分並非作者傾力而為的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實踐,而是為討論這一主旨內容作鋪墊的導論,即本書開篇章“批評理論的總趨向”。在文本接受過程中,我們常會碰到這樣的悖論,作者與讀者對書中內容有不同的偏好,作者訴諸文字的初衷未必是讀者之興趣所在,而讀者喜愛的部分、認可的精華也不必是作者傾心之處、重點所在。可以說,《鏡與燈》廣泛的影響至少部分源自讀者對第一章的偏愛和“誤讀”,而其中隱含的接受學意義上的

悖論值得深思。然而,“批評理論的總趨向”確是一篇精彩的導論。在短短二十幾頁中,艾布拉姆斯縱覽歐洲2500多年的文學批評史,演示文學批評思想的流變,高屋建瓴卻不失精准,宏觀綜合而又形象直觀,展現出高超的歷史敘事技巧。文學批評思想史研究與其他思想史研究並無本質的不同。歷史上形形色色的理論體系、思想觀點,或同生共存,或前後交錯,相互間既有影響繼承的關係,又有針鋒相對相互排斥的現象,也有相當數量的表述受制於特定的語境而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孤立性。文學批評思想史亦然,不同的理論、觀點、立場、爭論等,枝蔓纏繞,“剪不斷,理還亂”,寫什麼,如何寫,令人大費周章。最為常見的書寫方法是依循時間的順序追溯文學批評思

想譜系。例如,韋勒克的《近代文學批評史,1750—1950》(1955—1992年)在這方面頗具代表性。這部批評史的首卷初版於1955年,與《鏡與燈》的出版前後相差不過兩年,而最後一卷直到1992年才出版。全書共八大卷,耗時 37年,是韋勒克耗費畢生心血的著作,據說,最後兩卷是作者在病床上口述完成的。《近代文學批評史,1750—1950》篇幅巨大,但覆蓋的時間跨度僅為近現代兩百年的歐洲文學批評史。編年史或通史完全受制於物理時間的框架,表面上看,逐年逐代記錄文學批評史上的進程完全依循了自然的敘述順序,然而,思想發展的進程並不總是依照時間的進度而進步,排列批評史上的人事、觀點、文本,未必能準確把握

真實的思想史進程。   顯然,艾布拉姆斯在導論中刻意回避了編年史的書寫模式,不以物理時間為敘述架構,而是以精心提煉的“四要素”為討論起點和敘述框架,梳理批評思想的繼承和轉換、蛻變和革新,追溯文學理論的內在邏輯和走向,在此基礎上總結歸納出與“四要素”相對應的批評理論:“模仿說”“實用說”“表現說”和“客觀說”。擺脫了物理時間上的限制,艾布拉姆斯意外地獲得了更多思辨的空間和主體的自由。以觀念要素為敘述框架要求作者自覺超越敘述討論中可能涉及的特定的批評家、文本、時段和地區等細節,將注意力聚焦批評思想和觀念本身,因而作者可以在相對抽象的觀念層面上,跳躍性地展示批評流派的異同和轉變。讀者盡可按照艾氏描繪

的批評路線圖,為書中提及和未提及的批評家和文本找到合適的位置。   “批評理論的總趨向”對歐洲批評理論史中思潮流派的分類基於觀念,但毋庸置疑,其結論是歷史性的。這不僅因為該章之宗旨是為接下來討論和定義浪漫主義批評思想搭建平臺和框架,更重要的是,作者依據“四要素”整理歸納出來的四組極具代表性的文學批評理論皆為歷史的產物,只有在具體語境中方能充分顯示其曾經在歷史上發揮過的影響和作用。它們如同四大區塊,共同拼構出歐洲文學批評思想史的版圖。大致可以這麼說:前兩種理論,“模仿說”和“實用說”及其相應的批評實踐盛行於18世紀末以前,而後兩種批評理論中的“表現說”興於18世紀末,盛於19世紀上半葉,是浪漫時

期佔據主流的批評思想。最後,以文本為中心的“客觀說”流行於20世紀上半葉,直至《鏡與燈》出版之際,仍然主導著學界解讀文學作品的實踐。歐洲長達2500多年的文學批評史就是這樣被艾布拉姆斯輕鬆直觀地嵌入“四要素”構成的三角圖形中,歷史上曾經紛繁混亂的批評思想開始變得井然有序。   毋庸諱言,艾氏的“四要素”也有其局限性。首先,經過如此劃分呈現的文學批評思想史固然清晰明瞭,易懂易記,但終究還是粗線條的速寫,不免失之粗疏,必然遺漏省略了豐富的歷史細節,因而極有可能將錯綜複雜的批評思想史簡單化。其次,以“四要素”建構的框架帶有理論上的預設,而這預設是否可靠,值得深入思考。在“四要素”制約下,四種批評理論

傾向或流派似乎只能分別源於其中的某一個要素,否則,便無從獲得充分的自我定義和自我實現。例如,“模仿說”只能強調“四要素”中的“世界”,忽略不計其他三要素;“實用說”只關注受眾,與其他要素似乎並無實質的關聯。如果說以作品文本為中心的批評理論即為“客觀說”,這是否意味著作者和讀者的主體性已然降至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而“模仿說”中的作者,夾在“世界”與“作品”之間,其功能猶如一條通道,毫無能動性創造性可言,這樣的“模仿說”豈非更像   “客觀說”?讀者難免會心生疑慮:一種理論為何不可同時兼顧兩個甚至兩個以上的要素呢?歷史上的批評思想理論流派果真這般整齊劃一,以至於史學家可以乾淨整齊地歸類、界定、命名

它們?這樣分類歷史上的理論思潮真能反映無限豐富的批評思想史嗎?艾布拉姆斯將浪漫主義文藝思想定義為“表現說”,然而,我們知道,華茲華斯在強調詩歌作為詩人自我情感延伸的同時,極為重視詩歌語言和詩歌形式的獨特作用和價值,反復強調外部世界對於詩歌創作的重要性,從未忘卻或輕視過文學的巨大的道德作用和社會功能,視詩歌為捍衛人類文明的最後防線。他在《抒情歌謠集序言》中對這些立場和觀點都一一做了清晰而有力的表述。華茲華斯的詩論已然如此豐富,考慮到同期其他主要詩人的觀點和思想,英國浪漫主義批評思想的實際情況必然更加複雜,豈是簡單的“表現說”三個字所能概括?   當然,艾布拉姆斯的目的並非以一種理論概括整個時代的

文學思想和批評實踐,他對“四要素”的局限性有清醒的認識,只是在研究寫作的實際過程中目睹文學批評思想史研究中的混亂,他感到有必要想像建構一套“既簡潔又靈活的參照系”,以最直接的方法、最明瞭的語言去討論涵蓋“盡可能多的藝術理論體系”。真實的歷史世界裡並無先驗的研究套路、現成的解讀框架,所以,最易達至目的、最是一目了然的分類法,便是最好的分類法。 艾布拉姆斯從錯綜複雜的文學批評史中提煉出“四要素”,並作為概念依託和敘述切入點,這看似簡單,卻是高度抽象和宏觀綜合的結晶,蘊含著深厚的學養,展現出典型的英美實用主義的研究傳統:化繁為簡,舉重若輕,明瞭直接。果然,以“四要素”觀照歐洲批評思想史,迷霧盡散,眼

前一片晴朗。這樣的歷史書寫模式令艾布拉姆斯備感興奮,多年後,他回憶起當年寫作《鏡與燈》第一章的情形,欣喜之情仍溢於言表,“突然間,可以將混亂的批評理論分門別類,而一旦將它們分門別類,就可以看到它們如何彼此相伴而行,如何各自講述著屬於自己那部分的故事”,又如何共同講述著一個完整的批評史故事。對於在文學思想史的混亂無序中艱難跋涉的讀者來說,“四要素”不啻為一把利器,可供他們清除枝蔓纏繞,尋找前行的路徑。這篇導論惠及了幾代讀者,它在讀者心目中的價值和地位頗高,這絕非沒有理由。   艾布拉姆斯多次指出,“四要素”服務於《鏡與燈》的論述主旨,導論原為輔助性章節,然而,不無諷刺的是,這篇導論的影響超過了《

鏡與燈》本身,頗有些喧賓奪主的意味。不僅如此,導論被收入多種文學批評文集,成為研習文學理論批評史的重要文本和教材,“四要素”及其相關的四種理論分類也常被誤讀為原創性的文學批評方法,對批評理論歷史的解讀竟被混淆為原創性批評理論。其實,艾布拉姆斯並未試圖提出自己的批評理論,他本人對導論的巨大成功和影響始料未及,喜憂參半。一方面,導論大大提高了《鏡與燈》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導論的影響使得這部研究浪漫主義文學的學術專著超出了其預設的學術範圍和讀者群,在一定程度上掩蓋、削弱了《鏡與燈》的理論主旨和學術價值。讀者津津樂道“四要素”時,已無暇顧及本書的核心關切,而對浪漫主義詩學無特別專業興趣的讀者讀畢導論,

似乎沒有必要繼續研讀下面的章節。直到晚年,艾布拉姆斯對《鏡與燈》接受過程中出現的這種情況仍然耿耿於懷,他抱怨道,談到《鏡與燈》,“人們更願意記得第一章”,還有就是本書的題目“鏡與燈”,除此之外,很少有人在公共學術空間認真討論這部專著的核心關切。

徐志摩歐遊散文中的地景書寫研究

為了解決浪漫派詩人定義的問題,作者吳淑媛 這樣論述:

摘要研讀徐志摩散文中,發現他歐遊所到之處皆可下筆寫詩、寫散文,然後在散文寫作上作「跑野馬」的敘述,本論文以徐志摩的歐遊散文為研究基礎,從歐遊的崇仰人物中,探析其人文風景;從歐遊的地域風景中探討其地景文學。本論文區分五章討論。在論文的編排上,第一章緒論,對現代文學中的地景書寫作定義、研究方法作分析。第二章以徐志摩的時代背景與散文特色作研究,來了解徐志摩的寫作風格。第三章以英國康橋作地景散文與人物交遊作探析。第四章以巴黎、翡冷翠、莫斯科的歐陸地景散文為主軸,及其崇仰的歐陸文學作家作自然風景與人物風景的研究。第五章結語,對徐志摩文學作品於現代的價值與反思。在徐志摩歐遊期間,創作無數,前人對其詩歌、

散文方面的研究頗多,對於徐志摩地景散文的研究篇章,卻少有資料可供參考。為了補足散文地景尚未被研究的缺憾,因此以徐志摩歐遊散文中的地景作研究,期許自己能在空間地景的研究上作學習,讓文學中有旅遊,旅遊中有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