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短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浪漫短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敏勇寫的 戰後台灣現代詩風景2:多面向的詩情與詩想 和何杉的 一個時刻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九歌 和新文潮出版社所出版 。

淡江大學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趙衛民所指導 黃千芮的 羅智成詩中的現代主義——以《寶寶之書》、《黑色鑲金》為中心 (2020),提出浪漫短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羅智成、現代主義、孤獨、疏離。

而第二篇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音樂學系 陳美富所指導 鄭惠允的 柴可夫斯基鋼琴曲集《四季,作品三十七b》之樂曲分析與詮釋探討 (2019),提出因為有 四季、柴可夫斯基、鋼琴曲的重點而找出了 浪漫短詩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浪漫短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戰後台灣現代詩風景2:多面向的詩情與詩想

為了解決浪漫短詩的問題,作者李敏勇 這樣論述:

  戰後的台灣現代詩,走過了政治氛圍壓抑噤聲的年歲,綻放了複雜紛呈的樣貌。李敏勇繼《戰後台灣現代詩風景──雙重構造的精神史》後,延續對現代詩的觀照,再度以詩人為經、詩作為緯、詩社詩刊為線索,探討台灣現代詩發展的多元面向。   不同於前著中提及的詩人遇到跨海、跨語言的困境,這批一九三○、四○年代詩人面對的是與前行世代不盡相同的政治、文化與社會條件。本土意識成長茁壯,在一次次的論戰與寫作實踐中長養出自身的文學脈絡;詩人們閱讀、譯介西方作品,也為詩壇注入了新的活力。   白萩與楊牧皆致力於漢語白話的鍛鍊,一個走入社會、嚼生活之桑葉吐詩之蠶絲,一個立足學院、在經典中吟詠詩意的綢

緞。鄉土詩代表的林宗源和吳晟專注土地書寫,也流露出批判與擁抱兩種各異其趣的意識。理工背景的非馬和李魁賢,剔除過剩的修辭,精簡行句形塑特殊語言風格。????虹和席慕蓉一個由紅塵到空門、一個從大眾取向至原鄉認同,發出各具特色、不容忽視的女性聲音。汪啟疆、拾虹以自身特殊的海洋經驗為詩作養分,喬林的山林風情畫則捕捉原住民在山地部落的生活情境。曾貴海、鄭烱明、江自得同為醫生詩人,卻在作品中以不同方式展現對於現實或社會的關心。   詩人們身處台灣社會的轉變時期,用詩歌藝術為自己撐開思想空間,也用文字積極與時代對話,展演出不同的生命風貌。身兼評論者與詩人身分的李敏勇,觀察、記錄文壇前輩與朋輩的身影,為戰後

台灣現代詩史添上獨具視野的在場證詞。

羅智成詩中的現代主義——以《寶寶之書》、《黑色鑲金》為中心

為了解決浪漫短詩的問題,作者黃千芮 這樣論述:

羅智成詩作中的文字姿態,與現代主義倡導的「發揮主體性」有其相似性,詩人詩中的自我凝視,放置於個人潛意識裡,再向外拓展至與世界之間的關係,孤獨也頻繁現身於羅智成的字句中。《寶寶之書》、《黑色鑲金》兩部作品皆加注音、皆為短詩集,並都以100首作結,延續著親密的氛圍。筆者欲集中研讀這兩本詩集,透過文本的評析整理,同時藉羅智成的訪談與詩集中的序、跋、後記等,細品其詩作,追溯影響詩人之現代主義學說,並研究詩集的外在書封、內在文本的符號表徵。《寶寶之書》始於長大、終站於兒童樂園親吻新娘,代表童年的結束,兒童樂園是成年與過往交會的時刻,《黑色鑲金》開啟秘密供奉的黑金美學,經歷詩滅元年,終結在獻祭神祇。《寶

寶之書》口吻親暱的向理想讀者傾訴夢境、童話般的場景,到《黑色鑲金》更加直視自身以及文明的毀滅與進程,即使兩者都有「她」的加入仍未削減孤獨的濃度。現代主義對內心世界的描繪及異化,與羅智成一直以來嘗試的方向不謀而合,本文企圖從外在可見的符號至文字的內涵符碼,一窺現代主義對詩人的影響,深入羅智成趨黑的美學風景。

一個時刻

為了解決浪漫短詩的問題,作者何杉 這樣論述:

  《一個時刻》是一個起點。大學畢業後的二十年間,何杉未曾動筆寫過作品,二〇一五年冬季,在臺北西門町的旅店,深夜裡他寫了《後巷》。自那以後,由於各種變故,他穿梭上海與新加坡,出入各種病房,人們的各種遭遇使一些篇章漸漸地浮現出來,因此有了詩集中的「人間」、「病院」;二〇一九年,疫情讓他有更多的動機去思考廣泛意義上人與這個世界的關係,於是有了「斷續歌」、「在流放地」。詩人言道,「此刻我不知道疫情何時進入尾聲,如同我不知道生命中還有什麼變故在等著我,而我能做的——只是書寫當下這個唯一的時刻。」 本書特色   •榮獲2021年新加坡金筆獎(詩歌組)季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博士候

選人。   •書寫成為了逆境中的自我救贖。在嘈雜擾攘的大城市裡,詩人只能夜裡反思、沉澱,回顧無數個「自己清楚」的經歷和場景。   •《一個時刻》中刻意讓諸多「語境」(context)缺失,以場景描繪、濃烈的意象,刻畫出條理分明的思路,幾乎看不到鑿痕的情況下,築建出刻骨銘心的記憶碎片;其中,夾帶著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的「疏離」之感。   •閱讀何杉的詩,如同空腹飲酒,會燒出灼熱感,但卻令人強行清醒著,一杯接一杯。有些記憶並不足為外人道也,有些痛處也只有親身經歷才能歷歷在目,有些詩只有讀過了才能從此強忍歡笑,捨棄虛華的光環,當起城市的隱者。 誠意推薦   宋子江、余弦

、宋琳、范靜嘩、崔勇、游俊豪、雷平陽、廖偉棠、鴻鴻、霍俊明、羅樂敏(按姓氏筆劃排列)   •寫詩最忌詩人觀念先行,詩來源於詩人對生活的觀察。何杉的第一本詩集《一個時刻》便體現了他成熟的詩歌寫作,通過書寫生活的片刻,重建內在的自我,為詩建構容讓自我且照亮他人的空間,讓詩中事物有意義地對話和生長。——宋子江,香港詩人、譯者、學者。   •一個夜幕中凌厲的沉吟者!字詞句以果敢而無情的節奏,敲擊沒有冗餘語義的詞語,給虛無以潰散之力,為真相唱幻象之歌。遠離故土的漢語,依然能探測到最堅硬的礦脈! ——余弦,中國詩人,上海資深媒體人,曾任《外灘畫報》執行總編、《每日經濟新聞》副總編   •何杉的詩給我

沉著、敏銳、悲涼的印象,由於對我們身處其中的這個破碎世界保持憂慮和關切,他的與呼吸節律同步的詞語音樂遂閃爍著悲智的微光。他也善於將反諷微妙地改造成對沉淪和短暫之物的撫慰,最好的詩篇甚至呈現出宗教般的詩性觀照的瞬間——這無疑是當代詩中稀有的品質。 ——宋琳,中國詩人   •閱讀《一個時刻》,是穿行於一條進入靈魂深處的崎嶇旅程。這本詩集五個部分構成了作為感受主體的詩人的行踪。這位敏感敏銳的靈魂,具有著銳利的靈視,以刀斧般的語言,給我們表現了一幅良知之旅的沿途景象。——得一忘二(范靜嘩),中國詩人、學者   •詩人自覺地實踐了漢語寫作者的世界性。這可能也是國境線以外的寫作者優勢,他們在放棄浪漫主

義鄉愁之後,就可以相對輕鬆地和明確地加入到「世界題材」中去……——崔勇,中國詩評家、學者   •在一片輕率的花草藤蔓之中,詩人落力開墾,致力於詩的合適建築,以及理想工程,做出凝重的敲打。不能漠視現實,《一個時刻》演示了詩的道理。——游以飄(游俊豪),新加坡著名詩人、學者   •為歷史召魂,為當下定音,向世界擲出毫不保留的提問,卻也立志當世界的最後一人,記錄下每個卑微的瞬間。何杉的詩用溫柔融化了嘲諷,喚醒讀者深埋的感情,和靈魂。——鴻鴻,台灣著名詩人、導演,及台北詩歌節策展人   •何杉的詩讓人看見一個在城市裡沉默地觀察一切變化的側影,他在觀察中深思、反省,即便未有結論,也以寬慰的心看待世

間的乖謬。字裡行間並沒有憤懣,倒是留有空間,讓讀者細思種種轉折。——羅樂敏,香港作家、編輯

柴可夫斯基鋼琴曲集《四季,作品三十七b》之樂曲分析與詮釋探討

為了解決浪漫短詩的問題,作者鄭惠允 這樣論述:

本詮釋報告之研究主題為十九世紀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於1875 至 1876 年間完成的鋼琴作品《四季,作品三十七 b》 (The Seasons, Op. 37b, 1875-76)。柴可夫斯基自幼由母親啟蒙學習音樂,於 1855 年開始跟隨德國鋼琴家魯道夫‧昆丁格 (Rudolf Kündinger, 1832-卒年不詳) 學習鋼琴與理論作曲。他於 1862 年進入聖彼得堡音樂院就讀,四年後任教於莫斯科音樂院。1875 年柴可夫斯基接受音樂雜誌《小說家》(Novellist) 出版商編輯柏納德 (Nikolay

Matveyevich Bernard, 1844-1905) 的邀稿,並根據數名俄羅斯文學家的短詩作為題材而寫下《四季》十二首獨立標題的鋼琴小品,其副題為“性格描繪十二幅”。本詮釋報告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及研究的範圍與方法;第二章介紹柴可夫斯基的生平、鋼琴作品及創作風格與影響;第三章介紹作品三十七 b 的創作背景與動機;第四章則分別探討各曲樂曲結構、創作手法、彈奏技巧與演奏詮釋;第五章將前四章做統整性的論述與集結成結論。關鍵詞:四季、柴可夫斯基、鋼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