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現祭台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浮現祭台北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簡鴻模寫的 蘭嶼徒步環島不要載我 和曹銘宗的 艾爾摩沙的瑪利亞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玉山社 和時報出版所出版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表演藝術研究所 倪淑蘭所指導 鍾得凡的 田啟元編導風格研究--以《白水》為例 (2006),提出浮現祭台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台灣小劇場、田啟元、白水、布萊希特、疏離效果。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學系 林元輝所指導 葉怡君的 台灣「五O年代白色恐怖」集體記憶的保存、復甦與建構 (1999),提出因為有 白色恐怖、集體記憶、政治迫害、政治犯、社會建構、認同、戒嚴時期、五O年代台灣史的重點而找出了 浮現祭台北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浮現祭台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蘭嶼徒步環島不要載我

為了解決浮現祭台北的問題,作者簡鴻模 這樣論述:

沒讀過這本書,別說你去過蘭嶼!     從校園走向部落創新,再從課堂進入文化體驗;   由輔大教授一步一腳印帶領我們,漫步走讀達悟文化的歷史與風采。     「蘭嶼」這個名字,是二戰後改由國民政府統治時,因島上的蘭花享譽國際而以此命名。實質上,於生長在這塊島嶼的達悟族人觀點中,面積僅四十平方公里的她,更應該被稱之為──pongso no Tao(人之島、達悟之島)。     你我也有所不知的達悟文化──   達悟傳統命名文化裡,父母得跟著小孩改名;   蘭嶼曾有過重刑犯監獄,甚至改制成「勵德班」;   除了生物與文化多樣性,蘭嶼連車牌也是多樣性;   達悟喪葬儀式限男性參加,送葬前會在家門

前擺竹竿;   特有種蘭嶼角鴞在達悟文化裡象徵著惡靈、魔鬼的眼睛;   建造一艘拼板舟要用到七種樹木、大小船的木頭數量依各部落有別。     從通識課的部落教學,搖身一變成為最熱門的體驗達悟文化行程;   徒步環島七十圈淬煉出最完整的導讀蘭嶼自然人文與鮮為人知的歷史!     從輔大通識課「認識台灣原住民」出走,透過徒步蘭嶼兩天共計四十公里的路程,解說在地的自然地景與人文歷史。本書融合部落耆老詳解達悟族裡的飲食、服飾、住居、造舟、歌舞、宗教等傳統文化,與作者二十餘年的實務教學經驗,以全面且完整、具體而生活的書寫方式,為旅人們揭示pongso no Tao的神祕面紗。   本書特色     1.

淺顯易懂的文字與生動活潑的圖像記錄,完全剖析達悟族的食、衣、住、行、育、樂。   2. 以作者二十年來的帶課/帶團經驗與走遍七十回的實地踏查,詳盡解說蘭嶼達悟文化的前世與今生。   真心推薦     中原大學榮譽教授、原台灣中油公司董事長 林聖忠   台灣文史作家 曹銘宗   《台灣 Camino 指南》作者 姜樂義   ──專文推薦   口碑好評     本書對於每一位研究原住民文化及對南島風情有興趣的讀者,都是不可不讀的著作。──林聖忠 中原大學榮譽教授、原台灣中油公司董事長     簡教授在書中介紹蘭嶼的政經、史地、自然、文化等,可說是一部蘭嶼百科全書。──曹銘宗 台灣文史作家    

 徒步是一種選擇,只是方法,是過程,不是目的……當您背起行囊跨出去時,請記得作者強調的:「重要的東西,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心去體會。」──姜樂義 《台灣 Camino 指南》作者

田啟元編導風格研究--以《白水》為例

為了解決浮現祭台北的問題,作者鍾得凡 這樣論述:

當論及台灣小劇場的歷史時,總有一些作品和藝術家會被視為傳奇,惟可惜在於這些談論總是缺少學術的論述和關注。田啟元的《白水》就是其中之一。在本論文中筆者認為,田啟元和其作品並不單可以供給觀眾欣賞,更可以被學術嚴謹地書寫和給予評價。所以本論文將藉由布萊希特的劇場理論來評論田啟元的編導風格,以顯示田啟元身為一個劇場藝術家的重要性。

艾爾摩沙的瑪利亞

為了解決浮現祭台北的問題,作者曹銘宗 這樣論述:

世界上一直存在真、善、美、近乎神聖的人和事,但歷史沒有記載,只能用小說追想。   臺灣文史重要作家曹銘宗首部「歷史×宗教小說」 重返西班牙帝國在臺灣的殖民史(1626-1642), 見證聖母顯現、神父殉難,以及大航海時代的文明與野蠻 ★臺灣歷史漫畫家杜福安繪製17世紀雞籠地圖 ★基隆市長林右昌、醫師作家陳耀昌專序推薦     1626年,19歲的西班牙青年若望(Juan),6歲的臺灣原住民小女孩雨蘭(Ulan),在「艾爾摩沙」(臺灣)的「雞籠」(和平島)相遇。若望駐守雞籠「聖救主城」16年,從士官升到軍隊最高指揮官,對國家、信仰有很多疑惑。雨蘭從未接觸東西文明,以純

真、無私的心靈,啟發若望走出寬容、活出耶穌的信仰之路。若望逐漸愛上雨蘭,卻覺得雨蘭是聖母瑪利亞的化身。     這部以17世紀西班牙帝國最遙遠殖民地艾爾摩沙為背景的歷史小說,除了描述族群、鄉土、文化、愛情,也探討宗教、文明,並藉由全球第一個日不落國在殖民、貿易、傳教上的矛盾與省思,彰顯人類珍貴的宗教情操。     當年西班牙人曾在和平島上建造最大教堂「諸聖堂」(Todos los Santos),如今成為臺灣重要考古遺址,已挖掘出教堂後殿牆基及墓區,共有一、二十具墓葬、呈祈禱狀的人體遺骸出土,其中有幾具已鑑定是歐洲人,另有十字架、皮帶扣、火繩槍子彈等西方文物。     

職是之故,很多歷史、文化的研究課題,包括大航海時代歐洲人對美洲、亞洲占領地的掠奪,文明對野蠻的省思,傳教與殖民、貿易的矛盾,以及不同族群與異文化的交流等,都成為本書的重要題材。小說杜撰的人物,搭配歷史人物、串聯歷史事件,呈現雞籠早年的族群文化。     17世紀寄自雞籠的信,17世紀在艾爾摩沙的「聖母顯現」,在小說中一頁一頁揭祕。   本書特色     1. 17世紀的海,17世紀的愛情,17世紀的臺灣與西班牙,一場文學、歷史、考古的時空之旅。   2. 對國家、宗教的疑惑,以純真、無私的心靈,啟發信仰之路。   3. 「聖母顯現」(Marian appariti

on),讓若望感覺到雨蘭就是聖母瑪利亞的化身!   4. 艾爾摩沙的臺灣,基隆的艾爾摩沙,西班牙青年與原住民女孩在此相遇。   5. 譜寫出近四百年前殖民地基隆的波瀾壯闊歷史,重現「社寮東砲台」、「蕃字洞」、「萬人堆」、「千疊敷」、「仙洞」、「旭丘」、「基隆嶼」等歷史現場!   真摯推薦(依首字筆畫排序)     甘耀明(作家)   朱和之(作家)   李金蓮(作家)   林右昌(基隆市長)   季季(作家)   胡川安(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Facebook粉專)   孫大川(監察院前副院長

)   翁佳音(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陳耀昌(醫師作家)   黃震南(作家)   詹素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蔡素芬(作家)   蔡瑞珊(青鳥書店創辦人)   蕭宇辰(臺灣吧Taiwan Bar執行長)   謝金魚(歷史作家)

台灣「五O年代白色恐怖」集體記憶的保存、復甦與建構

為了解決浮現祭台北的問題,作者葉怡君 這樣論述:

本篇論文探討的是,台灣「五O年代白色恐怖」政治案件的「集體記憶」(collective memory)保存、復甦和建構的社會過程。 自1949至1987年,我國在戒嚴體制的控制下,「五O年代白色恐怖」的集體記憶曾經長期受到抹黑及消音,當時受難者及其團體在此一記憶的保存上,扮演了關鍵的角色,透過他們私下的集結與聯絡,在團體的脈絡中鞏固了此一記憶。 解嚴前後,過去被壓抑的許多記憶浮上檯面,透過紀念儀式、平反活動、修改法令、保存歷史地標等活動,各方主體重新召喚、組織、競爭詮釋集體記憶,端賴資源不同,決定了競爭結果。但是由於五O年代白色恐怖蘊含的意識型態和國族

認同,不完全符合當時社會的需要,因此並未馬上進入國家論述。 隨著舊政權逐漸退出執政集團,新的國民黨政權有「建構新國家」認同的需要,同時遭受地方反對黨政府的強烈挑戰;配合社會控制鬆綁,文化媒介的傳播,民間記憶更加浮現。最後在「朝野大和解」等現實環境的配合之下,受難者團體採取迴避意識型態的論述策略,發揮了臨門一腳的功效,終於讓此一集體記憶進入正式論述,新的「人權論述」的建構和認同也在這個過程中悄悄的重構、凝塑。 但是目前呈現的集體記憶仍是經過篩選、組合後的結果,紀念碑的概念如「人權」、「民主」等,已獲得這一波國族建構的認可;但是相對的,由於兩岸的僵局未解,左

翼思潮和運動仍然被排除在外;少數族群、弱勢性別的詮釋權也相對被忽略。目前各種不同主體,仍在互動中持續移動建構,或許下一次大規模的記憶召喚,隨時可能在適當的時機再度出現在公共論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