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尼根廣告冰桶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海尼根廣告冰桶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彭建文寫的 彭建文PJ法:高效工作者的問題分析與決策:世界級的企業這樣子解決問題,透過PJ法的「步驟+工具表格+思維+心法」,快速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和吉姆.庫克的 創業,先滿足自己的渴望!:美國最大精釀啤酒推手的經營冒險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就是要放一夏」--海尼根的行銷策略分析 - 中壢高商也說明:目前因為關稅及酒精稅的問題,在台灣無法降. 價促銷,於是只能以廣告創意、造型贈品及活動等方式,來吸引更多消費者注意. 及增加購買數量,因此海尼根啤酒在台灣啤酒市場上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布克文化 和商業周刊所出版 。

最後網站海尼根冰桶 - Sichere則補充:台中北屯手搖飲。 · 求一首歌曲,是海尼根广告的歌曲! · 海尼根-優惠價格與網購推薦商品-2021年8月飛比價格 · 【新品實測】在家防疫到底要扛哪一箱? · 2021夏季啤酒新品!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海尼根廣告冰桶,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彭建文PJ法:高效工作者的問題分析與決策:世界級的企業這樣子解決問題,透過PJ法的「步驟+工具表格+思維+心法」,快速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解決海尼根廣告冰桶的問題,作者彭建文 這樣論述:

2萬多名學員見證推薦!超過150家企業口碑肯定!   全球首創 PJ法「問題分析與決策」系統性方法論融合三大元素 1.萃取10年台積電經驗 2.融合世界經典解決問題工具與方法 3.整合10年兩岸輔導實務   職場年資五年以下的你: 1.先單獨學習PJ法裡的8P步驟,讓這些步驟先成為你問題分析與決策的習慣。 2.單獨學習本書所有工具,在職場上遇到問題時,可以單獨利用這些工具解決問題。   職場年資五年以上的你: 1.先熟悉PJ法裡的8P步驟,再熟悉每個步驟裡的小步驟,讓所有步驟成為問題分析與決策的思維邏輯。 2.學習每個步驟相對應的工具,並且拿一個實際案例,透過8P步驟與相對應的工具,一步一

步解決問題。   ───|強力推薦|─── 城邦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何飛鵬 中原大學工業與系統工程系教授/江瑞清 振鋒企業董事長/洪榮德 知名講師、作家、主持人/謝文憲 超級數字力創辦人/林明樟 大人學共同創辦人/姚詩豪 #解決問題的重要性 人人會PJ,個個是菁英 面對每一階段的角色與任務,無論喜歡與否,都必須正視並解決每一次任務所遭遇的困難與挑戰,才能一次又一次累積小本事,在一次次「小」的累加之後,終可加總成「大」的能量,因為成功沒有「奇蹟」,只有「累積」。 證嚴法師面對煩惱有四他:面對他、接受他、處理他、放下他。我個人深受啟發,因為只有勇敢面對並解決問題的人,才有可能逆轉勝,而且「本

事」沒有那麼困難擁有,所謂的本事,只是解決每一次問題所累積出來的高度而已。 試問諸位,想在自己的場域成為有勇、有謀、有力的菁英嗎?想成為同儕眼中獨一無二的菁英嗎?想成為主管心目中唯一的救火菁英嗎? 如果你的答案是「No」,那麼,我書中所談可能無法直接幫助你。 如果你的答案是「Yes」,那麼,我接下來要談的PJ法就值得你細細領略。 什麼是「菁英」呢?我認為「菁英」必定具備很強的邏輯思考能力,因思路清晰,問題便無所逃遁,自然容易找出解決問題的良策,通常我稱這種能力為「問題分析與決策能力」。 然而,「問題分析與決策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嗎?還是可以藉由步驟的習得而晉身菁英之列呢?我認為與生俱來或許有之,

但總歸鳳毛麟角,換言之,透過工具或方法的後天習得才是相對多數,因此,學習一套有系統、有方法、有步驟的問題分析與決策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我將這套自我創發的武功祕笈稱為「PJ法」,我非常確信,只要大家能夠好好學習「PJ法」,必定可成為善於「問題分析與決策」的「菁英」。 為何我敢這樣大言不慚的推薦「PJ法」呢?因為我在各企業中推廣並執行「PJ法」已行之多年,凡事能夠藉不斷練習「PJ法」並將其落實於工作者,不管是主管或是下屬,皆給予極為正面的肯定與回饋,這在在說明「PJ法」能夠藉由步驟拆解抽象的思考邏輯、能夠化平凡為菁英。 那麼,到底什麼是「PJ法」呢?簡言之,「PJ法」係一套全面性、系統性、可行

性的問題分析與決策方法: PJ法精神:PJ法(步驟+心法)+使用正確工具 PJ法嚴謹度:思考模式瞻前又顧後+問題處理邏輯步驟化,因此,問題解決可以層層遞進直搗核心。 PJ法數據化:從蒐集數據、分析資料、找出真因、驗證對策,讓數字會說話。 倘若個人能夠習得「PJ法」,那麼,問題分析與決策的能力必然向上攀升,同儕、主管必定可以感受個人大幅成長的曲線。倘若企業端能夠導入這套方法論,企業將形成持續改善創新的企業文化,而且不管是個人能力的提升或是企業文化的形塑,都在客戶端施行「PJ法」後,得到改變成功的實例。   因此,人人會PJ法、個個皆菁英,企業會PJ法、個個皆卓越!   其實,多年以來,一直想撰寫

「系統性問題分析與決策」方法論的夢想未曾間斷,只是礙於個人資歷尚淺、積累能量未達勃發之境,故每每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經過這些年來回於二岸三地之間、出入問題分析與決策以及創意思考的相互辯證,終得以將所學與實踐的成果付梓出版,一方面圓了自己多年的夢想,另一方面更期盼PJ法得以為職場人士帶來些許的幫助。 這本書的完成,首先我先要感謝我的夥伴教練侯安璐老師,在整個書的製作過程中,有幸能夠得到安璐老師的協助,讓我得以完成我的新書內容,在取名字的時候、新書內容的構思、每一個章節的架構,安璐老師也協助提供非常多的點子。另外也要謝謝我的特助Eva在寫書的過程中,不斷幫我處理文書的部分以及圖形的表達。另外我

要謝謝我的父母親、我的太太妙昇,以及我兩個可愛的小朋友翊程跟聖珉,謝謝他們的支持,讓我沒有無後顧之憂的去追求我的夢想! 最後也謝謝這幾年來所有我授課或是輔導的企業跟朋友,謝謝你們,沒有你們課程跟輔導的需求,就不會產生那麼完整的PJ法。更要感謝在職場上受過台積電公司10年多的洗禮與學習,沒有台積電的經歷,就不會有PJ法的誕生。 ───|如何閱讀此書|─── 整本書的內容,主要是在說明高效能工作者的問題分析與決策的方法,也就是「PJ法」。這個方法裡面有八個步驟,每一個步驟還有一些小步驟,在每一個步驟裡面,你會學習到一些工具,因此針對不同的讀者,你可以按照下面提供的方式來閱讀此書,對你的幫助會

更大。   ※職場年資五年以下的人 如果你進入職場不滿五年,可以朝下面兩個角度學習: 先單獨學習PJ法的8P步驟,讓這些步驟先成為你問題分析與決策的習慣。 單獨學習本書內的所有工具,當你在職場上遇到問題時,你可以單獨利用本書的一些工具來解決這些問題。   ※職場年資五年以上的人 如果你進職場已有一段時間,可以照下面的方式閱讀此書: 先熟悉PJ法裡面的8P步驟,再熟悉每一個步驟裡面的小步驟,讓所有的步驟成為你問題分析與決策的思維邏輯。 學習每個步驟相對應的工具,並且拿一個實際案例,透過8P的步驟與相對應的工具,一步一步去解決你的問題。   ※在企業內推行 如果你是一位企業內推動持續改善文化或問題

解決的相關同仁,你可以按照下面的建議去閱讀此書: 你可以找一群人,先熟悉PJ法裡面的步驟跟工具。 把工作上實際遇到的問題,要求這一群人試著按照書裡面的步驟跟工具去解決。 解決完之後,找相關的人分享這個解決問題的過程。 如果成效不錯,你就可以再找另外的一群人,利用上面的方法,慢慢的把這些解決問題的步驟跟工具,推行到其他相關的人員。 最後你可以把這些方法跟步驟,讓它成為公司內解決問題的共通語言,並且訂定一些制度,讓公司可以形成持續改善或持續創新的一種文化。 為什麼問題分析與解決方法論那麼重要? 大家都認為「解決問題」很重要,因此過去教學時,我都不會在這部分著墨太多。只是某次在科技大廠授課時,我

問了學員這個問題,意外發現學員寫出了很多他們認為解決問題的重要性,整理了20點如下:   01、避免重複發生相同的問題。 02、不解決此問題會導致該功能無作用。 03、沒有好的分析,就沒有好的解決。 04、解決後產品才能量產。 05、問題分析方向錯誤,會導致結論嚴重錯誤,知道方向卻沒有好的解決方案,也會很可惜。 06、人一生會一直碰到問題,如何在短時間內精準分析,就可以為自己創造更多時間。 07、解決更深的問題。 08、往對的方向前進。 09、常遇到問題時,最怕不知道方向,也沒有解決方法,所以了解問題的根源並解決是很重要的。 10、提升工作效率。 11、使用系統性方法,讓解決問題花費的時間縮短

。 12、使問題永遠不再發生。 13、有效的解決問題可以減少時間浪費、人力消耗與成本花費。 14、可以洞悉事情的重點、問題點及發想點。 15、可以加快解決問題的時間。 16、方向錯誤會無法解決,浪費很多時間,嚴重的話會產生另外的問題。 17、人生、生活和工作,處處都是問題,歸類和變簡單能夠有效解決。 18、要解決問題,就要先分析問題,找到真正根源的原因,才能有效達到解決。 19、理解問題之邏輯並分析,將其運用於各種事情,加速解決。 20、讓工作更順利、快速、正確。   日本著名的管理學家大前研一曾經提過,提升即戰力的三個關鍵能力:語言力、財務力與問題解決力,所以解決問題能力是二十一世紀職場人士

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每個人從出生開始懂事以來,你就會遇到很多的問題,可能是生活上或是工作上的問題,所以每一個人無時無刻都在解決問題。 另外,前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先生曾說:「經理人最大的責任是在於知道方向、找出重點以及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過去幾年在我擔任兩岸的問題分析與解決講師跟顧問的經歷中,企業最常培訓的課程,以排名來看,問題分析與解決的課程絕對會在前三名。這顯示了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在培訓的項目中,問題分析與解決的課程依然是企業最重視的能力。 為什麼問題解決力的培訓那麼重要呢?那是因為大家在解決問題的時候,都很習慣的用自己的專業跟經驗來解決,就算當下問題解決了,過一陣子又會再度浮現。又或者

你問他問題是如何解決的,對方說出來的解決方法與邏輯總覺得怪怪的。更慘的是,有些人的經驗與專業都不夠,那麼解決問題就更慘了。 過去我在台積電工作時,體會到「問題是智慧的迷宮,探索問題才能獲得新知」,這一句話的意思要鼓勵大家主動去發現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的練習方法論,加上你個人的專業與經驗輔助,你就會不斷獲得新的知識,當然也會不斷的成長。 當你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代表你對公司的價值越來越高,相對的,你的職位也會越爬越高。所以你想成為職場上的強者,提早養成問題分析與解決方法論的思維是非常重要的。現在的職場非常殘酷,問題也相對比以前更複雜,如果你用過去的思維解決現在的問題,只會越來越辛苦,你

不解決問題,時間會把你解決掉。 那麼何時需要一套系統性的問題解決方法呢? 我常說,簡單的問題可以用經驗來解決,但是複雜度較高且困難的問題,就需要遵循一套方法論來解決問題。 另外,如果你自認為你解決問題的邏輯不夠強,你更需要學習系統性的問題解決方法。 在組織或團體內,如果想提升整個組織或團體的績效,讓每個成員都有共同的語言,那麼我會建議公司導入這套方法論,它可以成為公司非常堅強軟實力的持續改善文化。一開始導入的時候效果可能不是那麼明顯,幾年後企業就會發現,有導入問題解決方法論的企業都是更加茁壯與成長。 你在職場上常犯哪些解決問題的錯誤? 大部分的人在解決問題時,喜歡依靠個人經驗與專業判斷

,常常會發現問題解決了,但是後續又有其他問題發生。所以你解決掉的可能不是真正的原因,或者只是看到了問題就直接思考對策。 這樣的情形大家是不是很熟悉呢?我常常喜歡在企業培訓的課程中問大家一個問題:「大家在解決問題時常常犯哪些錯誤?」幾分鐘後就可以收到學員各式各樣的答案,或許這些是他們的切身之痛,所以寫起來特別有感,其中常見的答案有:   01、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02、慣性思維處理問題,陷在既有框架中。 03、常會怪罪時間不夠而無法好好分析與解決問題。 04、常看到問題就直接想原因或對策。 05、對策不夠創新或缺乏副作用的分析。 06、上面主管叫你做什麼專案,就毫不思考的埋頭去做。 07、問題

解決不久後,又再度發生。 08、沒有方法,沒有工具,都靠經驗。 09、有使用方法、工具,只是經驗或主觀意識凌駕在方法、工具之上。 10、官大學問大,老闆說了算。 11、描述問題不夠全面,很想一下子就全面性解決問題。   針對前面的錯誤,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是你,你會犯哪些錯誤呢?如果你犯的錯誤很少,那麼恭喜你;如果犯的錯誤比較多,那就很麻煩了,你可能上班都被問題追著跑。 另外,由於我常年輔導企業的問題分析與解決的專案,能更深入看到問題分析與解決的錯誤,而且不管企業的規模大小,或是產業別的不同,普遍的錯誤幾乎都很一致,例如: 01、驗證缺乏說服力強的客觀數字。 02、問題的對策,都是大家耳熟能

詳的對策,比如:加強教育訓練、加強宣導、導入自動化、增加人力等等,看不到很有創意的對策。 03、整個問題解決的過程,沒有把利害關係人找進來討論。 04、喜歡解決比較簡單的問題,對複雜的問題都不會主動解決。 05、問題的原因探討跟對策探討,還是用自己的慣性思維想出來的。 06、原因跟對策沒有全面性探討。   這些錯誤的發生,其實是可以用方法與工具來解決,當然也需要解決問題的一些新思維,這裡所指的新思維,倒不是指「全新」的思維,而是提供給你不同的解決問題思考方向,進而避免這些錯誤的發生。 另外很神奇的是,上述這些錯誤,大部分都可以藉由一套問題分析與解決的方法論來解決,這並不誇張,而是這套方法論經我

這幾年的實證,已經有不少職場人士與企業見證過,效果都非常好。 在此也提供給職場人士,看看自己得到幾分,請參考「附錄1:常見問題分析與決策症狀評量表」幫自己做測驗,有沒有都犯了問題分析與解決的一些常見症狀?如果真的有也不必擔心,只要循序漸進依照書中的步驟與方法,就可以慢慢的一一調整過來。 另外,我也特別設計了一張「附錄2:PJ法問題分析與決策能力量表」,可以運用在閱讀本書之前與之後,幫自己的問題分析與決策能力做個前後評量,讓自己的學習更上手!   如何培養解決問題的新思維? 當我們解決問題的時候,總是習慣用過去的方法與思維來達成目標,當然效果有限,就算真的達成目標,相信也不會維持多久。真正解決

問題的新思維,是從結果來思考最佳方法的思考模式。 和大家分享一個自己輔導企業的小故事。 有一家公司的人資部門,最近幾年都有一個頭痛的問題,就是要如何「提高新人面試人數與報到率」,分析後發現,「新人面試人數」始終不足,平均僅需求人數的1.3倍,而「新人報到率」也偏低,平均只有45%。 這個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人資部門的信心,也造成面試成本的浪費,錄取後未報到,就必須反覆面試,造成人力調度吃緊、加班時數攀高、生產產能受限,進而影響公司的業績。 過去公司的人資部門,都是習慣性的用過去的方法與思維來達成目標,他們認為是外部就業市場的結構產生變化,影響求職者的任職意願,而他們最常實施的對策,是花錢尋找好的招

募管道與持續強化公司的形象,也就是他們還是習慣於從方法到結果的思考模式。這種思考模式效果始終有限,就算真的達成目標,相信也不會維持多久。 在這個過程中,我也看得出來人資部門的無奈,即使你真心想解決問題,卻依然受到習慣做法的影響而無法順利解決,而且有些問題可能無法用常用的習慣方法來解決。 反向的思考方式:從結果到方法 從結果到方法的思考模式,有兩種方式。   【方式一】先針對問題做問題分析、目標設定、原因分析,最後根據原因來選擇最有效的達成方法。 建議企業設立一個專案,採用方式一來解決「如何提高新人面試人數與報到率」。 深入問題分析發現,每一個招募管道的履歷數均未達需求數,報到率以「建教合作、

離職回任」最高,其次為「親友介紹」。錄取後未報到的原因,經過分析發現,未報到的新人都未接電話,因此無法知道原因,還有就是對方已經找到其他工作以及公司距離家裡比較遠。 問題分析後接著原因分析,而這個步驟的原因發散,是打破思維框架的重要關鍵。 經過原因分析後,我們有重大發現,原來造成面試數偏低的真正原因是「工作與福利不具吸引力」與「不知道公司有缺人」,而造成報到率偏低的真正原因是「薪資不如預期」、「面試過程感受不佳」與「報到準備資料繁雜」。 這些的原因分析,讓大家真正了解到,不要只靠直覺或經驗來分析,只有佐證資料才能說服別人。 接下來我們需要針對每一個真因來思考對策。過去大家習慣針對一個真因思考一

到兩種對策,而想出來的這些對策,也都是過去所知道的對策,沒有任何創新的做法,其實他們都很用力去想,但就是想不出來。 我常說,如果過去這些對策有效果,問題還會不能解決嗎?就是因為過去這些做法的效果有限,所以問題才沒有解決。 因此我要大家打破思維的框架,針對每一個真因,思考五個以上的對策,而且要運用創意的工具或技巧,來協助你想出有創意的方案。 其中有一個對策的思考,就是運用標竿學習方法,然後改良一下,就可以形成你的創意,簡單的說:「借用+改良=你的點子」。 對策就是「強化招募廣告之工作說明」,我要大家去參考其他產業招募廣告的工作說明,是否有些是我們可以參考的?過程中,我們也重新盤點並分類列出各項福

利,然後增加各組工作內容的具體介紹。 另外,我們也針對「面談流程」與「面試直接通知錄取與否的流程」等進行優化調整。 對策實施後,「新人面試人數」從需求數的1.3倍,大幅成長到5倍,而「新人報到率」也從原本的45%提高至80%。 而且這個創意根本都沒有花費任何成本。事後同仁都說,這麼簡單的創意,為什麼過去我們都沒有想到! 其實理由很簡單,就是大家都習慣過去的做法,不習慣反向的思考方法,因此只要能夠跳出框架,要想出好的創意解決問題,真的不難。   【方式二】要達成目標或任務,最好的方法會是什麼? 我在講授「創意思考」相關的企業內訓課程時,都會丟一個問題問學員,就是如果一個問題要在一小時內想出200

個點子,我要學員去思考有哪些方法可以達成此目標? 大家的想法都是在公司裡找部門同仁來腦力激盪,於是我便接著問大家,還有其它方法嗎?還有其它方法嗎?結果得到的答案都是只有這個方法,也想不出其他的方法。 從這個問題就可以發現,大家的思維框架都圍繞在公司的部門同仁,因此大家都還是習慣從方法到結果的思考模式,而不是從結果到方法的反向思考方式。 上面的任務是,一個問題要在一個小時內想出200個點子,有哪些方法可以達成此目標?要達成目標或任務,最好的方法又是什麼? 除了在公司裡找部門同仁腦力激盪外,當然還有幾個方法可以試試,例如把部門同仁擴大到公司全部同仁、Facebook的社交功能、Line的社交功能、

可以與萬人馬拉松活動合作收集點子、可以與萬人橫渡日月潭活動合作收集點子……等等。 想像一下,Facebook的社交功能點子,如果你的Facebook有1800位朋友,你把你的問題寫上去,然後增加一點誘因,鼓勵Facebook的朋友寫下他的點子,我相信要在短時間收集200個點子應該不難才是。 從這個例子發現,當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還是很習慣性用過去的方法與思維來達成目標,而不習慣用從結果到方法的思考模式,要達成目標或任務,最好的方法會是什麼? 如何培養解決問題新思維? 我們習慣性的用過去的方法與思維來達成目標,效果始終有限,就算真的達成目標,相信也不會維持多久。 真正解決問題的新思維,

是反向的思考方式,從結果來思考最佳方法的思考模式。從結果到方法的思考模式,有兩種方式。   【方式一】 針對問題做問題分析、目標設定、原因分析,最後根據原因來選擇最有效的達成方法。   【方式二】 要達成目標或任務,思考最好的方法會是什麼?   如果你想培養解決問題新思維,成為解決問題的高手,不妨多試試從結果到方法的思考模式,然後多加練習,你也可以成為解決問題的高手,進而幫助你在職場加分喔!

創業,先滿足自己的渴望!:美國最大精釀啤酒推手的經營冒險題

為了解決海尼根廣告冰桶的問題,作者吉姆.庫克 這樣論述:

  他最暢銷的一款精釀啤酒,花了30年達到美國啤酒市占率1%!   吉姆.庫克光榮地說:「我們從看不見開始,成長到無敵小,變成極小,而來到了微小,現在終於算得上『小』了!」   ▲榮登《華爾街日報》、《出版人雙周刊》、《今日美國報》暢銷書排行榜   ▲作者親自參與釀造的波士頓精釀啤酒(Samuel Adams Boston Lager)是美國銷售第一的精釀啤酒,被美國《時代雜誌》評為「十年佳釀」,囊括360個獎座,是全世界獲獎最多的啤酒。   無可救藥的務實+不切實際的夢想+遠大的眼光+隨時調整,   這就是創業!   擁有哈佛法律和企管雙碩士,曾為傑克.威爾許顧問,34歲辭掉波士頓顧問

公司高薪工作,以市場不理解的手工精釀啤酒投入創業。   他交出人生冒險的獨家配方:   ★以25萬美元成立波士頓啤酒公司,2017年6月市值高達12億美元,是美國第二大精釀啤酒公司。   ★為了釋放更多香氣和風味,測試130種不同形狀大小的杯子,開發最適合的啤酒杯。   ★打破世界紀錄,做出酒精濃度高達24%的極限啤酒,一瓶要價200美元。   ★首創在啤酒包裝打上賞味期限,到期後沒賣掉的啤酒一律下架。   ★勇敢揭露進口啤酒「加料」的事實,被踢爆的大廠因此更改原料與配方。 本書特色   一、做喜歡的事,才是成功創業的關鍵   波士頓啤酒公司創辦人庫克說:浪費生命做不喜歡的事,才是最大

的風險!為了打破美國啤酒又稀又難喝的刻板印象,他用19世紀的家族配方,克服現代釀酒設備和原料的挑戰,釀出黃金琥珀色、泡沫濃稠、香氣強烈的精釀啤酒。他的創業歷程不只是經典的美國夢,更是擁抱熱情與現實的創業典範!   二、美國精釀啤酒推手的42道經營獨門配方   作者以幽默直白的口吻分享經營之道,像是在波士頓啤酒公司可以對老闆說「去你的」,有助於避掉組織中的層層廢話,增進彼此溝通。另外,菁英不等於人才,作者找的創業合夥人,並非頂尖商學院畢業的顧問公司同事,而是只拿到專科文學校書學位的行政助理。 國際讚譽   「本書是冰過的馬克杯,裝滿了把熱情轉變成出色事業的中肯建言。」──謝家華,捷步(Za

ppos)執行長、《想好了就豁出去》(Delivering Happiness)作者   「山姆亞當斯不但是我喝過最棒的啤酒,也是我做過最棒的投資。」──約翰.鮑森(John Paulson),鮑森公司(Paulson & Co.Inc.)創辦人   「本書介紹了一位踏實的第六代釀酒師,同時是精明、有創意、有紀律的事業操盤手。他一手建立啤酒公司,開啟精釀啤酒的新產業。對每個領域的創業家來說,他的故事都是坦率、啟迪人心的有用見解。要如何妥善連結事業成功與個人幸福,庫克務實的樂觀精神立下了標準。」──羅莎貝絲.肯特(Rosabeth Kanter),哈佛商學院教授,《信心:創造成功的循環》(C

onfidence: How Winning Streaks and Losing Streaks Begin and End)作者   「庫克為像我這樣以挑戰現狀為成功前提的精釀酒廠打開了許多扇門。在書中,每位創業家和有志的創業家都會找到有用和睿智的建言,庫克的個性、智慧和幽默感也展現在他的筆觸中,有如一品脫的山姆亞當斯拉格般清澈。」──山姆.卡拉喬尼(Sam Calagione),角鯊頭精釀酒廠(Dogfish Head Craft Brewery)董事長暨創辦人   「就像是賈伯斯、比爾.蓋茲、賴瑞.艾利森和其他偉人,庫克的創業之旅受到深刻的許諾所激勵,亦即要做出不凡的產品,並建立獨

特的文化來增強創新與冒險。本書把他是怎麼做到的故事說得絲絲入扣。對任何在創立事業或建立職涯的人來說,都是寶貴的啟示。」──比爾.漢布雷克特(Bill Hambrecht),漢鼎(Hambrecht & Quist)共同創辦人、匯寶證券(WR Hambrecht + Co)董事長   「任何人只要喜愛美國目前的啤酒黃金年代,就會著迷於庫克故事中的來龍去脈。這本書講的其實是,在建立任何一家企業時不可或缺的個人與團隊特性,以及成功所必備的矛盾組合──無可救藥的務實、不切實際的夢想、遠大的眼光和隨時調整。庫克曾把山姆亞當斯啤酒稱為『美國的經典拉格』。他寫出了膽識、巧思、挫敗與成就的經典美國故事,並在

略帶自嘲的幽默口吻中一覽無遺。」──詹姆斯.法羅斯(James Fallows),《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全國特派員 暢快讚譽   宋培弘(台灣精釀啤酒廠「啤酒頭釀造」共同創辦人暨釀酒師)   周崇民(台灣精釀啤酒推廣協會理事長)   程昀儀(掌生穀粒創辦人)   謝馨儀(「台灣精釀啤酒俱樂部」臉書專頁創辦人)   依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簡介 吉姆.庫克(Jim Koch)   波士頓啤酒公司創辦人,也是山姆亞當斯波士頓拉格(Samuel Adams Boston Lager,又稱波士頓精釀啤酒)這款當紅精釀啤酒的催生者。波士頓啤酒公司目前是美國第二大精釀酒廠。 譯

者簡介 戴至中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現為職業譯者,譯有《鄉民公審》(商業周刊出版)等書。   前言 PART 1 糖化 1 浪費生命做不喜歡的事,才是最大的風險 2 打開接收器 3 擁抱最有創意的「哇靠」時刻 4 不是更好,就是更便宜 5 記得做簡單的算術 6 避開「聰明」的投資人 7 菁英不等於人才 8 把啤酒送進每間酒吧 9 找到你的尤達大師 10 為啤酒取個好名字 11 銷售比行銷還重要 PART 2 煮沸及冷卻 12 只買需要的東西 13 靠買貨來獲利 14 利用弱者的優勢 15 銷售其實是在幫助顧客達到目標 16 不管多糟,起碼沒有槍指著我 17 靠自己

的耳朵傾聽 18 瞄準更高的目標 19 讓他們有話題可聊 20 對的時候就勇往直前 21 冷靜應對一大坨屎 PART 3 發酵 22 公司成長時仍要保持精瘦 23 走在前面,看到的風景也不同 24 追求更優質的啤酒 25 品質沒辦法假裝 26 愈成功,錯誤的代價愈昂貴 27 工作就是要好玩 28 執行長一樣搭經濟艙 29 「去你的」規則 30 雇用的員工一定要拉高平均值 31 讓酒客也能靠我們的股票賺錢 32 學習挨打 PART 4 熟成 33 股票的價值不等於公司的根本價值 34 結束就是新的開始 35 冒有意義的險,只要不害死自己就好了 36 陽光耀眼時,請當心雪崩 37 回收啤酒:最

棒的危機 38 讓啤酒花業者替你說話 PART 5 包裝 39 開發最適合的啤酒杯 40 與同業和異業結盟 41 歡迎腳趾甲塗成金色的人 42 不管做什麼,都要解自己的渴 謝辭 吉姆的書單   推薦序 只要像最好的自己就夠了 程昀儀 掌生穀粒創辦人   老天爺會不會對我太好啦!?就在這時候丟這本書給我看。   這是一個「怎樣」的時刻?這是我們創業進入第十一年的時刻,有一種童年特權即將結束的焦慮,也有一種怎麼一路走來還是人煙稀少的孤獨感……看著這本書也得到當頭一棒喝!別再偷懶地享受台式創業的天真了(台灣是創業的天堂,沒錯!但我沒說也是經營的理想國喲〜)創業本來就是一條孤獨的荒原小徑

。吉姆.庫克(Jim Koch)在一九八四年創辦的波士頓啤酒,就走在一條未來的路上(即便是現在來看,也仍有未來感)。他催生的不只是一家精釀啤酒公司,也不僅僅影響美國啤酒產業,更示範了從傳統產業中識出不凡並重新定義價值,又以務實的執行力創造至今仍屬趨勢先鋒的經營典範!重點是:打造了清晰可執行又最屬於波士頓啤酒公司的獲利模式。   這幾年,從中國來的產業高速發展與成長的訊息,就真的如同冬季的寒流一樣,一波一波讓我們縮頸抱軀感受凍寒地走在經營的探索地圖上……但是,這本書提醒了我:我正處在荒原?還是沃土?或者荒原即是沃土!因為:產業的價值多半正是由跳脫正統觀點去冒險的人創造出來的。不要去管你搬走了誰

的乳酪,創造價值的那方其實已做出新的乳酪。我們自己的經營發展該如何?庫克示範了創辦人絕對的專注力與一○○%的熱情。   沒有任何一個創業與經營案例是:許下宇宙願望就享有紅地毯鋪路的。庫克所創辦的波士頓啤酒公司,目前是美國最大的精釀啤酒廠,山姆亞當斯啤酒被稱之為「美國的經典拉格」,以美國本土非主流市場啤酒的姿態出場,卻開闢出一個全球精釀啤酒的大市場。當他們初露頭角時,曾遭受全世界最大的釀酒廠安布(A-B)排山倒海的惡意攻擊,在這場痛苦的商戰裡,庫克的目標是:在戰爭中存活,而不是獲勝!小蝦米對槓大鯨魚的回應廣告說:「我們很榮幸,受諸位看重。別擔心,我們會一直做下去,好讓諸位有山姆亞當斯的標準可以

嚮往。」這是一個與啤酒釀製帝國安布相比,只有人家一%大小的品牌的骨氣與熱情!   雖然,一開始是收到商業周刊出版部提供的A4紙本邀我寫推薦序,但我一邊拜讀,一邊畫線,還使出八種顏色的stick黏貼註記,這簡直是讓我偷偷翻看了全世界獲獎最多啤酒品牌、三十餘年累積的超級經營筆記本!我哪好意思寫推薦呢?應該是要恭恭敬敬的交出讀書心得報告才對吧。面對庫克這樣的創業革命家所公開的艱辛血淚與真誠,我敢稱「推薦」的大概是:準備好你的啤酒和畫線彩色筆,在炎炎暑氣裡享受它帶給你的綿密勁道!   「幫助這個世代的創新自釀者展開創意冒險,畢竟我們的渴並不是唯一值得解的渴。」庫克是這麼想,也這麼實踐的。 前言

  父親看我的眼神會讓你以為,我剛才提議要去搶銀行,而且是有佩槍的保全人員、看起來不好惹的大銀行。「你為什麼要這麼做?」他問道。   「嗯,呃──」   他對著我搖搖手指。「你絕對沒辦法成功,大廠會把你活活吃掉,把你碾碎,就像對我那樣。」他搖了搖頭。「我們家花了一百五十年,才把釀酒廠的氣味從衣服上去掉。」   我們坐在我爸媽家的廚房裡,在辛辛那提。想像一下,一九五○年代的油布地板、富美家(Formica)灶台,以及壁紙上按照字母順序所繪製的料理,從蘋果餡餅到櫛瓜麵包。那是一九八四年的春天,我剛宣布說,三十四歲的我,要辭掉管理顧問的工作去開啤酒公司。我以為老爸會很開心,畢竟他是個釀酒師。

他爸也是釀酒師,他爺爺也是,還有他爺爺的爸爸。庫克家五代的長子都釀啤酒,我們成了美國世系最長的釀酒師。現在有了我,這個世系就能延續下去。有什麼比這個更棒?   我指著攤在廚房桌上的營業計畫。「爸,沒有人是用對的方式在做這件事,我想我找到了做出名堂的辦法。」我勾勒的想法是,在波士頓開一家小規模的啤酒公司,釀造高品質的啤酒給當地人數有限的酒客喝。「我沒有要跟安布(Anheuser-Busch)之類的大個子競爭,我知道他們會把我打垮,可是有別的辦法可行。我要找的酒客是會欣賞好啤酒,願意為了更濃郁、更有風味的啤酒而多花點錢。我確定這些酒客存在,假如我全心全意做出更好的啤酒,就會有人來喝。」   老

爸不耐煩地敲著桌子,但他現在至少看起來有點興趣了。「靠這些酒客夠嗎?你維持得了生計嗎?」   「不是我目前維持的那種生活,但的確可以維持。」我指著算出來的一些數字。「五年後,我一年會釀五千桶,有八個員工和一百二十萬美元的營收,這樣就夠了。」   「這樣不多。」   「對,但是夠了,而且我會很開心,我可以經營自己的小型釀酒廠。」   父親就這點想了一會兒。「不切實際,現今的釀酒講的就是規模,沒別的。你簡直瘋了!」   「爸,有幾家微釀酒廠都開成了。」事實上有十二家,多半在西岸,品質則捉摸不定,撬開瓶蓋時,你不曉得會是真正出色的啤酒還是科學專題。   「賺錢的有幾家?」老爸問道。  

 「大概沒有。」   他笑了。「聽起來像是不錯的生意。你是在做啤酒,而不是賺錢。你這麼做撐得了多久?」   他說得對:認為我的冒險會有所不同的理由很薄弱。但我決心離職自創事業,而釀酒則是令我興奮的點子。我想說服他,我沒有瘋。   我們坐在那裡,沒有一個人說話。他無預警地站起身子。「吉姆,跟我來。」   「要去哪?」   「跟我來就對了。」   他領著我上閣樓,把燈點亮,開始往後面走。   「我們幹嘛上來這裡?」   「我想給你看樣東西。」   我跟著他,小心不要碰到頭。我們往前走過箱子和舊家具,來到了一只沾滿灰塵的舊皮箱前,上頭堆了好幾年份的《路徑》(Road & Track

)和《汽車趨勢》(Motor Trend)雜誌。(除了家人以外,我爸查爾斯.庫克還愛兩樣東西:車子和啤酒。)「來這邊幫我一下。」我們把雜誌挪走,撬開了皮箱。裡頭有筆記本、資料匣和散頁紙,有些上面寫了潦草的字跡,全都因歲月而泛黃。他在紙堆中翻找,拿起了幾張給我看。「這是庫克家殘存的啤酒檔案──我的上課教材,我的釀酒筆記。」他抽出一個薄薄的資料匣。「這邊是家族配方。」他把資料匣靠在皮箱邊,把它打開,靜靜看了幾分鐘。接著他發出一點咕噥聲,把找到的一張紙抖了抖。「這是我們家最棒的啤酒配方!很古老,一八六○年代就有了。假如你要做這件瘋狂的事,大可從這道最棒的配方做起。」   他把紙遞給我,讓我看一下。

我挪到光線比較亮的地方看,配方上是一款遵循《純釀法》(可追溯自一五一六年的德國啤酒純釀法令)的「全麥」啤酒。《純釀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消費者保護法,規定啤酒只能含有四種原料:水、酵母、大麥芽或小麥芽、啤酒花。除了麥芽以外,二十世紀的美國啤酒和一些歐洲啤酒幾乎都有用到玉米、稻米和防腐劑,因為這些原料比較便宜,而且啤酒會比較淡、「比較順口」,父親給我的配方完全沒有走這些捷徑,做的是貨真價實的啤酒,純粹而簡單。而且用的是傳統、幾乎被人遺忘的釀造技法,名稱晦澀難懂,像是「高泡麥汁再發酵」(kräusening)、煮出式糖化(decoction mashing)和冷泡啤酒花(dry hopping)。

  我把配方大概掃了一遍,然後看著父親。「你不會後悔給了我這個。」   他有一件事要補充:「就當幫我個忙,把啤酒做好,不要為行銷操心。大夥兒要喝的是啤酒,不是行銷。不要心有旁鶩,只要為啤酒操心就好。」   我向他保證我會做到。   我在一九八四年創辦的波士頓啤酒公司(Boston Beer Company, BBC)帶來的喜悅與目的,超越了我最狂野的夢想。到了一九八八年,我的創業合夥人朗妲.卡爾曼(Rhonda Kallman)和我一年要賣出三萬六千桶,是當初預估的七倍。朗妲是我在波士頓顧問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這家管理顧問公司上班時的助理,她的本領完全和

我相輔相成。多年下來,我們一同維繫了公司的飛速成長。我們在啤酒競賽中獲獎,打入數十個新市場,增加了數十位員工,並開始衝撞做進口啤酒的大型公司,像是海尼根(Heineken)、可樂娜(Corona)和貝克(Beck’s)。其他新創公司爭相複製我們的成功,精釀啤酒的區塊就此誕生。   一九九五年,當波士頓啤酒公開募股,開始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發售股票時,看來勢不可擋。才過了幾個月,〔套用《星際大戰》(Star Wars)的比喻〕帝國大反擊就來了,業界巨人針對我們的啤酒山姆亞當斯(Samuel Adams)和所有精釀啤酒痛下殺手。我們付出心血的每件事都岌岌可危。不過,我們鍥而不捨,而且在約莫二十年後,

精釀的革命更勝以往,占了整體啤酒市場一○%以上。在進一步創新的帶動下,像是憤怒果園(Angry Orchard)蘋果酒,波士頓啤酒在二○一五年的營收將近十億美元。聽起來或許是了不得的數字,但山姆亞當斯仍然只占美國整體啤酒市場的一%左右。沒錯,我們花了三十年才達到一%。我們從看不見開始,成長到無敵小,變成極小,而來到了微小。二○一五年時,我們可以光榮地說:「我們終於算得上小了!」   就算過一百萬年,我也絕對想不到波士頓啤酒會成長到請了上千個員工。我絕對想不到我喝掉了約兩萬四千罐啤酒,並且是工作的一部分。我絕對想不到我工作的日子這麼多采多姿、引人入勝,像是:品嘗實驗釀酒,在我們的釀酒廠主持婚禮

(我當了三次伴郎──老是當伴郎,從來不是當新郎),泡在一整槽過期的啤酒裡,設計釀酒設備,年年跑去德國挑選啤酒花,以及被一位嚇到的酒吧老闆持槍瞄準。   我在世界各地的酒吧談這些經驗時,別人都會問我,我學到了什麼,我有什麼珠璣之言?這本書就是答案。假如你正在開創新事業,在老牌企業工作,或試圖釐清自己接下來想做什麼,希望我送上的故事會有幫助。我會闡述具體的經營課題,像是銷售、徵才、創新、文化和領導,但我也主張要以更廣泛的取向來開放與實驗事業和生活,我最慘的出包當然也在討論之列。   本著在酒館閒聊的精神,我想邀請你坐上最愛的椅子,開一瓶冰涼的山姆亞當斯,想像我們坐在一起。乾杯!   1 浪

費生命做不喜歡的事,才是最大的風險 常有人問,為什麼我有辦法放棄非常棒的顧問工作,走上未知的路去當釀酒業者和創業家。當時我有太太和兩個幼兒要養,我不怕就這樣把人生給砸掉嗎?倘若失敗了呢? 這是一體兩面。一方面,我喜歡自己的工作,卻不熱愛工作,我願意為了做所愛的事而冒險。另一方面,把人生給砸掉並沒有看起來那麼可怕。在成長過程中,我曾看著老爸脫離釀酒人的職涯,展開創業家的新職涯。起初他在一家賣釀酒化學用品的公司擔任業務員,之後幾年,他自己開公司經銷工業化學用品。他工作的時間很長,但很樂於當自己的老闆,只對自己負責就好了。 學到老爸務實樂觀的精神 在我的童年中,老爸的信條就是:每個問題都有解決之道。

這種樂觀卻務實的觀點,幫助父親克服了自創事業時或許有過的恐懼,而且我可能要補一句,這在他的餘生中也幫了他一把。父親八十歲時,多年前換的髖關節就不行了,走路變得極為痛苦。同時,媽媽罹患了帕金森氏症,這樣的情況使他們那些退休的「黃金歲月」化為泡影。父親原本可以輕易就感到無能為力並陷入憂鬱,但有一天吃午飯時,你知道他跟我說了什麼嗎?他說:「吉姆,你相信嗎?我八十歲了!太厲害了,我從來沒想過活得了八十歲。我們家族沒有人辦到過。真了不起!得到這麼多讓我很開心。」 我還是小孩時,就天天看著老爸展現出務實的樂觀。但我不只是耳濡目染,還親身實踐。洗衣機壞掉時,老爸和我就帶著工具箱到地下室,把東西拆開,搞清楚毛

病出在哪裡。我姊姊到了可以開車的年紀時,老爸和我有一個月會每天晚上走到外面的車庫,把生鏽的老福特敞篷車修好給她開。我們把補土和玻璃纖維填在車身面板上,把外層拋光,黏上膠帶,噴漆。當我們想把後院圍起來防狗時,老爸就弄來一輛裝滿圍籬柱的拖車,讓挖柱器陪我們度過週末。我還記得看到那輛拖車時,心裡想著:「哦,爛透了。」但我們架了五百英尺的圍籬,一次一個洞,圍籬最後撐了二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