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風山谷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海陸風山谷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憲德寫的 夠用就好的綠建築91技術(二版) 和林憲德的 綠建築91技術:生態、節能、減廢、健康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詹氏 和詹氏所出版 。

國立嘉義大學 應用歷史學系研究所 談珮華所指導 廖宏儒的 中彰投地區溫度和風的氣候特徵 (2016),提出海陸風山谷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中彰投、溫度、風、海拔高度、弱綜觀。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應用歷史學系研究所 談珮華所指導 林欣樺的 桃園地區的氣候特徵 (2015),提出因為有 桃園、溫度、雨量、風、弱綜觀的重點而找出了 海陸風山谷風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海陸風山谷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夠用就好的綠建築91技術(二版)

為了解決海陸風山谷風的問題,作者林憲德 這樣論述:

  本書原名「綠建築84技術」,2021年內政部營建署建築節能法規與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綠建築評估手冊全面更新之際,今特調整本書內容,同時也勘誤、更新部分技術內容,並改名為「夠用就好的綠建築91技術」。   內政部的「綠建築評估手冊」以實務計算評估為導向,對於未受訓練的廣大建築從業者而言,稍嫌生澀而難以暢讀。有鑑於此,本書以建築設計業者為主要對象,希望以圖文並茂的方式製作簡要的綠建築設計原理及手法,同時以國內外綠建築設計實例作為驗證,以期能讓讀者將綠建築知識活用於設計實務之上。   本書依我國綠建築EEWH系統的九大指標介紹實務技術,假如「綠建築評估手冊」是實際評估的工具書

的話,那麼本書則是推廣綠建築技術的百科全書。  

中彰投地區溫度和風的氣候特徵

為了解決海陸風山谷風的問題,作者廖宏儒 這樣論述:

本研究利用中央氣象局4個綜觀測站、7個自動氣象站共11個地面觀測站資料來分析1993-2015年中彰投地區溫度與風的分布特徵,參數包含平均溫、最高溫、最低溫、日夜溫差、平均風速與平均風向、雲量,並進一步討論溫度與測站海拔高度、緯度、風速之間的相關性。研究發現測站海拔高度與年平均溫呈現高度負相關,表示溫度隨海拔高度增加而遞減;年平均風速與年平均溫雖未達高度負相關但亦有顯著性,表示風速越大則溫度越低;逐時風速與逐時年均溫則有高度正相關,表示局部風系對逐時溫度有所影響,然而在弱綜觀天氣系統的影響之下,海陸風、山谷風等局部風系更加顯著。本文也進一步將特性相近的測站進行分析比較,發現測站周圍地形、距海

遠近、風速強弱、雲量多寡及風向偏轉等因素,將會影響該地的溫度分布;其中綜觀玉山站更受大氣邊界層影響,因而有白晝溫度較夜晚高、夜晚風速卻較白晝強的週期的變化;研究發現綜觀玉山站有暖化的現象。

綠建築91技術:生態、節能、減廢、健康

為了解決海陸風山谷風的問題,作者林憲德 這樣論述:

  假如「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一書是實際評估的工具書的話,那麼本書則是推廣綠建築技術的百科全書。它不是抄襲歐美技術的大雜燴,而是提供一系列實用化的本土綠建築設計的實用資訊,絕不強調昂貴的高科技,也不鼓勵大量綠色採購,是「夠用就好」的綠建築技術。建築業者只要遵照這些最基本要項進行設計,不但可達到高水準的評估結果,也可獲得省電、省水、省錢的實質效益。 作者簡介 林憲德 教授   1977 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   1981 獲日本東京大學建築系工學碩士   1984 獲日本東京大學建築系工學博士   現任成功大學講座教授   ☆ 低碳建築叢書系列   1.城鄉生態   2.綠色建築   

3.人居熱環境   4.建築碳足跡   5.綠建築91技術   前言(序) 第一篇 理論篇 一、人類永生的夢想---不死之鳥與Ouroboros 二、 當今綠建築現象四大省思 三、 綠建築雙主軸 四、 如何看待本書的綠建築技術? 第二篇 技術篇 T1 生物多樣性指標(9項技術)  T1-01 綠網系統  T1-02 表土保存  T1-03 生態水池  T1-04 生態水域  T1-05 生態道路  T1-06 多孔隙環境  T1-07 中庭生態設計  T1-08 校園生物多樣性設計  T1-09 光害防制 T2 綠化指標(4項技術)  T2-01 生態綠化  T2-02

牆面綠化與植生牆  T2-03 屋頂與人工地盤綠化  T2-04 防風與土壤透氣技術 T3 基地保水指標(6項技術)  T3-01 透水鋪面  T3-02 綠地、被覆地或草溝設計  T3-03 滲透排水管、滲透陰井與滲透側溝  T3-04 景觀貯集滲透水池  T3-05 貯留滲透空地  T3-06 人工地盤貯留 T4 日常節能指標(41項技術) A.自然通風節能  T4-01 善用地形風-季風  T4-02 善用地形風-海陸風、山谷風  T4-03 善用地形風-林野風、井庭風  T4-04 開窗通風性能  T4-05 區域通風計畫  T4-06 大樓強風防治  T4-07 室內通風計畫-風力

通風設計  T4-08 室內通風計畫-浮力通風設計  T4-09 通風地冷利用技術 B.建築設計節能  T4-10 建築外殼節能因子  T4-11 建築配置節能  T4-12 適當的開口率  T4-13 外遮陽節能  T4-14 選用好的節能玻璃  T4-15 建築外殼保溫節能  T4-16 屋頂構造及材料 C.空調設計節能  T4-17 防止主機超量設計與提高主機效率  T4-18 空調主機節能設計  T4-19 風扇空調並用系統  T4-20 大型空間分層空調  T4-21 空調回風排熱  T4-22 吸收式冷凍機及熱源台數控制  T4-23 儲冷槽系統  T4-24 VAV空調系統  T

4-25 變頻空調主機系統  T4-26 VWV空調系統  T4-27 全熱交換器系統  T4-28 CO2濃度外氣控制系統  T4-29 建築能源管理系統BEMS  T4-30 空調地冷利用技術 D.自然採光設計節能  T4-31 晝光利用-開窗面  T4-32 晝光利用-屋頂  T4-33 晝光利用-戶外式簾幕 E.照明設計與其他節能  T4-34 節能照明燈具  T4-35 照明節能基準與開關控制  T4-36 TAL照明節能設計  T4-37 LED燈的節能與健康問題  T4-38 間接照明節能設計  T4-39 太陽能系統  T4-40 太陽能直流系統  T4-41 居家節能技術 T

5 CO2減量指標(6項技術)  T5-01 低碳建材與低碳構法  T5-02 簡樸的建築造型與室內裝修  T5-03 合理的結構系統  T5-04 結構輕量化  T5-05 木構造  T5-06 再生建材利用 T6 廢棄物減量指標(7項技術)  T6-01 土方平衡  T6-02 營建自動化  T6-03 乾式隔間  T6-04 整體衛浴  T6-05 營建空氣污染防制  T6-06 明管設計  T6-07 舊建築再利用 T7 室內環境指標(10項技術)  T7-01 噪音防制  T7-02 振動音防制  T7-03 自然採光與室內眩光防制  T7-04 通風換氣計畫  T7-05 室內污染

控制  T7-06 室內空氣淨化設備  T7-07 防止壁體結露、白華  T7-08 地面與地下室防潮  T7-09 調濕材料  T7-10 綠建材分類 T8 水資源指標(4項技術)  T8-01 省水器材  T8-02 中水利用計劃  T8-03 雨水再利用  T8-04 植栽澆灌節水 T9 污水與垃圾改善指標(4項技術)  T9-01 雨污水分流  T9-02 垃圾集中場改善  T9-03 人工濕地污水處理  T9-04 廚餘與落葉堆肥 參考文獻   前言   回顧過去我寫的十幾本專書,發現有一諷刺的現象:如「迷霧原鄉」一書,是我最引以為豪的泣血之作,卻乏人問津而庫存滿屋、虧了不少

家產;但我不太喜歡的「綠建築84技術」之類的工具書,往往十分暢銷而一再更梓。我不太喜歡「綠建築84技術」一書,並非其內容不好或我敷衍寫作,乃因該書是為了輔佐政府綠建築政策而寫的工具,與我基於學術與追求環保的信念而寫的書層次不同,快感不足。我退休在即,本來想封筆,不再問世。然而,市面上缺貨已久的「綠建築84技術」一再催我再梓。不堪催促的我,只好用點心在此書前面新增了較具學術的「理論篇」,並全面充實其技術內容,成為本書「綠建築91技術」來問世,讓我快感倍增而罪惡感下降。   在國際環保熱潮下,我國的綠建築政策推行二十餘年來,已見成效。如今內政部的「綠建築評估手冊」一書,已經成為我國綠建築設計與教

育訓練的藍本,對於我國綠建築政策有莫大貢獻。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此手冊以實務計算評估為導向,對於無暇於細讀手冊或未受訓練的廣大建築從業者而言,稍嫌生澀而難以暢讀。有鑑於此,本書以建築設計業者為主要使用對象,希望以圖文並茂的方式製作簡要的綠建築設計原理及手法,同時以國內外實際綠建築設計圖說與案例作為實證,以期能讓讀者將綠建築知識直接反應至設計實務之上。   本書與「綠建築評估手冊」是相輔相成的姊妹作。假如「綠建築評估手冊」一書是實際評估的工具書的話,那麼本書則是推廣綠建築技術的百科全書。本書90項綠建築技術為完全獨立的內容,讀者不必拘泥於艱深之理論,亦不必按步就班地閱讀,在茶餘飯後,依綠建築指標

之目的,信手拈來輕鬆地瀏覽其圖解漫畫,觀賞其表格實例,即可深植綠建築設計之功力。   本書依我國綠建築EEWH系統的九大指標介紹實務技術,當然無法網羅許多尚屬實驗階段而效率未明的綠建築技術(如智慧電網、致電變色玻璃技術)。一定有人質疑:為何有許多國外流行的綠建築技術都沒納入此書?例如國外有些採用的社區交流、交通、耐久化、維護管理等指標並未導入本書。此乃因為本研究基於輔佐建築從業者進行綠建築設計實務的立場,必須兼顧實用、簡化、經濟、可操作的原則,有些非設計層面或效率未明的綠建築技術必須忍痛割捨,否則會徒增設計實務上之困擾。   總之,本書不是抄襲歐美技術的大雜匯,而是提供一系列實用化的本土綠

建築設計的實用資訊,絕不強調昂貴的高科技,也不鼓勵大量綠色採購,是「夠用就好」的綠建築技術。建築業者只要遵照這些最基本要項進行設計,不但可達到高水準的評估結果,也可獲得省電、省水、省錢的實質效益。但願,本書能搭起政府綠建築政策與民間綠建築設計的橋樑。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 林憲德 謹誌 2016年 仲夏

桃園地區的氣候特徵

為了解決海陸風山谷風的問題,作者林欣樺 這樣論述:

本研究利用中央氣象局10個自動氣象站以及環保署6個空氣品質監測站的地面觀測資料,分析1996-2013年桃園地區年平均、季節平均、逐時平均的溫度、雨量與風特徵,參數包含平均溫、最高溫、最低溫、日夜溫差、累積雨量、雨時、風向與平均風速;討論溫度、雨量與緯度、測站高度、離海距離之間的相關性。研究發現測站年平均溫與海拔高度呈現負相關,即溫度隨海拔高度增加而遞減。而日夜溫差則與離海距離呈正相關,離海越近則日夜溫差越小。累積雨量、雨時與海拔高度、離海距離間亦為正相關,意即呈現海拔高度高累積雨量較多、離海距離遠雨時較長等特徵。統計風向、風速繪製成風花圖,結果顯示受綜觀天氣系統的影響下,大致呈現標準的亞熱

帶季風型態,冬季吹東北風,夏季吹西南風。本文另篩選出1999-2008年6-8月的弱綜觀日,觀察其局部環流,研究發現本區局部環流在除去綜觀大氣之擾動因素後,海陸風、山谷風更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