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鷗為什麼是喜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海鷗為什麼是喜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黃碧端寫的 黃碧端談文學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黃儀冠所指導 陳冠如的 瓊瑤電影研究(1965-1983) (2016),提出海鷗為什麼是喜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瓊瑤電影、現代性、冷戰、女性形象、電影空間、電影音樂、電影明星、瓊瑤。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劇場藝術研究所碩士班 馬汀尼所指導 林鹿祺的 從《第十二夜》到《12-Prank of Love夜的變奏曲》--文本變奏、寓言體與輕表演 (2010),提出因為有 文本變奏、寓言體、輕表演、莎士比亞、第十二夜、七年級的重點而找出了 海鷗為什麼是喜劇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海鷗為什麼是喜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黃碧端談文學

為了解決海鷗為什麼是喜劇的問題,作者黃碧端 這樣論述:

「不要忘了人類文明中的文學力量!」省思經典的雋永與智慧 黃碧端談文學力作   黃碧端以悠遊書海的豐富視野  引領讀者窺見文學史中,人性之奧祕、人情之曲折、人間之華美  一探作品裡外的迷人風景與故事!   重讀經典,一覽文學祕境  遊歷不同時空的文學家置身的年代與風華  在作者引領中你會發現──  每一次重讀都有新滋味   學者、知性散文作家,也是著名專欄作者黃碧端,在她曾長期執筆的「西灣隨筆」和「黃碧端專欄」中,雖然觸類史地時事,卻永遠展現文學的質地。   至於以「山間行草」為筆名所寫的「半月文學史」,更暢談文學世界的掌故新知,以獨到的眼光,豐富的學養以及縝密的觀察,為文學史料提出精采新詮

。本書不僅包含她的專欄妙筆,更整理她漫談古今中外文學的篇章,期望在這資訊龐雜,價值紛亂的時代,能與讀者分享文學心靈的清澈、豐富與奧祕!   《黃碧端談文學》談論的文學大家,包括西方的海明威、佛洛依德、費滋傑羅、艾蜜莉.狄金生、阿嘉莎.克莉斯蒂、安妮.法蘭克、卡繆、賽萬提斯……,也談中文世界的張我軍、王國維、賴和、林語堂、傅雷、蕭紅……,當然更有文學史上諸多廣受矚目,不可遺忘的事蹟:最成功的電影改編原著,發揮最大影響力的翻譯家,最使人扼腕的諾貝爾獎落選人,最有名的爭議書…… 作者簡介 黃碧端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學士、碩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文學博士。曾任美國印地安那大學及威斯康辛大學客座及訪問

學人、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系主任、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國家劇院暨音樂廳副主任、《表演藝術》雜誌創刊總編輯、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校長、行政院文建會主委、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藝術總監、總統府國策顧問等。現為教育部政務次長。   著有散文集《有風初起》、《沒有了英雄》、《期待一個城市》、《昨日風景》;時論集《記取還是忘卻》、《沉寂與鼎沸之間》;書論集《書鄉長短調》、《月光下.文學的海》等。

瓊瑤電影研究(1965-1983)

為了解決海鷗為什麼是喜劇的問題,作者陳冠如 這樣論述:

1965年至1983年間,共有五十部瓊瑤電影上映。瓊瑤電影最初產製於國片起飛年代,並非一開始即以談情說愛、脫離現實的姿態被認知,而是在電影文本中,不斷被摻雜譯界台灣、形構女性倫理主體等政治意識形態。同時,作為與國片一起起飛的瓊瑤電影,亦承擔知識份子試圖提升國片地位、主導國片形態的動機。但當1970年代的瓊瑤電影在李行、白景瑞等菁英導演退場,瓊瑤電影成為以瓊瑤個人意志產製後,評論界突出了瓊瑤電影脫離現實之名。這背後一方面指涉了象徵性權力鬥爭的因素,同時亦顯示出,瓊瑤電影的言情,除了政治,亦不斷接受當時文藝評論者所形構的真理、價值評估。因此,瓊瑤的浪漫,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一直處於迴繞在寫實語境中

,位於邊緣的現象。但瓊瑤電影興起的時間點,外在有冷戰體制,內在有黨國權力的監控,同時,那也是人民在美援及黨國意識下,開始接收及想像現代性的年代,因此,在這曾經的電影盛世裡,流動著極其複雜的情感結構,它不但有屬於社會性的國家教條,亦有在私人性的個人情感張揚下,反映一代人對於物質、情感心靈的某種匱乏與求索的想望。本文試圖從跨地性、政治性、現代性去考究瓊瑤電影,而其中大致指涉以下幾個研究面向:瓊瑤電影在1960年代的崛起,其背後的冷戰結構如何造就了瓊瑤電影的跨界?而此跨地性質所引領傳承的版塊又將涉及1930年代上海、1950年代香港的何種電影特色?同時,這場在冷戰下崛起的「熱戀」,在飽含著國家、人民

對現代性的渴求下,現代性與瓊瑤電影文本間,又將隱含怎樣的表述關係?而瓊瑤電影對於台灣現代性歷程,起了怎麼樣的作用?瓊瑤電影歷時十八年,大致而言,本文在各章節多半將將瓊瑤電影區分為1965-1971年、1973-1977年、1977-1983年三個階段做類型特色的討論。時段的區分除了與台灣從農業跨入工業都市化的時間有所應對,同時也與國家、導演、瓊瑤等人分別在不同時期主導瓊瑤電影生產有關。本文以電影社會史視野,關注瓊瑤電影外部的製作、銷售、評價,及電影內部的性別形象、空間特色、明星產製及電影音樂的流變,試圖指出瓊瑤電影的內容與國家語境、時代變遷、社會經濟息息相關,在1960、70年代,它實則牽涉了

冷戰結構下傳媒娛樂的生產,以及接受、再造了現代性的傳播。在本論文中,試圖將瓊瑤電影放回原本的時代背景下去做解讀,除了指出歷時性變遷所形構出的類型特色,及瓊瑤電影與現代性間的關係,同時也關注瓊瑤電影的跨地性生產,盼能以此深化瓊瑤電影的研究範疇。

從《第十二夜》到《12-Prank of Love夜的變奏曲》--文本變奏、寓言體與輕表演

為了解決海鷗為什麼是喜劇的問題,作者林鹿祺 這樣論述:

《12-Prank of Love夜的變奏曲》有三個關鍵字:文本變奏、寓言體、輕表演。透過這三個關鍵字的交互作用,讓原劇《第十二夜》變成一則現代愛情寓言。文本變奏的概念是我擷取自米蘭‧昆德拉的劇作《雅克與他的主人》裡提到─把他人的創作拿來當作自己變奏的主旋律的一種創作方式,該劇本亦是他變奏自狄德羅的小說《宿命論者雅克與他的主人》。寓言體是我在研究所一年級馬汀尼老師的導演課上,關於布雷希特敘事體形式的課程中學到的一種藉由敘事與示範的手法,釋放文字在劇場的想像空間。輕表演是我結合在校導演經驗、對文學理論的研究、以及校外經歷製作脫口秀表演之後,思考的一種具備文本與表演者的前提下即可完成的現場表演形

式。本篇創作報告,第一章為我在研究所生涯開始到著手進行《12-Prank of Love夜的變奏曲》之前的學習內容簡述,第二章為《第十二夜》的相關討論,第三章到第五章,以文本變奏、寓言體、輕表演為主題,探討這三個關鍵字各自的底蘊與實際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