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純意思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清純意思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三浦しをん寫的 強風吹拂(二版)【平裝雙面書衣愛藏版】 和CharlieN.Holmberg的 制咒師(奇幻暢銷新星夏莉.荷柏格,師承邪惡奇幻天才「山神」、《破咒師》精彩續作!)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清純可愛是什麼意思? - 多多問答也說明:清純 可愛是什麼意思? 清純可愛是什麼意思? 清純可愛,就是說明這個女孩子可能就是清純可愛型的,所以說這個男生肯定就喜歡這種清純可愛型的女生,她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漫遊者文化 和奇幻基地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研究所 陳芳明所指導 蘇益芳的 夏志清與戰後台灣的現代文學批評 (2003),提出清純意思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夏志清、現代文學批評、新批評、感時憂國。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日本語文學系 林水福所指導 張展嘉的 午後曳航的研究 (1999),提出因為有 現實、幻想的重點而找出了 清純意思的解答。

最後網站hololive Line貼圖全翻譯看這裡,每張貼圖都有背景故事則補充:但因為本人太清純搞不懂觀眾的梗而搞錯意思講成了「止まらねぇぞ!」,現在已經成為了用來為時乃空加油的一句話。 蘿蔔子:高性能.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清純意思,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強風吹拂(二版)【平裝雙面書衣愛藏版】

為了解決清純意思的問題,作者三浦しをん 這樣論述:

跑步究竟是什麼? 你,為了什麼而跑?     ◆直木賞名作家三浦紫苑費時六年採訪、創作之超大型代表作!   ◆改編同名漫畫、電影、廣播劇、舞臺劇、動畫,全面攻佔日本出版界與影視、表演界!   ◆2007年本屋大賞第三名!亞馬遜讀者★好評數最高!讀者感動好評按讚至今!   ◆日本知名藝術家山口晃「大和繪」原版書封X台灣名漫畫家阮光民「人物設定」     ★   雜牌軍是要怎麼跟名牌大學比啦!   但是清瀨說:長跑不是比速度,而是比心裡放什麼東西     弱校有弱校的風格,   我們要的,可不只是冠軍!   ★     看漫畫、打麻將、睡覺、吃火鍋……然後,跑217公里?   這是什麼神展開的

人生啦?!     破爛公寓「竹青莊」裡十名怪咖組成的雜牌軍,一群被趕鴨子上架的烏合之眾,竟想挑戰日本最古老、難度最高的「箱根驛傳」──全日本大學生心中最熱血的戰場!     竹青莊房客心裡異口同聲OS:沒辦法,因為清瀨說:「讓我們一起攻頂吧!」(顯示為無奈、不甘願狀)     清瀨一定瘋了!這可不是那種阿公阿嬤也能報名、隨時可以棄權納涼的慈善盃路跑,而是來回長達217.9公里的巨型大隊接力賽!喔不,他是認真的!為此他還從路邊撿回偷麵包練跑步(誤)的大一學弟藏原走,終於湊成十人參賽……     竹青莊成員:一對白目又聒噪的雙胞胎+不當明星很可惜的俊帥漫畫宅男+尼古丁中毒的萬年留級生+通過司法考

試的毒舌菁英+熱愛日本文化的黑人留學生+綽號神童的老實好青年+百發百中的猜謎王……     這一群怪咖,長年來毫不客氣拿人家(清瀨灰二)的、理所當然吃人家(清瀨灰二)的,殊不知自己正一步步落入人家(當然就是清瀨灰二)暗中設下的陷阱,最後不得不踏上全力以赴跑到吐的不歸路……     「驛傳」源自古代傳令制,「驛」即官道上每隔一段固定距離設置的「驛場」,從早年以「驛馬」代步傳令,到後來演變為「飛腳」,由人快步傳遞。     「驛傳」接力賽,象徵著一種使命必達的精神,每一棒跑者的心中只有一個念頭:不計任何代價,將身上的「接力帶」傳到下一棒夥伴的手中。驛傳,少了任何一個夥伴都不可能達成。     跑下

去!雖然只有一個人,卻又不是一個人!想見到夥伴,好想快點到那裡,跟夥伴會合……這樣的渴望,這輩子從來不曾如此強烈!     這支怪咖雜牌軍最後能否創造「箱根驛傳」史上的最大奇蹟?不到最後一棒,沒人知道答案!但他們這一路在汗水、受傷、爭執、迷惘中前進,竟不知不覺贏得世間所有人夢寐以求、人生難得的最大獎:愛與羈絆──三浦紫苑心中的最高創作原則!   各領域不約而同熱血按讚推薦     作家:小說家/王聰威、青年作家/冒牌生、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陳夏民、旅日作家/張維中     運動家:極地超級馬拉松運動員/陳彥博、超馬媽媽/邱淑容     藝人:人氣樂團/八三夭、魔幻力量、知名演員/張鈞甯

清純意思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熱愛105度的你 喊出你的心中女神
大家真的不要期待有第三集餒:)
不然要變成超級名模生死鬥了🤗
#抖音第二集
#莉亞與美Grape

快點追蹤我😤:
謙IG📸 @da_chien_huang
儒IG📸https://www.instagram.com/peng_yan_ru/

謙FB📖 https://www.facebook.com/HuangDaChien/
儒FB📖https://www.facebook.com/YenRuHateWorld/

歡迎邀請我們 ❗什麼意思❓
頻道合作信箱|負責人"Nicky"
💌[email protected]

00:00爭奪開始
02:04熱愛105度的你
03:40彭導執導拍攝
04:44重磅女神莉亞登場
06:15後製魔法開始囉
09:41美美成品出爐
11:06意外之喜

夏志清與戰後台灣的現代文學批評

為了解決清純意思的問題,作者蘇益芳 這樣論述:

夏志清,一九二一年出生於上海浦東,一九四二年畢業於上海滬江大學英文系,後至美國耶魯大學取得英國文學博士學位。一九五二年時獲得美國洛克斐勒基金會的補助,轉向研究中國現代文學,一九六一年研究成果《中國現代小說史》由耶魯大學出版,由於是拓荒之作,引起不少好評及注意,夏志清的知名度也大大地提昇。之後的夏志清不僅研究中國現代文學,還兼治中國古典小說,一九六八年《中國古典小說》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更奠定了夏志清在美國漢學界的地位。 夏志清的兄長夏濟安時為台大外文系的教授,在《中國現代小說史》撰寫期間,夏濟安創辦了《文學雜誌》,並向夏志清邀稿。夏志清便把當時已撰寫完成討論「張愛玲」的專章寄給

夏濟安,由夏濟安親自翻譯,分成兩篇登在《文學雜誌》上,「夏志清」這個名字是首次出現在台灣的刊物上。雖然這不是第一篇評論張愛玲的文字,但是直言張愛玲是今日中國最優秀最重要的作家,則是第一回。 在五○、六○年代,凡是作家作品都必須經過國民黨的嚴格檢查才得以出產。夏志清本人是右派的反共知識份子,而且直率敢言,從不避諱自己的立場與言論,夏志清未必贊同(也非附和)國民黨的高壓統治方式,但是他本身的立場卻與國民黨的路線不謀而合。他的反共立場從他評張愛玲的《秧歌》就可以知道,因此他能夠通過思想的檢驗,在台灣文學批評界跨出穩健的第一步。 夏濟安於一九六五年過世之後,由於與夏濟安生前台大外文

系的學生,如白先勇、劉紹銘等人關係密切,故夏志清亦曾將撰寫中的《中國古典小說》部份篇章授與白先勇等人繼《文學雜誌》創辦的《現代文學》上刊載。此後,夏志清陸續在台灣的報章雜誌上寫單篇的評論文字、散文,對台灣的現代文學發展頗為關注,但影響的層面並不廣。直到一九七六年他與顏元叔的論戰之後,其名氣才大增。這場筆戰不但眾所矚目,亦引起多方討論。其後,一種異於顏氏「新批評」的人生式文學批評成了當時「學院派」的評論主流之一,而夏、顏的這場論戰似乎就是轉向的關鍵。從夏、顏兩人一往一來的論爭文章中,夏志清品評文學的標準與方向其實呼之欲出。夏志清覺得文學批評不可能科學化的原因就是因為他相信文學的「感性面」,而這一

面是與人的生命歷程息息相關的。 一九七六、一九七八年,聯合報、中國時報連續創設小說獎與文學獎,夏志清都有參與評審的工作,甚至交出上萬字的評審報告書。與顏元叔的論戰之後,夏志清更是受到文壇的重視;文學獎的評審工作也讓夏志清有年年參與律定島內新興文學標準的機會;加上一九七九年夏志清的英文鉅著《中國現代小說史》中譯本在劉紹銘等人的協助下由傳記文學出版社出版,廣為學術界、校園所引用和採用,夏志清儼然就是當時文學批評界的權威。而夏志清的文學信念,也成了七○年代一直延續到八○年代中期,台灣文壇小說界、批評界的思想主流之一。 一九九九年,聯合報、文建會主辦的「台灣文學經典」評選,夏志清的《中國現代

小說史》入選為「評論類」的經典之一,「張愛玲」也以《半生緣》入選「小說類」的經典之一。除此之外,他在《中國現代小說史》附錄討論的「姜貴」,亦以《旋風》入選「小說類」經典。從一九五七年到一九九九年,四十多年的時間,夏志清從沒有在台灣的大專院校裡授課,憑藉著一枝筆,卻能成為享譽台灣文學批評界的泰斗之一,「夏志清現象」的成形,是一個有趣且值得深入探究的問題。 本論文擬以「夏志清現象」為出發點,除了對夏志清本身的文學批評精神與信念作深入的探究外,對於他是如何與台灣文學批評的傳統交會、進而參與其中,甚至主導台灣文學批評界十多年,也會加以討論。夏志清的經典代表作:《中國現代小說史》是夏志清從事現

代文學批評之始,他對張愛玲、姜貴的評介,尤其是張愛玲,更對台灣文壇發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他的如白先勇、陳若曦、於梨華等出身《現代文學》的重要作家亦譽滿台灣文壇。除了討論「夏志清現象」形成的場域及他對現代文學評介的貢獻外,夏志清對戰後台灣的現代文學批評的影響亦是本文所關注的焦點之一。由他所評論的現代文學作品及影響力著手分析,可以發現夏志清眼光獨到,這也是他能在批評界獨樹一幟的原因;更進一步考察,可以知道:他對戰後台灣的現代文學批評影響絕不僅於發掘優秀的作家,如他肯定張愛玲小說對人性的挖掘,可以說是六○年代強調人性、人心黑暗面的現代主義小說的先聲。今日已被視為經典的現代主義作家,如白先勇、王文興、陳

若曦及王禎和,在當年卻總在官方控制的文藝獎中缺席;七○年代中在鄉土文學運動中亦受到很大的誤解,但是夏志清始終給予他們支持與鼓勵。白先勇等四人均入選「台灣文學經典」,書單中的現代主義作品也佔了「小說類」的三分之一,證明了現代主義的成已獲得高度的肯定。 一九九一年已退休的夏志清,雖然評論的文字已不多,但亦有重要學者在其確立的「文學批評典範」下繼續研究,甚或在他的基礎上開發,其中最優秀的當推現在名重文學批評界的王德威教授,他們雖然沒有直接的師徒關係,但王德威在夏志清的脈絡之下另闢新徑,可謂一次「典範的轉移」。本論文不僅將對夏志清本人的文學批評與信念作深入的分析,亦將夏志清置於整個台灣文學批評的歷史

脈絡中,交叉考察其文學批評的成就及影響,希冀作出更公允的評價。

制咒師(奇幻暢銷新星夏莉.荷柏格,師承邪惡奇幻天才「山神」、《破咒師》精彩續作!)

為了解決清純意思的問題,作者CharlieN.Holmberg 這樣論述:

—✴✴✴— 未來,即將永遠改變! 死亡的魔法師、被竊走的魔咒,以及破碎的承諾…… —✴✴✴— 邪惡奇幻天才布蘭登.山德森得意門生、「幻紙魔法師」系列作者 ——夏莉.荷柏格—— 《破咒師》精彩續作完結! 我一直背負的魔咒禁制,如今豁然掙脫, 但隨之而來的真相,竟如此難以承受…… ★全系列近30,000位Amazon、Goodreads讀者滿分好評 ★Amazon科幻與奇幻類當月最佳書籍 ★Amazon歷史奇幻類NO.1 ★Amazon Kindle歷史奇幻類NO.9 不論代價,保證人人平等。 不顧一切奪取的魔咒,將影響整個魔法世界…… 一連串懸而未決的制咒師謀殺和盜竊案,已不再是艾

兒希等人關切的重點。所有罪行的罪魁禍首已呼之欲出,然而,要成功舉發對方,就意味著艾兒希非法的破咒師身分必須曝光,而拒絕與對方合作的代價更高——她被關進了監獄,而幕後黑手也消失無蹤。 巴克斯突破禁制後,自身的法力快速成長,晉升成為法師。面對艾兒希的牢獄之災與日漸增生的情感,他只有兩條路可走:助她取得合法身分,或者眼睜睜看她踏上絞刑台。 同時,先前找上艾兒希的美國人,在這一切之中扮演了何種角色?對方所指的報紙文章,上面奇怪、毫無邏輯的文字背後,又有什麼訊息隱藏其中?而神祕現身的訪客將帶來何種顛覆性的真相? 這名英國最狡詐難纏的犯罪者,不斷誘使巴克斯和艾兒希走向黑暗的一面,兩人的關係更成為致命

束縛。而當命運的交會來臨時,他們能否及時做好準備,迎接膠著不明的未來? 「艾兒希和巴克斯之間的感情發展,結合魔法和善惡的幻想,將吸引前作《破咒師》的粉絲,以及娜歐蜜.諾維克或凱薩琳.艾登《冬夜三部曲》的讀者。」 ——《書單》雜誌 ✴✴✴ 台灣讀者及國外推薦熱評 「《破咒師》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它建構了另一個世界,但仍討論著也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問題:階級是否為『必要之惡』?維護規則是否比一切更重要?是否該遵守惡法?為了正義而犯法是否值得同情?」——死線,歐美小說愛好者 「無論如何,做為一名寫作者我從《破咒師》當中獲得許多樂趣,故事的優點是教科書等級的,我看見作者精密地設計伏筆並將其串聯的

技巧,以及如何利用貼近日常生活的描述使超乎尋常的魔法變得可信。」——邱常婷,作家 「世界觀設定有點類似於電玩遊戲需要花錢修行法術、升級裝備的概念,但又因結合了維多利亞式歷史、清純浪漫愛情、懸疑、寫實等元素,而成為擁有獨樹一幟風格且完全跳脫對於魔法既定構想的奇幻故事。」——Amesily,台灣讀者 「雙手靈巧出色的破咒師可以宛如解繩結般,破解所有閃爍著光芒的符文,打造出更讓人耳目一新的奇幻因素……神祕的地下組織和接踵而來的連續謀殺竊盜案,都營造出濃厚的犯罪氣息,為全書增添了不少的未知懸念,不能免俗的當然還有男女主角日漸升溫的曖昧情愫……」——jrue,台灣讀者 「不論是故事的編排、氣氛掌握

、魔法的設定我都覺得非常引人入勝,讓我忍不住一頁接著一頁不斷翻下去,急著想知道故事的發展……世界的背景設定,大多數都很好地穿插在其中,有時候架空世界的小說在有些地方僅僅是『說明設定』,看了不免感到無趣,但這本書完全沒有這個問題,隨著故事進展自然而然能夠理解。」——NETERMAD,台灣讀者 「如果說魔咒是違抗現實的存在,那麼破咒者、制咒者都必須付出代價。然而,能將他人付出的成果『破除』,也必然承擔了另外的因果業力。我喜歡書中的這種設定,正因為沒有完美的、絕對的魔咒,才有著這個世界的公平。」——天海元淇,台灣讀者 「對我來說,算是那種翻開後就忍不住一直往下讀的奇幻小說,平時就喜愛閱讀奇幻小說

的讀者,或許都會和我一樣愛不釋手!」——奇奇,台灣讀者 「艾兒希對於被拋棄的恐懼,及巴克斯身處在各個環境都自覺格格不入的疏離,兩位主角除需找尋案件背後隱藏的真凶外,亦時刻對抗著自己的心魔。」——齊曦,台灣讀者 「如果在珍.奧斯汀的作品裡面加一點魔法元素,那就是《破咒師》了吧。」——黯泉,台灣讀者 「艾兒希和巴克斯之間的感情發展,結合魔法和善惡的幻想,將吸引前作《破咒師》的粉絲,以及娜歐蜜.諾維克或凱薩琳.艾登《冬夜三部曲》的讀者。」 ——《書單》雜誌 「一本娛樂性十足的讀物,它帶領讀者進入一個重塑的倫敦,具有獨特而巧妙的魔法系統,以及一個與傳統反派有著耐人尋味差異的角色。你會喜歡與之相

處的英雄和令人興奮的動作場景......看著巴克斯和艾兒希的交往更是種純粹的喜悅,完全值得沉醉其中。」——The Nerd Daily網站 「夏莉.荷柏格的這部雙集作品將吸引神祕主義愛好者、奇幻書迷,以及浪漫小說讀者。」——Bookreporter網站

午後曳航的研究

為了解決清純意思的問題,作者張展嘉 這樣論述:

前言 第一節:研究的動機 記得第一次閱讀三島的作品《午後的曳航》是在大學的時候。那時的我對於三島的美學意識—亦即為了與現實抗衡,不惜與自己幻想中的理想美學一起走向滅亡之路感到相當的困惑與不解。之後所幸能進入研究所再次學習有關文學理論與批評的各種知識,使我對於作品的賞析有了更進一步的成長。因此藉著這次論文寫作的機會,再一次徹底地解讀這部當時無法瞭解的作品。 第二節:研究的範圍與方法 在研究的範圍上,大致可分為三章。首先在第一章將針對此部作品最大的特徵;也就是現實與幻想的共存做一通盤的解釋。進而從三島的成長過程中一般

認為造成此項特色的三大事件;亦即祖母的影響、學習院的衝擊以及戰敗的影響三個觀點來做進一步的討論。 而第二章則是偏重於在《午後的曳航》中現實與幻想的特徵。如現實的特徵包含心靈的孤獨感、人生在世的諸多束縛以及生活的一成不變等等。相對於此,幻想的特質則是包含了偽自戀主義、浪漫的美學、悖德的行為等三項。本章將逐一地探討這些特徵。 接下來在第三章中所要探討的是在現實與幻想之間,是藉由何種形式時而融合、時而背離。舉例說明,融合的媒介包含死亡、海洋與悖德。而背離的情形則含括精神與肉體、成人與少年等等。這些都是本章所著重研究的部分。

此外,本論文所引用原文的中譯乃採用星光出版社82年出版;劉華亭、蕭照銹合譯之《午後的曳航》版本。 序章 如同在研究動機所提過,在《午後的曳航》一書中最為顯著的特徵是為現實與幻想的同時存在一事上。然而何謂現實;何謂幻想,在這兩個抽象的的存在中又是以什麼作為依據。這些在本章中將先做一個簡單的解釋。 最能代表《午後的曳航》中的虛構的應該可以說是書中主角們所懷抱的幻想吧。由於所謂的幻想本身就包含了一種由於對現實生活的不滿足,進而對於該不滿足產生一種安慰的幻覺的意思,因此很明顯的與現實有了一種相當微妙的差別。

就幻想的無限性這一個特點來思考的話,所謂的現實或許就是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吧。這是因為在作品中,主角們會有幻想就是因日常生活的平凡與不變所致。若是這樣,那我們便不得不先對日常生活的本質作一解析;藉由解析也應可進而瞭解在此作品中區隔現實與幻想的標準。 首先我們為何會對日常生活有這一成不變的的感觸?追根究底的話我們可發現那是因為在生活之中,一直有著一種我們所看不見的共識約束著我們的緣故。而所謂的共識舉例來說,包含了法律以及所謂的道德。若是這樣,對於《午後的曳航》中的主角們來說,區隔他們的幻想以及現實的標準,即是方才所論的生活共識也就是法律以及道德。

而換句話說,所謂的道德就是一種我們所公認的常識。也因此更能在一次確定在《午後的曳航》中區隔現實與虛構的正是這個公認的常識。我想可藉由書中人物的舉動來獲得進一步的舉證。 首先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共通的事實;那就是書中追尋幻想的人物,然而在他們獲得幻想中的理想時,都必先透過一個非常識的行為。而所謂非常識的行為即是違反了我們一般認知的道德,比如說在書中所出現的偷窺更甚至是殺戮等等。而書中的主角們便藉由這些不道德的舉動來向受到法律道德所保護的日常生活表達他們的抗議。利用破壞日常生活的舉動,來獲得他們幻想的完美。

因此在此章中,我所要強調的便是在《午後的曳航》中,現實便是所謂的日常生活;幻想則是主角們所虛構出的無道德世界,而區隔這兩個現象的就是方才所討論出的一般常識,也就是法律以及道德。 第一章﹑現實與幻想的形成背景 第一節﹑祖母的影響 在三島的童年生活中,祖母扮演著一個很重要的角色。那是因為當三島還在襁褓時期,便被祖母從父母身邊搶奪過來,也就是說三島是由祖母所一手帶大的。在《假面的告白》一書中,三島對此事也有詳細的記載,在此便不再做著墨。 即便對於三島自身而言,祖母所給予的仍是「孤高、狂介不屈」

的形象。然而這個形象卻使得年幼的三島在無意識中認為只有與祖母相同的個性才能獲得自身存在的安定。這個影響即使是成人之後的三島仍深受影響,進而成為三島個人個性養成的重要因素。而佛洛依德將此深植於幼兒內心的理想形象稱之為超自我。因此可藉此得知三島在幼兒時期便深受祖母的影響,與祖母一樣,養成了孤高、專制、強勢的個性。 而使得這種個性更加凸顯的契機是在三島三歲的時候。當時三島不慎從自家的樓梯跌下,並引發出所謂「自家中毒」的慢性病,從此身體的狀況便每況愈下。身為長男在加上因病變得孱弱的三島也因此深受祖母的溺愛。此外,祖母也時時提醒三島要以自己為大名的子孫為榮。在這種教育方

式之下,三島不僅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在自家裡的他宛如以一個王子自居。 除此之外,祖母更以孱弱的身體和避免染上惡習為理由,禁止三島與附近的男孩子玩耍。因此三島的童年時期與一般的小孩不同,是與外界的世界隔絕的。或許是這個原因使得三島的內心中開始出現了一種孤獨感。另外祖母自己本身也是深受病魔纏身,因此也禁止三島玩會產生噪音的玩具。或許是一種補償作用,祖母對於三島是更加的溺愛了,藉此三島的個性也變得愈發地以自我為中心。 只是不管受到祖母的如何溺愛,那種被與外界隔絕的孤獨感還是無法抹去。而這種外界隔絕的孤獨感在《午後的曳航》中也可

清楚地發現,而這同時也是在作品中出現的幻想世界的雛形。 另一方面,祖母的教育方式卻也對三島的文學意識有著相當重要的啟蒙。首先從將三島與外界隔絕以及不准玩產生噪音的玩具一事來看,確實三島的自由是被限制了,但是在這樣安靜的成長環境中,卻使得三島更容易去接觸閱讀以及繪畫等一些靜態的活動。由於祖母的緣故,三島的童年時期幾乎是在閱讀童話故事以及畫冊中度過的,對於三島而言這可以說是對於文學的啟蒙。 此外三島的祖母對於戲劇也有著相當濃厚的興趣。三島也常常被祖母帶去欣賞能劇以及歌舞伎的演出,不知不覺中三島也養成了對戲劇的愛好。即使是成人之後三

島對於舞台的熱愛不減或許也就是因為祖母的影響吧。而這個對於戲劇熱愛的影響也充分地表現在三島的文學上。像是能劇的「道成寺」或是「弱法師」等,都是鄙視現實中平凡庸俗的生活方式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對於三島而言,也一再地灌輸他必須將情念脫離現實面才能獲得結晶的理念。 因此在《午後的曳航》中,會有脫離現實的幻想出現也或許是因為戲劇的影響所導致也說不定。此外在作品中敘景的場合上我們也可清楚地發現一種舞台的印象。比如說是房間的擺飾或是風景的描寫,在三島的著墨下,不僅真實還擁有立體感,我向這些也都是戲劇所帶給他的恩賜吧。 最後如同前面所提過的,

受到祖母溺愛因而養成嬌縱個性或是因病弱而被限制自由因而感到孤獨的三島也將這些感受投射在書中的人物上面。在這裡以在書中與三島同為小孩子時的阿登與首領來舉例說明吧。 首先先就家世方面來說。相對於以大名的後代為豪的三島而言,阿登與首領也都是出身於所謂的良好家庭(第一部‧第五章)。因此在這裡的第一印象便重疊了。在就個性方面而言的話,相對於因祖母的溺愛而養成任性、自我中心性格的三島;首領也不堪示弱地有著這樣的表現。「一旦寫錯,他便將精緻的便簽紙一揉,毫不吝惜地往字紙蔞丟去。阿登曾問過他:『你這樣不會挨罵嗎?』對他的問題,老大只是報以無言的微笑。」(同上)此外,首領還有著

「哼……你是說,這世界上還有我不懂的事?你啊!有這種想像的權力嗎?」(同上)一般專制的個性特質。這些都與受到祖母溺愛而嬌縱不堪的三島有所雷同之處。 此外在孤獨感的方面,三島是因為幼年生活無同齡玩伴的孤獨才被引導致文學的幻想世界中;而阿登與首領則是因為對於現實生活的生活方式感到失望,卻又無法獲得父母瞭解的孤獨才會築夠出自己的幻想世界。或許因素各有所不同,但他們幻想的起因都是由孤獨感所引起的是無庸置疑的。 最後是身體的特徵。幼年因病引起身體孱弱的三島,身材相較於同年齡的孩子顯得較為瘦小。相對於此,阿登、首領等人相較於同年齡的小孩也

是顯得較為纖弱,在這一點上難免又與三島的少年形象重疊。因此在這裡可以斷定地指出祖母對於幼年的三島而言,的確是有著相當程度的影響。而幼年的性格又足以影響之後成人性格的養成,由此可知祖母對於三島的影響不可輕忽。 第二節﹑學習院的影響 就學時期由於祖母的堅持,三島進入了當時一般平民所無法就讀的學習院中學習。在家中宛如王子般的三島,一旦進入了學習院,與真正所謂的皇族與貴族接觸後,他馬上瞭解到所謂幻想中的王子在現實生活中充其量也只是位於社會的下層罷了。這對三島而言,之前自己所幻想的理想世界很快的便四分五裂,在加上幼年因病而變得相當虛弱的身體,竟使得三島

成為同學取笑的對象。 這對三島而言,更是將他逼到另一個更為孤獨的世界。因為孤獨所塑造出的內向性格,再次地將三島引領至文學的世界中。在這個時期,三島偏好山中峰太郎的冒險小說,這更使得他有憧憬著幻想世界的傾向。 越是受到同學的嘲笑與欺負,三島便越躲進自己的幻想世界中。在幻想世界中三島是一般平凡人所無法瞭解的藝術家;此外他也是一個獨裁者,將平時嘲笑他的師長和同學一一的處死,沈溺在殘酷的快感中。在這裡出現了在此次研究的作品中一個相當重要的特色;那就是悖德。因此在作品中所描繪的人物多多少少也都具有這個特色。 確

實同學的欺負的確對三島造成了不小的傷害,但在現實面上來看,正因為有著這樣的傷害,更促使三島致力於文學的創作,最後終於在文壇獲得了成功。而這份成功也造成了三島自戀的因素。 為了彌補了他在體力上不如人的遺憾,三島致力於學業的名次。而名列前茅也的確使得以往欺負三島的人對於三島刮目相看,在加上三島在當時的文壇以小有名氣,這些在文學面上的成功使得他從以往被欺負的三島搖身一變成為在文壇上閃閃發亮的新星。但也因此造就了三島在文學面上的自戀傾向。 學習院對三島另一個重大的影響就是讓他第一次接觸到日本浪漫派。當時的日本浪漫派所重視的是〝民族〞和

〝傳統〞;並主張一個擁有高貴精神的個體,應在淪為鄙俗之前選擇滅亡,以維護美的純粹性以及對滅亡的美化。 而這樣的浪漫派同時也帶給三島灰暗的運命感、崇高的悲劇性宿命觀以及毀滅的美感等影響。 然而在《午後的曳航》中,究竟可以看出多少因日本浪漫派所造成的影響?首先龍二以及阿登不約而同地對於人生都存有死亡的陰影。對他們而言,死亡是一種宿命的結果;卻也是達成幻想中的極致美感的儀式。此外當因追求夢想而被阿登視為英雄的龍二有一天放棄了夢想中的榮光,與阿登的母親結婚,成為阿登認為最為鄙俗的父親時,阿登為保護他幻想中的美,最後選擇了謀殺龍二一途,

以維持美的純粹性。從這些點來,三島受到日本浪漫派的影響乃不爭的事實。 學習院帶給三島的影響,是同學的欺侮以及日本浪漫所帶來的衝擊。這些衝擊則是再一次鞏固了三島幻想世界的形成以及描繪出其初期的輪廓。 第三節﹑戰爭的影響 戰爭對於三島的最大影響,可意說是造就了他悲觀的性格。因為戰爭,使得現實的一切崩壞;如建築物的損毀或是道德、價值觀的崩解。這對三島來說,相對地也造成了他內心中精神的權威或者是我們所稱做是良心的超自我的崩解。而這個崩解也意味著以往約束三島行為上、思想上限制的消失,最終所帶來的是三島對於這個社會的反感、懷疑

和侮蔑。 從作品中我們也不難發現戰爭所帶給三島的影響。首先是社會的崩解所引發對於象徵權威的教師與父親的質疑。在作品中我們可再三地發現小主角們對於父親以及教師的不滿。他們所主張的是這兩個角色本身已經犯了大罪,而唯有死亡才是他們唯一的解脫途徑。這種質疑權威的行為,很明顯地可以說使戰爭所帶來的影響。 而對於作品中追求夢想的主角們而言,違反道德的手段算得上是司空見慣了。以小主角阿登為例,他第一次接觸到他幻想中的完美世界是藉由偷窺;第二次則是藉由殺貓的舉動。然而這些行為所代表的卻是違反我們一般對於道德的定義。在因戰爭所引起的道德觀念敗壞,在這裡可以

很清楚地看出來。 此外三島對於所謂一般的幸福又有著什麼樣的定義呢?在作品中人的幸福似乎就在那家庭裡面,如結婚、生子等。然而這些幸福在三島的眼中,一切都似乎不是那麼的重要。如方才提過小主角們對於父親一職的憎恨,就連一心想追求家庭幸福的母親,在阿登的眼中竟庸俗地像個洗衣婦一般。以上種種皆可看出戰爭對於三島的影響不外乎在於對以往認知道德的挑戰以及價值觀的崩解。 第二章﹑《午後的曳航》中的現實與幻想 我深信既然會有現實,那也會有跟其相呼應的幻想存在。而這個想法也能從這次的研究作品《午後的曳航》中獲得印證。先前也提過在這部作品中最為顯著

的特徵便在於其現實與幻想的並存上,然而何謂現實;何為幻想,在本章中將從主角們的角度來做一探討。 第一節﹑現實的特徵 概括來說,在《午後的曳航》一書中所呈現出現實的特徵包括有心靈的孤獨感、生活的種種束縛感以及對日常生活本身的無為感三項。 一﹑心靈的孤獨感:在作品中的人物,從描寫上都可看出在他們的心中都有著一股深深的孤獨感。以龍二來說,他與其他船員不同,其他人之所以會當上船員是因為他們喜歡大海;然而龍二會當上船員卻是因為他討厭陸地的緣故。龍二之所以會討厭陸地,是因為從小陸地所帶給他的,盡是貧窮、死亡、因戰爭所引起的破壞等悲慘的回憶

,因此龍二開始尋求陸地所帶給他殘酷現實的安慰,這時海洋便成了最佳的選擇。然而這樣的龍二在投奔大海不久後,每天重複的生活教導他的是大海終究只是生活的另一個牢房。這造就了龍二不屬於陸地或是海洋的孤獨性格。 之後,龍二與阿登的母親房子邂逅了,兩人進而相戀。這時的龍二嘗 到了溫情的滋味,這使得他追求孤獨的個性產生了變化,以往他所專注追求夢想的堅定意志開始動搖,最後他還是捨棄了一直追求夢想的海洋,又回到了他以往所不願回首的陸地,這都是因為陸地開始讓他感受到溫暖的緣故。而正就是證明龍二心靈孤獨的最佳證據。 此外在來看看首領與阿登等

人。他們全都是所謂「名門」出身的孩子。可是何謂「名門」呢?就我們一般的認知不外乎是經濟富裕、家教良好、擁有一切世間優勢等等。然而從這種家庭出身的首領與阿登,又各自有著什麼樣的個性呢?就阿登來看;在作品的一開頭就可看到阿登被母親反鎖在房間裏的一幕,不管阿登怎麼抗議,還是難逃母親所謂的「制裁」。除此之外,阿登對於這個世界,有著一股難以言喻的空虛寂寞感,這在阿登偷窺母親的一幕中已清楚地交代,在此便不再贅言。 而在首領的場合上,有一段的描述便足以證明首領的空虛:「老大的雙親經常不在家,偌大的房子裡,老是空蕩蕩沒半個人影。老大真的是一位孤獨的少年,才十三歲就已經看遍家中所有的

書而覺得無聊。(省略)或許是因為這個空蕩蕩的家,使他對世界懷有強烈的空虛感。(省略)當氣笛響起,聲音就悠悠蕩蕩地飄過每個房間,聽起來好空虛。(第一部﹑第五章) 阿登與首領一樣,他們的空虛感似乎是來自於雙親(或說是大人世界)的不諒解。他們的夢想也因為大人的世界而被抹煞,因此他們的「世界以被『不可能』的巨大封條所封鎖」(同上)的理論,似乎是他們對於心靈寂寞最沈痛的控訴。 即使是女性,從作品的描寫中也是可以看出她們心靈的孤獨感。如阿登的母親房子,自丈夫死後一個人獨自將阿登扶養長大的這個女人,我們可以發現當她與龍二邂逅後,所呈現的形象不再是那在睡前裸身照

鏡、孤芳自賞的寂寞女人;而是以一種「一片清朗的臉色」(第一部﹑第二章)的形象出現。因此可藉此斷定,房子迫切地渴望被愛的感覺,而在尚未得到這種感覺之前,她敵心靈的確是空虛而寂寞的。 而另一位女性──女演員春日依子,她在作品中雖只是個陪襯的角色,但她的心裡也是有著相同的孤獨感。從房子的眼中看來,生活在光鮮生活下的依子是個這樣的女人。「房子很瞭解這種女人孤獨的另一面,依子家裡有十口人靠她扶養,為了生活,她必須全力奮戰……」(第一部﹑第三章)雖是一段簡短的描寫,卻也清楚地交代出依子心中的孤獨感。 綜觀以上所述,可以清楚地明白人心的孤獨感是作品中

一個相當明顯的特徵。 二﹑現實的第二個特徵,便在於現實生活的束縛感。在一開頭阿登便對生命做了一個定義:「他認為世界是由幾個單純的記號與選擇所形成,人的一生就如同植物一般,一出生,便被死亡所束縛,只能靠不時澆灌些水分來培育。生殖是一種虛構,社會結構也是一種虛構;父親也好,教師也罷,其本身就已經犯下了大罪。」。(第一部﹑第一章)因此對於阿登等人而言,他們想要的就是能夠追求一個沒有束縛的世界。然而上述的兩個角色,卻徹底地粉碎了他們的夢想。 首先先就父親而言,父親一向被認為是一個家庭中的最高權力者,家裡的一切也都需由他們同意了才算數。然而這個事實

,阿登等人又是如何看待的呢?或許我們可從首領的這一段話中找到解答「世界上沒有真正的父親存在。為什麼?父親扮演的就是最醜惡的角色。(省略)他們擋在我們人生的大道上,把自己的自卑感、未能實現的夢想、(省略)、終生無法向人訴說的弱點、(省略)、以及自己沒有勇氣遵從的戒律。(省略)都硬推到兒子身上,強迫兒子接受。」(第二部﹑第四章)因此,父親對於追求自我夢想的孩子而言,便成了一種現實的束縛。 而教師的地位我想不用多做說明,他所代表的就是一個衛道者的角色。在此也同樣引用一段首領的話來說明教師在他們心目中的想法。「所謂社會,根本是個無意義的組織,它和男女共浴的羅馬浴室一樣,亂七

八糟。而學校就是社會的雛型。我們不斷接受命令,接受一群睜眼瞎子的命令!那一群白痴毀了我們,把我們無限的潛力破壞無遺。」(第一部﹑第五章)無庸置疑的,其中所謂的「睜眼瞎子」、「白痴」指的便是教師這個角色。跟父親一樣,教師也被冠上了被批鬥的色彩,他們同是孩子們在現實上的束縛;然而更正確地說,令孩子們感到束縛的,或許是父親和教師背後所代表的一種社會的規範;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道德吧。 現實的最後一個特徵,也就是主角們對於現實生活的無為感。像是龍二,他憎恨著陸地的不動的特質和恆久的外表,然而即使他在渴望找到夢想中的榮光的大海上,大海最後所帶給他的卻是「自然的法則是一切井然有序

的,地球上發生的一切變動,終究都會自行復原。」(第一部、第二章)對此,龍二對於生活的無力感便可一覽無遺。而對於阿登等人而言,如同上一段所提,他們的人生,常常可以感受到父親以及教師的束縛,雖然他們對此不滿卻又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改變它,這應該也可以算是對生活的一種無力感吧。 第二節﹑幻想的特徵 在《午後的曳航》中,由主角們所虛構出的幻想世界,大致上可歸類出偽自戀主義、浪漫美學以及悖德行為三個特徵。 一﹑作品中活在自己想像世界的人物多多少少都具有相當程度的自戀主義。而自戀主義一詞在日文中,可解釋成自我的陶醉;而其極致的表現便在於孤獨與

清純當中。拿阿登與龍二來說,相對於阿登自認是個天才一事來說;龍二也堅信著這個世界上有著僅為照耀他而存在的榮光。在這一點上已可看出他們兩人對於自我都有著某種陶醉的程度。而他的外在表現也與所謂自戀主義的極致表現有所重疊。在孤獨上由於已在上一節所提過,在此便不再多做著墨。那在另一個極致表現——清純上,他們又有著什麼樣的表現呢? 首領與阿登們一直訓練著自己不動感情,因為他們認為生殖是一種虛構,因於對於性,他們認為是不潔的;所採取的是一種禁慾的表現。而龍二在成為船員之後,卻對被認為是船上唯一的娛樂「拍肩膀」感到厭惡,因為他「討厭這些俗氣透頂,純粹為排遣寂寞而發的聒噪,更不願經

由這種方式,假裝和別人是同類。」(第一部、第一章)從這點看來龍二也有著類似禁慾的舉動。 然而為何會在這裡說是偽自戀主義呢?在自戀主義一詞的意義上,原本就含有僅對自我的陶醉。可是不管是阿登或是龍二他們全都是藉由某種媒介才能達到我們所謂自戀的定義。比方說龍二所透過的是海洋、流行歌曲來使自己成為一個追求夢想的英雄;而阿登等人也必須藉由殺貓的儀式才能掌握到自我理想的世界。就此而言,他們實在都不能稱得上是我們一般而言的自戀主義。 二﹑在浪漫一詞中本身便含有冒險的成分。然而對於追求浪漫的龍二與阿登等人而言,他們的浪漫又是什麼呢?對於龍二而言,與房子的

邂逅就是他最大的浪漫與冒險。在與房子的接吻中,龍二很清楚的知道這個吻等於是死亡,而死亡就是他一直追求的浪漫。只是這個吻同時也代表了現實的威脅,他將在現實以及浪漫中做一抉擇,而這一個抉擇也將深刻地影響他對於自身的定位。 而阿登等人的浪漫就是對於現實社會道德的挑戰。這或序也可視為他們對於封印世界的抗議。如同當他們在討論所謂「人類無用論」的時候,所選擇的場所都是一些不太安定,隨時有人闖進的場所。而偷窺、殺貓等舉動自然而然地也就是他們的浪漫舉動了。 三﹑悖德的行為可以說是作品中幻想世界的最大特徵。所謂的悖德包含了違反了一般生活的共識或常識;更甚至

是觸犯了法律以及道德。像是龍二也只有在所謂「一片幽暗的海浪,及黑夜閃爍的海水中」(第一部、第二章)的場景中,才能感受到自己所追求的榮譽,如同螢火蟲一般悄然擁來。值得玩味的是在感受到榮譽的時間點上,為何龍二不是在一般認為是充滿希望的朝陽中或是日正當頭的正午時分,而是在令人感到無助的深夜才能體驗到他的榮譽。在這個時間點上,多多少少包含了一種異於常識的見解,而之前也提過在龍二的觀念中,他認為榮譽必須要孤身一人才能爭取得到,所以他討厭人世間所有溫情的牽絆。這一點在一個共存的社會上來說,難免給人一種違反社會常識的感覺。 至於阿登等人的行為更是明顯地違反了社會的道德或是法律。比

如說他們在學校都是所謂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也常是被老師拿來供其他同學學習的好榜樣,然而在這樣乖巧、懂事的面具下,他們真正的行為又是如何呢?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對一個老人表面上謙恭有禮;背後卻又以他為「喜歡小孩,心地寬大的老好人」譏笑不已。這兩種極端不同的形象已經概括地說明了他們的特性。更不用說他們為了自己幻想世界的完美,透過殺貓來麻木自己的感情;為了保護自己幻想世界的純真,謀殺背叛自己夢想的龍二。這些舉動一再地說明在幻想的世界中,悖德的行為是有所必要的。 第三章﹑現實與幻想的融合與背離 在《午後的曳航》中現實與幻想兩個截然不同世界的存在已是事實。那麼

在作品中這兩個世界又是透過什麼媒介相互融合;又因什麼因素相互背離。這將在本章中作一完整的分析。 第一節﹑現實與幻想的融合 在作品中融合的媒介囊括海洋以及死亡的儀式兩點。首先海洋對於龍二而言,它跟夢想中的榮譽是本來就是一體的,因此也只有在海洋上龍二才能在現實的環境下想像著自己的光榮。而龍二所深愛的一首描寫船員的流行歌曲,更是帶給了龍二徜徉於幻想世界中的想像空間。因此海洋對於龍二而言,自有其現實與幻想的融合作用。 而對於阿登而言,海洋也是給了他相同的啟發。阿登第一次體驗到他的完美世界時事在偷窺母親與龍二的做愛場面,然而整個完美世界

卻是在一聲汽笛聲響後才倏然地完成。這暗示著阿登也是藉由海洋的恩惠才能使得現實與幻想融合。 而另一次的現實與幻想的完美結合則是龍二以一個船員身份與母親即將別離的時候。然而船員的身份又間接地顯示出此次的融合也是拜海洋之賜。因此海洋確實是現實與幻想融合的手段之一。 另一個現實與幻想融合的手段則是透過死亡的儀式。相對於龍二夢想的極至便在於死亡而言;阿登等人也是透過了殺貓、謀殺龍二等一連串非道德的行為來獲得新世界的啟示。如同在殺貓的一幕中,帶給阿登的是這樣的啟示:「小貓身體旁的肝臟,將成為溫和的半島;被擠扁的心臟,將變為小小的太陽;(省略)軟軟

地繞成一團的小腸;店做白色的環狀珊瑚礁;而那積在腹腔的血液,則化做熱帶溫暖的海水。那麼,由於小貓的死,反而造就了一個更完美的世界。」因此透過死亡的儀式,帶給龍二與阿登等人的是一個與現實世界共存的理想幻想世界。 第三節﹑現實與幻想的背離 在上一節已提過現實與幻想融合的媒介,在本節所要討論的是作品中現實與幻想的背離手段。背離的手段大致可舉列出精神與肉體的背離和大人與小孩的背離兩種。 一﹑精神與肉體的背離:在這個背離上,由於阿登等人認為性是一種不潔的行為,因此這個背離的特徵在龍二身上較為明顯。先前也提過龍二在船上的生活也近

似於禁慾,因此一直保持著幻想世界的完美。然而當他與阿登的母親房子相遇;進而發生肉體關係後,龍二的想法開始動搖了。龍二開始質疑自己的幻想世界,並開始憧憬以往不願回首的陸地生活,直到下一次的航海生活中,龍二完全地放棄當一個追尋夢想的海上男兒,選擇回到陸地當一個平凡無奇的父親角色。在這裡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見肉體與精神的背離。 而在小孩與大人的背離上,在作品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瞭解到大人所代表的是現實的生活;而小孩代表的是幻想的世界。其中的界定可從龍二回歸現實世界的抉擇上看出。 龍二最後選擇放棄夢想的場景是這樣的:「今年五月他就滿三十四歲,是否該對

那些慢無止境的夢想,做個取捨?現在,他應該承認,這個世界根本不曾為他安排下特殊的榮譽。」(第二部﹑第二章)由此清楚的得知大人與小孩之間確實是現實與夢想間的一個背離。 終章 如同書名《午後的曳航》一般,書中的船在夕陽西下中緩緩的被拖曳出發。然而他所將面對的,卻是深夜無盡的大海。在加上船本身並不是自動的行駛,而是被拖曳而行,從這些描述看來,不禁讓人有種毫無希望的感覺。那麼,或許我們呢以從書中主角的身上看出點端倪。 首先就龍二而言,因為陸地生活悲慘的回憶迫使他到海洋尋求夢想的慰藉,然而海洋所帶給他的卻又是平凡生活的另一個打擊。直到他

遇見了阿登的母親,開始有了愛人與被愛的感覺,然而當他選擇了現實的幸福,卻又被阿登視為是夢想的背叛者而遭來了被殺的命運。對於龍二而言,他的形象的確是一條被拖往無盡黑暗海洋的船。 而以夢想的維護者自居的阿登與領等人,他們的確是做出了維護夢想的具體事實,然而不注意的一點是在他們殺龍二的契機是在於法律不處罰十四歲以下的保護之下。這一點是否表示一旦過了十四歲後,阿登他們也即將成為他們所憎恨的大人?因為他們之所以處死龍二的理由就是他使他們預見了往後的自己的緣故。從此看來,阿登他們以後也是將成為一條被拖往黑暗大海的船。若是這樣,在作品中所呈現的只是一片毫無救贖的黑暗大海,所有人最

後都將沈沒入這片大海中。 最後引用龍二的一句話來做歸結:「誰都知道,榮譽的滋味本來就很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