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綠色染髮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灰綠色染髮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賴之菲寫的 頭髮有救了!奇蹟育髮聖經:用精油、穴道按摩,啟動黑髮生長力,白髮、掉髮、禿髮、受損髮質都能改善! 和史帝文.藍思博的 大哉問:為何常識會說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2020春夏流行髮色鐵石岩灰綠色調質感染髮中山區漂髮 - in circle也說明:2020春夏流行髮色鐵石岩灰綠色調新的一年來到,女孩兒是不是想要換個新髮色好出門呢?台灣的氣候因為潮濕每位仙女們往往會因為頭髮的自然捲而感到煩躁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大樹林 和時報所出版 。

明道大學 設計學院設計及規劃碩士班 王銘顯所指導 黃玉菁的 聖經詩篇在繪畫創作之研究 (2018),提出灰綠色染髮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聖經、詩篇、福音繪畫。

而第二篇論文亞洲大學 數位媒體設計學系 林青玫所指導 蕭靜芬的 天然藍靛復染色彩表現之研究 (2014),提出因為有 天然藍靛染料、蘇木、色差值、測色的重點而找出了 灰綠色染髮的解答。

最後網站rudt7638的部落格- 痞客邦則補充:(染髮髮色) 「灰色系」時尚冷艷髮色你跟上我們的腳步了嗎?深灰色//藍色髮色灰色灰色/灰綠色/亞麻藍灰. 730.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灰綠色染髮,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頭髮有救了!奇蹟育髮聖經:用精油、穴道按摩,啟動黑髮生長力,白髮、掉髮、禿髮、受損髮質都能改善!

為了解決灰綠色染髮的問題,作者賴之菲 這樣論述:

不靠藥物、手術,也能延緩毛囊老化,恢復一頭濃密烏黑秀髮! 用天然精油配方+穴道按摩,改善狂掉髮、髮量稀疏、白髮、受損髮質   ◎真實案例有圖為證!親自體驗後問題改善了,人也變得更年輕、有自信   ★天生髮量稀疏的我,也能長出新的秀髮(台中‧王小姐45歲)   ★頭頂越來越稀疏的頭髮長回來了(台中‧程先生65歲)   ★免疫系統疾病造成的大量掉髮,2個月後落髮明顯改善(部落客‧蘿拉32歲)   ★長期染燙的受損髮,1個月後易斷髮尾大幅改善(網紅‧Aileen)   ★壓力大長白髮、掉髮,一個多月後頭髮越長越多,連白髮都變黑(桃園‧李先生54歲)   ◎獨家公開!DIY頭皮、髮對症精油配方

  本書說明掉髮、白髮原因,可以用天然的植物精油能量對症改善頭皮、頭髮問題。精油的分子小於皮膚分子約1000倍,吸收精油的速度是一般保養品的20∼70倍,分子小、吸收速度快,能迅速讓不健康、易斷髮恢復生長力。搭配按摩達到深層清潔、去屑、平衡油脂、暢通毛囊功效,並且促進頭皮血液循環,讓秀髮輕爽蓬鬆、烏黑有光澤。   【女性掉髮養髮油配方】迷迭香+快樂鼠尾草+杜松+天竺葵+荷荷巴油   【乾性頭皮屑養髮油配方】茶樹+檸檬+百里香+雪松+歐薄荷+山茶花油   ◎21種對頭髮有幫助的精油檔案   介紹市面上容易取得的精油,初學者可以輕鬆了解精油植物和用途。適合沒有時間調配複方的人,可以從21種單方

精油檔案中,選擇適合自己需求的精油,直接滴入日常洗護髮乳中即可。   【依蘭】能平衡乾性與油性頭皮。   【歐薄荷】能改善油性髮質、掉髮,增加頭皮厚度和毛囊數量。   【大西洋雪松】具抑菌和消炎功能,改善頭皮屑、掉髮、脂漏性皮膚炎。   【薰衣草】適合修復各種髮質,殺菌、清潔毛囊,改善毛孔阻塞。   ~只要五步驟,現在開始都能改善~   STEP1:做好排毒,就有濃密動人髮質   STEP2:養成腸胃健康的飲食習慣,頭髮更健康   STEP3:夜夜好眠、適當舒壓,自然長黑髮   STEP4:保持運動、心情愉悅,能抗頭皮老化   STEP5:簡易穴道按摩,改善白髮、掉髮   ◎每天按摩生髮穴

道五分鐘,增加髮量,白髮變黑髮   按摩頭皮可以柔軟頭皮,舒緩肌肉緊繃,排出體內老廢物質,促進循環代謝,可延緩白髮及掉髮問題。在中醫觀點中,頭部有許多經絡及幫助生髮的關健穴位,搭配書中圖文找到正確位置後,只要用雙手或刮痧板,就能針對問題髮的穴位按摩,加強痠痛處會更有效。   例如:   ◎後頂穴:食指和中指併攏,用指腹順時針旋轉按壓,能改善掉髮   ◎完骨穴:用雙手拇指或食指指腹,上下按壓,能改善頭痛、肩頸痠痛、促進血液循環   ◎別忽略掉髮問題!頭部出問題的位置是身體健康的訊號!   掉髮原因非常多,有遺傳、情緒壓力、環境毒素、服用藥物等原因,從中醫角度來看,頭髮也會反應出身體的健康狀況,

從髮質、掉髮或白髮的位置,我們可以對應出身體的各種狀態,針對有問題的地方積極治療,也能讓頭皮與頭髮盡早恢復健康。   例如:   ▲後腦勺白髮、掉髮:膀胱氣虛、頻尿、分泌物多、聲音沙啞、憂鬱。   ▲頭皮油、頭頂掉髮多:腸胃不佳,容易有口臭。   ▲頭髮變細軟,髮線上移:雄激素分泌過多,破壞毛囊。   ▲圓形禿:與精神緊張、自體免疫性疾病有關。   ◎破除錯誤觀念,選擇正確產品,才不會傷髮質、頭皮   市面上的洗護潤髮乳產品玲瑯滿目,在媒體宣傳和包裝美化下,許多產品其實添加了很多化學成份,例如界面活性劑、色素、香料、防腐劑,甚至有毒致癌成分等,不只越洗越傷頭皮髮質,還會經由頭皮吸收造成健康損

害。   【洗髮乳泡沫越多清潔越乾淨?】   ──錯!市面上的洗髮乳pH值多為鹼性所以泡沫多,會過度去除油脂而失去頭皮保護層造成掉髮,也會溶解皮脂中的黑色素造成白髮。   【洗髮乳該選單效還是雙效合一?】   ──雙效清潔力較差,是利用陽離子聚合物,在皮表留下一層保護膜,會讓頭髮變得很厚重,嚴重甚至會引起過敏、皮膚病、頭皮毛囊阻塞。   【頭髮不可以常常洗,也不可以洗太乾淨】   ──錯!頭皮出油量是鼻子及額頭的2-3倍,不洗頭髮才容易掉髮、細菌繁殖,禿髮更應以清潔為第一。   ◎吃什麼才有效?吃對食物,頭髮也能變健康!   研究顯示,只要改善飲食,攝取對的食物,是快速拯救頭髮的祕方。

  ★缺乏鋅:體內二氫睪酮活性增高,毛囊微小化,造成掉髮,頭髮失去光澤。   →可補充食物:生蠔、牡蠣、魚類、扇貝、動物肝腎、核桃、羊肉   ★缺乏鐵:導致紅細胞攜氧能力下降,毛囊缺氧導致頭髮乾枯、掉髮,甚至加速掉髮、頭頂毛髮稀疏。   →可補充食物:紫菜、鵝肝、髮菜、花生、黑芝麻、文蛤、穀類      本書特色   ◆巧妙融合中西醫、自然療法觀點,設計出不靠藥物、手術,靠自己就能讓頭髮恢復新生的祕訣。   ◆針對各種頭髮、頭皮問題設計多款精油配方,利用天然植物、花精能量,比市售生髮、黑髮產品更有效。   ◆圖文解說對頭髮有效的中醫穴道按摩,能促進經絡循環,活化毛囊,讓頭髮越按越多。   

◆正確洗髮、護髮、精油SPA步驟,減少掉髮,洗髮、梳頭時頭髮不再越掉越多。   ◆天然洗護產品選購指南,以及如何正確的飲食、運動等生活習慣,讓黑髮越來越多,身體也變健康。   ◆過渡期時針對各種禿髮,建議不同的髮型,讓形象大幅加分,運勢UP! 專文推薦   ★【吳錦珠/國際知名暢銷書作家】   ──光看目錄的標題,就知道此書豐富廣闊的多元化內容,字裏行間精彩絕倫!我的頭髮有救了!我的頭髮有救了!我的頭髮有救了!因為太重要,所以說三遍!   ★【黃世勳 博士‧藥師/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系副教授】   ──內文提及了穴位按摩、指壓的搭配,更教授讀者透過白髮位置的觀察,了解病因的判斷,完全把中醫對

養髮的精髓融入生活。   ★【顏權騰 醫師/申疊自然診所院長、生髮抗老化醫學會理事長】   ──過去我教導許多醫師頭皮管理、生髪技術、植髮手術,本書有很多高超養髮方法與我的頭皮教學內容、診所看診項目相得益彰。   (依姓氏筆劃排序)

灰綠色染髮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你好😊我是Goddess女神殿的肯爺☝️

9月消費🈶️超值優惠的折價卷活動
燙染就送 詳情可以私訊我喔😊
更多作品🔍#肯爺髮型作品

預約時間或諮詢髮型問題請洽:
Goddess☎️:04-2451-8565
(粉絲團.IG.Youtube.官方line
都在下方連結🔗)👇👇👇
https://linktr.ee/kentyehhair

聖經詩篇在繪畫創作之研究

為了解決灰綠色染髮的問題,作者黃玉菁 這樣論述:

神學教授魏連嶽曾說:「聖經中的故事乃是世界藝術史上的主題。」在十八世紀之前的藝術家作品,大部分都是以聖經內容為創作主題。雖然藝術家們創作的目的不一定相同,但研究者認為這些作品最重要的功能便是成為人們在讀聖經或是了解基督信仰上極大的幫助。因此,本論文以聖經詩篇第一篇及第二十三篇的經文內容轉化繪畫創作之方式來做研究分析。以下是本論文各章節的說明:第一章緒論:概述聖經內容的意義與在基督信仰上的影響、創作動機、研究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研究程序。第二章:文獻探討:對本研究相關課題內容進行蒐集文獻及彙整。包括基督徒藝術觀與人文素養、聖經詩篇第一篇及第二十三篇探討、色彩美學、 符號學與文化符碼、

圖像學及隱喻學等。第三章研究方法:以詩篇文字透過轉化為圖像之型態分析評估對閱讀聖經之成效,並採用圖像分析法與文化符碼三層次分析法、問卷調查表及相關統計分析等研究方法。第四章繪畫創作分析:針對詩篇第一篇、第二十三篇經文內容,轉化為圖像的六幅作品,以圖像法與文化符碼解析之方式進行分析並以問卷調查統計結果驗證本論文研究之可行性。第五章結論與建議:依據本研究之結果進行討論並建議後續可發展之研究方向。 本論文之所有作品經由問卷調查結果顯示:1、聖經經文內容確實可以經由福音繪畫創作帶給人們心靈的安慰、得著祝福、加添希望和信心。2、結合文字傳達的真理與圖畫隱喻的真理,可以幫助基督徒更輕鬆領受聖經真理的教

導,也可以幫助部分非基督徒藉著圖像來接受基督信仰。 最後,期盼本論文之研究成果,日後對福音繪畫藝術工作者在有關福音繪本、插圖、繪畫創作上有所助益。

大哉問:為何常識會說謊

為了解決灰綠色染髮的問題,作者史帝文.藍思博 這樣論述:

本書特色   1.藍思博繼經典暢銷作《生命中的經濟遊戲》、《反常識經濟學》,另一本視野更恢宏的啟迪思維顛覆之作。   2.超越《蘋果橘子經濟學》,結合經濟學、物理學、數學與哲學的思維,洞悉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謊言與迷思。   3.信手拈來「哥德爾不完備定理」、「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智慧設計論」、顏色的運作機制、質數無限大、為什麼水波會起漣漪,而聲波不會?鷹眼比人眼犀利的原因……等科學定理與軼事,在解析日常生活假象之餘,增添幾許科學樂趣。   似是而非的假象、真假難辨的迷思無處不在,你被蒙蔽了多久?  為什麼數學可以駁斥上帝不存在?  為什麼在廢棄的人行道上撿到了一只iPod可以收歸己有,一百美元

就不行?  為什麼馬戲團小丑的社會貢獻度,比律師、奧運選手、暢銷書作家更大?  為什麼守身如玉者更易助長愛滋病的傳播?  為什麼隨機殺一個人比支付一美元更能治癒十億人的頭痛?   睽違四年,藍思博再次展現他在經典作品《生命中的經濟遊戲》與《反常識經濟學》裡銳利、幽默的視角,結合他在數學與物理學上的深厚素養,以更恢弘的視野,大膽探問物理、數學、哲學、宗教裡的終極之問:宇宙的起源、上帝是否存在、信念的真偽、因果關係的辯證、道德的困境……,當然還有他最為讀者津津樂道的經濟謊言拆穿術,試圖透過邏輯論證與經濟學家的黃金準則抽絲剖繭,撥開遮蔽真相的重重迷霧,通達事理的真相。 作者簡介 史帝文.藍思博(St

ieven E. Landsburg)   芝加哥大學數學博士,現任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經濟學教授。文章散見各大著名數學、經濟學、哲學等期刊上。在《石板》(Slate)雜誌撰寫「每日經濟學」(Everyday Economics)專欄,深受歡迎,也應邀在《財星》(Fortune)、《富比士》(Forbes)、《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發表文章,著有《公平賽局》(Fair Play)、《價格理論與應用》(Price Theory

and Applications),以及暢銷書:《生命中的經濟遊戲》(The Armchair Economist,時報出版)與《反常識經濟學》(More Sex is Safer Sex, The Unconventional Wisdom of Economics,時報出版)等。 <引言> 旅程的起始 第一部 真實與虛幻第一章  宇宙,一種數學存在──萬事萬物都是數學結構 第二章 補充說明:建構「不切實際」的經濟模型    第三章  理查.道金斯的謬誤──對上帝說不 第二部 信念的真偽第四章 不求甚解──為什麼生波不起漣漪?第五章 補充說明:色覺機制與貿易保護主義的弊端第六章 找不到真信

徒──不信卻說信第七章 扭曲事實──否定自由意志與超感知覺第八章 不誠實的真相尋求者 ──鑑識洩密間諜 第三部  知識的起源第九章 「為真」不等於「可證明」──哥德爾不完備定理第十章  補充說明:海格力斯對戰九頭蛇怪第十一章  不完備的思考──人腦vs.電腦棋逢敵手第十二章  純邏輯建立知識──守身如玉反助長愛滋病的傳播?第十三章  建立證據證明因果關係──愈常上網,性犯罪愈少?第十四章  知識的緊箍咒──神祕莫測的電子第十五章  補充說明:量子糾結 第四部 是非對錯第十六章 判斷善惡──一命抵十億人的頭痛第十七章 經濟學家的黃金準則──蓋茲用一萬美元買窮鄰居們的一夜好眠第十八章 「經濟學家的

黃金準則」行為指南──律師、小丑與奧運選手,誰的社會貢獻度更高?第十九章 不做缺德鬼──反移民的荒謬與造福後代子孫第二十章 兒童遊戲場上的經濟學家──九大公平遊戲規則第二十一章 補充說明:債主也心服的《塔木德》遺產分配法 第五部 心智的運作第二十二章 如何思考?──九要訣建立清晰思維第二十三章 選對科系──給大學生的忠告 引言 旅程的起始   我非常喜歡傾聽別人描述他們的童年生活。不過他們最好別拖泥帶水,否則我就會反客為主述說自己的童年故事。──迪蘭.托馬斯(Dylan Thomas)   進入幼稚園的第一天,羅森堡太太就宣布了日常例行活動的安排:午睡時間、遊戲時間、點心時間,以及每天下午二

點的集體活動「排隊穿越大廳」。   她沒有說,我們穿越大廳是要去哪裡?又為什麼要這樣做?但是,我對這些一點都不感興趣。事實上,缺乏好奇心讓我的整個小學生活飽嚐苦頭:小學六年級,我通曉紡織業的知識,但我卻從未問過:「紡織品是什麼?」也從未想過紡織品必須是個具體東西。如果非得要我說出一個答案的話,我也許會說:紡織品啊,就是類似油毯之類的東西吧!但是我從未揣想這個問題,甚或意識到有實際物品可供猜想。   幼稚園時期遭遇的兩大謎團   反正,到了下午二點,我和幼稚園的小朋友們就會在教室外面排好隊,然後跟著羅森堡太太穿越大廳。我一路上都高高興興地走在隊伍中,直到我們轉彎看到那個可怕的東西為止。那是我長到

五歲大以來所看到過的最可怕東西,它其實只是牆上的一個標誌,一個讓人感到刺眼的醒目標誌,以致看到它的人無法懷疑它的重要性。標誌上寫著:「火災逃生口」(FIRE EXIT)的字樣,還有一個巨大的紅色箭頭,箭頭所指的方向也正是我們前往的方向。   當時,我壓根不知道「逃生口」是什麼意思,不過我當然知道火災的意思。無論是羅森堡太太還是其他人,都別想把我帶到火場去!因此,我立刻掉頭跑回教室,靜靜等待著我預料中的大火消息傳來。   我當時根本沒有想過要去警告其他小朋友。也許我認為,那都要怪他們自己在上幼稚園之前,沒有先學會認字、閱讀,所以只能傻乎乎地跟著走。也許我認為,悄悄一個人離開可以不讓別人注意到我,

免得被羅森堡太太當場發現,然後把我抓住扔到火裡去。我記得當時自己並不激動,只是冷靜地坐在教室裡。後來,出乎我意料的是,大家都平安歸來了!但是,我想我當時並未感到太吃驚,也沒有對他們如何能成功逃離火場而感到好奇。   從此,每天下午二點左右,其他小朋友就會排起隊然後穿越大廳,我則一個人靜靜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對此,羅森堡太太什麼話都沒說。她只是帶著大家穿越大廳,然後回來。我一直認為,這些人遲早都會被燒成灰。我逐漸開始想瞭解,他們每天到底都去哪兒了?   這是我當時在幼稚園遇到的兩大謎團之一。另一大謎團則是:每天下午二點半,羅森堡太太就會指定一個小朋友帶我去廁所。我始終不明白將我單獨帶去廁所的理由

究竟是什麼,帶我去的小朋友也不明白,或許他知道也說不定。或許,他們都是金屬製的機器人。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他們能從火中走過而倖存下來了。   終於有一天,羅森堡太太忍不住了,她拿了把椅子坐到我課桌對面,問我:「你為什麼一直不肯跟我們一起穿過大廳呢?」我感到無比尷尬,但又不願意告訴她我怕火,便回答道:「我只是不喜歡這樣做。」身為一位優秀的幼稚園教師,她溫和而堅定地告訴我:「好吧!不過,你還是必須跟我們一起。」我答應了。   當晚,我並沒有因此而失眠,我一點也不害怕,更不打算逃之夭夭。我顯得老僧入定,心如止水,接受了這可怕的臆測──我注定要跟著同學們一起穿越大廳,我們再也看不到彼此。其他人已經成功經

過那裡十多次的事實,並未改變我的想法。我認為,只要明天我們一起穿越大廳,就永遠回不來了。那就聽天由命吧!   但是,第二天下午快到二點的時候,我開始變得忐忑不安。我需要鼓足勇氣站到隊伍當中。可是,羅森堡太太已經告訴我一定要參加。所以,我還是照辦了。   我們一起穿越了大廳,經過那個明確的火災標誌,走向了我們的毀滅之路。但是──相信讀者們已經預料到了──當旅程結束時,我沒有看到火災發生,反倒看到了廁所。   走進廁所,我領悟到了一生中最重大的驚人啟示。我曾經面臨兩大謎團:同學們每天都去哪裡了?以及為什麼每天老師都會讓一個同學單獨陪我上廁所?現在這兩大謎團的謎底揭曉了,它們原來是同一件事。這一刻,

我開始體悟到:這是一個萬事萬物彼此交織的世界,它因複雜而顯得美麗,萬事萬物彼此相關,要瞭解真相就要去理解萬事萬物如何結合。   當我告訴羅森堡太太,「我只是不喜歡這樣做」的時候,我確信她能感覺到我的尷尬,而且她一定認為那是因為我討厭廁所之故。不像我,可憐的羅森堡太太從未得知真相。   那天以後,我就不再為「火災逃生口」標誌而憂心忡忡了。生活如此豐富多彩,不值得把時間浪費在誤導性標誌,或者紡織品是什麼這類芝麻小事上。雖然我才五歲,但我已經對自己生命中的第一優先瞭然於胸。   建立邏輯思考的開端   決心專注於我為自己所謀劃的遠大前程上,我在十歲時便已經確定自己會用一生來研究哲學,而其他道路似乎都

充滿了風險。也許,你可以修建橋梁、寫詩或者治療癌症,但是如果不用一生鑽研哲學,你如何知道一座橋梁、一首詩歌或是一項醫學上的突破是有價值的呢?   幾年後,兩個不可分割的問題讓我恍然大悟,使我從預定的人生規劃中轉向:首先,所有道路都充滿了風險。如果你畢生都奉獻給了哲學,只為了在九十二歲的時候確定自己該去唸醫學院,又如何?再來,為什麼要花五十年時間鑽研以求能釐清一項癌症療法是有意義的呢?   上述領悟粉碎了我的豪情壯志。接下來幾年,我開始過著隨波逐流的青蔥歲月。直到有一天,我讀到了一本由康乃爾大學教授穆爾民(N. David Mermin)撰寫的一本小書《狹義相對論的時空》(Space and T

ime in Special Relativity)。我發現,思考是可能的。我的意思是真正的思考。穆爾民教授以清晰的論述和優美的文字向我展示了一套思考模式:先從一些簡單、明確的假設出發,接著梳理出合邏輯的結論,以建構出一個意想不到的宏偉卓見,可以洞悉時空的本質。這本著作是為大一的物理課程而寫的,但卻讓我這個還沒上大學的十多歲小毛頭震撼不已。   多年以後,我嘗試思考一個關於人口的問題,正確來說就是:全球人口的總數應該要達到多少才算「適當」?舉例而言,是一個擁有十億人過著極度幸福生活的世界好呢,還是擁有百億人過著幸福程度稍遜的世界好呢?我們的目的應該是最大化全體的幸福總量(無論這意味著什麼),或

是人均幸福程度,還是其他衡量標準呢?   我開始嘗試用所有人都能接受的一些簡單且明晰的假設作為前提,然後爬梳出合邏輯的結論。儘管我最後就此問題只得出了一個相當片面的解答,我還是很高興地發現,我用自己的推理過程所得到的一組方程式,竟和穆爾民教授在其另外一份相對論論文中所提出的一模一樣。而且,我的問題和穆爾民教授的問題之間在結構上存在著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相似之處。我給穆爾民教授捎去了我的論文並附上了感謝信,感謝他無私分享了畢生心得。我至今仍珍藏著他寄來的親切回信。   穆爾民教授的書確實讓我神魂顛倒,不過我從未因此而考慮去唸物理系。我一直不覺得自己是那種可以在靈敏的實驗室設備中遊刃有餘的人。所以,

進入大學後,我在英文、歷史和政治三個學系之間猶豫不決,直到我遇到了一位數學天才朋友鮑勃.海曼(Bob Hyman)。鮑勃告訴我:無限集合種類繁多,每個都有其獨特定義,它們各自都是無限的,但它們之間也存在著大、小的區別,有些遠大於其他。這聽起來非常有趣且古怪。我不由自主地想對此瞭解更多,我在鮑勃的建議下選修了一門集合論的課程,而且從此迷戀上了數學。   我迷戀數學的原因和我當年迷戀《狹義相對論的時空》的原因一樣,因為它的優美、清晰的邏輯,並蘊含了深刻、不容置疑的真理。從那時候起,我整個人全心鑽研數學,而忽略了必修學分的要求,以致沒能順利畢業拿到學位。   幸運的是,我在畢業前,就成功申請到了芝加

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的研究生入學資格。更幸運的是,芝加哥大學裡沒人詢問我是否已順利畢業。   先看到釘子,才找鐵鎚   我在芝加哥大學繼續學習數學,碰巧認識了一幫活躍的經濟學研究生,並受邀參加他們的午餐智辯聚會。這讓人想到了阿爾岡昆圓桌文人會(Algonquin Round Table),但其宗旨在智辯,這種機敏不在於唇槍舌戰的激情飛揚,而是更深刻的智識啟蒙。我體認到,經濟學家同樣擅於從簡單的假設出發、透過邏輯推論、得到意想不到的結論。我想要掌握這一套方法,我的朋友們也證明了他們是是一群出色又充滿耐心的老師。   我在研究所時期遇到的這些午餐同伴們,充滿了追求真

理的活力、才智、幽默和激情。之後我一直在尋找能找到類似的午餐同伴,令人驚喜的是,我找到了!三十年來,託這些朋友的福,我一直過著最蒙福的生活。   畢業後,我開始執教、研究數學與經濟學,也涉足一些相關的物理學。不過,我對於以下這些哲學大哉問從未失去興趣:宇宙源自於何處?為什麼會以有代無?怎樣的知識是合理的?如何證明一種信念?我們如何分辨對錯、善惡?我們應該怎樣過自己的生活?   哲學家們利用一些有效的方法來思索這些問題,但是非哲學家也如此做。物理學家瞭解宇宙的起源;數學家瞭解真實事物的模式;經濟學家瞭解人們的選擇會如何影響其他人的生活──這與明辨對錯並無二致。我確信,這些學門為解答這些哲學大哉問

提供了若干最佳也最可行的工具。   如果一個手持鐵鎚的人告訴你,所有事物看起來都很像釘子,你應該會懷疑他的客觀性。當一個研究數學與經濟學的人告訴你,哲學問題可以用數學和經濟學辦法來解決時,你也完全有權懷疑他的客觀性。但是,在下面這個案例裡,我相信這樣的因果關係恰好相反:我是先感覺到數學與經濟學有助於闡明這些哲學大哉問,才受到吸引要去研究數學與經濟學。這就好比我先看到了釘子,再去尋找鐵鎚一樣。   在本書裡,我會坦白地透露自己對真實的本質,以及對知識與倫理學的基礎的信念為何。我不敢保證我的觀點就是正確的,但是我會解釋為什麼我認為它們比其他任何觀點都更可信,也更可能正確的原因。(當然,我到頭來有可

能會被一些新的觀點所說服。)   在書中,我有時候寫著寫著就會離題,以闡明科學、數學和經濟學方面的一些點滴──有時候是為了說明某個觀點,有時候只是為了好玩。因此,讀者會看到超大數字的知識、色覺的運作機制、海森堡測不準原理的真諦、破產資產劃分的塔木德解決方案等等。就像對於兒時的回憶一樣,這種哲學漫談沒有順序,也沒有結尾。有時候,一陣離題之後,我又會回到主題上;有時候,我的思路會直接跳到新的地方。   原創觀點固然可貴,但本書基本上不會涵括它們。其他人或許早在我很久之前,就已經提出了我在書裡寫到的這些觀點,而且可能已加以駁斥。不過,我希望透過自己的包裝能讓這些觀點激起各位的興趣,並挑戰各位的觀點,

那麼,這一路下來,我們彼此都能從中獲得莫大樂趣。 第十六章 判斷善惡──一命抵十億人的頭痛我們如何分辨善惡或是對錯呢?有時候,做這樣的判斷很容易:蓄意謀殺顯然是邪惡的。有時候則很難,至少富有爭議:墮胎是邪惡的嗎?死刑判決、種族歧視言論、投票給美國共和黨是邪惡的嗎?你可能會覺得某些答案顯而易見,但你肯定會遇到不同意你觀點的鄰居。道德哲學必須符合人類的道德本能我們需要的是一種道德哲學—一種可以決定何為對?何為錯的判斷尺度。哲學家長期以來一直在尋求一種完美無誤的「終極道德理論」,但我懷疑這些努力都受到了誤導。跟其他與人類相關的所有事物一樣,我們的道德本能只是一種偶然的演化產物;顯然,一個由智慧超群

貓咪組成的社會,其道德預期標準肯定迥異由我們這些智慧超群的類人猿所組成的社會。有鑑於此,尋求一個完美無誤的終極道德理論,和尋求一個完美無誤的「終極消化系統」一樣徒勞無益。因此,道德不過是一種生物學上的偶然產物。但是,這並不表示我們不應該去關心它。事實上,在我們所關心的事物中,有許多都是生物學上的偶然產物。例如,綠色就是。你家草坪上的草和你的聖誕毛衣上的羊毛,反射出完全不同的光線模式;只是人類的眼睛和大腦把這兩種模式解釋為「相同的顏色」。如果我們的眼睛和大腦演化得跟現在不一樣,你家草坪的顏色或許看起來會跟消防車一樣,而你的毛衣或許看起來會跟雞蛋黃一樣。然後,我們會分別為那些顏色命名,但它們的顏色

絕對不會是現在我們所稱的綠色。就此而言,時間—或者至少來說,時間與空間之間的嚴格區別—也是一種生物學上的偶然。物理學家理查.費曼(Richard Feynman)曾經要求他的學生們共同想像一種生物,這種生物感知到「寬度」和「深度」截然不同。這種生物根本無法理解對你我而言再清楚不過的一個事實,亦即寬度和深度之間的區別無干物理學,而是視角(prespective)的問題。當這個議題延伸到時間和空間上時,你我跟這種生物並沒有什麼不同。我們無法洞悉這一個事實,那就是時間和空間的區別主要也是視角上的原因(其實,時間和空間可以透過高速運動而部分互換,如同繞行一物體到一定程度後,寬度和深度會部分互換一樣)。

時間也是人類大腦的造物。顏色是一種生物現象,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可以無視棕色和紫色染髮劑之間的不同。時間只是一種生物現象,但這並不表示你可以在晚餐時遲到。道德也是一種生物現象,但這並不表示你可以把你的鄰居當成標靶來練習。我真正要說的是,道德真理無法超越人類的經驗,而存在於某些抽象境界中。我們能夠做的,頂多是從書架上翻出某些道德哲學觀,然後試圖用它們來安撫自己。就我個人而言,我會去尋找那些簡單卻合理,而且不會自相矛盾的哲學論點,尤其是它們必須符合我們最強大的道德本能;一種辯稱可以把幼兒的耳朵割下來的哲學,就是歪理邪說。後果論與義務論哲學兩種通用的哲學理論,以清晰明白的風格展現。後果論哲學依照行為的後

果來判斷其對錯;義務論論哲學則根據行為的正當性來判斷其對錯。如果這過於抽象的話,我可以舉一個具體範例:一個看起來憔悴不堪、心煩意亂的女人從你身邊跑過,躲進了小巷裡。兩分鐘後,一個看起來氣得抓狂的男人手拿著斧頭向你問話:「她往哪裡去了?」這個時候可以撒謊嗎?極端義務論哲學的立場是:撒謊是錯的,就這樣,沒什麼好討論的。後果論哲學的立場則會讓你為自己的撒謊感到欣慰,因為你這樣做可以挽救一個女人的性命。當然,並非每個義務論哲學家都認為撒謊永遠是錯的,但每個義務論哲學家(按照其定義)都會相信某些事情永遠是錯的。我與義務論哲學之間存在著分歧,因為我想不到有哪件事情會永遠是錯的。我會很愉快地把幼兒的耳朵切下

來,以根治瘧疾。另一個範例:我們都知道,在大街上邊走邊拿著機關槍隨意向四周掃射是不對的行為。為什麼說它不對呢?義務論哲學家會認為這種行為絕對不對,因為這是在非自願的情況下侵犯他人的身體。你有時候會聽到這項原則以口號或標語的形式呈現,例如:「做你自己的事情,但別在我的背上!」但是,把它奉為行為的圭臬,根本做不到。從字面上看,這是製造癱瘓的妙方。「別在我的背上」的確切界限是什麼?你在窗邊放盞一百瓦的檯燈,它每秒會朝迎面而來的陌生人的身體發射一億平方個光子。你不僅僅作用在人家背上,還作用在人家的器官上。我們都贊同,開檯燈是可接受的行為,連環謀殺則不然。但是,我們如何在廣大的灰色地帶中畫出一條對與錯的

界限呢A?可取代義務論哲學的選擇就是後果論哲學:只要後果有益,撒謊是對的;只要後果有害,撒謊就是錯的。讓光子射向其他人的身體是可接受的,因為它們會危害人體的機率是微乎其微;但是,讓子彈射向其他人的身體通常是不被允許的,因為後果十分可怕。

天然藍靛復染色彩表現之研究

為了解決灰綠色染髮的問題,作者蕭靜芬 這樣論述:

台灣藍業發展最興盛的時期約為嘉慶至同治年間(1796~1875),十九世紀起台灣古城鎮多處創立染坊,所染之「烏布」、「青布」品質優良而聲名遠播,卻於二十世紀初葉隨著茶葉的快速興起、化學染料的取代而逐漸沒落。目前復原及推動藍染工藝已有二十年,但大多數人仍對於藍染工藝有許多疑問,因此本研究使用蘇木與藍靛二種染材,在相同的材質、時間、染色濃度實驗,以不同染色方式及先後染色順序差異的套染方式,找出最佳的方法,目的希望建立台灣藍染之天然染色的色譜,找出最佳的染色方式及組合色彩。透過染色實驗及測色後可以發現下述推測:1.復染次數少時,手動染色布表色彩深於垂吊染色,但隨著次數增加,兩者色差值在復染第10次

時接近平衡,且復染10次以上,其色差值愈小,因此復染次數達10次以上,可採用垂吊染色,並使用機器取代人工可有效節省人力,以降低人工成本及職業運動傷害。2.被染物為蠶絲布時,在後染蘇木的條件下表現優於先染蘇木,其色彩較深及偏紅,與文獻上之結果相符,因此可以推論中國古代以藍靛及蘇木套染出葡萄紫等之色彩,材質以蠶絲布為主。其色相從偏紅到偏紫產生豐富的色彩變化,可增加藍靛染色色彩的豐富性。3.在先染蘇木或後染蘇木的條件中,棉布及苧麻布材質測色以先染蘇木的表現優於後染蘇木,因此建議使用先染蘇木後染藍靛的染色方式,但若材質為蠶絲布時則建議以後染蘇木效果較佳。4.本次研究以先染蘇木後染藍靛、先染藍靛後染蘇木

、單染藍靛三項條件,使用垂吊染色、手動染色等二種方式,棉、苧麻、蠶絲各2種共計6種材質,復染藍靛1~20次,共染出720片試片,在150組染色結果比較下有10組色差值在允收範圍,表示在上述設定的條件中不同設定皆會影響其染著色彩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