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伴奏合唱香港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無伴奏合唱香港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良哲寫的 留聲機時代:日治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 和林良哲的 留聲機時代:日治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博客來限量唱片造型杯墊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香港國際無伴奏合唱節」即將揭幕匯聚多個本地及海外著名組合也說明:本地及海外著名組合將雲集香港,展現本地中西文化薈萃特色;焦點項目包括「國際無伴奏音樂盛典」、「無伴奏合唱Gala」,以及「無伴奏合唱社區日」等,歡迎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左岸文化 和左岸文化所出版 。

臺北市立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 王偉勇、葉健得所指導 邱文惠的 臺灣唐宋詩詞十首傳唱研究 (2020),提出無伴奏合唱香港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唐詩、宋詞、傳唱、曲詞符情、聲情相符。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音樂學系音樂科教學碩士班 鄭方靖所指導 林秀榮的 《兒童歡唱》曲集I&II內容分析及數位資料庫建置之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教會主日學、兒童歌曲、聖詩、音樂資料庫、歌謠內容分析、音樂教材內容分析的重點而找出了 無伴奏合唱香港的解答。

最後網站無伴奏合唱系列音樂會一連三月場場精彩則補充:十月十九日香港大會堂劇院,將公演日本五人組合詠唱仙子(Ensemble Planēta)音樂會。詠唱仙子擅長把古典名曲、各地的西方民歌等改編成無伴奏合唱歌曲,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無伴奏合唱香港,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留聲機時代:日治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

為了解決無伴奏合唱香港的問題,作者林良哲 這樣論述:

「很久以前,世界是以七十八轉的速度運行的。」     十九世紀末,一種奇巧的西方機器引進臺灣,在當時稱為「蓄音器」,也就是「留聲機」。新機器的輸入,開啟了臺灣的唱片工業,也改變了大眾的視聽經驗與娛樂方式。自此,各大唱片公司紛紛設立,發行南北管、歌仔戲、客家八音等戲曲唱片,1931年以後更推出臺語流行歌唱片。為了拓展市場,各大唱片公司發展出商業體系,透過日本製作、臺灣發行的方式,在各城市鄉鎮設立「小賣店」,甚至藉由外貿方式,將唱片發售到中國閩南及南洋各國的華人社會,進而開創臺灣唱片工業第一波的高鋒。   在數位科技興起之前,唱片是儲存聲音的工具。其原理是將類比訊號(Analo

g Signal)轉換為軌道刻紋,再製作成圓盤模具,然後利用蟲膠(Shellac)或塑膠(Plastic)做為原料,壓制成為唱片。以蟲膠為原料的唱片每分鐘轉速標準為七十八圈,因此被稱為「七十八轉唱片」,英文名稱為Standard Playing(簡稱SP)。這種方式不但能保存聲音,而且能大量生產、製作,所保存的聲音也得以「複製」,音樂或是歌曲便藉由這種方式傳遞,從此改變了人類社會的閱聽習慣,並增加娛樂方式,創造出新的商業市場。     由於唱片的製作和發行必須透過商業體制來運作,經營者可從中獲取利潤,唱片工業因而應運而生。1890年代,歐美各國的留聲機及唱片製作技術日益成熟,唱片公司紛

紛設立,聘請專業錄音師帶著沉重的錄音器材,到各地錄製音樂,甚至飄洋過海來到東方的中國、日本、香港、印度等地,錄製當地的傳統音樂和民謠。1900年之後,日本等國也開始設立唱片公司,以擺脫歐美唱片公司的操控,不但能自行研發、生產留聲機及唱片,也能推陳出新,製作各種各樣的音樂,包括傳統戲曲、民謠,甚至配合當時的唱片工業而產生「新型態」的歌曲。     可見在唱片工業發展初期,聲音的儲存有所限制,錄音的品質尚待改善,而且唱片的設計、材質也有缺陷。到了1900年代,發展出儲存聲音且能大量複製的技術,讓人趨之若鶩,在西洋和東方社會,唱片市場逐漸興起,規模日益擴大。     以日本來說,在明

治維新後積極吸收歐美文化,促成「文明開化」,唱片工業也隨之進入日本。唱片公司透過股票來籌募資金,大量錄製各種傳統音樂,後來日本的唱片公司看上殖民地臺灣,將這股浪潮引進,臺灣音樂也遠渡日本錄製,拓展了臺灣唱片市場。     1930年代,臺灣的唱片工業開始成長,唱片公司也紛紛成立,透過各地的「小賣店」,展示了各類型唱片;之後又配合著電影、無線電臺的發展,讓歌曲傳播出去。我們所熟知的歌曲〈望春風〉、〈雨夜花〉、〈心酸酸〉、〈青春嶺〉……就這樣被傳唱下來。     本書作者是臺灣挖掘留聲機唱片的先驅。多年來,他從唱片收藏家跨足到唱片工業的分析,甚至臺語流行歌曲的研究,在音樂創作和流行

歌研究上成績斐然。他以實證史學手法和非虛構的敘述方式,以一個個小故事的形態,書寫看似零散卻又重要的議題,帶領讀者一窺日治時期臺灣唱片工業的整體樣貌。     ※【紀臺灣】圖說臺灣史系列     《凝視時代:日治時期臺灣的寫真館》   《臺北歷史.空間.建築:新莊、艋舺、西門、大龍峒、圓山、劍潭》   《太陽旗下的制服學生》   《臺北城中故事:重慶南路街區歷史散步》   《從臺車到巴士:百年臺灣地方交通演進史》   《留聲機時代:日治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   名人推薦     徐玫玲|輔仁大學音樂學系專任教授   徐登芳|《留聲曲盤中的臺灣:聽

見百年美聲與歷史風情》作者   陳培豐|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陳明章|音樂創作人   廖振富|國立臺灣文學館前館長、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兼任特聘教授   (依姓氏筆劃排列)     各界好評     「良哲是臺灣最早期挖掘留聲機老曲盤的先驅,他不但熱心分享,也無私將所珍藏的留聲機唱片與臺大圖書館合作數位化,此回新書《留聲機時代:日治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更是集結他數十年沉浸臺灣老曲盤研究的心血結晶,再次嘉惠日治時期唱片音樂愛好者。」 ──徐登芳,《留聲曲盤中的臺灣:聽見百年美聲與歷史風情》作者     「良哲從唱片收藏家跨足到唱片工業的

分析,甚至臺語流行歌曲的研究,二十多年來始於『興趣』,爾後提升至『使命』」,為臺灣唱片收藏界的異數。此書,是他自詡對於留聲機音樂時代所應盡的書寫任務,流露出兼具收藏家與研究者豐碩之文字成果。」──徐玫玲,輔仁大學音樂學系專任教授     「本書像是一堆閃亮亮的碎鑽般,單位體積雖小但內容卻鉅細靡遺,具有相當的分量和價值。再加上這些內容附有很詳細的補充材料,各個單元亦按照時序書寫敘述,因此閱讀者只要按圖索驥便能透過多樣而不同議題的拼湊,進而一窺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曲的整體樣貌。」──陳培豐,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和良哲認識時,他還是一位大學生,爾後也成為了我在音樂創

作路上,一位重要的合作伙伴。早在二十六年前,他開始收藏台灣的七十八轉蟲膠唱片,每次見面,都聽著良哲像孩子一樣興奮,說起收藏的唱片故事。這本《留聲機時代:日治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正是他多年的心血,我只能說:『佩服!再佩服!』也謝謝他對台灣音樂史的整理,為歷史留下紀錄。」   ──陳明章,音樂創作人     「良哲的斜槓人生,一路走來,精彩無比,除資深記者的本業,他在音樂創作、流行歌與電影研究、地方文史探索、人物傳記寫作都迭有創穫。作者以他長期收藏蟲膠唱片、留聲機為基礎,輔以豐富的知識、生動的文筆,乃至蒐集、轉化史料的能力,寫出一本精彩的好書。   好讀又好看,有知識又有趣味,是本書的

一大特色。作者化身為高明的說書人,透過一連串生動的故事,將臺灣唱片工業的起源發展,娓娓道來,栩栩如生在讀者面前播映,絕無冷場。」──廖振富,國立臺灣文學館前館長、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兼任特聘教授

無伴奏合唱香港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第一條衝出香港嘅collab video✈
??Singapore x ??Hong Kong x ??USA

早兩年SENZA去新加坡參加a cappella festival,認識了1023的朋友仔 :)
這個抗疫時期相信全世界的朋友也過得不容易,希望可以透過一連串的合作陪著大家,大家不要鬆懈啊!

再次謝謝??1023 :) 也特別鳴謝格林美獎(Grammy Awards)得主音控大師 ??Bill Hare Productions 為我地做歌曲後製!

值得一提,原來好多八九十年代的廣東歌是由外國歌曲改編,這一首是其中一首經典之作!你又知道幾多首呢?
---------------
作曲 Composing:潘偉源 / Michael Masser
作詞 Lyrics:Gerald Goffin

無伴奏合唱編曲 A Cappella Arrangement:Peace @ SENZA
錄音 Recording & Editing:King @ SENZA, Stephen Cheong
混音 Mixing & Mastering:Bill Hare
影片剪接 Video Editing:Peace & Miri @ SENZA
平面設計 Graphic Design:Miri @ SENZA
----------------
Lyrics 歌詞

望著每日每夜每月無端失落
仍未知心裡為何 強忍給折磨
在冷靜冷淡冷漠環境之內
如大海湧過浪潮 我已經失了舵
仍懷念到底你如何 仍盼望你可憶記我
懲罰我 原諒我 沉默更是增加痛楚

這一分鐘不能呆著坐 讓抑鬱心中的說話講清楚
我共你相戀如火 放棄我卻又卻又為何
這一分鐘不能呆著坐 電話筒之中只盼望講清楚
告訴我被你當天愚弄 說過愛我卻又忘掉我

If the road ahead is not so easy
Our love will lead a way for us
Like a guiding star
I'll be there for you if you should need me
You don't have to change a thing
I love you just the way you are
So come with me and share the view
I'll help you see forever too
Hold me now, touch me now
I don't want to live without you

Nothing's gonna change my love for you
You oughta know by now how much I love you
One thing you can be sure of
I'll never ask for more than your love
Nothing's gonna change my love for you
You oughta know by now how much I love you
The world may change my whole life through but
Nothing's gonna change my love for You
----------------
?Follow 1023 A Cappella ?
► 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1023.sg
► Instagram: http://www.instagram.com/1023official
► Email: [email protected]

?Follow 我地就可以即時update SENZA最新資訊啦 ?
► 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senzaacappella
► 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senzahk
► INSTAGRAM http://www.instagram.com/senzahk
► EMAIL [email protected]

臺灣唐宋詩詞十首傳唱研究

為了解決無伴奏合唱香港的問題,作者邱文惠 這樣論述:

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兩朵美麗的奇葩,它們各自在其朝代綻放出無比璀璨的光芒。帶給當代及後人精神上醇美的感受和無止盡的傳唱。傳唱唐詩、宋詞是華人的精神活動,不但中國人傳唱,儒家文化圈的東亞及世界各地的華人社區也能聽到這種雋永的吟唱,一首李白的〈靜夜思〉幾乎人人琅琅上口。臺灣遠自明末清初,漢人渡海來臺,唐詩、宋詞便隨著文人跨過黑水溝,播遷到這塊美麗的寶島。清康熙廿四年(西元1685年1月),沈光文首在諸羅成立臺灣第一個詩社——東吟社,從此武城弦歌,代代相傳。本研究擇取其中十首,唐詩五首,有:王維〈陽關三疊〉、崔顥〈長干行〉、李白〈將進酒〉、李白〈秋風詞〉、劉禹錫〈竹枝詞〉;宋詞五闋,它們是:柳

永〈雨霖鈴.寒蟬淒切〉、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李之儀〈卜算子.我住長江頭〉、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這些文學作品傳唱到臺灣之後,經當地文人被之管絃,作曲人譜成歌詩,深入社會各階層,小自幼稚園兒歌童曲,大到普羅大眾流行歌曲,人人傳唱,樂在其中。本研究利用西洋曲式學、中國調性調式理論,輔以大數據理念及曲勢分析法,為這些傳唱於臺灣的詩詞歌曲剖曲分析,一方面考訂歌詞用字,一方面就全曲曲式結構、音級分析、詞情掌握、節奏音型取捨、樂句與韻腳之配合,綜合概論之,希冀理出譜曲的原理原則。行文中,訪談新北市立福和國中退休音樂教師邱文苑老師、新北市雙溪區貂山吟社嚴素月老師、輔仁

大學中文系孫永忠教授,了解唐詩宋詞在高中職、國中小、大專院校、社區團體、詩社吟社的教學概況,其中包括施教者、施教對象、教材種類、施教場所、施教時間、觀摩競賽等。並特別鋪陳在臺灣生根.回傳大陸各大專校園的情形。本研究企盼對古典詩詞傳唱的推展與未來發展有所助益。

留聲機時代:日治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博客來限量唱片造型杯墊版)

為了解決無伴奏合唱香港的問題,作者林良哲 這樣論述:

「很久以前,世界是以七十八轉的速度運行的。」     十九世紀末,一種奇巧的西方機器引進臺灣,在當時稱為「蓄音器」,也就是「留聲機」。新機器的輸入,開啟了臺灣的唱片工業,也改變了大眾的視聽經驗與娛樂方式。自此,各大唱片公司紛紛設立,發行南北管、歌仔戲、客家八音等戲曲唱片,1931年以後更推出臺語流行歌唱片。為了拓展市場,各大唱片公司發展出商業體系,透過日本製作、臺灣發行的方式,在各城市鄉鎮設立「小賣店」,甚至藉由外貿方式,將唱片發售到中國閩南及南洋各國的華人社會,進而開創臺灣唱片工業第一波的高鋒。   在數位科技興起之前,唱片是儲存聲音的工具。其原理是將類比訊號(Analog Signa

l)轉換為軌道刻紋,再製作成圓盤模具,然後利用蟲膠(Shellac)或塑膠(Plastic)做為原料,壓制成為唱片。以蟲膠為原料的唱片每分鐘轉速標準為七十八圈,因此被稱為「七十八轉唱片」,英文名稱為Standard Playing(簡稱SP)。這種方式不但能保存聲音,而且能大量生產、製作,所保存的聲音也得以「複製」,音樂或是歌曲便藉由這種方式傳遞,從此改變了人類社會的閱聽習慣,並增加娛樂方式,創造出新的商業市場。     由於唱片的製作和發行必須透過商業體制來運作,經營者可從中獲取利潤,唱片工業因而應運而生。1890年代,歐美各國的留聲機及唱片製作技術日益成熟,唱片公司紛紛設立,聘請專業錄音師

帶著沉重的錄音器材,到各地錄製音樂,甚至飄洋過海來到東方的中國、日本、香港、印度等地,錄製當地的傳統音樂和民謠。1900年之後,日本等國也開始設立唱片公司,以擺脫歐美唱片公司的操控,不但能自行研發、生產留聲機及唱片,也能推陳出新,製作各種各樣的音樂,包括傳統戲曲、民謠,甚至配合當時的唱片工業而產生「新型態」的歌曲。     可見在唱片工業發展初期,聲音的儲存有所限制,錄音的品質尚待改善,而且唱片的設計、材質也有缺陷。到了1900年代,發展出儲存聲音且能大量複製的技術,讓人趨之若鶩,在西洋和東方社會,唱片市場逐漸興起,規模日益擴大。     以日本來說,在明治維新後積極吸收歐美文化,促成「文明開

化」,唱片工業也隨之進入日本。唱片公司透過股票來籌募資金,大量錄製各種傳統音樂,後來日本的唱片公司看上殖民地臺灣,將這股浪潮引進,臺灣音樂也遠渡日本錄製,拓展了臺灣唱片市場。     1930年代,臺灣的唱片工業開始成長,唱片公司也紛紛成立,透過各地的「小賣店」,展示了各類型唱片;之後又配合著電影、無線電臺的發展,讓歌曲傳播出去。我們所熟知的歌曲〈望春風〉、〈雨夜花〉、〈心酸酸〉、〈青春嶺〉……就這樣被傳唱下來。     本書作者是臺灣挖掘留聲機唱片的先驅。多年來,他從唱片收藏家跨足到唱片工業的分析,甚至臺語流行歌曲的研究,在音樂創作和流行歌研究上成績斐然。他以實證史學手法和非虛構的敘述方式,

以一個個小故事的形態,書寫看似零散卻又重要的議題,帶領讀者一窺日治時期臺灣唱片工業的整體樣貌。     ※【紀臺灣】圖說臺灣史系列     《凝視時代:日治時期臺灣的寫真館》   《臺北歷史.空間.建築:新莊、艋舺、西門、大龍峒、圓山、劍潭》   《太陽旗下的制服學生》   《臺北城中故事:重慶南路街區歷史散步》   《從臺車到巴士:百年臺灣地方交通演進史》   《留聲機時代:日治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   名人推薦     徐玫玲|輔仁大學音樂學系專任教授   徐登芳|《留聲曲盤中的臺灣:聽見百年美聲與歷史風情》作者   陳培豐|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陳明章|音樂創作人   廖振富

|國立臺灣文學館前館長、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兼任特聘教授   (依姓氏筆劃排列)     各界好評     「良哲是臺灣最早期挖掘留聲機老曲盤的先驅,他不但熱心分享,也無私將所珍藏的留聲機唱片與臺大圖書館合作數位化,此回新書《留聲機時代:日治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更是集結他數十年沉浸臺灣老曲盤研究的心血結晶,再次嘉惠日治時期唱片音樂愛好者。」 ──徐登芳,《留聲曲盤中的臺灣:聽見百年美聲與歷史風情》作者     「良哲從唱片收藏家跨足到唱片工業的分析,甚至臺語流行歌曲的研究,二十多年來始於『興趣』,爾後提升至『使命』」,為臺灣唱片收藏界的異數。此書,是他自詡對於留聲機音樂時代所應盡的

書寫任務,流露出兼具收藏家與研究者豐碩之文字成果。」──徐玫玲,輔仁大學音樂學系專任教授     「本書像是一堆閃亮亮的碎鑽般,單位體積雖小但內容卻鉅細靡遺,具有相當的分量和價值。再加上這些內容附有很詳細的補充材料,各個單元亦按照時序書寫敘述,因此閱讀者只要按圖索驥便能透過多樣而不同議題的拼湊,進而一窺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曲的整體樣貌。」──陳培豐,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和良哲認識時,他還是一位大學生,爾後也成為了我在音樂創作路上,一位重要的合作伙伴。早在二十六年前,他開始收藏台灣的七十八轉蟲膠唱片,每次見面,都聽著良哲像孩子一樣興奮,說起收藏的唱片故事。這本《留聲機時代:日治

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正是他多年的心血,我只能說:『佩服!再佩服!』也謝謝他對台灣音樂史的整理,為歷史留下紀錄。」   ──陳明章,音樂創作人     「良哲的斜槓人生,一路走來,精彩無比,除資深記者的本業,他在音樂創作、流行歌與電影研究、地方文史探索、人物傳記寫作都迭有創穫。作者以他長期收藏蟲膠唱片、留聲機為基礎,輔以豐富的知識、生動的文筆,乃至蒐集、轉化史料的能力,寫出一本精彩的好書。   好讀又好看,有知識又有趣味,是本書的一大特色。作者化身為高明的說書人,透過一連串生動的故事,將臺灣唱片工業的起源發展,娓娓道來,栩栩如生在讀者面前播映,絕無冷場。」──廖振富,國立臺灣文學館前館長、中興大

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兼任特聘教授

《兒童歡唱》曲集I&II內容分析及數位資料庫建置之研究

為了解決無伴奏合唱香港的問題,作者林秀榮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是對《兒童歡唱》曲集I、II冊內的420首曲目,進行歌詞及音樂內涵的分析;並將分析結果架設網站建置數位資料庫,藉以提供教師在主日學詩歌教唱時查詢曲目使用及教學運用之參考。 本研究主要採用內容分析法的質性研究,分析包括歌曲的基本資訊(編註、樂譜形態、調、音階調式、節奏要素、歌詞主題);及考量教材難易度的項目,包括歌詞內涵(辭彙與詞易深淺、歌詞與旋律配合一致性、篇幅)與音樂內涵(音域、唱名音組、音程狀況、節拍、小節數);並輔以簡單的量化歸納整體曲集各項目情形。本研究透過專家效度、評分者信度、三角交叉檢核,進行信效度控制。 由於歌曲並非隨機抽樣,無法進行推論,只能對這420首

曲目做出以下結論:一、《兒童歡唱》曲集I、II冊之歌詞及音樂內涵分析結果:在歌詞內涵上以「教會與信徒生活」的題材最多。音樂內涵方面,多數曲目為大調音階,「音域」介於4~11度。曲目取材上,大多為歐美聖詩風格,少數為世界民謠及國人創作的曲目。 曲譜資源上,所有曲目皆有數字簡譜(大部分曲目附有五線譜伴奏或和弦標示)。在兒童主日學詩歌教材選用上,可根據歌詞宗教教育(主題/題材)、音樂教學用途的需要(難易分級)二方面的考量選擇適合的曲目。曲集豐富的歌詞內涵在宗教教育層面,可作為兒童認識基督信仰及教會文化的教材。二、《兒童歡唱》曲集I、II冊數位資料庫之建置是以Python的網頁伺服器引擎”Flas

k”開發而成,網頁中之「歌曲總表」、「項目檢索」可供查詢教學上使用的曲目,並提供「建議教學用途目錄(分類/難易分級)」。網址為http://joyfulsinging.online/。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主日學老師、出版社、主日學詩歌網路資料庫的擴展、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