煽動仇恨罪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煽動仇恨罪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每日新聞採訪團隊寫的 失控的匿名正義:抹黑中傷、獵巫肉搜,你敲下的每個字都是傷人的利器 和林萃芬的 從說話洞察人心:摸透對方心理,把話說得恰到好處,輕鬆駕馭人際關係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煽動罪|鄧炳強稱批評政府沒問題惟意圖挑撥引互相憎恨或違法也說明:警方國安處較早前以煽動罪拘捕兩名公務員,消息指他們是社交平台專 ... 是如何,大家就可清晰判斷到,這些是否普通批評政府,還是一個惡意煽動仇恨。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寶鼎 和時報出版所出版 。

東吳大學 法律學系 許宗力所指導 陳興蓉的 仇恨性言論的管制 -以歐洲各國大屠殺否認罪的合憲性探討為中心 (2014),提出煽動仇恨罪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仇恨性言論、大屠殺否認罪、納粹大屠殺、亞美尼亞遭屠殺、否認二二八事件罪草案。

最後網站仇恨性言論的管制-以歐洲各國大屠殺否認罪的合憲性探討為中心則補充:本文從仇恨性言論的意義、範圍開始談起,探討何種言論會被歸類為仇恨性言論。 ... 刑法第130條煽動仇恨罪除了保護少數群體的尊嚴與名譽外,還涉及公共和平法益之保護。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煽動仇恨罪,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失控的匿名正義:抹黑中傷、獵巫肉搜,你敲下的每個字都是傷人的利器

為了解決煽動仇恨罪的問題,作者每日新聞採訪團隊 這樣論述:

「木村花條款」通過! 混亂的失控正義迎來秩序 日本國會最新修法,網路霸凌者將被依法開罰!   「每天湧入近百則毫不留情地批評指教……去死、噁心、消失吧!一路走來,我比任何都還要強烈地這麼想。」 ——木村花/因《雙層公寓》「擂臺裝」事件被網友群起出征而走上絕路的職業摔角選手   「我發現要是被打,還會有『流血』這個看得到的實質損傷;但抹黑、中傷所帶來的『心傷』,是第三者看不到的。」——微笑菊池/因被影射為殺人兇手的不實謠言而遭受死亡威脅的日本諧星   「我覺得自己好像被三萬人監控,而且其中還有殺人魔王。」——土屋紫苑/因在推特發表對時事的感想評論而被網友攻擊的日本演員   「對我們這

些被害人而言,既看不到敵人的長相,也不知道石頭會從哪裡丟過來。這真的讓人痛苦至極,痛苦到心都被逼得走投無路。」——伊藤詩織/具名控訴遭上位者性侵,卻被網友嘲諷是「用身體換工作」的新聞工作者   「網友會把我沒說過的話塞到我嘴裡,還到處散播;或企圖惡意操作我的形象……」——石川優實/為女性歧視和政治議題發聲,因此飽受網友抨擊和性騷擾的演員兼模特兒   「豬頭、笨蛋、去死……雖然只是一些單純的謾罵,但一天出現好幾百則這種留言時,就會覺得全世界都這樣看我。」——春名風花/為自己支持的議題發聲而被網友惡意中傷的日本演員兼配音員   不只是公眾人物要遭受一句句惡評的無情傷害,就連一般素人也無法逃過

被私刑制裁:   2020年3月上旬,日本新冠肺炎疫情升溫時期,在節目上逆風發言的呼吸胸腔內科醫師,因言論被認為「反政府」導致上班的診所不斷接到電話騷擾;一名女性因確診後謊報足跡,她的本名、照片、工作地點、家人職業等都被肉搜出來,甚至有網站放出她公司的電話鼓舞網友打電話去告發……   原本因匿名特性而充滿言論自由、包容多元聲音的社群媒體,為什麼會成為任何人都能肆意攻擊、難以咎責的灰色地帶?我們秉持的正義到底是誰的正義?   日本《每日新聞》團隊記者對現今網路霸凌亂象進行深入報導,讓讀者瞭解網路霸凌造成的危害與普病性。書中不僅探討當事者面臨霸凌及受到實際傷害時所承受的精神壓力和無助,也分析

網路這項匿名工具是如何加深群眾心理,讓許多如你我一般的平凡人在不知不覺之間化身為加害者。另外,本書也提出既有法律體制與環境對網路霸凌認知仍有所不足,條理性地分析應該如何改善。   ◎加害者就像路上隨處可見的普通人   因在現實生活中覺得不被理解,既孤單又缺乏罪惡感,網路成為確認自我、證明自己的場域。自己隨便打出的一句話能引來大量的贊同和回響,讓人感覺被網路上的社群所接納、包容。   ◎扭曲的正義,到頭來變成仇恨成癮   加害者發文攻擊的動機有兩種,一種是「看這話題炒得很熱我也要湊一腳」的「朝聖型」;一種是「我覺得你做錯了需要受點教訓」的「制裁型」。不論出於何種動機,被害人的反應例如出面反擊

或封鎖帳號,都會激化加害者行為,引起更激進的攻擊,像成癮一般。   ◎大眾媒體是網路公審火上添油的幫凶   調查發現,有近五成的民眾是從電視知道網路公審事件,而電視新聞報導的角度多半帶有譴責的偏頗性,導致民眾容易對遭受公審的對象有負面印象,並且透過新聞聳動的標題渲染,會吸引更多人參與,讓原本的網路公審事件再次延燒。   ◎社群媒體公司、政府都開始動作   推特訂定了一套「推特規則」,明文禁止用戶謾罵、脅迫或做出歧視行為,只要貼文被檢舉,就會執行刪除貼文或帳號停權等強制措施。各國政府也紛紛研擬應對的法條,像是加強管制仇恨言論的德國,就立法規定社群媒體公司需刪除涉及違法的貼文,否則將面臨天價罰

款。   ◎保障言論自由?先具備網路的使用素養吧   以法令限制效果有限,還會引發「言論自由已死」、「言論審查」的疑慮,根源的解方是提升是我們的網路使用素養,把網路上發生的事換成現實世界來思考,不會在現實世界做的事就不應該在網路上發生,並搞清楚批評指教與惡意中傷的界線。   當我們享受社群媒體匿名所帶來的便利性的同時,是否應負起相對應的責任?是否正確地使用這項工具?透過本書,一一審視社群媒體的功與過,並進一步探索未來可能落實的規範,避免悲劇再度重演! 本書特色   1.本書是由具公信力的媒體針對飽受矚目的社會議題進行剖析,敘事舉例條理分明,具可信度,例如備受矚目的「木村花」事件、遭受性

侵後勇敢出面發聲,反而承受更多網友「二度傷害」的伊藤詩織案例等。   2.本書不只是聚焦於發布惡意謾罵或威脅訊息的加害者,團隊更採訪諮商心理師、接觸過個案的律師等專業人士,深入剖析被害者無助的心理、一般人如何在無意之間造成特定人士傷害等諸多面向。   3.本書同時注重新的法律規範與「自由應建立於充分的公民素養之上」,期望透過務實手段改善社會的理想。 專業推薦   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   王紹蓉/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所所長   王雅涵/諮商心理師   朱家安/哲學雞蛋糕腦闆、作家   吳若權/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林靜如/律師娘   柯慧貞/臺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創會暨名譽理

事長   重點就在括號裡/影評人   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許哲涵律師/律師真心話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蘇益賢/諮商心理師   蘇予昕/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暢銷作家   (依姓氏筆劃排序)

煽動仇恨罪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奪命Loudzone」

主持:劉細良、Anthony

題目:《林鄭援兵計、警政黑聯手煽動仇恨罪》

逢星期二 8:00 ~ 10:00 pm

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killerloudzone

仇恨性言論的管制 -以歐洲各國大屠殺否認罪的合憲性探討為中心

為了解決煽動仇恨罪的問題,作者陳興蓉 這樣論述:

「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賠償條例第六條之一」條文修正草案的第2項,將公開否認二二八事件的言論入罪化,從該條文可以思考幾個問題:何謂仇恨性言論?這種言論是否在憲法言論自由保護範圍之內?各國是否及如何管制仇恨性言論?否認歷史事實的言論是否屬於仇恨性言論?其他國家是否及如何管制否認歷史事實的言論?上開修正草案的立法是否妥適? 本文從仇恨性言論的意義、範圍開始談起,探討何種言論會被歸類為仇恨性言論。接著瀏覽歐美國家對於仇恨性言論的管制概況,從管制概況中,比較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背景下,仇恨性言論會被如何規範。再來將範圍聚焦在本文的探討核心—否認大屠殺言論的規範介紹上。 其次,

本文介紹歐洲國家幾個有名的與管制否認大屠殺言論相關的案例,包括歐洲人權委員會審理納粹大屠殺否認案、Friedrich Rebhandl v. Austria案及Herwig Nachtmann v. Austria案;聯合國人權事宜委員會審理Faurisson v. France案;歐洲人權法院審理Roger Garaudy v. France案及Perinçek v. Switzerland案;西班牙憲法法院的一則判決;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審理納粹大屠殺否認案、文西德市案;法國憲法委員會審理否認亞美尼亞遭大屠殺罪違憲案。透過這些案例,可以較完整的呈現個案中否認大屠殺言論的管制經過及其合憲性問題。

接下來,本文檢視否認二二八事件罪草案之立法妥適性問題。最後,再將此分析與上開歐洲各國管制否認大屠殺言論之案例作一綜合比較。 仇恨性言論,是一種基於種族、民族、宗教、性別等等的原因,而煽動對特定群體的仇恨言論。對於仇恨性言論管制的理由,美國學者有認為是在避免個人受到身體上、精神上、經濟上的傷害及維護社會追求平等價值的理念;國際上與歐洲國家法體系則多半認為仇恨性言論的管制是在保護被仇恨性言論攻擊者的尊嚴、名譽與平等之法益,而德國刑法第130條煽動仇恨罪除了保護少數群體的尊嚴與名譽外,還涉及公共和平法益之保護。 否認大屠殺言論,特別是否認粹政權在二次大戰期間對猶太人等民族所為的大

屠殺行為,在1970年代至1980年代的歐洲國家蔓延開來,於是從德國開始,歐洲各國逐漸設立特別針對這種否認大屠殺言論的刑罰規範,企圖防堵這樣的言論。本文認為,否認大屠殺言論為仇恨性言論的一種亞型,因為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否認大屠殺言論可能會成為煽動仇恨的一種態樣,且會產生煽動仇恨的法律效果。否認二二八事件罪所要保護之法益為受難者之尊嚴與名譽、公共和平,與管制仇恨性言論所保護之法益有所重疊。儘管在二二八事件的相關事實與責任可能尚無社會普遍共識時,否認二二八事件言論有可能構成仇恨性言論的一種類型。 目前國內對於二二八事件之國家責任可能已有共識,而二二八事件之性質、死亡人數,以及個人責任問題,

在國內學者間、不同政黨間與各憲法機關間,則尚存在不同之歧見。在國內沒有妥適處理轉型正義問題、妥適釐清或追求整個事件相關個人責任前,即制定否認二二八事件罪,不僅欠缺客觀條件,尤其是對持不同政治立場者,也難免會使其產生違憲的質疑。所以努力的重點,或許在於促成轉型正義的實踐,以撫平歷史創痛,雖然實踐並不容易,有很多政治障礙需要克服,但如果跳過這個環節,直接制定否認二二八事件罪,並未根本解決問題。

從說話洞察人心:摸透對方心理,把話說得恰到好處,輕鬆駕馭人際關係

為了解決煽動仇恨罪的問題,作者林萃芬 這樣論述:

  從一個人的「說話語言」,可以細細聽出多重心理線索!   聽懂別人的弦外之音,學習換個說法,讓你在不同場合,都能達到溝通效果。     譬如說,同樣開場是「大家都……」,但背後的心理動機卻完全不同——     「大家都這樣做,為什麼只說我」:說這句話的人很可能正在啟動防衛機轉,為了避免自己的心理受到傷害。     「大家都知道」:這句話很可能是「曖昧溝通」,言下之意是「只有你不知道」或是暗示對方「大家都知道,為什麼你會不知道」,內心充滿被誤解的委屈。     「大家都討厭我」:說這句話的人很可能「自己討厭自己」,如果把「對自己的感覺」投射到別人身上,就

會常常覺得「大家都討厭我」。     「大家都買了」:這句話運用的是「從眾心理」,不斷強調「大家都有只有我沒有」,恐懼自己會因此被排擠,需要透過擁有相同的物品來感覺自己跟別人一樣。   本書特色     深入淺出分析各種常常聽到的語言,除了說明語言背後的心理動機外,也整理出不受傷害的應對方式。     ◆很多時候,必須知道該說什麼;必須知道什麼時候說;必須知道對誰說,才能讓對方從骨子裡接受和認同你,從而提升社交魅力,增強駕馭人際關係的能力。     ◆想要「增強能力」或「自我改變」的時候,要改變說話方式。例如換個說法:將「唱反調」轉成「認同別人的看法」、從

「冷淡否定」換成「具體建議」……,並且反覆練習,形成一種新的說話模式。     ◆超準自我檢測,看出隱藏的性格。你的「管人指數」有多高?你的「嫉妒指數」有多高?你是屬於哪一種社交類型?……,窺探到隱藏的祕密。   誠摯推薦     吳淡如 作家      劉軒 正向心理學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