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畫作品 介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版畫作品 介紹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漫遊藝術史作者群寫的 【漫遊藝術史套書】(二冊):《漫遊按讚藝術史》、《漫遊怪奇藝術史》 和漫遊藝術史作者群的 漫遊怪奇藝術史:從怪奇小路,走進藝術史的冷知識和驚嘆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原點 和原點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歷史系研究所 李淑卿所指導 陳可欣的 盛清西洋風蘇州版畫研究 (2020),提出版畫作品 介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蘇州版畫、西洋風版畫、清代天主教、江南社會、清代對外貿易。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法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謝爾葳所指導 黃奕的 初探在台法國繪本: 以提利.勒南《薩琪系列》為例,論性別認同 (2019),提出因為有 圖畫書、兒童、出版社、翻譯、薩琪小姐的重點而找出了 版畫作品 介紹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版畫作品 介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漫遊藝術史套書】(二冊):《漫遊按讚藝術史》、《漫遊怪奇藝術史》

為了解決版畫作品 介紹的問題,作者漫遊藝術史作者群 這樣論述:

  本套書組合:《漫遊按讚藝術史:在地作者群,用讀者視角寫出我們按讚、分享的藝術故事》、《漫遊怪奇藝術史:從怪奇小路,走進藝術史的冷知識和驚嘆號!》     翻新想法的非典型藝術史   漫遊藝術史網站人氣文章     在地作者群帶路   用讀者視角,打開藝術好奇&視野   ▌好奇按讚點閱轉分享=我們最想讀的藝術故事 ▌   別本不講的有趣內容,這裡都有     ▌2016年開張,中央大學師生合力創建藝術知識普及網站   2016年創立的藝術共筆部落格「漫遊藝術史」,6年來以平易近人的方式,為一般大眾介紹逸趣橫生的藝術人文知識。網站建立始於一場校友回娘家聚會

,大家有感於人文社會學科建置知識普及網站蔚然成風,例如:哲學哲學雞蛋糕、芭樂人類學、巷仔口社會學、歷史學柑仔店、菜市場政治學、故事、法律白話文運動等,唯藝術史尚未有一個電子園地。於是,中央大學藝研所師生便自告奮勇,加入這股數位科普教育的趨勢,花了一個暑假籌設「漫遊藝術史」部落格。從網站名稱、內容題材、廣邀專業作者、尋找補助經費,到設計刊頭版面、聯繫合作媒體、社群行銷等,在師生們的腦力激盪和分工合作下,終於在2016年秋天水到渠成,正式開張了。     漫遊藝術史網站,累積300多篇PO文,用超連結的方式,讓讀者好奇導回藝術史,由讀者主導連結新路徑。這是一本翻新你認識藝術的非典型藝術書。

書中文章,許多都是網站中點閱率高,備受讀者青睞的趣文。用心考量內容題材的易讀性,作者是否以簡潔友善的文筆,清楚傳達一個藝術史的課題、觀點、現象或敘事?這一次,認識藝術不必被框架限定,我們可以用更具啟發性與自由的方式,走入藝術花園。     ▌把藝術變動詞,有經典提問,有啟發引導,更有藝術愛好者的快問快答   這些都是你在其他藝術書中看不到的有趣主題,更特別的是寫作作者群全來自台灣與海外的大學及中學教師、碩博士生、雜誌編輯、自由撰稿者,以及美術館、博物館、藝文基金會、畫廊工作者,用在地語言,分享他們的藝術故事。     非線性去中心化的主題企劃,反映出今日藝術史教學和研究所注重

的趨勢:去中心、多元性、跨域互動。跨越媒材、風格和時空的藩籬,產生彼此的連結和對話,令人耳目一新。將藝術史變動詞,提供各種親近藝術史的路徑,指引各樣閱讀藝術史的方式。     《漫遊按讚藝術史》——   從台灣美術、藝術史到藝術市場   經典命題條條大路通藝術     ●看在地作者群如何從看畫的人,變說故事的人●   分享他們不為人知的快問快答      ▌這些故事,大家都按讚,不知不覺走入藝術史   認識藝術史,為什麼一定要話說從頭?台灣美術史,經過學者長年努力,不斷見證出土哪些動人的土地故事?學者顏娟英為何從佛教轉向台灣美術?《少女》、《甘露水》如何百年後重見天日

?黃土水如何雕出台灣藝術的里程碑?擅長花鳥畫的呂鐵州,為何畫下台灣梅花鹿?中國文革時期竟然有芒果崇拜?誰的畫作,讓張大千一眼入魂用他的字號為畫室命名?清末民初的基督教海報,有哪些中西合璧的趣梗?佛洛伊德也愛藝術?他如何診斷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的創作歷程?西洋風景畫到底都在畫些什麼?台灣現代大樓為什麼愛用古典裝飾?水族箱造景其實與中國山水意境異曲同工?去英國別再只去大英博物館,英國鄉間別墅更迷人?藝術行銷出奇招,竟推出旅遊套裝行程,讓觀眾夜宿美術館?     ▌條條大路通藝術,認識藝術從好奇開始   所以你好奇,大家都對哪些主題超級感興趣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致美麗之島台灣

:黃土水在日本大正時期刻畫的夢想〉──在【不朽的青春】展覽看到百年後重見天日的黃土水作品,與台灣美術相關的主題,除了呼應外在展覽,更反映大家對台灣本土藝術的重視。有專業讀者對相關的佐證提出質疑或是企求得到更多資訊,例如訪談蔡家丘老師的專訪中,有讀者請教文中提到的,「黃土水少女胸像歷史與取名『久子』由來」。有相關知識的讀者們,熱情分享自己的好奇與知識。     ●〈什麼是藝術史:寫給有興趣的年輕讀者〉──到底藝術史在做什麼?誰適合來學藝術史?若用做菜比喻藝術史研究,某些食材總是賣到缺貨,有些卻乏人問津,終於有人帶領大家一窺堂奧。     ●〈佛洛伊德為藝術史研究另闢蹊徑〉:難道精

神分析的開山祖師也愛藝術史?他翻閱達文西的筆記,發現父親的缺席是他人格養成的關鍵因素。而透過仔細觀察作品,他破解出米開朗基羅欲藉作品自我警惕,一改自己火爆性格。     ●〈臥遊水中山色〉:沒想到水族箱造景跟藝術有關吧。日本造景大師天野尚追求師法自然的山水畫意境,台灣設計師陳盈儒擅長從台灣原生自然環境汲取靈感。臥遊天地和水族造景有何關聯?明代文人的養魚技術和閒賞文化,其實不輸今人?     ●〈博物館中的佛教藝術〉:欣賞是本能?還是文化培養?正在博物館欣賞佛像的藝術史學者,聽著一旁觀光客對話:「看起來很破啊」、「舊的東西就是古董」,興起了對欣賞藝術的深入思考。覺得美,是一件很自

然的事嗎?對不了解佛教的人來說,有辦法欣賞佛教藝術嗎?     ▌8個單元,解讀藝術史的8個經典命題   ●由「藝術史是什麼」開場,簡要介紹藝術史的疆域、素材和基本方法論。     ●緊接的3個單元「創作意志」、「追尋認同」、「社會鏡像」,討論近代到當代藝術家的主體性和社會角色,分析他們如何發揮創造力,尋求文化認同,對於身處的時局提出省思和動人的圖像。     ●除了探究藝術家,藝術史的關懷重心也擴及宏觀的歷史脈絡,因此「東西方相遇」、「風景印記」這兩單元討論文化衝擊和交流、自然環境和城鄉變遷的具體例證。     ●最後,「收藏和市場」、「策展新挑戰」單元,帶

領讀者了解藝術史在市場行銷、博物館展示的實際操作,從觀眾接受面和政治經濟的角度探索藝術史。     並特別在文章起始和篇章文末,規劃「提問」和「延伸思考」單元,從「讀」藝術史,進一步「想像」未來的藝術史,去發現,去想像,認識藝術可以這麼輕鬆有趣!     《漫遊怪奇藝術史》——   佛陀頭頂突起是什麼?   夏娃給亞當吃了什麼好東西?   新聞浮世繪,比X果日報更精彩?   韓劇鬼怪家中的梅瓶,很厲害?     ●最好奇的藝術冷知識●   讓我們從怪奇小路、條條秘徑,走進藝術史的驚嘆號!     ▌這些怪奇故事,大家按讚分享,不知不覺走入藝術世界   佛陀

頭頂突起到底是什麼?藝術界也有魯蛇?確定是蘋果嗎?夏娃到底給亞當吃了什麼好東西?魯本斯的女神身體,為何充滿橘皮?!中國失意文人,如何從編輯出版另尋出路?浮世繪如何成為報紙新寵兒,報業促銷全靠它?杜勒的版畫《男子浴場》,是充滿同志情慾的男體春色圖?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為何常見美麗的瘋狂女子?19世紀的電影特效特別愛玩斷頭梗?林肯遇刺身亡,妻子委託拍攝亡夫的靈魂照?中國大芬村如何成為複製畫的產地,創下數十億人民幣的交易額?精靈為何是藝術史上難以忽視的一族?韓劇鬼怪裡,有最值得認識的韓國藝術國寶?用動漫元素創作的攝影家,創意無極限,超乎你想像?     ▌條條大路通藝術,不再嚇到吃手手,認識藝術

就該先好奇再開始   你好奇,大家都對哪些主題超級有興趣嗎?哪一則po文臉書200多個按讚,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佛像頭頂的凸起到底是什麼?〉──這確實是大家看佛像時的大哉問,文章留言處有好多讀者回應,他 / 她們自己的經驗提問,大家都共鳴滿滿。     ●〈消失的臉:為何馬格利特愛畫看不見的人臉〉──原來大家對藝術家都有超多OS,非常好奇他們作畫背後的小祕辛。如同〈為何竇加最愛畫芭蕾舞?〉一樣,這些我們熟知的西洋藝術大師,除了偉大,更想知道他們特殊的想法與故事,那些一般藝術史不說的故事。     ●〈認同請分享:關於早安圖的一些視覺觀察〉──這篇文章從大家每天手

機中會看到的長輩早安圖出發,文章甚至曾被三民教科書放入模擬試卷作為閱讀題組。文中更分享到印度早安圖現況,也有讀者轉貼相關文章印證。不少文章,也有讀者會分享一些延伸閱讀,沒想到早安圖跟藝術也有關吧!     ●〈藝術終結之後:當代動漫畫藝術的未來 〉──就是這篇觸及了臉書的高按讚率,在年輕世代中,人氣居高不下。     ▌8個單元,解讀藝術史的8個熱議主題   ●由「解謎線索」揭開序幕,邀請讀者一起調查「辦案」,逐步掌握藝術解謎的根據和線索。     ●接著從「影像幻術」單元,了解各種視覺技術如何操作真假難辨的戲法,在「版畫藏奇聞」當中,飽覽東西方版畫作品的奇趣神采,看

到版畫發揮的社會影響力。     ●「性別視角」、「身體和存在」兩單元,討論近代到當代藝術中的人體再現和性別觀點,並從藝術史反思權力關係和哲學倫理。     ●接下來的「視覺敘事」單元,解析繪畫圖像和電影片頭的視覺語言,如何表達或提示故事情節。     ●最後,「流行風潮」、「跨界匯流」兩個單元,透視藝術史和流行文化的緊密關係,時尚、動漫、電影、社群媒體皆和藝術互相激盪出精彩的火花。     並特別在文章起始和篇章文末,規劃「提問」和「延伸思考」單元,從「讀」藝術史,進一步「想像」未來的藝術史,去發現,去想像,認識藝術可以這麼輕鬆有趣!   專業按讚推薦

    李玉玲|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   林育淳|台南市美術館館長   高千惠|現當代藝術文化研究者   鄭雅麗|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劉俊蘭|桃園市立美術館館長  

版畫作品 介紹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藝術家JOAN CORNELLÀ闊別香港3年後再度回歸
舉行香港最大型個人展覽
首度公開展出

按真人大小比例製作的木板畫

藝術家標誌性設計如SELFIE GUN, BOOTYBOOP等銅像作品

展覽日期:2020年12月15日 至 2021年1月29日(敬請預約)
金鐘太古廣場1期5樓 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
網上預約:Sothebys.com/JoanCornella
#JoanCornellà #Sothebys #AllRightsReserved
今年12月,蘇富比與香港著名創意工作室AllRightsReserved將聯合呈獻西班牙藝術家Joan Cornellà作品展售會「Contemporary Showcase: My Life Is Pointless by Joan Cornellà」。展售會在2020年12月15日至2021年1月29日於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舉行,帶來Cornellà 48幅標誌性諷刺時弊的作品,是本港歷來最大型的Joan Cornellà展覽。

Joan Cornellà三年後再度回歸香港舉行作品展,而「My Life Is Pointless」是其第三場香港個人展覽。是次活動將首度公開展出按真人大小比例製作的木板畫及銅像,以及一系列已停製的限量版版畫作品。

擁有800萬社交媒體粉絲的Joan Cornellà是圈內最受關注的藝術家之一,其作品曾在國際多個地方展出,當中包括香港、東京、首爾、北京、倫敦、巴黎及紐約等。Joan Cornellà愛以鮮明生動的用色、簡單直接的視覺語言,探討及諷刺人性的黑暗面,帶來直白、充滿娛樂性卻同時令人反思的作品。在2020年,藝術家的創作風格有了新的演變,融合更多文字及圖像的元素,繼續以幽默引起普世共鳴。

藝術家Joan Cornellà表示:「相隔三年,我很興奮再次為香港觀眾帶來具代表性的作品,以及介紹一系列結合文字及圖像元素的新作。有趣的是,這些超現實的黑色幽默卻似乎與現今時代互相呼應著。過往我曾多次表示希望我的作品能有自己的聲音,故此我對作品的解讀一直抱有最開放的態度,提供更多空間啟發不同的批判性思考。」



AllRightsReserved創辦人SK Lam表示:「Joan Cornellà無疑是黑色幽默的代表人物,相信觀眾定必試過在欣賞其作品時不期然放聲大笑,又或感到一陣毛骨悚然。但亦正正是Joan這種獨一無二、引人深思的幽默感,引發大眾共鳴。他過去在香港的展覽大受歡迎,反映本地觀眾對其世界觀深同感受。2020年對很多人而言都相對沉重,這次展覽正好能適時地舉行,以歡笑和淚水為本年寫下句號。」



蘇富比亞洲區當代藝術部專家金相辰表示:「Joan Cornellà的作品同時集趣味、黑暗及啟發性於一身。我們欣然與AllRightsReserved合作呈獻這極具玩味的展售會,以既富娛樂性又讓人反思的展覽活動作為年度總結,並於這充滿挑戰的一年再度印證亞洲及全球當代藝術市場的韌性及創新。」





Contemporary Showcase: My Life Is Pointless By Joan Cornellà

展覽日期: 2020年12月15日 至 2021年1月29日(敬請預約)

網上預約:Sothebys.com/JoanCornella

星期一至五:10am – 6pm;星期六:11am – 5pm

以下日子休館:2020年12月24日至2021年1 月3日,星期日,以及公眾假期

盛清西洋風蘇州版畫研究

為了解決版畫作品 介紹的問題,作者陳可欣 這樣論述:

萬曆十一年(1583)耶穌會士正式進入中國本土傳教起,西方的知識不僅在明末清初對中國的儒學和科學觀念造成衝擊,傳教士們向中國人展示的西洋藝術同樣對畫家們的創作構成影響。這並非局限於職業畫家或滿清院畫的事情,藏品流散於海外的蘇州洋風版畫說明,十七世紀後段至十八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民間木刻版畫也從這些西洋藝術獲得創作上的啟示。  木刻版畫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它最初出現於晚唐,在明萬曆年間與江南出版事業的成熟一起進入鼎盛期,蘇州亦名列當時重要的出版地之一。作為足以代表江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的蘇州,在清康熙時期仍屬於傳統風格版畫的重要產地,卻已經逐漸有蘇州版畫畫店嘗試製作以透視法、仿銅版畫排線的

西洋風格為賣點的版畫;到了雍正至乾隆中前期,它們更一度成為主流的商品,外銷日本及歐洲。盛清三帝對西洋視覺藝術的開放態度廣為人知,對蘇州地區的審美相信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然而蘇州的西洋風版畫的興起與衰退,似乎又暗示江南地區的天主教狀況是探討這些民間版畫的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部分。  本文結合文獻史料及前輩學者的研究,首先敘述清代之前的傳統木刻版畫的發展;然後從天主教的文獻入手,引介晚明天主教插圖教義本,視繪製者的創作精神為本土洋風版畫發芽的原動力,再列舉活躍於清代的兩名江南地區教徒畫家,詳細介紹他們的身分、擁有的學習西洋技法的資源與途徑,並將蘇州版畫的發展趨勢置於江南天主教的脈絡,闡明天主教與蘇州本

土題材洋風版畫製的初創與衰微之密切關係。隨後總括西洋風蘇州版畫常見主題,輔以各領域學者的研究成果分析他們的選題緣起或作品意象等項目。最後從商業市場的角度出發,論述洋風版畫具備根據不同消費力群體進行製作調整的靈活性,談及它在清帝國本土、歐洲及江戶日本兩地的流通方式,討論它們對國外藝術發揮的影響力。

漫遊怪奇藝術史:從怪奇小路,走進藝術史的冷知識和驚嘆號!

為了解決版畫作品 介紹的問題,作者漫遊藝術史作者群 這樣論述:

佛陀頭頂突起是什麼? 夏娃給亞當吃了什麼好東西? 新聞浮世繪,比X果日報更精彩? 韓劇鬼怪家中的梅瓶,很厲害? ▌好奇點閱按讚轉分享=認識藝術不再嚇到吃手手▌ 別本不講的有趣故事,這裡都有 ●最好奇的藝術冷知識● 讓我們從怪奇小路、條條秘徑,走進藝術史的驚嘆號!   ▌這些怪奇故事,大家按讚分享,不知不覺走入藝術世界   佛陀頭頂突起到底是什麼?藝術界也有魯蛇?確定是蘋果嗎?夏娃到底給亞當吃了什麼好東西?魯本斯的女神身體,為何充滿橘皮?!中國失意文人,如何從編輯出版另尋出路?浮世繪如何成為報紙新寵兒,報業促銷全靠它?杜勒的版畫《男子浴場》,是充滿同志情慾的男體春色圖?英國維多利亞時期

,為何常見美麗的瘋狂女子?19世紀的電影特效特別愛玩斷頭梗?林肯遇刺身亡,妻子委託拍攝亡夫的靈魂照?中國大芬村如何成為複製畫的產地,創下數十億人民幣的交易額?精靈為何是藝術史上難以忽視的一族?韓劇鬼怪裡,有最值得認識的韓國藝術國寶?用動漫元素創作的攝影家,創意無極限,超乎你想像?   ▌2016年開張,中央大學師生合力創建藝術知識普及網站   2016年創立的藝術共筆部落格「漫遊藝術史」,6年來以平易近人的方式,為一般大眾介紹逸趣橫生的藝術人文知識。網站建立始於一場校友回娘家聚會,大家有感於人文社會學科建置知識普及網站蔚然成風,例如:哲學哲學雞蛋糕、芭樂人類學、巷仔口社會學、歷史學柑仔店、菜

市場政治學、故事、法律白話文運動等,唯藝術史尚未有一個電子園地。於是,中央大學藝研所師生便自告奮勇,加入這股數位科普教育的趨勢,花了一個暑假籌設「漫遊藝術史」部落格。從網站名稱、內容題材、廣邀專業作者、尋找補助經費,到設計刊頭版面、聯繫合作媒體、社群行銷等,在師生們的腦力激盪和分工合作下,終於在2016年秋天水到渠成,正式開張了。   漫遊藝術史網站,累積300多篇PO文,用超連結的方式,讓讀者好奇導回藝術史,由讀者主導連結新路徑。這是一本翻新你認識藝術的非典型藝術書。書中文章,許多都是網站中點閱率高,備受讀者青睞的趣文。用心考量內容題材的易讀性,作者是否以簡潔友善的文筆,清楚傳達一個藝術史

的課題、觀點、現象或敘事?這一次,認識藝術不必被框架限定,我們可以用更具啟發性與自由的方式,走入藝術花園。   ▌條條大路通藝術,不再嚇到吃手手,認識藝術就該先好奇再開始   你好奇大家都對哪些主題超級有興趣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佛像頭頂的凸起到底是什麼?〉──這確實是大家看佛像時的大哉問,文章留言處有好多讀者回應,他 / 她們自己的經驗提問,大家都共鳴滿滿。   ●〈消失的臉:為何馬格利特愛畫看不見的人臉〉──原來大家對藝術家都有超多OS,非常好奇他們作畫背後的小祕辛。如同〈為何竇加最愛畫芭蕾舞?〉一樣,這些我們熟知的西洋藝術大師,除了偉大,更想知道他們特殊的想法與故事,那些一

般藝術史不說的故事。   ●〈認同請分享:關於早安圖的一些視覺觀察〉──這篇文章從大家每天手機中會看到的長輩早安圖出發,文章甚至曾被三民教科書放入模擬試卷作為閱讀題組。文中更分享到印度早安圖現況,也有讀者轉貼相關文章印證。不少文章,也有讀者會分享一些延伸閱讀,沒想到早安圖跟藝術也有關吧!   ●〈藝術終結之後:當代動漫畫藝術的未來 〉──就是這篇觸及了臉書的高按讚率,在年輕世代中,人氣居高不下。   ▌把藝術變動詞,有經典提問,有啟發引導,更有藝術愛好者的快問快答   這些都是你在其他藝術書中看不到的有趣主題,更特別的是寫作作者群全來自台灣與海外的大學及中學教師、碩博士生、雜誌編輯、自由

撰稿者,以及美術館、博物館、藝文基金會、畫廊工作者,用在地語言,分享他們的藝術故事。   非線性去中心化的主題企劃,反映出今日藝術史教學和研究所注重的趨勢:去中心、多元性、跨域互動。跨越媒材、風格和時空的藩籬,產生彼此的連結和對話,令人耳目一新。將藝術史變動詞,提供各種親近藝術史的路徑,指引各樣閱讀藝術史的方式。   ▌8個單元,解讀藝術史的8個熱議主題   ●由「解謎線索」揭開序幕,邀請讀者一起調查「辦案」,逐步掌握藝術解謎的根據和線索。   ●接著從「影像幻術」單元,了解各種視覺技術如何操作真假難辨的戲法,在「版畫藏奇聞」當中,飽覽東西方版畫作品的奇趣神采,看到版畫發揮的社會影響力。

  ●「性別視角」、「身體和存在」兩單元,討論近代到當代藝術中的人體再現和性別觀點,並從藝術史反思權力關係和哲學倫理。   ●「視覺敘事」單元,解析繪畫圖像和電影片頭的視覺語言,如何表達或提示故事情節。   ●最後,「流行風潮」、「跨界合作」兩個單元,透視藝術史和流行文化的緊密關係,時尚、動漫、電影、社群媒體皆和藝術互相激盪出精彩的火花。   並特別在文章起始和篇章文末,規劃「提問」和「延伸思考」單元,從「讀」藝術史,進一步「想像」未來的藝術史,去發現,去想像,認識藝術可以這麼輕鬆有趣! 專業按讚推薦   李玉玲|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   林育淳|台南市美術館館長   高千惠|現當

代藝術文化研究者   鄭雅麗|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劉俊蘭|桃園市立美術館館長

初探在台法國繪本: 以提利.勒南《薩琪系列》為例,論性別認同

為了解決版畫作品 介紹的問題,作者黃奕 這樣論述:

2011年至2012年期間,筆者曾擔任兒童冬令營的輔導員,這段經歷促使筆者對於兒童及其發展相關之主題充滿了興趣。而最初選擇法國繪本作為研究主題,是因2014年底時,參觀新北市美麗永安生活館的法國繪本展:。當時深深地被法國圖畫書中的圖像吸引,也為其故事內容著迷,並發現了一個想要深入了解的新世界。自此,便開始在各大圖書館蒐集相關書目,如:輔大圖書館、新北市板橋圖書總館、新北市福營圖書館、台中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法國資料中心)、台東毛毛蟲圖書館、台南文學館及貓頭鷹圖書館…等。從蒐集大量書目開始,慢慢找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法國繪本主題。為更了解圖畫書這項領域,筆者亦自發性地參觀相關展覽並聆聽多場繪本講

座,以及參與社區大學開設之繪本課程與圖書館舉辦的繪本讀書會。最終選定出版多項法國繪本的米奇巴克出版社,其創社代表作《薩琪系列》« Mademoiselle Zazie »為研究主題。此項研究首先解釋了法國與台灣的歷史及文化背景,而後介紹圖畫書的關鍵結構與其元素為:圖像、書本材質及雙頁形式。以探討如何透過圖畫書傳遞重要的訊息給兒童。本研究意識問題為:如何透過法國繪本《薩琪系列》使台灣兒童認識法式不同觀點的性別議題?台灣兒童對於其性別議題的故事內容反應為何?台灣兒童如何理解此系列法國圖畫書的中譯版本?文字翻譯及涵蓋圖畫書各種元素的側文本翻譯(paratraduction)帶來的影響為何?本論文共分

為三個章節。第一章節介紹了圖畫書的定義、印刷技術如何推動圖畫書的發展,以及法文圖畫書在台灣發展的文化背景。另外,筆者結合皮亞傑(Jean Piaget)的兒童發展認知心理學(Le développement cognitif)及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社會認知理論(La théorie sociale cognitive)來做討論。此章節以方法論來做結尾,說明筆者如何在台灣各大圖書館及書店蒐集相關法文圖畫書書目,透過大量閱讀,進而找到自己真正有興趣研究的主題。其中曾參與過的繪本活動及課程,除了能使筆者更瞭解現今繪本在台灣社會的趨勢導向外,也可更進一步理解兒童、家長、圖書館、出版

社、推廣者與教育者的想法。何謂圖畫書呢?法文以« Album »一詞來專稱圖畫書,然而« Album »並非一開始就有專指圖畫書的意思。1842年出版的法蘭西學院辭典提供了三項定義,第一:歷史記載早期遙遠的年代曾出現過« Album antique »一詞。« Album »最古老的含義為:白色的表面(來自拉丁語« albus »,意指“白色”)或牆壁空間,也可指古代提供雕刻文字用的木版或一堵白牆用來紀錄法官或參議員姓名的官方文件。第二:十六世紀在德國出現了« Album amicorum »一詞,法文的說法是« album d’amitié »,意指友誼紀念冊,可以是個人畫冊記載旅途中的所見

所聞,亦可作為分享給親朋好友的一種私人紀念冊禮物。第三:« recueil de planches » (版畫文集),十九世紀大量的複制印刷技術擴大了版畫作品的市場。2009年出版的法文字典(Le Robert & CLE International)提及« Album »可指畫冊、收集冊、相簿,亦可指錄音檔案。而2018年出版的口袋型法法字典(Le Dictionnaire Larousse)對於« Album »一詞的多數定義裡,終於出現了呼應此篇論文主題的解釋:« Livre contenant un grand nombre d’illustrations : album pour l

a jeunesse. »,意指含有大量插畫的兒童圖畫書。隨著印刷技術的進步,圖像敘事在書籍中有了新的發展。正是在19世紀工業革命期間,文學作品的出版與銷售有了巨大的突破。圖畫書的出現,是一種文字結合圖像敘事的新文學流派。圖畫書的特點使之成為兒童讀物,也在兒童教育中佔據重要的一席之地。在法國,兒童圖畫書被廣泛地用於各個教育場所,例如:學校、圖書館及多媒體圖書館等。人們將兒童視為具有創造力與想像力的人。因此,法國兒童也從學校教育中受惠,圖畫書也成了一種普遍的教育方式及娛樂選擇。而台灣兒童的狀況則有些不同,小時候我們常聽到“囝仔人有耳無嘴”,這樣的觀念使兒童在思想表達上有了很大的限制。台灣也曾經歷

了政治上的困難,1949年至1987間的戒嚴制度,限制了許多書籍,也導致某些圖畫書作品無法順利出版。而同時期,在法國則是有女權運動的崛起,女權意識逐漸浮上檯面,兩性平權也開始備受矚目。台灣讀者對於來自法國的兩性議題繪本,會有什麼樣的反應,也是筆者想要探討的部分。法國圖畫書市場上,有許多關於與性別教育的主題,例如:薩琪小姐系列繪本 « La collection de Mademoiselle Zazie » 便是以此議題為主的圖畫書。薩琪系列法文繪本共有9本,在法國深受小孩喜愛。其中五本書已被翻譯成中文並在台灣出版:《薩琪到底有沒有小雞雞》(2002年出版)、《薩琪想要一個小寶寶》(2002年

出版)、《薩琪的親親》(2015年出版)、《薩琪有好多男朋友》(2015年出版)及《薩琪不想當空中小姐》(2016年出版)。全系列以小女生薩琪及小男生馬克斯為主角,並以幽默有趣的方式敘說孩子日常生活中最常遇到的性別、情感及人際關係等問題。其作者提利·勒南(Thierry LENAIN)透過圖畫書破除男性與女性之間的性別刻板印象,將嚴肅的議題以幽默的方式呈現,讓小孩看了哈哈大笑,大人也更有勇氣與孩子討論相關問題。本論文選擇此系列書籍來探討其中開放的兩性議題與其敘述方式,以及此系列書籍如何被選擇、翻譯出版及在台灣被接受的狀況,並鎖定此系列中兩本書籍:《薩琪到底有沒有小雞雞》與《薩琪不想當空中小姐》

來做圖文分析。第二章節則是介紹圖畫書的特性,以法國敘事學者簡奈特(Gérard GENETTE)的文本 (texte)及側文本(paratexte)理論來分析文化翻譯層面上的問題及差異。再者,以文獻探討來介紹圖畫書中的多項重要元素,例如:封面、圖像與文字的共存關係、雙頁形式及書本材質等。「封面」是一項重要元素,它是我們了解故事的第一條線索,並傳遞該故事的重要信息,也是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首先需要分析的內容。對於作者而言,這也是一個可突出其書本藝術特質的空間。然而,使圖畫書與其他文學作品真正區別開來的必要條件是:「雙頁形式」,它為圖像提供了更多的發揮空間,文字與圖像間的相互共存,相輔相成。再者,

談論到圖畫書的另一項重要元素:「書本材質」,從有形的平面書到現今立體書的誕生,有越來越多有趣的剪裁,對於尚未有閱讀文字經驗的孩童,他們可從觸摸書本材質得到更多的閱讀樂趣,這樣的立體剪裁也增加了圖畫書的藝術及美學價值。而無形的材質也出現在現今的圖畫書市場,例如:有聲圖畫書、音樂故事書等,為兒童在閱讀上帶來了更多的選擇。另外,筆者也以初學者之觀點進行四本圖畫書(兩本中譯法國繪本及兩本法譯台灣繪本)的圖文分析,除了探討圖文翻譯上的差異,亦可從中揣摩兩國間的文化差異對讀者帶來的影響。本章節最後介紹兩性議題在兒童文學作品裡的發展,讀者可從此看到21世紀初,性別概念議題在法國學校的發展以及法國教科書對此議

題的修改,亦有針對此主題的教育電影出現,市面上也有為兒童設計的書籍,用來討論男孩和女孩之間的差異,成人開始願意與孩子談論性別議題。然而社會上仍存在著另一族群,他們反對兒童接觸這類議題,兩性議題帶來了不少的爭議,但它也開啟了一項新的研究領域,與此議題相關的書籍如雨後春筍地誕生,顯示了作者們渴望打破傳統兩性刻板印象。在第三章節中,則是介紹《薩琪系列》的作者及繪者的生平、創作理念及風格,並分析《薩琪到底有沒有小雞雞》與《薩琪不想當空中小姐》兩本書的圖文關係。此外,也透過文本翻譯分析及田野調查來討論此系列書籍在台灣被接受的狀況。田野調查對象則是設定為在台灣的兒童、家長及出版社。薩琪系列的作者勒南先生,

是兩個女孩的父親,也曾是一名小學老師。在過去從事了許多與兒童議題相關的工作的他,希望透過其著作帶給兒童性別平等與言論自由等觀念。薩琪系列中的人物角色也說明了,孩子可忠於自己的選擇,並對此負起責任,沒有人可以強迫他們。繪者戴爾飛·杜蘭德小姐(Delphine DURAND)畢業於法國史特拉斯堡的高等裝飾藝術學院。她在《薩琪到底有沒有小雞雞》一書中,面臨著如何將充滿刻板印象的世界呈現在圖畫中的挑戰,書中有兩張圖像,一張為數個男孩的圖像,另一張則為女孩們的圖像,從這兩張圖的背景,我們可以看到社會上對大多數男孩與女孩喜歡的不同玩具類型的既定印象。讀者們亦可從男主角馬克思房間裡呈現的背景以及女主角薩琪睡

衣上的長毛象圖案,看見性別刻板印象的蒂固與翻轉。2016年夏天,筆者在新北市新莊區貓頭鷹圖書館進行多場薩琪繪本說故事活動,對象以親子為主,參與的兒童年齡層為:5至13歲。活動以說故事的方式來進行,並請家長及孩子們填寫活動問卷訪談,問卷內容以問答題為主,亦有少數幾項選擇題。目的為瞭解家長與小孩如何從薩琪繪本中看待性別認同的議題。問卷的各項答覆皆可於本論文附錄中查詢,問卷結果顯示,兩性刻板印象雖然已深植於台灣孩童的心裡,但仍然有幾位小孩認為女生有女生的優點,男生有男生的優點,各有各的長處,女生也可做到男生擅長的事,男生亦可做女生擅長的事。儘管台灣仍然有傳統性別刻板的枷鎖,薩琪系列的作品仍在台灣廣受

好評。跨文化的圖像敘事成功吸引讀者,年齡較大的孩子更能理解其故事情節。小孩與家長們也很喜歡此次的薩琪系列繪本說故事活動。此項活動對筆者的研究有很大的助益,也更了解台灣讀者如何接納這些法國繪本。2017年四月,筆者與米奇巴克出版社的藝術總監何香儒女士進行訪談,以瞭解其選書方向及原因、讀者回饋以及編輯排版方式等。出版社的採訪也讓我們更了解圖畫書的引進編輯的過程,包含:如何選擇翻譯者,及如何處理文化翻譯上的困難。透過採訪,我們理解到當時台灣出版外語圖畫書的狀況,英語或日語圖畫書的市場已飽和,小型出版社若要突出,勢必得專研於其他語言市場。對米奇巴克出版社而言,其實是薩琪選擇了米奇巴克,多年前主編輯在法

國旅行時,雖不諳法文,卻意外地被薩琪系列可愛的圖像深深吸引,並且從法國將這位新時代女性帶回台灣,找來朋友幫忙翻譯後,從一開始的讀者角色轉變為編輯角色,決定讓更多台灣讀者看見薩琪,兩性議題的有趣故事情節也因此讓米奇巴克出版社在台灣開啟了知名度。最後,未能親自採訪到薩琪系列作者及繪者,以深入了解其創作動機,筆者深感遺憾。此論文對台灣兒童及家長進行的田野調查活動是在私人圖書館舉辦,故受訪者在參與活動前已經過某種程度上的社會篩選,採訪的樣本並非全然是台灣的一般社會大眾,樣本數過少也無法百分之百呈現客觀的結果。當初曾計劃在公立小學舉辦說故事的活動,以搜集更多樣本數,但因此議題敏感恐引起部分家長反彈,故最

後仍無法順利實行。此研究的訪問對象僅止於台灣讀者,若能有機會在法國也進行薩琪系列說故事的活動,來對比兩國孩童不同的反應,及分析性別刻板印象在兩國的影響,相信會使此研究內容更為豐富。也由於時間等限制,此篇論文仍有諸多不足之處,期盼將來能見到更多研究投入此相關繪本議題,使此領域的研究更為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