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坊商號-博館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狀元坊商號-博館店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清)石玉昆寫的 俞樾全集:七俠五義(全二冊) 和二月河的 乾隆皇帝(全六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狀元坊商號-昌平店|台中SNOOPY聯名主題飲料店!史努比奶蓋也說明:狀元坊商號 -昌平旗艦店. 地址:台中市北屯區昌平路一段105-12號. 電話:04-2376-5011. 時間:10:30~21:30. 狀元坊商號-博館總店. 地址:台中市西區博館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鳳凰 和長江文藝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林桂如所指導 許庭慈的 《禪真逸史》、《禪真後史》之成書、出版與傳播 (2021),提出狀元坊商號-博館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禪真逸史》、《禪真後史》、杭州出版、陸氏翠娛閣。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中國文學系 陳逢源所指導 李函香的 傳衍與融裁:明代科舉四書著作探究 (2020),提出因為有 四書、朱學、王學、李廷機、湯賓尹、徐奮鵬的重點而找出了 狀元坊商號-博館店的解答。

最後網站最新「史努比手搖店」萌翻!巨型Snoopy公仔&霓虹燈牆則補充:當地人氣手搖品牌「狀元坊」近期與卡通界明星史努比聯名, ... 而博館店更設有1比1等比例的史努比,巨大立體公仔喝著珍奶台味十足,夜幕低垂時更是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狀元坊商號-博館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俞樾全集:七俠五義(全二冊)

為了解決狀元坊商號-博館店的問題,作者(清)石玉昆 這樣論述:

《七俠五義》系俞樾根據石玉昆《三俠五義》修改而成,共計一百二十回。小說前一部分敘述包拯的成長經歷和斷案故事,後一部分主要敘述禦貓展昭和錦毛鼠白玉堂之間的“貓鼠之爭”,以及清官率領眾英雄打擊襄陽王黨羽的過程,塑造了眾多生動、充滿光彩的俠義英雄形象。 石玉昆   是清代著名說書藝人,他善講明代公案小說《包公案》(又名“龍圖公案”),後將此重新整理,改成一百二十回的《三俠五義》(又名“忠烈俠義傳”)。俞樾是晚清有影響的學者,長於經學和詩詞、小說、戲曲的研究,撰著頗豐,主要著述輯為《春在堂全書》,凡500卷。重編《三俠五義》為《七俠五義》,使這部小說得以廣泛流傳。

前言一 重編《七俠五義傳》序一 七俠五義傳繡像一 七俠五義傳卷一 第一回據正史翻龍圖公案借包公領俠義全書 第二回奎星兆夢忠良降生雷部宣威狐狸避難 第三回金龍寺英雄初救難隱逸村狐狸三報恩 第四回除妖魅包文正聯姻受皇恩定遠縣赴任 第五回墨斗剖明皮熊犯案烏盆訴苦別古鳴寃 七俠五義傳卷二 第六回罷官職逢義士高僧應龍圖審寃魂怨鬼 第七回得古今盆完婚淑女收公孫策密訪奸人 第八回救義僕除凶鐵仙觀訪疑案得線七裡村 第九回斷奇寃奏參封學士造禦刑查賑赴陳州 第十回買豬首書生遭橫禍扮花子勇士獲賊人 七俠五義傳卷三 第十一回審葉阡兒包公斷案遇楊婆子俠客揮金 第十二回展義士巧換藏春酒龐奸侯設計軟紅堂 第十三回

安平鎮五鼠單行義苗家集雙俠對分金 第十四回小包興偷試遊仙枕勇熊飛助擒安樂侯 第十五回斬龐昱初試龍頭鍘遇國母晚宿天齊廟 七俠五義傳卷四 第十六回學士懷忠假言認母夫人盡孝祈露醫睛 第十七回開封府總管參包相南清宮太后認狄妃 第十八回奏沉屙仁宗認國母宣密詔良相審郭槐 第十九回巧取供單郭槐受戮明頒詔旨李後還宮 第二十回受魘魔忠良遭大難殺妖道豪傑立奇功 七俠五義傳卷五 第二十一回擲人頭南俠驚佞黨除邪祟學士審虔婆 第二十二回金鑾殿包相參太師耀武樓南俠封護衛 第二十三回洪義贈金夫妻遭變白雄打虎甥舅相逢 第二十四回受亂棍範狀元瘋顛貪多杯屈鬍子喪命 第二十五回白氏還魂陽差陰錯屈申附體醉死夢生 七俠五義傳卷六

第二十六回聆音察理賢愚立判鑒貌辨色男女不分 第二十七回仙枕示夢古鏡還魂仲禹掄元熊飛祭祖 第二十八回許約期湖亭欣慨助探底細酒肆巧相逢 第二十九回丁兆蕙茶舖偷鄭新展熊飛湖亭會周老 第三十回濟弱扶傾資助周老交友投分邀請南俠 七俠五義傳卷七 第三十一回展熊飛比劍定良姻鑽天鼠奪魚甘陪罪 第三十二回夜救老僕顔生赴考晚逢寒士金客揚言 第三十三回真名士初交白玉堂美英雄三試顔眘敏 第三十四回定蘭譜顔生識英雄看魚書柳老嫌寒士 第三十五回柳老賴婚狼心難測馮生聯句狗屁不通 七俠五義傳卷八 第三十六回園內贈金丫鬟喪命廳前盜屍惡僕忘恩 第三十七回小姐還魂牛兒遭報幼僮侍主俠士揮金 第三十八回替主鳴寃攔輿告狀因朋涉險寄

柬留刀 第三十九回鍘斬君衡書生開罪石驚趙虎俠客爭鋒 第四十回思尋盟弟遣使三雄欲盜贜金糾合五義 七俠五義傳卷九 第四十一回忠烈題詩郭安喪命開封奉旨趙虎喬糚 第四十二回以假爲真誤拿要犯將差就錯巧訊贜金 第四十三回翡翠瓶汙羊脂玉穢太師口臭美妾身亡 第四十四回花神廟英雄救難女開封府衆義露真名 第四十五回義釋盧方史丹抵命悞傷馬漢徐慶被擒 七俠五義傳卷十 第四十六回設謀誆藥氣走韓彰遣興濟貧忻逢趙慶 第四十七回錯遞呈權奸施毒計巧結案公子辨奇寃 第四十八回訪奸人假公子正法貶佞黨真義士面君 第四十九回金殿試藝三鼠封官佛門遞呈雙烏告狀 第五十回徹地鼠恩救二公差白玉堂智偷三件寶 七俠五義傳卷十一 第五十一回尋

猛虎雙雄陷深坑獲凶徒三賊歸平縣 第五十二回感恩情許婚方老丈投書信多虧甯婆娘 第五十三回蔣義士二上翠雲峯展南俠初到陷空島 第五十四回通天窟南俠逢郭老蘆花蕩北岸獲胡奇 第五十五回透消息遭困螺螄軒設機謀夜投蚯蚓嶺 七俠五義傳卷十二 第五十六回救妹夫巧離通天窟獲三寶驚走白玉堂 第五十七回獨龍橋盟兄擒義弟開封府恩相保賢豪 第五十八回錦毛鼠龍樓封護衛鄧九如飯店遇恩星 第五十九回倪生償銀包興進縣金令贈馬九如來京 第六十回紫髯伯有意除馬剛丁兆蘭無心遇莽漢 七俠五義傳卷十三 第六十一回大夫居飲酒逢土棍卞家疃偷銀驚惡徒 第六十二回遇拐帶松林救巧姐尋姦淫鐵嶺戰花沖 第六十三回救莽漢暗刺吳道成尋盟兄巧逢桑花鎮 第

六十四回論前情感化徹地鼠觀古蹟遊賞誅龍橋 第六十五回北俠探奇毫無情趣花蝶隱跡別有心機 七俠五義傳卷十四 第六十六回盜珠燈花蝶遭擒獲救惡賊張華竊負逃 第六十七回紫髯伯庭前敵鄧車蔣澤長橋下擒花蝶 第六十八回花蝶正法展昭完姻雙俠餞行靜修測字 第六十九回杜雍課讀侍妾調奸秦昌陪罪丫鬟喪命 第七十回秦員外無辭甘認罪金琴堂有計立明寃 七俠五義傳卷十五 第七十一回楊芳懷忠彼此見禮繼祖盡孝母子相逢 第七十二回認明師學藝招賢館查惡棍私訪霸王莊 第七十三回惡姚成識破舊夥計美絳貞私放新黃堂 第七十四回淫方貂悞救朱烈女貪賀豹狹逢紫髯伯 第七十五回倪太守途中重遇難黑妖狐牢內暗殺奸 七俠五義傳卷十六 第七十六回割帳縧

北俠擒惡霸對蓮瓣太守定良緣 第七十七回倪太守解任赴京師白護衛喬糚逢俠客 第七十八回紫髯伯藝高服五鼠白玉堂氣短拜雙雄 第七十九回智公子定計盜珠冠裴老僕改糚扮難叟 第八十回假作工禦河挖泥土認方向高樹捉猴猻 七俠五義傳卷十七 第八十一回盜禦冠交託丁兆蕙攔相轎出首馬朝賢 第八十二回試禦刑小俠經初審遵欽命內宦會五堂 第八十三回矢口不移心靈性巧真贜實犯理短情屈 第八十四回復原職倪繼祖成親觀水災白玉堂捉怪 第八十五回公孫策探水遇毛生蔣澤長沿湖逢鄔寇 七俠五義傳卷十八 第八十六回按圖治水父子加封好酒貪杯叔姪會面 第八十七回爲知己三雄訪沙龍因救人四義撇艾虎 第八十八回搶魚奪酒少弟拜兄談文論詩老翁擇婿 第八十

九回憨錦箋暗藏白玉釵癡佳蕙遺失紫金墜 第九十回避嚴親牡丹投何令充小姐佳蕙拜邵公 七俠五義傳卷十九 第九十一回死裏生千金認張立苦中樂小俠服史雲 第九十二回小俠揮金貪杯大醉老葛搶雉惹禍著傷 第九十三回辭緑鴨漁獵同合夥歸臥虎姊妹共談心 第九十四回赤子居心尋師覓父小人得志斷義絶情 第九十五回暗昧人偏遭暗昧害豪俠客每動豪俠心 七俠五義傳卷二十 第九十六回連陞店差役拿書生翠芳塘縣官驗醉鬼 第九十七回長沙府施俊納丫鬟黑狼山金輝逢盜寇 第九十八回沙龍遭困母女重逢智化運籌弟兄奮勇 第九十九回見牡丹金輝深後悔提艾虎焦赤踐前言 第一百回探形蹤王府遣刺客趕道路酒樓問書童 七俠五義傳卷二十一 第一百一回兩箇千金真

假已辨一雙刺客妍媸自分 第一百二回錦毛鼠初探沖霄樓黑妖狐重到銅網陣 第一百三回巡按府氣走白玉堂逆水泉搜求黃金印 第一百四回救村婦劉立保洩機遇豪傑陳起望探信 第一百五回三探沖霄玉堂遭害一封印信趙爵擔驚 七俠五義傳卷二十二 第一百六回公孫先生假扮按院神手大聖暗中機謀 第一百七回楞徐慶拜求展熊飛病蔣平指引陳起望 第一百八回圖財害命旅店營生相女配夫閨閣本分 第一百九回騙豪傑貪婪一萬兩作媒妁認識二千金 第一百十回陷禦貓削城入水面救三鼠盜骨上峯頭 七俠五義傳卷二十三 第一百十一回定日盜簪逢場作戲先期祝壽改扮喬妝 第一百十二回招賢納士准其投誠合意同心何妨結拜 第一百十三回鍾太保貽書招賢士蔣澤長冒雨訪賓朋

第一百十四回忍饑挨餓進廟殺僧少水無茶開門揖盜 第一百十五回隨意戲耍智服柳青有心隄防結交薑鎧 七俠五義傳卷二十四 第一百十六回計出萬全極其容易算失一著事甚爲難 第一百十七回智公子負傷追兒女武伯南逃難遇豺狼 第一百十八回除姦淫錯投大木場救急困趕奔神樹崗 第一百十九回神樹崗小俠救幼子陳起望衆義服英雄 第一百二十回安定軍山同歸大道功成湖北別有收緣   前言 清光緒四年(一八七八)至八年(一八八二)的短短四年間,俞樾的髮妻姚夫人、長子紹萊和次女綉孫相繼過世。接二連三的打擊,使得年屆花甲的曲園老人‘精神意興日就闌衰,著述之事殆將輟筆矣’(《右台仙館筆記》)。他幾乎完全放棄了經學研

究,以閲讀通俗小説和‘雜記平時所見所聞,以銷暇日’(同上)。光緒九年(一八八三),其好友、時任工部尚書的潘祖蔭因丁父憂回老家吳縣(今江蘇蘇州)居喪,因居所與俞樾‘寓廬相距甚近,時相過從’(俞樾《重編〈七俠五義傳〉序》)。潘祖蔭(一八三〇—一八九〇),字伯寅,號少棠、鄭盦,吳縣人,大學士潘世恩之孫。潘本身就是藏書家,遍讀天下之書,他見俞樾愛讀小説,但又覺得‘今人學問遠不如昔,無論所作詩文,即院本、傳奇、平話、小説、凡出於近時者,皆不如乾、嘉以前所出者遠甚’(同上),便推薦了當下北方甚是流行的白話小説——《三俠五義》。 一 《三俠五義》,又名《忠烈俠義傳》,一百二十回,署名石玉昆述。 石玉昆

是著名的説書藝人。關於其生平,李家瑞在《從石玉昆的〈龍圖公案〉説到〈三俠五義〉》(《文學季刊》,一九三四年第一卷十二期)仲介紹道:石玉昆字振之,天津人,因爲他久在北京賣唱,所以有人誤爲是北京人。咸豐、同治時候嘗以唱單弦轟動一時(以上據《非廠筆記》)。他嘗在一個關閉多年的雜耍館裏唱《包公案》,聽衆每過千人。石玉昆作爲説書藝人,尤其是其説唱《包公案》,在當時可謂是現象級的存在,並開創了自己的藝術流派石派書,又稱石韻書。但是石玉昆是否字振之向來存疑,而據阿英、于盛庭等的考證,石玉昆的全盛時期應該在道光初年(一八二一)前後。 《三俠五義》的整個情節架構,即‘包公案 三俠五義’,應該説幾乎是由石玉昆獨

立創作完成的。關於這一點,胡適在亞東圖書館標點本《三俠五義》序中概括得很中肯:……有因襲的部分,有創造的部分。大概寫包公的部分是因襲的居多,寫各位俠客義士的部分差不多全是創造的。當然,小説《三俠五義》的形成較爲複雜,大致經歷了唱本《龍圖公案》—小説《龍圖耳録》—小説《三俠五義》三個階段。 唱本《龍圖公案》,據苗懷明《〈三俠五義〉成書新考》考證,‘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石派書,或稱石韻書,它是石玉昆所創的一派説唱書詞;另一種是鼓詞,指非石玉昆一派的説唱書詞。兩種説唱本《龍圖公案》之間有較大的差別,需要加以辨析’(《明清小説研究》一九九八年第三期)。後者‘鼓詞’自然和後來的小説《三俠五義》關係不大,

而石派書的《三俠五義》雖然也不是石玉昆的説唱記録本,而是其弟子或其他藝人的説唱記録本,但確是小説《三俠五義》的藍本。 從説唱本《龍圖公案》到章回體《龍圖耳録》(一百二十回),是《三俠五義》小説形成的重要一環。其成書過程,孫楷第在《中國通俗小説書目》中認爲:余藏抄本第十二回末有抄書人自記一行雲:‘此書於此畢矣。惜乎後文未能聽記。’知此書乃聽《龍圖公案》時筆受之本。聽而録之,故曰《龍圖耳録》。刊本《忠烈俠義傳》即從此本出。《忠烈俠義傳》題石玉昆述,蓋此本所録即石玉昆所説者。……玉昆説唱《龍圖公案》,今猶有傳抄足本,唱詞甚多。此耳録全書盡是白文,無唱詞,蓋記録時略之。而崇彝在《道鹹以來朝野雜記》(

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中説得更加詳細,甚至點到了其中的兩個記録者:因此書(按,即《龍圖耳録》)無底本,當年故舊數友有祥樂亭、文冶庵二公在內。每日聽評書,歸而彼此互記,因湊成此書。其中人物,各有贊語。今本無。多趣語,諧而雅。祥樂亭,不詳何人;文冶庵,即文良,是《兒女英雄傳》的作者文康的兄弟行,京城著名的藏書家。這些記録者對説唱本《龍圖公案》的加工,主要是刪除了原唱本中的累贅廢話、唱詞、部分贊語(只保留了人物贊語,但後來在傳抄中又被刪去了),還包括一些‘異端邪説之事’(見《龍圖耳録》卷首),但保留了原唱本中的‘趣語’,使得小説既詼諧有趣,又不失文雅。至於原唱本中的情節故事,據李家瑞先生對比

,‘可知道《龍圖耳録》於石氏唱本所有事蹟之事,毫無增添,不過把許多廢話,斟酌刪除就是了’(《從石玉昆的〈龍圖公案〉説到〈三俠五義〉》)。從這一點上來説,《龍圖耳録》署名‘石玉昆述’是應該的。但是,那幾個抄録者包括後來的整理者所做的文字增刪潤色工作和編輯工作是功不可沒的,畢竟《龍圖耳録》是一本有統一的結構、情節、批註及對仗工整的回目的完整的長篇小説。 從《龍圖耳録》到最後的《三俠五義》定型,最大的功臣應該就是該書前三篇《序》的作者問竹主人、入迷道人和退思主人。三人互爲好友。從三篇序中,我們大致能梳理出《三俠五義》的修改編訂及刊印的過程: 首先是問竹主人,他認爲《龍圖公案》(按,事實上《忠烈俠

義傳》是在光緒七年抄本《龍圖耳録》的基礎上編訂的)‘雖是傳奇志異,難免怪力亂神’,因此‘將此書翻舊出新,添長補短,刪去邪説之事,改出正大之文,極贊忠烈之臣、俠義之士。且其中烈婦、烈女、義僕、義鬟,以及吏役、平民、僧俗人等,好俠尚義者不可枚舉,故取傳名曰《忠烈俠義》四字,集成一百二十回’。隨後入迷道人於‘辛未(按,即同治十年,一八七一)春,由友人問竹主人處得是書而卒讀之,愛不釋手’,‘是以草録一部而珍藏之。乙亥(按,即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司榷淮安,公餘時從新校閲,另録成編,訂為四函,年餘始獲告成’。而退思主人‘素性喜聞説鬼,雅愛搜神,每遇志異各卷,莫不快心而流覽焉。戊寅(按,即光緒四年,一八七八

)冬,於友人入迷道人處得是書之寫本,知爲友人問竹主人互相參合刪定,匯而成卷。攜歸卒讀,愛不釋手。緣商兩友,就付聚珍板,以供同好’。也就是説,問竹主人、入迷道人是主要的修訂者,而退思主人則鼓動兩位好友,將編訂好的《忠烈俠義傳》於光緒五年(一八七九)交由北京聚珍堂書坊以活字本刊印出版。而後來的翻印者自光緒八年(一八八二)起改名《三俠五義》。 相比《龍圖耳録》對《龍圖公案》的修訂,《忠烈俠義傳》的修訂工作量要小不少:‘改書名為《忠烈俠義傳》;將《龍圖耳録》卷首的説明擴充單列為序,又增加了兩篇新序;撰寫書後《小五義》的內容預告;刪去原書中的註解文字;對原書進行增刪潤飾。’(苗懷明《〈三俠五義〉成書新

考》)‘同《龍圖耳録》相比,《三俠五義》約減少了十幾萬字,但全書情節更緊湊,語言更精練,因此也更具可讀性。’(同上)無論從文字的修訂上來看,還是從日後書的銷量和影響力來看,小説《三俠五義》都是非常成功的。 二 現在,讓我們再回到俞樾這裏。 已經翻閲過不少通俗小説的俞樾意外地被《三俠五義》所吸引,幾乎是一口氣讀完,深感老友潘祖蔭所言不虛:及閲至終篇,見其事蹟新奇,筆意酣恣,描寫既細入豪芒,點染又曲中筋節。正如柳麻子説‘武松打店’,初到店內無人,驀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甏皆甕甕有聲。閒中著色,精神百倍。如此筆墨,方許作平話小説;如此平話小説,方算得天地閒另是一種筆墨。乃嘆鄭盦尚書欣賞之不虛也。(

《重編〈七俠五義傳〉序》)然而,贊歎之餘,可能許久未寫考據文章了,身爲樸學大師的俞樾不禁一時技癢,對小説的第一回做起了考證,發現‘惟其第一回敘述“狸貓換太子”事,殊涉不經’,認爲是‘白家老嫗之談未足入黃車使者之録’。大師的眼裏是揉不得砂子的,於是俞樾對《三俠五義》進行了‘三大一小’的改訂。 第一大改動是書名。又其書每回題‘俠義傳卷幾’,而首葉大書‘三俠五義’四字,遂共呼此書爲《三俠五義》。餘不知所謂‘三俠’者何人。書中所載南俠、北俠、丁氏雙俠、小俠艾虎,則已得五俠矣。而黑妖狐智化者,小俠之師也;小諸葛沈仲元者,第一百回中盛稱其‘從遊戲中生出俠義來’,然則此兩人非俠而何?即將柳青、陸彬、魯英等

概置不數,而已得七俠矣,因改題《七俠五義》,以副其實。(《重編〈七俠五義傳〉序》)這就是現在的書名《七俠五義》的由來。 第二大改動是重寫小説的第一回。因爲覺得第一回‘殊涉不經’,‘餘因爲別撰第一回,援據史傳,訂正俗説;改頭換面,耳目一新’(《重編〈七俠五義傳〉序》)。俞樾的這種做法,看似是出於樸學大師的一種本能,然而細究下來,對於第一回的改動,並非他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蓄謀已久’。俞樾之前一直特別留心《宋史》及筆記野史中包公的事跡,並多有考證文章,散見於他的筆記中。如第一回中關於李宸妃的考證,見《小浮梅閒話》;而關於八大王的敘述,幾乎就是《茶香室叢鈔》卷二‘八大王’條的改寫。而《茶香室叢鈔

》中卷三‘包順’條、卷四‘包孝肅公子婦崔氏’條,《茶香室三鈔》中卷二十三‘張清風’條,《茶香室四鈔》中卷二十‘包孝肅爲東岳速報司’條等,都是與包公的事跡有關。正是由於俞樾‘有備而來’,才出現了中國古代小説史上空前絶後地由一位知名大儒改寫通俗小説一整回的壯舉。而對於在當時地位還十分低下的通俗小説來説,可以算得上是一種‘無尚的榮耀’。 不過,通俗小説本來就和正史不是一路,甚至連野史都算不上,涉及怪力亂神是再正常不過了。所以俞樾的‘改頭換面’固然是讓人‘耳目一新’,但多多少少透著老學究的執念。所以,對於這樣的改寫,後人也是褒貶不一。如魯迅就頗不以爲然,認爲俞樾‘既愛臆造之談,又不忘考據之習’(《小

説史大略》),以爲‘此老實在可謂多此一舉’(見《魯迅書信集》,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七六年);並建議胡適,如果以後重印《三俠五義》,須用原本,而將俞樾改寫的首回附在後面。 第三大改動是將小説的主人公之一顔查散改名爲顔昚敏,理由是‘以“查散”二字爲名,殊不可解。此人在後半部竟是包孝肅替人,非如牛驢子、苦頭兒、麴先生、米先生諸人呼牛呼馬,無關輕重也。余疑“查散”二字乃“昚敏”之訛。“昚”,爲古文“慎”字,以“昚敏”爲名,取慎言敏行之義’(《重編〈七俠五義傳〉序》)。這也是典型的經學家的做法。 至於‘小’改訂,就是對原小説字句的修改。在這一方面,俞樾並不十分用力,他認爲‘惟其中方言俚字連篇累牘,頗

多疑誤,無可考正,則姑聽之,讀者自能意會耳’,因此只對《三俠五義》(以下引文以活字本《忠烈俠義傳》爲底本)中個別不當的字詞和不通順或前後文意矛盾的句子作了修改。例如:……纔將傢夥找著廚房送去。(《三俠五義》第三回)俞樾改爲:‘……纔將廚房找著,傢夥送去。’用手抽籤,分付打責了十板,以戒下次。兩傍不容分説,將張老打了十板。(《三俠五義》第五回)俞樾改爲:‘用手抽籤,分付將他重責十板,以戒下次。兩傍不容分説,將張老打了十板。’從上下文的語義來説,修改後更爲通順。包公並不謝恩,跪奏道:‘臣無權柄,不能服衆,難以奉詔。’因此又賞了禦劄三道。包公謝恩,領旨出朝。(《三俠五義》第九回)俞樾改爲:‘包公並不

謝恩,跪奏道:“臣無權柄,不能服衆,難以奉詔。”聖上道:“再賞卿禦劄三道,誰敢不服!”包公謝恩,領旨出朝。’加入了對話,使得情節更爲生動。他用筆畫成三把鍘刀,故意的以‘劄’字做‘鍘’字,看包公有何話説。(《三俠五義》第九回)俞樾改爲:‘他用筆畫成三把鍘刀,故意的以“劄”字做“鍘”字,“三道”做“三刀”,看包公有何話説。’加入了‘“三道”做“三刀”’,將關鍵情節交代得更加縝密。又見面前之人披髮,滿面血痕,惟聞得樂聲細氣,已知是寇宮人顯魂。(《三俠五義》第十九回)‘惟聞得樂聲細氣’(按,‘樂’當是‘柔’字之訛)一句,俞樾可能覺得不合邏輯,故直接刪去了。那個便將驢子按在地上,用刀一晃,道:‘我且問你

,棺木內死的是誰?’驢子道:‘是我家小姐,可是吊死的?’(《三俠五義》第三十七回)從上下文來看,驢子知道小姐是吊死的,他不可能説:‘可是吊死的?’所以俞樾改爲:‘是我家小姐,昨日吊死的。’盧方道:‘再無別説,只好劣兄將五弟帶至開封府,一來懇求相爺在聖駕前保奏,二來當與南俠陪個禮兒,庶乎事有可援。’(《三俠五義》第四十六回)‘庶乎事有可援’句,俞樾可能覺得這樣文縐縐的話不應該從盧方嘴裏説出,所以改爲‘也就沒事了’。這時蔣平誆了藥,回轉開封府,已有五鼓之半,連忙將藥研好,一半灌將下去。(《三俠五義》第四十六回)‘一半灌將下去’,俞樾可能覺得另一半藥沒了著落,所以改爲‘一丸灌將下去’。(吳曉玲藏抄本

《忠烈俠義傳》則作‘一半敷傷口,一半灌將下去’,也使得另一半藥有了著落。) 至於大段的改寫,除了第一回以外,全書似乎只有一處。第二十二回,《三俠五義》有這麽一大段:……(龐吉)不由的面目更色,雙膝跪倒,惟有俯首伏罪而已。聖上痛加申飭,念他是椒房之戚,著從寬罰俸三年。天子又安慰了包公一番,立時叫龐吉當面與包公陪罪。龐賊遵旨,不敢違背,只得向包公跟前謝過。包公亦知他是國戚,皇上眷顧,而且又將他罰俸,也就罷了。此事幸虧和事的天子,才化為烏有。二人重新又謝了恩。大家朝散,天子還宮。 包公五六日未能上朝,便在內閣料理這幾日公事。只見聖上親派內輔出來宣旨道:‘聖上在修文殿宣召包公。’包公聞聽,即隨內輔

進內,來至修文殿,朝了聖駕。天子賜座。包公謝恩。天子便問道:‘卿六日未朝,朕如失股肱,不勝鬱悶。今日見了卿家,方覺暢然。’包公奏道:‘臣猝然遘疾,有勞聖慮,臣何以克當。’天子又問道:‘卿參招上義士展昭,不知他是何如人?’包公奏道:‘此人是個俠士,臣屢蒙此人救護。’便説:‘當初趕考時路過金龍寺,遇凶僧陷害,多虧了展昭將臣救出;後來奉旨陳州放賑,路過天昌鎮擒拿刺客項福,也是此人;即如前日在龐吉花園破了妖魔,也是此人。’天子聞聽,龍顏大悅,道:‘如此説來,此人不獨與卿有恩,他的武藝竟是超群的了。’包公奏道:‘若論展昭武藝,他有三絕:第一,劍法精奧;第二,袖箭百發百中;第三,他的縱躍法,真有飛簷走壁之

能。’天子聽至此,不覺鼓掌大笑,道:‘朕久已要選武藝超群的,未得其人。今聽卿家之言,甚合朕意。此人可現在否?’包公奏道:‘此人現在臣的衙內。’天子道:‘既如此,明日卿家將此人帶領入朝,朕親往耀武樓試藝。’ 包公遵旨,叩辭聖駕,出了修文殿,又來到內閣。料理官事已畢,乘轎回至開封,至公堂落轎,複將官事料理一番。退堂,進了書房。包興遞茶。包公叫:‘請展爺。’不多時,展爺來到書房。包公……俞樾將此縮寫爲一小段:那知全是自家私事,如何能讀。只是‘’的磕頭,頭皮磕破,流出血來。天子終是仁慈,便降旨道:‘龐吉應治罪,姑念舊人,革職留任。義民展昭,著包拯帶領,引見於耀武樓,考較武藝,候朕施恩。’ 包公謝恩

回署,請展爺到書房……既然是大家出手,書商自然聞風而動,俞樾改訂版的《七俠五義》很快於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由上海廣百宋齋以鉛排石印的形式出版,題名《繡像七俠五義》,署‘舊題石玉昆述曲園居士重編’(見每卷卷首),罕見地署以實名。如此一來,《七俠五義》很快先在南方流行開來,完全替代了《三俠五義》,並日漸佔據北方的小説市場,以致胡適在一九二五年爲亞東圖書館出版標點本《三俠五義》所作的序中,不無擔憂地説道:‘《七俠五義》本盛行於南方,近年來《三俠五義》舊排本已不易得,南方改本的《七俠五義》已漸漸侵入京津的書坊,將來怕連北方的人也會不知道《三俠五義》這部書了。’而有趣的是,這本標點本《三俠五義》的標點

整理者,正是俞樾的曾孫——俞平伯。 曲園先生改訂的《七俠五義》與《三俠五義》孰優孰劣,前人後人可謂見仁見智,故無需蓋棺定論。但是,作爲一代經學大師,積極參與一本通俗小説的改寫和修訂,這樣的行爲在中國文學史上無論如何都算得上是一種創舉,也是一段佳話。正如胡適在亞東圖書館標點本《三俠五義》的序中所言:‘曲園先生在學術史上自有位置,正不必靠此序傳後;然而他以一代經學大師的資格來這樣贊賞一部平話小説,他的眼力總算是很可欽佩的了。’ 三 此次《七俠五義》的標點整理,我們所用的底本(校記中簡稱‘底本’)爲復旦大學圖書館藏光緒十六年(庚寅,一八九〇)上海廣百宋齋鉛排石印本(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説

集成》第四輯)。由於《七俠五義》第一回以後的文字基本沿用《三俠五義》(即《忠烈俠義傳》),所以我們將《三俠五義》作爲參校本。參校本選用了兩個本子: 一爲英國博物館藏光緒五年(1879)活字本《忠烈俠義傳》(收入中華書局《古本小説叢刊》第二十九輯,校記中簡稱‘活字本《忠烈俠義傳》’),此當爲《三俠五義》最早的刊本。 一爲吳曉玲藏抄本《忠烈俠義傳》(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説集成》第三輯,校記中簡稱‘抄本《忠烈俠義傳》’)。之所以將此抄本也選作參校本,是因爲我們對校下來發現, 重編《七俠五義傳》序 往年潘鄭盦尚書奉諱家居,與餘吳下寓廬相距甚近,時相過從。偶與言及今人學問遠不如昔,無論所作

詩文,即院本、傳奇、平話、小説,凡出於近時者,皆不如乾嘉以前所出者遠甚。尚書雲:有《三俠五義》一書,雖近時所出,而頗可觀。餘歸閲之,笑曰:‘此《龍圖公案》耳,何足辱鄭盦之一盼乎?’及閲至終篇,見其事蹟新奇,筆意酣恣,描寫既細入豪芒,點染又曲中筋節。正如柳麻子説‘武松打店’,初到店內無人,驀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甏皆甕甕有聲。閒中著色,精神百倍。如此筆墨,方許作平話小説;如此平話小説,方算得天地閒另是一種筆墨。乃歎鄭盦尚書欣賞之不虛也。惟其第一回敘述‘貍貓換太子’事,殊涉不經。白家老嫗之談未足入黃車使者之録,餘因爲別撰第一回,援據史傳,訂正俗説;改頭換面,耳目一新。又其書每回題‘俠義傳卷幾’,而首葉

大書‘三俠五義’四字,遂共呼此書爲《三俠五義》。餘不知所謂‘三俠’者何人。書中所載南俠、北俠、丁氏雙俠、小俠艾虎,則已得五俠矣。而黑妖狐智化者,小俠之師也;小諸葛沈仲元者,第一百回中盛稱其‘從遊戲中生出俠義來’,然則此兩人非俠而何?即將柳青、陸彬、魯英等概置不數,而已得七俠矣,因改題《七俠五義》,以副其實。至顔查散爲後半部書中之主,而以‘查散’二字爲名,殊不可解。此人在後半部竟是包孝肅替人,非如牛驢子、苦頭兒、麴先生、米先生諸人呼牛呼馬,無關輕重也。余疑‘查散’二字乃‘昚敏’之訛。‘昚’,爲古文‘慎’字,以‘昚敏’爲名,取慎言敏行之義。簫管中郎、衣冠優孟本無依據,何憚更張?奮筆便改,不必如聖歎

之改《水滸傳》,處處託之古本也。惟其中方言俚字連篇累牘,頗多疑誤,無可考正,則姑聽之,讀者自能意會耳。 光緒己醜七月既望,曲園居士俞樾書。  

《禪真逸史》、《禪真後史》之成書、出版與傳播

為了解決狀元坊商號-博館店的問題,作者許庭慈 這樣論述:

    本論文是以明代小說《禪真逸史》、《禪真後史》為主要研究對象,分五章論述。  第一章由論文研究動機與目的言起,藉由小說版本的考釋確立研究方法,並綜合諸家前輩研究成果,將研究範圍界定在明代天啓崇禎年間,於杭州地區刊成之小說——《禪真逸史》、《禪真後史》,用以導出問題意識,探究禪真小說的編纂。第二章聚焦《禪真逸史》,考察小說原刊本十五人序文的編寫策略與其清刊本圖像的取材,兼涉其他清刊小說的插圖,以得知《禪真逸史》在明、清兩代的成書。第三章關注《禪真後史》及其出版者陸氏翠娛閣的出版品,釐清其與禪真小說作者清溪道人的關係,再結合《魏忠賢小說斥奸書》、《遼海丹忠錄》與《型世言》論《禪真後史》情節

素材之運用,發掘四部小說的共同書寫。第四章將禪真小說置於東亞漢文化圈中,探析小說於日本江戶時代、韓國朝鮮時期的傳播情形:於日本方面,運用眾多禁書目錄,考察渡來書籍與《禪真逸史》遭禁與解禁之由,還原小說東傳時之經歷;於韓國方面,對讀《中國小說繪模本》與《禪真逸史》明原刊本圖像,探究二圖像敘事的異同,以得知中朝對於小說情節呈現之傾向。第五章則是結論,將由小至大、由細而寬、由個別至整體、由本地至外地的將全文論述歸納與收束,期待能呈現更多新的風貌、新的課題。

乾隆皇帝(全六冊)

為了解決狀元坊商號-博館店的問題,作者二月河 這樣論述:

《乾隆皇帝》是二月河創作之系列長篇歷史小說,全書共分為6卷。 第1卷為《乾隆皇帝·風華初露》。 雍正猝死,乾隆繼位,立志要開創清王朝的極盛之世,主張“以寬為政”,糾正前朝的嚴刑苛政,平反錯案,使楊名時、史貽直、孫嘉淦、張照等前朝受害者得以複出,重新授以要職,繼續為朝廷效命。 乾隆認為,粉飾來的太平,終究要露餡兒,他根本不相信一些奏摺中的所謂“民殷富而樂業”的假話。為了深入民間瞭解官風民情,他先後前往河南和山西太原微服私訪,體察民間疾苦和官場實況,發現有才華的年輕人才,為整飭吏治、拔擢新人做到心中有數。 整飭吏治首先懲治了一批貪官汙吏。侵吞钜款、毒殺奉派前來清查的上級官

員的德州知府劉康;大肆受賄的山西布政使薩哈諒;賄賣文武生員的山西學政喀爾欽等都被正法,受到嚴懲。 乾隆有別於前朝的某些作為,有人非議,他們散佈謠言炮製假奏摺,把已發現有人咒駡皇上字跡的楊名時暗害致死,並企圖通過所謂七司衙門掌握宿衛大權,進而廢掉乾隆。乾隆在獲得準確情報後,果斷地抓捕了從事陰謀活動的少數宗室子弟,除首惡分子永遠圈禁外,餘均從輕發落,一反前朝骨肉相殘、大肆誅戮的做法,順利清除了潛藏的隱患。 第2卷為《乾隆皇帝·夕照空山》。 壯年時的乾隆已基本完成父王遺志走向成熟。此時,他躊躇滿志,銳意進取,全力投入創建清王朝的極盛之世的大業之中。 他力排眾議,恢復先祖創建的木蘭秋獮以整飭軍隊

;賑災放糧,穩定民心,緝拿反賊,以防民變;用兵金川,以安社稷;勘查民情,以整頓政務;征借民間古籍,編纂曠古大書《四庫全書》。 然而出兵大小金川,用兵無效,一敗再敗,庸臣誤國,喪師辱君;緝拿反叛朝廷的首領“一枝花”行動屢次失利,而秘運65萬軍餉反被“一枝花”所劫;為編纂《四庫全書》向民間士臣征借典籍又遭抵制。 同時,富察皇后重疾垂危,皇七子染痘病死,皇宮內暗藏凶機。在這國事家事連連受挫之際,乾隆仍奮發上進,堅忍不拔,為清王朝的極盛日夜勤政不息。 第3卷為《乾隆皇帝·日落長河》。 清廷十幾萬大軍征剿金川反叛土司莎羅奔所率的三萬余藏軍,結果慘敗,被迫達成屈辱蒙羞的城下之盟。乾隆忍痛誅戮主帥皇親

訥親,另派軍機處大臣傅恒再行征討。還未抵達戰區,傅恒即在地方歡迎儀式上險遭一群化裝成苗家舞女的藏民刺殺。為避訥親的殺忠飾過,“逃將”海蘭察和兆惠,一在鬧市鋤暴救弱,一在牢中怒殺獄霸;皇家侍衛黃天霸手下和南京地方豪士較技誇能,其後又追捕易瑛為首的“一枝花”黨徒。這些大小“武戲”故事,寫來一波三折,懸念不斷,扣人心弦。 “文戲”則有刑部侍郎劉墉潛入金陵,喬裝私訪大臣貪瀆案件和“一枝花”黨徒的行蹤,協助確保乾隆出訪江南的安全;新任兩江總督、身攜皇上密旨的尹繼善,機敏果斷,計扣大貪汙犯、“國舅爺”高恒;不識時務、老而貪得的三朝元老張廷玉突然失寵、自取斥辱;無恥官員不惜獻出妻妾取悅上憲,以圖晉升;軍機

大臣紀昀以腳板皮作餃子餡戲弄巴結攀附者;曹雪芹故交敦誠、敦敏深懷舊情,探訪雪芹遺孀,等等,讀來也都興味盎然又給人啟迪。 諸多人物的個性,如乾隆皇帝的聰察,喜歡識見超卓的能員,但又要顯示自己高出一頭的自矜,欲做文治武功完人的奢想;刑部尚書劉統勳的勤勉恭謹;有諸葛風的傅恒的深沉智慮、雍容雅量;紀昀的應對機敏,博學多智;兆惠的嚴肅剛直,海蘭察的粗中有細;莎羅奔的富於謀略;以及訥親的志大才疏、剛愎自用,高恒的荒淫、貪婪等,都在大大小小的“武戲”“文戲”中得到鮮明豐滿的表現。 第4卷為《乾隆皇帝·天步維艱》。 乾隆皇帝巡幸江南,傅恒用兵大小金川,本卷圍繞這兩條主要線索,鋪陳了壯年乾隆的文治武功,塑造

了劉統勳、紀昀、傅恒、竇光鼐等一批官員的形象,刻畫出了棠兒、朵雲等或剛強或柔弱的眾多女子。 乾隆巡幸江南,歌舞昇平景象背後,時見饑盜為患,貪瀆滋生。女教主“一枝花”餘黨流竄山東,少年福康安與劉墉以欽差大臣身份運籌謀劃一舉擒魁。甘肅總督勒爾瑾、王亶望與通省官員上下其手,民不聊生,弘晝、和珅、阿桂微服私訪,密折彈劾封疆大吏。然而,和珅曆難時運初交,貪瀆之心初露。 傅恒身為宰輔,禦命大小金川用兵,急欲雪恥蕩平莎羅奔合族軍民。莎羅奔之妻藏族女子朵雲闖京師劫人質,江南又邂逅乾隆。終遂其所願,乾隆派嶽鐘麒陣前宣旨,大小金川罷兵。朵雲身負重任,視死如歸,巾幗豪氣躍然紙上。 該卷情節承上啟下,獨立成卷又

相對統一,保持了作家一貫的藝術特色。 第5卷為《乾隆皇帝·雲暗鳳闕》。 正如年逾耳順的乾隆無法抗拒自己身體的衰疲一樣,走過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鼎盛之世的乾隆王朝也已日顯老態,雖然表面上還維持著錦衣玉食,歌舞昇平,其實卻已矛盾四起,危機四伏。官吏貪賄淫逸,百姓食不果腹,盜匪蜂起作亂,邊境日益不寧…… 面對“按下葫蘆起了瓢”的尷尬時局,乾隆一如既往,竭盡全力,宵旰勤政。他重用阿桂、於敏中、劉墉、李侍堯、和等為肱股大臣,彌補因傅恒、尹繼善病逝帶來的權力真空,著力整頓政務軍務內務:懲國貪,濟萬民;定西域,靖匪患;歷練王子,清理內宮……但是迫於情勢,乾隆往往也不得不投鼠忌器,只能就事論事,點到而

止。更可怕的是,由於他用人獨持己見,一意孤行,導致奸臣和珅開始扶搖直上,竊居高位,埋下了巨大的禍根。 二月河在本卷中保持了其一貫的藝術風格。將封建宮廷官場的權謀機詐刻畫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敘述故事繪聲繪色,惟妙惟肖;構織情節跌宕起伏,波譎雲詭;語言則有《紅樓》之韻,擬古之美,讀來口齒生香。 第6卷為《乾隆皇帝·秋聲紫苑》。 乾隆晚年,烽火迭連,四川的大小金川土司、新疆的和卓木霍集占、盤據在尼泊爾邊境的廓爾喀、臺灣的林爽文等相繼叛亂;直隸湖廣等地,白蓮教、天地會……民變此起彼伏。連年征戰,國庫空虛。而朝廷以和珅為代表的佞臣,一面媚主,投乾隆之所好,一面以保舉地方官等辦法,結成盤根錯節的關係

網,黑手伸向各省州府。和珅在建造圓明園的督工中,中飽大量銀子。山東巡撫賄賂和珅的70萬兩均來自民脂民膏,平邑縣的饑民們只得上龜蒙頂當土匪。和珅的爪牙把銅運至海邊走私,連船賣給日本。諸如此類案件層出不窮,因有乾隆的偏袒,和珅手段的隱蔽毒辣,難以破案。他們還陷害忠良,查案人錢灃被毒死於半路,連紀曉嵐也被充軍新疆。 但是,作為一代英主的乾隆,自己警覺年事太高,精力不濟,秋聲蕭蕭,黃葉待落,必須物色太子人選。以十五阿哥顒琰備受青睞。本書就從顒琰去各地歷練開始,寫至乾隆84歲那年將帝位禪讓給兒子顒琰,是為嘉慶。 本書有兩條主線:一是雄姿英發天生帥才的福康安及名將兆惠、海蘭察等,他們連年征戰在外,保住

了乾隆的江山和版圖的完整;二是奸佞貪婪脅肩諂笑的和珅,他像陰影一樣伴隨著乾隆的晚年。

傳衍與融裁:明代科舉四書著作探究

為了解決狀元坊商號-博館店的問題,作者李函香 這樣論述:

明儒透過四書講義,傳承洙泗學術,深化考亭奧義之餘,懷藏著突破宋學藩籬的想望,試圖尋求適切的歷史定位。現存437部四書講義中,可觀見明儒戮力疏通經文,破解四書真義,創發各式講論模式,補足宋、元以降的理學內容,並忠實扮演學術鏈接的角色,清儒以「其存不足取」評價明代四書著作,並非全面客觀。正德以前,四書著作多見典正,學術歸趣明確。嘉、隆以後,四書著作內容多元紛繁,朱學與王學後學者,各自展開不同的問學路徑,或修正、取鑑,或調和、融通,或援引佛禪以詮解四書義理。文人追慕的是和音聲境與無關高下的三教會通色相。萬曆時期,四書著作繼續傳唱多重旋律,四書考據類著作增多,學術探勘於此時,隱然有轉向實學的

跡象,這一跡象,讓清儒得以迅速找到學術的著力點。啟、禎時期,晉江學派重返主流地位,代表人物為吳當與徐養元。明代四書講義發展史,最終的迴旋曲,依然停駐在朱熹身上,朱子之學彌縫了亡國的裂變,也替新時代注入新的原動力。 嘉、隆以後,書坊坊主常與儒士展開跨界合作,貿易詩書之利與學術傳承之功,二者同時並存。書坊獨特的經營模式、刊刻特色與因訛襲陋等現象,隨著家族世系,代代傳衍。科舉盛行,商業繁盛下,造就諸多科舉四書編撰名家。李廷機、湯賓尹與徐奮鵬三者,具有廣義的門生復及門生的關係。李廷機功在評釋四書講義以及參與正文體運動;湯賓尹提出「我明必傳制舉文」及「舉業誠非易事」觀點,並以「逢不逢」與「神氣」,

作為品鑑時文的規準。徐奮鵬為非典型編撰名家,走著冥鴻獨飛的超世路線,著作亦受書商、舉子青睞,為明代四書講義史的一個特例。 明初詔頒《四書大全》,作為學術界的度量衡,為官方力量最淋漓盡致的時期。第一股反官方的浪潮,並非是心學的沖激,而是制度的侷限性,所引起的時文裂解。第二股反官方的勢力是陽明心學,不過,這股力道並非全向著朱學而發,實有更多的思量,是朝向自身的反省。第三股反官方的勢力,為朱、王的調和與佛禪的浸潤,這股力道較為緩和,文人開始思索如何克服學術窘境,調和各家闕陋,彌合朱、王之間的歧異,或借助三教思想,再造學術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