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偶之家文本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玩偶之家文本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亨里克‧約翰‧易卜生寫的 新譯《玩偶之家》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中國文化大學 史學系 盧建榮所指導 黃綿綿的 張愛玲<金鎖記>之台灣閱讀史,1957-2011 (2012),提出玩偶之家文本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張愛玲、金鎖記、曹七巧、閱讀史。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史學系 盧建榮所指導 麥瑋玲的 《玩偶之家》與其在中國的讀者,1900-1960 (2010),提出因為有 閱讀史、易卜生、《玩偶之家》、娜拉符號、個人主義、愛國主義、女性主義、人道主義、社會主義、文化傳播、閱讀實踐、性別移位、中介、表演文本、觀劇文本、觀眾反應的重點而找出了 玩偶之家文本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玩偶之家文本,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新譯《玩偶之家》

為了解決玩偶之家文本的問題,作者亨里克‧約翰‧易卜生 這樣論述:

  現代戲劇之父亨里克‧易卜生 最常被搬演的劇作《玩偶之家》   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系主任林雯玲教授翻譯   如實呈現《玩偶之家》精煉、充滿暗示性又質樸寫實的語言特色   帶讀者觀察易卜生刻意營造的語言特色,推敲劇中臺詞的弦外之音   「現代戲劇之父」易卜生於十九世紀中葉起開始創作,共著有二十五部劇本。其中,《玩偶之家》不僅讓易卜生在世時即從「挪威作家」變成「世界作家」,至今仍是他所有劇作中最常被演出的劇目,主角諾拉更名列世界舞臺上最常被搬演、討論、激辯的女性名單。   易卜生使用的書寫語言為今日書面挪威語(Bokmål)的前身──丹麥挪威文(dansk-

norsk)。身處挪威脫離丹麥統治、獨立的語言正在演化的時代,易卜生創作劇本的挑戰在於:如何在菁英階級使用的丹麥文拼字和文法架構下,創造挪威中產階級的語言效果,寫出可信的對話──這也形成易卜生劇作語言的獨特新鮮之處:納入挪威方言,甚至自創新詞;使用重複的、稍嫌突兀或曖昧的字眼,以表達特殊意涵、形塑人物。   然而,今日以書面挪威語為母語的人口僅五百多萬人,熟悉丹麥挪威文的人更是寥寥無幾。可以想見,人們認識易卜生的劇作,多半仰賴譯者扮演關鍵的中介角色。但易卜生這些高度自覺、高度政治性的語言實驗及運用,在英文譯本中卻往往被中和、淡化;轉譯自英文的中譯本,也因此更難將易卜生的良苦用心呈現給讀者。

  此版譯者林雯玲教授研究易卜生著作的語言特色,並將《玩偶之家》最新英譯本與原文逐一對照,仔細觀察原文的用字遣詞和語句結構,將所有發現反映出來,保留新創語彙和刻意重複的字眼,以期完整呈現易卜生的弦外之音和角色刻劃。希望透過此版譯本,可以讓讀者重新解讀劇中人物,重新認識易卜生。 本書特色   ★逐一對照英文譯本及原文劇本,如實呈現易卜生以語言特徵刻劃的角色樣貌!   ★保留原文劇本中重複的語句、貌似突兀的用詞,突顯易卜生的語言實驗,帶領讀者重新認識易卜生!   ★收錄譯者林雯玲教授探討易卜生語言特色及《玩偶之家》常見中譯問題的兩篇專文,更添學術貢獻! 名人推薦   紀蔚然(臺灣當代重要

劇作家、臺大戲劇系名譽教授)

玩偶之家文本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歡迎光臨臺灣吧 #學霸話經典 #史櫝樞

講到 #愛情,
好像愛得愈深、就愈不能控制自己~
正如同經典的電視劇台詞:
「是愛情選擇了我,不是我選擇愛情」
 
這種煩悶心情,大文豪 #歌德 也超有感!
他的成名之作《#少年維特的煩惱》,
就是講一段 #愛不到又放不下 的心碎故事💔
故事中,維特的勇敢追愛行為,
加上嚮往自然與奔放的心,
感動不少年輕人,
一推出就超暢銷~
不過維特的小三身份,
也讓這本書飽受批評!
 
到底這難解的愛情煩惱該怎辦?
學霸底迪 #史櫝樞 這集也悶悶不樂😔
好像有了在意的人💌(?)
快點加入讀書會,
聽聽 #少年櫝樞的煩惱 吧~

這集文本請到很罩的 #蕭宇辰小火車
想聽小火車怎麼從老師的角度、跟學生聊感情話題
請鎖定人人話經典Podcast,把經典送到你耳邊!
🎧 Podcast 聽一下|https://lihi1.com/uBzOX/yt
📓 IG 追一下|https://instagram.com/peoplereadread/

--
6:40 字幕應更正為 literature power
--
🎈#小黑啤玩臺灣
用動畫、繪本和桌遊,打造一個讓孩子認識臺灣的學習樂園
這是一個專為小捧油設計的「小小臺灣吧」計畫
如果你也關心兒童教育和文化傳承,
請加入我們的募資計畫👉https://lihi1.cc/TwwaY
(早早鳥現省680喔)
--
🍺想了解 #臺灣吧 多一點點
訂閱YouTube頻道,新片不漏追| https://lihi.cc/0SEYv
瞧瞧Facebook,會有YT沒有的貼文和影片|https://lihi1.com/KUtvp
追蹤Instagram,限動看個夠|https://lihi1.com/OD9Bb

🍺想了解 #黑啤 多一點點
Facebook很可愛|https://www.facebook.com/beeru.official/
Instagram必追|https://www.instagram.com/beeru_tw/
同時也是YouTubear|https://lihi1.com/gXg6U

黑啤玩偶超軟Q超可愛?來臺灣吧線上賣場帶回家吧|http://taiwanbar.shoplineapp.com/
合作邀約,來酒吧聊聊吧|[email protected]

張愛玲<金鎖記>之台灣閱讀史,1957-2011

為了解決玩偶之家文本的問題,作者黃綿綿 這樣論述:

短篇小說<金鎖記>自1943年發表以來引起了不少專家學者的注意,到現在已過了半個世紀有餘,還是有眾多讀者前仆後繼的投入閱讀<金鎖記>的行列。<金鎖記>因而擁有了廣大的讀者群,此篇小說也被視為作者張愛玲文學生涯的代表作。筆者以「閱讀史」為研究取向,來梳理張愛玲著名的文學作品<金鎖記>。並使用文本分析法,搜集有關各色讀者對於<金鎖記>小說文本的專業評論和感想心得。由於<金鎖記>受到讀者的喜愛,又有改編成電影和京劇版本的呈現,筆者也將觀眾觀賞後的心得加入閱讀史研究探討的對象之一。再加上,網際網路的普及,讀者可以隨意發表感想的途徑不再只限於報紙和書籍等媒介或載具。因此,筆者得以從網路上蒐集到

大量的讀者和觀眾的閱讀和觀賞文本,作為研究的張本。 在筆者的這篇研究中,作者如何看待她自己所創作出來的文本將不再是重點,反而是廣大的<金鎖記>讀者對於此文本的讀後和觀後會有什麼樣的感想,才是筆者想要知道的。到底讀者要如何閱讀?讀完的反應是什麼?影響到讀者理解文本的因素又有什麼?讀者的想法反映出什麼?這些問題都將是筆者在研究中要逐一探討目標。 從1957年到2011年,各色讀者透過不同的方式閱讀<金鎖記>。從書面文本到電影銀幕再到京劇舞台,<金鎖記>所擁有的不只是書迷還有影迷,如此大量的讀者群也豐富了筆者研究閱讀史的材料。張愛玲筆下的曹七巧,實在是一位非常獨特且少見的女主角。在小說的

閱讀世界裡,很少有這麼一位「非典型」女主角能引起大眾的興趣,曹七巧顛覆讀者對於女主角的印象。再細數曹七巧的所作所為,從頭到尾實在很難能從她身上找到任何可愛之處。作為如此負面的一個女主角的角色,實屬希罕,但更令人驚訝的是,讀者竟能接受這樣一位不完美的女主角並趨之若鶩的閱讀她。可見,作者突破窠臼寫出這位「非典型」女主角,而讀者、觀眾也相繼投入閱讀,歡迎這位不完美的女主角。由此可知,時代更迭、讀者價值觀的轉變是「曹七巧」這個角色能夠被大眾接受的主要原因之一,繼而引發閱讀風潮,此一角色描寫的確有其值得思索之處。 在筆者的研究中也發現,讀者和觀眾的「性別」對於觀賞和閱讀<金鎖記>視角的影響不大,也

就是說不論是男性或是女性讀者(觀眾)在閱讀<金鎖記>時,皆提出相似的看法和心得。影響<金鎖記>閱讀的,反而是在於讀者(觀眾)是否受過專業訓練的緣故,故而影響他們解讀<金鎖記>的視角。在網路興起之前,這群受過訓練的專業讀者,也就是學者、文學評論家和劇評家,皆擁有一個專屬的園地可以發表文章和看法,這是一般人進不去的圈子。而網路時代的來臨,無需中介代為發聲,一般讀者可自行在網路上發聲。因此,這些讀者在各自看過紙本、影像,以及表演藝術的文本媒介之後,都可在網路上自由自在地放言高論,而不用負責(包括抄襲或轉貼他人文章)。這些一般讀者的出現,也讓筆者在研究中看出影響<金鎖記>閱讀的分界線。 <金鎖記

>經過半世紀的反覆閱讀和詮釋,由每一位讀者依照自己的習慣、文化思維和人生經驗各自解讀,真是眾聲喧嘩。文本所展現的閱讀經驗也從1957年夏志清的評論一直到2011年的觀眾感想為止,合計近一甲子的歷程,筆者希望能以這段橫跨約半世紀的閱讀史呈現,更清楚地看出讀者被吸引的目光及其背後所彰顯的文化品味其變遷。

《玩偶之家》與其在中國的讀者,1900-1960

為了解決玩偶之家文本的問題,作者麥瑋玲 這樣論述:

在中國1900-1960年時的人們的思考方向與今日不同。那是因為時代和社會環境都不同的緣故。所以,1900-1960年時在中國閱讀《玩偶之家》後的讀者們所產生的心得與感想,也一定與今日的不同。透過當時的文人、學者、藝文作家對《玩偶之家》與「娜拉符號」所發表的意見文本與小說文本,即可得知當時的讀者們解讀《玩偶之家》的視角及其閱讀實踐。本論文處理中國1900-1960年間《玩偶之家》的男性讀者、女性讀者、及代理市井小民閱讀的中介人,這些讀者與中介人多半是當時有名的文人、學者、或藝文作家。而筆者研究的《玩偶之家》文本,不侷限於書面文本的形式,戲劇表演文本的形式也在筆者的研究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