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共生藻種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珊瑚共生藻種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戴昌鳳寫的 台灣珊瑚全圖鑑套書 和戴昌鳳,鄭有容的 台灣珊瑚全圖鑑(上):石珊瑚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貓頭鷹 和貓頭鷹所出版 。

國立東華大學 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黃文彬、Isabelle M. Côté所指導 水晶的 探索珊瑚耐熱性的自然機制和主動強化 (2021),提出珊瑚共生藻種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氣候變化 抵抗力和恢復力 跨世代調適 脂質 共生科 慢性和急性變暖 。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生物科技系碩士班 江佩倫所指導 彭兆崙的 珊瑚共生藻細胞自噬作用機制之探討 (2021),提出因為有 珊瑚、白化、細胞自噬、高溫的重點而找出了 珊瑚共生藻種類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珊瑚共生藻種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珊瑚全圖鑑套書

為了解決珊瑚共生藻種類的問題,作者戴昌鳳 這樣論述:

深入探索海洋下的熱帶雨林 台灣最完整的珊瑚全紀錄首度問世!   ◎ 台灣第一套完整珊瑚全圖鑑,上下冊共收錄49科849種。 ◎ 收錄多支珍貴珊瑚生態影片,一窺珊瑚的成長動態。 ◎ 完全收錄稀有的深海石珊瑚骨骼標本與八放珊瑚骨針常見形態。     珊瑚是什麼,又為什麼重要? 珊瑚是一群存在數百萬年,原始而多樣性很高的刺胞動物,包括俗稱的石珊瑚、軟珊瑚、柳珊瑚、寶石珊瑚、黑角珊瑚、水螅珊瑚等。而在所有的珊瑚當中,只有石珊瑚目會形成實體的碳酸鈣骨骼,也是最主要的造礁珊瑚;其他珊瑚則具有八隻羽毛狀的觸手,稱為八放珊瑚。   珊瑚礁由多種珊瑚群體所組成,雖然只佔海底面積的0.1%,卻提供25%的海洋

物種生存所需,有「海洋的熱帶雨林」之稱,是海洋中孕育最多生物種類的地方。從食藻者至頂級掠食者,小至數毫米的鰕虎魚,大至體長超過10公尺的鯨鯊,以及瀕危的海龜、鯨豚等,都是這個龐大複雜生態系的一分子。   依照海洋生物最新分類系統WoRMS排序物種 本書依據海洋生物專屬的最新分類系統WoRMS(World Register of Marine Species,世界海洋物種名錄),使用粒線體的基因序列,重新排序石珊瑚間的分類關係,並將八放珊瑚的名錄排序更新到最新的狀態。本書上冊將台灣海域常見的石珊瑚形態一一收錄,對各種珊瑚的基本特徵提供描述,並且以實驗室內拍攝的珊瑚骨骼顯微照片,呈現難得一見的深海

珊瑚紀錄。下冊則以大量圖片詳細呈現八放珊瑚的關鍵辨識特徵,包括細微的骨針形狀、珊瑚體伸長與收縮特寫   權威海洋生物專家,調查台灣珊瑚40年成果總集結 作者戴昌鳳教授自1979年開始在台灣海域進行珊瑚礁生物與生態系的調查研究,歷經40餘年的時間,將台灣海域產的珊瑚做了詳細描述和分類(在21世紀後新發現的科別,有一半是由他命名的),從我國領海最南端的南沙、東沙群島,至最北端的彭佳嶼、棉花嶼及花瓶嶼等北方三島,踏足許多人未曾進入的海域,將台灣海域產的珊瑚做了詳細描述和分類。   本書是為喜歡海洋生物、想要進一步認識珊瑚人士寫的參考書,也是作者從事台灣珊研究的全部成果。上冊內容涵括24科558種石珊

瑚,包括2個新命名科及4種未定科的種類;下冊則收錄25科291種八放珊瑚,其中近80種迄今尚未見於任何圖鑑中。 作者以深入的總論詳述珊瑚的重要知識,包括全新的分類樹,其細部結構的變異、淺海與深海珊瑚的關係、珊瑚共生藻與生命週期、珊瑚礁生態系、台灣海域的珊瑚礁群聚、觀察與紀錄、分類系統等等,以及數段珍貴的珊瑚紀錄影片,完整介紹這個賦予海洋生命的奇妙生物群與台灣周遭海域的生態環境。

探索珊瑚耐熱性的自然機制和主動強化

為了解決珊瑚共生藻種類的問題,作者水晶 這樣論述:

珊瑚礁正受到氣候變遷引起的海洋暖化和海洋熱浪的衝擊,導致這些在全球生態和經濟重要的生態系統喪失和退化。儘管預測未來珊瑚的命運嚴峻,但在珊瑚物種和地區對溫度升高反應的變化中可以找到一些樂觀。本論文研究珊瑚礁熱狀況對抵抗力和恢復力的自然能力,並評估積極干預以提高珊瑚耐熱性能力的影響。首先,我監測來自具有不同每日熱狀況(變化與穩定)珊瑚礁的多種珊瑚,其珊瑚全生物脂質組和共生藻關係的季節性動態,結果顯示地點和季節之間的能量供應是相似的,但是來自熱變化地點的珊瑚擁有更多耐熱共生藻。接下來,為了比較熱耐受閾值,我將來自相同地點相同種類的珊瑚暴露於慢性溫和暖化,然後暴露於溫度超過其平均夏季最大值的急性高溫

。一般來說,珊瑚在長期暖化情況下表現出足夠至良好的表現,但在較高的急性溫度下經歷了大量的白化。最後,我檢查成年珊瑚群體的熱預處理對其子代的影響。我沒有發現明確的證據表明跨世代調適對後代在升高溫度下的表現提供好處。總體而言,我的論文表明 1) 在沒有緊迫性熱異常的情況下,來自具有不同熱狀況珊瑚礁且具有地點和物種特定共生藻關係的多種珊瑚物種,表現出相對穩定的能量供應能力,2) 珊瑚在長期溫和暖化下可以表現出高的熱耐受性,但這種抵抗力可能不足以提供對海洋熱浪的保護,並且 3) 成體熱預處理可能無法廣泛增加珊瑚子代的熱耐受性。總的來說,珊瑚有限的溫度上限和缺乏通過跨世代調適增強耐熱性的證據,突顯需要採

取緊急行動來緩解氣候變遷並確保健康珊瑚礁的持久性。

台灣珊瑚全圖鑑(上):石珊瑚

為了解決珊瑚共生藻種類的問題,作者戴昌鳳,鄭有容 這樣論述:

沒有珊瑚,海洋將沒有生命! 台灣最完整的石珊瑚(造礁珊瑚)全紀錄首度問世。 ◎ 台灣第一本完整石珊瑚圖鑑,共收錄24科558種。 ◎ 收錄珍貴珊瑚生態影片,一窺珊瑚的成長動態。 ◎ 完全收錄稀有的深海石珊瑚骨骼標本 石珊瑚是什麼?又為什麼重要?  珊瑚礁由多種珊瑚群體所組成,是海洋中孕育最多生命的地方。雖然只佔海底面積的0.1%,卻提供25%的海洋物種生存所需,有「海洋的熱帶雨林」之稱。從食藻者至頂級掠食者,小至數毫米的鰕虎魚,大至體長超過10公尺的鯨鯊,以及瀕危的海龜、鯨豚等,都是這個龐大複雜生態系的一分子。  珊瑚是一群存在數百萬年,原始而多樣性很高的刺胞動物,包括俗稱的石珊瑚、軟珊瑚

、柳珊瑚、寶石珊瑚、黑角珊瑚、水螅珊瑚等。而在所有的珊瑚當中,只有石珊瑚目會形成實體的碳酸鈣骨骼,也是最主要的造礁珊瑚;其他珊瑚多具有八隻羽毛狀的觸手,統稱為八放珊瑚。 《台灣珊瑚全圖鑑》是目前物種清單最新的台灣珊瑚圖鑑,分上下兩卷,收錄了台灣周遭海域的全部珊瑚種類。上卷介紹所有的石珊瑚(造礁珊瑚),下卷收錄所有的八放珊瑚,共計49科824種。   權威海洋生物專家,調查台灣珊瑚40年成果總集結  作者為耶魯大學生物學博士,台大海洋所戴昌鳳教授。他自1979年開始在台灣海域從事潛水探索,從我國領海最南端的南沙、東沙群島,至最北端的彭佳嶼、棉花嶼及花瓶嶼等北方三島,踏足許多人未曾進入的海域,歷經

40餘年的時間,將台灣海域產的石珊瑚做了詳細描述和分類。  本書是為喜歡海洋生物、想要進一步認識珊瑚人士寫的參考書,也是作者從事台灣石珊瑚研究的全部成果,內容涵括他至今蒐集的石珊瑚種類多達24科558種,包括2個新命名科及4種未定科的種類,收錄種數超過迄今最完整的《台灣石珊瑚誌》(12科281種)近兩倍,也是至今唯一全中文書寫的石珊瑚全圖鑑。 依照海洋生物最新分類系統WoRMS排序物種  本書依據海洋生物專屬的最新分類系統WoRMS(World Register of Marine Species,世界海洋物種名錄),使用粒線體的基因序列,重新排序石珊瑚間的分類關係。將繁多的石珊瑚種類,以台灣

海域常見的形態一一收錄,對各種珊瑚的基本特徵提供描述。除此之外,也以實驗室內拍攝的珊瑚骨骼顯微照片,呈現難得一見的深海珊瑚紀錄。 石珊瑚專屬總論介紹,珍貴動態影片呈現海底珊瑚樣貌  作者並以深入的總論詳述石珊瑚的重要知識,包括全新的分類樹,其細部結構的變異、淺海與深海石珊瑚的關係、珊瑚共生藻與生命週期、珊瑚礁生態系、台灣海域的珊瑚礁群聚、觀察與紀錄、分類系統等等,以及36支珍貴的珊瑚紀錄影片,包括不同類群的產卵、群聚、共生、白化與死亡等,完整介紹這個賦予海洋生命的奇妙生物群。

珊瑚共生藻細胞自噬作用機制之探討

為了解決珊瑚共生藻種類的問題,作者彭兆崙 這樣論述:

珊瑚礁是海洋生態系中,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不幸的是,由於氣候的變遷及人為的影響,而使得此生態系統逐漸退化,故極需要進行保護。石珊瑚其因可以分泌碳酸鈣骨骼形成堅硬的礁體,珊瑚提供一個受保護的環境而其體的共生藻細胞可於珊瑚體內能進行光合作用,維護珊瑚的生長。本研究以深水鹿角珊瑚與束型針葉珊瑚要主要研究對象探討環境逆境對於珊瑚的形態與其生理表現上的變化。深水鹿角珊瑚於野外至室內培養的環境下,在第一天白化了4%。而第四天,漂白面積增加到20%。於健康與白化區所純化出的內部共生藻細胞經螢光染劑BODIPY,並無顯著的差異。但其健康珊瑚斷枝所純化出共生藻具有高量RuBisCO蛋白質的表現,R

uBisCO為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酵素,催化其正常生理作用,但這個表現在白化斷枝珊瑚中並沒有被發現。另外,於白化斷枝珊瑚中發現高的自噬作用基因表現,顯示珊瑚的白化與自噬作用有高度相關性。束型針葉珊瑚其已被研究透過NAC藥物處理可以明顯的區分珊瑚細胞的內外胚層組織,藉此可以區分珊瑚宿主與內部共生藻的差異性表現。透過本研究發現在培養珊瑚時以高溫以及Rapmycine處理皆可以誘發細胞自噬作用在珊瑚中的表現,自噬作用的初始階段其ATG8將會誘導細胞形成自噬雙層膜組織,而其需透過ATG8在於膜結合時需透過共價修飾,促使ATG8與磷脂酰乙醇胺(PE)結合,我們可以深入了解珊瑚以及共生藻細胞於環境壓力的即時

表現。結果顯示在相同環境壓力下,珊瑚宿主細胞相較於共生藻細胞具有較高的耐受性。穩定的胞內共生現象是維持珊瑚健康的重要條件,探討在環境逆境下自噬相關蛋白質分子層次的表現,將可以建立珊瑚的健康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