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主義戲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現代主義戲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寫的 四季奏鳴曲:布拉多明侯爵回憶錄 和漢斯-蒂斯‧雷曼的 後戲劇劇場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戏剧史 - Amazon.com也說明:Amazon.com: 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戏剧史: 9787516187005: 牛鸿英著: Libros.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灕江出版社 和黑眼睛文化所出版 。

東吳大學 中國文學系 楊昌年、鍾正道所指導 於淑雯的 徐訏及其長篇小說研究 (2013),提出現代主義戲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徐訏、風蕭蕭、江湖行、時與光、悲慘的世紀。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俄國語文學系 李細梅、亞西特所指導 陳茵茵的 俄國古典文學傳統在布爾加科夫劇作中之體現 (2013),提出因為有 布爾加科夫、圖爾賓一家的日子、卓伊卡公寓、逃亡、火紅之島的重點而找出了 現代主義戲劇的解答。

最後網站寫實主義文學 - Wikiwand則補充:寫實主義文學基於「客觀事實」,擯棄將現實浪漫、理想化或戲劇化,主要關注社會中 ... 維多利亞時期的寫實主義文學中的刻板、約定和其他限定成為現代主義掀起反抗浪潮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現代主義戲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四季奏鳴曲:布拉多明侯爵回憶錄

為了解決現代主義戲劇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巴列-英克蘭的成名作。它由四個篇幅不長的中篇小說組成,分別是《春季奏鳴曲》《夏季奏鳴曲》《秋季奏鳴曲》《冬季奏鳴曲》,講的是情場老手布拉多明侯爵對自己生活不同時期的愛情經歷的回憶。   春季故事發生在義大利,夏季在墨西哥,秋季在西班牙西北部的加里西亞,冬季在西班牙的那瓦勒。春夏秋冬分別對應主人公的四個年齡段。小說在內容上延續的是西班牙文學中屢見不鮮的唐·璜主題,作者為這個西班牙文學傳統所加的變奏在於布拉多明是一個“醜陋、傷感、篤信天主教”的採花大盜。   此書在遣詞造句方面精雕細琢,把達裡奧等現代主義詩人的詩歌修辭手段大規模地使用於散文領域,在當時是一種雄心勃勃的嘗試,也為

廣大讀者所喜。小說所營造的精神氛圍使之被歸入頹廢主義。這部作品是西班牙語現代主義散文體作品的一座高峰。

現代主義戲劇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梗你評電影】《游牧人生》誰說完美人生就是那樣?我們路上見!
.

▶ 收看YouTube影片:https://youtu.be/52W5ZClaudI

▶ 收聽PODCAST聲音: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n199t80fi210990bz63nndq/platforms
.

歡迎收看/收聽【梗你評電影】單元,我們每個禮拜透過討論的方式來解析、評論電影的優缺點,讓你看電影更有梗!

這次【梗你評電影】要來評的電影是《游牧人生》,由華裔女導演 趙婷編劇執導,兩屆奧斯卡影后 法蘭西絲麥朵曼主演,描述金融風暴後的美國內華達州,失業的女主角法倫過著以車為家、四處打工的游牧生活;這群以露營車、居無定所的族群,在美國當地被稱作為遊牧族,他們打破了過去資本主義社會的框架,過著非典型的生活,電影也透過法倫的眼睛,看到了這群遊牧族的人生百態,面對了不同的生離死別。

《游牧人生》在2020年威尼斯影展上首映後獲得影評界推崇,不僅奪下了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的金獅獎,更是在本屆奧斯卡上入圍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等六項大獎;金球獎上更是以四項提名,最終抱回了最佳戲劇類影片以及最佳導演。導演趙婷對於人物的描寫,樸實無華的影像風格以及敘事風格,讓觀眾深刻反思了現代生活的迷思。

不管你對這部電影的評價是好是壞,都歡迎你一同來與我們討論唷!

你也有看過《游牧人生》了嗎?
你對這部電影有什麼想法呢?
都歡迎留言分享與我們討論唷!

#電影 #影評 #游牧人生 #movie #review #filmcritics #nomadland #法蘭西絲麥朵曼 #趙婷 #無依之地 #浪跡天地 #chloezhao #francesmadormand


**************
歡迎加入【有梗電影俱樂部】,不錯過任何電影資訊或線上線下活動喔!
臉書社團(需回答問題審核):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viewp...​
Telegram群組:https://t.me/viewpointmovieclub2​

別忘了追蹤XXY的電影相關文字、影像、聲音創作唷!
📣 https://linktr.ee/XXY_filmcrtics

本頻道為提供觀眾們更好的觀看環境,並無開啟廣告營利
想要贊助我們持續創作,可透過以下管道直接贊助:
📣 XXY @方格子:https://vocus.cc/user/@XXY2018​
📣 XXY @Firstory:https://open.firstory.me/user/xxymovie

徐訏及其長篇小說研究

為了解決現代主義戲劇的問題,作者於淑雯 這樣論述:

徐訏(1908-1980)是廿世紀四十年代頗負盛名的作家,一生創作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作品種類包含小說、散文、評論、詩歌及劇本,字數多達千餘萬字。徐訏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再進心理學系研究兩年。其人一生除寫作不輟外,亦曾擔任文學刊物編輯多年,1933年先至林語堂先生主辦、陶亢德編輯的「論語」半月刊,擔任助理編輯;隨後又與陶亢德共同編輯林語堂先生創辦的「人間世」半月刊,後與好友孫成合力創辦「天地人」半月刊。1936年赴法國進修哲學,惟因抗戰軍興,旋即歸國,當時上海已成孤島,遂以賣稿維生,後於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任職。直至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接管上海租界,徐訏奔往大後方重慶。重慶時期,在國立中央大

學師範學院擔任兼職教授,繼應《掃蕩報》之聘,赴美擔任特派員,可說集各種文化工作身分於一身。徐訏在民國1937年完成的中篇小說《鬼戀》,讓他一舉成名,抗戰後期,民國1943年《風蕭蕭》一書,造成轟動,風靡一時,甚且以「徐訏年」稱之。  1950年大陸淪陷,徐訏自上海逃至香港,先後執教於香港中文大學、新加坡南洋大學及香港浸會學院,此一階段也是徐訏文學創作的第二春,創作出不少頗具份量的作品。直至1980年,不幸病逝於香港律敦治療養院。由於徐訏作品曾遭批判為資產階級,故不見容於大陸而成禁書多時,上世紀末,大陸文藝界結束意識型態,對1949年後被禁著作重新檢視,徐訏作品終再獲矚目,致近年有多位大陸學者專

家對徐訏其人其作品深入研究,但臺灣對其作品為主題的碩博士論文研究闕如,且對徐訏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未予重視,因此,今以本論文來探索徐訏長篇小說的文本內涵,希望能稍補闕漏,還原這位重量級作家的正面形象。  本論文分為四章九節。第一章為緒論,旨在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目前研究狀況、重要文獻評述、研究範圍、研究方法及章節架構。第二章主要在論述徐訏的人生經歷及創作生涯。第三章則是對徐訏長篇小說文本的分析探討。透過文本的詮釋,探索其創作過程背後的個人生命體悟、歷史經驗與當時的社會脈絡,以期瞭解作品中的主題意識及其所具有的時代意義。第四章旨在探討徐訏長篇小說中的藝術與技巧表現。徐訏本身中外文能力俱佳,小說色

彩洋溢著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呼應與對照的手法,希能由文本分析介紹建立理論依據,進而使讀者對這位曾被淹沒在現代文學史的作家之作品有所瞭解,並賦予他一個適當的評價與定位。

後戲劇劇場

為了解決現代主義戲劇的問題,作者漢斯-蒂斯‧雷曼 這樣論述:

  新世紀的當代戲劇論述經典   為二十世紀以來的劇場藝術發展提供新視角   當電影、電視、網路到VR等新媒體的出現,   當劇場從情節/人物/語言移向了光譜另一端的音樂、肢體與景觀,   連觀眾也成為了劇場藝術決定性的參與者,   雷曼提出後戲劇劇場的概念,   讓我們重新面對新時代的藝術創作,探索屬於我們的時代現象。   繁體中文版由台灣跨界展演策展人耿一偉親自審閱   本書由歌德學院(台北)德國文化中心合作出版

俄國古典文學傳統在布爾加科夫劇作中之體現

為了解決現代主義戲劇的問題,作者陳茵茵 這樣論述:

論文題目:《俄國古典文學傳統在布爾加科夫劇作中之體現》關鍵詞:布爾加科夫、圖爾賓一家的日子、卓伊卡公寓、逃亡、 火紅之島校、系所組別:中國文化大學俄國語文學系博士班畢業時間及摘要別:102學年度第2學期博士學位論文中文摘要指導教授:李細梅博士、亞西特博士研究生:陳茵茵本論文內容共分前言、五個章節、結論、參考文獻和附錄前言包括:研究動機、學術創新、研究對象、研究課題、研究目標、研究方法、理論基礎、理論價值、實用意義、答辯論點、論文結構及論文發表,分述如下:研究動機布爾加科夫(1891-1940)被公認為二十世紀極好且不易研究的俄國作家。他的命運多舛,三十歲才步入文壇,著作隨後受到

矚目,但是自1929年起其作品被禁止出版後,俄羅斯社會遺忘了他,所以他在1920至1960年代俄國文學之發展進程中,並不具影響力。他極少參與文學界的各種討論,因此只能透過他的信件、朋友及反對者的回憶紀錄,以及其夫人布爾加科娃(Е.С. Булгакова)的日記了解他的文學偏好及對同時代作家的評價。布爾加科夫的文學創作觀點及才能形成於革命這一重大歷史災難發生時期,它不但重新劃分世界的版圖,也徹底改變了俄羅斯的命運。在1920年代,俄國文化界進入革命時期,主張拋棄過往幾世紀的傳統,企圖在階級定位中建立新的社會美學。布爾加科夫同時代的文化人多次指出,無論在為人處世甚或衣著外表上,作家都屬於蘇聯前的

文化傳統,而其文學創作的傾向亦是如此。儘管布爾加科夫在作品中充份反映時代,但在同時代人的眼中,他是十九世紀文化的擁護者,這使他遭受「新藝術」支持者的殘酷批評。對他同時代的評論家而言,布爾加科夫的保守主義,及他以俄國古典文學為依歸的態度,只不過是「重複過往」、「使用文學中已經出現過的內容」。什克洛夫斯基(Б.Шкловский)更指出:「布爾加科夫的成功-就在於他成功的引言。」雖然知道自己的作品出版無望,堅忍的個性驅使布爾加科夫不斷地創作,持續寫作至離世前幾週。大約五十年前,布爾加科夫的作品成為研究者探討的對象,並累積相當數量的優秀研究成果,學術界甚至出現了「布爾加科夫學」,定期舉辦學術研討會及

論壇,與會人員從不同面向討論布爾加科夫的作品。迄今與布爾加科夫研究相關的出版品可略分為三類:第一類為傳記性文章類型:如 «Творческий путь Михаила Булгаков» Л.Яновской (1983), «Жизнеописание Михаила Булгакова» М.Чудаковой (1988), «О времени, о Булгакове, о себе» С.Ермолинского (2002), «Михаил Булгаков и его родные - семейный портрет» Е.Земской (2004), «Воспоми

нания о Михаиле Булгакове» Е.С.Булгаковой, Т.Н.Лаппы и Л.Е.Белозерской (2006), «Михаил Булгаков» А. Варламова (2008) и др等著作,主要在探討布爾加科夫個人生活及其作品之關係。第二類分析布爾加科夫之小說創作: 如«Мир Михаила Булгакова» В.Лакшина (1989), «М.Булгаков: становление романиста» В.Немцева (1991), «Чертовщина в американском посольстве в

Москве, или 13 загадок Михаила Булгакова» Л.Паршика (1991), «Странный реализм М. Булгакова» В.Химич (1995),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ый мир М.Булгакова» Е.Яблокова (2001), «Аксиология Михаила Булгакова» В.Петрова (2002), «Евангелие от Михаила Булгакова» А.Зеркалова (2003), «Наследие Михаила Булгакова в совреме

нных толкованиях» И. Галинской (2003), «Роман М.Булгакова «Мастер и Маргарита» И.Белобровцевой и С.Кольюс (2007) 等。第三類為布爾加科夫劇作研究,如«Архив М.А. Булгакова: материалы для творческой биографии писателя» М.Чудаковой (1976), «Михаил Булгаков в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м театре» А.Смелянского (1986), «Время и театр М.

Булгакова» В.Гудковой (1988), «Жанровые разновидности русской драмы (на материале драматургии М. А. Булгакова)» Ю.Бабичевой (1989), «Фантастика Булгакова» И.Ерыкаловой (2007) » 等。現今學界公認必須將布爾加科夫的所有著作看成一部複雜的作品。但是不同體裁的創作被研究的程度卻有所不同,如小說《大師與瑪格麗特》受到廣泛探討,相較之下其劇作較少有人研究。布氏的十五部劇作中,最常被探討的是《圖爾賓一家的日子》,在今日該劇普遍被認為

是描寫俄國內戰最好的劇作。而其他的劇作同樣也具備獨特的構思,並結合了作者隱晦卻也明確的立場及深層思想。研究者因布爾加科夫傑出的創新寫作手法,將之歸類為經典的現代派作家。1976年М.О.Чудакова所著《布爾加科夫檔案庫:作家的創作傳記資料》是首部布爾加科夫研究的學術論述,學者研究包括劇作在內的所有作品,並探討作家生平與其創作間的關係。A. Смелянский是最先深入研究布爾加科夫劇作的專家之一,其1986年出版的«Михаил Булгаков в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ом театре»被認為是研究布氏劇作重要的專書。其他如1987年出版的 «Проблемы театраль

ного наследия М.А. Булгакова»及1988年的«Михаил Булгаков - драматург и художественная культура его времени»及В. Гудкова之一系列論文亦為研究重要參考資料。學者們主要的研究方向為解釋布爾加科夫劇作的體裁風格、分析劇本內容與其他古典作品之關係、突顯情節中悲劇及喜劇特點、探討劇本詩學,並定義其作品在後蘇聯時期之文化地位。В.Гудкова, В.Лакшин, О.Есипова, Ю. Неводов, В. Петров, Б.Соколов, А.Смелянский等人之研究曾觸及其他

作家對布爾加科夫戲劇影響之問題。但是只有三份研究針對布爾加科夫劇作及十九世紀俄羅斯文學作品之相互關係作較深入之研究,即И. Григорай 所著«Проблемы традиции и взгляды на художника, искусство и историю М. А. Булгакова-драматурга в 30-е годы («Кабала святош», «Дни Турбиных», «Дон Кихот»)» (1982), Н.Титкова所著«Проблема рус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ной традиции в драматургии М. А

. Булгакова» (2000) 及 О.Долматова所著 «Драматургия М. А. Булгакова: формы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 с рус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ной традицией» (2001)。但是布爾加科夫戲劇中俄國古典文學元素的呈現,仍待更深入研究。研究現實意義:布爾加科夫作品在華人世界中被研究的程度有所不同,如小說《大師與瑪格麗特》便被廣泛研究,相較之下其劇作較少有人探討。布氏1920年代主要劇本除了《圖爾賓一家的日子》(1926)及《逃亡》(1928)在2004年由廈門大學陳世雄教授及周湘魯老師所著《逃亡:布爾加科夫戲劇三種

》書中被翻譯為中文外,《卓伊卡公寓》(1926)及《火紅之島》(1928)並無中文譯本,主要原因是劇本沒有讀者。溫玉霞所著《布爾加科夫創作論》(2008出版)緒論中談及中國大陸研究布爾加科夫之概況,亦顯現其劇作鮮少被研究。近年由中文發表之150篇有關布爾加科夫研究的論文中,僅有2篇探討其劇作。因此本論文探討俄國古典文學傳統對布爾加科夫劇作之影響,並將所研究之四部劇本內容摘要及改寫為《火紅之島》劇本之小說原文做為論文附錄。學術創新:本論文對於布爾加科夫1920年代創作之著名劇作做學術介紹、分析及研究,涉及之主題在大陸及台灣地區仍鮮少被討論。1920年代布氏相繼創作四部劇作,其共同的焦點是「知識分

子與革命」。《圖爾賓一家人的日子》展現內戰的開始,《逃亡》是內戰的終點。《卓伊卡公寓》中革命的主題出現在Аметистов遊走於紅軍白軍間的經歷。《卓伊卡公寓》描述革命的種種後果,說明革命後的蘇聯人民幻想離開自己的國家,因為根本無法在這個國度生存。第四部戲劇《火紅之島》以1920年代蘇聯話劇反映剛結束不久的革命事件與內戰。上述四部戲劇之综合研究迄今尚屬少見。論文以俄羅斯已出版之相關學術研究成果為基礎,並試圖將前人研究之成果,結合作者本人之見解,對上述劇作進行分析。研究對象:1990年出版《布爾加科夫1920年代劇作》(Булгаков М.А. Пьесы 1920-х годов)一書被公認

為現今研究布爾加科夫劇作最好的版本,本論文研究之四部劇本《圖爾賓一家的日子》(1926)、《卓伊卡公寓》(1926)、《逃亡》(1928)及《火紅之島》(1928)即採用該書之版本。研究課題:1)對比布爾加科夫1920年劇作與俄羅斯古典文學傳統;2)布爾加科夫劇作詩學;3)劇作情節結構之特點;4)劇中角色組成及其在劇中之功能研究者指出布爾加科夫1920年劇作中存在「非戲劇」元素,顯示俄羅斯古典作家確實影響布氏創作,從而擴展布氏戲劇創作來源。在過去也有許多針對古典作家對布爾加科夫創作影響的研究,但都侷限於個別作家對他的影響。布爾加科夫的創作取材是多方面的,並不集中於一個作家或是特定的傳統,而是集

結多位俄羅斯文學前輩的經驗。因此本論文將研究幾位著名俄國文學家對布氏劇作的影響。在分析過程中,某些古典文學作品的痕跡很容易在劇中看出來,容易找到其來源,有些則需要深入研究才能理解。研究目標:比較對照及功能藝術創作方面探討布爾加科夫四部劇作與普希金、果戈里、奧斯特洛夫斯基、杜斯托也夫斯基、托爾斯泰及契訶夫作品間之關係。此一研究目標決定研究任務為:1) 追溯劇本創作歷史及釐清相關事實基礎;2) 辨識各劇的思考方向;3) 分析作者如何創作各劇主要及次要人物;4) 探索俄羅斯古典作品在劇中影響的痕跡。為達到目標,使用下列研究方法及途逕:1.比較對照法:比較歷史法之一,可以檢視不同客體之本質,分辨並比較

它們的特性,判定轉變的過程,並確定發展的大方向。比較對照法能觀察我們感興趣的角色從上場演出至表演結束,並繼而解釋下列課題:1) 確認作者之意圖;2)定義劇作中各角色之原型及其藝術體現。2. 功能詩學分析法:以「功能單位(指角色)系統」研究文學作品。Ю.Н.Тынянов建立一論點,即透過了解文學作品中各角色的功能以了解該作品的涵義。擬以此法研究下列課題:1)角色系統的組成分析:探討各角色之起源及發展方向以確定該角色之思想及典型含意;2)語言分析:以了解角色特徵、名字涵義及其語言行為之特性;3)角色的功能分析:解釋劇作中各角色之任務、功能及其邏輯性。本論文研究方法與理論基礎:Д.С.Лихач

ев, Ю.М.Лотман, Ю.В.Манн 之理論研究資料;普希金、果戈里、奧斯特洛夫斯基、契訶夫及杜斯妥也夫斯基等人相關作品之研究資料,以及著名布爾加科夫研究學者著作。論文理論價值:論文中對布爾加科夫劇作分析方法,可運用於現代主義及後現代主義戲劇作品之研究。論文實用意義:論文研究結果可以運用於「俄羅斯二十世紀文學史」課程,碩士班課程之下列專題:「俄羅斯文學史」、「俄羅斯二十世紀文學與聖經」、「布爾加科夫劇作」,亦可做為碩士生研究之參考資料。答辯論點1.布爾加科夫的劇作緊密結合其個人的生活體驗及其文學涵養。其劇作吸收了十九世紀俄羅斯古典文學傳統中的人道精神及倫理道德,是1920年代蘇聯文

學獨特之現象。不顧執政當局的諸多規定,布爾加科夫捍衛了創作自由及作家超然於政權之外的立場。2.布爾加科夫在白軍志願軍隊中擔任軍醫,因此他並非從外部觀察,而是親身參與內戰。戰爭期間他親眼目睹了雙方的暴行,此經歷決定他1920年代劇作中人物類型及性格形塑手法,對其劇作之整體特性影響巨大。在小說《白衛軍》中表達流血事件一定有罪,呈現出他認為犯罪必定受到懲罰的立場。3. 1926年至1928年間的劇作都在探討「知識分子與革命」這一主題。《圖爾賓一家的日子》及《逃亡》中所描繪的知識分子都帶有布爾加科夫本人的人格特點:富有教養、道德感、穩重內斂、勇敢積極。4.對照俄國古典作品與布爾加科夫的戲劇,可以顯示布

氏作品中情節衝突發展的設計,確實受到不同古典文學作家的影響。5.俄國古典作家都致力於描繪作品中的角色,以使其明確呈現出當時社會各階層的狀況。縱然違反當時的政治原則,布爾加科夫效法前輩們,在其作品中亦描繪出當時社會種種現象。論文研究發現他擴展了戲劇文體的範圍,以悲喜劇的形式豐富了其四部劇作的呈現方式;技巧性地結合喜劇和悲劇,使其成為鬧劇、神秘劇及諷刺劇的合體。論文結構論文由緒論、本文、結論、參考書目及附錄組成。第一章論述俄羅斯戲劇發展史,第二章探討《圖爾賓一家的日子》及俄羅斯古典文學之關聯,第三章分析《卓伊卡公寓》及俄羅斯喜劇特性,第四章聚焦於《逃亡》與《罪與罰》的文本聯繫,第五章主要探究諷刺劇

《火紅之島》。論文第二至五章就下列五點作系統性分析;1)劇本創作歷史過程分析;2)辨識各劇的思考方向;3)分析劇中主要角色的特性;4)探究每部戲劇中俄國古典文學之藝術成分。 論文發表陳茵茵,試析布爾加科夫改編劇作《唐吉訶德》。俄語學報No.20,p.47-58,2002.07。陳茵茵,布爾加科夫早期作品中的契訶夫主題。《第三屆斯拉夫語言、文學暨文化-契訶夫一百五十週年誕辰紀念》論文集,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系,2010.05。陳茵茵,布爾加科夫中短篇小說中的普希金主題。第五十九屆日本俄羅斯文學學會年會,2009.10。陳茵茵,試析果戈里《彼得堡故事集》對布爾加科夫《魔障》之影響。《第二

屆斯拉夫語言、文學暨文化—果戈里兩百週年誕辰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系,2009.05。陳茵茵,試析布爾加科夫改編的劇本《死魂靈》。中國文化大學俄國語文學系第七屆「俄語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文化大學俄國語文學系,p.201-214,2009.04。陳茵茵,《大師與瑪格麗特》中的時代與文本。《第一屆斯拉夫語言、文學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學系,p.59-73,2008.05。論文主要內容及結論俄羅斯戲劇出現於十七世紀中葉,比散文體裁晚了約六百年。因受到歐洲戲劇極大影響,因此在初期極具備悲劇、喜劇等等型態,其模仿歐洲作品的期間並不常,在十

八世紀末已經能有自創的經典作品。普希金的悲劇《鮑里斯•戈多諾夫》奠定了俄國現實主義戲劇的基礎。劇中最主要呈現該時代歷史特性及人物心理的典型。普希金不注重外在的舞台效果及複雜的情節,著重於各幕細膩及深入的呈現,並將各幕緊緊結合在一起。普希金從未違反這創作原則,並將這特色呈現在他的其他劇作中。《鮑里斯•戈多諾夫》在當時並不受歡迎,但是這齣戲劇所立下的典型確實直接或間接影響後來的俄羅斯戲劇發展。果戈里中的劇作主要描寫社會中現實的問題,結合荒誕及夢幻的手法持續展現現實主義的筆法。他看到人們日常社會生活中邪惡黑暗的一面,認為應該以戲劇呈現給世人。因此在《欽差大臣》中,不像在娛樂性或教化性喜劇中有著正面性

的人物,劇中主要的藝術分析著重在於社會認知。果戈里承認在劇中便是要嘲諷他在社會中所觀察到的壞現象,在他之前作家的戲劇中未曾同時呈現社會的種種黑暗面。奧斯特洛夫斯基的戲劇作品代表俄羅斯戲劇發展的另一階段,他認為應對看重時代大改革所產生的重要社會問題。他的劇作刻畫貴族心靈的腐敗、強調權貴的殘酷及資產階級只重視金錢的無恥行徑。奧斯特洛夫斯基劇作的特點在於關注一般人的個性、展現出角色的認知及自覺、社會典型生活的衝突及揭示平凡生活中的喜劇和悲劇成分。他描繪出人對環境的深度依賴,這一特點常在他的戲劇中以悲劇性人物呈現。契訶夫是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戲劇創新者。與其他作家不同,他去除環繞主要事件的主角,使

得事件也不存在,從前作品的劇情基礎消失了。這會使主要角色、次要角色或正面角色、反面角色的界線不明顯。因此劇中每一個角色都扮演平等的角色,就像合唱團成員各自發聲,綜合的表現呈現出戲劇的效果。因此契訶夫十分注重自己作品的藝術面,研究學者指出契訶夫創立了新的俄羅斯戲劇詩學語言。契訶夫戲劇的特點在於每個角色都鮮明表現出自己的願望及企圖。根據布爾加科夫的親人指出,他非常喜歡戲劇,並且多次在他自己根據果戈里、契訶夫及其他作家作品而寫出的劇中親自演出。可以說他從小即沉浸在俄國古典文學作品中,這些古典作品在日後他的作品中都會留下痕跡。我們可以說布爾加科夫在其傑出文學前輩的基礎下達到自己創作的完美成就。同時,他

細心及敏覺地觀察自己所處的時代,指出並分析各種不同的社會現象。他在1920年代所創作的戲劇即是基於現實:《圖爾賓一家的日子》及《逃亡》闡述革命、戰爭及移民;《卓伊卡公寓》描寫新經濟政策下的莫斯科生活;《火紅之島》則有關當時的劇院現況。四齣劇都呈現出都在一個新的、令人不解的社會中人們被扭曲的破碎生活。《圖爾賓一家的日子》描寫在國內戰爭中知識份子軍人家庭的故事。這家族的故事結合了戰爭後十年間布爾加科夫認為最重要的問題「知識分子與革命」、「知識分子與人民」。戰爭讓主角們直接處於群眾運動中,這股力量最終決定歷史的進程。對作家而言,重要的是在時代交替中,誠實和正直的人會面對甚麼情況。在劇中他對主角們表示

同情,這戲劇手法貫穿整齣戲劇的詩學。布爾加科夫創作角色的複雜性,就像俄羅斯古典作品中人物特徵一樣,但是這複雜性並不受到當時評論家的歡迎,因為無法將布爾加科夫的每個角色簡單歸類在階級系統中。本論文研究發現,布爾加科夫效法普希金對歷史作品的概念去創造事件的歷史全景;而他劇中好笑及嚴肅場景不斷交替出現則是奧斯特洛夫斯基對戲劇主要的要求,如此能將喜劇及悲劇結合在一齣戲劇之中。長久以來,公認布爾加科夫是契訶夫的繼承人,但是研究學者也指出兩人雖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點。在我們的研究中發現,兩人主要差異基本在於對於知識份子態度完全不同。契訶夫對於知識分子的評價不高,而布爾加科夫則認為他們是國家中最好的一層。研

究學者指出,契訶夫的主角們只是消極的表現出對於所處社會的不滿,而未曾採取任何行動。布爾加科夫認為人們的悲劇遭遇完全取決於現實:他主角們的命運直接由國家的歷史決定。不同於契訶夫消極的主角,布爾加科夫《圖爾賓一家的日子》中的角色有所行動及抉擇,對其承諾過的事付出忠誠甚至自己的生命。特別是在劇中,布爾加科夫開始了逃亡及移民主題,這些議題在國內戰爭後的十年間對他創作非常重要。俄羅斯寫實作家皆認為作品應該反映社會各階層的情況,布爾加科夫也效法前輩們,在作品中呈現社會現實。布爾加科夫1920年代的劇作拓展了戲劇文體範圍,結合了鬧劇及諷刺劇,《卓伊卡公寓》即以此寫作法創作。劇中描寫原有平靜生活完全被摧毀的「

昨日」之人,在蘇聯一個全新、荒謬可笑的社會中並沒有生存的空間。分析該作品可以看出布爾加科夫以人道觀點而非階級觀念描寫被社會遺棄的主角們,因此會引起觀眾的悲憫及同情,儘管他們做的事並不合乎禮教。在不道德的蘇聯社會中,《卓伊卡公寓》的居民行為顯得比當權者或是在新經經政策下獲利的人更高尚。根據研究結果,我們認為本劇幾乎所有的角色都表現愛情、相互關心、不求回報但又注定要失敗。而引起主角們愛情徒勞無功,無法享受幸福的原因就是古西被殺害。布爾加科夫參考萊蒙托夫、普希金及杜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創作了自己的悲鬧劇。在我們論文的分析中得知上述作家作品對布氏產生文學影響,藉由引用上述作家作品的片段,模仿他們的藝術

性。《卓伊卡公寓》的劇情離奇複雜,這是果戈里作品的特色。逃亡主題開始於《圖爾賓一家的日子》,布爾加科夫在《卓伊卡公寓》延續了它。因為革命及國內戰爭使得俄國人離開自己的國家,布爾加科夫《逃亡》一劇為探討上述主題畫下句點。劇情描述俄羅斯歷史上的悲劇事件,破壞了人們原有的和平生活,將之帶入一場噩夢,劇中也提及人道精神及永恆價值。劇情中白軍從克里米亞撤退到土耳其,主要描述主角間道德觀念的不同。在劇中布爾加科夫不描寫白軍與紅軍的衝突,而是著重於描繪思想如何影響行動,如甚麼樣的人會拒絕改變自己的原則甚至不願拯救其他人的生命;誰因國家的災難發了戰爭財。最主要的角色是探討犯罪者的心理狀態,劊子手如何受自己良心

折磨的悲劇過程。經由分析,我們認為傳令兵克拉比林在這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這深入的剖析成果過去尚未發表過。論文研究發現《逃亡》的文學特點有別於布爾加科夫先前的劇作,聖經的內涵在劇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這點也見於普希金及杜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在劇中布爾加科夫使用了果戈里所創的喜劇手法。《火紅之島》結合了布爾加科夫認為最重要的兩大主題:革命及創作自由。該劇是作家在第一創作階段將革命這一主題結束的成果,同時也提出「藝術家及政權」之主題。不可諱言,這問題在每一個時代都重要,但是在一個極權主義國家中更突顯其時代意義,幾乎在社會生活各層面權力都產生控制作用。這劇本直接改寫自作家原來的諷刺小品《火紅之島》(1

924)。從組成喜劇的角度來看,小品《火紅之島》就是德莫加茨基新劇作的草本,不僅故事主要情節或是文體都根據該作品。可以說德莫加茨基將諷刺小品《火紅之島》戲劇化。在劇中主要呈現出政權如何以非專業的粗糙手法深深干擾藝術創作。劇情展現蘇聯審查制度的諷刺形象及悲劇性屈服於該制度的劇作家。年輕的、剛開始寫作的作家成為最先的受害者。戲院中的工作者和演員在劇中扮演重要角色,他們被迫隨時做出與權力的妥協。布爾加科夫以諷刺及同情的筆調創作出劇院的工作人員,因為他非常了解也喜愛劇場的一切,能夠理解所有相關的問題。根據研究得知,《火紅之島》的藝術概念與果戈里的《欽差大臣》及格里鲍耶陀夫的《聰明誤》有關,因為在劇中看

到以文字變換引用這兩部作品片段。在德莫加茨基的劇作中引用法國作家Жюль Верн作品中的人物的名字,但是其主角的個性完全不同於原型,僅僅為了迎合十月革命後的蘇聯文學的意識形態要求。由上述分析得知,四齣戲劇皆結合了革命及戰爭的主題:在《圖爾賓一家的日子》呈現這主題的開端,在《逃亡》中做成了終結;在《卓伊卡公寓》中國內戰爭引起災難性的後果,在《火紅之島》中諷刺蘇聯政權最先十年間的戲劇創作問題。在此,我們可以確認布爾加科夫1920年代的劇作是多方面的,即作者同時顧及不同的創作層面。首先是單純的戲劇要項:劇情的開端及結尾必需吻合;第二是心理要項:在劇情的過程中必須考量各角色在各特定情況下的複雜的心理

問題;第三是諷刺特點,因為布爾加科夫是諷刺能手,能以諷刺手法揭露掌權者的真面目,如《圖爾賓一家的日子》中的蓋特曼斯科羅帕茨基,《卓伊卡公寓》中的房管會主席阿里路亞,《逃亡》中的白軍總司令及《火紅之島》中審查員。以上三個要項皆佈署於最主要的第四個重點中:動盪時代中俄國知識分子的形象。因為布爾加科夫之創作總是顧及各層面,因此能以深刻且鮮明的筆觸刻畫出多元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