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主義文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現代主義文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海明威寫的 世界文學藏1:老人與海 和法蘭茲.卡夫卡的 卡夫卡日記【完整德文直譯.繁體中文首次出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馬華現代主義文學的傳播(1959~1989) - 第 12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也說明:在這方面,詩人謝川成博士的《馬華現代主義文學的傳播(1959~1989)》(以下簡稱《馬華現代主義文學的傳播》)從傳播的媒介、策略和方式等方面,作了較為全面而具體的闡述。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韋伯 和商周出版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須文蔚所指導 盧俞潔的 張翎《勞燕》中歷史與空間建構研究 (2021),提出現代主義文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勞燕》、張翎、華語語系文學、歷史建構、空間建構。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班 陳俊榮所指導 林纓的 一九五○─一九六○年代創世紀詩人的黑暗美學 (2021),提出因為有 創世紀、美學、黑暗美學、哲學、心理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現代主義文學的解答。

最後網站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 - 讀冊則補充: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文學術語新詮. 作者:蔡源煌. 出版日期:2009-10-26. 出版社: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定價: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現代主義文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世界文學藏1:老人與海

為了解決現代主義文學的問題,作者海明威 這樣論述:

  一名老漁夫在海上捕魚八十四天皆一無所獲,而第八十五天出現一條巨大馬林魚與之展開生死搏鬥。歷經兩天兩夜的對決後,老人終於刺死馬林魚,然而鯊魚卻接踵而至,老人因此陷入另一波混戰。 得獎紀錄   ★本書榮獲美國藝術文學院小說金質獎章   ★本書榮獲普立茲小說獎及諾貝爾文學獎   ★本書為美國文豪海明威的巔峰之作  

現代主義文學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為何一個酒鬼可以寫出這麼厲害的小說?
#瑞蒙卡佛 #美國小說 #文學
───
☞〈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2/25/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瑞蒙‧卡佛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
如果你失戀了,你會怎麼處理戀人的遺物呢?把信件燒掉?把衣服剪掉?還是,把東西全數變賣,換回一筆錢,重新開始?本集我們要談論的主題正是「戀人的遺物」,來自伊格言老師的一篇文章:〈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美國作家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一九三八年生於奧勒岡州,一九八八年去世;在他僅有的五十年生命中,多數時候並不得志:酗酒、貧窮,生活的重擔如影隨行。他的代表作全都是短篇小說,因為唯有短篇才能讓他在短時間內寫完,好趕快去做其他工作。我們常聽到「文學是生活的切片」這種說法,似乎是說作家觀察生活,從中切出局部,作為產品。但伊格言如此形容卡佛:

是生活的頹敗與殘忍構成了《當我們討論愛情》這本薄薄的小書──我承認這不是我真正想說的話,因為我真正想說的更極端而荒謬:是生活的頹敗與殘忍(而非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構成了瑞蒙‧卡佛這個人;因為他讓我感覺那些極其簡短、精準又冷酷的短篇傑作並非來自於「生活的切片」,而是來自於他自身。換言之,他片下來的其實不是故事,而是血肉模糊的他自己......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張翎《勞燕》中歷史與空間建構研究

為了解決現代主義文學的問題,作者盧俞潔 這樣論述:

張翎身為海外移民女作家,於2017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勞燕》,書寫了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Sino-American Special Technical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1943年至1946年,後簡稱中美合作所)這一機密型的抗日機構,其成立期間與其後的故事。小說裡透過三名男性角色──美國牧師比利、中國士兵劉兆虎與美國軍官伊恩──以及兩隻狗,作為回憶的主要敘事者,並以女性角色姚歸燕作為其凝視對象,交錯書寫這段由鬼魅話語與報導、書信等史料構築而成的故事。關於中美合作所這一機構,由於在對日抗戰期間始終是機密性質,因此其任務的真實內容,直到戰

爭結束後才撥雲見日,然而因為政治立場的緣故,中美合作所在海峽兩岸有截然不同的形象與說法。在對岸1961年出版,大為通行的《紅岩》這部小說中,中美合作所被描述為監禁、偵查共產黨人為目標的特務機構。《勞燕》作為「中國第一部涉及美國海軍秘密援華使命」的文學作品,與《紅岩》一書顯然構築了全然不同的歷史敘事,更可見作家以書寫建構歷史的意圖。本文以新歷史主義作為主要方法,探究《勞燕》一書中張翎的歷史建構;再以魔幻現實主義、現代主義等視角,探析其鬼魅敘事的手法與意圖,並以人文地理學的視角,進行小說中空間建構的研究。期望從以上的探究過程,以《勞燕》一書,標舉出張翎身為海外華語語系作家的座標地位。

卡夫卡日記【完整德文直譯.繁體中文首次出版】

為了解決現代主義文學的問題,作者法蘭茲.卡夫卡 這樣論述:

現代荒誕的起源 魔幻寫實背後的真實獨白 村上春樹、石黑一雄、馬奎斯、波赫士、蘇珊桑塔格、漢娜鄂蘭......都為他筆下描繪的世界所傾倒 洋洋30餘萬字日記,包含卡夫卡走訪德國、法國、捷克北部的三次旅行日記 繁體中文缺席逾70年,台灣首度問世 「點亮的燈泡,安靜的寓所,外面的黑暗, 醒著的最後幾個瞬間,它們賦予我寫作的權利。 而我急於使用這份權利。這就是我……」   「從文學的角度來看,我的命運其實很簡單。為了要描述那夢一般的內心生活,讓其他的事都變得無足輕重, 而以一種可怕的方式枯萎,而且不斷地枯萎下去。別的事物永遠無法滿足我。」 耿一偉(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專文導

讀 彤雅立、陳思宏、童偉格、駱以軍、鴻鴻──摯愛推薦 卡夫卡被稱為「現代文學的巨人」,影響20世紀文學之深遠無人能及。其作品描繪現代人在現實中孤獨、困惑、壓抑的處境,乃至有「卡夫卡式風格」(Kafkaesque)一詞的誕生。後世的存在主義、荒謬劇、魔幻寫實等流派,均深受其啟發。 卡夫卡自1910年開始寫日記,直到1923年為止,這也是他一生中最豐沛的創作時期,陸續寫下〈判決〉、〈變形記〉、與《城堡》等重要作品。當一天的工作結束,回到房間,卡夫卡拖著孱弱的身軀奮力寫作,然而最經常陪伴的,仍是他的日記。 卡夫卡將日記視為書寫的第一依託,相較於在小說創作上的自我批判與掙扎,卡夫卡在日記中

更為自由,得以釋放他「腦中的驚人世界」。日記中處處可見卡夫卡的靈感片段、塗鴉、筆記、未完成的殘稿,展現他眼中的荒誕世界,與如夢般的內心活動。 依據卡夫卡的遺囑,這些日記原本應當被焚燬,所幸遺囑執行人、也是卡夫卡的摯友布羅德並未遵從,而是將它們整理出版。這些日記是關於卡夫卡世界的第一手資料,透過這些珍貴文本,我們得以一窺這顆20世紀最獨特的文學心靈,其創作中種種魔幻意象與奇異邏輯,其源頭是從何而來。 本書特色 1. 考量易讀性,選擇以布羅德編纂之德文版為底本,另參酌德國Fischer出版社依據原始手稿出版之「評註版」(Kritische Ausgabe)與相關研究,對中文讀者不熟悉的人

物與背景加以注釋。 2. 每年篇首均附上該年的大事提要,可與日記內容相互參閱。 3. 針對日記中較長而完整的創作片段、夢境、重要人物等,以索引小標標出,並列於目錄,便於查找。 4. 書附年表、卡夫卡手稿與塗鴉。並選用不易泛黃之上質紙,永久典藏。 名家讚語 ●「他的作品不受時間限制,或許更是永恆的。卡夫卡是我們這個災難頻仍的奇怪世紀裡偉大的經典作家。」──波赫士 ●「卡夫卡深深影響了我,他是我寫作的典範,教會我如何誠實地擺脫現實。」──石黑一雄 ●「卡夫卡的作品是歐洲文明的核心,更具有一種普世價值,屬於全人類。」──村上春樹 ●「沒有其他作家比得上卡夫卡,和他相比,喬伊斯顯得愚

昧,紀德太過甜膩,湯瑪斯曼空洞浮誇,只有普魯斯特能勉強與之比肩。」──蘇珊.桑塔格 ●「卡夫卡在文學中是獨一無二的,是真正的「啟示」,像光線一般投射在事件周邊,擁有揭露其內在結構的X光之力量。」──漢娜.鄂蘭 ●「卡夫卡總是把自己推向理解的極限,而且也樂於把別人推往這個極限。」──班雅明 ●「不論你是卡夫卡粉絲、創作者、文學愛好者,或是靈魂曾經受傷、覺得空虛厭世、感受到自己不受世界的理解,《卡夫卡日記》都能為你帶來慰藉,不再感到孤單。」──耿一偉(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本書導讀者) 精選書摘 ●「期望子女感激的父母(甚至也有要求子女感激的父母)就像放高利貸的人,只要能拿到

利息,他們樂意冒著失去本金的風險。 」(父母) ●「遮蔽我的是我的職業、我想像出來的痛苦或 真實的痛苦、對文學的喜好……等等。但是我太常、也太強烈地感覺到這底下的我,使我無法滿足,哪怕只是勉強感到滿足。而我只需要連續十五分鐘感覺到這底下的我,這個有毒的世界就會流進我嘴裡,就像水流進溺水之人的嘴裡。」(自我) ●「兩個人在一起時,他比獨自一人更覺得孤單。如果他和某個人獨處,對方就會伸手抓他,而他就只能無助地任由對方擺佈。如果只有他一個人,雖然全人類都伸出手來抓他,但是那無數隻伸長的手臂彼此糾纏在一起,誰也抓不到他。 」(兩個人的孤單) ●「我腦中的驚人世界。可是要如何使我自由,也使我腦中的

世界自由,而不至於撕裂。但我千倍萬倍寧願撕裂,也不要把它留在我腦中或是將之埋葬。我就是為此而生,這一點我非常清楚。」(我腦中的驚人世界) ●「不幸在於恐懼,但是幸福卻不是勇敢,而是無畏。勇氣想要的東西也許超出我們的力量,所以幸福不在於勇氣,而在於無畏,平靜的無畏,去正視一切、承受一切。不要強迫自己去做任何事,但不要因為不去強迫自己而感到不快樂,也不要因為應該要強迫自己而感到不快樂。」(幸福是無畏) ●「愛情與悲傷的甜蜜。在小船上她對我微笑。那是最美好的事。一心只渴望死去,卻還苦苦撐著,這才是愛。」(愛)

一九五○─一九六○年代創世紀詩人的黑暗美學

為了解決現代主義文學的問題,作者林纓 這樣論述:

本文旨在明確定義黑暗美學,並以一九五○─一九六○年代創世紀詩人為例,分別從構成美學的三大學門:哲學、心理學及美學,三種角度分析「黑暗」於「美學」上的體現。黑暗美學中「黑暗」一詞的運用本就出自於描述某些與「光明」、普世正向價值對立的負向價值,意即「黑暗」美學是指形式上具有「光明以外」的那些具負面價值或聯想的美學。這種「黑暗」在文學、藝術領域常表現為:哲學、道德上的負向意象「惡」,心理上的負向情緒意象「痛」,審美上的負向形式意象「醜」。哲學、心理學本就屬於美學的分支,因而本文以哲學對應「惡」、心理學對應「痛」、美學對應「醜」,進行以三學門為三種切入角度的黑暗美學分析;並以一九五○─一九六○年代創

世紀詩人為例,將其詩作意象分為「惡美」、「痛美」、「醜美」,同時以「美的神性」、「美的愉悅」、「美的距離」進行黑暗美學的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