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散文作家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現代散文作家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席揚寫的 中國當代文學的問題類型與闡釋空間(再版) 和翁樂天的 品味人生:品出人生趣味 提升生活品味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現代散文學論稿 - 第 62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也說明:它們之間的聚合分化、並立互補、錯綜變幻和更替遞進,交匯構成了一部紛然雜陳、遷流曼衍的中國現代散文史。正由於中國現代散文的發展變遷與散文作家的心路歷程和現代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萬卷樓 和博客思所出版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漢學應用研究所 林葉連所指導 陳采妤的 廖玉蕙散文中的親情與教育書寫研究 (2014),提出現代散文作家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廖玉蕙、現代散文、女性散文、親情書寫、教育書寫。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班 李金鴦所指導 吳明瑋的 陳列散文主題內涵及藝術表現研究 (2012),提出因為有 陳列、現代散文的重點而找出了 現代散文作家的解答。

最後網站析論余光中「現代散文」的歷史類型意義及其「詩化則補充:台灣文學重要作家、評論者余光中對於散文的相關論述,意圖重新. 思考其提出「現代散文」背後隱而不顯的意涵。更為重要的是,余. 光中作為「現代散文」的濫觴,透過其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現代散文作家,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國當代文學的問題類型與闡釋空間(再版)

為了解決現代散文作家的問題,作者席揚 這樣論述:

  本書從四個方面探討了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若干重要問題。首先,聚焦於中國當代文學學科史的發生發展、經典認知、文學史敘述和方法更移等方面,以期在學科史的語境中對相關論題進行重新認知。其次,沉潛於趙樹理與「山藥蛋派」的價值開掘之中,對趙樹理的知識分子意義和山藥蛋派審美特徵等問題展開深度思考,以期推進中國學界的趙樹理研究。第三,辨析文學思潮的學科屬性、對象屬性和方法論屬性及其問題領域和價值意義,重點考察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若干重要現象。第四,借鑑西方現代和後現代修辭學理論,剖析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若干重要現象和重要作家的修辭行為,試圖還原風格與語境的相互制約關係,為作家創新能力的評

價提供一種新的嘗試。

現代散文作家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為何一個酒鬼可以寫出這麼厲害的小說?
#瑞蒙卡佛 #美國小說 #文學
───
☞〈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2/25/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瑞蒙‧卡佛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
如果你失戀了,你會怎麼處理戀人的遺物呢?把信件燒掉?把衣服剪掉?還是,把東西全數變賣,換回一筆錢,重新開始?本集我們要談論的主題正是「戀人的遺物」,來自伊格言老師的一篇文章:〈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美國作家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一九三八年生於奧勒岡州,一九八八年去世;在他僅有的五十年生命中,多數時候並不得志:酗酒、貧窮,生活的重擔如影隨行。他的代表作全都是短篇小說,因為唯有短篇才能讓他在短時間內寫完,好趕快去做其他工作。我們常聽到「文學是生活的切片」這種說法,似乎是說作家觀察生活,從中切出局部,作為產品。但伊格言如此形容卡佛:

是生活的頹敗與殘忍構成了《當我們討論愛情》這本薄薄的小書──我承認這不是我真正想說的話,因為我真正想說的更極端而荒謬:是生活的頹敗與殘忍(而非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構成了瑞蒙‧卡佛這個人;因為他讓我感覺那些極其簡短、精準又冷酷的短篇傑作並非來自於「生活的切片」,而是來自於他自身。換言之,他片下來的其實不是故事,而是血肉模糊的他自己......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廖玉蕙散文中的親情與教育書寫研究

為了解決現代散文作家的問題,作者陳采妤 這樣論述:

廖玉蕙以細膩敦厚之筆描摹人世間不滅的情緣,以詼諧幽默的筆調,敏銳感性地書寫世事,使其作品不但親和力十足,也塑造出既溫柔又風趣的風格,散發出一種深遠、真摯的情味。現今學界關於廖玉蕙的「親情書寫」,研究者為數不少,然則尚未有以廖玉蕙的教育書寫做相關研究,是故本論文以廖玉蕙散文中的親情與教育書寫為研究對象,主要取材自1999年起至2015年為止所出版的散文作品,透過文本分析,具體呈現廖玉蕙親情與教育散文的特色與價值,此乃本文的研究動機。本論文首先探討「廖玉蕙的成長歷程」,以文本及接受雜誌訪談等資料,爬梳作家相關成長經歷資料。次之,探討「親情書寫的人物形象與情感內涵」,本章將親情人物分為五類,分別為

母親、父親、丈夫、子女、孫女,由文本來爬梳人物的形象,進而闡明親情書寫的情感內涵。接著,以「教育書寫」為探討對象,以《像我這樣的老師》為主要文本,並參見它本著作,有關師生關係的散文篇章,及報紙雜誌訪談,做為論述的根據。最後,整理並歸納上述內容,對廖玉蕙「親情書寫」與「教育書寫」有更全面及深入的了解,以其在散文作品中的文學定位,來評定廖玉蕙親情和教育書寫散文的文學價值。

品味人生:品出人生趣味 提升生活品味

為了解決現代散文作家的問題,作者翁樂天 這樣論述:

  《品味人生》是一本為廣大退休族及各世代追求生活品味的人所寫的書。   內容主要在探討什麼是生活品味?什麼是美?如何提升生活品味?   除了理論的探討外,作者從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知層面,實際去體驗生活中的各種美好,並以散文的形式與讀者分享,以期共同活出一個有品味的人生。  

陳列散文主題內涵及藝術表現研究

為了解決現代散文作家的問題,作者吳明瑋 這樣論述:

摘 要 陳列(一九四六~)在寫作上筆耕多年,量少卻質精,實屬台灣現代散文家中極富理想性及思想深度的一位。他有豐富的生命經歷,並將之提煉、昇華為具體可感的篇章,關懷角度從一己推至人群,乃至自然界,一桿健筆在文學筆觸的呈顯上細膩、富象徵性卻不著痕跡,具有獨特的個人風貌。陳列書寫的時代背景跨越六0~九0年代,書寫面向囊括不同的文學主題,期以經由對作家個人資料整理與作品匯集探析進行研究,對陳列散文作整體脈絡的品鑒與瞭解,進而增補台灣現代散文史發展的一隅。 本論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概述研究動機與目的,對相關文獻進行歸納與分類,確立研究範圍為陳列歷來的散文文本。最後呈現本論文

研究方法與架構。 第二章「陳列的人生經歷與文學觀」,將他在不同身分上的角色與經歷分為:一、為子、為夫、為父;二、為囚、為政;三、為文、為師,探討他的生命情調如何真實地體現在不同的生活經驗裡。並透過整理陳列課堂親授的內容,來理解陳列進行一切創作的動機和源頭、創作的準備與創作技巧,分成:「文學的本質——指一條路」、「文學創作論」、「文學的理想」。 第三章「陳列散文的主題內涵」就陳列的散文主題進行探析,以《地上歲月》、《永遠的山》闡述他的關懷面向。分為:「自然書寫」、「族群印象」、「生命足跡」,審視他以真摯平易的語言表現出深刻厚實的思維。 第四章、第五章「陳列散文的藝術探析」從整體

到細部地分析陳列散文作品的藝術成就,探究作家後設的「取材立意」、由一本書到一篇文章的「結構布局」、篇章內部的「敘述描寫」、字裡行間的「語言情采」,經由陳列對文辭組織協調、差遣編派的縝密心思,他也營造出個人為文的風貌和特色。 第六章「結論」總結筆者研究陳列作品時,領略到「矛盾的極致——渾然一體」的精神、「隨順的偶然——當下為支點」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