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雜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現代文學雜誌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白先勇寫的 白先勇說崑曲(二版) 和柯慶明的 中國文學的美感(增訂新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經出版公司 和聯經出版公司所出版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漢學應用研究所 王世豪所指導 周銘堂的 魏等如漢詩研究 (2021),提出現代文學雜誌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魏等如、菼社、輔材詩文集、台灣古典漢詩、台灣文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 翁聖峰所指導 陳瑞益的 日治時期臺灣戀愛結婚與國家論的接點 ——以小說和報刊論述為觀察中心(1937-1945) (2021),提出因為有 日治時期、戰爭時期、戀愛、結婚、國家的重點而找出了 現代文學雜誌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現代文學雜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白先勇說崑曲(二版)

為了解決現代文學雜誌的問題,作者白先勇 這樣論述:

  以白先勇撰寫的崑曲介紹、訪談、對談紀錄、專家寫的變格與淵源,搭配劇照、紀念照,用精緻的整體設計來呈現崑曲的多元與華美,吸引更多人來認識崑曲。   內容有:   代序-南京大學劉俊教授   1.驚變--記上海崑劇院「長生殿」的演出   2.崑曲的魅力 演藝的絕活--白先勇訪談華文漪   3.認識崑曲在文化上的深層意義-白先勇訪「傳」字輩老藝人   4.我的崑曲之旅   5.與崑曲結緣--白先勇vs.蔡正仁   6.白先勇與余秋雨論《遊園驚夢》所涵蓋的文化美學   7.遊園驚夢二十年 懷念一起「遊園」、一同「驚夢」的朋友們   8.白先勇的崑曲緣由-憶梅蘭芳與俞振飛   

9.文曲星競芳菲─白先勇VS 張繼青對談   10.青春版牡丹亭;決不妥協的年輕與古典藝術-梅少文訪談白先勇談崑曲   11.絕代相思長生殿─文學與歷史的對話-白先勇與許倬雲的對話   12.跨世代的青春追尋-符立中訪談白先勇   附錄:   1.讓牡丹亭重現崑曲風華 /白先勇   2「遊園驚夢」與崑曲「驚夢」及「牡丹亭」的關係 /姚白芳   3.水磨一曲風流存……/姚白芳   4.為逝去的美造像--白先勇要作唯美版「牡丹亭」/符立中   5.崑曲傳承 拜師行古禮  /楊佳嫻   6.白先勇的「牡丹亭」青春夢 /王怡棻  

現代文學雜誌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描寫六位作家的系列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明天起以影展方式上映,六部片中、描述作家王文興創作歷程的電影、「尋找背海的人」,今晚也搶先舉行首映,曾經在威尼斯影展拿下大獎的導演林靖傑,相當有創意地透過戲劇和動畫手法,精準描繪出王文興當年震撼文壇的作品、「家變」。
王文興口裡朗誦的,正是他在三十多年前震驚文壇的作品、「家變」。這本小說從內容形式、到語言文字,甚至是深刻刻畫父子衝突的情節,都因為太創新,1973年一發表,就引起正反兩面強烈的評價。
這本書引起大爭議,卻也變成文學系學生必讀的經典,但這一切,王文興都不在乎,他只想在文學這條路上,找出一種接近於詩的語言。
1939年王文興生於福建,七歲時舉家遷到台灣,短篇小說《欠缺》裡,寫的就是早年在台北市同安街舊居的景物,也就是現在的市定古蹟、紀州庵。
1960年代,王文興就讀台大外文系時,和同班同學白先勇、陳若曦等人創辦《現代文學》雜誌。1965年在美國拿到碩士學位,回到台大任教,直到2005年退休。他寫書很慢,一本《家變》就寫了七年,《背海的人》又寫了23年,加上一本短篇小說集,總共只出了三本書,但是他的文字功力,卻隨著歲月不斷累積。
王文興用西洋文學的技巧寫小說,並大量使用自創的語詞句法,改變了傳統小說的敘事方式,新生代電影導演林靖傑,透過動畫、戲劇的手法,呈現王文興小說的魅力,也揣摩這位台灣現代文學史上、不能被忽略的作家,創作的內在心境。
記者黃亦如莊志成 台北報導
"

魏等如漢詩研究

為了解決現代文學雜誌的問題,作者周銘堂 這樣論述:

魏等如(1897-1966),是日據時期雲林地區的傳統漢詩詩人,亦是「西螺菼社」重要成員,創社元老。他對日治時期雲林文學史及菼社日後的發展,有相對的貢獻。 日治時期臺灣文學是先民們生活、思想,累積的重要資產,魏等如先生所處的年代橫跨了日治時期到戰後,政局的動亂促使台灣詩社蓬勃發展,也是臺灣文學的黃金時代。魏等如的詩作,對於台灣當時節令時事、風土民情,更以不同的寫作形態和情感,寫下不少辭采華茂,富有意境的詩作,在這些詩作中包含了寫景抒情、詠物敘事、詠史懷古、酬唱贈答等;作品多元且全方位,讓我們可以窺見當時台灣的樣貌,也更了解先民生活的歷史。 本篇論文的章節安排與範圍包括:第一章

緒論;第二章論述魏等如的時代背景與家世生平,跨越清領與日治時期,考察魏等如的家世背景與生平概述,以及他所參與的詩社與交遊;第三章對魏等如的漢詩作品文獻作輯考;第四章對魏等如的漢詩作品依其內容作分類探析與研究;第五章對本研究作出結論,期能在現有基礎上,未來可再針對其他菼社作品、詩人進行深入研究。 本論文藉由整理收錄魏等如詩作和菼社的詩稿,目的在補充了菼社發展的文學史料,也將日治時期和當代社會發展的點點滴滴涵蓋在內,這也是本文藉由雲林西螺地區菼社研究及進行魏等如漢詩研究的最大用意,希望能讓優秀詩人及其詩作重新出土,讓後人看到更完整作品。更期望能藉由魏等如的研究的點,串連成區域文學的線,進而成

就台灣文學的一個面,延續台灣古典優良文學史。

中國文學的美感(增訂新版)

為了解決現代文學雜誌的問題,作者柯慶明 這樣論述:

  柯慶明教授專治文學與美學,研究卓然成家,享譽國際漢學界,《中國文學的美感》乃集其學說之大成的重要著作。在本書中,柯慶明的論述橫跨抒情與敘事傳統,由《詩經》、《楚辭》,而漢唐宋詩;由漢代《史記》,而唐宋古文、明清戲曲,一方面鳥瞰中國文學史的整體發展,另一方面亦著重對經典作品的精緻解讀。《中國文學的美感》致力於闡述文人回應世間現實的有情姿態,而流動在字裡行間的,毋寧也是柯慶明對於文學如何從經驗中淬鍊美感的理念。《中國文學的美感》不僅是中國文學與美學研究的一道里程碑,柯慶明在此書中開展的思辨議題,擘劃的恢弘視野,更有待人文學界持續的回應與耕耘。   好評推薦     「當我

閱讀《中國文學的美感》,我聽到柯慶明在說話。有如柏拉圖,柯慶明做到了人在書寫中最好之所能──讀其書如聆其人。閱讀這本書,那些認識柯慶明的人,會喜歡再聽到他的說話;而那些不認識他的人,也將獲得書會對其『說話』的體驗。」──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哲學會會士)     「對於能悠閒地一邊翱翔,一邊俯瞰『東與西』的柯慶明而言,『古與今』之間的高牆,也好像不存在似地橫跨了過去;對柯慶明而言,『古』與『今』並不是二元對立,而是接連無間斷的二者,『由古至今』這件事似乎是必然發生的,也是理所當然的。」──川合康三(國際知名漢學家,日本京都大學名譽教授)

日治時期臺灣戀愛結婚與國家論的接點 ——以小說和報刊論述為觀察中心(1937-1945)

為了解決現代文學雜誌的問題,作者陳瑞益 這樣論述:

本文主要鎖定1937年至1945年的戰爭時期,以小說與報刊論述為觀察中心,去檢視日治時期臺灣戀愛結婚與國家論的接點,在論述上主要二分為「報國的戀愛結婚敘述」和「同化的戀愛結婚敘述」。 在「報國」的部分,首要爬梳1937年左右,戰時體制的成立,以及軍夫到志願兵的實行,使得臺灣文壇發生劇變。因此產生了王昶雄1939年的〈淡水河的漣漪〉、龍瑛宗1941年的〈午前的懸崖〉和張文環1942年的〈頓悟〉。發現小說共通的結構在於,主角歷經鬱悶的感情糾葛後,總能在國家的號召下,突然獲得正面的人生觀,並且朝向報國的道路邁進。 接著通過《風月報》轉換為《南方》時期,在日本帝國以漢文化統合東亞

文藝場域的情況下,考察吳漫沙連載的婚戀國策小說〈黎明了東亞〉。雖然其中書寫了愛人之前必先愛國的邏輯,可是吳漫沙的華僑身份,使得小說的愛國邏輯,是從改革中國的「中國式的愛國」,逐步切換為東亞和平建設的「日本式的愛國」。 即便報國情緒甚囂塵上,作家也並非完全服膺國策,筆者首先以張文環的〈藝妲之家〉和徐坤泉的〈新孟母〉為例,指出作家走出國策並走入文明啟蒙的姿態;第二,通過分析龍瑛宗的〈不為人知的幸福〉,指出龍瑛宗書寫走入幸福的戀愛結婚主題;第三,透過坂口䙥子的〈燈〉及楊千鶴的〈花開時節〉,點出女性作家走出國策之外,也走出男性觀點,並走入女性視野的戀愛結婚觀念。 在「同化」的部分,則爬梳在

日臺共婚的同化作用下,積極做出回應的文本。1936年黃氏寶桃的〈感情〉與朱點人的〈脫穎〉,均對同化於日本民族的共婚發出批判,而朱點人的〈脫穎〉,更要放在「同化於日本民族」與「同化於日本文明」的雙重軌道檢視。 面對文明同化,呂赫若的〈季節圖鑑〉,是將兩個世代的日臺共婚阻礙,放入臺灣傳統親族制度的戕害,間接形成日臺共婚等同自由文明,臺灣傳統婚姻等同陋習的對立構圖,使得日臺共婚的完成,必須驅使臺人同化於文明,正與皇民化的近代化要求不謀而合。 接著,隨著「同化於民族」的成份日漸濃厚,形成了日臺之間精神血液的交融。在戀慕殖民者女性的部分,本文舉出龍瑛宗的〈植有木瓜樹的小鎮〉、蔡榮華的〈彈力〉

及王昶雄的〈奔流〉,透過日本古典之美的女性吸引力,回返日本傳統,企盼融入日本人的精神血液。 相反地,真杉靜枝的〈南方的語言〉和坂口䙥子的〈時計草〉,不同於男性作家,而是以非古典的日本女性角色,積極融入臺灣民族,再反向吸納臺灣人成為日本民族,書寫戀愛結婚的同化敘述。 在日台精神血液的交融下,本文也透過庄司總一的《陳夫人》為例,小說中以日臺共婚的民族共融,以及調動鄭成功日中混血的歷史敘述,打造日臺血液的共同體。然而在虛應國策的暗流下,《陳夫人》也以純血論的敘述,刻劃日臺共婚中難以跨越的血液境界線,相似的敘述,也能在吳濁流的《胡志明》,面對殖民宗主國的女性情感上得到發揮。再者,血液的境界

線並非單一,而是重層的,因此再以庄司總一的《陳夫人》為例,指出庄司總一調動各式的人種血液說詞,打造戀愛結婚裡重層的血液境界線,更在日臺混血兒的複數境界線中,展現純血強勢論的思維。 最終,隨著戰爭末期,日本帝國的統合加劇,處身殖民地教育官僚的小林井津志,則透過〈蓖麻長了〉,展現日臺共婚下的混血境界線能夠超越,但卻是超越障礙成為日本人,被日本帝國回收作為動員的人力資源。 藉由研究「報國的戀愛結婚敘述」與「同化的戀愛結婚敘述」,發現戀愛結婚與國家論之間的接點,既高度密合又試圖遠離,既企盼民族同化卻又製造差異,這是一道試圖自圓其說,卻又充滿矛盾鬥爭的接觸時刻,通過剖析這時期的戀愛結婚,越過

前行研究止步於文明啟蒙的結論,也試圖超越殖民現代性的歷史詮釋作為唯一解答。